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煤矿采区机电运输设计规范样本.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2774121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12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矿采区机电运输设计规范样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煤矿采区机电运输设计规范样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煤矿采区机电运输设计规范 为深入规范矿井采掘地域机电运输技术管理工作,理顺采掘机电技术管理程序,强化机电技术管理作用,特制订本规范。 第一章 通常要求 第一条 严格实施《煤矿安全规程》、《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及国家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同时符合河南煤化、焦煤企业机电运输方面相关制度、标准。 第二条 矿井开拓延深和通常技术改造机电运输相关设计,由矿井提出申请并按设计管理程序委托有资质设计单位进行设计。 企业机电处应参与矿井开拓延深和通常技术改造机电运输相关设计评审工作。 第三条 采区和工作面设计由矿总工程师组织矿井设计人员进行设计,机电运输设计由矿井机电副总工程师组织矿井机电运输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设计。井巷设计人员和机电运输设计人员之间必需加强沟通、衔接,确保井巷工程满足机电运输需要。 企业机电处应参与采区机电运输相关设计评审工作。 第二章 矿井开拓延深和通常技术改造机电运输设计 第四条 矿井开拓延深和通常技术改造应提前6个月提出申请,并按设计管理程序委托有资质设计单位进行设计。机电运输相关设计和整个工程设计一同进行。 第五条 在矿井开拓延深工程或技术改造工程设计过程中,矿井机电运输部门要安排人员主动主动和矿井生产技术科及设计单位加强沟通和联络,立即了解机电运输设计进度和设计方案,提出合理化提议和意见,使设计愈加合理和完善。 第六条 设计必需在工程开工前3个月完成,先由矿井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审查,然后由企业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审查同意,于开工前2个月交于施工单位。矿井机电部门、企业机电处应参与设计评审工作。 第七条 矿井开拓延深工程或矿井技术改造工程机电运输系统设计及“六大系统”中机电运输部分设计,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 主运输系统; (二) 辅助运输系统; (三) 人员运输系统; (四) 供电系统; (五) 排水系统; (六) 供水系统(消防管路系统、防尘供水系统、供水施救系统); (七) 压风系统及压风自救系统; (八) 通信联络系统 (九) 人员定位系统等。 上述各系统设计应包含有设计方案、设备配置明细、施工设计及工程预算。 第三章 采区机电运输设计 第八条 采区设计由矿总工程师组织矿井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设计,采区机电运输设计由矿井机电副总工程师(机电副矿长)组织矿井机电运输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设计。 采区设计各专业之间要加强沟通、衔接,井巷工程设计必需考虑机电设备、设施、管线、缆线等安装、使用、检修需要,井巷工程设计必需有机电科机电工程师及机电副总工参与审批签字。 第九条 采区机电运输设计审批程序 (一) 采区机电运输设计,必需和采区工程设计一同进行,在开工前3个月完成。采区设计方案必需是多方案进行比较和评定,经矿井会审后,报焦煤企业审查同意,于开工前2个月交于施工单位。机电处必需参与采区机电运输设计审查。 (二) 采区机电运输系统必需严格根据设计安装、运行。变更设计,必需报矿机电副矿长(或机电副总工)书面同意后实施。变更设计审批书必需存档。 第十条 采区机电运输设计关键内容 (一) 应提交设计文件:设计说明书、概算书、设备目录及相关图纸。 (二) 设计说明书内容: 1、采区概况:包含和机电运输相关采区地质特征、水文地质、矿井瓦斯含量、瓦斯涌出量、煤层、煤质及采区巷道部署等。 2、采区机电运输系统介绍、方案及对比(工程量、工期和投资等)、设备选型计算等。机电运输系统关键包含: (1)主运输系统 (2)辅助运输系统 (3)人员运输系统 (4)供电系统 (5)排水系统、供水系统(消防管路系统、防尘供水系统、供水施救系统) (6)压风系统及压风自救系统 (7)通信联络系统 (8)人员定位系统等。 3、结论。 第十一条 采区主运输系统设计 (一) 描述主运输线路上各段倾角及长度、采区设计生产能力、主运输系统设计能力等。 (二) 采区主运输设备选型设计 1、 主运输系统应优先考虑带式输送机运输。因运输距离、倾角、安全等原因不宜使用带式输送机运输,方可考虑选择刮板输送机等其它运输方法。 2、 主运输系统设计能力应大于采区设计生产能力20~50%。 3、 主运输设备在满足运输能力和使用前提下,应优先考虑本矿井或焦煤企业已经有同型号运输设备,或是关键部件相同,以方便设备使用、维护和调剂。 4、 主运输设备必需经过选型计算。 (三) 采区带式输送机结构形式应考虑以下方面要求: 1、 胶带:运输能力在800t/h以上带式输送机应优先考虑采取钢丝绳芯强力带式输送机。 2、 带速:在满足运输能力情况下,尽可能避免采取较高带速,通常应在2~3.15m/s,最大不要超出4m/s。 3、 特殊结构:运输倾角应小于18度,当大于18度时,应有防滑方法。 4、 保护装置:带式输送机应按煤矿安全规程要求配齐保护装置。 5、 操作台及位置:带式输送机应配置操作台,操作台安装位置必需确保司机能方便观察到卸载点及上胶带煤流情况。 6、 张紧储带装置长度:应能满足张紧需要,同时能储存足够长胶带,满足胶带做接头需要。 7、 采区带式输送机应配置自动调偏装置。 8、 带式输送机卸载高度及卸载臂长度满足卸载要求。 9、 在巷道凹处,应预防出现漂带,在巷道凸处,应考虑加强上下托辊强度。 (四) 带式输送机巷及设备部署要求 1、 采区带式输送机巷应努力争取简单,巷道必需沿中线掘进,不得改变方向。确需改变方向,应在巷道设计时进行经济技术方案论证。确定改变方向后,带式输送机台数或结构必需满足改变方向后要求。 2、 采区带式输送机巷应尽可能降低大起伏,必需时应经过落底或挑顶,确保输送机安装角度平缓过渡。 3、 带式输送机巷道断面要满足管线敷设、设备安装、使用、维修、行人等需要。 4、 采区带式输送机机头应考虑施工检修专用通道,驱动装置、机头大架和巷帮间距必需满足驱动装置、滚筒等大型部件进出。检修时大型部件进出不经过区段,大架和巷帮之间间距不得小于500mm。 5、 带式输送机上托辊边和顶板间距不得小于600mm。 6、 带式输送机中间部分和巷帮支护距离,非行人侧不得小于500mm,行人侧不得小于700mm。 7、 带式输送机机尾处和巷帮距离应满足机尾检验和维修需要,并不得小于700mm。 8、 带式输送机巷道高度不得小于2m。另外还要考虑巷道内多种设施部署,比如隔爆水棚等,对巷道高度影响。 9、 机头硐室底板必需和主体巷道底板在同一个平面内,前后坡度一致。 10、 带式输送机机头硐室设计必需同时考虑带式输送机配电点位置及设备部署。 11、 带式输送机安装完好标准焦煤集团采掘机电运输规范化统一化精细化管理标准相关要求实施。 (五) 刮板输送机运输巷及设备部署要求 1、 刮板输送机巷道断面要满足设备安装、使用、维修、管线敷设及行人等需要。 2、 刮板输送机驱动装置单侧部署,优先考虑部署在巷道行人侧,便于安装检修。行人侧驱动装置和巷帮之间间距大于700mm,非行人侧驱动装置和巷帮之间间距大于500mm,机头架和顶板间距大于600mm。考虑到轨道运输等其它需要,驱动装置安装在非行人侧,必需确保驱动装置和巷帮之间间距大于700mm,满足设备检修需要。 3、 刮板输送机中间部分和巷帮支护距离,非行人侧大于200mm,行人侧大于700mm。 4、 刮板输送机机尾和巷帮距离应满足机尾检验和维修需要,并不得小于500mm。 5、 刮板输送机巷道高度大于2m。 6、 刮板输送机和下一部输送机直线搭接部署,中心线应在一条直线上,搭接长度大于0.5m;非直线搭接,应确保落煤点在下一部输送机中间。 7、 巷道设计应同时考虑刮板输送机配电点位置及设备部署。 (六) 采区主运输系统设计应包含以下图纸内容: 1、 主运输系统平面部署图、剖面图及断面图,标明主运输路线、倾角改变、设备数量及型号、每台运输设备铺设长度、配电点位置和设备和巷道位置关系、设备之间搭接关系、巷道内管路、电缆等吊挂位置及吊挂方法等。 2、 单台运输设备设计总图。 3、 皮带机机头、机尾固定方法图。用混凝土基础固定,应设计单独基础图。 第十二条 采区辅助运输系统设计: (一) 辅助运输系统概述 1、 运输路线(路线、路线上各段倾角) 2、 描述运输线路、路线上各段倾角。 (二) 设备选型验算 1、 采区辅助运输系统绞车提升能力必需经过选型计算或验算。 2、 钢丝绳安全系数必需经过验算,满足《煤矿安全规程》相关要求。 3、 在满足运输能力和使用前提下,可考虑本矿井或煤业企业已经有同型号运输设备,以方便设备使用、维护和调剂。 (三) 辅助运输巷及设备、设施部署 1、 采区辅助运输巷应努力争取简单,不拐弯或少拐弯。确需拐弯,巷道宽度及拐弯角度应满足现在及以后运输最大件设备需要,不得拐直角弯或锐角弯,不得在斜坡上拐弯。斜巷轨道上不得构筑通风设施,钢丝绳不得穿越风门。 2、 轨道运输巷断面要满足设备安装、使用、维修、轨道运输、管线敷设、行人等需要。 3、 轨道运输巷断面尺寸必需满足运输最大件设备需要。当运输最大件时,设备距巷帮净间距,非行人侧大于200mm,行人侧不得小于800mm。双股道或车场内,两股道中心距大于1600mm。巷道高度应满足:运输最大件时,设备距巷顶净间距大于200mm。 另外还要考虑巷道内多种设施部署,比如隔爆水棚、跑车防护装置等对巷道高度影响。 4、 车场长度依据运输需要,应有明确要求。 5、 控制箱或控制阀门操作地点应设在操作硐室内。 6、 采取串车提升时,巷道坡度不得大于25°。 7、 采取600mm轨距,1t或1.5t矿车斜井甩车场平曲线半径应采取12~15m;竖曲线半径宜采取12~20m。提升牵引角(矿车上提时钩头车运行方向和提升钢丝绳牵引方向夹角)不应大于20°。空、重车线高差不宜大于1m。 8、 60万吨及以上矿井,采区辅设轨道轨型不得低于22kg/m。 9、 60万吨以下矿井采区斜巷应使用22kg/m及以上轨道。 10、 轨道铺设及安全设施安装完好标准按焦煤集团采掘机电运输规范化统一化精细化管理标准相关要求实施。 11、 绞车滚筒宽度方向中心线应和轨道中心线重合,误差小于50mm。绞车硐室底板必需和主体巷道底板在同一个平面上。 (四) 采区辅助运输系统应包含以下图纸内容: 1、 辅助运输系统平面部署图,标明运输路线、车场位置、巷道倾角改变、绞车数量、型号及安装位置、每台绞车运输长度、钢丝绳规格型号、挡车杠和阻车器类型及安装位置、和配电点位置等。 2、 绞车平面部署图,最少标明设备最大外形尺寸、绞车安装中心线和巷道中心线、轨道中心线位置关系、绞车和巷道之间距离等。 3、 不一样区段断面图,标明轨道和巷道之间位置关系、巷道内管路、电缆、风筒等吊挂位置及吊挂方法等。 4、 绞车固定方法图。用混凝土基础固定,应设计单独基础图。 第十三条 人员运输系统设计 (一) 采区巷道长度大于1500m或垂高超出50米,必需设计机械运人装置。机械运人装置应有设计,包含运人装置类型、规格型号、运输能力等。采区运人装置应和采区主运输及辅助运输一起综合考虑。 (二) 斜巷运人装置优先考虑架空乘人装置,而且采取单独巷道。 (三) 假如采区辅助运输量较小,也能够考虑和斜巷轨道运输共用一条巷道。但架空乘人装置和轨道运输不能同时运行,二者之间必需有电气闭锁装置。 (四) 假如采区主运输巷宽度能够满足要求,且巷道倾角较小,架空乘人装置也能够和采区带式输送机部署在同一条进风巷道内。同时要考虑巷道内设备、设施部署,不得影响架空乘人装置安全运行。 (五) 上下人地点,架空乘人装置座椅高度要适宜,必需确保人员上下方便。推广使用零速上下人装置。 (六) 运人系统设备安装标准按生产厂家使用说明书或国家、行业相关标准实施。 (七) 运人系统设计应包含以下图纸内容 1、 运人系统平面部署图,标明运输路线、车场位置、巷道倾角改变、运输长度、钢丝绳规格型号和配电点位置等。 2、 运人系统驱动装置平面部署图,最少标明设备最大外形尺寸、安装中心线和巷道中心线、轨道中心线位置关系、绞车和巷道之间距离等。 3、 不一样区段断面图,标明轨道、运人车辆(座椅)和巷道之间位置关系、巷道内管路、电缆、风筒等吊挂位置及吊挂方法等。 第十四条 供电系统设计 机电科负责采区供电系统设计,编制设计说明书,绘制相关图纸,内容应包含采区负荷类型、大小、供电距离、采区变电所位置、供电方案选择、设备规格型号、数量、设备部署等。 (一) 设计依据 1、 煤矿安全规程 2、 煤矿供电设计手册 3、 煤矿井下供配电设计规范(GB50417-) 4、 煤矿井下低压电网短路保护装置整定细则 5、 煤矿井下低压检漏保护装置安装、运行、维护和检修细则 6、 煤矿井下保护接地装置安装、检验、测定工作细则 7、 采区负荷类型、大小 8、 采区巷道部署、供电距离 (二) 采区供电设计 1、 下山采区排水泵、移动式瓦斯抽放泵站等用电设备应按一级用电负荷设计,其配电装置必需由两回路或两回路以上电源线路供电。电源线路应引自不一样变压器和母线段,且线路上不应分接任何其它负荷。 2、 供综合机械化采煤采区变(配)电所、煤和瓦斯突出矿井采区变(配)电所、大巷强力带式输送机、井下安全监控系统分站等用电设备应按二级用电负荷设计,其配电装置宜由两回电源线路供电,并宜引自不一样变压器和母线段。当条件受限制时,其中一回电源线路可引自本条要求同种设备配电点处。 3、 采区变(配)电所宜由井下主(中央)变电所或周围地面变电所供电。由地面变电所供电时,电缆可由进风井或钻口下井。 4、 煤和瓦斯突出矿井采区、下山采区、高产高效和综合机械化开采采区供电,电源电缆不应少于两个回路,且当任一回路停止供电时,其它回路供电能力应能负担该采(盘)区负荷用电要求。 5、 采区设计中必需有完整、正规供电设计,并按要求程序实施审查报批手续。 6、 依据采区负荷类型、大小及采区巷道部署、供电距离,选定采区变电所位置和数量。 7、 依据每个采区变电所服务区域内负荷类型、大小确定变电所内需要安装高爆开关、低爆开关、变压器数量(要考虑一定备用量)。 8、 依据每个采区变电所服务区域内负荷类型、大小确定供电回路数量、起源及供电电缆规格、型号。 9、 单电源进线采区变电所,当变压器不超出2台且无高压出线时,可不设置电源进线开关。当变压器超出2台或有高压出线时,应设置进线开关。 双电源进线采区变电所,应设置电源进线开关。当其正常为一回路供电、另一回路备用时,母线可不分段;当两回路电源同时供电时,母线应分段并设联络开关,正常情况下应分列运行。 10、 和生产技术科协调优化变电所设备、设施部署方法及硐室设计。 11、 依据变电所设备部署、高压电源线数量、来向及馈出线数量、去向,设计电缆敷设方案。硐室内不宜设电缆沟,高低压电缆宜吊挂在墙壁上。 12、 设计变电所内保护接地和辅助接地。 13、 硐室内应设置固定照明及灭火器。 14、 变电硐室必需设在新鲜风流内,硐室及从硐室出口防火铁门起5m内巷道,应用不燃性材料支护,峒室长度超出6m时必需在两端各设一个出口,并必需有独立通风系统。 15、 变电硐室必需装设向外开防火铁门,门槛高度大于100mm,门缝间隙不超出10mm,铁门全部敞开时,不得妨碍巷道运输。铁门上应装设便于关严通风孔,方便必需时隔绝通风。装有铁门时,门内可加设向外开铁栅栏门,但不得妨碍铁门开闭。 16、 硐室两头分别配置不少于2个灭火器和0.2m3灭火沙箱。 17、 硐室高度和宽度应能满足设备安装、检修、检验要求。硐室内多种设备和墙壁之间应留出0.5m以上通道,多种设备相互之间,应留出0.8m以上通道。对不需从两侧或后面进行检修设备,可不留通道。 18、 下列情况宜采取移动变电站供电:(1)综采及综掘工作面供电;(2)由采区固定变电所供电困难或不经济时;(3)独头大巷掘进、周围无变电所可利用时。 (三) 供电系统设计图纸 1、 变电所设备、设施(包含防火铁门、通风设施、消防设施、器具、水沟等)部署平面图。应标明电气设备安装位置、电气设备型号及用途等 2、 变电所供电系统图。供电系统图按国家及行业相关要求、焦煤集团供电管理措施符件中供电系统图绘制规范进行绘。 3、 线缆部署图。应标明线缆敷设线路、线缆规格型号、数量、用途,在硐室断面图上,标明线缆悬挂位置、次序、悬挂方法等。 4、 照明部署图。应标明照明灯具吊挂方法、部署方法等。 第十五条 排水系统 (一) 设计依据 1、采区正常涌水量、最大涌水量 2、采区巷道部署、排水距离、排水高度 3、煤矿安全规程 (二) 采区排水系统设计应包含以下内容: 1、排水方法选择:上山采区,应优先考虑自流方法,或经过较小工程实现自流。下山采区,应依据技术经济方案比较,确定采取多级排水方法,或是经过钻孔实现一级排水。 2、依据正常涌水量、最大涌水量确定水仓数量及容积。 3、依据采区正常涌水量、最大涌水量、排水距离、排水高度,计算排水设备流量、扬程、数量,参考矿井现有水泵情况,选择水泵型号和数量。 4、排水管路选择:依据水泵流量、扬程、数量等,选择排水管路趟数及规格。 5、综合多种原因,优化水仓、排水泵房设计。 6、排水供电系统设计,开关型号、数量、安装位置,电缆规格型号、数量、敷设方法。 7、保护接地系统设计。 (三) 采区排水系统设计图纸资料 1、排水系统巷道部署图,水仓、硐室部署、断面图。 2、排水系统图,标明水泵型号、数量,管路规格、数量、连接关系,闸阀规格、数量,引水系统等。 3、排水系统安装施工图,包含水泵、管路(含闸阀、三通、弯头等)、配水闸阀、电气设备、电缆、引水系统等安装施工图。 第十六条 供水系统(消防管路系统、防尘供水系统、供水施救系统)设计 (一) 供水管路系统应和消防管路系统、防尘供水系统及供水施救系统同时考虑、同时设计、同时施工。 (二) 用水量计算及管路选择 1、统计防尘及生产用水量,兼顾考虑消防用水量。采区供水管路管径选择,要满足生产用水、防尘洒水、消防用水需要。 2、依据所需最大用水量,选择供水管规格。 3、供水管路、管件和阀门型号符合设计要求,最大静水压力大于1.6MPa管段宜采取无缝钢管,小于或等于1.6MPa管段可采取焊接钢管。 (三) 水源选择 1、供水水源引自地面消防水池或专用水池,水池容量≥200m³。井下钻孔作为水源,必需和地面供水管网形成系统。 2、供水压力不能满足需要时,需安装加压设施或减压阀、减压水仓。 3、依据井下供水管路部署情况,选择采区水源接入点。 (四) 管路敷设 1、采区主运输巷道、轨道运输巷道、行人巷道及有些人工作地点均应敷设供水管路。供水管路上必需留设三通分支,并配齐阀门。带式输送机巷道,三通分支间隔距离小于50m;其它巷道,三通分支间隔距离小于100m。碰到岔道口或硐室口应留设三通分支。向工作面供水三通分支应和向工作面供水管路直径相一致。供水三通分支和供气三通分支问路小于20m。 2、采区供水管路应大于DN100。采区内设计有综采综掘工作面,供水管路规格应合适增大。 3、供水管路敷设路线、吊挂方法必需有设计,并按设计施工。压风管路和供水管路吊挂在一起时,压风管路在上,供水管路在下。 4、供水管路应和电缆分别敷设在巷道两侧。 5、管路吊挂平直,不拐死弯,连接紧密,不漏水。 6、巷道内水管铺设应满足设备、行人安全需要;巷帮要预留出预防巷道变形损坏水管间距。 (五) 供水管路系统图(消防管路系统、防尘供水系统、供水施救系统): (1)供水系统管路平面部署图,应标明以下内容:水源、水压、管路铺设路线、管路规格、闸阀和三通数量、型号及安装位置等。 (2)在巷道断面图上,标明管路吊挂位置、距巷道底板高度、管路部署次序、吊挂方法等。 (3)消防系统图在供水系统图基础上增加消防栓、消防三通位置及消防软管规格和存放位置。 (5)防尘系统图在供水系统图基础上增加防尘三通位置、降尘喷雾装置位置、规格、型号和数量。 (6)供水施救系统图。 (7)供水系统图、消防系统图、防尘系统图及供水施救系统图依据系统图繁简程度、部门职责能够绘制在一张图纸上,或部分绘制在一张图纸上。 第十七条 压风系统及压风自救系统 (一) 压风系统和压风自救系统同时设计、同时施工。 (二) 设计依据 1、煤矿安全规程、河南省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验收标准及评分措施(试行)等。 2、采区内同时施工采掘工作面数量、使用风动工具规格、型号、数量、用风量等。 3、压风自救装置类型(面罩式或袋式)、使用方法,根据使用说明书要求正常使用时压力、流量。 4、采区工作范围内最大同时工作人员数量及事故抢救状态下需要消耗风量。 (三) 风源 1、空压机应安装在地面。 2、固定式空压机及其储气罐四面应留有足够空间,并保持通风良好。 3、压风泵站内全部设备必需含有产品合格证,设备部署符合设计要求,有直通调度室电话。 4、依据主压风管路部署,选择采区压风管路接入位置。 (四) 管路直径选择及铺设 1、依据采区正常施工所需风量和事故抢救状态下所需风量中较大者,计算选择所需压风管路直径。 2、压风管材必需满足供气强度、阻燃、抗静电要求。主管直径大于100mm,支管直径大于50mm。 3、压风管路上必需留设三通分支,并配齐阀门。带式输送机巷道,三通分支间隔距离小于50m;其它巷道,三通分支间隔距离小于100m。碰到岔道口或硐室口应留设三通分支。 3、压风管路敷设路线、吊挂方法必需有设计,并按设计施工。压风管路和供水管路应同时设计,同时施工。 4、压风管路应和电缆分别敷设在巷道两侧。 5、巷道内压风管路铺设应满足设备、行人安全需要;巷帮要预留出预防巷道变形损坏风管间距。 6、管路敷设要牢靠平直,主送气管路中较低点要安装油(气)水分离器,在压风管路和压风自救装置连接处,要加装阀门。 7、采区避灾路线上必需安装压风管路,并设置供气阀门,阀门间距小于200m。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和极复杂矿井应在各水平、采区和上山巷道最高处敷设压风管路,并设置供气阀门。 8、压风自救装置必需安设在行人侧,前后2m范围内无杂物,确保人员抵达压风自救场所路线通畅,行人侧宽度大于0.5m。 9、压风自救管路确保通畅,供气充足,压风自救管路不得有积水现象。 (五) 压风系统(压风自救系统)图 1、采区压风系统图必需包含以下内容: (1)压风系统管路平面部署图,标明风源、风压、管路铺设路线、管路规格、闸阀和三通数量、型号及安装位置等。 (2)在巷道断面图上,标明管路吊挂位置、距巷道底板高度、管路部署次序、吊挂方法等。 2、压风自救系统图在压风系统图基础上绘制,标明压风自救装置规格型号、数量、安装位置。 3、压风系统图和压风自救系统图依据系统繁简程度、部门职责能够单独绘制,或绘制在一张图纸上。 第十八条 人员定位系统 (一) 各个人员出入采区、采煤工作面及掘进工作面等关键区域出/入口、限制区域、爆破区域出/入口等地点必需设置读卡器,并能满足监测携卡人员出/入关键区域、出/入限制区域要求,能确保随时掌握某一区域内人员改变情况。人流量大关键巷道分支处必需设置读卡器,并满足监测携卡人员出/入方向要求。 (二) 井下设备必需设置在便于通讯、读卡、观察、调试、检验、围岩稳定、支护良好、无淋水、无杂物位置。 (三) 读卡分站、读卡器依据设备使用说明书要求进行吊挂,同时满足机电运输统一化、规范化、精细化要求。 (四) 读卡分站供电电源应可靠,明确管理维护责任人。读卡分站及读卡器线缆吊挂按机电运输统一化、规范化、精细化要求实施。 (五) 明确人员定位系统管理人员和责任,确保人员定位系统正常运行。 (六) 人员定位系统平面部署图应标明采区范围内人员定位系统读卡分站及读卡器型号、安装位置及数量,线缆敷设线路,电源取向等。 第十九条 在巷道设计时,还要考虑通讯系统、照明系统等需要。 第四章 采掘工作面机电运输设计 第二十条 工作面设计由矿总工程师或副总工程师组织矿井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设计,工作面设计中机电运输部分由矿井机电副总工程师组织矿井机电运输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设计。 工作面设计各专业之间要加强沟通,确保设计巷道、硐室等能够满足机电运输、安全生产需要。 第二十一条 工作面机电运输设计审批程序: (一)工作面设计在开工前2个月完成,由矿总工程师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审查同意,并于开工前1个月交于施工单位。工作面机电运输设计,必需和工程设计一同进行,设计完成后最少要经过三级审批:机电科技术主管、机电科科长、机电副矿长(机电副总工程师)审核同意签字,谁签字谁负责。 (二)工作面机电运输系统必需严格根据设计安装、运行。变更设计,必需报矿机电副矿长(或机电副总)书面同意后实施。变更设计审批书必需存档。 第二十二条 工作面机电运输设计关键内容: (一) 应提交设计文件:设计说明书、设备目录及相关图纸。 (二) 设计说明书内容: 1、 地质概况 2、 巷道部署 3、 采掘设备选型 4、 供电系统、排水系统、供水系统、压风系统、运输系统、通讯系统、人员定位及照明等设计 5、 工作面设备部署图 (三) 结论。 第二十三条 采掘工作面主运输系统设计 (一) 运输路线、路线上各段倾角。 (二) 各段设备选型验算 1、 主运输系统应优先考虑带式输送机运输。因运输距离、倾角、安全等原因不宜使用带式输送机运输,可考虑选择刮板输送机运输。 2、 运输设备在满足运输能力和使用前提下,应优先考虑本矿井或焦煤企业已经有同型号运输设备,以方便设备使用、维护和调剂。 3、 运输设备必需经过选型计算或验算。 4、 掘进工作面主运输设备,除了满足掘进施工需要外,有条件矿井,应同时考虑工作面回采期间需要,能一次安装到位,应一次安装到位,省去掘进工程结束时,更换运输设备。 (三) 带式输送机巷及设备部署要求 1、 采掘工作面带式输送机巷应努力争取简单,标准上巷道应沿中线掘进,不得改变方向。确需改变方向,应在巷道设计时进行经济技术方案论证。确定改变方向后,带式输送机台数或结构必需满足改变方向后要求。 2、 采掘工作面主运输系统尽可能降低大起伏,必需时应经过落底或挑顶,输送机安装角度平缓过渡。采取一般带式输送机运输时,巷道倾角不应大于16°,不然必需使用特殊设计带式输送机。 3、 带式输送机巷道断面要满足管线敷设、设备安装、使用、维修、行人等需要。 4、 带式输送机驱动装置标准上部署在巷道行人侧,便于安装检修。行人侧驱动装置及机头大架和巷帮之间间距大于700mm,非行人侧驱动装置及机头大架和巷帮之间间距大于500mm,上托辊边和顶板间距大于600mm。 5、 带式输送机中间部分和巷帮支护距离,非行人侧大于500mm,行人侧大于700mm。 6、 带式输送机机尾处和巷帮距离应满足机尾检验和维修需要,并不得小于700mm。 7、 带式输送机巷道高度大于2m。另外还要考虑巷道内多种设施部署,比如隔爆水棚等,对巷道高度影响。 8、 带式输送机机头硐室通常在原顺槽主体巷道基础上扩帮而成,通常扩驱动装置或行人侧,具体尺寸依据实际需要而定,必需满足设备安装、检修、操作及行人需要。 9、 机头硐室底板必需和主体巷道底板在同一个水平面内,前后坡度一致。 10、 综采工作面带式输送机顺槽高度、宽度还应满足刮板转载机、端头支架前移需要。 11、 带式输送机机头硐室设计应同时考虑带式输送机配电点位置及设备部署。 12、 掘进工作面带式输送机巷,除了满足掘进施工期间输送机使用需要外,还要同时满足回采期间输送机使用需要。 (四) 刮板输送机运输巷及设备部署要求 1、 刮板输送机巷道断面要满足设备安装、使用、维修、管线敷设及行人等需要。 2、 刮板输送机驱动装置单侧部署,标准上部署在巷道行人侧,便于安装检修。行人侧驱动装置和巷帮之间间距大于700mm,非行人侧驱动装置和巷帮之间间距大于500mm,机头架和顶板间距大于600mm。考虑到轨道运输等其它需要,驱动装置安装在非行人侧,必需确保驱动装置和巷帮之间间距大于700mm。 3、 刮板输送机中间部分和巷帮支护距离,非行人侧大于200mm,行人侧大于700mm。 4、 刮板输送机机尾和巷帮距离应满足机尾检验和维修需要,并不得小于500mm。 5、 刮板输送机巷道高度大于2m。 6、 刮板输送机和和下一部输送机直线搭接部署,中心线应在一条直线上,搭接长度大于0.5m;非直线搭接,应确保落煤点在下一部输送机中间。 7、 巷道设计应同时考虑刮板输送机配电点位置及设备部署。 8、 掘进工作面刮板输送机巷,除了满足掘进施工期间输送机需要外,还要同时满足回采期间生产需要。 (五) 带式输送机及刮板输送机安装完好标准 带式输送机安装完好标准及刮板输送机安装完好标准按“焦煤集团采掘机电运输规范化统一化精细化管理标准”相关要求实施。 (六) 采掘工作面主运输系统设计必需包含以下图纸内容: 1、 主运输系统设备平面部署图,标明主运输路线、倾角改变、设备数量及型号、每台运输设备铺设长度和配电点位置等。 2、 机头、机尾、配电点等特殊部位放大平面部署图,标明设备最大外形尺寸、输送机中心线和巷道中心线关系、卸载滚筒(驱动滚筒、机尾滚筒)位置及和前后搭接设备位置关系、设备之间及设备和巷帮之间距离等。 3、 机头、机尾、中间部分断面图,标明设备和巷道之间位置关系、设备和巷帮之间距离、巷道内管路、电缆、风筒等吊挂位置及吊挂方法等。 4、 皮带机机头、机尾固定方法图。用混凝土基础固定,应设计单独基础图。 (七) 掘进工作面关键运输系统设计,除了掘进施工期间主运输系统图外,还要有回采期间运输系统图设计。巷道工程不能一次到位,应有说明。 第二十四条 辅助运输系统设计 (一) 运输路线(路线、路线上各段倾角):描述运输线路、路线上各段倾角。 (二) 设备选型验算 1、 采掘工作面辅助运输系统应优先考虑无极绳牵引绞车。 2、 在满足运输能力和使用前提下,应优先考虑本矿井或煤业企业已经有同型号运输设备,以方便设备使用、维护和调剂。 3、 绞车提升能力必需经过选型计算或验算。 4、 钢丝绳安全系数必需经过验算,满足《煤矿安全规程》相关要求。 5、 掘进工作面辅助运输设备,除了满足掘进施工需要外,有条件矿井,应同时考虑工作面回采期间需要,能一次安装到位,应一次安装到位,省去掘进工程结束时,更换运输设备。 (三) 辅助运输巷及设备、设施部署要求 1、 采掘工作面辅助运输巷应努力争取简单,不拐弯或少拐弯。确需拐弯,巷道宽度及拐弯角度应满足现在及以后运输最大件设备需要,不得拐直角弯或锐角弯,不得在斜坡上拐弯。斜巷轨道上不得构筑通风设施,钢丝绳不得穿越风门。 2、 轨道运输巷断面要满足设备安装、使用、维修、轨道运输、管线敷设、行人等需要。 3、 轨道运输巷断面尺寸必需满足运输最大件设备需要。当运输最大件时,设备距帮净间距,非行人侧大于200mm,行人侧不得小于800mm。双股道或车场内,两股道中心距大于1600mm。巷道高度应满足:运输最大件时,设备距巷顶净间距大于200mm。 另外还要考虑巷道内多种设施部署,比如隔爆水棚、跑车防护装置等对巷道高度影响 4、 车场长度依据运输需要,应有明确要求。 5、 控制箱或控制阀门操作地点应设在行人一侧,高度在1.2m~1.4m之间,有条件时要设置在操作硐室内。 6、 采取串车提升时,巷道坡度不得大于25°。 7、 综采工作面轨道不低于22kg/m;炮采或掘进工作面轨道不低于18kg/m。 8、 轨道铺设及安全设施安装完好标准按“焦煤集团采掘机电运输规范化统一化精细化管理标准”相关要求实施。 (四) 小绞车、无极绳绞车硐室设计要求 1、 小绞车安装地点必需满足设备摆放、方便检修和便于安全操作要求。安装后绞车最突出部位和最近轨道间距不得小于600mm,且运输最大件设备时,设备和绞车最突出部位间距大于200mm,绞车最突出部位和巷帮之间应留有大于300mm检修空间,绞车司机操作侧应有大于1m2 安全操作空间,绞车硐室高度大于2m。 2、 绞车安装在专用绞车硐室时,滚筒宽度方向中心线应和轨道中心线重合,误差小于50mm。小绞车在轨道一侧安装时,要确保绞车运行时,盘绳整齐、不爬绳、不咬绳。 3、 部分绞车硐室规格 SDJ-32双速绞车硐室:长5.5m、宽3.6m、净高不低于2.6m; SDJ-14、SDJ-28双速绞车硐室:长5.0m、宽3.6m、净高不低于2.6m; JD-25、JD-11.4调度绞车硐室:长3.0m、宽3.6m、净高不低于2.6m。 绞车硐室底板必需和主体巷道底板在同一个平面上。切眼口绞车硐室,确保绞车滚筒中心线和轨道中心线一致。 (五) 小绞车、无极绳绞车安装使用标准按“焦煤集团采掘机电运输规范化统一化精细化管理标准”相关要求实施。 (六) 采掘工作面辅助运输系统设计必需包含以下图纸内容: 1、 辅助运输系统平面部署图,标明运输路线、车场位置、巷道倾角改变、绞车数量、型号及安装位置、每台绞车运输长度、钢丝绳规格型号、挡车杠和阻车器类型及安装位置、和配电点位置等。 2、 每台绞车平面部署图,最少标明设备最大外形尺寸、绞车安装中心线和巷道中心线、轨道中心线位置关系、绞车和巷道之间距离等。 3、 不一样区段断面图,标明轨道和巷道之间位置关系、巷道内管路、电缆、风筒等吊挂位置及吊挂方法等。 4、 绞车固定方法图。用混凝土基础固定,应设计单独基础图。 (七) 掘进工作面辅助运输系统设计,除了掘进施工期间辅助运输系统图外,还要有回采期间运输系统图设计。 第二十五条 人员运输系统设计 (一) 采掘工作面顺槽长度大于1500m,应考虑安装运人装置。运人装置应有设计,包含运人装置类型、规格型号、运输能力,随工作面顺槽延长或缩短,运输装置移动方法等。工作面顺槽运人装置应和工作面主运输及辅助运输一起综合考虑。 (二) 运人系统设备安装标准按生产厂家使用说明书或国家、行业相关标准实施。 (三) 采掘工作面运人系统设计必需包含以下图纸内容: 1、 运人系统平面部署图,标明运输路线、车场位置、巷道倾角改变、运输长度、钢丝绳规格型号和配电点位置等。 2、 运人系统驱动装置平面部署图,最少标明设备最大外形尺寸、安装中心线和巷道中心线、轨道中心线位置关系、绞车和巷道之间距离等。 3、 不一样区段断面图,标明轨道、运人车辆和巷道之间位置关系、巷道内管路、电缆、风筒等吊挂位置及吊挂方法等。 4、 运人系统采取轨道运输方法,且和辅助运输为同一绞车牵引,运人系统图可和辅助运输系统画在一张图上。 第二十六条 供电系统 (一) 设计依据 1、 煤矿安全规程 2、 煤矿供电设计手册 3、 煤矿井下供配电设计规范(GB50417-) 4、 煤矿井下低压电网短路保护装置整定细则 5、 煤矿井下低压检漏保护装置安装、运行、维护和检修细则 6、 煤矿井下保护接地装置安装、检验、测定工作细则 (二) 供电电源 1、 电源分别来自××变电所、××变电所。 2、 掘进工作面供电必需满足《煤矿安全规程》第一百二十八条相关要求。 (三) 供电负荷 列表统计本工作面供电范围内全部设备负荷。有两个及以上供电回路,应分开统计。 (四) 供电系统计算 1、变压器选择 (1)依据设备负荷类型,对负荷进行分组,计算各组负荷所需要变压器容量。 (2)依据计算结果和现有变压器情况,确定选择变压器规格,或购置新变压器。 2、供电电缆选择 (1)高压电缆 (2)低压电缆 (3)按正常运行情况下电压损失校验电缆 3、电网短路电流计算 4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行业标准/行业规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