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物态变化的复习课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本节课,利用一课时的时间复习物态变化一章,使学生对这章知识有个整体性的归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和考点。为提高复习效率,让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烂熟于心,对基本方法透彻理解,对基本技能熟练运用。
本章内容属于课标内容的第一主题“物质”中的二级主题。课程标准有关内容要求如下:
① 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② 有评估某些物质对人和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意识。尝试与同学交流对当地环境资源利用的意见。
③ 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④ 会测量温度。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⑤ 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
⑥ 能用水和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的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的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升华和凝华
2.知道一些物质的熔点,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会对蒸发和沸腾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
4.会用汽化和液化的规律解释自然界或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物态变化现象。
5.能用物态和物态变化知识解释身边发生的一些简单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感知发生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做出物理图像的方法。
3.回忆水沸腾时的温度特点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联系起来,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相结合
2.感悟物态变化在物质世界和促进人类文明中的巨大作用。
重点:
1. 探究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
2. 探究水沸腾的规律
难点:
1.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
2.实验数据的图像转换方法
3.水沸腾的温度(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教学过程:
【引言】
播放几张物态变化的图片。
我们生活在物态变化的世界里,这节课我们把这章内容复习一下。
一、知识梳理 点拨归纳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112页——知识要点
【教师】播放下面图片
【学生活动】在笔记本上完成下表的填写
【教师总结】蒸发与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沸腾
蒸发
不
同
点
发生条件
在一定温度(沸点)下进行
在任何温度下
进行
发生部位
在液体的内部和表面
只在液体表面
汽化程度
剧烈
缓慢
温度变化
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自身或周围物体的温度会降低
相同点
都是汽化现象,都吸热
二、问题探究 引导解疑
【教师提出问题】
[例1]夏天,站在电风扇前的人会感觉凉快,而放在电风扇前干燥的温度计的示数却没有变化,这是为什么?
【学生答】1、现象回答不准确、不全面 2、原因解释不到位
【教师点拨】
天热人体出汗,风扇使人体周围空气的流动加快,促使皮肤表面汗液的蒸发加快,汗液蒸发时要吸收热量,把人体中的部分热量带走,这样人就会感到凉快了,而温度计玻璃泡外面是干燥的,无液体可以蒸发,虽有电扇的作用,但它的示数不变。
【教师提出问题】
[例2]在我国西部干早地区,水的年蒸发量远大于年降水量,有些湖泊正在迅速干涸和变小。从影响蒸发快慢的有关因素考虑,解释一下当地水的年蒸发量大的原因。
【学生答】原因解释不到位
【教师点拨】首先应明确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温度、表面积、液面上气体的流速。而我国西部地区地势高,白天光照时间长,温度高;沙漠多,植被少,裸露表面积大;西部地区属于“风口”,空气流速大。所以,造成西部地区水的年蒸发量大。
【教师讲解】
[例3]高压锅 :世界上第一只高压锅是1681年由法国的物理学家兼机械师丹尼斯·帕平(Denis Papin,1647—1712)发明的。高压锅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了水的沸点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升高的规律,提图5-4-2高烹饪过程中水的温度,达到特殊的烹饪效果。
3. 用高压锅烹煮食物能节约燃料并且节省时间,是因为……………( )
A.锅内气压大,液体沸点高
B.锅内气压大,液体沸点低
C.锅内气压小,液体沸点高 D.锅内气压小,液体沸点低
【教师点拨】气压大沸点高;不要把达到沸点的时间与蒸煮食物的时间混淆。
【教师提出问题】
[例4]夏天,小明从冰箱冷冻室中取出几个冰块,放入装有常温矿泉水的杯中。过一会儿,他用吸管搅动冰块,发现这几个冰块“粘”到一起了,如图10所示。请解释这个现象。
【学生答】原因解释不到位
【教师点拨】从冰箱冷冻室取出的冰块温度低于O℃,放到水中后水放热降温,冰吸热升温(1分);当冰块附近的水的温度降到O℃时,冰的温度还低于O℃(1分);冰块继续吸热,冰块 附近O'C的水继续放热,凝固成冰(1分)。所以冰块会“粘”到一起。
[例5] 2008年元月底,郴州市发生了严重的“冰灾”,给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许多不便。对交通而言,冰雪使路面与车轮之间的摩擦力减小,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护路工人常常往路面上撒盐,避免路面结冰,从而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有同学猜想撤盐后水的凝固点可能会降低。就“盐水和清水凝固点的高低”问题,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答】原因解释不到位
【教师点拨】(1)取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分别盛上质量相同、初温相同的水和盐水,同时放入冰箱的冷冻室,每隔一定的时间观察一下,看哪杯先凝固,先凝固的凝固点较高。(或取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分别盛上质量相同水和盐水放入冰箱冷冻室完全凝固后,同时取出放在同一位置,观察哪杯先熔化,先熔化的凝固点较低)
三、演练巩固 反馈评价
【教师选择典型习题】 学生动笔回答。约10分钟时间。
1. 将下列自然现象及相应物态变化用线连接起来。
雾
雪 汽化
露 凝华
霜 液化
雾凇 升华
冰花
“白气”
2.如图乙所示,是探究某液态物质凝固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实验装置,依据实验数据描绘出了该液态物质在凝固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甲所示。由图像可知该物质是 (填“晶体”或“非晶体”),该液态物质从开始凝固到完全凝固所用的时间是 min,8S末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 ℃。
晶体,5,73
3.烧瓶中的水烧开后停止加热,水即停止沸腾,如果将瓶塞塞紧,并将烧瓶倒置,用冷水浇烧瓶底,烧瓶内的水将会怎样?
烧瓶中的水会再次出现沸腾现象,其原因是,冷水将使瓶内一部分蒸气液化,液面上方压强减小沸点降低,从而再次沸腾。
4.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若其它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则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应该是( )D
5.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来研究水的沸腾.从点燃酒精灯加热开始计时,当液体中有气泡上升时,每隔1min记录水的温度如下表所示:
时间/min
……
1l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温度/℃
……
95
96
97
98
98
98
95
98
98
98
……
(1)从记录的数据看出,在某一次观察记录中明显错误的是第________分钟时的数据;
(2)从记录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此时水沸腾的温度为________℃,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________(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3)在图乙中以时间为横轴,以温度为纵轴,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作出水的沸腾图像.
17,98,不变,
6.如图6所示是某实验小组在做“水的沸腾” 实验时,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从图中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____℃,由此可判断当地气压___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等于”)1个标准大气压。
98; 小于
7.寒假的某一天,小洁随爸爸一起外出,突然发现汽车的前窗玻璃蒙上一层雾气,前方道路看不太清楚。小洁正担心行车安全时,只见爸爸打开空调开关,对着玻璃吹暖风,不一会儿玻璃上的雾气就消失了。请你应用物理知识解释雾气的产生及消除过程。
答:前窗玻璃的雾气是由于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放出热量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对着车窗玻璃吹暖风,可使小水珠吸热加速蒸发成水蒸气,车窗玻璃就变清晰了。
8.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烧开水时从壶嘴冒出的“白气”,刚从冰箱中取出的雪糕周围也有“白气”,如图9所示。
⑴请说明这两种“白气”的形成属于物态变化
⑵请仿照示例说明这两种“白气”的成因。
示例:冬天房间玻璃窗上的冰花是由室内玻璃窗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⑴液化(1分)
⑵从壶嘴冒出的“白气”是由壶嘴冒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1分)
雪糕周围的“白气”是由雪糕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1分)
9. “炖”菜是鹤岗人喜欢的一道美食,最好的“炖”菜是应用煮食法,即把汤料和水置于炖盅内,而炖盅则浸在大煲的水中,并用蒸架把盅和煲底隔离,如图所示,当煲中的水沸腾后,盅内的汤水是否能沸腾?为什么?(设汤水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
①不会 ②液体沸腾需要两个条件:达到沸点 ,继续吸热
③当煲中的水达到沸点后,盅内的汤水也达到沸点,汤水如果沸腾需继续吸热
但由于煲中的水和盅内的汤水温度相同,不能发生热传递,所以盅内
10.图12所示是某物质熔化时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根据该图像你能获得哪些有价值的信息,请写出 两条:
信息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信息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该物质的熔点是80℃;(2)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3)该物质是晶体(4)该物质熔化过程经历15min等。只要信息正确且有一定价值,即可给分
教学反思
总之,通过本节的复习使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要素及其涵盖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等等都需要学习者通过自主性学习逐渐获得,通过本节的复习为学生提供学生步入科学探究范畴的平台。初步领略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热情支持学生评价探究实验,以扩大交流和评价成果。指导学生掌握将实验数据转换为图像的研究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密切相关,使“物理走向社会”得到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