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后疫情时代基于行为心理的空气设计策略研究_周洪涛.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72424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后疫情时代基于行为心理的空气设计策略研究_周洪涛.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后疫情时代基于行为心理的空气设计策略研究_周洪涛.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后疫情时代基于行为心理的空气设计策略研究_周洪涛.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2Seminar&Summary专论与综述基金项目:上海市特聘教授(东方学者)计划(140015200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2120220313)作者简介:周洪涛(1978-),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E-mail:引文格式:周洪涛,蔡妍妮.后疫情时代基于行为心理的空气设计策略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3,30(04):12-17.ZHOU Hongtao,CAI Yanni.Design Research of Air in the Built Environment for Human Behavior and Psychology Perspect

2、ives in the Post-epidemic EraJ.Furniture&Interior Design,2023,30(04):12-17.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随着文明的发展,建筑的出现使得人类拥有抵御外界恶劣环境的庇护所。人的一生约80%到90%的时间都会在室内空间度过,室内空气环境也成为了现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WELL建筑标准与我国的 健康建筑评价标准 都将空气列为健康建筑评估的首要对象。尤其自全球新冠疫情爆发以来,长期的居家体因空气质量问题感到不舒适,人们才会意识到空气的重要性。作为自然界多种元素的媒介,空气在环境中有着多样化的指标,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室内空气则

3、是由于建筑物的诞生,在建筑结构、材料、通风等多方因素作用下被改变的空气生态。随着科技的发展,如空调、风扇、新风系统等设备出现,室内空气逐渐可以被人为干预与控制,对隔离生活对于室内空气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未来建筑环境中人与空气之间的关系,针对室内空气的研究和设计亟需关注。1 空气与室内环境1.1 空气在室内环境中的指标及特征空气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等透明气体组成,是人眼看不到的存在。只有当机Design Research of Air in the Built Environment for Human Behavior and Psychology Perspectives

4、in the Post-epidemic Era周洪涛1,蔡妍妮2 Zhou Hongtao1&Cai Yanni2(1.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上海 200092;2.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上海 200092)摘 要:作为人类建成环境体系内一个不可见,却至关重要的元素,空气的成分、温度、湿度、速度、强度、方向性、味道和与之相关的影像与可视化视觉都与人的身心健康密切关联,空气诸多元素的设计与所在空间的功能属性、使用效能和人们的行为心理具有千丝万缕的相关性,然而建成环境与空气相关的设计和研究多基于建筑形式与通风技术,较少关注人类的行为心理与室内空气环境的内在联系。本文回溯了室内空气的概念流

5、变与发展历程,阐述空气设计的主要指标,从行为心理角度出发,基于环境心理学理论与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从感知、心理、行为、认知来解析空气与人的行为心理的关系,并结合后疫情时代对于空气的不同需求层次,提出行为心理在室内空气环境中的应用策略,探索未来舒适、健康的室内空气环境新常态。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室内空气;建成环境;设计研究;行为心理DOI:10.16771/43-1247/ts.2023.04.003中图分类号:TS6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260(2023)04-0012-06Abstract:As an invisible but vital element in t

6、he environmental system built by human beings,the composition,temperature,humidity,speed,intensity,directivity,flavor of air,and the related images and visual vision are closely related to human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The design of numerous elements of air is inextricably correlated to the funct

7、ional attributes and use efficiency of the space and peoples behavior psychology.Nevertheless,the design and research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and air are primarily based on architectural form and ventilation technology,and less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havior a

8、nd psychology and the indoor air environment.This paper traced the concept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indoor air and expounded the main indicators of air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ehavioral psychology.In compliance with the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and the investigation of

9、relevant literature,it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ir and human behavioral psychology from perception,psychology,behavior,and cognition and proposed the application strategy of behavioral psychology in indoor air environment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different demand levels for air in the post

10、-epidemic era to explore the innovative normal of a comfortable and healthy indoor air environment in the future.Key words:Post-epidemic era;Indoor air;Built environment;Design research;Behavioral psychology后疫情时代基于行为心理的空气设计策略研究13F&ID第30卷第04期 2023年04月 家具与室内装饰于空气流速、湍流强度与温度等不同方面产生影响,使得建筑物内部形成独特的室内空气环境,

11、并由此产生相应的评估指标。我国制定的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规定了 与人体健康有关的空气质量参数,包括温度、相对湿度、空气流速、新风量、可吸入颗粒物等。在研究初期,学界关于室内空气质量的定义主要基于对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的关注。1989年,哥本哈根P.O.Fanger教授将高品质的空气环境,定义为使用人群对于室内空气环境的整体感受良好,从而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对于室内空气质量的认知。1996年,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ASHRAE)提出“可接受的室内空气质量”概念,即“空气中已知污染物浓度未达到对人体产生严重威胁的程度,并且绝大多数(80%或更多)接触者没有表示不满”1。其中既包括客观污染物浓度

12、指标,同时强调人的主观感受。比如环境中较低的湿度会加剧眼疲劳,引起人们对于当前空气环境的消极态度。人体对于环境中的空气流速、温度、湿度的感知变化都会造成空气质量评估波动,并对身心健康产生影响。而自然界的空气流相较于室内空气能够给人更多舒适与新鲜感。换而言之,建成环境中的空气流如果能够具备自然环境中的特征,往往就是最适合人图1 室内空气环境与感知、心理、行为与认知的关系图2 基于后疫情时代不同需求层次的室内空气环境设计策略图 1图2境下,探索人的行为心理与室内空气环境的关系,将推动真正满足人类需求的空气设计,进而创造后疫情时代人居空气环境的新常态。1.3 室内环境的空气设计现状空气设计对于不同专

13、业领域有着多维度的含义,目前在学术界还没有对于空气设计的明确学术定义。对于建筑学科而言,空气设计意味着利用建筑设计的污染源控制、通风、净化等方式来改善空气质量,使其控制于国家规定的室内湿度、温度、污染物浓度的基本数值。大量研究从技术与建筑形式角度出发,如高层建筑空气调节系统设计、绿色建筑自然通风、民用建筑室内空气质量保障等方向,探究如何利用建筑空间设计来满足良好的通风与空气净化,实现健康人居。对于暖通空调领域,空气设计则是通过机械工程的方式实现被动通风与空气净化。然而室内设计很少提及空气设计的概念。过往文献主要关注室内空气污染与空气质量调节,比如室内空气自然加湿需求3、室内环境中的气味污染物4

14、等,缺乏以人体感知需求为核心的空气设计原则与标准的制定。舒适的室内空气环境是各方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研究证明,室内空气质量评估不仅基于污染物的浓度,还与社会心理因素以及人的主观感知居的空气环境。1.2 后疫情时代对于室内空气环境的新需求空气在室内环境设计的发展与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人类需求的变化始终存在潜在联系。18世纪的大流行传染病,使得室内空气传播感染成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引发了有关建筑通风标准的讨论。1952年伦敦雾霾的发生,迫使社会开始重视空气污染问题。1960年以后,现代建筑有关室内空气与热环境的相关研究增多。随着空调使用的普及以及全球变暖趋势日益显著,节能成为备受关注的重点2。此次新

15、冠疫情的发生,舒适健康的室内空气环境将再次被重新定义。由于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人们开始重视室内空气环境的安全与清洁。居家隔离政策也促使日常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变化,生活起居、工作学习、娱乐休闲等多样化行为活动都发生在室内空间,由此使得人们愈发关注室内空气环境的舒适度。随着全民健康意识的觉醒,长期呆在相对密封的室内空气环境对于生理与心理的健康影响也受到同等重视。与此同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与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普及,人类控制空气环境的手段越发多元化,人类活动对于室内空气环境的影响也正在逐渐增强。在此语14Seminar&Summary专论与综述关联5。营造健康舒适的空气环境既包含对于空气污染物的数

16、值控制,还需综合考虑空气环境与人的行为心理的内在联系。空气作为与人密切相关的环境元素,与人行为心理的关系在健康导向的室内环境设计中不可忽视。因而本研究所论述的空气设计,将运用环境心理学中人与环境关系的相关理论,分析人对于环境中空气的行为与心理需求,从而将其应用于室内环境的空气设计,推动建立符合人体行为心理与感知需求的室内空气设计方法与体系。2 人的行为心理与室内空气环境的关系环境心理学将人对环境的认知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人体首先通过感官来感知外部环境,经由大脑进行信息处理并形成内在心理活动,进而主导外显行为,并在不断循环过程中形成对于环境的认知6。人的心理是客观世界在大脑中的主观映射,包括记忆

17、、情感等一系列心理现象。行为则是在心理控制下的外在反应方式。人的行为与心理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与此同时,人也在改变着环境。室内空气环境与人的行为心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2.1 多维度感觉机制的相互作用人体是通过多种器官来获取对于空气环境的直接信息与综合感知。感知,包括接受信息的感觉过程与组织处理信息的知觉过程。人体的感觉器官主要由优质的室内空气环境能够缓解人群焦虑,促进积极愉悦情绪的产生。崔雯婧在对于社区公园老年康复运动场所的研究中提出“吸气益康”的嗅觉感知,新鲜空气会对于人的情绪、知觉和创造力产生积极影响13。人类的心理活动与情绪变化,又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空气质量感知的差异。不同的社会心理因素

18、,比如个 人的工作压力、对于工作的满意度都在影响着人们对于室内空气质量的主观感知,从而改变空气环境评估结果14。即使室内空气环境提供了符合生理需求的温度、湿度,人们还是更加偏爱被新鲜空气环绕的自然空气环境,比如公园和森林。这正是因为自然空气环境能够给人更加积极的情绪价值。当人长期处于室内空间时,空气设计不仅需要关注物理层面的身体健康,还需要关注心理情绪层面的作用机制,在保持健康空气环境的同时,缓解人们的焦虑与紧张情绪。2.3 行为模式的舒适度差异与环境干预人体处于不同的行为模式,对于空气的舒适度需求存在差异。比如当人处于健身等高运动强度时,偏爱高速度气流来降低温度。但是当久坐或者静止,身体对于

19、空气运动的感知会相对敏感。一旦人体感到不舒适,对于室内空气的感知就会转化为外在的行为模式反应。超标的污染物浓度、过高或者过低的温度和湿度都可能会引发头疼、眩晕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组成,其对于空气的感知是基于不同维度展开。感知也被应用于室内空气质量的评估,即感知空气质量(Perceived indoor air quality)7。闷热、新鲜和气味是影响感知空气质量的三个因素8。建筑内部环境对于新鲜空气自由流动的限制可能会导致室内温度的变化,使人体很难感知到合适的热舒适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感知空气质量9。空气中较低或者较高的湿度也会改变人们对于气味、灰尘感知的强弱,造成空气环境舒

20、适度变化。同时,人体的嗅觉是评估建筑物空气污染物的特殊方法,恰当的气味强度会使人体对空间环境产生愉悦感10。良好的空气环境需要合适的温度、湿度、流速和气味等元素的互相协调,让人从整体环境体验层面感到舒适,从而影响人的感知评估。但是不同的个体感知敏感程度存在差异,比如女性和老人会对于空气温度变化、湍流速度更加敏感,因而室内环境的空气设计还需要综合考虑不同人群的多层次需求。2.2 心理情绪反应下的环境偏爱人体的感知系统在接受信息后,会反馈给大脑进行信息处理,转化为对于个 人的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内在影响。研究证明,颗粒物、恶臭刺激物和毒素会诱发负面的心理健康结果11,在短期内会引起情绪的变化,产生焦虑

21、、烦躁等消极情绪与感受。长期处于污染物超标的环境会降低人的幸福感,甚至可能导致心理疾病与抑郁症状12。图3图5图4图3 Air Bubble项目场景图图4 基于空气可视化的媒体艺术作品图5 Public smog项目示意图15F&ID第30卷第04期 2023年04月 家具与室内装饰等症状,甚至增加呼吸系统疾病的患病机率,造成严重的健康风险15。舒适的空气环境不仅能够减少疲劳与困倦状态,提高学习工作效率,还有利于个 人创造力的迸发。因而在不同功能属性的空间,多样化的行为需求决定了空气组织与控制的差异。人类行为模式也会对于环境空气质量造成客观影响。根据医学研究所的报告,人类行为是影响室内空气污染

22、的三个主要因素之一16。不同地方的文化风俗下的行为习性会引起室内空气质量的波动。比如对于加纳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居民对于室内空气与生活质量相关联的认识普遍较弱,因而不会意识到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会加剧室内空气污染,造成潜在的健康隐患17。做饭的燃料选择、居家通风、抽烟等行为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室内空气质量变化。当骤降的空气质量开始干预人们生活,它会对于个 人生活方式与应对行为18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引发个体环境意识提升,增加优化空气环境的行为决策。2.4 基于认知与意象的环境隐喻人对于良好的室内空气环境的体验是通过感官建立的多维度感知,进而形成对于优质空气环境的潜移默化的认知。Patricia

23、Baker认为纯净的空气提供了 多感官体验帮助促进身心健康,视觉、听觉和嗅觉是身体识别纯净空气的重要感官19。绿色的森林、植物的芬芳以及流水声等环境意象都是对于新鲜空气的隐喻。它们在人们的主观印象中象征着舒适、新鲜的空气环境,这是在过去的体验和经历中长久累积的经验。因而在室内环境的空气设计中,视觉、嗅觉、听觉等相关元素的巧妙应用能激发人类对于新鲜空气的联想。比如室内装饰的色调以及照明会影响人体对于空气环境的感知20。明亮照明与绿色调的运用,可能让人联想到自然的阳光与空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当前空气环境体验。综上所述,环境中的空气与人的行为心理有着复杂的作用机制。人体对于良好的空气环境的固有概

24、念与环境意象,首先开始于对室内空气多种存在形式的感官感知,经过大脑的信息加工后,转化为积极或消极的情绪感受与适应性行为反应。此过程的长期循环会显著影响人的生理与心理健康,并最终形通过评估环境物理空间的空气质量和人类行为的关系,从社区层面建立减轻空气污染的知识网络22。提升空气洁净度的方式还需要与空间功能更好的关联。在日常的室内设计中,将空气净化功能与室内空间融合,才能使人积极主动地去使用空气调节装置。因而设计师需要在初期就预留空气净化消毒设备与环境结合的空间,并且考虑布局位置的使用合理性。目前普遍使用的室内空气消毒方式为紫外线和中草药熏蒸23,紫外线消毒灯可选择放置在客厅沙发旁,而小型电子熏蒸

25、等消毒设备,可置于桌面等具有高度的位置摆放,便于家庭成员打开使用,使得空气净化的使用满足人的行为习性。在大型室内公共空间中,空气净化系统还可以与公共娱乐设施结合,在提供空气净化的同时,吸引使用者的参与,增强设备的可持续性。比如eco Logic Studio设计的空气泡泡(Air Bubble)游乐场,将空气净化过程与儿童的行为结合。孩童在使用弹力球和绳索无忧无虑玩耍的同时,也为空气净化系统提供了运作动力,从而将空气净化的过程巧妙融入空间功能,营造可持续的空气净化环境(图3)。3.2 舒适性:关注不同人群的感知差异在保证吸入空气的安全性前提下,提升空气环境舒适性,发挥其对于身体健康的积极作用。

26、疫情时期,当全家都呆在相同空间内,不同人群对于空气的需求不一致,比如老人和儿童对于空调风更加敏感。空气作为室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关注不同人群的感知差异。对于现代建筑空间,可以通过空间设备的介入来创造易于被人自主控制的空气环境,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空气调节功能。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设置多个可打开的窗户,满足不同人群对于空气流动的需求。此外还可以通过可调节温度、湿度的智能装置,实现不同房间的多样化室内空气环境。与此同时,以室内颜色照明、家具布局为例的视觉、触觉等多维度环境介入方法,可以辅助舒适空气环境的塑造。如卧室站立式空调在墙角呈45度摆放时,空气温度舒适性更好24,选择具有半通风的隔断更有

27、利于空气流动。房成人们对于健康舒适的室内空气环境的认知,作为个 人积累的经验与知识,引导人们的心理活动与行为模式21,进而回应深层次的潜在需求。与此同时,人的感官感知、心理情绪、行为习性与环境认知,又会反作用于室内空气环境的成分与评估。人不仅能体验室内空气环境,更能影响与控制室内空气环境,通过行为引导唤醒空气环境意识,从而改变着未来室内空气环境设计模式(图1)。舒适的室内空气环境,首先需要人体从多维度感官层面感觉到舒适,其次是符合不同人群的行为习性的需求,以促进积极的生活状态与提升 工作效率。更进一步的是给予 人们心理层面的情绪愉悦感,通过解构认知和意象,来重塑室内环境的自然空气体验。3 后疫

28、情时代的空气环境设计人的行为心理与室内空气环境的关系,有潜力被应用于后疫情时代的空气环境设计,以满足人在变化的生活场景下对于空气环境提出的多元化需求,为未来舒适健康的人居空气环境提供新的发展路径(图2)。3.1 安全性:融入行为场景的空气净化功能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空气定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洁净的空气是人类生存必要的条件。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推动了空气净化系统融入住宅设计。在后疫情时代,室内空气环境的安全性至关重要。然而对于许多国家而言,清洁的室内空气意味着需要大笔的资金投入用于改善建筑通风和空气质量。在此阶段,可以推动空气净化融入行为场景,让人们通过个人主动行为来改善空气质量。美国CDC对于改

29、善室内通风提出了易于实施的家庭行动方法,比如利用家中的排气扇、风扇等设备改善气流。鼓励人们通过符合日常生活习惯的自发行为改变室内空气环境,用更加低廉有效的方式解决空气质量与安全问题。在此场景下可以建立有关空气舒适度与空气健康行为的知识网络,鼓励用户参与健康空气环境的营造,进行相关认知的普及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参与式室内空气质量数据共享项目PiMiair.org中,空气质量监控器被分发给用户,要求使用者在特定的位置标记自己的活动,PiMiair.org可以16Seminar&Summary专论与综述间的采光和色彩也会影响人对于空气的感知。白色板片和暖色木板会给人温暖阳光的空气感受,而灰色、狭小的

30、空间就可能给人空气流通不畅的错觉。在不同类型的建筑空间中,应根据不同人群需求来使用恰当的照明强度以及环境装饰色调,使其与空气设计相互协调,推进舒适的空气感知环境营造。3.3 灵活性:满足行为模式的多元需求面对未来个性化的空气环境需求,可以在健康的基础上挖掘多元功能。居家隔离、居家办公、居家健身等突变的室内行为模式,所带来的是对于空气环境的多样化需求。比如在睡觉的时候,人体对于空气流动的敏感度会增强,此时不适合直吹风以及温度较低的空气环境。在运动时候,人们对于空气流动的需求会增大。因而对于卧室、客厅和书房等不同行为属性的场所,空气流速、湿度的需求存在差异。空气设计需要根据空间场景属性,完善与之相

31、关联的湿度和风速等指标的综合调节方法,建立基于空气流速、湿度等指标的多元化设计标准,适用于不同场景下的人体感知需求,从而提升创造力与工作效率。比比如温度范围25-26 C,身体空气速度0.1-0.2m/s,相对湿度50%-60%,是对于人体来说比较舒适的空气环境25,可应用于个 人学习与远程办公场景。在未来,智能设备与虚拟平台的介 入,有潜力实现基于不同行为需求的空气环境转换,实现自我效率与工作状态的提升。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梅燕妮等人在提升室内空气质量的适应性种植系统AIR MATTERS项目中26,通过虚拟平台让用户搭建模块化种植装置,形成微生态系统,用于净化空气污染物,并推动人的多场景行

32、为与植物装置系统的结合,满足在不同学习、工作、休憩状态下的空气环境功能的切换与调控。3.4 疗愈性:强调心理情绪的积极调节在符合生理需求的情景下,室内空气环境可满足更高层次需求,即发挥对于个人情感与心理健康的积极效益。在保证安全健康的条件下,推动积极情绪的生产和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室内空气设计有潜力利用人体的多感官参与重构室内空气环境体验,创造自然疗愈氛围。艺术家Ayako Suwa的展型环境艺术装置结合,在提供空气优化功能的同时,作为装饰性与体验性的环境家具,将空气设计转化为多元化表现形式。空气设计还有潜力通过多种表达方式,创造未来互动性的空气体验,让空气变得可触可感,同时具有深层次认知影响

33、。通过认知过程融入,推动社会群体对于室内空气质量的可持续关注与实际行动。Akira Wakita与大金空调(DAIKIN)合作的 Visualization of Air Conditioner媒体 艺术作品,结合数字技术将空间中的空气流动可视化,创造独特的空气环境互动形式,通过视觉让人们认识舒适的空气环境(图4)。艺术家Balkin A的公共雾霾(Public smog)项目,将空气可视化为虚拟的白色立方体,置于洛杉矶的灰色场景中,使人们理解碳排放是对于大气层空间的掠夺30(图5)。随着基于空气的设计趋于多元化和社会化,优质的室内空气环境将在未来迸发更多的生机与活力31。4 结语空气作为建成

34、环境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舒适的室内空气环境将会是人类一直追求的目标。在后疫情时代,随着社会对于空气的重视,室内环境的空气设计将不局限于最基本的安全与健康性,人与空气的未来关系需要得到重新思考。本文基于环境行为心理学理论,分析了 人类感知室内空气环境的机制。人的多维度感觉、环境偏爱、行为习性、固有认知,都会影响着对于室内空气环境的体验。营造健康、舒适的室内空气环境需基于 人体感知以及行为心理的内在逻辑,在符合最低的生理安全需求的基础上,挖掘其背后所反映的深层需求。基于此,研究指出后疫情时代人们对于室内空气不同层级的潜在需求,并提出了以人的行为心理为核心的室内空气设计策略。旨在利用人的行为心

35、理与空气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融合行为场景与室内空气设计,满足不同人群的感知差异与行为模式的多元需求,进而发挥其对于更高层次的心理与认知需求的积极效益,构建令 人愉悦的室内空气环境新常态。但是由于研究局限性,本文所论述览,“回忆的味道,来自大自然的美味佳肴”(Taste of Reminiscence,Delicacies from Nature),将森林的气味提取出来,放到人们的呼吸面具上,使得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清新空气环境中,从而感到身心的放松与舒缓27。人们对于舒适的空气环境的固有印象与记忆,可通过对其视觉、嗅觉、听觉元素的抽离提取和形式转换,运用于沉浸式空气疗愈环境。将

36、植物芬芳的气味、潺潺的流水声、轻柔拂面的微风等元素与室内环境相结合,勾起人们对于新鲜空气环境的联想,营造情绪疗愈氛围,减少因长期处于室内空间产生的抑郁与消极情绪。因而在室内材料的选择上,可以多使用具有生命感的可呼吸材料,比如树皮、石头、纯棉布艺、藤椅等,使得室内家具能够更好地传递自然空气中的气味与视觉观感。此外,还可以通过绿色植物或者水景的生态介入手段28,在改善室内空气的同时,将自然空气体验融入室内空气环境设计。对于室内绿植布局方式,室内设计师可以制定相应的绿色植物选择标准,做到因地制宜的快速布局。比如公共区域可选择释放氧气能力较强的绿箩、能够过滤空气的吊兰。而私人空间可选择具有心理调节功能

37、的芳香性植物,如让人感到快乐的迷迭香和静心宁神的薰衣草29。水景的布置也能够一定程度吸附空气中的污染物,增加空气湿度。通过此类生态设计对于空气环境的多感官介入,在营造良好空气环境的同时,给人心理疗愈感,缓解长期居家工作隔离的焦虑情绪和疲劳,给予精神放松与审美满足。3.5 互动性:创造沉浸虚拟体验与引导认知最后,室内空气环境还可以拓展多样化互动形式。疫情推动许多居家新型活动的产生,比如线上旅行、线上展览、线上派对、线上观影。空气如果能够配合此类行为,制造个性化体验,就能进一步提升居家生活的品质。以气流为例,自然风往往是大面积吹向人体,而人造空调风多是局部吹动。环境中的空气体感,有潜力应用于沉浸式

38、虚拟体验,丰富居家生活娱乐。比如在观看电影的时候,在特定场景感受到气流略过耳边的感受,从而创造沉浸式的居家互动体验。在此场景下,空气设计可与小17F&ID第30卷第04期 2023年04月 家具与室内装饰的空气设计策略尚未基于具体参数标准详细展开。如空气调节装置、空间布置原则、营造疗愈性空气环境的温度、湿度、流速标准等。这就需要后续更多的开拓性研究,来推动建立未来完善、规范的基于 人类行为心理需求的室内环境空气设计方法与体系。(责任编辑:肖 佳)参考文献:1ANSI/ASHRAE Standard 62.1-2007.Ventilation for acceptable indoor air

39、qualityS.Atlanta:American Society of Heating,Refrigerating and Air-conditioning Engineers,2007:3.2Sundell J.Reflections on the history of indoor air science,focusing on the last 50 years J.Indoor Air,2017,27:708724.3杨红,齐昊天.基于室内空气自然加湿需求的纤维艺术设计探析J.城市住宅,2021,28(01):111-113.4张万众,张彭义.室内建筑装饰装修材料气味物质及其释放研究

40、进展J.环境科学,2021,42(10):5046-5058.5Finell E,Haverinen-Shaughnessy U,Tolvanen A,et al.The associations of indoor environment and psychosocial factors on the subjective evaluation of Indoor Air Quality among lower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a multilevel analysisJ.Indoor Air,2017(27):329-337.6胡正凡,林玉莲.环境心理学

41、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7Maula H,Hongisto V,Naatula V,Haapakangas A,Koskela H.The effect of low ventilation rate with elevated bioeffluent concentration on work performance,perceived indoor air quality,and health symptoms.J.Indoor air,2017,27(6).8Shanshan Zhang,Jia Zheng,Yue Wu.Field study of air enviro

42、nment perception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waiting spaces of general hospitals in winter citiesJ.Building and Environment,2020,183.9Zulfikar Adamu,Andrew Price.The Design and Simulation of Natural Personalised Ventilation(NPV)System for Multi-Bed Hospital WardsJ.Buildings,2015,5(2).10Langer S,Rama

43、lho O,Le Ponner E,Derbez M,Kirchner S,Mandin C.Perceived indoor air qual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air pollutants in French dwellings.J.Indoor air,2017,27(6).11Beemer Cody J.,Stearns Yoder Kelly A.,Schuldt Steven J.,Kinney Kerry A.,Lowry Christopher A.,Postolache Teodor T.,Brenner Lisa A.,Hoisingto

44、n Andrew J.A brief review on the mental health for select elements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J.Indoor and Built Environment,2019,30(2).12张广来,张宁.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空气污染的心理健康效应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2,32(02):15-25.13崔雯婧.社区公园老年康复运动场所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6.14Thtinen Katja,Sanna Lappalainen,Kirsi Karvala,et al.Probability of

45、 Abnormal Indoor Air Exposure Categories Compared with Occupants Symptoms,Health Information,and Psychosocial Work EnvironmentJ.Applied Sciences,2019,9(01):99.15李志光,贾仓仓.空气污染对居民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21(07):48-55.16Institute of Medicine.Climate Change,the Indoor Environment,and HealthM.Washington,DC:The

46、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11.17Quagraine V,Boschi N.A few behavioral changes can go a long way to improve indoor air quality in GhanaC.Indoor air 2005:Proceedings of the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oor Air Quality and Climate,Beijing: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5:3070-3074.18徐戈,冯项楠,李宜威,陈晓

47、红,贾建民.雾霾感知风险与公众应对行为的实证分析J.管理科学学报,2017,20(09):1-14.19Julia Shaw,Naomi Sykes.New directions in the archaeology of medicine:deep-time approaches to human-animal-environmental care J.World Archaeology,2018,50(03):365-383.20李念平,汪萌,李景明,伍志斌,陆美瑶.室内空气质量和照明色温对人体环境感知及健康的影响J.安全与环境学报,2022,22(01):518-525.21何灿群,吕晨

48、晨.具身认知:无意识行为的认知探寻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0,189(03):69-73+210.22Zheng YX,Li LL,Zhang L.PiMi Air Community:Getting Fresher Indoor Air by Sharing Data and Know-howsC.13th IEEE/ACM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Sensor Networks(IPSN),Piscataway:IEEE Press,2014.23谢金枝,周金霞,刘素梅,王金柱.后疫情时代室

49、内空气消毒与净化方式对比分析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1(08):130-132.24赵雯涵,侯瑞杰,王雨非,宋永兴,张林华.空调器位置对室内气流组织影响的研究 J.山西建筑,2021,47(20):140-143.25TT Chow,K F Fong,B Givoni,et al.Thermal sensation of Hong Kong people with increased air speed,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 air-conditioned environment J.Building and Environment,2010,45(10):

50、2177-2183.26梅燕妮,朱小村,Mary Polites,高懿理,钱栎.AIR MATTERS:提升室内空气质量的适应性种植系统J.装饰,2017(07):40-41.27Ayako Suwa.Taste of Reminiscence,Delicacies from Nature EB/OL.http:/www.foodcreation.jp/en,2020.28常语慧,孙迟.绿色生态在北方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9(09):100-101.29刘婧怡.观赏性芳香植物在室内 绿 化 中 的 应 用 前 景 J .现 代 园艺,2022,45(08):131-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