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4.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2787286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普宁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 2.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   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    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 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3.《颜氏家训》说中国古代能够“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这说明(     ) A.一般农家的男耕女织可以满足正常日用    B.家庭成员众多各行各业都有,一切生产生活所需都可自己解决 C.足不出户闭门,等商贩上门              D.农民的要求极低 4.古代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在《自然史》中写道:“中国或称赛里斯,在希腊古语里意思是丝。”你从此材料中获得的信息不包括(    )  A.普林尼曾经来过中国        B.古代中国盛产丝和丝织品    C.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远销欧洲    D.中国在世界上曾被称为丝国 5.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6.《韩非子》中有一个故事:“鲁人善织屦(麻织的单底鞋),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 ①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私人手工业  ②当时手工业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③当时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  ④手工业者受到歧视 A. 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7.宋代城市的规模、功能与城市生活形态,有延续前代而发展,也有因应新形势而变革。下列选项中,为宋代明显不同于唐代的新发展的是(  )。 A.城市商业繁荣,商帮势力兴起 B.官府维持夜禁,但准许延长营业时间 C.茶馆酒楼林立,说书、演戏等娱乐盛行 D.士大夫与庶民生活方式差异日趋扩大 8.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  )。 A.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 B.物流通畅的草市 C.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D.工官监管的夜市 9.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工商业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鸦片战争前)增加到479个。就明清时期而言,这些工商业市镇(  )。 A.位于经济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 B.严格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度 C.已开始流通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表明资本主义萌芽已在我国出现 10.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陆地265顷,含带两山;明皇庄土地面积达37 000多顷。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 A.土地兼并  B.封建土地私有制  C.国家授权许可  D.豪强地主贪婪成性 11.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12.乾隆年间的一首《竹枝词》写道:“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竞何如?”该情景应出现在(  )。 A.天津地区 B.上海地区 C.苏杭地区 D.珠三角地区 13.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在欧洲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对这一观点最实质性的理解是(  )。 A.否认了航海家们的主要贡献 B.企业家们发挥了重要作用 C.企业家们为航海活动提供了资金 D.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海外扩张的根源 14.16世纪葡萄牙著名诗人德·卡蒙斯这样深情地描绘他的祖国:“大陆,在这里是尽头;大海,在这里才开头。”诗句中反映了他对祖国引以为豪的是(  ) A.成为“海上马车夫” B.垄断欧亚之间的贸易 C.率先开辟新航路 D.处于欧洲商业中心地位 15.马克思在对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某一历史现象分析时指出:“一方面是工资和地租跌价,另一方面是工业利润增多……”这一历史现象在西欧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促使商路及商业中心的转移 C.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6.在《资本论》一书中,对资本曾有过一段精彩的论述:“资本来到人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据此,你认为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有( ) ①早期殖民制度是以最残酷的暴力为基础的 ②“肮脏的东西”包括了奴隶贸易 ③殖民主义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④我们要反对资本的扩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7、帝国主义国家在殖民地从事建设时,往往优先考虑母国利益,而非照顾殖民地。根据这种观点,英国殖民印度时最先开始的可能是哪一项建设( ) A.水利设施     B.交通设施     C.教育制度      D.议会制度 18.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 A.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B.欧洲/文明相遇,美洲/侵犯,全球史观/发现 C.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D.欧洲/发现,美洲/文明相遇,全球史观/侵犯 19.某历史老师运用不同的史学范式来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下列认识符合社会史观的是( ) A.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人民生活 B.新航路开辟给亚非人民带了屈辱、灾难和落后 C.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 D.新航路开辟是人类文明的链接 20.宋代出现了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势。当时在南方有菜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是 A.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 B.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动 C.国内外市场的扩大 D.粮食生产的大力增长 21.新航路的开辟,不仅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也对欧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出现了不同的别称,如“黄金的漏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的受害者”等,三者对应的分别是( ) A.西班牙、荷兰、意大利 B.葡萄牙、英国、美国 C.英国、意大利、德意志 D.意大利、法国、荷兰 22.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英国的重商主义者主张高工资,提出经济发展的“外国支付收入”理论,认为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意昧着外国将为出口国家支付工资和利润。这—理论在当时得以实现的主要条件是 A.“光荣革命”后英国社会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B.海上霸主地位的逐步确立使英国占据贸易优势 C.圈地运动为英国工业发展扩大了国内市场 D.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逐渐成为“世界工厂 23.“如果一个人的曾祖父早年把土地出租,收取固定的货币金额地租,他的收入实际上是下降了些。但是那些从佃户那里接受实物地租(如若干葡氏耳小麦或大麦)的人,或自己经营地产者,就能按现价出售他们的实际农产品,从而增加自己的货币收入。”由此可以推断,新航路开辟后西欧(  )  A.“价格革命”加速了社会分化  B.封建制度已经完全解体  C.商业革命推动资本原始积累  D.地主和佃户矛盾不断激化 24.1651年英国政府颁布《航海条例》,1656年清政府颁布《禁海令》。两者都 A.以贸易保护主义为指导思想 B.禁止国民进行海外贸易 C.取决于其经济基础 D.增强了本国的经济实力 25.北京大学罗荣渠教授认为:“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这一评价 ①立足于文明史观 ②正确分析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③是对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 ④是用辩证的方法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A. 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26. 据估计,宋明清的耕地面积分别为5.6亿亩、8.5亿亩、11-12亿亩。在明清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称为“边际之地”。“边际之地”的增加( )。 A. 根源于古代人口的持续增长 B . 体现了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 C . 反映出农业的科技水平低下 D. 导致水土流失经济发展停滞 27. 清朝乾隆年间纪晓岚写了一副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造成这种认识的根本原因是( ) A. 儒家思想的影响 B.宗法观念的根深蒂固 C.中国人耕读传统习惯的影响 D.小农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28.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毫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上述材料表明(  ) A.市场需求促进手工业技术的推广 B.家庭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 C.毫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 D.手工业技术通过家庭传承得以发展 29.明隆庆初年,“ 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30.有学者认为:“这个时代的门阀的力量,无论在经济上、社会上、政治上都充分地表现他们的优势。……他们凭藉籍祖先的余荫,不但垄断官吏选举之权,凡州郡掌管选举诠叙的官吏,都非由他们中择人任用不可……”导致上述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社会因素是 A.土地兼并的加剧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九品中正制的发展 D.门阀世家的壮大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 材料题(31题18分、32题22分,共40分) 31. (1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明太祖下令“片板不许下海”;清政府“规定私人不得从事海外贸易”,甚至要“将私自出海者杀头和灭族”这样,以后“尽管有种种机会向海外召唤,但中国还是决定转过身去背对世界。” 材料二:西班牙与中国的贸易以菲律宾为中转而进行。万历四年(1576年),西班牙完全控制菲律宾,中菲间的贸易迅速升温。福建、广东海商“将中土丝、绵、缎布、瓷、铁等贵货运到彼番国,不卖货物,只卖金银”。面对汹涌而来的中国商品,西班牙人只能从殖民地墨西哥调运白银来交换,然后西班牙将中国商品运往南美。为维持这样一种中国货物-墨西哥白银-菲律宾的物流关系,他们不得不加快墨西哥白银的开采与多条菲律宾海上航道的开辟。其中最重要的是墨西哥西海岸Acapulco港,横越太平洋至菲律宾的航线。  ——杨天明《明末清初外国银元内流问题研究》  材料三:17世纪的英国人沃尔特·雷利爵士一针见血地指出:“谁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即控制了世界的财富,因而控制了世界。”——艾跃进《从海防意识看中国近代衰落的原因》 请回答: (1) 材料一反映了明清时期实行了什么政策,该政策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6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货物-墨西哥白银-菲律宾的物流关系”形成的历史背景(6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中期的英国是如何“控制了世界”的?(6分) 32.(2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三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请回答: (1) 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简要分析其影响。(10分) (2) 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2分)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客观因素。(4分) (3)结合材料三,说明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 明朝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唐宋相比有着怎样的突破性?(6分)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年级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10 CCAAB,DCAAB; 11-20 CDDCB,ABCAD; 21-30 ABACD,CDBBA; 31.(18分)(1)政策:“海禁”、闭关锁国。(2分) 危害: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4分) (2)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和世界各地的贸易联系加强;西班牙、葡萄牙等国进行早期殖民扩张,抢占殖民地;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大肆掠夺和开采黄金白银;明朝(万历年间)政府一度开放海禁。(6分) (3)英国:政治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统治的建立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经济上,新航路开辟后,英国通过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和黑奴贸易,使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军事上,英国大力发展海军,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确立海上霸权;17世纪下半叶,三次英荷战争摧毁荷兰殖民优势,开始确立商业霸主地位;18世纪,通过“七年战争”击败法国,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地位,“控制了世界”。(6分) 32.(22分)(1)趋势:生产工具由原始农具发展为铁犁牛耕,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经营方式由井田制下的集体劳动到战国小农户个体经营,封建生产关系形成并发展;农业技术进步,精耕细作。(6分) 影响: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转型。(4分) (2)出现商帮;(2分)主观上: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等(或“敬业”“进取”“守信”“讲义”)。客观上: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繁荣(4分) (3)指商品经济(2分)表现:城市经济繁荣,出现繁荣的商业街;城郊和村野出现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督;有夜市、交子、外贸港口等(2分,任答两点) 资本主义萌芽(2分) 8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