收藏 分销(赏)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3.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2787563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校2017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本小题共32道,分值:321.5=48分)1、商周时期的“王”是各部落拥戴的“共主”,形成的是家(卿)国(诸侯)天下的政治体系。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们纷纷推行郡县制,并以君主直接任免官吏的方式来管理行政与地方事务。这反映了A.等级制度更加森严 B.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转变C.部落联盟向国家权威转变 D.血缘组织向领土国家转变2、宋、明以来中国历史存在大量“官无封建,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有史料载,胥吏们“父以传子,兄以传弟,钱粮出入,尽归掌握”。对这一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A说明了宗法制分封制的长期存在 B实际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发展的结果C导致国家组织能力被严重地削弱 D使得国家财政税收改革往往阻力巨大3、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祭祀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宋代祭祀礼仪的上述变化主要归因于A.科举制度不断成熟B.理学正统地位确立C.小农经济相对发达D.文化氛围相对宽松4、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B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C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D中央集权与

3、高效行政兼顾5、“耐克逊”(nexum)是十二表法中用来表示“契约”的用语,它的本意是“伴有铜片和衡具的交易行为”,它的形式要求十分严格,不仅要求交易当事人亲白到场,说出规定的套语,履行铜片的交付手续,而且还要有五位证人和一位司称到场作证,此时交易方为有效。“耐克逊”表明罗马法A注重建立公正诚信的商业秩序 B对民事行为有严格的形式要求C本质目的在于维护奴隶主利益 D严格禁止公民的私下交易行为6、“光荣革命”后,内阁大臣由国王任命并对其负责。后来,国王意识到政务方针必须得到议会的认可,于是逐渐过渡到在议会多数派别中遴选大臣。到安妮女王时期(17021714年),大臣们有事先在自己中间协商好,再向

4、女王报告,取得女王认可。这表明英国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责任内阁制已基本形成C.国王仍旧拥有行政权力 D.议会未能阻止国王专权7、美国历史学家费格森在美国革命史1763-1790中写道:“1776年革命派以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1787年联邦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根据他的看法,创立美国联邦政府A.背离了对美国革命的原则 B.强化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C.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 D.维护了商人和农场主的利益8、曾经在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供职的美国人马士说,“直至1839年,使西方国家听从条件方可允许双方关系存在的是中国;1860年以后,把和中

5、国共同来往的条件强加于中国的却是西方国家”,条约中的种种原则“曾在半个多世纪中成为支配中国对外关系的常规”。马士的言论A.反映出西方列强对华关系的不断发展 B.反映出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C.说明了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的进程加快 D.体现出清朝政府的保守与落后9、晚清士大夫联名上书反对议和说:“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据此可知,这些反对者A.顽固地坚守传统政治体制 B. “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C.对19世纪末的时局认识较清 D.深刻揭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10、费正清在导论近代中

6、国历史的透视中这样评价辛亥革命:“革命的主要目标一直是推翻中央集权,它的方式本身(指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就是反中央集权的。”由此可知,费正清认为辛亥革命A.结束专制统治 B.引发军阀割据 C.强化中央集权 D.实现民族独立11、北京大学在1923年秋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其中一问的主题是“你相信当今的国会吗?”,下表是调查结果。这份调查本质上表明A民主政治不受民众认可 B知识精英倾向社会主义C学生开始关注议会政治 D议会决策为少数人控制12、巴黎公社在一份公告中写道:公社的“基点在于经常征求大多数人的意见,不断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助”,“委员不断受到與论的检查、督促和批评,他们是可信赖的、对选民负责的

7、。并且是随时可以撤换的”。这表明巴黎公社A.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 B.实行直接民主制度C.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 D.赢得社会广泛支持13、1949年7月,中共中央指示:“凡三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在解放两个月至迟三个月后,即应召开各界代表会议,以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方法之一。” 这一指示A.为解放全国进行战前总动员 B.执行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决议C.有利于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 D.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14、1968年加拿大政府提出:“我们在与中国的贸易方面拥有经济利益,在避免中国与邻国,尤其是中国与美国之间出现紧张状态方面拥有政治利益。我们的目标是尽快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使得该政府

8、占有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同时考虑到在台湾有一个分立的政府。”对上述材料中所蕴含的信息解读准确的是A谋求在中美力量角逐中的经济政治利益最大化B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C停止了依从美国的做法,形成联华的外交政策D打破文革期间中国外交冰封局面引发建交热潮15、1959年9月,美国发表一份对华政策的研究报告:取消对中国大陆的禁运,赞成中共加入联合国,台湾则为普通会员;成立“台湾共和国”,台湾军队撤出金门、马祖等。对此,台湾方面回应:开罗宣言早已明文规定台湾归还中国,自1945年起即无所谓有台湾的法律地位问题。这表明A蒋介石改变追随美国的政策 B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折C台湾当局坚持“一个中

9、国” D海峡两岸关系日趋紧张16、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外交官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了一封电文,指出:“美国必须在政治舞台上把苏联当作对手,而不是伙伴”,苏联“对理智的逻辑性无动于衷,但对武力的逻辑十分敏感”因此,美国若拥有足够的实力,并表明准备使用实力时,几乎用不着动武,便可遏制住苏联这一文件A使二战后美苏关系由战时盟友转为对手B形成了二战后美苏对峙的两极政治格局C主张美国用战争手段与苏联全面对抗D为美国的“冷战”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17、两极格局瓦解后,国际关系扑朔迷离。有学者将它绘制成下图,该图主要反映了A.当今世界格局的不确定性 B. 当今世界形成一超多强局面C.当今世界动荡与

10、紧张的形势 D.单极力量与多极力量的较量18、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而改称宝。唐高祖武德四年,铸造开元通宝。开元意思为开创新纪元,通宝的意思是“通行宝货”,以后历代沿用,并常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通宝的出现说明A钱币成为政府聚敛财富的工具 B以金银钱币为主所以珍贵为宝C商品经济发展使货币影响增大 D古代货币制度出现了根本变化19、某学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农业税(万贯)非农业税(万贯)农业税:非农业税至道末年(997年)240811567360:40天禧末年(1021年)264123874040:60熙宁十年(1077年)2021

11、35117228:72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 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A B C D 20、纵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一直是传统主流经济政策。但随着农业、手工业的不断发展,商业也在打压中“自强不息”发展起来,一方面不断冲击着统治者的固有经济政策;另一方面,统治者也逐渐主动给予“宽容对待”。以下对统治者“宽容对待”的认识和理解,解读最为准确的是A事实上是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破产的鲜明体现 B是古代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必然结果之要求C是商业发展、商人地位不断提高冲击的结果 D是古代中国统治不力,统治者不得已而为之21、

12、“自由主义”这个词在英语中第一次出现是在1819年;“激进主义”,1820年;“社会主义”,1832年;“保守主义”,1835年。“个人主义”、“立宪主义”、“人文主义”、“女权主义”和“君主主义”这些词,都出现于19世纪30年代。“民族主义”、“共产主义”、“浪漫主义”则是在19世纪40年代出现的。以下评论,正确的是()A工业革命深刻影响了欧洲社会 B所有“主义”都具有政治色彩C近现代政治概念均源于欧洲 D工业革命造成了主义的泛滥22、下表是英国出口值(单位:百万镑)从表中能得出的信息是A. 英国的纺织业在世界市场上保持优势 B. 自由贸易促使英国工业结构发生变化C. 欧洲国家对消费资料的需

13、求日益扩大 D. 英国逐渐丧失了世界贸易的领先地位23、1865年恩格斯在分析德国经济时写到:“普鲁士的资产阶级很清楚地知道,他们在自己的工业活动的领域中依赖政府到什么程度。租让权及行政上的控制像噩梦一样压迫他们。”恩格斯的这一分析A找到了德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B对威权政府在工业化中的作用认识不足C强调了普鲁士应该担负起领导统一的重任D为德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指明了方向24、下表反映了1933-1936年另锑、锡生产和输出变化情况(单位:吨)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 中国近代矿业几乎为官僚资本所垄断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C锑、锡的输出表明中国近代重工业的落后D中国

14、近代矿业生产被外国列强全面垄断25、1978年后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村民对土地的承包期限30年不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有效维护农民利益 B有违效率与公平的原则C制度僵化急需改革 D对农民土地物权的确认26、1983年,新华社发表服装模式宜解放的评论,提倡男同志穿西服,女同志穿旗袍、西装裙子,服装款式要大方,富有民族特色评论表明了怎样的舆论导向A倡导革新服饰推动生活文明化 B推进思想解放为改革开放开路C学习西方同时注重维护民族传统 D促进服装行业适应外向型经济27、路德维希艾哈德提出:“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

15、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但是进而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据此判断,艾哈德A否定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作用 B重视市场在经济活动中的调节作用C赞成建立政府主导型经济 D认为政府的干预应该大于市场调节28、有人在1933年评价胡佛总统说:“因此历史站在那里犹豫,等待时间来做出判断,就为社会指明复兴的道路而言,胡佛是新时代总统的第一任,还是旧时代的最后一任。事实上,他两者兼具。”材料反映了当时A经济危机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B胡佛干预危机的措施取得明显效果C胡佛对危机做出了及时的力所能及的应对D胡佛经济哲学思想更适合繁

16、荣年代29、1933年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把“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与以前的“言论自由”和“信仰自由”并列为“四大自由”。这是资本主义政治理念的重大发展,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A. 增强资本运作过程的自由度 B. 重新定位政府的经济职能C. 建立更全面合理的劳资关系 D. 全面保障工人的合法利益30、“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

17、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这就是国际经济学界有名的“特里芬难题”,它揭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自身的缺陷。据此理解错误的是A国际储备资产美元的供应取决于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B如果美国纠正它的国际收支逆差,国际储备资产美元就会不足C如果美国听任它的国际收支逆差,国际储备资产美元就会过剩D如果美国听任它的国际收支逆差,不会导致美元同黄金的兑换日益难以维持31、2015年11月15日,金砖国家领导人非正式会晤在土耳其安塔利亚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题为开拓机遇应对挑战的讲话中建议加快推进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的机制建设(相当于迷你版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一

18、做法不能表明新兴经济体A. 对美国主导国际秩序的不满 B. 试图重构二战后的国际金融体系C. 共同维护国际金融秩序稳定 D.推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加速崩溃32、 全球通史指出:“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的东山再起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一一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这段材料中“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的寓意是 A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B两极格局已经被打破C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已经形成 D世界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二主观题(本大题共52分,其中第33题18分,第34题16分,第35题18分)33、(18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

19、问题。材料一 清朝乾隆皇帝致英王信:“咨尔国王(指英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天朝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摘自清实录材料二 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的改变了对西方的认知,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材料三 过去60年,中国对于世界的看法,是沿着一条螺旋轨迹不断向前迈进,由相对简单逐渐走向相对

20、成熟。具体而言,中国“世界观”的发展与变化可以清晰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5060年代,对外部世界保持高度警戒;第二个阶段是7080年代,加快走向对外开放;第三个阶段是世纪之交的前后10年,形成“和谐世界”理念。 江涌从对立到统一:中国世界观60年剧变(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前清朝统治者的“世界观”,(2分)并结合具体史实,说明这一世界观对战争的影响。(2分)(2)对比材料一,材料二中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第三阶段中国政府对外部世界的作法有什么区别?(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三

21、阶段中国政府在“和谐世界”理念的指导下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近代以来中国 “世界观”的变化轨迹。(2分)34、(16分)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是反腐倡廉、预防犯罪的有效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诸葛亮和白居易自愿向世人公开自己的财产状况,但在封建社会为何无从推广,阻力究竟来自哪里?孝文帝“反腐”主要依靠由中央直接派出“使者”进行纠察,唐、宋都相继沿袭,但“财产与收入不符”如何惩处,则带有很大的个人好恶和随意成分。 夏炎古代官员的财产公开方式材料二 英国是最早对官员财产公示进行立法的国家,1883年,议会通过净化选举,防止腐败法。1978年,美国政府颁布了政府官员行为道德

22、法,1989年,又修订为道德改革法。它规定:总统、副总统、国会议员、联邦法官以及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如实填写财产,由新成立的道德署收存,总审计长负责审查。若存在灰色收入,就会被治罪。财产报告向全社会公开,任何人都可以查阅。 刘植荣外国公务员如何公示财产材料三 1948年8月,国民党高层会议在庐山召开,蒋经国提出“公示高官国外财产”的建议,蒋介石不敢同意。 苏州生评蒋介石父子“官员财产公示”之争(1)你认为中国封建社会财产公示制度无从推广的主要阻力有哪些?(2分)据材料一指出封建统治者反腐采用的是什么制度?(2分)其反腐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

23、出英国能率先对官员财产公示进行立法的政治前提。(2分)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财产公示制度能成功推行的原因。(4分)(3)结合时代背景,指出蒋经国提出官员财产公示的目的。(2分)蒋介石不敢同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35、(18分)货币是商品流通的重要媒介,货币的演变折射时代的变迁。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废除六国旧币,不准以龟贝、珠玉、银锡之类充当货币,并严禁地方和私人铸钱。秦朝的统一货币有两种:黄金为上币,用镒(二十两)作单位;铜质圆钱是下币,用半两作单位,即“半两钱”。 白寿彝中国通史公元前4世纪左右,罗马开始官铸钱币。原始的铜钱重1罗马磅,其余铜钱则为1磅的倍数或分

24、数。银币最初只是罗马人为了意大利南部的军事和商业需要而铸造的,价值达2个达拉克姆。公元前269年,罗马实行新的货币制度。这种新的货币体系包括银币(第那流斯)和铜币(阿斯),一个银币值10个铜币。 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从16世纪开始,美洲的黄金和白银大量通过西班牙流入欧洲,造成货币贬值,物价猛涨。19世纪中后期,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用英镑支付,以英镑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形成。二战后初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成员国有义务实行固定的汇率制,各国的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基本固定,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美元成为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 材料三 人民币的发展经历了几次调整

25、,其票面图案随着时代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第二套人民币1953年开始印制,1955年3月发行。图14是第二套人民币的部分票券和相关内容介绍。(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古罗马和秦朝货币的共同之处。(4分)(2)阅读材料二,以“货币与时代的演变”为主题,结合所学,对材料二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8分)(3)概括指出材料三所蕴含的历史信息(2分)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4分)高三历史月考二答案2016.9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地方通过血缘组织管理,郡县制下地方通过官僚管理,中央集权加强,向领

26、土国家转变,因此D项说法正确;郡县制下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逐渐转变,封建等级制度日益衰落,A项说法错误;材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革,没有涉及土地制度的变革,B项错误;分封制下已经实现部落联盟向封邦建国的转变,故C项错误。2、【答案】A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考试制度形成于隋唐,到宋代则大大强化,扩大了科举考试的影响和覆盖面,庶族与平民子弟通过科举跨入仕途的数量日益增多,在统治阶层中逐步形成了一个庶族官僚集团,从而影响到宋代文化生活的运行,故A项正确;儒家本就讲究慎终追远,材料反映的祭祖两分局面变为不同阶层共享,与理学的发展没有因果关系,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是

27、否发达并不影响民间祭祖,更不能决定民间祭祖行为的重要性上升,故C项错误;文化氛围的宽松不等于庶民阶层政治话语权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与题干所述现象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故D项错误。4、【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中书省谴责各行省“泛滥咨禀”,可见注重高效行政的意识;但是又强调“重事并创支钱粮”之事,仍需咨禀,可见中书省还是要加强中央集权,综上所述,可知,题意强调的中央集权和高效行政兼顾,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重大事情禀报,但对一些琐事自行裁决,AB两项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中书省和地方权力的分

28、配问题,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故选D。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5、【答案】B6、【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光荣革命成果是革命后英国议会颁布了一系列限制王权的法案,从而使“国王意识到政务方 针必须得到议会的认可”,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内阁大臣由国王“任命”“遴选”“取得女王认可”等信息得知,国王仍旧拥有一定的行政权力,故C项正确;责任内阁制基本形成是在 1721年,英国下院多数党领 袖沃尔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实际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故B项错误;由材料“国王意识到政务方针 必须得到议会的认可”得知,当时国王已经受到议会限制,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

29、主立宪制的确立国王仍旧拥有行政权力7、【答案】B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列强的侵略对中国的影响。根据材料中马士的言论可以得出,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对中国的控制程度逐渐加深,因此B项正确。A项表述不准确,材料实际上反映的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程度加深;C项表述偏离了材料的本意;材料无法体现出清政府的态度,排除D项。9、【答案】C 10、【答案】B 11、【答案】D1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巴黎公社。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见,巴黎公社建立在“征求大多数的意见”的基础上,且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同时公社委员受到社会舆论的监督、批评,具有对选民负责、可以随时撤换的特点,可见巴黎公社体现了人民主权

30、的原则,故选A。材料反映了公社委员由选举产生,代表选民行使权力,具有代议制的特点,故B错误;公社仅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但并没有建立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C错误;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遭到资产阶级的仇视和镇压,同时没有领导发动农民阶级,故得不到农民的支持,故D错误。13、【答案】C14、【答案】A【解析】任何外交政策都是以国家利益为核心,故A项正确; 材料中“考虑到在台湾有一个分立的政府”,可知加拿大政府并未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故B项错误;加拿大是美国的盟国,不可能采取联华政策,故C项错误;打破文革期间中国外交坚冰的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外交关系开始走向

31、正常化,晚于题干时间1968年,故D项错误。15、【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美国将台湾独立出中国,成立“台湾共和国”这件事,台湾回应:“开罗宣言早已明文规定台湾归还中国,自1945年起即无所谓有台湾的法律地位问题”,可见台湾坚持“一个中国”原则,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C。考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16、【答案】D【解析】美苏战后失去了共同的敌人,美苏同盟关系早已破裂,并这一文件所导致的,故A错误;美苏对峙的两极政

32、治格局尚未形成,故B错误;“几乎用不着动武”可知,并不主张美国用战争手段与苏联全面对抗,故C错误;“美国若拥有足够的实力,并表明准备使用实力时,几乎用不着动武,便可遏制住苏联”可知,美国不需要用战争便可遏制住苏联,这为美国的“冷战”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故D正确故选D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7、【答案】A 18、【答案】C 19、【答案】C 20、【答案】B21、【答案】A【解析】主义的泛滥是在工业革命过程中和结束后大量出现的,且内容均与工业革命带来的政治经济变化相关,故A项正确;B选项中“所有”表述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C选项中“均源于”表述绝对,故C项错误;主义的泛滥与工业革命带来的政治经济

33、变化相关,并不是工业革命的直接结果,故D项错误。工业革命22、【答案】B 23、【答案】B24、【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依据表格中1933-1936年以及表格中“锑、锡的输出的比重“可以看出当时中国没有把重工业资源很好利用,表明中国近代重工业的落后,所以选C。25、【答案】B26、【答案】B【解析】西服、旗袍、西装裙子与传统中式服装只是服装模式的不同,文化传统的不同,但不能作为评判生活文明与否的标准,故A项错误;由社论题目服装模式宜解放分析得知,作者是想通过服饰模式的解放,来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进而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故B项正确;学习西方同时注重维护民族传统与材料内容无关,材料提倡穿西服、

34、穿旗袍、西装裙子,故C项错误;材料中提倡的是中国人穿西服、旗袍、西装裙子,并非强调服装出口适应外向型经济,故D项错误27、【答案】B 28、【答案】C 29、【答案】B30、【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由于黄金产量和黄金储备量增长跟不上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国际储备的供应完全取决于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则美元稳定,金价稳定,国际储备资产美元就会供不应求,其它国家争抢美元作为储备货币;如果美国保持逆差,则美元的国际供给虽不成问题(即国际储备资产美元过剩),但会导致美元同黄金的兑换性日益难以维持,引发美元兑换危机。由此可知ABC表述正确,由于该题是逆向选择,均

35、不选。D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虽然有其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如果美国听任它的国际收支逆差,会导致美元同黄金的兑换日益难以维持。所以答案选D。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31、【答案】D32、【答案】D【解析】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是在90年代后,不符合材料时间,故A项错误;90年代两极格局被打破,同样不符合材料时间,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欧洲国家的联合,因而C选项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20世纪50年代欧洲各国的复兴和发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故D项正确。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二、非选择题33、(1)世界观:以天

36、朝上国自居。(2分)影响:造成战前中国盲目自大,不了解敌情,成为鸦片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2分)(2)变化:放弃以自我为中心,逐渐形成近代世界观;对西方从鄙视到平等再到尊崇。(2分)原因:近代战争战败,民族危机加剧;开眼看世界,对西方了解的深入。(4分)(3)区别:主动开放,积极融入世界。(2分)措施:加入APEC和WTO,融入全球化进程;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推动地区内交流合作;发展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倡导成立上合组织,维护地区稳定和安全。(4分)(4)从以世界中心自居到向西方学习,从被动开放到积极主动开放。(2分)34、 (1)阻力:皇亲国戚、权臣贪官。(2分) 制度:监察制度。

37、(2分)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人治色彩浓厚,监察和处罚体现君主个人意志。(2分)(2)前提:英国19世纪议会的改革和责任内阁制的最终确立,代议制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2分) 原因:1787年宪法提供了有力的宪法保障;两党制下政党相互制衡;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官员自上而下带头执行;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监督执行;民众积极参与监督。(写出四点即可,4分)(3)目的:为挽救国民党因解放战争不利局面和政治腐败引发的统治危机。(2分) 原因:财产公示会触及国民党官僚集团的利益。(2分)35、【答案】(1)都有官府铸币;材质都是贵金属;都规定了货币的重量和单位;规定了货币的不同种类)(4分)(2)示例一:货

38、币的演变反映国家实力的变化16世纪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引起了欧洲的价格革命,加速了以西班牙、葡萄牙为代表西欧封建王国的衰落和以英国、荷兰等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9世纪中期英国资本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并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通过殖民扩张,成为殖民霸主,形成以英镑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和世界市场二战后,西欧国家经济实力普遍衰落,美国经济实力迅速膨胀,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推动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发展(8分)示例二:货币的演变反映了货币的国际化和经济的全球化解读同上,赋分围绕主题,有所侧重(3)提取历史信息:人民当家做主、民族团结、工业建设成就、苏联援

39、助(2分)说明:新中国建立后,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取得了工业建设成就;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建立了中苏友好关系(4分)【解析】(1)本小问的共同之处,依据材料文字“严禁地方和私人铸钱”、“黄金为上币”、“(二十两)作单位”、“铜质”、“官铸钱币”、“铜钱重1罗马磅”、“银币”、“2个达拉克姆”等进行分析概括即可得出,即都有官府铸币;材质都是贵金属;都规定了货币的重量和单位;规定了货币的不同种类(2)本小问的关键步骤是确立观点仔细阅读材料

40、提炼出自己的观点,或者认为货币的演变反映国家实力的变化或者认为货币的发展反映货币的国际化和经济的全球化都可以然后根据材料信息进行概述论述时主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围绕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方面进行,要做到言之有理、层次清晰(3)本小问的关键是根据“票面图案”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依据图案以及相关文字“不同民族服装的群众”、“工农”、“民族文字”、“印钞纸全部从苏联进口”等提炼即可论述时主要围绕人民当家作主、民族团结、工业化建设成就、与苏联的交往等方面,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层次清晰即可材料解析题;秦朝统一;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殖民扩张的后果和历史影响;英国工业革命;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中国和苏联建交;一五计划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