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786705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03KB 下载积分:6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沈阳市同泽高级中学女中部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特点 2.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也有人则把“CHINA”与丝绸挂上了钩。这主要反映出( ) A.古代丝织业和制瓷业很发达 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C.制瓷和丝织属于家庭手工业 D.英国人大量贩卖瓷器和丝绸 3. 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 私田的大量出现 B. 各国推行税制改革 C. 商鞅变法  D. 生产力的发展 4. 唐代以前,我国城市中关于坊市设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坊市分开 ②县城以下禁止设市 ③出现夜市、晓市等 ④商业贸易受官府严格控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5. 唐以前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唐后期规定工商业者改业三年之后可以入仕,宋代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上述材料反映了 A.科举取士逐步取消了身份职业限制 B.科举取士促进社会重学风气形成 C.科举成为宋代文人入仕的主要途径 D.唐宋时期工商业者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6.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著名的晋商,致富以后,家族子弟很多人获得官职。这种“以商贾兴,以官宦显”。这一现象所产生的影响是( ) A.制约工商业扩大再生产 B.扩大了手工业品的市场 C.削弱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D.不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 7. “实际上,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进行远洋探险时才开始。”主要是由于 A.在此以前未出现著述世界历史的史学家,对世界了解甚少 B.其探险打破了人类彼此隔绝的生活状态,促进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C.他们在探险过程中都记述了所到地区的历史,促进了各地信息交流 D.其探险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加速了历史发展进程 8.“从1785年到1824年,世界经历着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啊!在有文字记载的两千年历史中,风俗、思想和信仰,恐怕从来未有过这样巨大的革命。”材料中“巨大的变化”是指 A.工业革命的开展 B.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C.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掌权 9. 殖民扩张给欧洲带来的最大影响是     A. 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贡献 B. 为欧洲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 C. 使欧洲获得了大量黄金 D. 使欧洲获得了大量香料 10.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能够初步形成世界体系的根本原因是: A. 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B. 封建势力的衰退 C. 工业革命发展了生产力 D. 工人运动的兴起 11. 江苏松江、太仓一带原是中国手工棉纺织业中心,素有“衣被天下”的盛名。鸦片战争以后,由于洋布畅销,“松太布市消减大半”。东南沿海许多以纺织为业的乡村,也受到很大冲击,已无棉可纺、无布可织。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中国 A.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商品经济渐趋衰落 C.民族纺织工业兴起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2. 属于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是: ①上海发昌机器厂 ②广东继昌隆缫丝厂 ③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④开平煤矿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②③④ 13. 19世纪90年代在通商口岸或内地市镇、城乡,出现了“衣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出现说明了 A. 中国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 中国完全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D. 人们的服饰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14. 戌变法时期,有人作诗曰:“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装,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 倡导婚姻自由 B. 易服、废止缠足 C. 全盘西化 D. 反清革命 15.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据材料可知当时 A.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 B.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 C.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 D.西餐馆已遍布中国东西部各地 16.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有人对列宁说:“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商品经济,走向社会主义。但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发展商品经济。”此后苏维埃政权 A.采取余粮征集制 B.建立战时经济体制 C.实施新经济政策 D.颁布新的土地法令 17. 美国股票持有者从1953年的⒋2%增长到20世纪末的70%,股份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成为发达国家经济主体的根本原因是 A. 企业规模的扩大 B. 生产力的发展 C. 国家干预经济 D. 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18.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进行政策调整,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在内的“福利国家”制度。其主要目的在于 A.国家干预经济 B.改善劳资关系 C.缓和社会矛盾 D.重塑政府形象 19.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曾说:“我当过工人,那时候没有社会主义,可有土豆;如今社会主义建成了,土豆却没了。”为解决“土豆没了”的问题,他采取的举措有(  ) ①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③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④推行“加速发展战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0.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美国在当时采取的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 ) A.调整农业,扭转危局       B.以工代赈,扩大内需 C.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D.计划指导,政府干预 21.有俄罗斯学者指出:“美国思想体系的传统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每一新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的举措是 ( ) A.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大力拓展世界市场 D.积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2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吸取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惨痛教训,普遍放弃自由放任的传统,接受凯恩斯主义,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凯恩斯主义的突出特点是 ( ) A. 依靠市场的自我调节 B. 主张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 C. 推行重商主义 D. 强调垄断和竞争 23.图6能够反映的经济现象主要是 ( ) 图6 A. 资本家丧失企业控制权 B. 经营者革命的应运而生 C. 股票呈现分散化的趋势 D. 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2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为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所采取的措施是 ( ) A. 土地改革 B. 农业合作化 C. 人民公社化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5.依靠“临近香港、背靠国内”的区域优势,1979年7月,开山填海的炮声炸醒了沉睡的蛇口,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声“开山炮”。炮声中逐步崛起的是 ( ) A. 珠海经济特区 B. 深圳经济特区 C. 闽南三角地区 D. 上海浦东新区 26.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这一时期“好路”的“路标”是 ( ) A. 建立经济特区 B.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发展乡镇企业 D. 积极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7.“全世界都在努力生产美元能够购买的商品,而美国则负责生产美元,……以印刷品的价格换取石油”,这种情况源于 ( ) A. 美国是战后世界超级大国 B. “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 C. “关贸总协定”的签署 D. 战后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28.欧共体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说:“欧共体不单单是‘冷战‘的产物,因而它肯定不会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对此最有力的佐证是 ( ) A. 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 B. 建立共同的关税同盟 C. 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 D. 实行欧洲货币一体化 29.国际制度、国际组织、国际规则和国际法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自冷战结束后明显增加。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 全球化时代各国联系不断加强 B. 多极化时代国家之间利益之争淡化 C. 谈判协调已经代替了战争对抗 D. 各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逐步趋同 30.“资本流遍世界,利润流向西方”是当今经济全球化下的一个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 ) A. 发达国家控制了世界贸易组织 B. 发达国家拥有资本和技术优势 C. 发展中国家的民主政治不健全 D. 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战乱状态 31.美国渡音公司的777型客机由l3.25万个主要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由全世界的545家供应商生产。其中,8家日本供应商制造飞机机身、机门和机翼,3家意大利供应商制造机翼阻力板。这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 A.经济全球化 B.经济区域化 C.经济制度化 D.经济多极化 32.2008年l2月,中国驻世贸组织大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加人世贸是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七年来,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亲眼目睹中国从一个略显稚嫩的新成员一步步地成长为一个成熟、负责任的重要成员,并成为世贸组织核心国的一员。”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 A.1999年 B.2001年 C.2003年 D.2005年 33.1944年夏,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炮火正浓之际,美、英、苏、中等44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新罕布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逐步建立起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这一体系 A.以英镑为中心 B.以法币为中心 C.以美元为中心 D.以卢布为中心 34、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建立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不包括 A、推动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 B、促进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 C、进一步推动了贸易自由化 D、有利于形成多极世界 35、欧洲共同体出现的因素包括 ①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②战后国际形势及西欧国际地位的变化   ③生产力发展的迫切需要   ④共同的农业政策和渔业政策的实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个小题,共30分) 36、(11分)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吕氏春秋•上农》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经济政策?该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有何积极作用?(2分) 材料二 为了促进流通,宋政府取消了汉唐以来的很多禁令,比较重要的有三条:其一,商品与铺号不再集中于政府指定的官市,居民区与商业区可以混杂,不必分开,居民被允许自由地向街开店;其二,取消了宵禁制度,百姓可以在夜间出游、做生意;其三,放松了价格管制,任由市场波动决定。我们可以认定,近1000年来中国商业流通的运营模式在此基本定型。 ——《宋朝为何不对外扩张:粮食革命使产量剧增》 (2)与材料一相比,宋代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动?依据材料概括这一变动的具体表现。(3分) 材料三 从整体上看,明清海洋政策的内趋性是传统体制所产生的必然衍生物,只不过在世界大势发生剧变的历史时期,它显得更加落伍和有悖于时代发展。 ——《论明清时期海洋政策的内趋性》 (3)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内趋性” 的海洋政策是什么?简要评价这一政策。(6分) 3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9分) 材料一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国民经济陷入绝境。……从1933年罗斯福上台开始,美国出台了《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等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全国工业复兴署、联邦紧急救济署等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使经济在1933年夏和1934年春开始小幅度回升,1936年和1937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1939年国民经济形势得到完全扭转。 ——据人民版《历史·必修二》整理 材料二在斯大林经济体制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曾取得巨大成就。1940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后来,该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虽历经几次改革,都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到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陷入困境,出现了危机。 材料三“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坦率的讲,我们过去搞社会主义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问题。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新政的最主要特点,并说明其采取哪些措施?(5分) (2)从经济运行体制的角度来看,材料三中“新经济政策”与材料二中“斯大林经济体制”主要不同点是什么?(4分)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突破旧的经济体制建立新的经济体制方面进行了哪些成功的探索实践。(6分) (4)上述材料可为我们进行经济建设提供哪些借鉴?(4分) 高一历史期末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BADDD ABAAA DBABC CBCBC BBCDB BBDAB ABCBB 二、非选择题: 36(1)主张:重本抑末。 作用:维护了小农经济,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2)变动: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放松了对商业的限制。 表现: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形成街市;商业活动打破时间限制,出现夜市;价格由市场波动决定。 (3)政策:闭关海禁政策。 评价: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稳定了沿海局势;但使得中国逐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导致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 37.(1)理念:政府要关注民生,对人民要有责任意识。 体现:调整劳资关系;调节农业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实行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关注弱势群体;以工代赈扩大就业机会。 (2)失误: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后果:社会矛盾尖锐,苏联解体。 (3)①农业合作化 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③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包产到户,自负盈亏④脱离了农村生产力实际发展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