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目 录
目 录
前 言 1
1 环评手续履行情况 3
1.1 标准及总量批复 3
1.2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5
1.3 工程建设情况 5
1.4 环境保护目标 6
2 矿井基础资料及兼并重组整合工程变化情况 8
2.1 矿井基础资料 8
2.2 兼并重组整合工程与原有工程变化情况 23
2.3 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 28
2.4 井下生产系统 30
2.5 地面生产系统 39
2.6 公用工程 41
3 环境影响及污染物排放变化情况 48
3.1 建设期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48
3.2 营运期环境影响因素变化分析 49
3.3 变更前后污染物变化分析 57
3.4 总量控制 58
4 地表塌陷影响预测 60
4.1 井田开拓及开采概况 60
4.2 地表移动变形预测模式及基本参数选取 61
4.3 地表移动变形预计 63
4.4 地表塌陷对环境的影响预测 65
5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67
5.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原则 67
5.2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67
5.3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保护措施 74
5.4 运营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75
5.5生态环境的防护、恢复措施 81
5.6 生态环境影响小结 93
6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95
6.1 地层与构造 95
6.2 水文地质条件 98
6.3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08
6.4 建设期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与防治 110
6.5 煤矿开采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111
7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121
7.1 地表水概况 121
7.2 地表水环境污染源现状与调查 121
7.3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121
7.4 运营期地表水环境污染影响预测 123
7.5 煤矿开采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125
7.6 水资源利用及水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分析 127
8 水土保持方案 130
8.1 设计深度及设计水平年 130
8.2 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及特点 130
8.3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131
8.4 水土流失预测 132
8.5 水土流失防治方案 133
8.6 水土流失监测 137
8.7 水土保持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140
8.8 结论和建议 141
9 环境风险影响分析 142
9.1 环境风险评价等级 142
9.2 环境风险识别 142
9.3 矸石坝溃塌风险事故影响分析 143
9.4 环境风险应急预案 144
9.5 环境风险评价结论 146
10 公众参与 147
10.1 公众参与概况 147
10.2 公众参与方式及内容 147
10.3 公众参与意见的落实 150
11 环境保护措施变化情况 151
11.1 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 151
11.2 运营期污染防治措施 153
11.3 污染控制与保护措施一览表 166
11.4 环保设施投资 169
12 环境管理与监测方案变更情况 170
12.1环境管理 170
12.2 环境管理计划 173
12.3 环境监测计划 176
12.4 环境管理和监测经费预算 178
12.5 环保设施验收清单 179
13 总量控制 180
13.1 污染物总量控制原则和控制目标 180
13.2 工程污染物排放总量 180
13.3 环保局批复总量控制指标 181
13.4 污染物削减方案 181
14 结论和建议 182
14.1 工程概况 182
14.2 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183
14.3 总量控制 183
14.4 环保投资 183
14.5 评价结论 183
14.6 建议 192
24
前 言
前 言
山西华润昌裕煤业有限公司位于古交市西北8km的梭峪村东北,行政区划属梭峪乡管辖。其井田地理坐标为东经112°05′07″~112°06′09″,北纬37°56′41″~37°57′31″。
根据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文件,晋煤重组办[2010]43号文件“关于山西华润煤业有限公司新桃园煤矿等10处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调整)的批复”,同意原由同煤集团作为主体重组整合的大同煤矿集团太原昌裕煤业有限公司矿井主体变更为华润电力控股有限公司,变更后大同煤矿集团太原昌裕煤业有限公司暂定名为山西华润昌裕煤业有限公司。
山西华润昌裕煤业有限公司为单独保留矿井,此次资源整合前为古交市梭峪技咨煤矿,古交市梭峪技咨煤矿是在2006年时由原古交市梭峪技咨煤矿、古交市亿达顺煤矿有限公司及部分新增区资源整合而成,设计生产能力21万吨/年,批采03~9号煤层,设计开采03、2+3、4、7、8、9号煤层。2006年11月山西省卫生厅卫生监督所编制完成了《古交市梭峪乡技咨煤矿21万吨/年煤矿资源整合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古交市环境保护局于2006年11月27日以古环字[2006]66号对其进行了批复。2007年3月山西省煤炭地质公司编制完成了《山西省古交市梭峪技咨煤矿资源整合矿井地质报告》,太原市煤炭工业局于2007年8月20日以并煤行发[2007]308号文对其进行了批复。目前古交市梭峪技咨煤矿21万t/a矿井除进行了部分井筒开拓工程外,其余地面生产、生活及配套设施,以及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等均未建设。
变更后矿井设计生产能力45万吨/年,井田东西长1.83km,南北宽0.73km,面积0.7264km2。设计可采储量2604kt,设计服务年限2.05年。2011年1月28日山西省国土资源厅颁发新的采矿许可证,证号C1400002011011220108306,批采煤层未变,矿井开采03、2+3、4、7、8、9号煤层,所采8号煤由汽车运至太原华润煤业有限公司选煤厂洗选。2011年5月山西地宝能源有限公司编制完成了《山西华润昌裕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太原市煤炭工业局于2011年6月22日以并煤行发[2011]223号文予以批复。2011年7月由中矿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制完成了《山西华润昌裕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项目矿井初步设计》。
变更后矿井采用主斜井、副斜井、回风立井3个井筒开拓全井田,高档普采采煤方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本矿井属低瓦斯矿井。
山西华润昌裕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充分利用现有的地面生产系统和井下生产系统。关闭21万吨时副斜井,利用21万吨时主斜井作为变更后主斜井,利用21万吨时关闭的原梭峪技咨煤矿回风斜井作为本次工程的副斜井,利用21万吨时回风立井作为本次工程的回风立井;充分利用原环评中提出的环保设施,对于本次设计新增的设施,环评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环保措施。
依据山西省环境保护厅晋环发[2010]119号“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矿井环境影响评价和关闭矿井生态环境恢复工作的通知”, 山西华润昌裕煤业有限公司委托煤炭工业太原设计研究院承担山西华润昌裕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变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我单位组织项目组熟悉项目设计文件、进行现场踏勘和调查。在此基础上,按照国家及行业的有关规定编制完成了《山西华润昌裕煤业有限公司45万t/a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变更环境影响报告》。
1.环评手续履行情况
1 环评手续履行情况
1.1 标准及总量批复
1、古交市环境保护局,古环字[2006]66号关于“古交市梭峪技咨煤矿21万吨/年煤炭资源整合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批复,2006年11月27日;附件4。
2、太原市环境保护局,并环初审[2011]071号关于“山西华润昌裕煤业有限公司45万吨/年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标准”的批复,2011年5月26日;附件5。
3、古交市环境保护局,古环初审[2011]19号关于“山西华润昌裕煤业有限公司450kt/a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批复,2011年5月13日;附件6。
4、太原市环境保护局,并环量核[2011]011号关于“山西华润昌裕煤业有限公司450kt/a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意见,2011年5月19日;附件7。
5、山西省环境保护厅,晋环函[2011]980号关于“核定山西华润昌裕煤业有限公司45万t/a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函,2011年6月9日;附件8。
对于在环评期间新颁布的《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本次按其进行评价。其中:声环境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工业场地执行2类标准,村庄执行1类标准,公路两侧执行4a类标准;厂界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2类功能区厂界环境噪声排放限值。
评价标准值见表1—1—1和表1—1—2。
表1-1-1 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
要素
标准名称
及级(类)别
项目
标准值
单位
数值
环境
空气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
SO2
mg/m3
小时平均
0.50
日平均
0.15
年平均
0.06
环境空气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
NO2
小时平均
0.24
日平均
0.12
年平均
0.08
TSP
日平均
0.30
年平均
0.20
PM10
日平均
0.15
年平均
0.10
地
表
水
环
境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Ⅲ类标准
PH
6~9
COD
mg/L
≤20
BOD5
≤4
氟化物
≤1.0
氨氮
≤1.0
硫化物
≤0.2
环境
要素
标准名称
及级(类)别
项目
标准值
单位
数值
地表水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Ⅲ类标准
石油类
mg/L
≤0.05
地
下
水
环
境
《地下水环境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
PH
6.5~8.5
氨氮
≤0.2
硫酸盐
≤250
氟化物
mg/L
≤1.0
总硬度
≤450
硝酸盐
≤20
亚硝酸盐
≤0.02
高锰酸盐指数
≤3.0
砷
≤0.05
汞
≤0.001
铁
≤0.3
锰
≤0.1
细菌总数
≤100(个/mL)
总大肠菌数
≤3.0(个/mL)
声
环
境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1类标准
等效声级
dB(A)
昼间
60/55
夜间
50/45
交通道路两侧执行
4a类标准
等效声级
dB(A)
昼间
70
夜间
55
表1-1-2 污染物排放标准
类别
标准名称及级(类)别
污染因子
标准值
单位
数值
废气
《太原市锅炉污染物排放标准》(DB14/102-2003)二类区第Ⅲ时段标准
烟尘
mg/m3
80
SO2
500
《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表4及表5标准
颗
粒
物
无组织周界外浓度最高点
mg/m3
1.0
有组织
80
废水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表4中二级标准
pH
6~9
COD
mg/L
150
SS
150
BOD5
30
石油类
10
类别
标准名称及级(类)别
污染因子
标准值
单位
数值
废水
《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20426—2006)表2标准
(采煤废水污染物排放限值)
pH
6~9
总悬浮物
mg/L
50
化学需氧量
50
石油类
5
总铁
6
总锰
4
噪声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348—2008)2类标准
厂界噪声
dB(A)
昼间
60
夜间
50
1.2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1、2006年11月,山西省卫生厅卫生监督所编制完成了《古交市梭峪乡技咨煤矿21万吨/年煤矿资源整合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2、古交市环境保护局,古环字[2006]66号关于“古交市梭峪技咨煤矿21万吨/年煤炭资源整合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批复,2006年11月27日;附件3。
1.3 工程建设情况
经调查,矿井按原批复的设计尚未形成系统。井下利用原有的两条井筒掘进了部分不规则巷道,地面设施均未建设。
目前原技咨煤矿工业场地内主副斜井均已关闭,生产辅助建筑物保留有机修车间、油脂库、岩粉库、消防材料库、坑木加工房、器材库及器材棚;行政福利设施保留有办公楼、单身宿舍楼、职工食堂,本次资源整合工程拟利用。
原亿达顺煤矿除主立井外,其余设施本次资源整合工程均不利用。目前工业场地主立井、副斜井均已关闭,地面设施也已全部拆除。
1.4 环境保护目标
变更设计井田范围没有发生变化,保护目标也未发生变化。本矿井环境保护目标为评价区内的村庄、河流,以及受地表沉陷影响的村庄水井、浅层地下水、农田、植被等。具体保护目标见表1-4-1和图1-4-1。
表1-4-1 环境保护对象一览表
环境
要素
类别
保护对象及基本情况
影响因素
保护要求
变更
情况
生态
环境
工程建设区
工业场地占地7.56hm2,风井场地占地0.62hm2
占地
绿化系数≥20%
--
矸石场
矸石场占地1.2hm2
占地
控制水土流失,不影响景观、地下水
新选
农田、植被
沉陷影响范围内耕地有
1.38km2,草地2.88km2
地表沉陷
保证生态系统稳定,保持耕地生产力不降低,维持耕地总量平衡
--
村庄
井田范围内没有村庄,井田西侧0.3km处有梭峪村
地表沉陷
居民居住和生活质量
不降低
--
地表水
沟谷
位于井田西部边界0.5km处,属季节性河流
厂区西侧地表水
《地表水质量标准》Ⅲ类标准,水质不受影响
--
汾河
距井田南部边界0.8km处
厂区南侧地表水
地下水
采区含水层
煤层开采影响的含水层
《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类标准,浅层含水层不受影响
--
井田内岩溶水
井田、工业场地位于晋祠泉域一般泉域范围内,不在重点保护区和裸露岩溶区之内
对泉域不造成影响
--
矸石场
矸石场下游村庄水井
矸石浸溶液渗透
Ⅲ类水,村民用水不受影响
声环境
厂界噪声
厂界外1m
生产噪声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2类标准
--
环境
空气
评价范围内的村庄
大气评价范围内有7个村庄,详见表1-4-2
污染物
排放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
--
表1-4-2 评价范围内村庄情况一览表
序号
村庄名称
方位
距离(km)
户数(户)
人口(人)
1
李家沟
N
1.7
457
650
2
梭峪村
W
0.3
450
1645
3
郝家沟
WNW
1.9
203
493
4
城家曲
SW
1.5
285
1281
5
会立村
SE
1.2
365
926
6
长港
NE
3.8
159
716
7
麻子塔
ENE
3.4
126
568
8
红岩村
NE
1.0
0
0
备注:经现场调查,红岩村位于采空区,现已无人居住,村里留有几间废弃窑洞,具体见前页照片,原居民均搬迁入梭峪村居住
2.矿井基础资料及兼并重组整合工程变化情况
2 矿井基础资料及兼并重组整合工程变化情况
2.1 矿井基础资料
2.1.1 地理位置
昌裕煤业井田位于古交市西北8km的梭峪村东北,行政区划隶属梭峪乡,其井田地理坐标为:东经112°05′07″~112°06′09″,北纬37°56′41″~37°57′31″。
104省道和太(原)~岚(县)铁路均位于井田以南,井田与镇城底站相距约4km,由井田到太原公路里程约60km,铁路里程约56km,交通方便。
地理位置及交通位置图2-1-1。
2.1.2 资源概况
2.1.2.1 井田境界
本项目兼并重组整合后,井田面积及批准开采煤层均未变。矿井开采煤层为03、2+3、4、7、8、9号煤层。
井田东北~西南长约1.83km,西北~东南宽约0.73km,面积0.7264km2。整合后井田东北为兰盾煤矿,西邻炉峪口煤矿,其余均与西曲煤矿相接。兰盾煤矿已关闭,井田四邻关系见图2-1-2。
图2-1-2 四邻关系图
根据山西省国土资源厅2011年1月28日换发的《采矿许可证》(证号:C1400002011011220108306),井田范围由下列12个坐标点(1954年北京坐标系)依次连线圈定,详见表2-2-1。
表2-1-1 井田范围拐点坐标统计表
序号
纬距(X)
经距(Y)
序号
纬距(X)
经距(Y)
1
4203345
19596140
7
4202345
19595935
2
4203553
19596420
8
4202276
19595870
3
4203158
19596796
9
4202000
19595870
4
4203000
19596903
10
4202000
19595395
5
4202327
19596075
11
4202450
19595523
6
4202395
19596025
12
4202925
19596445
2.1.2.2 地层及地质构造
1、地层
矿井综合柱状图见图2-1-3。
井田内山梁一般为新生界地层覆盖,沟谷两侧多为基岩出露。所见地层有古生界二迭系下统下石盒子组、上统上石盒子组及新生界第三、四系。现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①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一般85m左右,分为上、下两段:下段:厚10.22~59.06m,一般25m左右。上段:厚23.94~69.81m,一般60m左右。
②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全厚20.72~44.22m,平均31.12m。平行不整合于奥陶系之上。
③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
与下伏本溪组整合接触,属海陆交互相沉积,系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全厚86.75~135.26m,平均110.60m。按岩性、岩相和沉积旋回的不同,可分为上、中、下三段。
④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全厚37.50~51.45m,平均41.50m,与下伏太原组呈连续沉积,为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之一。
基底K3(北岔沟)砂岩在井田一带不甚发育,多系河漫、河床相沉积,为灰色、灰白色中细粒砂岩,有时相变为粉砂岩或泥质岩,厚2.30~15.50m,平均8.37m。
⑤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全厚71.22~118.90m,平均85.35m,以K4 (骆驼脖)砂岩为基底与下伏山西组整合接触。本组依岩性及色调的不同,以K5砂岩分为上、下两段。
⑥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全层厚400m左右,为陆相沉积,基底K6砂岩为黄绿色厚层状中~粗粒砂岩,底部含砾,厚10m左右,其上为黄绿色、紫色砂质泥岩或粉砂岩互层。在本井田大多被剥蚀,最大残留厚度150m左右。
⑦上第三系上新统保德组(N2):全厚0~25m,一般5m左右。以砾岩为基底不整合于下伏基岩之上。砾石成分以石灰岩、变质岩为主,胶结较好。其上为棕红色粘土,含粉、细砂质较多,上部含2~3层钙质结核层。本组富含脊柱动物化石。
⑧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下部为中更新统离石组,全厚0~25m,平均7m左右。以淡红色、浅红色粘土及砂质粘土为主,中下部含钙质结核3~5层,底部常有1~2层半胶结状砂砾层。不整合覆于较老地层之上。
其上为上更新统马兰组,全厚0~25m,一般10m左右。主要为灰黄色黄土,含粉、细砂、垂直节理发育,底部有豆(卵)状钙质结核,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⑨第四系全新统(Q4):厚0~10m,一般2m左右。系近代冲(洪)积层,分布于较大沟谷中,多以石灰岩、变质岩、砂岩之砾,卵石及砂粒组成,常混杂泥质,分选差。
2、地质构造
本井田处于吕梁山隆起东翼,西山煤田平缓不对称向斜的北部。本井田构造总体形态为向斜、背斜相间的褶曲构造,井田地层倾角7°~19°,一般10°左右。井田共发育两个向斜,一个背斜。此外,据地表及井巷揭露,井田内共发现4条断层,均为正断层,落差为6~120m。发现陷落柱1个,呈椭圆形,直径35m左右,陷壁角70-85°。分述如下:
(1)褶曲
①S1向斜(李家沟向斜):位于井田东北部,轴向N50°E,向SW倾伏,两翼地层北部较缓,一般7°左右,南部较陡,倾角一般10°~19°。向斜轴受3、351号钻孔控制。
②S2向斜:位于井田东部,轴向约N40°E,向南转为近SN,向S倾伏,两翼基本对称,地层倾角7°~10°。向斜轴受地表控制。
③S3背斜:位于井田南部,轴向约N45°E,向NW倾伏,两翼基本对称,地层倾角5°~8°。背斜轴受CY01、CY02号钻孔控制。
(2)断层
①红崖子正断层(F49):为梭峪勘探区和西曲勘探区自然边界,穿过井田北部,为井田西部的北部边界,走向N45°E,倾向NW,倾角65°,落差120m,井田内延伸长度410m。地面填图揭露。
②F47正断层:穿过井田西南部,走向N30°E,倾向NW,倾角68°,落差18m,井田内延伸长度800m,井下实见。
③F122正断层:位于井田南部,走向N60°E,倾向SE,倾角70°,落差6m,井田内延伸长度290m。地面填图揭露。
④F45正断层:位于井田南部边界附近,走向N50°E,倾向SE,倾角70°,落差10m,井田内延伸长度40m左右。地面填图揭露。
断层特征见表2-1-2。
表2-1-2 主要断层一览表
断层编号
位置
性质
走向
倾向
倾角
(度)
落差
(m)
井田内延伸长度(m)
备注
F49
井田北部
正
N45°E
NW
65
120
410
地面填图
F47
井田西南部
正
N30°E
NW
68
18
800
井下揭露
F122
井田南部
正
N60°E
SE
70
6
290
地面填图
F45
井田南部
正
N50°E
SE
70
10
40
地面填图
(3)陷落柱
井田内南部,2+3号煤层掘进巷道时揭露了一个陷落柱,椭圆形长轴直径约35m。
(4)岩浆岩
井田内未发现岩浆岩侵入及破坏现象。
综上所述,本井田地质构造属中等类型。
2.1.2.3 井田含煤性及可采煤层
1、含煤性
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为太原组、山西组,共含煤10层,自上而下为03、1、2+3、4、6、7、8、9、10、11号,含煤地层平均总厚152.10m,煤层平均总厚11.83m,含煤系数7.78%;可采煤层平均总厚11.14m,可采含煤系数7.32%。
上述含煤地层中,山西组平均地层厚度41.50m,含煤平均总厚5.37m,含煤系数12.94%。太原组平均地层厚度110.60m,含煤平均总厚6.46m,含煤系数5.84%。
2、可采煤层
本井田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有03、2+3、4、7、8、9号煤层,现分述如下:
①03号煤层:位于山西组中上部,上距上石盒子组K4砂岩10m左右,煤厚0.00~1.19m,平均0.80m,井田西南部变薄不可采,煤层结构简单,不含夹矸,为不稳定局部可采薄煤层,顶板岩性为中砂岩,底板岩性为细砂岩或炭质泥岩。
②2+3号煤层:位于山西组中下部,上距03号煤层4.40~9.40m,平均6.31m,煤层厚度2.73~2.95m,平均2.80m,稳定,全井田可采,结构简单,含0~1层夹矸。顶板岩性为泥岩或砂质泥岩,底板岩性为粉砂岩或泥岩。
③4号煤层:位于山西组下部,上距2+3号煤层1.61~6.32m,平均3.74m。井田内稳定可采,煤层厚度0.80~1.60m,平均1.36m,结构简单,不含夹矸。煤层顶板岩性为细砂岩或泥岩。底板岩性为泥岩或砂质泥岩。
④7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中上部,上距4号煤层32.94~55.20m,平均48.96m,煤层厚度0.60~0.95m,平均0.77m,煤层结构简单,不含夹矸,为稳定的,全区可采薄煤层,顶板岩性为石灰岩,底板岩性为泥岩或砂质泥岩。
⑤8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中部,上距7号煤层11.09~14.30m,平均12.55m。煤厚1.66~3.40m,平均2.79m。结构简单,含0~2层夹矸。为井田主要稳定可采煤层之一。顶板为L1石灰岩。底板为泥岩或砂质泥岩。
⑥9号煤层:位于8号煤下18.47~29.03m,平均23.49m。其间距变化受屯兰砂体发育与否所控制。煤厚1.53~2.70m,平均1.76m。厚度稳定,全井田可采,结构简单,含0~4层夹矸。顶板为粉砂岩或铝质泥岩;底板为砂质泥岩或泥岩。
⑦10号煤层:位于9号煤下2.04~4.87m,平均3.12m。煤厚0.60~1.20m,平均0.86m。为稳定的全区可采煤层,结构简单,不含夹矸。顶板为砂质泥岩岩或泥岩;底板为铝质泥岩或砂质泥岩。
可采煤层一览表详见表2-1-3。
表2-1-3 可采煤层一览表
地层
煤层
厚 度
(m)
间 距
(m)
结构
(夹矸层数)
稳定性
可采性
顶底板岩性
顶板
底板
山
西
组
03
0.00-1.19
0.80
4.40-9.40
6.31
简单
(0)
不稳定
局部可采
中砂岩
细砂岩
炭质泥岩
2+3
2.73-2.95
2.80
简单
(0-1)
稳定
全区可采
泥岩
砂质泥岩
泥岩
粉砂岩
1.61-6.32
3.74
4
0.80-1.60
1.36
简单
(0)
稳定
全区可采
细砂岩
泥岩
泥岩
砂质泥岩
32.94-55.20
48.96
太
原
组
7
0.60-0.95
0.77
简单
(0)
稳定
全区可采
石灰岩
泥岩
砂质泥岩
11.09-14.30
12.55
8
1.66-3.40
2.79
简单
(0-2)
稳定
全区可采
石灰岩
泥岩
泥岩
砂质泥岩
18.47-29.03
23.49
9
1.53-2.70
1.76
简单
(0-1)
稳定
全区可采
砂质泥岩、粉砂岩
泥岩、砂质泥岩
2.04-4.87
3.12
10
0.60-1.20
0.86
简单
(0)
稳定
全区可采
砂质泥岩
泥岩
铝质泥岩、砂质泥岩
2.1.2.4 储量
根据地质报告可知,井田内可采煤层为03、2+3、4、7、8、9号煤层,其中其中:03号煤层西南部为蹬空开采区,中东部被采空,仅在井田东北部F49断层北侧可采;2+3号、4号煤层仅在井田东北部F49断层北侧可采,其他区域均被开采或破坏; 7号煤层除蹬空部分外其它位置煤层厚度低于0.7 m,根据设计暂不计入设计储量;下部8号煤层中东部被采空,仅在井田东北部F49断层北侧可采,9号煤层为井田全区可采,未被破坏。
经计算,矿井工业资源/储量为4892kt,其中03号煤153kt,2+3号煤595kt,4号煤268kt,8号煤1656kt,9号煤1458kt;设计储量为3067kt,其中03号煤119kt,2+3号煤465kt,4号煤209kt,8号煤1193kt,9号煤1081kt;设计可采储量为1853.2kt,其中03号煤74.8kt,2+3号煤276kt,4号煤127.2kt,8号煤706.4kt,9号煤668.8kt。详见表2-1-3。
表2-1-3 矿井设计可采储量计算表 单位:万t
煤层
编号
设计储量
开采煤柱损失
开采损失
设计可采储量
工业场地
采空区
大巷
小计
03
11.9
3.1
3.1
1.32
7.48
2+3
46.5
12
12
6.9
27.6
4
20.9
5
5
3.18
12.72
8
119.3
10
21
31
17.66
70.64
9
108.1
6.5
18
24.5
16.72
66.88
合计
306.7
16.5
59.1
75.6
45.78
185.32
2.1.2.5 开采煤层的特性
1、物理性质及煤岩特征
井田内可采煤层为03、2+3、4、7、8、9号煤层,宏观煤岩类型以半光亮型和半暗型、暗淡型煤为主,光亮型煤和混合类型次之,具层状构造,玻璃光泽,参差状断口,节理不发育,现将其显微煤岩类型及组分含量分述如下:
①2+3号煤层:以光亮煤为主,其次是粘土矿化暗淡煤,光亮煤水平变化较大。
②4号煤层:主要以暗煤组成,有机质中含多量原生细分散状粘土矿物,暗煤中含光亮煤条带,水平变化较大。
③7号煤层:以光亮及半亮煤为主,煤岩结构简单,矿物质含量低。
④8号煤层:主要以暗煤组成,多分布于顶部。底板光亮煤较多,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
⑤9号煤层:主要由光亮煤及半光亮煤组成,各种煤岩类型成条带状。上部以暗煤为主,下部以亮煤为主。暗煤中散染较大粘土,难于和有机质分离。
⑥10号煤层:以暗煤为主,原煤的半镜组和丝炭化组分较多,但横向变化大,有机组分与矿物混杂十分明显,对洗选甚为不利,且矿物含量多局首位,除粘土为主以外,还要较少量的黄铁矿。
2、化学性质
各开采煤层化学性质见表2-1-4。
3、煤的用途
根据中国煤炭分类标准(GB5751-86)及GB/T15224,1-2004,井田内03、2+3、7号煤层为肥煤,4、8、9号煤层为焦煤,如洗选后用于炼焦,03号煤层为低灰、特低硫煤,2+3、4号煤层为低灰、低硫煤,8号煤层为低灰、中高硫煤,9号煤层为中灰、中低硫煤。因此,03、2、4号煤层作为优质炼焦用煤用于炼焦,8、9号煤层由于硫分高,不能单独炼焦,在焦炭要求不高的情况下,用于炼焦配煤。
2.1.2.6 煤的加工
原煤筛分后分级为+50mm、-50mm二级产品。
2.1.2.7 服务年限
矿井设计服务年限为2.05a,其中:首采9号煤层服务年限为0.49a。
2.1.2.8 瓦斯
据2006年4月3日太原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文件并安监矿发(2006)74号《关于古交市、万柏林区、杏花岭区130对矿井2005年度瓦斯等级鉴定结果的批复》。该矿属低瓦斯矿井。根据设计,预测当生产能力达到4.5万t/a时,计算矿井绝对CH4涌出量为1.25m3/min,矿井绝对 CO2涌出量为1.68m3/min,矿井为低瓦斯矿井。
2.1.2.9 煤尘爆炸性及煤的自燃倾向性
据2005年技咨煤矿取样(2+3号煤层)送山西煤矿安全装备技术测试中心测试,火焰长度20mm,最低岩粉用量45%,有爆炸性。
据2007年6月技咨煤矿取样8号煤层,送国家煤及煤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测度,火焰长度50mm,最低岩粉用量55%,有爆炸性。
据2008年5月咨煤矿取样9号煤层,送山西省煤炭工业局综合测试中心测度,火焰长度10mm,最低岩粉用量25%,有爆炸性。
据2005年技咨煤矿取样(2+3号煤层)送山西煤矿安全装备技术测试中心测试。吸氧量为0.6933cm3/g,自燃等级Ⅱ,为自燃煤层。
据2007年6月技咨煤矿取样8号煤层,送国家煤及煤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测度,吸氧量为0.8124cm3/g,自燃等级Ⅲ,为不易自燃煤层。
据2008年5月咨煤矿取样9号煤层,送山西省煤炭工业局综合测试中心测度,吸氧量为0.85cm3/g,自燃等级Ⅲ,为不易自燃煤层。
2.1.2.10 总投资及建井工期
项目总投资为19377.08万元,根据井巷、土建、安装综合进度图表安排,矿井总工期需要16个月。其中施工准备期3个月,井巷工程施工期10个月,机电设备安装及联合试运转3个月。
2.1.2.11 职工人数和工作制度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0.45Mt/a,年工作日330d,根据建设部颁发的《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 50215-2005按系统环节定岗计算原煤生产人员工效为4.08t/工。该矿井在籍总人数为507人,其中:生产工人出勤人数为315人,井下生产工人出勤人数为256人,地面生产工人出勤人数为59人,井下生产工人在藉系数为1.45,地面生产工人在藉系数为1.35。
劳动定员汇总见表2-1-5。
表2-1-5 劳 动 定 员 汇 总 表
序号
人 员 类 别
出 勤 人 数
在 籍 系 数
在 籍 人 数
一 班
二 班
三 班
四班
合 计
1
生产工人
86
86
85
58
315
451
其中:井下工人
66
66
66
58
256
1.45
371
地面工人
20
20
19
0
59
1.35
80
2
管理人员
9
7
3
0
19
1
19
原煤生产人员
95
93
88
58
334
470
3
服务人员
9
7
2
0
18
1
18
4
其它人员
8
7
4
0
19
1
19
全矿定员合计
112
107
94
58
371
507
2.1.2.12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矿井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2-1-6。
表2-1-6 矿井设计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指标
备注
1
井田范围
-
1.1
走向长度
km
1.83
1.2
倾斜长度
km
0.73
1.3
井田面积
km2
0.7264
2
煤层
-
2.1
可采煤层数
层
5
2.2
可采煤层总厚度
m
9.51
2.3
首采煤层厚度
m
1.76m
2.4
煤层倾角
(°)
一般80,局部达140
3
资源/储量
-
3.1
保有地质资源/储量
kt
5020
3.2
工业资源/储量
kt
4892
3.3
设计资源/储量
kt
3067
3.4
设计可采储量
kt
1853.2
4
煤类
-
4.1
9号煤层
-
JM
4.2
-
5
煤质
-
5.1
灰分(原煤)
%
24.26
9号
5.2
硫分(原煤)
%
1.27
5.3
挥发分(原煤)
%
24.66
5.4
原煤发热量
MJ/kg
26.37
6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
6.1
年生产能力
kt/a
450
6.2
日生产能力
t/d
1364
7
矿井服务年限
-
7.1
设计生产年限
a
2.05
7.2
其中:首采煤层
a
0.49
续表2-1-6 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