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体系构建路径探析_唐金培.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77260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2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体系构建路径探析_唐金培.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体系构建路径探析_唐金培.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体系构建路径探析_唐金培.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唐金培(),男,湖南武冈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党史党建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和地方历史文化研究。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体系构建路径探析唐金培(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 郑州)摘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事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事关中华民族精神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力,事关文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针对当前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系统性不强、协同性不高、平衡性不好、让文物活起来的方法不多等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增强系统观念、完善激励机制、创新方式方法,着力构建黄河文化保护体系。通过推进文化遗产展现立体化、整体性、创新性和体验式发展,不断完善黄河文化展示体系;

2、通过加强黄河文化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加快构建黄河文化传承创新体系;通过讲好黄河故事、拓展传播交流渠道、打造开放宣传平台,积极构建黄河文化弘扬传播体系。关键词: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体系;统筹协调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后,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迅速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改革委于 年 月联合印 第 卷 第 期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年 月 发的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

3、划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大局,坚持保护优先、时代传承,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加强跨区域跨部门协作,促进黄河文化资源有效统筹、共建共享,提高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系统性和协同性,推动沿黄地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黄河文化育民惠民利民。为推动中央重要决策部署落实落地,提升黄河流域文物保护利用水平,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又于 年 月联合印发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第一次以黄河流域为对象,围绕加强黄河文物资源调查、推进黄河文物全面研究、实施黄河文物系统保护、创新黄河文物展示利用、推动黄河文化走出去、组织实施保障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这

4、不仅为持续系统加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提供了重要保障,而且为全面协调推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体系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一、加强遗产全面系统管理,着力构建黄河文化保护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保护黄河文化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统筹谋划、协调推进、全民参与、创新发展。(一)统筹谋划,不断提高黄河文化整体保护水平鉴于黄河文化遗产种类上的多样性、分布上的广泛性,要强化系统观念,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黄河文化形态进行区域性整体保护。一是划分黄河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区域,打造黄河

5、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区。对全流域黄河文化遗产进行一体保护,实现黄河文化保护区域全覆盖。同时,分别设立黄河文化遗产保护核心区和黄河文化保护示范区。二是实施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打造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廊道。按照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要求,重点推进青海、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段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将黄河沿线的大型考古遗址串珠成链,打造黄河流域大型国家考古遗址保护廊道,推进黄河流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步伐。三是加强相关规划的有效衔接,建设国家级黄河文化生态保护区。将“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与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

6、设实施方案“十四五”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规划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以及相关专项规划结合起来通盘考虑,按照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相关要求,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将整个黄河流域建设成为由若干特色地域文化生态区组成的黄河文化生态保护区。(二)协调推进,不断增强黄河文化协同保护能力加强黄河文化系统保护既要各部门齐抓共管,也要各方协同推进。一是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不断提高部门之间的协同保护能力。将黄河文化保护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加强文化和旅游、文物与水利、住建、工信、农村农业、商业、自然资源等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共同做好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与黄河水利工程

7、遗产、农业遗产、老字号、历史地名遗产、工业遗产等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二是加强区域全面合作,不断提高区域之间协同保护能力。将黄河文化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文化要素与生态资源相协调的“大黄河”文化保护模式,加强黄河流域各省区及相关市县的通力合作,做好黄河上中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相关省区市县之间的统筹协调。三是加强相关城市的联动,不断提高黄河流域相关城市的协同保护能力。发起成立黄河文化保护城市联盟,实施一批影响力重大的综合性保护利用示范项目,共同打造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四是加强城乡之间的互动,不断推进黄河流域城乡之间的协同保护能力。层层压实地方政府部门在黄河文化保护方面的主体

8、责任,构建城乡协同联动机制,推动全流域城乡黄河文化保护协调有效发展。(三)全民参与,不断激发黄河文化保护内生动力黄河文化的有效保护离不开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一是高度重视社会公众的参与作用,将公众参与作为黄河文化保护的重要力量。明确社会公众在黄河文化保护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实保障社会公众在参与黄河文化保护中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各项权利。二是广泛开展黄河文化保护宣传教育,不断增强社会公众参与黄河文化保护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宣传教育,让社会公众了解保护黄河文化的重要意义和相关政策措施,不断提高黄河文化保护方面的相关技能。三是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黄河文化保护行动,不断提升社会公众保护黄河文化的

9、参与度。探索建立公众参与黄河文化保护的奖励制度和机制,明确奖励条件、程序和标准等,激发社会公众参与黄河文化保护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形成黄河文化“群保众护”的强大合唐金培: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体系构建路径探析力。四是广泛听取社会公众对黄河文化保护的意见建议,不断增强社会公众保护黄河文化的主人翁意识。让社会公众及时了解黄河文化保护的相关政策和工作动向,降低社会公众进入门槛,提高黄河文化对社会公众的亲和力,缩短社会公众与黄河文化之间的距离。五是大力发展黄河文化创意产业和黄河文化旅游事业,生产更多的黄河文化产品,让更多的黄河文化成果惠及社会公众。(四)创新机制,不断推进黄河文化保护高质量发展

10、黄河文化保护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建立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机制,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是创新领导机制。发起成立由国家文物局牵头、各省文物部门参加的黄河文化保护领导小组,推动签署流域各省区共同保护黄河文化的框架协议,联合编制黄河文化保护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二是创新监管机制,为黄河文化保护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建立文化遗产保护责任清单,加强对黄河文化遗产保护的监督管理力度。严厉打击盗掘、盗窃、非法交易文物等破坏黄河文化遗产的犯罪行为,营造黄河文化保护的法治环境。三是创新资金保障机制,为黄河文化保护提供足够的经费保障。

11、拓宽黄河文化保护资金来源渠道,完善资金保障机制。充分发挥税收、财政补贴等市场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设立黄河文化保护专项基金,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四是创新人才保障机制,为黄河文化保护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加大黄河文化保护人才培养引进力度,设立黄河流域文物保护职业教育与培训基地,向基层文物保护管理机构输送专业人才。五是创新绩效评价机制,激发黄河文化保护内生动力。成立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文物、文化旅游、生态环境、财政、社科院等相关部门专家组成的联合评估机构。在九省区自评的基础上,就黄河文化保护绩效进行全面系统评估,并及时推进评估信息公开和结果运用。二、推进资源活化利用,不断创新黄河文化

12、展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为更好地保护黄河文化遗产,有效破解文物“活”起来方法不多的难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构建黄河文化的展示体系。(一)通过场馆结合,推动黄河文化资源的立体化展示“藏不如展,展出是对文物最好的保护。”在发挥好黄河国家博物馆龙头作用和沿黄各省级博物馆关键节点作用的同时,加强对黄河流域考古遗址、革命老区、少数民族文化的全方位展示。一是充分利用各地现有文物建筑,突出不同地域的黄河文化特色,建设专题性黄河文化博

13、物馆,推出一批聚焦黄河文化核心价值和突出特征的专题展览。二是充分发挥“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作用,持续开展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文物联展、换展和巡展,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场馆与人文科技的完美结合,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化展示体系,使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静置于展柜中的国宝、消散在过往中的历史实现近距离展现,全角度欣赏。三是依托故都、古城、古村古镇、名人故居、会馆商号、考古遗址、革命遗迹及相关文物、水利设施、工业遗产等,进一步拓展黄河文化展示空间。四是以文旅融合的重要抓手,在一些发展成熟的自然景区,通过改扩建等方式,增加黄河文化展示区域。(二)通过点线面结合,实现黄河文化遗产及相关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展示

14、以文物保护展示工程、遗址博物馆建设为重点,加快国家大型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步伐,打造世界级黄河流域考古遗址保护展示廊道,用喇家、大地湾、陶寺、庙底沟、仰韶村、二里头、大河村、殷墟、大汶口、城子崖等国家大型考古遗址公园串联起黄河文脉。以“人类发源”“文明历程”“生产生活”“水利遗产”“水陆交通”“艺术荟萃”“民族融合”“人文景观”“革命传统”九大价值主题为主线,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与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公园统筹谋划,协调推进。通过以点带面,连块成片,连片成带,实现遗址及其周边环境的整体性展示和系统化认知。推进黄河沿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建设,组织实施陕甘宁革命老区、红军长征路线等地区革命文物保护展示

15、工程,大力弘扬延安精神、焦裕禄精神、沂蒙精神、长征精神,支持建设陕西延安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三)通过虚实结合,推进黄河文化及相关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展示在做好与黄河文化有关的重要遗址遗迹的现场实体性展示,以及对黄河文化遗产和相关遗产区整黄河科技学院学报体性解读的同时,利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混合现实()、扩展现实()等新兴科学技术手段,以小程序的形式推出黄河文化系列云展览,进一步增强黄河文化遗产的可视性、观赏性和趣味性,让观众在“云端”欣赏多姿多彩的黄河文化。一是在创新展陈方式的同时不断拓展展陈边界。围绕不同的内容体系,吸纳多彩的策展元素,推出更多全新的原创性展览,将对人与物

16、的关注纳入展览的叙事史,将展览的形象延伸到公众的生活圈。二是运用数字技术实现文物和文化遗址遗迹的场景再现和情景变化。经过数字化描摹使文物通过动画制作手段动起来,能够给人以动态的视觉冲击,相比静态的展示方式更具新鲜感,更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三是在文物动态展示过程中通过模拟声音和动作,使文物栩栩如生、场景真实动人、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四)通过动静结合,探索黄河文化遗产沉浸体验式展示以“展览即游戏”为理念,通过动静结合实现有趣的游戏交互方式和神秘的沉浸式观展体验。一是采用声、光、电等元素,在特定空间内为观众营造一个有别于现实的场景,从而使观众在获得感官体验的同时与展品产生互动,进而引发共鸣,观者无

17、论睁眼闭目,均能全身心沉浸体验。二是统筹黄河沿线古村古镇、名人故居、会馆商号、革命文物、工业遗产、重要水利和农业文化遗产、交通遗迹等各类展示空间,通过现场展示、互动体验等方式阐释黄河文化内涵。三是依托重要黄河文化标识和黄河文化驿站,创新遗址遗迹和文物展示模式,打造一批黄河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助力黄河文化研学游。四是设立“考古天地”体验馆,让观众身临其境参与模拟真实的考古发掘流程。建立多元开放的公众考古平台,参照文物出土时的出土位置,现场演示考古发掘方法,模拟文物出土时的现实场景。通过对考古工作沉浸式、体验式的展示互动,增强人们对黄河文化遗产的亲近感和敬畏感,激发人们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兴趣和

18、热情。三、深化黄河文化研究阐释,加快构建黄河文化传承创新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同样需要构建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一)加紧统筹谋划,努力构建黄河文化学科体系学科体系是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源头和根基。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紧紧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构建黄河文化新型交叉学

19、科体系。一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为指导,建立完善黄河文化研究理论体系。早在 世纪 年代,就有专家学者先后提出要加强黄学和黄河学研究。作为一个跨领域的综合学科,黄河学不仅包括生态、地理、水利等自然学科,而且包括黄河文化及其相关的人文、经济、社会等学科。作为黄河学的一个分支,黄河文化学科又可以细分为黄河文明史、黄河变迁史、黄河治理史、黄河文化艺术、黄河文化遗产保护、黄河文化旅游等多个新兴交叉学科。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为指导,运用系统的学术术语、核心概念和逻辑结构,努力构建黄河文化学科体系。二是要整合多学科研究力量,建立完善黄河文化研究组织体系。迄今为止,山

20、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山东黄河文化研究院,河南大学与中国历史研究院共建黄河文化研究院,兰州大学、西北大学、长安大学、郑州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黄河交通学院、山东大学、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也陆续成立了专门的黄河文化研究机构。要进一步聚合历史、考古、经济、社会、文学、艺术、水利、农林、地理、气象、管理等多学科的研究力量,围绕黄河文化资源共享、配置优化,成立国家级黄河文化研究院(中心)、黄河文化研究高校联盟、黄河文化研究智库联盟等,组建更多黄河文化学术研究团队,着力构建更多有影响力的期刊、智库、学术组织等黄河文化学术研究平台,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对黄河文化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和阐述。三是要加

21、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黄河文化研究监管体系。成立黄河文化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委员会,制定黄河文化学科建设规划和各项管理措施,加强对黄河文化学科建设工作的指导与管理,组织开展黄河文化学科建设的监督、检查、评估、验收等工作,使黄河文化学科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二)加强协同创新,努力构建黄河文化学术体系为有效解决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治理及生态保护等普遍关注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需要唐金培: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体系构建路径探析通过多学科交叉渗透,发挥不同专业优势,系统研究梳理黄河文化发展脉络,充分彰显黄河文化的多源性和多样性。一是植根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实践推进理论创新。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

22、扬研究要始终坚持做到继承性和原创性相结合、民族性和时代性相统一、系统性和专业性相统合,定期不定期举办黄河文化调研活动和学术研讨活动,深化黄河文化学术交流合作,通过联合攻关推动黄河文化研究不断取得新成果。二是通过协同攻关不断提高黄河文化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充分整合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才,有计划地组织规划和实施一批国家级、省级研究课题,以项目带动黄河文化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三是运用现代科研手段推进研究方法融合创新。要运用综合研究方法,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对黄河及其流域的历史文化和现实问题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研究。运用多学科研究法、历史对比法、时空结合法、调查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深刻阐发黄河文化

23、的科学内涵,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撑。四是建立完善评价考核体系,激发内生动力。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国内和国际相贯通,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考核指标体系,优化考核评价机制,构建兼顾价值与功能、学术与育人、竞争与发展的中国特色学科评价体系。(三)加大宣传普及力度,努力构建黄河文化话语体系为传播黄河文化声音,讲好黄河文化故事,增强黄河文化话语能力,扩大黄河文化影响力,需要构建与时代同步的黄河文化话语体系,开展黄河文化普及宣传和对外传播,塑造黄河文化国际形象,彰显黄河文化时代价值。一要不断推出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紧紧围绕黄河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

24、旅游带建设、黄河治理等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推出一批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黄河文化研究成果。编撰出版黄河文化通览中国黄河文化大典中国黄河文化百科全书黄河文化读本黄河通志等理论成果,重点突出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彰显黄河文化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汇聚磅礴力量等方面的时代价值。二要切实提高黄河文化对外传播能力。研究开发黄河文化国际传播多语种标准化术语库,提炼融通中外的黄河文化国际价值,创新国际表达与叙事方式,提高对外话语的接受度、亲和力以及对外传播能力。三要努力培养黄河文化对外宣传方面的专业人才。在相关高校、职业学校和中小学开设黄河文化相关课程,传授黄

25、河历史文化、水利工程、生态保护、文化旅游、外语等方面的知识。大力培养黄河文化翻译、外事外交、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为黄河文化对外传播提供人才保障。四要不断完善黄河文化宣传策略、传播方式和表达机制。从战略高度科学谋划和构建黄河文化话语体系,牢牢掌握黄河文化对外传播的话语主导权,不断强化黄河文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话语意识,真正形成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效的话语格局。四、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积极构建黄河文化弘扬传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保护传

26、承弘扬黄河文化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凝聚中国力量,彰显中国智慧。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构建黄河文化弘扬传播体系。(一)以高度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讲好黄河故事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也是增强历史自觉和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要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打通历史与现实,拉近传统与现代,彰显黄河文化的独特价值,讲好黄河故事。一是重点讲好黄河文化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依托河图洛书、伏羲画八卦、黄帝铸鼎等传说,以及河洛交汇处、中流砥柱、濮阳贝壳龙、黄帝故里、共工故里、颛顼帝喾陵、龙马负图寺等历史遗存,全面讲好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中的源头地位和灵魂作用。二要

27、重点讲好古今大河儿女在治理黄河过程中战天斗地的英雄故事。从大禹治水、王景治河到于谦铸镇河铁犀、林则徐筑林公堤,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黄河安澜的历史奇迹。新中国成立后,为响应毛泽东同志“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先后修建了人民胜利渠以及三门峡、青铜峡、刘家峡、龙羊峡、小浪底等大型水利工程,谱写了黄河治理的新篇章。三要重点讲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生在黄河流域的红色故事。红二十五军和红一、二、四方面军经历千辛万苦,先后到达陕北与当地红军胜利会师,留下来不少脍炙人口的动人故事;全国抗战时期的黄河大合黄河科技学院学报唱发出了抵抗外来侵略的时代最强音;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了

28、解放战争的序幕;等等。四要重点讲好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过程中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等新时代故事。借助唐宫夜宴大河安澜只有河南洛神水赋大禹治水黄河人家大河奔流新时代这样的高质量文艺作品,把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和旅游产业进行深入渗透和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文旅文创产品的品位和层次,让更多的人领略黄河文化的无穷魅力。(二)以传播手段创新推进黄河文化对外传播交流不断创新传播手段,全方位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渠道,提升对外传播能力和覆盖面,既是扩大和增强黄河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播和传承黄河文化的有效方式。一是成立大河文明国际交流中心,构建黄河文化服

29、务平台,举办国际大河论坛、黄河文化国际高层论坛等学术研讨会,实施黄河文化研究项目,制作优秀黄河文化节目,着力打造黄河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平台,进一步扩大黄河文化影响力。二是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应用建立黄河文化传播云平台,拓宽黄河文化对外传播渠道,实现网络传播与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交流传播渠道的融合联动。三是充分利用全景展示、云直播、等智能化传播手段,采用贴近不同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黄河故事和黄河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黄河文化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四是利用全媒体传播矩阵,增加国际受众接触黄河文化的可能性,通过多样化、立体式的传播形式,结合传播诉求促进黄河文

30、化对外传播内容的可读性和受众接受度,削弱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排斥心理。(三)以现代科技手段打造开放共享的黄河文化宣传平台通过建设黄河文化数字化实验室,打造黄河文化大数据库,探索构建黄河文化资源共创共享平台,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一是依托“互联网 ”中华文明行动计划,将黄河流域的河湟文化、关中文化、河套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等有机串联起来,推出具有较强可视性、知识性的“云赏黄河”文物数字平台,打造交互式、沉浸式、智慧化的线上黄河文化体验与呈现系统。二是建设黄河文物全媒体传播国家级中心平台的同时,搭建基于互联网、微信、微博、短视频、视频直播等多种媒体形式的黄河文物主题传媒平台,

31、打造立足黄河流域、放眼全国、面向世界的全媒体传播矩阵。三是着力打造以“中华源黄河魂”为主题的黄河文化旅游品牌体系,积极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步伐。重点培育不同省区、不同城市的黄河文化特色品牌,从整体上提升黄河文化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力争沿黄各省、市、县(区)都有一个在国内叫得响、在国际上立得住的黄河文化品牌标识。五、结语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加强黄河文化遗产和文物的全面活化展示,彰显黄河文化的独特价值;深化黄河文化研究阐释,加快构建黄河文化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讲好黄河文化故事,不断扩大黄河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等等。这些都

32、是沿黄九省区乃至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时代课题。要努力构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体系,用厚德载物、兼收并蓄、团结务实、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勇于抗争、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黄河精神展现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迷人风采,彰显中国人民勤劳勇敢的豪迈气质,挺起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精神脊梁,激发中华儿女一往无前的追梦情怀。参考文献:习近平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奋斗,():习近平 文明宣言: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 文明,():回声壁 中国文化报,()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陈文泰,康秀丽,张藂元 黄河文化的对外传播:价值取向、现实困境与路径创新 新闻爱好者,():责任编辑 贾忠峰唐金培: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体系构建路径探析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