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校歌文化:从西电的四首校歌谈起.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728180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769.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歌文化:从西电的四首校歌谈起.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校歌文化:从西电的四首校歌谈起.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校歌文化:从西电的四首校歌谈起.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教育学校歌文化校歌文化:从西电的四首校歌谈起从西电的四首校歌谈起 卢朝阳(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通信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1)摘 要:“校歌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是校友与母校情感寄托的一种纽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办学历史上有四首校歌,它们分别诞生在江西中央苏区、延安革命圣地、塞外名镇张家口和古城西安。这四首校歌反映了西电人九十多年办学史上始终如一的育人理念和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本文介绍了四首校歌的创作背景和时代内涵,以及与西电渊源颇深的词曲作者的精彩故事。关键词:校歌文化;西电科大;红色根脉传承中图分类号:G649.29 文献标识码:A

2、 文章编号:1008-472X(2024)01-0144-06 收稿日期:2023-12-04 作者简介:卢朝阳(1963-),男,陕西华县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图像识别与人工智能、陕西民俗学、西电校史。引言 谈起“大学文化”,人们脑海里出现的多是古色古香的校舍、不苟言笑学富五车的学者、校园里展示的校风校训等价值观元素等等。很少有人想到,校歌其实也是大学文化的重要一份子,它体现了大学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对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学校特色的理解和诠释,是全体师生精神面貌的一个饱含情怀的寄托和载体。据不完全统计1,在中国上千所最重要的大学中,六成以上有自己的校歌。而在 200

3、余所顶级的大学中,没有明确校歌的大学屈指可数。国有国歌、军有军歌,自然应该校有校歌,这似乎是大学管理者,以及涉及大学教育的从业者、广大学生和校友的共识了。在大学重要的仪式里,比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教师节等,播放国歌的同时,校歌昂扬而亲切的旋律,总是回响在校园,激荡在师生的脑海和胸间。“校歌文化”成为不太引人关注,但是却不可或缺的大学文化要素。稍加关注,人们会发现,如同世界潮流一样,大学校歌既有它符合大学本体风格和特点的稳定性、规律性,更是随着时代变迁有不断进化、不断更新的文化特点。越是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办学“时空”演进复杂,学生和校友规模大的大学,校歌的故事就越发丰富多彩。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4、(下文简称西电)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创建的我党我军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延续着中国高校最长的红色根脉。自 1931 年“半部电台起家”,肇起江西瑞金,至今办学已有九十三年。从江西开始,跟随红军长征,到达陕西延安,然后在河北获鹿、河北张家口办学,最后西迁至古城长安至今。一路走来,筚路蓝缕、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经历的校歌就有四首之多2-5。这四首校歌,无论是歌词内容,还是音乐旋律,都满载当时时代的精神风貌,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这些校歌的词曲作者,多数都与西电及其前身的渊源很深,是相应时代西电学人的杰出代表。本文在回顾西电四首校歌的创作背景的基础上,重点对它们所承载的精神内涵,以及所反映的

5、时代背景作简要分析。结合近年来校史研究的成果,本文还对校歌相关作者的情况做了介绍,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四首校歌的创作背景。2024 年 3 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Mar.2024 第 34 卷第 1 期 Journal of Xidi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34 No.1 144 一、第一首:中国工农红军通信学校校歌(1933-1937)一个红色的技术人员,一定要做到三个条件:政治要坚定、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我头脑、技术精明,精明还要精明。学习工作联系最要紧,体格健壮才能战斗顽强。通信学校同志要努力!这是我校前身之一中国

6、工农红军通信学校的校歌,也是西电历史上的第一首校歌,是四首校歌中歌词最短的一首,仅有 75 字。根据南方都市报记者们的检索比较1,在数百个高校的校歌中,这首“红军通校校歌”是属于较短校歌之一。这首校歌诞生在长征之前的 1933 年,那时距我校发端江西宁都小布镇举办的“红一方面军首期无线电训练班”的 1931 年仅有两年时间。学校正处在艰苦的初创时期。据记载615,这首红军通校校歌是由曾三同志编写的,曲谱根据当时红军中流行的一首苏联的革命歌曲的曲调改编而成。歌词的主体部分是红军通校在瑞金坪山岗举办的一场小型无线电机器展览会展室前言上的几句话:“一个红色的技术人员,一定要做到三个条件:政治要坚定,

7、技术要精明,体格要健壮”。曾三同志是我校的老领导、老前辈,是中国红色通信史上不可或缺的先驱人物。新中国成立后,他还成为人民档案事业的开拓者和杰出领导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一生,称得上波澜壮阔,充满了“跨界”传奇。曾三(1906-1990),湖南益阳人,1925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 年受党指派,到上海中央特科学习无线电通信技术,后成为中共中央秘密电台报务员,是最早掌握先进通信技术的共产党人之一,从此与红色通信事业结下不解之缘。1931 年 2 月,西电老校长王诤担任队长、冯文彬担任政委的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开办,曾三担任学员班教员,所以他是西电最早的教员。第二期

8、训练班,曾三接替冯文彬担任政委。1932 年-1935 年,曾三担任红军通校政委,并跟随部队长征,是我校“长征路上办学”的亲历者、见证者。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曾三担任延安通校的政委。1936 年 12 月西安事变爆发,曾三受命调往西安,任红军联络处电台台长,从此离开延安通校。建国后曾三同志任国家档案局第一任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从红色通信的战士、教员和领导,又成为新中国档案事业的先驱。这首红军通校校歌,有三个特点。首先是歌词通俗浅显、朴实无华、简洁明了,非常口语化,很贴切地反映了一个优秀的红军通信战士应该具有的品质。其次,采用进行曲式的苏联革命歌曲做配曲,符合当时中央苏区军民的欣赏习惯。翻阅苏

9、区的音乐史料7-8,采用苏联小调改编的苏区革命歌曲,当时非常流行,这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和军队接受马列主义和苏维埃意识形态的政治现实。作为军队的一分子,红军通校用进行曲作为校歌的曲式,在此之后成为传统,以后的三首校歌均守此例,成为西电军校风格的美好传承。第三,这首校歌传递的精神内涵,即对学员要求“政治品德过硬、业务精湛、身体强健”的三种要求,很可能是建国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的“三好学生”标准的最早版本9。令人难以忘怀的红军通校校歌,在上个世纪 30 年代就明确提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时至今日依旧有永不过时的现实意义。二、第二首:延安通校校歌(1938-1948)我们生在艰苦伟大的

10、时代,为着大众的生存解放,145 要牺牲一切斗争到底。今天,我们的战斗任务是学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战斗的学习和生活,政治要坚定,技术要精明,体格要健康,锻炼成革命的技术人员。我们要努力,我们要努力,一分一秒都不能放松,努力努力,完成教育的计划,努力,努力,完成光荣的任务。前线等着我们!这是我校在延安通校时期的校歌,是办学历史上的第二首校歌,由当时延安通校的校长吴泽光同志为主,集体填词作曲6139,时间在 1938 年年初。这首校歌有 129 字,仍属于大学校歌中短小精悍的。这首校歌的创作过程告诉我们3,它是在吸收借鉴第一首红军通校校歌的基础上诞生的。为了创作这首校歌,吴泽光还带领创作小组,登

11、门请教当时延安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鲁艺音乐系主任吕骥同志,并得到了他的鼓励和指导。在这首校歌中,“政治坚定、技术精明、体格健壮”的德智体“三好”要求,完整保留了下来。延安时期,通信战士的学习条件虽然依旧艰苦,但比起在中央苏区和长征路上,教学条件已大有改善。歌词反映了师生为了民族独立解放、为了前线胜利,以完成学习任务成为第一要务的昂扬奋发的精神面貌。我们注意到这首校歌里有“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一句。这八个字来自 1937 年上半年毛泽东同志亲自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制订的校训,是“三八作风”重要的组成部分。“三八作风”指三句话和上述八个字。三句话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

12、战略战术。事实上,“三八作风”后来成为人民军队所有院校的校训校风,而且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西电在自己的第二首校歌里,牢记着领袖的教导和军队的血脉传承,时刻不忘自己的使命。学校在西迁西安后,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八个字制作成巨幅“毛体”标语,高悬在北校区的主楼北侧外墙上,成了西电作为军校传统“根正苗红”的精神力量的一种豪迈的象征。第二首校歌的主要词曲作者吴泽光同志,是西电校史上的重要人物。吴泽光(19101946),广东潮阳人。19 岁考入上海无线电学校,是中国最早掌握无线电台技术的一批人。1934 年他在陕北延长油矿任电台台长。1935 年 5 月陕北红二十七军解放延长县,吴

13、泽光携电台参加红军,组建中共西北局“无线电报务训练班”。1935 年年底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瓦窑堡,军委决定在“电训班”和长征路上的“红星三大队”基础上成立“军委无线电通信学校”,吴泽光任校长,曾三任政委。1937 年 1 月党中央迁延安,吴泽光任“延安通校”校长,直到 1942 年。1945 年吴泽光被军委三局调往晋冀鲁豫军区,担任军区通信分局局长,并筹建“晋冀鲁豫军区通信学校”并担任校长。1946 年 2 月 4 日因劳累成疾,医治无效与世长辞。在前辈的回忆录里,吴泽光同志电台专业精湛,既是校长,又是教员,亲自编写电学、英文、报务等课程的讲义,亲自刻制蜡版印刷,装订教材,自编校歌,谱写词曲

14、,教学员演唱。他去世后,许多同志感慨说:“老吴是累死的呀!”中共中央在延安为吴泽光举行了追悼会,祭文中说:“他是理论联系实际、知识分子工农化的榜样。”1947 年 1 月,中央军委周恩来副主席在吴泽光逝世周年纪念册上题词:“埋头苦干,鞠躬尽瘁,是人民的好勤务,是吾党的好模范。”吴泽光同志作为主要词曲作者的第二首校歌,在延安和晋察冀解放区的通信学员和战士们中间传唱十余年,至今余音犹在。三、第三首:军委工程学校校歌(1949-1958)生在胜利的人民时代,146 为了巩固和平,我们要建设人民的国防,巩固和平,建设国防。我们要担起这千斤的重荷。我们热爱自己祖国,不怕困难,不怕艰苦,战斗的生活战斗的学

15、习。紧张团结坚定灵活,实事求是养成劳动人民的风格。同志们快集中意志,整齐步伐,燃起人类解放的烈火,在毛泽东的旗帜下前进。这是我校在张家口“军委工校”时期的校歌,是办学历史上第三首校歌,共 122 字,词曲作者是西电校史上大家不很熟悉的谌亚选同志。从内容上看,第三首“军委工校”校歌和第二首“延安通校”校歌有体例上的继承关系,歌词多少十分接近。军委工校开学典礼是 1949 年 11 月 27 日,离新中国成立不到两个月,人们仍然沉浸在解放的喜悦之中。开学典礼上宣读了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聂荣臻代总参谋长给学校的题词,学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歌词中“胜利的时代”“巩固和平”“建设国防”“热

16、爱祖国”“不怕艰难困苦”的内容,体现了新时期全校师生建设国家、努力工作和学习的美好愿望和决心。西电师生满怀喜悦建设新中国的豪迈之情,跃然纸上。值得一提的是,“三八作风”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字,改做“紧张团结坚定灵活”,稍有变化,精神内涵予以保留,可见传承。关于第三首校歌的词曲作者谌亚选同志,他的履历跌宕起伏,频频“跨界”,令人感叹。谌亚选(?1985)江西南昌人10。1934 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7 年卢沟桥事变,日本侵华,清华大学南迁,谌亚选无法按期毕业。1938 年经重庆新华日报介绍奔赴延安,这是当时中国许多有为青年的无悔选择。1939 年前后,在著名的“鲁艺”音乐系四班学习

17、音乐,师从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他参加过洗星海在延安所有作品的演出活动。由于谌亚选“科班”的物理出身,1940 年与其他科学家一起筹建延安的自然科学院,并在物理系任教。教课之余,指挥、辅导学生唱整部的黄河大合唱。1946 年 7 月,中央管弦乐团在延安杨家岭成立,谌亚选担任管乐队队长。这个时期,正是老校长王诤担任军委三局局长的时期。了解西电校史的读者都知道,军委三局一套人马,有若干块“牌子”:新华广播电台、延安通信材料厂、延安通校及军委气象台等。因为谌亚选学物理出身,懂得电工学和无线电,是延安不多的专业人才,所以被军委调往气象台工作,那里有许多美军带来的先进的气象探测设备。在王诤麾下调遣,谌亚选成

18、为“延安通校”的教员,给学员讲授物理和无线电课程。谌亚选自此与西电深深结缘。1949 年他跟随华北电专来到张家口军委工校,组建“军委工校文工团”并担任团长,任教之余致力学校的文艺人才培养。他的音乐特长包括笛子、管乐、民乐、合唱、指挥及冼星海研究等。我们在资料上看到,他有个叫张自强的军校工校学生,跟他学习音乐,后成为中国著名的手风琴演奏家11。1950 年后,谌亚选始终无法割舍他热爱的音乐事业,脱下军装转业离开军委工校,先后在北京人艺、中央音乐学院等单位供职。1985 年因病去世。谌亚选就是这样一个物理科班出身、担任延安通校和军委工校的专业教员,同时在音乐的理论、实践和人才培养方面颇有建树的西电

19、前辈。一个“跨界大王”,第三首校歌的词曲作者,谌亚选同志值得我们深深怀念。四、第四首:与共和国同行(2011 起)星星之火,照耀着我们,照耀着我们的忠诚。红色电波,辉煌着我们,我们的传统。147 肩负使命,千锤百炼,我们和共和国,我们和共和国同行。团结勤奋,求实创新,厚德求真,力学笃行。我们是光荣的西电科大人。向着太阳拥抱光明,向着太阳拥抱光明,永远向着太阳。艰苦奋斗,传承着我们,传承着我们的校风。英才摇篮,奋发着我们,我们的豪情。开拓创新,走向未来,我们和共和国,我们和共和国同行。绿色校园,百年树人,时代青年,勇攀高峰。我们是新世纪西电科大人。祖国强盛民族复兴,祖国强盛民族复兴,铸造祖国强盛

20、。这一首是我校办学历史上第四首校歌,也是目前在使用的最后一首校歌,204 字。自从 1958 年迁校西安,直到 2010 年,在长达 52 年时间,学校官方似乎没有确定正式的校歌,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事情。笔者本人是西电 78 级学员,本科阶段曾是一名学校大学生合唱队队员,记得参加比赛获得好评,还在人民大厦和陕西广播电台演出。当时演唱的有各种歌曲,包括获奖的原创歌曲,但确实没有校歌。2010 年,为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学校事业发展,学校启动了新时代校歌创作工作5。学校邀请到陕西省诗词学会副会长、西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商子秦担任校歌撰稿,西影集团一级作曲、音乐家陶龙谱曲,共同创作新校歌。学校组织创作组赴

21、江西瑞金、宁都采风。2011 年秋,由学校教工合唱团、学生合唱团联袂演绎的大合唱与共和国同行在建校 80 周年庆祝大会表演。师生们齐声高歌,尽情展现了新时代西电人铭记辉煌历史、青春奉献祖国的豪情,深情表达了新时代西电人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的心声。后经广泛征求意见,与共和国同行被正式确定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歌,传唱至今。五、结语 校歌是一个学校的文化名片。校歌所包含的大学文化信息十分丰富,是大学校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一所大学校歌的演进变化,对了解这所大学的学风校风传承、人才培养理念、服务国家社会等要素,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校歌的词曲作者,往往是对学校寄予厚望、感情深厚、了解透彻、充满情

22、怀的领导或者师生。通过经年累月在各种仪式上不断传唱自己的校歌,广大校友对母校的感念之情,不由自主地寄托在熟悉的旋律当中,这种切身体会会终生难忘。校歌将成为一种音乐纽带,无论时空如何转换,母校的情怀会永远回荡在学子们的心中。本文在档案资料搜集、整理和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四首校歌的创作背景和有序传承,重点是相关作者的履历和生平。作为我党我军具有最长红色根脉的一所工程技术学校,西电的四首校歌充满了服务国家和军队的家国情怀,具有特征鲜明的时代感,形象而贴切地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精神和办学风格。校歌传承的故事,或许为人们探究人才培养的“西电现象”,找到一个不同的角度,因为我们相信,在校歌歌声

23、的耳濡目染下,它所传达的理念和情怀更能够直达人心。这种润物无声的影响,或许比耳提面命的说教,更能伴随终生。参 考 文 献 1 南方都市报.全国 662 所高校校歌,槽点太多!EB/OL.(2016-11-22)2023-09-10.http:/ 史 倩 云.学 党 史 西 电 校 歌 中 的 党 史 故 事 :“红 色 技 术 人 员 的 三 个 条 件”EB/OL.(2021-03-22)2023-10-12.https:/ 安猛.学党史 西电校歌中的党史故事:“前线等着我们!”EB/OL.(2021-03-24)2023-10-12.https:/ 史 倩 云.学 党 史 西 电 校 歌

24、中 的 党 史 故 事 :“我 们 要 担 起 这 千 斤 的 重 荷”148 EB/OL.(2021-03-26)2023-10-12.https:/ 史倩云.学党史 西电校歌中的党史故事:“我们和共和国同行”EB/OL.(2021-03-29)2023-10-12.https:/ 刘嘉相.流金岁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史丛书)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7 周晨.论中央苏区红色歌曲的音乐风格与精神内涵J.音乐制作,2019(9):123-128.8 王海军,闫寒.中国共产党革命话语的塑造与表达以中央苏区时期革命歌曲为视角的解读J.山东社会科学,2022(9):5-12.9 柯

25、文涛.论“三好学生”评价制度的发展历程、问题现状及改革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9(4):24-28.10 胡一峰.谌亚选:烽火岁月里的跨界人生N.科技日报,2017-11-30.11 中国手风琴界领军人张自强J.小演奏家,2008(9):72.School Song Culture:Starting from the Four School Songs of Xidian University LU ZHAOYANG(Xidian University School of Telecommunications Engineering,Xian Shaanxi 710071,China)Ab

26、stract:School song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university culture.To some extent,it reflects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value pursuit of the university and is a bond between alumni and their alma mater for emotional attachment.Xidian University has four school songs in its educational h

27、istory and they were born in the Central Soviet Area in Jiangxi province,the revolutionary and holy land in Yanan,the famous town in Zhangjiakou outside the Great Wall and the ancient city in Xian,respectively.These four school songs reflect the consistent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patriotism for t

28、he country and the people in the history of Xidian University over the past more than 90 years.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reation backgrounds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s of the four school songs,as well as the wonderful stories of lyric and music authors who have a deep connection with Xidian University.Key Words:school song culture;Xidian university;inheritance of red roots 本文推荐专家:本文推荐专家:夏永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夏永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李李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149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