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数字赋能红色文化育人: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725379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886.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字赋能红色文化育人: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数字赋能红色文化育人: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数字赋能红色文化育人: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4年 1 月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Jan.2024第1 期Journal of the College of Northwest Adult EducationNo.1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宝藏和力量源泉,也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1-2。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3。当前,以AI、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云计算为代表的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应用以及数字化保护和传播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和广泛传播应用空间。数字技术融入学习和生活的同

2、时也丰富了知识获取的渠道和学习的方式,打破了传统的知识传授和学习习惯。如何通过数字赋能创设情景契合E时代学生学习需求并提升育人效果,红色文化育人不遑多让。针对当前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中存在的资源育人转化利用率低、育人模式的相对滞后以及育人生态的时空局限等现实困境,拟借助数字赋能优化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路径,提升育人质量和水平,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一、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价值意蕴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经历了从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育理论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理论不断发展的历程。建构主义理论明确了世界存在的客观性与个体认知的差异性。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世界和事物的理解因个体差异而不同。由于原有认知和经验差异

3、,对待同一事物的理解也存在明显的个性化特征。它重构了“教”与“学”的角色定义和职责内涵。学习者作为教与学过程的事实主体,学习的主动性、选择性和个性化得到充分地保护和尊重,意味着学习者对于学习的内容、方式以及学习时间和场所选择有了更多的自由度和决定权。从而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习者的需求提供更大容量、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和资源形式,以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要求教师能够创设灵活多样的学习情景数字赋能红色文化育人: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贺会团(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城市建设学院,浙江嘉兴314000)摘要红色文化资源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革命斗争和艰辛改革建设的历史见证与珍贵记忆,是

4、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内核和优质育人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赋能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具有契合学生惯习养成需求、数字教育融合发展要求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三个方面的重要价值意蕴。通过深入分析当前红色资源数字化融入面临的教育空间局限、资源转化利用率低以及数字化育人模式滞后等现实困境,提出从多方协同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建设、数字赋能立体化育人生态体系构建以及育人模式和评价机制创新三个方面破解困境,优化实践路径。关键词红色文化育人;数字赋能;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优化路径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539-(2024)01-0042-08DOI10.20012/ki.ISSN1008-8539.

5、2024.01.006收稿日期2023-07-10基金项目浙江省级课程思政教学项目(472)研究成果;红船领航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及评价模式研究成果;浙江省高职教育“十四五”第一批教学改革项目“双元五融”数智化造价人才学徒制培养与教学改革研究(jg20230343)成果。嘉兴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校级重点教学改革项目高职三维一体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研究(03)成果。作者简介 贺会团(1980),男,汉族,河北广宗人,博士,副教授,从事高职教育信息化和课程思政育人研究。42满足学习者“即需即取”需求,以及学习时间、场所和手段的个性化需求。显然,传统的单一课堂传授式教学已无法满足当前教学和自主学习的实际需

6、求。通过数字信息技术赋能教学,为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实践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和发展前景。(一)建构主义理论:创设情境契合学生个性需求建构主义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并兴起于社会科学领域,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教育上最早的建构主义者。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取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教师、同伴或其他学习伴随者),利用必要的学习工具和资料,通过新旧知识的融合重构完成的。他强调学习是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交流协作实现知识获取和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情景”“协作”“互动”和“重构”是

7、建构主义理论的四大要素。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学生的知识获取方法和学习习惯。当代学生是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互联网和智能终端已成为他们获取学习资源的重要途径以及生活娱乐的重要方式。数字信息智能化成为E时代青年的显著特征和身份标签。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知识的获取不应是单向机械式灌输或传递,而是基于个体在情景和文化互动中结合既往经验的主动建构过程。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灌输,而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个性化需求去“选择”适合和恰当的内容,并在自身既有经验和认知的基础上融入新的思考和知识,经过新旧知识融合、重构,形成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视角。同时,知识的获取和学习也受到“情景

8、”创设和“互动”交流的影响,包括学习情景创设、环境文化建设,以及学习者与环境、同伴、教师之间的深度互动交流体验等。基于以上分析,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模式和传播方式需要基于信息时代学生学习特点和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一方面通过融媒体创设沉浸体验式教学环境和学习情景,通过短视频育人资源吸引学生进入情景,引发情感共鸣。以长视频育人资源推动主动探究和深度互动交流。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进行学习行为分析,结合个体学习数据画像进行针对性个性化育人资源推送,优化学习体验,深化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解、情感共鸣以及自我深入探究实践,深化信息技术赋能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二)数字信息融合:满足数字教育融合时代要求

9、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教育模式做出时代化调整与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高校育人与数字信息技术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人才高质量培养的迫切要求。一方面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化,突破红色文化资源的时空和地域限制,有助于红色文化资源的系统化发掘、整理、保护利用和传承,提升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转化利用效率,推动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性应用及育人功能提升5。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对数字化课堂教学改革、数字化教学和学习效果评价以及师生数字化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数字赋能将传统讲授课堂改造成

10、基于课程平台数字教学资源建设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以学生成长发展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借助微视频、微电影、团队研讨和情景剧扮演等多种形式创设沉浸式红色文化育人教学情景,并通过在线课程平台和智慧课堂采集记录学生学习过程性数据,形成个性化学习行为画像,指导学生改进和完善学习行为习惯,优化学习计划。同时帮助教师根据数据反馈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并调整优化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完成学生过程性和增值性评价,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红色文化育人质量。同时,数字信息技术将有效助力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社会生活,实现育人资源时空交替、虚实结合的社会化立体构建。当前红色数字展览馆、虚拟博物馆以及党群活动中心、城市驿站的建设以

11、及大学教育空间的社会化开放,极大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文化空间拓展,为红色育人资源社会化融合与活化传承提43供了有利的条件。借助 AR、VR 技术进行可视化历史场景重构和再现,有效突破传统红色资源与人的地域空间和时空场域的限制,实现红色文化资源集中利用和系统性转化,使红色文化资源以融入社会生活的方式参与到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各环节、全过程。(三)育人情景构建:提升学习获得感及育人效果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在特定的情景中,选择合理的资源通过个体构建的方式获得。情景是整个学习过程中极其重要的构成部分,且对学习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情景能促进学习任务和既有经验之间建立链接,促进知识、技能和经验有效融

12、入既有经验和知识体系,为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建构提供“支架式”帮助和支撑6。同时通过行业企业以及社会职业等情景的创设,帮助学生在体验式情景中快速融入未来职场,实现学习者和从业者的角色身份转换。因此,打通专业和学科壁垒的同时,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特色和优势,结合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和认知规律创设恰当的红色文化育人情景,变得尤为重要。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时对红色文化育人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及组织方式提供了更多可能,借助大数据智慧教育系统数据采集和分析的快速性和精确性特点,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教学组织的互动性,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一方面,丰富的红色文化数字资源,有力推动课堂教学模式

13、和组织策略的有效改革,提升课堂的直观可视和互动效果,吸引学生“入场”课堂育人情景,提升课堂的吸引力和学生融入度,保障“有效在场”,减少“无效在场”或“提前退场”的状况,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借助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信息技术创设高度仿真沉浸式育人情景,突破红色文化资源的时空局限性,增强课堂教学的沉浸式体验感,在深度交互沟通中增进获得感。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采集教学和学习过程数据,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模式和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获得个性化学习评价报告和优化指导方案,实现课堂教学以及教学评价反馈的数字化改革与提升。二、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赋能高校育人的现实困境通过调研分析发现,红色文化资源数字

14、化赋能高校育人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可喜成果,但同时不可回避地仍面临着不少现实困境。红色文化资源对于高校立德树人和文化育人不可替代的作用已达成广泛共识,但如何通过数字信息技术提升教师数字信息素养和综合应用能力,从而提高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转化利用效率亟待获得突破性解决。如何将红色文化育人与数字课堂革命相结合推动育人模式的变革和完善仍存在不少难点,基于教育生态理论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生态体系的构建也同样需要不断突破和完善。(一)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转化利用效率低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红色文化的保护建立了立法保护制度,并对红色文化保护的概念和范围作出了更加清晰的界定,明确红色文化包括了1921年

15、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到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党和国家革命组织领导、革命英雄历史人物、重要文化和历史名人的故居,以及具有教育、纪念意义价值或者史料意义价值的重要会议旧址、历史革命陵园、革命纪念碑、英雄纪念塔、红军烈士遗物、历史文献资料等实体。1985年,革命纪念馆工作条例中对红色文化进行了补充界定,指出:“革命遗址、纪念建筑和文物、资料是国家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将我国近现代重要的历史遗迹或历史建筑物等不可移动的文物,文献资料、手稿草稿以及重要实物等可移动的文物同样纳入保护范围。建党一百多年来,我国积累了数量庞大、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资源。当前,红色

16、文化资源的丰富多样性和资源育人转化利用效率低下成为当前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面临的矛盾和尴尬困境,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量红色文化资源被虚置、无视,甚至浪费。一方面我国分布广泛、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资源被束之高阁,另一方面高校落实红色文化育人中面临“资源不足”的假象体验。究其原因,在资源转化利用的思路方式和技术手段上出现了问题。红色44文化资源在形态上可以分为物质性有形资源和精神性无形资源两种形式。对于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迹遗址、展览馆、烈士陵园等有形资源,目前大多采用图片和视频课堂播放和讲解展示、节日或纪念日主题实践活动以及暑期社会实践等形式开展。单纯图片和视频讲解展示缺乏学生的体验感和参与融入效果

17、。节假日或纪念日主题实践活动缺少持续性和连续性,难以形成长期沉浸式育人效果。暑期社会实践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参与感和体验效果,但由于教育经费、安全因素以及空间地域限制等原因,难以大规模组织实施。相对于红色文化有形资源,精神性无形的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转化手段、转化策略以及技术支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通过合适的载体和形式对无形的红色精神资源进行有效的传达,并进行系统性资源开发和体系化资源构建成为当前高校红色文化育人中普遍存在的难题。教育资源转化效率低下也是造成当前红色文化资源“绝对丰富”性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相对匮乏”感之间矛盾和冲突的深层原因。(二)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育人模式滞后党的十九大报

18、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角度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了专门部署。然而,当前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教学模式和育人方式滞后,远不能满足信息化发展和学生学习模式改变的数字化需求,距离实现“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育人模式的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传统教育讲授式教学滞后。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功能。以教师讲授和灌输为主的知识传授方式,发挥了传统教学

19、的系统性、纪律性和稳定性的优点,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便于对所有学生实施统一考核和评价。然而,传统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全面发展需求,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需求,无法响应学生数字素养发展和学习方式变革对教学模式创新的要求,使得科教兴国、创新思维培养成为无根浮萍,难以得到有效落实。其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壁垒式隔膜不畅。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还存在诸多壁垒,专业教师的思政资源的系统挖掘和课程思政理念设计及落实还需要进一步强化,思政教师将思政教育理论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落实也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落实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

20、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指示要求,有待进一步深化7。再次,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手段加持滞后。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入报告,明确了教育数字化未来发展的行动纲领。2022年教育部颁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以此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提升教师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能力和责任。近年来教师队伍的多媒体技术和数字素养得到明显提升,然而数字资源建设、线上线下数字资源与融媒体技术交互、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转化以及智慧课堂和数字化评价方面还存在明显滞后和不足,数字加持手段的滞后严重影响了红色文化育人的质量和效果

21、,无法满足数字化时代变革和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亟需数字赋能红色文化育人,整合利用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各类红色文化资源,构建虚实结合的数字化教育时空8,提升数字信息建设与资源转化能力,创新育人模式提升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质量和效果。(三)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生态的空间局限我国红色文化资源形式丰富且分布广泛,全国1599个革命老区县,分布在全国28个省份,其中1084个革命老区县拥有5A、4A级景区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由于历史原因,这些革命老区县多处于山区和多省份交界处,风景优美且历史人文景观和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但经济相对落后且交通多有不便。据统计,全国革命老区县中有357个贫困县,占比达到22.33%;

22、全国12.8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中,有3.5万个是革命老区贫困村,占比27.34%。随着经济发展,大学大多聚集在经济发达区域或本地区省会城市和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由于45两者之间路途较远且交通不便,给红色文化资源的现场教学和实践参观带来了实际困难9,从物理空间角度看限制了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育人效果。从育人生态空间角度看,当前高校红色资源育人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主题活动、校外实践等形式展开,教学活动空间以校园和当地城市空间为主。因此,对于超出学校所在城市空间限制的红色文化资源在教学育人中的应用相对平面化、单一化,只是以讲述和展示为主,缺少了体验感和参与度,使得育人效果和体验大打折扣。虽然通过学生

23、暑期实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但考虑到安全、时间以及经费等因素,实际通过暑期深入开展红色文化资源学习实践的学生规模、比例还十分有限。实践过程中的讨论分享和交流互动和情感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实践成果的长期持续性效果也难以坚持,严重影响了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体验感、获得感和可持续性,进而影响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实际育人效果。同时,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发展及发挥育人功能离不开融入社会生活的客观需求,构建学校、企业和社会一体化育人生态,以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为依托,以数字信息技术为支撑,以高校和社会智力资源为指导,构建红色文化育人立体化生态空间环境还存在诸多不足,远不能满足育人的功能需求。三、红色文化资

24、源数字化赋能高校育人的优化路径针对当前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校育人面临的问题和现实困境,需要借助数字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大数据模型,从资源平台建设、大思政育人模式创新、立体化育人生态构建三个方面进行创新探索和路径优化。通过数字赋能将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活化传承相结合,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数字化共建共享资源平台。通过线上线下虚实结合,构建沉浸式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情景,多措并举创新“大思政”视域下沉浸式育人模式探索和实践。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协同,创新构建立体化、全链条育人生态,切实提高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效果。(一)数字赋能红色文化资源建设1.技术赋能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利用借助人工智能、3D扫

25、描打印、虚拟现实以及元宇宙等信息技术赋能红色文化资源的采集、存储、处理、展示、传播以及保护和修复取得显著成果。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也从传统的物理保护和展示向数字扫描、虚拟现实呈现、3D打印再到动态交互沉浸式展览体验发展。数字信息技术赋能红色文化资源建设使得红色文化资源的永久性馆藏保护和数字化修复成为可能,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红色文化资源进入社会化生活,实现活化传承传播。通过智能终端进行二维码扫描,即可实现历史虚拟场景与现实生活的融合呈现。通过AR、VR技术实现智能化沉浸式场景浏览和体验,并具有查询、推荐和讲解功能。借助GPS定位、信息传感技术融合、运动轨迹导航与AR实时三维场景渲染等技术,以3

26、D立体化实际场景动态的指引实现红色场景旧址、遗迹和场馆的情景式交互体验。数字赋能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修复和传承利用,并实现社会化融合与活化传承,是实现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的重要方法10。一方面,加大具有地方文化特征的红色资源整理挖掘与保护资金投入力度,强化本土文化特色和红色基因,并将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利用与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和文旅融合品牌建设相融合。同时将红色文化资源建设与城市驿站、党群活动中心、乡村文化礼堂建设相结合,在空间环境设计、特色品牌建设以及公共资源配置方面进行红色文化资源一体化设计,赋能红色文化育人。另一方面,通过讲座报告、文化交流展示以及红色文化研学等活动促进红色文化融入社会生活

27、、增强红色文化育人作用的同时,为学生实践及研学拓展提供项目化平台以及以专业技能服务社会的锻炼机会,培养红色文化保护传承人才。2.多方协同共建共享红色文化数字资源平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学校和社会的优质资源和力量,推动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共建共享既是数字化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推动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模式变革的立足点和关键发力点。借助数字信息技术和融46媒体传播,将传统静态分散的红色文化资源以立体可视化的效果动态开发保护和数字化建设,多方协同共建共享适合数字时代融媒体传播特点和学习接受习惯的红色文化数字资源平台。借助数字孪生、虚拟仿真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博物

28、馆、纪念馆、遗址遗迹、展览馆、烈士陵园进行“物理资源+数字资源”整合,实现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红色资源开放交互式利用和共享。2018年,国家颁布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的意见,提出要建立革命文物资源数据库,推进红色文化资源开放共享。高校作为数字化资源建设和育人的主战场,通过对接地方革命历史博物馆、档案史料馆、革命文物保护机构以及历史文化红色教育研究基地等,推动多主体参与,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和平台特征建立地方局部区域或全国性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共同体7,引入政府、行业、企业资源和关注支持,多方协同为红色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提供政策和机制保障。(二)创新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模式1.建构红

29、色文化资源情景支架式教学新模式育人是一个循序渐进并不断潜移默化的系统性过程。建构主义理论把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Instruction)定义为教师通过情景创设与任务分解,为学习者构建对知识的理解提供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学习者学习初期必须依靠这种概念框架对复杂问题进一步地思考、理解和分析,因此教师必须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协助(支架搭设),提前对复杂的知识内容进行解构,以便于深入引导学习者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思考,并最终实现自主完成学习(摆脱支架)的目标。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11,学生的角色由被动接受向主动选择转变,从知识输入的接收者向学习信息的主动选择

30、者转变。教师的功能从知识传授向学习资源提供者和答疑解惑者转变。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支架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管理能力为目标。借助数字赋能以及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建设,一步一步地为学习活动提供合适的、小步调的模块化内容和个性化教学辅助资源(支架),让学生通过学习支架的辅助作用,自主实现知识以及技能的提升,并逐渐养成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根据学习目标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构建个人知识经验结构框架和学习行为习得,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者。围绕育人目标构建体系化育人主题(搭建学习支架),通过虚拟情景与实际教学情景融合,吸引学生入场

31、(创设情景)。在学习情景中基于学习资源和既往认知经验进行分析探索,遇到难题通过教师展示、分析、引导(支架辅助),启发学生思考和深入探究,通过与同伴协作交流获得深度互动体验,在集体协作与碰撞中培养逻辑思维、互助协作能力以及团队精神。随着学生能力的提升,教师的支架辅助提供逐渐减少,逐渐实现学生独立完成整个知识构建过程(抛开支架)。通过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社会评价等构成多元评价主体,对自主能力、协作能力、任务完成度等进行综合评价12。2.创新“多措并举”沉浸式大思政育人模式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既关系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也关系着历史文化和红色精神基因的赓续。数字时代背景下,需要基于数

32、字信息技术、传播特征以及智慧教室、智慧校园、智慧城市建设工程,利用互联网思维创新育人模式。通过实施创新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课堂主渠道”、善用主题活动+红色实践等“文化大课堂”、构建融媒体+智能终端“传播新样态”、优化校园空间+社会场景“育人大环境”、搭建学校+社会共建共享“资源大平台”等多措并举,聚焦红色文化资源思想浸润,多维度构建沉浸式大思政育人模式。首先,线上虚拟空间与线下物理空间融合构建沉浸式课堂红色文化育人情景。借助智慧课堂和校企协同红色文化数字资源建设,通过思政课、通识课、专业课三课协同创设红色文化育人情景,以微课、微视频、动画和虚拟仿真等数字资源构建线上红色文化育人情景。以VR、A

33、R和虚拟现实技术3D呈现历史场景,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剧演绎和配音诵读等多种形式构建立体化沉浸式课堂情景,增强课堂教学的体验感、参与感和47获得感,实现红色文化育人体系化构建体验式课堂教学情景交互统筹,结合本土红色文化基因和数字化资源整理,保障课堂教学主渠道的资源沉浸式交互与育人效能提升。其次,课程教学与校园文化结合构建沉浸式校园红色文化育人情景。结合社团活动、校园文化节、专题讲座以及红色研学实践等活动,以戏曲、辩论等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文化大课堂充满红色文化活力和魅力。借助智能终端、校园电台电视台以及短视频等融媒体传播,让红色文化融入生活的各个角落。打破校园时空限制,虚实情景结合、融媒体技术交互、

34、多渠道沉浸式体验红色文化资源魅力,充分利用校园空间文化布局和社会育人场景,构建校园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立体化沉浸式情景。最后,学校育人与社会实践融合构建沉浸式社会红色文化育人情景。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优势,充分调动政府、行业、企业、社区和社会文化机构的资源优势和主体联动意识,以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和精神共富建设为引导,以城市驿站、党群活动中心和文化大礼堂为实践场所,以科教融汇服务社会、红色文化进社区和大学生社会实践为路径,多方协同搭建红色文化育人实践平台和沉浸式社会红色文化育人立体情景。将红色文化育人从校园向社会拓展,将红色文化育人由学校单一主体向行业、企业和社会等多主体拓展,基于

35、大思政理念,多措并举创新沉浸式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模式。(三)搭设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生态1.构建红色文化资源多主体立体化交互空间学校作为育人的主战场,在人才培养中占据主导作用。但同时人才培养又是系统工程,需要家庭、企业和社会的共同作用,多主体协同构建红色文化资源立体化交互空间。党的二十大要求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协同育人机制,各方在教育和人才培养中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针对当前企业、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实际情况,明确了加强资源供给的有效路径,强化社会公益性社会实践和教育基地的社会教育责任。高校开放性办学以及科教融汇为高校、企业和社会协同育人提供了政策支持与保障,高校与企业社会之间的“

36、围墙”界限越发弱化。随着基础教育“双减”活动开展,高校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为中小学提供职业体验和课后综合素质特色课程教学资源。数字信息技术发展,使得高校丰富教学资源与企业、社会和中小学之间实现了资源共享,通过数字赋能构建红色文化数字资源和教学空间的立体化交互空间。2.构建“三贯通三融合”全环境育人生态圈构建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生态圈,落实全环境、全过程育人,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有力抓手,也是深入推进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途径。红色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和分散性属性,在物理空间上限制了资源的育人功能和有效转化利用,借助移动互联和大数据信息技术,实现学教贯通、思悟贯通、知行贯通,构建课堂与生活环境融合、专

37、业与社会服务融合、学校与家庭社会融合的“三贯通三融合”全环境育人生态圈。借助数字资源平台和智慧课堂系统13,通过任务驱动和问题导向开展探究式课程创新改革,以SPOC和翻转课堂等形式开展混合式教学,通过问题启发引导、成果汇报展示、课堂质询答辩促进学教贯通,教学相长。并通过课堂学习讨论以及课后研究实践,通过调研走访和实践验证课堂思考,将课堂思考转化为情感体验和思想感悟,最终落实到知行合一。通过党建进公寓、进食堂,优化生活空间红色文化育人环境营造,促进课堂与生活环境融合。以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为单位,依托科研和社会实践项目,开展师生服务社区和社会化技术攻关服务,将红色文化育人落实到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宣

38、传和社会服务上。以学生成长和发展为中心构建“学校-家庭-社会”育人共同体,实现家校共育、社会共育。四、结语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首要任务,红色文化资源是我党近百年来在革命和发展中不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随着时代的发展历久弥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数字化时代发展对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仍面临着资源相对匮乏、育人模式不能满足数字化需求以及48育人生态圈时空限制等诸多难题。通过研究,提出多方协同搭建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共建共享平台,以数字赋能创新“多措并举”沉浸式大思政育人模式,充分发挥数字信息技术优势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成长需求,以“三贯通三融合”突破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时空限制,构

39、建全环境育人生态圈,优化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赋能高校育人的实现路径。1任非.邓小平故里管理局.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在青少年欣赏红色文化中应发挥的作用 C/中国博物馆协会城市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年会,2016.2王树荫,杨文.新时代青年教育的理论指引和原则遵循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2):107-113.3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 J.求是,2021(19).4胡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 D.贵州师范大学,2021.5付庆.习近平关于红色文化重要论述研究 D.广东海洋大学,2021.6邱晓兰.“管理学”课程思政微型案例教学法初探基于建构主义支

40、架式教学法 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2,(01):60-66.7张廷.课程思政在 骨科学 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J.中国医学继续教育,2023(5):185-189.8刘斌,夏玉凤,杨谣.困境与突破:“互联网+”背景下学校充塞基因传承路径研究 J.当代教育论坛,2012,(2)74-79.9王歆玥,王蓉.学习素养下项目式学习的教学诉求与维度设计 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2,(03):92-97.10郑良军.红色旅游发展与红色资源保护的研究 D.南昌大学,2011.11晓敏,王敏红,陈宏林,谢静雯.基于支架式教学和云互动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索 C/第21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2017.12刘斌,夏玉凤,杨谣.困境与突破:“互联网+”背景下学校红色基因传承路径研究 J.当代教育论坛,2022(2):74-79.13李政涛.走出数字化的“课堂之路”J.上海教育,2023(07):48.参考文献文字校对:贾红红49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