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北大附中河南分校2017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时间:100分钟 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 《史记》说“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用于祭祀,“遭圣则兴”,周灭亡“鼎乃沦伏而不见”。以后秦汉唐宋帝王纷纷寻鼎、迎鼎、铸鼎。这说明( )
A. 分封制度渐趋瓦解 B.鼎是国家强盛的象征
C. 国家政权更迭频繁 D.鼎代表政权的合法性
25.董仲舒《春秋繁露・四祭》载:“古者岁四祭,四祭者……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祠者,以正月始食韭也,礿者,以四月食麦也,尝者,以七月尝黍稷也,蒸者,以十月进初稻也” 。由此可知( )
A.西汉神权色彩极为浓厚 B.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盛行
C.祭祖行为以农事为基础 D.祭祖行为指导农业活动
26.朱熹在《小学辑说》里说,“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兄等事。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就上面讲究所以事君、事父兄等事是如何。”这表明朱熹( )
A.主张通过教育实现儒学复兴 B.坚持“格物致知”的教育思想
C.强调伦理道德培养的延续性 D.提倡“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
27.明朝北方边防经历了“功臣戍边——亲王戍边——天子戍边”的变化过程,这一变化( )
A.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B.解决了北方边患问题
C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D.不利于海患问题的解决
28.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主要是要求对方守约,并有着暗地摆脱条约约束的明显意图;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产生了要求自己守约的趋向,并逐渐确立了重视履行条约义务的主体意识。这一变化说明( )
A.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 B.全面开放已经成为共识
C.西方武力迫使国人屈服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29. 据1923年的调查,上海地区各县土地占有超过50亩者人数不多,而且越靠近上海市区其人数则越少。这反映出( )
A.土地兼并现象得到缓解 B.上海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C.土地资本转化为工商业资本的趋势 D.平均地权思想在上海地区得到落实
30. 毛泽东在《关于日本宣布投降后我党任务的决定》中写道:“迅速加强城市工作,特别是我党可能夺取与必须夺取的那些城市的工作,派大批有力的干部到那些城市里去,迅速学会管理城市中财政金融经济工作,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人参加城市工作,解决城市问题。”由此可知( )
A.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即将成功 B.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C.我党工作重心转移时机成熟 D.中共制定出前瞻性战略
31.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美国、苏联都出现了逆城市化的现象。对这一现象分析合理的是( )
A.逆城市化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 B.该现象是三国城市化发展的自然结果
C.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了中国城市化 D.该现象在后来的城市化中都得到修正
32.有学者在评价雅典的民主制度时提出,“民主制度往往可能是低效率的,有时还可能是腐败性的,但它能把人民和政府以其他制度所没有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这说明( )
A.政府低效和腐败引发公民不满 B.直接民主的弊端更为突出
C.公民参政必然带来行政的低效 D. 城邦至上根植于民主制度
33. 1692年下院提出《任职法案》,先被上院否决,次年议会重提此案,又被威廉三世否决。以后如此多次,直到1707年作了有利于国王的修改后,才由安妮女王签署。此事反映出当时英国( )
A.议会没有人事任免权 B.国王掌控实权
C.法案必须有利于国王 D.宪政制度确立
34. 战后“黄金时代” 的美国政府为了应对农业生产过剩的危机,长期采用“休耕补贴”的办法,即农场对一部分的耕地实行暂时或长期的停耕,国家则按照比例对农场进行补贴 。然而1962年小麦的收获面积比 1959 年减少了 15. 5% ,产量却只减少了2. 5% 。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 )
A.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过时 B.生产进步需要不断完善经济管理方式
C.科技进步必然带来生产过剩 D.生产过剩开始成为美国的周期性问题
35. 在全球化浪潮中,任何一个大国都不会放弃对资源的控制,听任外国资本对本国资源的任意配组和利用;在世界现实生活中,最大的福利单位仍然是民族国家,而不是全球。这反映了( )
A.竞争取代合作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流 B.各国之间经济合作基本陷入停滞
C.全球化日益受到各国资源主权制约 D.反霸权主义思想渗透到经济领域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60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l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2题~第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40.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的科技奖励起源很早。早在上古时期,就有了对天文、水利方面的奖励。春秋战国时期以后,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奖励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在天文学、医学,数学、农业、军事科技、建筑等领域都有获奖的记载。对科技的赏赐主要反映君主的个人意愿,赏赐频度最高的是对皇帝有功的人。君主采用不同形式的科技奖励,来激励创 造者的热情,推动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奖励形式由授官赐爵、金钱物质、树碑立传扩展到赐姓、赐名、赐诗文等。随着西方近代科学的传入,清初的顺治帝首开了对外国人的科技奖励,他对德国传教士汤若望非常器重,命他任钦天监监正。因为中国的科学技术活动往往是个人行为,没有形成科学共同体,对某一技术和产品的奖励难以找到相关技术人员来评定,所以往往通过其外观或以实际应用中产生的效果来定。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科技救国”成为时代强音。洋务运动中,晚清政府不仅对中国的科技人才进行鼓励,还对在华的外国技术人员进行奖励,如给予高薪、授予官衔、金钱奖励等。为鼓励回国的留学生,清政府赐予他们“翰林”、“进士”、“举人”出身或授官。在近代西方科技传入的同时,西方的专利和奖励制度也引入了中国。1882年,清政府批准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件专利,即郑观应等人创造的机器织布工艺,保护期10年。1898年,在康有为建议下,光绪帝颁布了《振兴工艺给奖章程》,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科技奖励法规。上海强学会、务农会等学会也在各自的章程中加入了科技创新的奖励内容。民国时期,我国科技奖励制度已形成了较好的基础,政府奖励、研究院所和学术团体的奖励互为补充,科技奖励体系已具雏形。
——摘编自姚昆仑《中国科学技术奖励研究》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科技奖励的特点。(12分)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科技奖励的主要变化及其原因。(13分)
(3)
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美国经济学家沃尔特.W.罗斯托在1952年把工业革命总结为“三段模式”。三段模式的内容基本上如下:
(1)起飞。恰如飞机起飞一般的,新经济如果要起飞,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和冲力离开旧经济,就像飞机离地的那段过程似的。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体中,一般是一到两个经济部门率先起飞,逐步拉动整体的经济起飞。
(2)扩展。即起飞从一个经济部门扩展到另一个经济部门,整个经济达到工业成熟的过程。
(3)选择。在工业成熟和经济发展到新的层次后,所有的国家都会面临新的选择——选择一种新的社会生活类型。可供选择的方面很多,一个国家可能集中精力进行审慎的立法,把全体国民的安定、幸福和闲暇娱乐视为首要的选择;一个国家可能认为,幸福有赖于大众的消费,有充足的食物,有大多数人享有的高水平的服务;最后也有国家利用其新的实力,主宰世界。
请结合英国、美国和德国的历史,任选一国对本模式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在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身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为中国建立了一整套较完备的近代海关业务管理制度,在海关人事行政管理制度上也有创制。他推行考试录用,不仅保证海关能够选拔到有真才实能的关员,而且使海关在相当程度上减轻了腐败的官场风气。赫德早年把海关职员分为税务、海务两大部门,前者又分内班、外班两系,每一部门、系别内部又划分许多不同的等级。随着时间的推移,职别分类更细、等级划分不断增繁。在考核方面,实行考绩报告制度,关员升迁奖惩有据有序有期,职位有保障。年终考绩报告有其缺点和弊端,但我们也得承认,从人事管理的角度讲,它有符合科学性的一面。它评价指标具体,落笔有着,比起封建王朝通行的用人制度,是历史性进步。 从赫德执政时起,海关关员的高薪待遇多达9项。此外还实行年资加薪制度,一般洋员每2年晋升或加薪一次,(后来)华员每3年晋升或加薪一次。年资越高、等级越高、待遇越好。还在海关实行退休制度,并(在中国)首创推行养老储金制度。
——摘编自文松《关于赫德评价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德改革海关管理制度的措施。(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赫德的认识。(7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在1914年的日记里,胡适批评道:“吾国之家族制,实亦有大害,以其养成一种依赖性也。”后来,他陆续以嘲讽口气写下了《差不多先生传》、《麻将》,希望找出国人“日用不知”的各种毛病,引起对“旧的文学、政治、伦理”的警惕。此外,胡适还指出:“今日的贫民社会……都不曾在文学上占一位置。并且今日新旧文明相接触,一切家庭惨变,婚姻痛苦,女子之位置,教育之不适宜……种种问题,都可供文学的材料。”在《我的信仰》中胡适则表示:“人生最神圣的责任是努力思想得好。”所谓“思想得好”,就是不依傍、不盲从。而1919年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之时,胡适又提出,国民意识中当包含一个新态度,就是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注:胡适留美时导师杜威的主张)的“评判的评判”。从“五四”前后到1932年的十几年间,胡适一直在大声疾呼“科学”,强调只有用科学的精神教育国民,国家才能强大。
——摘编自朱承《胡适与现代中国国民意识塑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胡适的新国民观。(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胡适新国民观形成的原因。(7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经过两年多的战争,交战双方已经伤亡2000万人,资源消耗惊人,继续进行战争感到困难。有的国家已出现了政治、经济危机,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趋于激化,革命的形势正在形成。
英国和俄国在波斯和土耳其的利益分配问题上矛盾重重,德国和奥匈帝国在瓜分波兰问题上也存在分歧。德国从1915年取得在东线的胜利并占领大片领土后,就利用俄国和英国的矛盾,谋求与俄国单独媾和,不但派代表到彼得格勒作和谈试探,还向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传递了三封信件,表示愿意签订合约。在沙皇的默许下,俄国和德国非官方和谈活动频繁进行,但双方始终无法达成最终妥协。俄国1917年二月革命的到来,也注定了帝国主义和平交易的破产。
——摘编自康春林《两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德国和沙皇俄国单独和谈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和沙皇俄国和谈无果而终的原因。(7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15岁那年,拿破仑开始了他一生中的重要转折,进入了巴黎陆军学校学习。学习时间虽然只有两年,但对拿破仑来说,是思想发展、形成的最关键时期。受启蒙运动者的影响,他认真阅读了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的著作,尤其是卢梭的作品,对他影响更大。……他了解到人类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一些独裁者严重阻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森严的等级制度,是制造人类极不平等的现实的祸根,而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荒淫,就是束缚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桎梏。
——《世界上下五千年•近代卷》
材料二 长时期以来,军队和绝大部分公民把意大利战争和埃及战争的英雄人物第一执政当作偶像来崇拜,都齐声祝愿他能有一个同他的名望和同法国的伟大相符的称号。……大家也知道是他决定着一切国家大事,他的同僚们实际上不过是他的下级。因此,大家感到他有一个国家最高元首的称号是顺理成章的,因为他实际上已扮演了这样的角色。……要说是皇帝篡夺了金銮宝座,那么我们可以说,他身边的同谋比善于导演喜悲剧的所有暴君都多,因为四分之三的法国人都参与了他的阴谋。
——[法]康斯坦《回忆拿破仑》
(1) 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拿破仑的革命理想及其形成原因。(7分)
(2)材料二的作者是如何看待拿破仑称帝的?(3分)结合所学知识,从拿破仑称帝结果及影响的角度论证作者的观点。(5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