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小学音乐学科各领域之教法探讨.doc

上传人:胜**** 文档编号:2781493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61 大小:1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音乐学科各领域之教法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小学音乐学科各领域之教法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小学音乐学科各领域之教法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小学音乐学科各领域之教法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小学音乐学科各领域之教法探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小学音乐学科各领域之教法探讨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 薛晖“教学领域”是从教学实施的角度对音乐课程内容所作的“课标式”表述,在一定意义上说,可等同于原九年义教育全日制音乐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的“教学内容”。大纲将小学音乐教学内容分为唱歌、唱游、器乐、欣赏、识谱与视唱听音等五个部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分为四大领域,即“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将大纲中教学内容中五部分内容与标准中四大领域进行比较,是整合与拓展的关系,即大纲中的“欣赏”等同于标准中的“感受与鉴赏”;大纲中唱歌、唱游、器乐、识谱与视唱等内容综合成标准

2、中的“表现领域”;而创告、音乐与相关文化两个教学领域是标准中新拓展的新教学内容。如下图所示:大纲中音乐教学内容 标准中音乐教学领域1、唱歌 1、感受与鉴赏2、器乐 2、表现3、唱游 3、创造4、欣赏 4、音乐与相关文化5、视谱与视唱听音音乐教学内容的整合与拓展,突出了音乐听觉艺术的特点,强调了音乐学科的人文属性,体现了学科的综合性,更注重学生音乐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与过去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知识体系、过分强调学习结果的大纲教学内容相比,课标教学内容更具人文性、艺术性、科学性与时代性。音乐教学领域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虽然常常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但每个领域又是相对独立的板块,且每一领域又由若干相关内容

3、组成由不同的内容组成。如下所示:感受与鉴赏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演唱、 演奏、综合性艺术、识读乐谱表 现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创造、创作实践创 造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音乐与相关文化本章重点探讨音乐学科四个教学领域在音乐教学中的意义,小学阶段各教学领域的内容标准与要求,以及小学阶段各领域教学实施的建议。第一节 感受与鉴赏领域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听音乐的耳朵”,使之成为具有一定音乐艺术文化素养、终身热爱音乐、享受音乐的人。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高萩保治提出了音乐教育的两个重要基

4、本点:一方面要培养积极的“主动的音乐性”,能够唱自己想唱的歌,弹奏自己喜欢的乐器等;另一方面还要培养“音乐的感受性”,能够感受他人通过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和美感。学生“音乐的感受性”的培养,主要有赖于“感受与鉴赏”教学内容的有效实施。“感受与鉴赏”,是人们对音乐形象感受、理解和评判的过程,它能够开阔学生音乐视野,使学生掌握多方面的音乐表现、音乐体裁知识,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素养,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标准中也指出:“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

5、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正是因为其意义重大而深远,标准实验音乐教材中,“音乐欣赏”内容的比重,在小学音乐教材中占到了教材全部内容的40%左右。此部分内容在教学中的有效实施,是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力保证。一、小学阶段感受与鉴赏领域的内容标准及简析标准对小学阶段“感受与鉴赏领域”所包含的四方面内容及其标准分两个学段进行了明确的表述。这是教师组织“感受与欣赏”教学的依据,也可以看作是小学阶段感受与鉴赏教学的主要评价标准。(一)音乐表现要素1-2年级标准:1、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打击乐器进行模仿。聆听歌声时能做出相应的情绪或体态反应。2、能听辨童声、女声和男声。3、感

6、受乐器的声音。能听辨打击乐器的音色,能用打击乐器奏出强、弱、长短不同的音。4、能够感受并描述音乐中力度、速度的变化。3-6年级标准:1、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音响感到好奇和有趣,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乐器进行模仿。能随着熟悉的歌曲或乐曲哼唱,或在体态上作出反应。2、能听辨不同类型的女声和男声。知道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并能听辨其音色。3、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任何音乐都是由音乐要素组成的,包括节拍、节奏、音色、音高、力度、速度等等,各个要素有不同的表现意义,欣赏音乐实际上就是对这些要素的感受,让学生了解、分析音乐要素是学生深入

7、理解音乐的钥匙,能更好地了解音乐语言,使学生比较深入、全面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培养学生对音乐表现要素的感受力,是音乐学习的基础,也是保证唱歌、演奏、创作等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二)音乐情绪与情感1-2年级标准:1、体验不同情绪的音乐,能够自然流露出相应表情或做出体态反应。2、体验并说出音乐情绪的相同与不同。3-6年级标准:1、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能用语言做简单描述。2、能够体验并简述音乐情绪的变化。音乐是最善于表现人们情感,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音乐通过组成音响的各种要素,在相互运动的过程中塑造形象,表达情感。感受音乐情感与情绪变化,丰富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情感强度,使学生的情绪

8、、情感同音乐情绪、情感和谐地沟通与交流,并与之产生共鸣,从而可以整体把握音乐的情绪与情感,获得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三)音乐体裁与形式1-2年级标准:1、聆听儿歌、童谣、进行曲和舞曲,能够通过模唱、打击乐对所听音乐做出反应,能够随着进行曲、舞曲音乐走步、跳舞。2、能够区别独唱、独奏、齐唱、齐奏。3-6年级标准:1、聆听少年儿童歌曲、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艺术歌曲、通俗歌曲等各种体裁和类别的歌曲,能够随着歌曲轻声哼唱或默唱。2、聆听不同体裁和类别的器乐曲,能够通过律动或打击乐对所听音乐做出反应。3、能够区别齐唱与合唱,齐奏与合奏。4、能够初步分辨小型的音乐体裁与形式,能够聆听音乐主题说出曲名

9、,每学年2-4首。在世界音乐文化宝库中,音乐体裁与形式是多样化的。让学生广泛倾听各种类型和风格的音乐作品,对于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音乐视野,增长音乐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大有裨益。(四)音乐风格与流派1-2年级标准:聆听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儿歌、童谣及小型乐曲或乐曲片断,初步感受其不同的风格。3-6年级标准:1、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知道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的民歌、民间歌舞、民间器乐曲和戏曲、曲艺术音乐等,了解其不同的风格。2、聆听世界各国民族民间音乐,感受一些国家和民族音乐的不同风格。世界各民族都具有自己本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聆听不同音乐风格与流派的代表作品

10、,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并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学习我国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能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认识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义和责任。中外优秀音乐作品的听赏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提高文化素养,丰富情感,启发音乐想象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二、小学感受与鉴赏领域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感受与鉴赏领域教学,我们常常称之为音乐欣赏教学。由于受诸多条件的影响,音乐欣赏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施情况不太理想。一方面是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如,音响播放设备缺乏,音响资料不齐,无法开展该领域内容的教学。另一方面是受音乐教师主观因素的影响,如,自身音乐素养欠缺,对音乐审美理论、对小学音乐欣赏

11、教学的理解片面,对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方法的研究不深入,教学中,或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体验,不能体现音乐欣赏教学的特点;或将“感受与鉴赏”等同时“聆听音乐”,只进行“浏览式”欣赏,等等。致使感受与鉴赏领域教学不能充分发挥其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严重影响了学生音乐审美经验的积极和审美能力的提高。1、重教师讲解而轻学生感受与体验音乐在目前学校音乐欣赏教学中普遍存在老师讲解时间过长,讲解内容过多的现象。以教师的讲解替代学生对音乐听赏,以教师对音乐感受替代学生对音乐的感受,采用概念化、文学化、美术化的方式来解释音乐,将音乐欣赏的目的归结为获取某些音乐知识,将对音乐的聆听与欣赏变成了积累相关音乐知识的辅助手

12、段。音乐教学中老师对音乐内容和审美感觉讲解过多是不科学也是不切实际的,这种做法只会束缚学生的想象,阻碍创造力的发展,无益于学生审美感受能力的提高。音乐是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感受的艺术。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和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从而得到音乐的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显然,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聆听是主要方式,讲解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教学中切忌把“讲解”放在主要的位置,以至走上一条有悖于音乐欣赏课审美体验原则的道路。但话又说回来,我们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各种独特体验感受,另一方面学生如果违背偏离了作品的基本意义范围,说明他对作品的鉴赏还处于茫然状态,这就需要老师的讲解引导,

13、帮助他们掌握作品的基本意义,并获得一些基本的鉴赏知识以提高鉴赏能力。否则,我们的音乐鉴赏课就失去了意义。2、重感受与体验惟一性而轻学生体验的个性音乐的非语义性使音乐理解具有“不确定性”和“多解性”,面对同一首乐曲,同一个欣赏者在不同的情境中会产生不同的联想与想象;又由于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各自生活和审美经验的差异,他们对同一音乐作品的感悟必然是不同的。其实,这些差异不仅不会降低审美体验的质量,还为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能力提供了可能。为此,标准对“感受与鉴赏”领域教学提出了“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的教学指导性建议。而在音乐教学实施中,许多老师以教学参考、欣赏指南上的现成文本作为

14、“标准答案”,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音乐时,以这些所谓的“标准答案”为依据来判断学生是否“听懂”了音乐,用现存的结论框死了学生的思维,不允许学生有独具个性的体验与理解。音乐欣赏是个体通过听觉积极地感受音乐和独自体会音乐内涵的心路历程,而音乐欣赏教学的要点在于教师引导学生在积极而良好地感知音乐音响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进而体验音乐的情感表达,发展对音乐的想象力,激发审美兴趣。只有在音乐欣赏中重视对音乐音响本身的听觉感知,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鼓励学生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培养音乐思维,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与提高。3、重音乐表现对像的感受而轻音乐表现要素在音乐中表现作用的

15、揭示音乐要素是音乐的表现手段,通过音乐要素来体验和感受音乐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因为音乐的审美就是通过音乐要素完美的表现而体现出来的。音乐审美教育的重点在于揭示音乐作品的表现力,主要内容应该是揭示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所表现的形象,而忽视在教学中揭示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不利于培养学生音乐审美感知。对音乐中的各种要素的感知能力,是在音乐的实践和学习中不断习得和提高的。从教育的角度看,就是要从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入手,引导学生从音乐作品的整体音响中发现音乐各要素的表现作用,培养学生具备“音乐的耳朵”。著名学者周海宏曾就此问题提出了精辟的见解:针

16、对音乐表现对象的活跃的理解活动,会强化并丰富人的音乐审美体验,从而提高音乐作品的审美价值。但在音乐欣赏中过分强调对音乐对象的体验与领悟,或浮想联翩、沉浸在领悟音乐之外,或完全用文学化、美术化的方式去接受音乐、理解音乐,以在音乐中寻求这种性质的表现对象为音乐审美的惟一目的,其结果必然阻碍了对音乐美的感受。日本音乐教育家高萩保治谈如何发展学生音乐感觉时说道:“为了学生音乐感觉得到发展,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要让学生掌握音乐作品中那些容易识别的、具有明显对比的音乐要素。这就是:节奏、旋律、和声、速度、力度、音色、乐句等。发展学生识别这些要素及其对比的感觉是非常重要的。”为此,中国音乐教育协会秘书长也

17、吴斌提出了音乐教学中要“关注音乐”, 强调音乐教学内容的重点应该是揭示音乐作品的表现力和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4、重身体动作的参与而轻心灵思维的参与为了实现“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和实践标准提出的“重视音乐实践”的音乐教学理念,在音乐教学中,都会设计一些音乐活动,以让学生参与表现音乐。但综观音乐教学中的参与活动,大多是强调身体动作的参与而轻心灵思维的参与。标准指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这里的参与是指学生全方位、全身心的参与,即要有身动的参与,又要有心灵思维“心动”的参与。教学中过于强调学生“身动”的参与却忽视学生“心动”的参与,表表面上

18、热闹,而教学效果甚微。音乐在很大程度上是那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只有当学生“身动”、“心动”全方位参与音乐活动时才会和音乐融为一体,对音乐的真正理解和把握才有可能。在音乐课中,老师要正确把握“身动”与“心动”的一起参与,重视学生在心动的基础上身动的参与,加强学生在身动时的心动参与。著名学者郭声健在艺术教育论中对此问题也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艺术欣赏教学中学生的动,不能只满足于外在的、身体的动,还应该确保学生内在的、心灵的动。实际上,身体的动也是心灵的动的外在表现形态,没有心灵的动也难有身体的动。心灵的动表现为艺术想象力的翱翔,艺术创造力的启动,表现为对艺术的积极思考,并从中有所领悟,获得

19、审美愉悦。5、重欣赏领域本体内容而轻在其他领域教学中的渗透。 老师们往往认为“感受与鉴赏领域”内容是音乐欣赏的全部内容,而较少利用其他领域的教学内容渗透欣赏教学。美国学者J墨塞尔关于鉴赏教学的观点:音乐鉴赏不仅是音乐学习活动的一个领域,而且还要渗透到音乐教学的各个方面和所有的环节当中去。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在唱歌教学中渗透欣赏教学,在欣赏中感受歌曲的艺术魅力,将乐曲的主题用于演奏中的乐曲,等等。三、感受与鉴赏领域的教学策略1、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审美体验离不开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与聆听,这是音乐审美体验的基础,也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在欣赏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充分地聆听音乐,通

20、过这种对音响的聆听,对作品欣赏和鉴别,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与鉴赏,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强调耳朵要“听”音乐教学过程应该是完整而充分地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音乐本身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音乐教学基本上不能依靠讲授的方式来完成,教师的感受不能替代学生的感受,施教者的体验也不能替代学生的感受。对学生来说,“听”是接触、认识和熟悉音乐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积累音乐语言的过程。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聆听是基础,也是根本。老师讲解要“精”音乐欣赏教学中,听是主要的,讲也是必要的。但老师必须少讲和精讲,要注意在恰当的时间讲,把握好讲与听的尺度。老师的讲解要能激发学生聆听的欲望,要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去体

21、验、理解音乐作品。音乐欣赏中老师讲的内容可包括:结合倾听,进行演奏、演唱形式和演奏乐器等内容的解说;在欣赏故事性乐曲时,结合倾听,对故事情节的展开等进行解说。如,欣赏舒伯特鳟鱼钢琴五重奏第一乐章,欣赏前教师可讲解一条鳟鱼被渔夫捕获的故事,这样在欣赏时学生便能按故事的情节去理解作品中每一个变奏表述的内容情感了;还可以结合倾听乐曲,进行与音乐史相关内容的说明。如,作者创作的年代、创作动机、作品特征、创作背景、与时代的关系等。郭声健在艺术教育论中对艺术欣赏教学中教师的精讲应该是精讲些什么,有过精辟的论述:“讲解那些能够启发和引导学生对艺术进行感受和体验的内容,讲解艺术形式是如何表现艺术内涵的,是如何

22、表现情感的,是如何表现美的。教师讲解的重点是艺术的语汇,是艺术这种有意味的情感形式,是艺术的意蕴,而不是艺术知识技能,不是趣闻轶事,不是符号翻译。”音乐欣赏中老师的讲解要讲得目的明确,重点突出;要讲得准确,精炼;要讲得生动幽默,富有情感。讲解只是音乐欣赏的一种辅助手段,切忌讲得过多,以免影响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直接感受。音响效果要“清”音乐是音响的艺术,音乐的表现力首先来自于悦耳动听的音响和精致巧妙的音乐形式。用于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音响,一定要是高质量的音响资料。一是选用经典的演唱或演奏版本,有专业的演奏和配器,由专业人员经过二度创作的作品,一般都较好地诠释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二

23、是音响的录制效果要好,音质要清晰。只有好的音响,才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细腻的表现,才能真正感受到音乐的美。2、设计有效提问,引导学生积极聆听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在听赏音乐中注意力难持久,不能做到认真聆听音乐。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中老师没有针对欣赏的音乐设计有效提问,引导学生听赏,要让学生知道“听什么”,才能吸引他们对音乐的注意力,做到认真聆听。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无效提问情况较普遍,导致音乐欣赏教学中设问无效的症结有三:其一是问题太大或指向不明,学生不知如何回答。如,听完乐曲后问: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说说对乐曲的印象?这是一段怎样的音乐?等等。其二是问题非学生能力所及,学生不能回

24、答。如,刚听完一遍乐曲问:乐曲可以分为几个乐段?其三是问题切入不当,问题无益于学生对音乐的欣赏。日本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高萩保治在音乐学科教学法概论一书中也谈道:“要想有效地聆听,就必须从乐曲当中选择一个焦点,把注意指向这个焦点进行聆听,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老师首要任务是多听听你将与学生分享的音乐,找出音乐的表现特点,设计一些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焦点”问题,在每一次听聆乐曲中将问题分层抛出,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聆听,让学生的思维跟随音乐一起行进。如,在欣赏狮王进行曲时,设问:听一听乐曲中模仿了什么动物的叫声?请你仔细听辨狮子的叫声在音乐中一共出现了几次?也可针对音乐的表现形式设计一

25、些问题,如,听一听,乐曲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乐曲是什么拍子?相同的曲调(音乐主题)出现过几次?想一想,我们现在所听的音乐是与前面两部分中的哪部分相同?等等。让学生每一次聆听都有指向性,知道重点聆听的内容。3、设计动作,引导学生参与表现音乐据有关研究认为:具有一定艺术修养的成人,在欣赏艺术时,可以通过无外显行为的内部操作来设置期待和获取期待的满足,而缺少艺术经验的儿童只能更多地通过可见的外部操作来产生期待和追求期待的满足。郭声健也强调:“教师应帮助学生充分利用他们所能利用的感知通道来对艺术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探究,而不是机械地局限于静听”。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设计适当的动作参与表现音乐是一

26、种较好的感受与体验音乐方式。固定动作参与表现音乐。在欣赏一些节拍较规整、节奏感强的乐曲时,可设计一些固定的动作如与表现音乐,感受乐曲节奏与节拍。或有规律的随着音乐左右摆动身体或手臂,或随着音乐节拍拍手或走踏步,等等。如,在欣赏由美国安德森创作的管弦乐全奏打字机时,学生可合着音乐的节拍模仿打字机打字的动作敲击。又如,在欣赏运动员进行曲、玩具兵进行曲、军队进行曲时时,可让学生随着音乐做踏步,感受进行曲音乐的风格特点。表演动作参与表现音乐。在小学音乐教材中,一般会选到一些音乐形象特点鲜明,或有一定情节性的欣赏曲,在欣赏这类乐曲时,可以用表演的方式参与表现音乐。如,欣赏狮王进行曲时,引导学生根据乐曲速

27、度的逐渐加快和力度逐渐的增强,创造性地表现狮子卧、立、坐、吼的各中音乐形象。又如,在欣赏音乐童话龟兔赛跑时,随着音乐的进行,可让学生自由创编和表演,用表演动作塑造音乐的艺术形象,也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音乐的形象和情节,表达对音乐的理解。指挥动作参与表现音乐。指挥的动作较简易,但乐曲的表现都能体现在指挥的动作里,如,各类乐器的演奏,音量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情感的表达等等。利用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让学生随着音乐的拍子、节奏,边聆听音乐边模仿指挥演奏,也是一种让学生感受与体验音乐的较好方式。如在欣赏约翰施特劳斯曲的管弦乐曲电闪雷鸣波尔卡时,可让学生随乐模仿指挥。模仿演奏乐器的动作。在标准的内容标准中有

28、一条是“知道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并能听辨其音色。”在音乐欣赏中应尽可让学生多认识这些乐器,听辨其音色,模仿演奏乐器的动作,即能让学生听辨乐曲中乐器的音色,还能让学生掌握其演奏的方式,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参与音乐表现的方式。阿细跳月这首乐曲每一乐段就是一种或一类乐器,就可以边聆听音乐,边模仿演奏乐器的动作。但同时要注意,动作参与表现音乐只是欣赏音乐的辅助手段,欣赏教学的中心点还是“听”,不能因为采用了多种多样的“辅助形式”而忽视了“倾听音乐”。4、追踪音乐主题,熟记音乐主题。欣赏一首器乐曲,学生不可能将旋律全部记住,而音乐主题往往是乐曲中最具特色的并出现频率最高的,学生记住了音乐主题就对整

29、个乐曲印象深刻。同时,音乐主题又是乐曲的精华部分,音乐主题一般较为集体中表现了音乐的情绪与情感或音乐的形象,抓住了音乐主题,也就把握了作品的要领。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音乐主题,对激发兴趣,引发联想,加深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感受与鉴赏音乐作品、完成音乐审美过程至关重要的环节。演唱、演奏音乐主题。演唱、演奏音乐主题,可采用不同的形式来进行。可以集体演唱音乐主题的曲调,在演唱时学生可以自主地击拍或指挥,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可由男女生分别演唱,可由教师或学生演奏音乐主题,丰富多彩的师生活动,使课堂的学习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对音乐主题的感受更加深切,音乐主题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里也就更加生动鲜活起来。追踪

30、听辨音乐主题。音乐主题篇幅短小,在教学中可以反复聆听,又由于音乐主题一般在乐曲中会重复出现,可以让学生追踪听辨乐曲的主题,了解乐曲的结构,把握乐曲的情绪特点。追踪听辨主题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乐曲的主题出现了几次;也可以是根据主题的情绪,设计恰当的动作,听到主题时用动作表现,等等。复习音乐主题。音乐主题的复听、再欣赏,这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教学方式,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记忆和理解,从中发展和积累音乐语汇,达到理解并喜爱音乐的目的。同时标准中也提出了“能够聆听音乐主题说出曲名,每学年2-4首”的要求。复习音乐主题的方式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在器乐演奏中演奏简单的音乐主题;课前音乐主题听辨赛

31、,即听主题说出曲名、作者、演奏乐器等。四、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案例(一)音乐欣赏教学范例一乐曲名:晨景作 者:格里格演奏形式:管弦乐曲选自教材:湘艺版小学音乐教材四年级上册教学程序:1、跟老师的琴声唱一唱主题音乐,并记住它。演唱要求:优美、连贯。2、认真听一听,音乐主题在乐曲的前面部分完整地出现了几次?3、让我们来认识乐曲前面部分演奏音乐主题的两种主要乐器:长笛和双簧管。方式:分别播放长笛和双簧管演奏的音乐主题,出示乐器图示,让学生听辨乐器音色特点。4、乐曲前面部分音乐主题分别由长笛和双簧管演奏的,你能排出乐器演奏的顺序吗?5、乐曲中间部分采用乐队全奏的形式,与乐曲前面部分音乐相比,有什么特点?这

32、部分音乐使你联想到一幅怎样的早晨景色?与第一部分所描写的晨景有不同吗?(要求同学各抒已见)6、认真聆听全曲,音乐主题在乐曲中完整地出现了几次?(二)音乐欣赏教学范例二乐曲名:春作 者:维瓦尔第演奏形式:小提琴协奏曲选自教材:湘艺版小学音乐教材四年级下册教学程序:1、听音乐主题,你能说出是由什么乐器主奏吗?音乐主题带给你怎样的情绪体验?(可聆听一次,熟悉音乐主题)2、下面是音乐主题的两个音调,请跟老师的琴唱一唱。主题A:主题B:3、再听音乐主题,两个主题音调是按什么样的顺序出现的,在力度上有变化吗?4、由小提琴主奏、律动感很强、有着欢快情绪的音乐主题在乐曲中以不完整的片断形式出现了多次。请你设计

33、一个能表现音乐主题情绪的固定动作,当音乐主题出现时随乐动一动。你能说出音乐主题一共出现了几次吗?(听全曲,动作参与表现主题音乐,老师也要较投入地随乐参与表现主题,带动学生的情绪。)5、音乐主题前三次出现后都插入一段风格不同的音乐,根据音乐带给你的感受给这三段音乐选择恰当的标题,并说说选择的理由。(三个标题名分别为:“ 电闪雷鸣”、“轻风微拂”、“鸟语花香”。听乐曲前部分,之后还可单独听听这三个部分。)6、认真聆听乐曲,当听到音乐主题时可用一个三角形的图形表示,听到其它音乐出现时你可用任意图形表现,请边聆听音乐,边用图形将你听到的音乐记下来。(三)音乐欣赏教学范例三乐曲名:阿细跳月作 者:程云原

34、曲、彭修文改编演奏形式:民族管弦乐曲选自教材:湘艺版小学音乐教材二年级下册教学程序:1、出示标题。问:你们知道“跳月”是干什么?是哪个民族的习俗?“阿细”又是指什么?( “跳月”是彝族阿细人的一种歌舞形式。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阿细人”是云南彝族的一个支系。)2、学习“跳月”的基本舞步,随音乐体验“跳月”。3、乐曲的速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4、熟悉音乐主题,分析主题的音乐特点。5、介绍乐曲。分别听赏由笛子、二胡、弹拨乐器主奏和乐队全奏的乐段。6、介绍笙、高胡、打击乐主奏的乐段。7、听全曲排出演奏乐器的顺序。(演奏乐器顺序为:引子、竹笛、合奏、弹拨、二胡、笙、高胡、打击乐器

35、、弹拨、合奏、竹笛、合奏、尾声。)8、听全曲,动作模拟乐器演奏参与表现音乐。总之,感受与鉴赏领域的教学,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要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志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第二节 表现领域“表现”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之一,表现领域包含了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识读乐谱四项内容。标准确定了“表现”的性质、地位及作用: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表现领域内容的有效实施,有利于学

36、生更好地掌握艺术语言,形成良好、稳定的乐感,发展动作的协调性,对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音乐表现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它需要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中必须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来。在活动过程中,还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以此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与表现技能。标准中也对表现领域的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突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强调“自然”、“自主”、“自信”和“有表情

37、”地表现,这也是我们实施该领域教学的行动指南。一、小学表现领域内容标准及简析“表现”亦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音乐审美来说,表现音乐就是表现美的过程。在音乐教学中,通过演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等教学环节来表现、创造音乐美,乃是音乐表现审美价值的根本所在。(一)演唱1-2年级:1、参与各种演唱活动。2、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能够对指挥动作及前奏做出反应。3、能够用自然的声音,按照节奏和曲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4、能采用不同的力度、速度表现歌曲的情绪。5、每学年能够背唱歌曲4-6首。3-6年级:1、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2、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及呼吸方法,并能在歌唱实践中逐步掌握和运

38、用。能够对指挥动作及前奏做出恰当的反应。3、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合唱。4、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简单评价。5、每学年能够背唱4-6首歌曲。歌唱是人类原始的、本能的音乐表现形式,也是人类表达感情最自然、最直接的方式。唱歌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培养音乐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标准要求学生能背唱歌曲,并且对各个学段的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背唱数目。要求学生背唱歌曲,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积累一定的歌曲曲目。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歌曲教学中重视背唱对歌曲积累的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持续开展。(二)演奏1-2年级:1、学习常见的打击乐器。2、能够用打击

39、乐器或其他音源合奏或为歌曲伴奏。3-6年级:1、乐于参与各种演奏活动。2、学习课堂乐器的演奏方法,参与歌曲、乐曲的表现。3、能够选择适当的演奏方法表现乐曲的情绪,并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奏进行简单评论。4、每年能够演奏乐曲2-3首。器乐学习是学生参与实践、创造的重要手段。学生在演奏中学习与感受音乐,体验和理解音乐,表现和创造音乐,分析和评价音乐。(三)综合性艺术表演1-2年级:1、能够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2、能够配合歌曲、乐曲用身体做动作。3、能够在律动、集体舞、音乐游戏、歌表演等活动中与他人合作。3-6年级:1、能够主动地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并从中享有乐趣。2、在有情节的音乐表演活动中担当

40、一个角色。3、能够对自己、他人的表演进行简单的评论。综合性艺术表演可激发学生探索热情,增强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教育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生能在综合性艺术表演生动、形象、有趣的音乐活动中体会到音乐的美感,从而发展自己丰富的情感和音乐表现能力。综合性艺术表演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有不同的侧重,1-2年级以律动、集体舞、音乐游戏、歌表演为主,2-3年级则要求能在情节的表演活动中担当角色。(四)识读乐谱1-2年级:1、认识简单的节奏符号。2、能够用声音、语言、身体动作表现简单的节奏。3、能够用唱名模唱简单的乐谱。3-6年级:1、用已经学会的歌曲学唱乐谱。2、结合所学

41、歌曲认识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记号。3、能够识读简单乐谱。识读乐谱是表现音乐的一种工具和手段,是中小学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感知能力、鉴赏能力来源于对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音乐表现能力、创造能力的形成离不开音乐基本技能的支持。识读乐谱能使学生掌握学习音乐的工具,也能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深化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帮助学生把握音乐艺术。标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规定了不同学段、不同年级识读乐谱的要求。这与以往的大纲相比降低了识谱教学的要求,这样降低要求有利于更好地体现音乐审美教育,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二、关于“演唱”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演唱”亦即是大纲中的“唱歌”

42、。音乐课曾一度被称为“唱歌课”,这是因为在传统音乐教学中,我国的音乐教学很大程度上是以“唱歌”为主要内容的课程。现在音乐教学内容虽然多样化了,但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唱歌仍然是音乐教学活动的中心,可以说唱歌教学支撑着整个音乐教学,特别是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尤其如此。(一)传统唱歌教学模式的回顾及问题分析在传统的唱歌教学中,以学会歌曲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学中过分强调技能的学习,教学过程往往过于理性和枯燥,缺乏音乐性,学生不能充分感受与表现歌曲。传统的唱歌教学模式基本为:发声练习导入新课教师范唱节奏练习视唱歌谱学习歌词学唱歌曲情感处理通唱全曲小结全课(思想教育)。传统唱歌教学中这种先练声后唱歌、先局

43、部后整体、先识谱后唱歌、先学会歌曲后进行艺术处理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唱歌教学目标的达成。1、先练声后唱歌的声音训练方式,不利于学生演唱技能的提高。在传统的唱歌教学中,课前的发声练习,音乐老师们称之为“开嗓子”,是每堂课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练声曲目主要是一些较为专业的顿音、连音的母音练习,对演唱的气息、口形、姿势、声音的位置,都用专业术语提出要求。这种专业的声音训练,对于声乐专业学习的学生,或学校合唱队的学生可能是必修的功课,但这些专业化、程式化和枯燥的课前发声练习对于提高普通班级学生演唱技能的作用不会很明显,学生很难将发声练习中唱母音的感觉与演唱歌曲联系起来,更难将其

44、运用于歌曲的表现。2、先局部后整体的歌曲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整体感受与把握歌曲。传统的唱歌教学中,常常会在学生没有充分整体感受歌曲,对歌曲的表现情绪和表现特点没有初步了解的情况下,或者采取教师带唱的方式(老师唱一句,学生唱一句)进行歌曲学习;或采取先突破“重点与难点”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即将歌曲中较难把握的旋律片断拿出来单独进行节奏练习或视唱,解决歌曲演唱中的难点,随后再整体学唱歌曲。这种先局部后整体的歌曲学习方式,其实不利于学生对歌曲情绪情感和表现特点的整体把握,也较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实践证明,先整体后局部的教学方法效率比较高,因为对整体的了解会使学习者变得主动,而且局部的难度在整

45、体的把握中会变得容易。3、先识谱后唱歌的歌曲学习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音乐教学中一直将“识谱”教学摆在较为重要的位置,认为“识谱”是歌曲学唱的主要工具。在教学中一般采用视谱唱歌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识谱能力,另一方面也能较好地把握歌曲的音高与节奏,“视谱唱歌”也成了传统唱歌教学中较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但由于学生视谱能力普遍较弱,视唱歌谱挤占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在这种机械、枯燥的音乐学习中,学生难感受到音乐的美,更没有足够的时间表现演唱歌曲,最终导致对歌曲学习失去兴趣。4、先学会歌曲后进行艺术处理的方式,不利于学生表现歌曲。在传统的唱歌教学中,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放到学会歌曲以

46、后,认为惟有学会了歌曲的演唱,才能进一步让学生表现好歌曲,可往往学生学会歌曲后已没有了再进一步表现好歌曲的激情,反而不利于学生表现歌曲。加之一般教师在“歌曲艺术处理”环节,没有对歌曲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如何把握歌曲情感,如何运用演唱技巧,如何表现音乐形象等等,仅对演唱的情绪提出整体性要求,难以展现歌曲的艺术特性,也难以提高学生演唱表现能力。(二)小学唱歌教学的策略首先需要调整对唱歌教学的认识。“歌曲”只是我们音乐教学中的一个材料,教学目标不仅仅是学会演唱一首歌曲,或通过歌曲学习积累识谱的经验,更重要的是要能在歌曲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这也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目标的两个重要方

47、面。其次需要改变传统的唱歌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善于“模仿”的学习特点,在聆听与模仿中学会歌曲,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表现歌曲”上,并设计多种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表现歌曲,提高学生音乐表现能力。1、“欣赏领先”的教学策略“欣赏领先”,即在学生学唱歌曲前先欣赏歌曲。学生接触音乐最乐于的方式也是“听赏”,在听赏中能感受歌曲的美,体验歌曲的情绪,理解歌曲意境,熟悉歌曲的旋律,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为歌曲的学习和表现做好铺垫。中国著名艺术教育家周大风认为: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以音乐欣赏为主体。虽然也可以有唱歌、奏乐器、讲乐理内容相穿插,但均须等到学生欣赏后动情时,主动要求表现美的时候才予以进行。在学唱歌曲之前,对作品进行必要的欣赏,对作品表现内容、节奏、旋律风格等等,做事先了解是很有必要的。对作品充分的欣赏,也会为歌曲的学唱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欣赏歌曲时可以是教师的演唱或欣赏录制的音响。教师的现场演唱具有直观性,学生会感到特别亲切,因而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老师的演唱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学习,学生学习歌唱时也多是模仿教师的演唱。教师演唱时应有饱满的热情,立足于以情感人,演唱的声音尽量接近少儿歌曲的演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