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试题.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2783591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试题(时间:75分钟 总分:100 分)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 1下列史料记载的历史现象中,南北朝时期尚未出现的是()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B“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C“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 D“时有七部尉,南尉在草市北”2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下列经济现象最早出现于这一时期的是()A铁犁牛耕草市私营纺织作坊 B铁质农具小农经济重农抑商C男耕女织盐铁官营棉纺织业 D精耕细作重农抑商丝绸外贸3春秋时期,齐桓公的国相管仲认为“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这种思

2、想()A加剧了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 B限制了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C体现了发展农业富国强兵的要求 D肯定了封邦建国的重要作用4礼记月令载:季夏之月(六月),都说烧草取灰或沤草使腐用作肥料。深耕、施肥、粪种、一年再获。这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A独立发展 B农牧结合 C精耕细作 D自给自足5据记续载,宋代时,“陈、许、颖、亳等州,止因去秋一次水灾,(农户)遂致骨肉相食,积尸满野”。这说明小农经济()A具有保守性 B缺少防灾意识 C具有脆弱性 D有自给自足性6新全球史载:“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3、。”对这项土地制度的评价正确的是()A减少了政府财政收入 B导致了自耕农衰退C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7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开始向土地实际耕种者征收租税,有“粟米”,还有“布缕”等。材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A国家赋税过于繁重 B井田制已经彻底瓦解C自然经济雏形显现 D小农经济正逐步确立8商周时期,统治者推行井田制,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土地经营权发生深刻变化 B铁犁牛耕出现促进生产效率提高C生产关系发生本质性变化 D国君承认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9宋朝是一个文化开放的时代,涌现出大量的才子、才

4、女,他们在地域分布上都呈现出“东南最盛,京师其次,蜀地第三,其他地区则相当稀疏”的特点。这表明()A宋代才女与才子艺术成就相当 B宋代女子与男子社会地位相同C文化盛衰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D“重文抑武”促使社会文风兴盛10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1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是在()A秦汉 B隋唐 C两宋 D明清12唐代官营手工业中广泛采用奴隶制和差役制,而宋代官营手工业对军匠和民匠原则上实行雇佣制。由此可见,宋代

5、()A官营和私营手工业竞争激烈 B政府传统经济政策发生变化C手工作坊雇佣关系普遍存在 D工匠的身份及地位有所变化13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技艺) 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A纺织业由政府官营 B手工业者无人身自由C技术垄断成为行规 D民营手工业分工明确14费正清在传统与变迁中谈到:“明朝中后期,手工艺制作有了很大的发展。景德镇的官窑为皇宫及官府烧制了大量瓷器,有的还专供出口。同时,苏州亦成为国内商业、金融业和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纺织、染色业)的中心。附近的松江地区则是晚明时期棉纺织业的中心,当地机户利用外地原

6、料进行加工后,再将成品返销各地。”以下对材料解读有误的是()A手工业区域分工明显 B手工业品种类多,技术水平高C民营手工业水平超过官营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15宋朝经济发展的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西方汉学家把宋朝的转折点称为一次“复兴”或者一次“商业革命”,是毫不为过的,特别是与同时代的欧洲相比,更显现出开风气之先的独特风采。以下属于宋朝“商业革命”的表现是()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工商业市镇大批涌现 对外贸易发达 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A B C D16 “经济是一切社会存在及历史发展的基础,经济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个部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和推动。”研究中国

7、古代经济发展史所述史实正确的是()A唐代“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形成街市B东汉初杜诗创造了灌溉工具水排C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D明清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17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船只货物入官”。从历史发展趋势看,这种做法()A强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以法律和行政命令干预经济C阻碍新经济因素的发展 D使专制统治开始受到了挑战18中国古代一方面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另一方面商业仍然在蓬勃发展。对上述悖论的解释不合理的是()A重农是战国以后历朝的一贯政策,抑商并非贯穿始终B“盐铁官营”等政

8、策说明抑商主要是抑私商,官商继续发展C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品经济繁荣D“四民异业而同道”、“工商皆本”等思想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19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载:“农夫蚕妇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直以世服田亩,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耳”导致农民“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的政策性因素是()A土地兼并 B重农抑商 C工商皆本 D闭关锁国20吕氏春秋尚农中指出,“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作者认为“重农抑商”可以()A提升思辨能力 B维护法律权威 C发展小农经济 D端正民心民志21鸦片战争以前,明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政策,其根本原因是()A西方列强

9、觊觎中国 B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C君主专制进一步巩固 D自满自大的帝国意识22有学者认为:“历来任何主权国家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和自身的地位,在对外关系方面(无论政治或经济)制定的政策、措施,都带有限制性。”下列内容可为这一观点提供历史依据的是() 明朝推行“海禁”政策 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中国签署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美国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A B C D23据历史记载:中国历史上的金银比值一直很稳定,在明朝初年及以后很长一段时期,一直维持在1:6上下,到崇祯(16281644)年间,这一比值已达1:15之多。对此,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天启中权阉用事,百官献媚者皆进金卮,金价

10、渐贵”。事实上,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因素是()A明朝政治腐败,官员行贿受贿 B海禁造成对外贸易大幅萎缩C明朝政府推行赋役征银政策的影响 D新航路推动全球贸易时代来临24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以此来判断新航路开辟的影晌()A促进欧洲开始社会转型 B资产阶级开展了殖民黑奴贸易C推动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D导致欧洲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25 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

11、班牙胡椒”。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材料反映()A三角贸易 B商业革命 C价格革命 D商业危机26有经济史学家估算,1618世纪,荷兰与英国人均GDP年增长率均高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这一时期荷、英经济的高增长均得益于() 资本市场的发展 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 海外殖民掠夺A B C D27科技史专家丹皮尔认为,以前的发明主要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后来“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以下发明属于后者的是() 蒸汽机车 内燃机 发电机 珍

12、妮纺纱机A B C D28 “科学是人类关于自然的认识体系,技术是人类改变或为改造环境的方法、途径及技能。”据此推断,以下将“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典范是()A“万能原动机”的发明 B量子学理论的提出C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发明 D广义相对论的提出29 “官办汉阳铁厂于光绪二十二年交盛宣怀招商承办,讫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呈部注册,遵照奏定商律办理”19081911年间中国国内钢铁市场的平均整体容量约为29万余吨,其中汉阳铁厂年均总产量为12万余吨(其中出口量约五万余吨),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得出的结论准确的是()A该铁厂创办于清末新政的大潮之中 B于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超过三分之一C改变了国内市

13、场由列强主宰的格局 D以官办为始的中国近代工业化缩影30 19281937年中国工业产值年增长率8%以上,1936年工业产值达到近代以来的最高水平。这一时期民族工业较快发展的原因是()A中国自然经济完全瓦解 B辛亥革命的推动和影响C清政府谕令“多设织布、纺绸等局” D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二、材料阅读 (40分)31随时代变迁,我国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谚语和诗歌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生产经验的总结 诗歌: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夏日田园杂兴) 谚语:三分种来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

14、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三 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4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材料四 荣氏兄弟(荣宗敬、荣德生),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1902年,与他人合股创办无锡保兴面粉厂。1912年,荣氏兄弟与王禹卿等人集股在沪创办福新

15、面粉厂,荣宗敬任总经理。到1922年,荣氏家族拥有12家面粉厂,产量占全国民族面粉企业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被称为“面粉大王” 人民版教材历史必修第二册 (1)材料一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哪些特点?(4分)试分析这种经济产生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宋元时期“新型经济”泛起“微澜”的表现,及明清出现了“新经济萌芽”的依据。(14分) (3)材料三表明近代中国农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指出其实质。(2分)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简析19121920年荣氏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10分) 历史参考答案15 BBCCC610 CDBCD1115CDCCB

16、1620DCDBD2125BADCB2630DBCDD31【答案】(1)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任2点4分)。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田的出现。(6分) (2)表现:城市经济繁荣、;“市”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瓦肆”“夜市”);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海外贸易发展迅速;外贸港口走向繁荣。(12分) 依据: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2分) (3)变化:中国农产品出口数量逐年增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4分) 实质:中国经济正在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2分) (4)原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临时政府推行奖励实业政策;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一战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实业救国浪潮的推动等。(10分)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