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国环评证甲字第1902号
镇江市航信路建设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 本)
委托单位:镇江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编制单位: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二0一三年三月
本简本内容由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编制,并经镇江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确认同意提供给环保主管部门作《镇江市航信路建设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受理信息公开。镇江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对简本文本内容的真实性、与环评文件全本内容的一致性负责。
建设单位:镇江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评价单位: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目 录
第1章 工程概况 1
1.1 项目背景 1
1.2 项目基本信息 1
1.3 路线走向 1
1.4 主要工程数量及经济技术指标 1
1.5 施工条件与工期安排 2
1.6 合理性分析 2
第2章 环境现状评价 4
2.1 评价范围 4
2.2 环境现状评价 4
第3章 环境影响预测及拟采取的主要措施 7
3.1 污染源分析 7
3.2 环境保护目标调查 11
3.3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2
3.4 环境保护措施及对策建议 17
第4章 公众参与 28
4.1 方法和原则 28
4.2 调查结果及分析 29
4.3小结 32
第5章 评价结论 33
第6章 联系方式 34
附图:
附图一:项目地理位置图
ii
镇江市航信路建设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第1章 工程概况
1.1 项目背景
航信路南起禹山北路,北接滨江路东延,是镇江市新一轮总体规划确定的一条南北向城市次干路。本项目是城市交通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城市局部交通,优化了城市道路交通网,极大的改善城市交通条件和投资的环境,提高镇江市竞争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1.2 项目基本信息
表1.2-1 项目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镇江市航信路建设工程项目
建设单位
镇江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
建设项目类别
E4721 铁路、道路、隧道和桥梁工程建筑
路线长度
1102米,红线宽30米
总投资
7322万元
1.3 路线走向
航信路起点为禹山北路,终点为滨江路东延线,是镇江市新一轮总体规划确定的一条南北向城市次干路。
项目所在地理位置见附图一。
1.4 主要工程数量及经济技术指标
新建航信路线路总长1102米、根据交通量预测结果及总体规划要求,航信路采用城市次干道Ⅰ级标准设计,路面为双向四车道,设计行车速度40km/h。规划红线宽度30米,占地面积63亩,拆迁量1000平方米。
本项目主要工程内容除道路工程外,还同步实施排水、照明、交通、绿化等附属工程。
航信路工程主要技术标准见表1.4-2。
7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表1.4-2 航信路工程建设主要技术标准
道路等级
设计车速
(km/h)
不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m)
设超高最小半径
(m)
圆曲线最小长度
(m)
平曲线最小长度
(m)
红线宽度
(m)
路面结构荷载等级
城市次干道
40
150
85
25
70
30-36
BZZ-100
KN
停车视距
(m)
纵坡坡段最小长度
(m)
最小纵坡
(%)
凸形竖曲线
(m)
凹形竖曲线
(m)
竖曲线最小长度
(m)
路面设计年限
(年)
道路照明标准
60
85
0.3
350
400
25
15
平均照
度8Lx
道路等级:城市次干道。
路面计算轴载:双轮组单轴100KN为标准轴线。
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年限:15年。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g):采用0.15。
道路纵坡最小值:0.3%。
基本设防烈度为7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
1.5 施工条件与工期安排
航信路建设工程施工期所需的水泥、钢筋、砂、石、沥青等主要材料,当地均能生产和采购,且价格稳定。
施工的用水、用电均可由现有城市网接入,能保证工程施工需要。
当地有一批在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建设和管理经验、技术过硬的施工队伍,可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本工程计划2013年1月开始全面施工,计划在2013年12月完成。
1.6 合理性分析
1.6.1 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
镇江市航信路建设工程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该项目建设完全符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40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的第十九条第2、3款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城市道路及智能交通体系建设要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
1.6.2 规划相符性分析
根据镇江市城市总体规划和镇江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本项目的建设将提高城市中心东部地区的交通通达性,促进周边地块的开发,盘活土地资产,促进土地增值,为经营城市、促进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该道路也是两侧即将开发的小区组团的配套道路,为附近居民出行缩短了对外交通的距离,从而降低综合运输成本,改善该地区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也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城市开发将促成市政管线的改造,达到城区环境综合治理的目的。
综上所述,该项目的实施符合规划及城市发展的要求。
第2章 环境现状评价
2.1 评价范围
根据道路工程建设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和实践经验,结合航信路道路工程沿线环境特征及未来发展规划,本次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确定如表2.1-1。
表2.1-1 评价范围一览表
评价内容
评价范围
社会环境
航信路中心线两侧各200m以内地区,适当扩大至项目直接影响区。
生态环境
航信路中心线两侧各100 m范围内。
声环境
航信路中心线两侧各200 m范围内居民点,重点评价敏感目标。
环境空气
航信路中心线两侧各200 m以内。
地表水环境
航信路中心线两侧各200 m范围内区域,桥梁跨越河流上游100 m至下游1000 m以内水域
地下水环境
陆地范围内,公路中心线两侧200m以内范围;跨越河流处,桥梁中心线上下游1000m以内区域
2.2 环境现状评价
2.2.1 生态环境现状
镇江市现有木本植物54科203种,草本植物45科220种,水生植物26科56种。植物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植物种,大致有以下五类:(1)阔叶类树种。主要包括麻栎、栓皮栎、白栎、黄檀、榔榆、黄连木、朴树、刺槐、枫杨等。(2)针叶树种。主要包括马尾松、黑松、杉木等。(3)其它树种。包括野山楂、算盘珠、胡颓子、山胡椒、继木等。(4)草丛植物。主要包括狗牙根、白茅、黄背草等。(5)沼泽和水生植物。主要包括芦苇、蒲草、菰、杏菜、光叶眼子菜、金鱼藻等。
全市野生动物随着人为改变,种类和数量大为减少。常见的有野兔、野鸡、田鼠等。区域畜禽地方品种主要有猪、牛、羊、兔、驴、骡、马、鸡、鸭等。鸟有翠尖、裙带、白头翁、麻雀、喜鹊、吸木鸟、百灵、八哥、。区域内渔业资源相当丰富,内河有鱼类6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有鳗鱼等洄游性鱼类;青、草、鲢、鳙等半洄游性鱼类;鲤、鲫、鲂、白等定居性鱼类。此外,还有甲壳类如蟹、虾等10个名种,底栖动物如蚌、螺等17种。
工程评价范围是城市中心区域东部,禹山风景区北面,工程所在地目前为农田,拟建道路将穿越一夜河,道路沿线没有大型的野生动物和珍贵野生植物。
2.2.2 水环境现状
2.2.2.1 地表水
拟建道路附近的地表水系为一夜河。一夜河是一条全长约3.41km的人工河,西起京口区荡田村,由西向东流经本区域,最终经长江村流入长江。一夜河东西横贯于禹山北路北侧的沿江圩区,是象山圩内沟通各支流河网的干流河道。汇流区域东起江苏大学,西至东吴北路,南到禹山山脉,约5.21平方公里。
一夜河横穿航信路,属于两个房地产地块之间的景观河道,镇江市京口区政府于2011年对一夜河开展景观化整治工程,保留北岸水杉林带,建南岸单侧挡墙和亲水人行步道,整治标准断面尺寸为:上口宽27米,净深4米,底宽15米。
一夜河作为一般景观要求河道,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Ⅴ类水质标准。
根据《2011年镇江市环境状况公报》,2011全市各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均满足Ⅲ类水标准。长江外江段水质类别保持在Ⅰ-Ⅱ类,总体水质为优。长江内江水质类别为Ⅱ类,水质为优。市区的古运河总体水质为轻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一干河水质为轻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团结河、捆山河水质为良好。扬中市的扬中河渠、长江夹江水质为优。
2.2.2.2 地下水
镇江市属华南陆台下扬子准地槽宁镇山字型区。从元古界至新生界的地层出露基本齐全,总厚度约12000m,第四系松散沉积层广泛覆盖于基岩之上,沿江一带较为发育,最厚处达130m。茅山与宁镇山脉组成的山字型构造,是镇江地质构造的主体。早侏罗世以来的断裂构造和岩浆活动,使区内地层破碎,含水岩体呈块状零散分布于各处。按岩性时代及水动力特征,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松散岩类隙承压及微承压水、碳酸岩类岩溶水、火山碎屑岩类层状裂隙水、火成侵入岩类块状裂隙水。
本区域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孔隙潜水,受大气降水及长江水入渗影响地下水主要赋存于①层、②层地基土中。勘察期间地下水稳定水位为地表下2.32—9.74米初见地下水位为位于地表下1.82—9.24米。地下水年变幅约1.0米。
2.2.3 环境空气现状
通过监测结果的统计分析,评价区域测点NO2、PM10浓度均未出现超标现象,小时或日均浓度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的要求。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果表明,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大部分时间处于良好以上状态。
2.2.4 声环境现状
航信路沿线的环境噪声平均水平白天在63.2-65.2dB(A)之间,夜间52.0-53.6dB(A)之间。在公路两侧4a类声环境功能区内,昼夜间噪声均可以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4a类标准。说明区域声环境质量良好。
第3章 环境影响预测及拟采取的主要措施
3.1 污染源分析
3.1.1噪声污染源
⑴施工期噪声源
道路建设施工阶段的主要噪声来自于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辐射的噪声,据调查,国内目前常用的筑路机械主要有推土机、挖掘机、平地机、混凝土搅拌机、压路机和铺路机等。这些机械运行时在距声源5m的噪声值在76-100dB之间。这些突发性非稳态噪声源将对周围声敏感点产生一定影响。
⑵运营期噪声源
在道路建设投入营运后,汽车流将是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在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辆噪声源为非稳态源。其噪声源主要为:道路营运后,车辆发动机、冷却系统、传动系统等部件产生的噪声。行驶中排气系统、轮胎与路面的摩擦等产生的噪声。道路路面平整度等原因使高速行驶的汽车产生整车噪声。
表3.1-1 各车型的平均辐射声级 (单位:dB(A))
路段
车型
2019年
2027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航信路
小型车
65.2
65.7
64.8
65.6
中型车
65.1
64.5
65.3
64.7
大型车
72.5
72.0
72.6
72.1
3.1.2大气污染源
⑴施工期大气污染源
道路施工过程中污染源主要为扬尘污染和沥青烟气污染。
其中扬尘污染主要来源于筑路材料运输、装卸、堆放、拌和过程;拟建项目不设置沥青拌合站,沥青烟气主要来源于路面摊铺过程,主要产生以THC、TSP、苯并[a]芘为主的污染物。在下风向50m外苯并[a]芘浓度低于0.00001mg/m3,酚在下风向60m左右≤0.01 mg/m3,THC在60m左右浓度≤0.16mg/m3。
①扬尘污染源强
扬尘污染主要在施工前期路基填筑过程,以施工道路车辆运输引起的扬尘和施工区扬尘。
②车辆、内燃机、钻孔机等施工机械运行都会排放出污染物,影响环境空气质量。
③沥青铺设过程对操作人员和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将造成一定的损害。
⑵运营期大气污染源
项目营运期对大气环境的污染主要来自汽车尾气排放,汽车尾气主要来自曲轴箱漏气、燃油系统挥发和排气筒的排放,主要污染物为 CO、NO2、非甲烷总烃等。
本项目和312 国道(镇江段)距路肩0-200 m处NO2浓度类比结果见表3.1-2。由类比结果可知,本项目在运营的各个时期,平均车流量和高峰车流量时预测点处NO2浓度均没有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及其修改单二级标准,说明汽车尾气排放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较小。
表3.1-2本项目和312国道(无锡段)NO2浓度类比结果
预测年限
距路肩距离(m)
标准值
0
20
50
80
100
150
200
2020
0.102
0.910
0.777
0.067
0.062
0.052
0.046
0.24
2028
0.133
0.117
0.098
0.084
0.076
0.063
0.054
0.24
3.1.3水污染源
⑴施工期水污染源
施工机械跑、冒、滴、漏的污油及露天机械被雨水冲刷后产生一定量的含油废水,流向河道都将对地表水环境质量产生影响。
施工人员居住区产生的生活污水排放对附近地表水水质的影响。
根据同类型道路的施工经验,以及设计单位提供的资料进行分析,本项目一般路段施工人员在40~50人之间,每个施工人员生活用水量和生活垃圾排放量分别按150L/d和1kg/d计算,生活污水排放量按用水量的80%计算,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排放情况见表3.1-3。
表3.1-3 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排放一览表
项目因子
施工人数
(人)
污水量
(t/d)
COD
(kg/d)
NH3-N
(kg/d)
动植物油
(kg/d)
生活垃圾(kg/d)
一般路段
20
1.92
0.768
0.076
0.028
20
桥梁
30
2.88
1.152
0.114
0.042
30
合计
50
4.80
1.92
0.19
0.07
50
⑵运营期水污染源
道路项目的污水排放一般较少,营运期的污水来源主要是降雨冲刷路面产生的路面径流。
表3.1-4 路面径流污染组分表
项目
SS
BOD5
石油类
120分钟平均值(mg/l)
100
5.08
11.25
年均产生量(t/年)
2.81
0.143
0.32
本项目因雨水冲刷径流产生的污染物排放总量为悬浮物:2.81 t/a,BOD5:0.143t/a,石油类:0.32t/a。
3.1.4固体废物
固废来自施工期。
(1)拆迁建筑垃圾
工程需拆迁房屋1000m2,根据近似城区拆迁工程类比调查,在回收大部分有用的建筑材料(如砖、钢筋、木材等)后,每平方米拆迁面积产生的建筑垃圾量约为0.05m3(松方),则房屋拆迁将产生建筑垃圾50m3。
(2)施工人员生活垃圾
按施工人员生活垃圾1.0kg/人·d计算,日排放量约为0.05t/d,施工期生活垃圾产生总量约为16.5t(施工期按一年,年工作日按330计)。
3.1.5生态环境影响的工程活动简述
①施工期间填挖土石方使植被遭到破坏,部分现有绿地被侵占,地表裸露,沿线区域的生态结构发生一定变化。工程在开挖填土后裸露表面被雨水冲刷后将造成水土流失,影响陆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②道路工程施工破坏原有自然景观,对景观环境的影响。
3.2 环境保护目标调查
1.生态环境:沿线城市绿地生态系统。
2.水环境:道路桥梁及所跨越河流详见表3.2-1
3.声环境:本项目声环境主要保护目标详见表3.2-2。
4.大气环境:本项目环境空气主要保护目标详见表3.2-2。
表3.2-1 水环境主要保护目标
名称
方位
距离(m)
规模
备注
一夜河
公路沿线跨越
-
小型河流
Ⅴ类,景观河道
长江(内江)
东北
1500
中型河流
Ⅱ类
表3.2-2 声环境和环境空气主要保护目标
序号
敏感点名称
距路中心线距离(m)/距红线的距离(m)
影响范围
(人/套数)
功能
备注
1
西八岸
27m/ 8m
150人
居住
多层
2
美馨佳园
一期
80m/ 65m
830/166
居住
多层
3
朱家门
85m/67m
135人
居住
2层民居
4
何家门
75/60m
1200人
居住
多层
5
团结新村
500m
1500人
居住
多层
6
宜家湖庭
花园
600m
2000人
居住
多层
35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3.3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3.3.1 社会环境
1.征地、拆迁和安置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分析
航信路建设工程征地面积63亩,拆迁1000平方米。通过合理、足额的经济补偿,拆迁工作也会使部分居民因此改善住房条件,但居家搬迁无疑会打乱生活节奏,给搬迁居民造成生活不便。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省政府关于调整征地补偿标准的通知》(苏政发[2003]131号)、《省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厅省交通厅关于省交通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征地补偿安置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2005]125号)进行征地,做好征地补偿工作,严格按照征地补偿标准给予补偿,最大程度减少对当地居民生活的不利影响。拆迁牵涉到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一方面是高额的费用,另一方面也带来政府间的协调以及新址的选择等问题,这中间存在大量的协调动员工作,如果处置不当,将会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需要政府和建设单位协调有力、宣传到位,切实执行相关补偿政策,避免产生后遗纠葛。
2.施工期的社会影响分析
建设项目为城市新建项目,施工期间,要占用城市道路,使城市交通受到干扰。通过工程对城市交通影响的分析可以看出,工程施工期间,会产生噪声、扬尘等,对建设道路周边的居民,将给居民的出行、工作和生活带来影响及不便。
施工过程不可避免地将影响城市市政工程中地面和地下各种管线、管道,如给排水管道、煤气管道和通讯电力管线等,这部分管线和管道要改迁改移,但不会中断使用。
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在各部门的精心组织和相互协调下,镇江市航信路建设工程带来的不利社会影响将大大降低。
3.营运期的社会影响分析
航信路道路工程的建设对镇江市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对城市交通的意义
(1)航信路的建设,提高了城市路网的密度,为优化交通结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航信路的建设,改善了道路网络的结构。该路的实施有利于禹山北路、象山路地区的交通布局,一定程度上疏解了交通量,也便利了市民的出行需求。
(3)航信路的建设,改善了交通条件,提高了车速,缩短了运行时间,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航信路的建设,为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2、与经济发展的联系
航信路的建设将完善我市的支路网体系,它的建设可以极大的改善城市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提高我市的综合竞争能力,提高城市品位,促进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航信路的建设提高了城市中心东部地区的交通通达性,缩短了对外交通的距离,从而降低了综合运输成本。
(2)航信路的建设加快了城市改造的步伐。通过本道路的建设,改善该地区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也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3)航信路的建设促进了周边地块的开发,盘活了土地资产,促进了土地增值,为经营城市、促进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3.3.2 生态环境
该项目为镇江市城市中心区东部,整个工程为新建项目,该工程施工期涉及的耕地占用、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破坏等生态问题,营运期对周边的生态环境影响很小,该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主要在施工期。
1.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该项目所在地现为农田、荒地,建设项目建设在直接占用土地的同时,也对被占用土地的生态系统和地表植被造成不可恢复的破坏。公路临时用地的地表植被由于施工作业在短期内也会遭到损失或破坏;施工期由于筑路材料运输,机械碾压及施工人员踩踏,在施工作业区周围土地的部分植被被破坏。但项目建成后还会建设道路防护绿地,植被可以得到一定的恢复和补充。该项目位于城市区域,人类活动频繁,兽类鲜有出没,鸟类也较少,该项目的建设对动物的影响很小。
根据该项目工程的特点,以及工程沿线的地形地貌、地质岩性、土壤、植被及水文气象等自然环境特征,确定该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工序如下;
①.路基开挖与填筑
工程建设过程中,路基的施工直接导致地表原始植被的丧失和土壤结构的破坏,地表土壤的抗冲蚀能力降低,形成水土流失危害。
②.桥梁施工
跨河桥梁工程,桥台及桥墩基础施工、原边坡的扩大开挖都会对一定范围的地表造成较大的扰动,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被严重破坏,土壤抗侵蚀能力降低。而基础开挖方的清运更会产生大量的易侵蚀土(渣)源,为新的水土流失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③.取土、材料
工程施工过程中,取土将对地表植被造成破坏,底层土壤全面裸露,土壤结构严重破坏,抗蚀能力较差,遇暴雨来临,将会导致大量的水土流失。
④.土方堆放
道路工程施工过程中,部分土方需暂时堆放,土质松散,孔隙率大,且表面无植被防护,与暴雨或上游汇水下泄时,易造成严重的冲沟侵蚀。
2.营运期生态环境影响
道路营运期,路面全部硬化,不会再产生水土流失。对于采取工程护坡的一些重塑坡面单位,由于砌石或砼预制块护坡直接将土壤侵蚀源与侵动力分隔开来,所以正常情况下也不会再产生新的水土流失。而对于采用植物措施进行防护的一些工程单元,在营运初期植物措施尚未完全发挥其水土保持生态效益之前,受降雨和径流冲刷,仍会有轻度的水土流失发生。但随着植物生长,覆盖度增加,水土流失将会逐渐得到控制,并降低到允许水土流失强度或以下,不良地质路段在采取了防治措施以后,虽然还有可能发生水土流失危害,但频率会明显降低,因此影响也较轻微
3.3.3 声环境
1.施工期
工程施工期间,各种施工机械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大,根据现场调查,夜间施工将对公路两侧评价范围内的声环境质量产生显著影响。根据现场调查,本项目沿线评价范围内4处敏感点,公路夜间施工对沿线居民的生活,特别是夜间睡眠的影响较大。因此,施工期间应采取禁止夜间(22:00-6:00)施工措施避免夜间施工噪声污染,以减轻施工对沿线居民生活的不利影响。
2.运营期
根据预测结果,在仅考虑距离衰减的情况下,运营期昼间,公路红线外预测声级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4a类标准、20-22m外满足2类标准;夜间,公路中心线外预测声级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4a类标准、38-46m外满足2类标准。
本项目沿线共有声环境敏感点4处。执行4a类标准的1处敏感点中,昼间预测声级达标;夜间中期和远期均超标,远期最大超标量为1.3dB(A);在执行2类标准的4处敏感点中,昼夜预测声级均超标,昼间远期最大超标量为4.1 dB(A),夜间远期最大超标量为4.5 dB(A)。
3.3.4 地表水水环境
施工期施工机械跑、冒、漏的污油,露天机械被雨水冲刷后产生的油污,施工营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堆放的建筑材料被雨水冲刷等将会对地表水环境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在道路施工期,必须加强环境管理,尽可能减少油污及物料的流失量,减轻对附近的污染,在采取本报告建议的污染防治措施后,可有效地减轻施工废水对地表水环境及水生态环境的影响。营运期,拟建项目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路基、路面、桥面径流对水环境的影响。此外,装载有毒有害物质的车辆在重要水域地段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泄漏,也将导致严重的突发性水污染,造成水体水质的临时性严重破坏。
3.3.5 地下水环境
本项目施工期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施工期含油污水、建筑材料堆放期间的淋渗水等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通过采用设置堆放场地防渗区域等措施防止污染物进入地下水环境。
本项目营运期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路面径流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由于土壤层的吸附作用,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运移过程中一般被吸附净化,但对地下水含水层影响较小。
综上所述,本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较小。
3.3.6 固体废物
(1)施工弃渣和拆迁建筑垃圾尽量回填,对环境没有影响。确实无法回填运至指定的临时堆场堆置或垃圾填埋场填埋。
(2)施工营地生活垃圾如果乱丢乱弃将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生活垃圾如不即时处理将易孳生蚊、蝇,产生细菌,传染疾病,产生臭味,如处置不当,遇雨水后,细菌等将随地表水流四处流淌污染周围的环境,应加强管理,杜绝乱丢乱弃,实施定点存放、定期清运,杜绝对环境的影响。
(3)建筑材料的碎屑和废弃的混凝土,长期随意堆放,将影响地面景观。如遇风、雨,碎屑将随风沙吹走,影响环境;废弃的混凝土也可能随地表水流入河道,增加河道的悬浮物浓度。
3.3.7 环境空气
(1)该项目施工期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扬尘污染物、粉尘污染物、沥青摊铺时的烟气和动力机械排出的尾气污染物,其中粉尘污染物对周围环境影响较突出,将对沿线环境空气质量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只是短期影响;
(2)采用经常洒水等防护措施,运输筑路材料的车辆加盖棚布,料场远离居民点并遮盖等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其不利影响;
(3)项目营运后对环境空气的污染主要是汽车尾气污染,通过类比分析可知,营运期汽车尾气排放对道路沿线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轻微,可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 -1996)中的二级标准。
3.4 环境保护措施及对策建议
3.4.1设计期
工程设计单位要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优化施工图设计,尽量使工程建设对沿线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减缓至最低限度。做好施工组织的设计工作,确定先进的施工工艺,减少施工过程中对声环境、大气环境的影响。
1.本项目的建设不可避免地会对路线两侧环境产生干扰,尤其是拟建道路两侧人口密集,存在居民区等敏感目标。建议施工图设计阶段注意将物料堆场、搅拌场等设置的尽量远离居民点的地方。
2.设计单位应通过现场的详细勘测和调查,准确掌握现有设施(如污水管网、电力线路、现有桥梁等)的具体位置和几何参数,按照现场的实际情况选择符合要求的设计方案。
3.本项目的景观设计应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多主题创意手法、环境中情景化组合、板块特色的营造。
3.4.2 施工期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3.4.2.1噪声治理措施
(1)尽量采用低噪声机械设备,施工过程中应经常对设备进行维修保养,避免由于设备故障而导致噪声增强现象的发生。
(2)施工区域与沿线居民点之间设置围挡遮挡施工噪声,避免夜间(22:00-6:00)施工。项目如因工程需要确需夜间施工的,需向镇江市环境保护局提出夜间施工申请,在获得镇江市环保局的夜间施工许可后,方可开展规定时间和区域内的夜间施工作业,并在施工前向附近居民公告施工时间。
(3)利用现有道路进行施工物料运输时,注意调整运输时间,尽量在白天运输。在途径居民集中区时,应减速慢行,禁止鸣笛。
(4)对于为了防治运营期噪声污染而采取的隔声窗和种植绿化林等措施,建议在施工前实施,可同时作为施工期的噪声防治措施。
(5)加强施工期噪声监测,发现施工噪声超标并对附近居民点产生影响应及时采取有效的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具体监测方案参见第7章噪声监测计划。
3.4.2.2施工废水处理
(1)施工营地与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不外排,定期由环卫部门清掏。同时定期用石灰等药物消毒,防止疫病传播。混凝土构件预制场、混合料拌和场必须设置沉淀池和含油废水处理装置,尾水必须处理达标后排入污水管网。严禁将未经处理的生产生活污水和含油废水排入任何地表水体。施工结束后,施工营地的化粪池应及时覆土掩埋。
(2)尽量远离现有居民区设置施工营地、混合料拌和场、物料堆场;物料堆场和各类施工现场遗留的建材废料和建筑垃圾要即使根据施工进度,组织或委托当地环卫部门彻底清运至附近城镇垃圾处理场进行妥善处置。
(3)施工营地、混合料拌和场等必须设置相应的生活污水和含油废水处理装置,生活垃圾必须经化粪池处理才能就近排放,含油废水必须经隔油池处理才能就近排放。沥青摊铺应采用在专门的拌合场制成熟料后运至现场摊铺。
(4)物料堆场、生活垃圾堆场、混凝土构件预制场、混合料拌和场四周必须开挖明沟和沉砂井,必要时还要设置阻隔挡墙,防止暴雨径流引起水体污染。
(5)经过处理的生活污水和含油废水应排入污水管网,严禁直接排入一干河等重要水体。
3.4.2.3施工废气处理措施
工程施工中消耗大量的建筑材料,如石子、黄沙、水泥等,这些建材在装卸、堆放、拌和过程中会产生扬尘污染,为减缓项目地区环境空气中的TSP污染,施工单位应采取如下措施:
1.必须配备足够的洒水车,对施工便道和未完工路面经常洒水、保持路面湿润,在敏感路段增铺草垫,抑制道路扬尘污染。
2.粉煤灰、石灰、水泥、黄沙等物料的运输和堆放,必须采取蓬布遮盖、表面潮湿处理、定期洒水等措施,抑制物料扬尘污染。
3.必须在物料堆场四周设置挡风墙,经常洒水保持堆场内地面湿润,进一步抑制物料扬尘污染。
4.粉煤灰、石灰、水泥拌和稳定土和稳定碎石,必须对拌和设备增配除尘装置,同时采取在拌和场四周设置挡风墙、经常洒水等辅助抑尘措施。
5.必须在拌和场四周设置挡风墙,对沥青混合料拌和设备增配沥青烟净化装置,抑制沥青烟污染。
6.进行路基填土掺生石灰处理、粉喷桩或水泥深层搅拌桩处理软土地基、路基土填筑和压实、取土场集中取土等路基施工作业,进行路面水泥稳定碎石或二灰碎石基层、二灰土或水泥土底基层铺筑等路面施工作业,都必须在施工作业路段下风向侧设置临时挡风墙并经常洒水,抑制施工作业扬尘污染。
7.对尾气排放严重超标的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应更新尾气净化装置,提倡使用高清洁度燃油,抑制汽车尾气污染。
8.混合料拌和场、物料堆场选址要避让沿线居民集中区。
9. 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强化文明施工与作业。在选择施工单位时,建设单位应将施工期的环境减缓措施写入合同文本中,并加强督促与检查,确保施工期的环境减缓措施落到实处。
3.4.2.4施工期固废处置措施
施工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施工人员生活垃圾,拆迁建筑垃圾以及桥梁钻渣等。生活垃圾设置垃圾收集筒,由环卫部门专门收集,施工营地尽可能租用民房,如需搭建必须设置化粪池和蒸发池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施工结束后覆土填埋。
3.4.2.5生态保护及水土保持措施
1.施工过程中注意保护沿线植物,对施工场地范围内的大型植物、名贵树木必须采取保护措施,能够移植的要尽可能移至其它地方,并采取必要措施保证其存活。
2.施工中遇到有毒有害废弃物是,暂停施工并及时与地方环保、卫生部门联系,经采取措施后,再继续施工。
3.道路施工过程中遇到地下文物要及时向文物主管部门申报,不得破坏历史文化遗产。
4.临时弃渣场防治区水保措施
在项目设计阶段应优化路线设计,尽可能保持填挖平衡,减少弃渣数量;弃渣场地设置拦渣墙和排水系统;项目沿线弃土(渣)场地设置的拦渣墙可采用重力式浆砌挡墙;应加强施工组织管理,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不得随意扩大弃渣场的范围和数量;在弃土(渣)前,应先设置拦渣墙,其高度根据弃土(渣)量而定,断面设计应满足稳定性的要求。土石方按梯形堆放,且尽量夯实,顶面保持平整;坡面应种植乔木、灌木或草皮来恢复植被;为排除渗透水,应设置盲管,并在外缘堆砌厚度为50毫米的卵砾石;弃渣时应注意场地的规整,以便顶面回填熟土恢复植被或复耕;凹地、较平缓地形的弃渣场应进行复耕,弃土前应先把表土推在一边,弃土时应注意场地的规整,弃土后应回填熟土;营运期道路建设单位应定期对弃渣场的水土保持措施的效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后及时维护,确保各项防护工程能够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功能。
5.临时占地防治区水保措施
施工便道在选线时应尽量选在比较平缓的地段,同时应尽量避开植被覆盖率高的地方。临时占地应尽量少占绿地,在使用完成后应及时恢复原有植被。在对废渣、废料和临时建筑拆除、清理后,对压实的土地进行翻松、平整,适当布设土埂,恢复破坏的排水系统。
6.绿化工程加强措施
绿化工程是水土保持的关键措施之一,凡因道路建设形成的裸露地表,均应绿化栽植,防止产生新的水土流失源。道路用地范围全面绿化栽植,起到保护路基、防止土壤侵蚀、美化路容景观的作用,营造必要的绿化工程,以建设成绿色通道。资料表明:绿化的重要作用有净化空气、改善气候、隔音和吸收噪声等。搞好绿化,保护自然生态平衡,已为许多国家所重视。同时补偿因道路征地损失的绿地,起到调节沿线带状地区的生态环境作用。
7.雨季水土保持应急措施
在施工期为减缓雨季造成的水土流失,应特别重视雨季施工实施计划。
(1)施工单位应随时与气象台联系,事先了解降雨的时间和特点,以便在雨季前将填铺的松土压实,并作好防护措施。
(2)施工时要随时保持施工现场排水设施的畅通,地质不良地段的路基施工尽量避开雨季。雨季填筑路堤时,应随挖、随运、随填、随压,以保证路堤的质量。每层填土表面成2~5%的横坡,并应填平,雨前和收工前将铺填的松土碾压密实,不致积水。
3.4.3运营期环境影响措施
3.4.3.1噪声防护措施
1、交通管理措施
(1)加强道路交通管理,严格控制驶入车辆车速,在项目醒目处设置限速标志,同时在镇江实验中学路段设置禁鸣标志,可以有效降低交通噪声污染源强。
(2)加强道路通车后的道路养护工作,维持道路路面的平整度,避免因路况不佳造成车辆颠簸而引起交通噪声。
2、建设与规划管理
(1)修筑低噪声路面将成为防治轮胎噪声的重要手段。据文献资料及国内外研究结果,以及国内道路建设的实例,采用疏水沥清混凝土路面可降低车辆轮胎噪声2~5dB(A)。
(2)充分利用道路人行道分隔带进行绿化,种植常绿灌木,既可美化环境,又可降低交通噪声对低楼层的影响。
(3)加强道路交通管理,保证道路畅通,减小车辆堵塞产生的噪声。
(4)合理规划城市布局,逐步将沿街建筑作为商业用房。对于受噪声影响较大的沿街居民住宅,在建设方与住户协商的基础上,将窗户改成通风隔声窗。
(5)本道路沿线以居民集中区为主,建议全线禁止危险品运输车辆通行。
(6)本道路建成运营后,将对道路两侧环境噪声产生一定影响。建议:道路两侧规划、建设居民住宅、学校、医院等声环境敏感设施时,根据实时监测结果采取一定的退让距离或降噪措施。
3、工程降噪措施
由于本次项目道路位于市区,周围敏感点多且距离近,可采取的降噪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拆迁
从声环境角度来讲,搬迁就是远离现存的噪声源。它是解决噪声影响问题最直接、最彻底的途径,当然,搬迁会涉及一系列的问题,费用是一个方面,与政府的协调、新址的选择也密切相关,另外还不可忽视当事居民的感情因素。搬迁可能带来一些不可预料的民事纠纷。但处理一些公共设施的搬迁问题,只要政府协调有力,应不会产生后遗纠葛。
(2)隔声门窗
按国家环保局发布的《隔声窗》(HJ/T17-1996)标准,隔声量应大于25dB。
但安装在一般居民房屋上后由于受到墙体本身存在孔隙等隔声薄弱环节的牵制,其总体隔声效果要相应降低,一般情况下能产生 10-25dB 的降噪效果。隔声窗的价格通常在100-300元/m2。靠近项目的房屋排列整齐、房屋和房屋间隙小的敏感点实施该项目降噪措施。前排房屋安装隔声门窗后同时也成为了后排房屋的声屏障。
4、具体敏感目标的噪声控制对策
噪声敏感目标是重要的保护对象,通常可以采取声屏障、绿化降噪及隔声门窗等多项噪声防治措施,但对于本条道路,声屏障措施不可能实施,绿化降噪受路幅限制也无法密集种植,所以只能采取门窗隔声降噪措施。
3.4.3.2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本项目的大气污染源是行驶的机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