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超越与示范: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学逻辑与世界意义_赵忠秀.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72993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超越与示范: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学逻辑与世界意义_赵忠秀.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超越与示范: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学逻辑与世界意义_赵忠秀.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超越与示范: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学逻辑与世界意义_赵忠秀.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4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世界新图景CONTEMPORARY CHINA AND WORLD当代中国与世界2023 年第 2 期(总第 10 期)超越与示范:中国式现代化的 经济学逻辑与世界意义赵忠秀【内容提要】各国现代化进程既具有一般性规律,也存在特殊性的道路和制度安排。中国式现代化并不是在孤立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而是在现代工业文明快速发展的国际背景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内背景下探索出来的,这就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各国现代化的共同范式,又具有自身的文明特色。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超脱于西方式现代化,主要是正确处理了人口与增长、效率与分配、环境与发展、物质与精神以及和平与发展五对关系,进而形

2、成了渐近式改革、主动性开放、阶梯型升级、环境友好型增长、高质量发展等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又一次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会影响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走势,同时也会对后发国家经济发展模式选择提供新的路径。【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学逻辑;世界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这一论断深刻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意义和世界方位。西方式现代化理论存在一种价值普世性的意识形态偏

3、见,认为现代化是单一化和标准化的,但现代化道路在实践中展现出了多样化的形态,现代化并不等同于资本化和西方化,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一般性规律,更有基于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厘清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不仅有助于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同时也所谓“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由低级向高级、由落后向先进、由贫穷到富裕、由乱治向善治、由传统向现代的演进过程,现代化的表征为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精神境界的不断提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人民生活质量的持续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等诸多方面。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已历经两个多世纪,1

4、8世纪产业革命后英国开启了千万人口的现代化,20 世纪二战后美国领跑了亿级人口的现代化,而中国目前要建成的是在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超 14 亿人口的巨量级现代化,这就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在目标、禀赋、规模和路径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现代化存在巨大差异。15CONTEMPORARY CHINA AND WORLD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世界新图景 专题当代中国与世界2023 年第 2 期(总第 10 期)为“后发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一种新的路径。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其政治学逻辑、社会学逻辑,也有其经济学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学逻辑的目标函数是经济增长,约束条件是自然环境和外部环境,禀赋是人口数量与质量,最优路径是

5、提高生产率,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基本按照上述逻辑框架展开。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学理论范式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主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维度展开,西方微观经济学以“理性人”假设为逻辑出发点,以私有制为经济基础,以价格机制和供求关系为市场运行机制,以竞争、均衡与效率为基本逻辑范式,以一般均衡理论、局部均衡理论、价格理论为基础理论。西方宏观经济学是以总供给和总需求为基础,分析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问题。不可否认,上述部分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微观经济运行起到一些借鉴作用,特别是价格和竞争为核心的微观经济学对后发国家市场经济的建立具有重要启示。不过,上述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形成过程是由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本国国情决定

6、的,并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超越型国家的经济运行规律,更不能完全解释发展中国家现实,甚至有时候会发生背离。为揭示中国式现代化所表征的后发国家经济超越的“奥秘”,需要深入探究背后的经济学逻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经济学理论范式基本围绕人口与增长、效率与分配、环境与发展、物质与精神以及和平与发展五对关系展开。人口规模巨大和资源环境条件约束是中国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面对的突出国情,中国传统文明价值观尊崇“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这就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不能照搬西方模式,目标定位、发展途径与推进方式必然有自己的特点。人口规模巨大和资源环境条件约束是经济发展的前定变量,由此也产生了已经解决和正在解决

7、的诸多问题。巨大的人口规模固然为中国的现代化提出了很多挑战,同时也构成了中国经济的潜在竞争优势。资源环境条件约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自然禀赋,同时形成了产业升级的内在动力。与此同时,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中国选择了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提高、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形成了与西方发达国家完全不同的目标函数。(一)中国式现代化充分释放了“人口红利”,成功逃离了“比较优势陷阱”劳动力供给的释放和产业转型是摆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问题。20 世纪 80 至 90年代,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全球产业转移、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促使全球生产分工更加细化,中国牢牢把握了这次经济全球化的历史

8、机遇,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实施改革开放战略,主动承接全球产业转移,通过“招商引资”弥补资本和技术缺口问题,通过人口转移释放“人口红利”。中国经历了世界最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不仅为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贡献了重要的人口红利,同时也为中国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货物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位居世界第二。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一般分为产业承接和产业升级两个阶段,很多发展中国家长时间停留在第一个阶段,很难进入第二个阶16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世界新图景CONTEMPORARY CHINA AND WORLD当代

9、中国与世界2023 年第 2 期(总第 10 期)段。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力成本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依据西方国际经济学经典理论,发展中国家应该出口初级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并且这种国际分工模式会不断固化直至被“低端锁定”,因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将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即使当前得到普遍认可的弱比较优势理论也认为发展中国家难以在短期内改变既定的分工模式。中国式现代化在充分释放了“人口红利”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借助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让劳动要素、开放合作、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大规模市场、技术创新五大优势在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演进中梯度递进、逐级叠加、螺旋上升,由此形成的综合竞争合作优势保障了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10、持久不衰,使得中国成功逃离了“比较优势陷阱”。(二)中国式现代化正确处理了增长和分配关系,从而为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社会保障公平与效率不仅是经济学家的热衷话题,也是各国政府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制度抉择,任何一项经济政策目标的制定都少不了对二者的权衡取舍。如何在发展中缩小贫富差距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西方经济学以资源配置作为研究对象,将经济效率作为最优化目标,西方经济学经典理论帕累托最优强调了“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也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在主要论点上,帕累托最优只强调了效率问题,并不过多涉及公平问题。无视公平的帕累托最优,将伴随着社会成员在经济资源上的无限攫取和拥有程度上的两极分

11、化,直至发生经济和社会危机。在初始条件上,帕累托最优只是在既有资源条件下提升社会总福利的方式,是建立在“初始禀赋”基础之上的,企业或个体在进入市场之前所拥有的“初始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进入市场后所能获得的效应,如果“初始资源”拥有本身就不公平,其带来的效用最大化的组合也谈不上公平,并且“初始禀赋”越多,外部资源侵蚀能力越强,帕累托最优越会倒向少数群体和跨国公司的效应最优。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讲到,在未来的新社会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共同富裕的基础是社会公平,在微观领域,公平包括经济活动起点、过程、结果等不同环节的平等,在宏观领域,公平包括制度公平

12、、规则均衡、动态平衡等经济运行机制的平等。中国式现代化通过不断完善制度设计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国式现代化对共同富裕的追求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和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式现代化“线性发展”和“资本主导”的结构性弊病,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满足人民群众诉求的发展道路。当然,共同富裕不是说所有人“同时富裕”“齐头并进”,而是在充分考虑自身国情基础上,在时间上“动态发展”“持续推动”,在空间上“先行先试”“先富带后富”。(三)中国式现代化所倡导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理念极大提升了社会生产率物质富足、精神富有

13、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辩证唯物主义指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但意识对物质产生反作用。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不仅强调物质文明积累,而且关注精神文明的升华,要求二者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其中思想道德17CONTEMPORARY CHINA AND WORLD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世界新图景 专题当代中国与世界2023 年第 2 期(总第 10 期)建设是精神支柱,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智力支持,两者结合共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各国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需要以系统、全面、辩证的观点正确处

14、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避免过度关注经济建设,忽视人文精神培养。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离不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和精神谱系在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儒家文化倡导的“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理念构建起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节俭”提高了中国的居民储蓄,储蓄投资转化增加了资本积累,“勤劳”放大了中国劳动力供给,提高了中国劳动力供给的数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和精神文明建设为中国物质文明现代化提供强劲推动力。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弘扬勤俭奋斗的优良传统,提升劳动力动态比较优势。(四)中国式现代化是在“环境”硬约束条件下实现的现代化当前,新兴经济体与西

15、方发达国家面临着显著差异的现代化道路,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外部“环境”硬约束的改变。18 世纪 60 年代,开启于英国的西方式现代化在推进工业化时,人类的社会活动规模相对地球承载力还很小,不存在挑战生态系统极限的问题。尽管存在巨大的“环境外部性”,但“以邻为壑”程度相对较小。在之后近 200 多年的现代化进程中,西方发达经济体在传统工业化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人与自然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这使得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推进现代化时,经济活动已逼近地球资源环境承载力极限。在“环境”硬约束条件下,正确处理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

16、间的关系,成为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区别于西方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更为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协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2020 年,中国正式作出将“力争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承诺。环境污染其实是一种市场失灵表现,因为环境是公共物品,谁也不愿意增加环境治理成本来降低负外部性。但是,为避免“公地的悲剧”发生,进而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需要各国合作共同走绿色发展道路。不可否认,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在许多国家是“两难选择”,不进行产业升级

17、的经济发展势必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中国式现代化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中走出了一条新路,在某种程度上破解了工业文明发展范式下对人与自然矛盾关系认知的困扰,用实践证明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产业不断升级的过程,通过资源环境约束倒逼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提高能源使用和要素转换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减少非合意性产出,使得“碳中和”不再是经济增长的“约束”变量,而是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引擎”。中国式现代化用发展的生态逻辑提升增长的可持续性,为各国现代化道路的求解交出了一份全新的“高分答卷”。(五)中国式现代化所选择的和平发展道路既为自身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

18、外部环境,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公共产品和平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稳18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世界新图景CONTEMPORARY CHINA AND WORLD当代中国与世界2023 年第 2 期(总第 10 期)定,发展就不会稳固,更不会持久。20 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生灵涂炭,经济社会发展遭受“重创”,中国也深受其害。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中国在外交方面取得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与美国和日本等主要经济伙伴邦交正常化等一系列成就。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主动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并在 2001 年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举改变了中国与世界经济交往的“身份歧视”,通过“开放促改革

19、”的方式确保了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可以说和平发展道路为中国自身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外部环境。中国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主动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公共产品。现行的全球经济治理模式,本质上是以西方国家为中心的“霸权领导体系”,所依据的基本理论是霸权稳定论。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不同分工位置导致国际生产分工的价值分配极其不均衡。全球生产分工从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价值链生产和交换,而更多地表现为区域链。当前全球价值链主要由东亚、西欧和北美三大区域链构成,共建“一带一路”中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以及其他拉美、非洲国家,基本被排除在全球生产分工体系之外,全球生产分工逐渐形成了“中心外围”不平等分工模式,且不

20、断固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现以“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为目标导向的开放模式。共建“一带一路”可以将更多发展中国家纳入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中,中国不仅为沿线国家提供了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产品,还将中国的贸易顺差通过转化为对外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本输出和产能输出,带动了更多的发展中国家融入经济全球化,这是一种经济效率高、社会福利广泛的世界经济平衡观,可以使多方受益。“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与共建国家共商、共建、共享的倡议,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也不针对任何国际政治势力,更为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价值观。与西方的平衡观不同,中国的多元平衡通过合作共赢,扩大生产分工和开辟新的经

21、济分工合作区域来平衡贸易盈余,是一种新的平衡观创新实践。二、经济学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中国经济发展得出的基本经验是通过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不断分解矛盾(包括时空矛盾和对象矛盾)、先易后难,摸着石头过河,以特殊政策突破体制束缚,从而为经济从粗放到集约转型、从封闭向开放转型开辟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主要围绕以下三个维度展开。(一)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正确处理顶层设计与实践创新的辩证关系长期以来,追赶型经济体在总结现代化规律时往往容易忽略其与西方各国推进现代化的经济基础条件差异,陷入“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现代化就是工业化”的认知困境。中国经过几十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用“中国奇迹”打破了

22、这一神话,向世界证明了每个国家都可以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在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经验时,需要把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辩证关系,做到既有自身一套理论逻辑,也有一套指导现实实践的制度设计。顶层设计来源于实践,同时又指导实践。首先,中国式现代化以顶层设计引领实践19CONTEMPORARY CHINA AND WORLD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世界新图景 专题当代中国与世界2023 年第 2 期(总第 10 期)探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需要统筹规划社会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发展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我们在顶层设计方面增强方向感和计划性,不仅要深刻洞察世界

23、发展大势,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而且要深入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制定出把握规律性的规划和政策体系。其次,中国式现代化以实践探索完善顶层设计。作为一项震古烁今的开创性事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将遇到许多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面临许多难以解决的时代课题,这就需要我们敢于在“摸着石头过河”中接力探索和开拓创新。最后,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过程必须坚持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结合。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立足改革开放以来成功的实践探索,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做好战略谋划、制度建设、政策安排等指导性工作;而且要进行实践探索,结合各地区、各部门、各领域的具体情况推行现代化,做好实际应用、克服困难、总

24、结经验等探索性工作,在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基础上分阶段、有计划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二)在推进时间上,保障政策措施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为增强制度安排的经济增长效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宝贵经验便是保障政策措施实施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阶段性调整可以防止政策的长期僵化固化。连续性特征可以防止政策“朝令夕改”,降低“菜单成本”。一方面,承先启后、接续奋斗有效保障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蓝图的全面铺开。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按照阶段性目标,分步骤地完成长远目标,通过不断完善的发展战略助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先后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实现第

25、三步战略目标的蓝图、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分两步走”总的战略安排,明确了到2035 年和本世纪中叶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擘画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美好图景。正是一脉相通、相辅相成的战略目标保障了中国式现代化在正确道路的指引下克难攻坚、解难纾困。另一方面,通过“增量改革”和“存量调整”有效克服现代化进程中的阶段性难题。建国后,最早一批的五年计划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现代化以及国民经济体系的基础。改革开放后,五年计划服务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和总体小康战略目标的实现。新时代以来,五年规划又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

26、征程奠定坚实基础。五年规划是党中央在规划期内的阶段性部署和安排,也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的重要依据。长期连续的阶段性规划安排,有助于制度设计和蓝图目标在时间上循序渐进地开展和完成。(三)在地理空间和行业差异上,实行渐进式改革策略“摸着石头过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经验,因此在制度设计时需要注意地理空间和行业上的特征差异,在制度全面铺开前做到先行先试,通过渐进式开放主动融入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在区域和行业维度上,中国遵循的是“点轴面”的实践路径。行业开放和区域开放主要涉及国外企业和产品的行业准入和空间准入,开放方式是减少市场准入壁垒。不管是行业开放还是区域开放走的都

27、是渐进式开放路径,从局部地区和部分行业开始,逐步将强20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世界新图景CONTEMPORARY CHINA AND WORLD当代中国与世界2023 年第 2 期(总第 10 期)制性与诱致性相结合的成功经验,复制到全国和全行业,进而实现产业上下游和区域内外开放的联动。在区位选择上,以“园区式”开放模式集聚政策资源,是中国渐进式开放的基本经验。从 20 世纪 80 年代的经济特区、90 年代海关特殊监管的保税区,到 2000 年建立的出口加工区、保税港区,再到 2007 年开始建立的综合保税区,直至 2013 年开始建立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对外开放一直以“园区式”开放作为

28、行业开放和区域开放不断融合的突破口。当前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对标国际最高开放标准的自由贸易港开始启动。随着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功能区相关政策陆续在各地复制推广。从行业选择上,中国遵循的是先“边境开放”再到“边境后开放”的实践路径。货物贸易属于“边境开放”内容,而服务贸易与投资主要涉及“边境后开放”的相关措施。在对外开放的初始阶段,货物贸易开放与服务贸易开放是分离的,中国遵循的先“边境开放”、再“边境后开放”的实践路径,益于解决不同阶段中的主要矛盾。由于货物贸易较少涉及国内市场规制问题,且存在劳动力禀赋引致的比较优势,市场开放意愿相对较高,体制障碍相对较低,因此中国货物贸易开放步伐相对

29、较快,提前和超额完成了入世承诺,关税总水平降至7.5%,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入世前期,服务贸易和投资开放程度仍然相对较低,国内体制机制改革面临的障碍较大,且大范围开放会引致巨大的经济冲击(吸取了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因此服务业开放速度较慢。近年来,随着本国服务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开始逐步放宽服务业的市场准入,金融等领域外资持股比例限制逐步减少,外资金融机构在华业务范围持续扩大,投资领域同样如此。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服务业和制造业开放水平逐渐趋近。三、中国式现代化对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启示西方式现代化并不是“从天而降”,工业革命的原始资本是靠地理大发现后的资本掠夺和奴隶贸

30、易实现的,但追赶型经济体的经济基础条件和现有约束条件与西方发达经济体明显不同,作为发展中经济体的中国,其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经验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更有参考意义。中国式现代化具有西方式现代化没有的“五大特征”,呈现出国家发展的独立自主性,以及形成过程的并联性、叠加性和跨越性等特点。中国式现代化成功经验对后发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启示。(一)通过改革开放,有效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国式现代化给后发国家的一条重要经验是通过改革开放有效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实现工业化。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有利于各国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资源与要素互补。中国对外开放的过程经历了从“政策型开放”

31、到“制度型开放”两个阶段。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发挥“人口红利”,通过加工贸易融入全球生产分工,通过利用外资弥补“资本”和“技术”缺口,当时实行的外贸政策主要是以关税为代表的“边境”措施,对外开放相关政策先行在经济特区以及加工贸易区、综合保税区等各类经济功能区进行试验,然后进行复制推广。随着国内工业化进行的不21CONTEMPORARY CHINA AND WORLD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世界新图景 专题当代中国与世界2023 年第 2 期(总第 10 期)断推进,中国的产业结构逐步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规模经济和产业配套逐渐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外贸外资政策逐渐向“边境后”措施

32、演进,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重心逐渐由“政策型开放”转向“制度型开放”当前形势下,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对稳定市场预期至关重要。相较于“政策型开放”,“制度型开放”更加重视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内容。尽管俄乌冲突等“黑天鹅”事件频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受到非经济因素严重冲击,系统性金融风险居高不下,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但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不会发生根本性逆转,主动参与国际生产分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融入世界和发展经济的有效路径。由于各国国情差异较大,各国参与国际生产分工的方式和角色各异,充分挖掘和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是发展中国家建立“后发优势”的关键所在

33、。(二)提高本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以持续不断的产业结构升级为目标的经济增长西方经济学经典理论是依据西方国家成熟工业体系建立的,并没有考虑发展中国家追赶和产业升级的问题。依据西方国际经济学理论,发展中国家如果完全按照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在与发达国家国际贸易时,容易陷入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困境。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经验是发展中国家可以实行竞争优势战略,通过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部门国际竞争力,将一国潜在优势转变成现实竞争优势。中国式现代化产业结构升级是“动态变化”的。首先,是发挥人口规模的优势,由负担转变成优势,在利用外资与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过程中释放劳动力红利、完成原始

34、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其次,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迭代升级完成价值链攀升,通过主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区域贸易协定,进一步释放制度红利。综上,中国不断通过资本积累和产业升级夯实经济基础,通过对标高水平经贸规则完善上层建筑,使得上层建筑不断适应发展变化的经济基础,最终形成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螺旋体系”和“内生动力”。(三)提升制度绩效,构建激励相容的竞争机制构建激励相容的竞争机制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的重要经验。竞争机制设计需要满足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中国之治”得益于制度设计引导地方政府在投资环境、贸易增长、公共服务、政府效率等方方面面展开跨区域竞争,为高质量发展而竞争,使得制度优势得以充

35、分发挥,制度绩效不断提升。改革开放以来,“为增长而竞争”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为更好发挥地方政府多维度竞争机制的激励效力,不仅要针对目标合理设置任务维度,而且要统一考核指标,简化机制运行,还要缩小差异,促进地方政府均衡发展。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形成了“激励相容”的经济增长范式,而且竞争机制具有极强的包容性,表现为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以活力为表征的治理效能,本质上就是要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能动性,增强社会活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最大限度地释放社会主体的自由和创造空间,激发社会创造力,充分释放人民群众的创造力22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世界新图景C

36、ONTEMPORARY CHINA AND WORLD当代中国与世界2023 年第 2 期(总第 10 期)和巨大潜能,使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成为国家治理的动力源泉。构建激励相容的竞争机制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正确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保持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的利益一致性,注重政策供给与政策需求之间的契合性,进而形成国家发展的合力。(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国内大市场形成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骨架和大动脉,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增长。在人口规模巨大的前提下,中国式现代化有着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形成了庞

37、大的国内需求,交通运输设施的不断完善为形成统一大市场提供了便利。而且,在商品市场发展的同时,生产要素市场迅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国内大市场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助推器。新中国成立 70 多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伟大成就。如今中国交通网络纵横延伸,中国高速铁路里程和高速公路里程均位居世界第一。与印度等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良好的基础设施是中国经济的一大特色,也是读懂中国经济增长故事的一个重要维度。通常而言,处于经济起步阶段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缺口。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直接形成基础设施资本存

38、量,直接促进经济增长;二是加快生产要素和商品流动,促进社会生产率的提升;三是促进就业,提高劳动供给。基础设施的经济增长效率具有明显的“乘数效应”,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至关重要。(五)减少对外经济依附,走出一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现代化道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通常会选择两种道路:一种是“脱钩”模式,与发达国家构建的全球市场形成“平行”轨道,也就是苏联模式,这种方式被证明是行不通的;一种是“依赖”模式,也就是高度依赖于发达国家市场,成为其“附庸”。二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大多选择了第二种模式,事实证明这种模式尽管在短期内会促进经济发展,但长期会严重依赖发达国家,丧失国际话语权。如墨西哥等美洲国家,墨

39、西哥对美国贸易依赖度高达 80%以上。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全球化环境中做到了减少对外经济依附,没有将经济话语权交给以资本为中心的发达经济体,中国仅用几十年的时间就基本完成了工业化历程,创造了发展和稳定两大奇迹,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依靠自力建立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六)推动可持续发展,避免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从经济学维度看,一是先污染后治理成本巨大。短期内牺牲“环境”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可能会带来经济增长,但并不具有可持续性,后期污染治理

40、和修复成本会远远超出短期利益,发达国家已经有过惨痛教训,20 世纪50 年代日本的水俣病问题,赔偿问题至今仍然没有完全解决。二是“污染天堂”具有路径依赖,很难逆转。一旦该地区形成“污染产业链”,发达国家“污染”产业会加速转移,进而形成“固化效应”。三是承担巨大的全球经23CONTEMPORARY CHINA AND WORLD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世界新图景 专题当代中国与世界2023 年第 2 期(总第 10 期)济治理成本。按照发达国家一直坚持的生产者承担的碳排放责任划分原则,承接“污染”产业的发展中国家在对外贸易中要付出高昂的贸易成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41、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近年来,中国积极推进绿色、循环、低碳转型,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全面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而且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将完成全球最高的碳排放强度降幅,用较短时间完成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转变,这是中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担当体现,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3 年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指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曲折起伏,各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程充满艰辛。当今世界,多重挑战和危机交织叠加,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发展鸿沟不断拉大,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冷战思维阴魂不散,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

42、又一次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成功,证明现代化模式具有多样性。中国式现代化在目标设定、禀赋条件、推进路径和实现结果上与西方式现代化存在很大不同。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中国式现代化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注释】王一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中国特色和目标任务,载中国领导科学,2023 年第 1 期,第 69 页。裴长洪、刘斌:中国开放型经济学:构建阐释中国开放成就

43、的经济理论,载中国社会科学,2020 年第 2 期,第 4669 页。裴长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实践进展与理论认识,载国际贸易,2020 年第 12期,第 412 页。何虎生、张林: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载北京日报,2023 年 2 月 27 日,第 9 版。宋妍:为发展而竞争:地方政府多维度竞争的激励机制分析,载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 年第 9 期,第 39 页。胡锐军: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价值新蕴和理论逻辑,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 年 2 月 21 日,第 8 版。黄一兵: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四次历史性跨越,载党的文献,2022 第 6

44、期,第 2536 页。王玉堂: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世界意义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载传承,2022 年第 4 期,第 1517 页。(截稿:2023 年 5 月 责编:黄 蕙)作者简介 赵忠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27当代中国与世界2023 年第 2 期(总第 10 期)CONTEMPORARY CHINA AND WORLD英文摘要The Global Significance of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By Xu Shaogang(Member of the Party Committee and

45、Provost of the Central Institute of Socialism)p.4Abstract:From a practical dimension,the great practice of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has directly changed the overall pattern,development logic,and choices of paths for world modernization.The practical path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has provide

46、d a new choice for the majority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created a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From a theoretical dimension,the theory of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has opened up a new horiz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modernization theory.The theory reflects the general law of world

47、modernization,explores the special law of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and opens up a new chapter of scientific socialism.From a value dimension,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ndicate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It takes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as

48、 the value pursuit,points ou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building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and opens up a new path of mutual exchange and common development among different civilizations.Keywords: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global significance;theory and practice;value dim

49、ensionTranscendence and Demonstration:The Economic Logic and World Significance of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By Zhao Zhongxiu(President,Professor,and Doctoral Supervisor,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p.14Abstract: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each country has both general

50、laws and specific paths and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did not emerge in an isolated historical environment but was explored in the international context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nd the domestic context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