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对中越边境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碳排放的分析思考_林晓楠.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76793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中越边境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碳排放的分析思考_林晓楠.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对中越边境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碳排放的分析思考_林晓楠.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对中越边境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碳排放的分析思考_林晓楠.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南方自然资源2023.438金土观察中国于 2021 年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如何实现低碳发展受到国内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土地利用变化作为仅次于化石能源燃烧的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源,成为热门研究课题。研究小组以中越边境地区作为分析对象,厘清土地利用变化特征,阐明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旨在为边境地区低碳化发展提供参考。一、区域概况与分析方法(一)区域概况中越边境地区陆地边境线全长1 450 千米,西起中国、越南、老挝 3 国交界的十层大山,东至北仑河口。中越边境地区隶属于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云南段和广西段),与越南的奠边

2、省、莱州省、老街省、河江省、高平省、谅山省和广宁省接壤。区域涉及 15 个边境县(市、区),其中,云南段包括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江城县)、绿春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金平县)、河口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河口县)、马关县、麻栗坡县、富宁县,广西段包括那坡县、靖西市、大新县、龙州县、凭祥市、宁明县、防城区、东兴市。区域属于亚热带气候,地势西高东低,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森林覆盖率高,边境口岸贸易活跃。(二)数据来源此次分析所使用的土地利用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空间分辨率为 30 米 30 米;各种能源的终端消费量和标准煤折算系数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碳排放系

3、数来自 IPCC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2006 年);GDP、第二产业比重、城镇化率数据来自云南统计年鉴 广西统计年鉴。(三)分析方法1.建设用地碳排放核算。研究小组利用各种能源终端消费量、标准煤折算系数及其相应的对中越边境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碳排放的分析思考 林晓楠,韦绍音,秦秋燕,庞晓菲 2023.4 南方自然资源39金土观察碳排放系数进行估算。标准煤折算系数:原煤0.714 3 千克标准煤/千克、洗精煤 0.900 0 千克标准煤/千克、焦炭 0.971 4 千克标准煤/千克、原油 1.428 6 千克标准煤/千克、汽油 1.471 4千克标准煤/千克、煤油 1.471 4 千克标准煤

4、/千克、柴油 1.457 1 千克标准煤/千克、燃料油1.428 6 千克标准煤/千克、液化石油气 1.714 3千克标准煤/千克、天然气 1.33 千克标准煤/立方米、热力 0.034 1 千克标准煤/百万焦耳、电力 0.122 9 千克标准煤/千瓦小时。碳排放系数:原煤 0.755 9、洗精煤 0.755 9、焦炭0.855 0、原油 0.585 7、汽油 0.553 8、煤油0.571 4、柴油 0.592 1、燃料油 0.618 5、液化石油气 0.504 2、天然气 0.448 3、热力 0.733 0、电力 0.733 0。2.非建设用地碳排放核算。研究小组采用土地利用类型面积乘以

5、相应的碳排放系数进行估算,耕地净碳排放综合表现为正值,将其系数定为0.497吨/公顷,林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地的碳排放系数分别确定为 0.644 吨/公顷、0.021吨/公顷、0.253吨/公顷、0.005 吨/公顷。二、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一)土地利用动态变化1.土地利用现状。2020 年,区域内耕地面积为 601 090.61 公顷,比例为 15.06%;林地面积为 2 710 127.68 公顷,比例为 67.90%;草地面积为 608 515.17 公顷,比例为 15.25%;水域面积为 29 200.66 公顷,比例为 0.73%;建 设 用 地 面 积 为 40 864.93 公

6、顷,比 例 为1.02%;未利用地面积为 1 573.02 公顷,比例为 0.04%。由此可知,中越边境地区土地利用以林地、耕地、草地为主,三者比例之和大于98%,其中,林地面积最大,未利用地面积最小。2.土地利用变化分析。2000 年至 2010 年和 2010 年至 2020 年综合土地动态度分别为5.85%、7.89%,后者较前者变化大(见表 1)。表 1 中越边境地区 2000 年至 2020 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表年份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2000 年面积/公顷601 783.20 2 723 181.92 611 398.45 21 163.29 28 385.

7、69 2 495.77 比例/%15.0968.2815.330.530.710.062010 年面积/公顷606 449.45 2 718 786.43 609 390.45 23 881.65 29 957.16 1 525.60 比例/%15.2068.1415.270.600.750.042020 年面积/公顷601 090.61 2 710 127.68 608 515.17 29 200.66 40 864.93 1 573.02 比例/%15.0667.9015.250.731.020.042000 年至2010 年面积变化量/公顷4 666.25 4 395.48 2 008.

8、00 2 718.36 1 571.47 970.17 动态度/%0.080.020.031.280.553.892010 年至2020 年面积变化量/公顷5 358.85 8 658.75 875.28 5 319.00 10 907.76 47.42 动态度/%0.110.040.022.784.550.392000 年至2020 年面积变化量/公顷692.59 13 054.23 2 883.28 8 037.37 12 479.24 922.75 动态度/%0.010.03-0.032.112.442.05南方自然资源2023.440金土观察耕地面积先增后减,2000 年至 2020

9、年减少了692.59 公顷。未利用地面积先减后增,2000 年至2010年减少了970.17公顷,动态度为 3.89%,是该时段变化最大的土地类型,表明未利用地开发等人为活动增强。林地和草地收缩,水域和建设用地持续扩大,建设用地是 2000 年至 2020年动态度最大的土地类型,表明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越边境地区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规模显著扩大。(二)土地利用转移情况2000 年至 2010 年,中越边境地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相互转移,转移总面积为 121 458.90 公顷。林地、草地相互转移较大,林地转为草地与草地转为林地的面积分别为 24 813.26 公

10、顷、23 365.82公顷。耕地转为林地的面积最大,占耕地总转出面积的 55.58%。耕地是建设用地的最大转入者,同时是建设用地、水域的最大转出者,转出面积分别为 2 591.76 公顷、812.13 公顷。水域的最大转入者是林地。未利用地转移面积最小。2010 年至 2020 年,中越边境地区土地利用转移总面积为 116 346.33 公顷,林地、草地转出面积之和占总转出面积的 68.01%。耕地的总转出面积较 2000 年至 2010 年增加了2 177.04 公顷,总转入面积减少了 7 952.37公顷,建设用地的总转出面积下降,总转入面积是 2000 年至 2010 年的 2.65 倍

11、。水域总转入面积为 7 763.84 公顷,是 2000 年至 2010 年的 2.21 倍。未利用地总转入面积是 2000 年至2010 年的 2.64 倍,总转出面积下降至 59.90公顷。县域尺度上,2000 年至 2020 年,富宁县土地利用转移面积最大。耕地转出面积排第一的是富宁县,转出面积为 6 614.10 公顷。富宁县的林地转出面积和转入面积位居第一,转移面积超过 10 000 公顷;草地转入面积也位居第一,为 8 936.85 公顷。随着国家“十五”计划百色水利枢纽工程的完成,富宁县的水域转入面积位居第一,为 3 426.39 公顷。2009 年,宁明县隶属的崇左市被列为广西

12、第一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研究期内县域建设用地转出面积位列第一,为 1 762.42 公顷,是 15个研究单元平均转出面积 220.19 公顷的 8 倍,其转入面积也很大。建设用地转入面积大于1 000 公顷的有 8 个研究单元,除了大新县和那坡县,广西段的其余 6 个县(市、区)均在其中,云南段仅有马关县和富宁县位于其中,转入面积分别为1 361.47公顷、1 231.00 公顷,这表明兴边富民行动在中越边境地区广西段和云南段的马关县及富宁县落实较好,基础设施建设和边境口岸的发展驱动建设用地增加。三、土地利用碳排放特征(一)土地利用碳排放时间变化趋势中越边境地区净碳排放量呈增加趋势,由

13、负值转为正值,2000 年土地利用碳吸收能力大于碳排放能力,净吸收量为 630 491.92 吨,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2010 年净碳排放增加 到 966 485.21 吨,2020 年 净 碳 排 放 达 到1 897 186.98 吨,增 幅 为 96.30%。碳 源 持续 增 加,2010 年 碳 源 为 2 736 230.56 吨,是 2000 年 的 2.39 倍,2020 年 碳 源 增 加 到3 662 683.66 吨,其中,耕地碳源先增后减,2023.4 南方自然资源41金土观察表 2 中越边境地区 2000 年至 2020 年土地利用碳排放表 碳排放/吨2000 年201

14、0 年2020 年碳源耕地299 086.25301 405.38298 742.03建设用地842 357.142 434 825.183 363 941.63小计1 141 443.392 736 230.563 662 683.66碳汇林地1 753 729.151 750 898.461 745 322.23草地12 839.3712 797.2012 778.82水域5 354.316 042.067 387.77未利用地12.487.637.87小计1 771 935.311 769 745.351 765 496.68净碳排放630 491.92966 485.211 897 1

15、86.98注:“-”表示碳吸收,即碳汇。图 1 中越边境地区 2000 年至 2020 年县域土地利用净碳排放图建设用地碳源持续增长,2020 年末建设用地占碳源的比例提高到 91.84%。碳汇能力总体呈现出缓慢减弱的态势,其中,林地、草地的碳汇能力降低,2000 年至 2020 年碳汇分别减少 8 406.92 吨、60.55 吨;水域的碳汇能力增强,未利用地先下降后上升。2010 年碳汇减少2 189.96 吨,2020 年碳汇减少 4 248.67 吨,后者减少量是前者的 1.94 倍(见表 2)。(二)土地利用净碳排放区域变化特征研究小组利用自然断点法将中越边境地区各县(市、区)200

16、0 年、2010 年、2020 年的土地利用净碳排放值划分为高、较高、中等、较低、低 5 个等级(见图 1),整体上呈现出广西段净碳排放等级较云南段高的空间分异特征。防城区净碳排放一直处于高等级,麻栗坡县净碳排放稳居中等等级。那坡县、富宁县、金平县、绿春县、江城县生态条件优越,2000 年至2010 年这些区域的碳汇大于碳源,净碳排放处于低或较低等级。靖西市、马关县社会经济发展加快,城镇建设发展处于提速阶段,净碳排放由 2000 年的较高等级发展到 2010 年和南方自然资源2023.442金土观察2020 年的高等级,河口县 2020 年净碳排放也达到高等级。东兴市、宁明县、凭祥市和龙州县的

17、净碳排放等级下降,大新县碳源水平提高。(三)土地利用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中越边境地区 2000 年至 2020 年土地利用净碳排放有正值和负值,因此,研究小组此次仅分析碳源的影响因素,选取城镇化率、GDP、第二产业比重等因子从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进行分析。1.城镇化水平对碳源的影响在中越边境地区表现为负值。2000 年至 2020 年,15 个研究单元平均回归系数由 14.259 上升至 4.918。一般来说,城镇化水平对碳排放的影响是正向的,而中越边境地区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碳源较少,在城镇化骤增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人口城镇化大于土地城镇化的现象,并且多是林地丘陵地带,因此呈现负效应。

18、随着人口向城镇迁移,交通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的加强,城镇化水平对碳源的负向影响逐渐减弱,未来可能呈现出正值的趋势。2000 年城镇化水平对各县(市、区)碳源的影响差异较小,影响最大的是江城县,回归系数最小的是富宁县。2020 年,城镇化水平系数等级由西到东递减,即由云南段向广西段递减。2.经济发展对碳源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正向驱动。2000 年和 2020 年的最高回归系数分别为 86.091、26.665,前者位于江城县,后者分布在东兴市,回归系数减小说明影响力下降。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能源碳排放,同时,经济的发展与收入的提高加快了城镇的扩张速度,城镇规模越来越大,致使碳源增加。2000

19、 年经济发展对碳源的影响等级在空间上呈现西高东低的特点,2020 年呈西低东高,表明经济发展对碳源的影响程度由云南段向广西段迁移。3.产业结构对碳源的影响呈正相关。2000 年至 2020 年产业结构的回归系数由 2.558 增加至3.828,表明产业结构对碳源的影响随着年份的增加而增强。各县(市、区)2000 年至 2020 年第二产业占 GDP 比重的变化量均为正值,比重逐年增加,能源消耗量较大,这也是碳源不断增加的原因之一。产业结构系数等级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东兴市和防城区的产业结构对碳源的影响最大,但二者的第二产业比重不是最高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地方的碳排放量较大。四、建 议(一

20、)节能革新,产业转型能源消耗和各类生产活动是主要的碳排放途径,节约能源是首要措施,应当实行节能减碳策略,从源头制约碳排放的形成。为保障能源的稳定供应,在节约利用的基础上要优化能源结构,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清洁能源消费的比重。中越边境地区大部分县域风能资源丰富,光热条件良好,可逐渐形成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清洁产业链,推动能源革新。在产业结构方面,引导重点行业转型为绿色低碳发展模式。第一产业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增强土壤固碳能力以及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政府可通过补贴和奖励措施鼓励农民发展绿色农业;第二产业实施绿色生产制造和污染防治,鼓励传统落后的产业开展绿(下转第 46 页)南

21、方自然资源2023.446地勘之光色低碳改造,推动工艺技术改进,对建筑业实行绿色施工和绿色建材;第三产业重点聚焦交通领域,倡导绿色出行,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二)发展林业碳汇林业碳汇主要是通过森林的储碳功能来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林业碳汇交易可产生实在的经济效益,中越边境地区林地面积较大,林业资源丰富,在固碳增汇上具有显著的优势和潜力,可通过林业措施促进绿色低碳行动。首先,做好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严格保护原始自然林,在森林抚育的前提下适当开发经济商品林;其次,加强对林业碳汇的知识宣传和技术培训,积极推进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最后,借鉴已有的试点经验,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完善相关机

22、制,探索科学的林业碳汇交易模式。(三)差别化减排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愿景,实施碳减排措施刻不容缓,但也要注重减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以及与民生福祉的协调。随着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等系列政策的实施,中越边境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并且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预计其能源需求难以很快达峰,2020 年江城县和麻栗坡县的净碳排放值尚处于负值,碳源排放还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可针对特殊地区实行差别化的碳减排政策,积极引导,同时加强生态碳汇保护与推进绿色转型,争取早日实现碳中和目标。(作者单位:南宁师范大学)将重金属从水体清除出去。四是采用动物修复法。该方法利用水体底栖动物中的贝类、甲壳类、环节动物等,通过摄取易吸附重金属的水体藻类、有机碎屑,吸收富集于生物体内,通过移除生物体,从而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有研究表明,三角帆蚌、河蚌对重金属(Pb2+、Cu2+、Cr2+等)具有明显的自然净化能力,在不影响水库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放养少量三角帆蚌、河蚌,可改善水质。(作者单位:广西三七核地质大队)(上接第 4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