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库尔勒市第四中学2016—2017(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问卷)
考试范围:必修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辛亥革命前)试卷页数:4页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班级: 姓名: 考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即周的宗盟,除了同姓外还有异姓,异姓列在同姓之后。异姓纳入周的宗盟
A.破坏了宗法制的原则 B.加强周王室的统治力量
C.丰富和发展了分封制 D.有利于周王的集权统治
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把战国至明清中国历史描绘为游士社会、官吏社会、门第社会、科举社会。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游士社会”出现了夜市和草市 B.“官吏社会”出现了百家争鸣
C.“门第社会”开始了儒释道合流 D.“科举社会”开始在地方设置郡县
3.秦朝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这位大臣实际上主张
A.反对郡县制 B.反对分封制 C.改革中央官制 D.建立中央集权制
4.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以“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5.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不断改革中央机构。下列能正确反映汉、唐、明、清四朝中枢演变过程的是
A.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内阁制度——-军机处
B.都察院——提点刑狱司——御史台——刺史制度
C.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改土归流
D.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九品中正制
6.中国古代出现过不少皇帝权利受到凌夷,无力或不能执掌权柄的现象,这些人或受制于母后、外戚,或受制于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导致权力萎缩或丧失。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三纲五常受到挑战 B.君主权力至高无上 C.宗法观念丧失殆尽 D.皇帝权力暂时旁落
7.土地兼并、土地集中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无法根除的历史现象,其根源是
A.重农抑商政策 B.土地买卖合法化 C.封建经济发展 D.土地私有
8.唐初规定:凡事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9.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表明这一时期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民营手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发展
C.官府控制民窑生产 D.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经济发展
10.下列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明清时期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是
A.玉米、甘薯等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
B.“湖广熟,天下足”取代了“苏湖熟,天下足”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 “计日受值”
D.金属货币广泛应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11.据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彼得·珀杜研究,在18世纪60年代,抵达广州的外国商船平均每年只有20艘,到19世纪40年代增长到300艘;在1760年至1840期间,每年抵达广州的外国人的数量,从两三千人增加到三四万人。上述变化的发生主要是因为
A.徽商和晋商对外贸易的扩展 B.鸦片走私日益猖獗
C.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南京条约》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
12.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提出:“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该思想家还主张
A.无为而治 B.以法治国 C.君舟民水 D.兼爱非攻
13.董仲舒提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这一观点在当时的主要影响是
A.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 B.发展了“天人感应”的理念
C.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理论保障 D.使汉王朝开始重视文化教育
14.淳熙二年,朱熹与陆九渊兄弟“鹅湖之会”。“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据此可知,两者的分歧在于
A.世界本原之争 B.治学方法之争 C.理气关系之争 D.道统思想之争
15.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之所以被称为进步思想家,主要是因为他们
①反对君主专制独裁 ②主张“工商皆本”,强调经世致用
③主张推翻帝制,建立人民主权的国家④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总清算,创建了新的思想体系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④
16.《大国崛起的奥秘——国家管控》指出:“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A.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 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
C.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 D.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
17.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
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18.蒋廷黻在《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材料实质上是在
A.论证民族国家应从战争中学会战争 B.探讨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机的正确途径
C.寻求解读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理由 D.强调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地位
19.“它产生于农民运动中,却又游离于农民斗争之外,这决定了它不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只不过为19世纪中国的社会思想留下一份珍贵的资料……”材料中的“它”是指
A.《天朝田亩制度》 B.《海国图志》 C.《孔子改制考》 D.《资政新篇》
20.“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材料中“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1.(甲午战争后)“今天,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孟买棉纱似乎便人注意到手纺车己经不合时宜了。" (引自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三册)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B.孟买棉纱的质地优良
C.手摇纺车的效率低下 D.民族工业的举步维艰
22.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分析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以下是中国近代史中诸派的救国思想,其中能印证张鸣教授观点的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 D.设议会、开国会
23.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
C.一定程度上分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D.为辛亥革命到来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24.由19世纪60年代以前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情况所得出的认识和结论,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①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与鸦片战争有关
②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有林则徐、魏源等人
③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西方的军事与生产技术
④向西方学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实行民主法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25.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上述观点能够用来评价
A.“中体西用”的思想 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孙中山旧三民主义 D.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道题,其中26题15分,27题14分,28题21分)
26. (15分)在人类文明史上,以制度为重要内容的政治文明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战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战国时代晚期,一个国家已是由君主与专业官吏治理,也已有了中央与地方的分层管理。秦始皇统一中国,将秦国已实行的制度施行于全国,汉承秦制,大体未改,但是经过三四代的逐渐改革,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材料二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三 明代有一个了不起的贡献,就是官僚体制。中国的官僚体制是一种文明,中国的官僚制度,毛病当然是有,但本身能进行这么高级的运作,使得国家保持这样的状态,很了不起。 ——中国现代国际研究院 宿景祥
材料四 要把政权的强弱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兴衰区分开来。明朝政权衰败的时候,恰恰是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候。我概括明朝到清朝这个大变革有两句话,叫做明朝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清朝在强盛中走向僵化封闭。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 毛佩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帝国政治制度的特征。(2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所发生的主要变化。(6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明代官僚体制的主要变化是什么?谈谈你对材料四中“明朝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的理解,指出“清朝在强盛中走向僵化封闭”的主导因素。(7分)
27. (14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 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
请回答:
(1)材料一属于哪家思想家?他的最核心的观点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给儒学思想带来了什么影响?(5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统治的态度是什么?这与材料一、二有何本质区别?(3分)
(4)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材料四中顾炎武思想的产生原因。(4分)
28.(2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在对外贸易的刺激下,这些通商口岸成长为近代化的商业城市,包括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牛庄(营口)、登州、烟台、台南、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天津、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等。 ——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材料二 由于中国是在传统农业文明的基础上被迫开始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传统和现代的关系特别复杂。……一般来说,在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传统因素对民主化有较多的阻碍作用。基本上处于现代化的对立面。……在经济思想和经济素质方面,则存在着对现代化的潜在适应性。
材料三 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开始和展开的,两者几乎并肩而行,因而使得现代化的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变得特别复杂。……(表现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和变被动为主动的特点。
材料四 甲午战争前同时出现了三种工业化的推动和参与势力,并形成了三种资本形态。其中,外资首先投资建立现代工业企业,从项目确立、技术设备引进等方面为中国现代工业发展起了示范作用。以清朝地方督抚为主体的洋务派是中国工业化发轫期真正主要的推动力,使工业化在短期内即发动起来。私人资本和中资私营企业在这一时期由于其投资规模小、行业分散,故贡献有限。但这些企业生产活动与国内经济密切相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根据材料一分析“第三次商业革命”出现的原因。(5分)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现代化起步之时呈现出的突出特点并分析其成因。(7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外因是如何“通过内因起作用和变被动为主动的”。(6分)
(4)根据材料四,“甲午战争前同时出现了三种工业化的推动和参与势力”分别指什么?(3分)
库尔勒市第四中学2016—2017(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B
C
A
D
A
B
D
D
B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C
C
B
C
B
B
B
D
D
21
22
23
24
25
A
A
C
B
B
非选择题
26. (15分)
(1)特征: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核心;官僚政治逐步形成。(2分)
(2)①政治结构: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②经济格局: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③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6分)
(3)变化:废丞相、设内阁。(2分)“明朝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明朝时中国已步入封建社会衰落时期,但新的经济因素在滋生(资本主义萌芽),新的思想文化在萌发(反封建反礼教的早期民主思想和文学艺术)。(3分)因素:闭关锁国。(2分)
27. (14分)
(1)法家。(1分)观点:主张法治。(1分)
(2)观点:“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 原因:适应汉武帝巩固国家统一、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2分) 影响:使儒学取得了独尊的地位,成为封建正统思想。(1分)
(3)态度: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1分)区别:韩非子、董仲舒的思想是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的,黄宗羲的思想则体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2分)
(4)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尖锐;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4分)
28.(21分)
(1)宋代: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经营时间不受限制;商业活动不受官府的监管。(3分)
原因:通商口岸的被迫开放;对外贸易的刺激。(2分)
(2)特点:被动开始;经济现代化先行,政治近代化滞后。(3分)
成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引发了中国的近代化;封建专制制度、儒家思想等传统因素阻碍政治民主化进程。(4分)
(3)西方的经济侵略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现代化创造了条件;(2分)西方侵略客观上传播了西方的先进文明,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刺激着中国人进行现代化的探索;(2分)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使先进中国人的现代化探索由器物变革到制度变革进而到思想变革,水平不断提高。(2分)
(4)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3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