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竞赛题姓名_成绩_一、填空题。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2、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模型思想。3、教学活动是(师生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4、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中,让学生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会通过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5、学习统计,需要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体验和学会(统计方法),并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分析)。6、在各个学段中,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2、四个学习领域。 7、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8、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机械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9、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10、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着眼于学生整体( 素质 )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 持续 )、(和谐 )发展。 11、乘法是求( 若干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和 )的简便运算。 12、六角形的内角
3、和是( 720 )度。 13、在相距120米的两楼之间种树,每隔6米种一棵,共栽( 19 )树。 14、环绕公园的湖边栽着柳树和杨树。每相隔两棵柳树之间有2棵杨树,一共有180棵杨树。柳树一共有( 90 )棵。15、把一根木头锯成7段,每锯开一次要4分钟,一共需要(24)分钟。16、302路公共汽车从车站每隔5分钟发出一辆班车。从早上6时发出第一辆班车算起,到早上6时32分为止,302路公共汽车应该发出(7)辆班车。17、旅游团有25位旅客入住酒店,有双人房和三人房两种客房,双人房160元/间,三人房210元/间。你觉得安排(2)间双人房和(7)间三人房最省钱。18、一工厂车间8月份比7月份多
4、生产500吨原料,8月份比7月份增产了,7月份生产了(4500)吨原料。19、小芳和冬冬原来共有60张邮票,冬冬给了小芳5张邮票后,两人的邮票同样多。小芳原来有(25)张邮票,冬冬原来有(35)邮票。20、把46块水果糖和38块巧克力分别平均分给一个组的同学,结果水果糖剩1块,巧克力剩3块。这个组最多有(5)位同学。二、选择题。1、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口算正确率和速度要求是(C)。A.100%10-15题/分B.98%10-12题/分C.95%8-10题/分D.90%8-10题/分2、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A)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C实行三级课程
5、管理制度D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3、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B)A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B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4、“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这主要说明新教材。(C)A.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现成的结论B.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C.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统一D.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5、推理一般包括哪两种推理。(D)A.合情、猜测B.归纳、类比C.顺推、逆推D.合情、演绎6、用字母表示数是数与代数领域中关于(A)的
6、学习。A式与方程B数的运算C数的认识D探索规律7、为什么0不能做除数?(C)A.因为一个数除以0,商是无穷大B.因为0/0是不定式C.因为0做除数,商无法确定D.因为任何数乘0都得08、让学生估计1页书有多少个字,一本故事书有多少个字等,是培养学生的(B)。A.符号感B.数感C.统计观念D.空间观念9、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是属于(C)的内容。A数与代数的数的运算B.数与代数的式与方程C图形与几何的测量D.图形与几何的图形的认识10、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是属于图形与几何学习领域中关于(B)的学习内容。A、图形的认识B、图形的测量C、图形的运动D、图形的位置11、通过应用和反思,加深对所有
7、知识的和方法的理解,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属于(B)的范畴。12、摸牌和下棋是属于(B、)学习领域的学校内容。A、统计和概率B、实践与综合应用C、空间和图形D、数与代数三、判断题。1、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和同伴探究、交流、解决问题。()2、情感、态度目标与其他目标的实现是一种“渗透”、“融合”的关系。()3、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要求每个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4、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是课程资源,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师生间的交流启发,乃至学生在课堂出现的错误也是有效的课程资源。()5、探究学习的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
8、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它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6、“情感与态度目标”是可以预设的。()7、掷两枚硬币,它们全部正面朝上的机会是1/2。()8、必须是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9、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包括收集、整理、叙述、分析这几个环节。()10、分数、小数和百分数都是有理数的常用表示方法。()11、随着火车的平移运动,坐在火车里的人也在做平移运动。()12、“一个数的个位是0”是“这个数能被2整除”的必要条件。()四、简答题。1、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关于“统计与概率”的学习内容。根据你的经验和理解,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的教学重点有什么不同?并请你根据这一知识点,设计一道题目
9、,考查第二学段的学生。答:第一学段的重点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并运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感受数据蕴含的信息。第二学段的重点是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验随机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认识各种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统计量的实际意义。2、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关于“图形与位置”的学习内容。根据你的经验和理解,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教学重点有什么不同?并请你根据这一知识点,设计一道题目,考查学生。答:第一学段的重点是学生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
10、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知道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绘所在的方向。第二学段的重点是了解比例尺,按给定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并能根据相对参照点的方向和举例确定其位置。会绘制与描述简单的路线图,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3、解释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中的“数感”和“符号意识”。答:数感主要是只关于数与数量表示、数量大小比较、数量和运算结果的估计、数量关系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达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用符号可以进行一
11、般性的运算和推理。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时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4、练习设计中要注意哪些问题?答:(1)练习课也要创设情景,激发兴趣;(2)练习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3)多一些问题解决,少一些机械操作;(4)用足用好每一道练习题;(5)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探索和交流时间1、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学习评价应怎样转变?答: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个性
12、倾向。2、怎样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呢?答:(1)使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2)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影响。(3)了解统计的多种功能。1、练习设计中要注意哪些问题?一是练习课也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是练习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三是多一些问题解决,少一些机械操作。四是用足用好每一道练习题。五是留给学生充足的探索和交流时间。2新课程要求教师具备哪些新的技能?需要哪些新的工作方式?答案要点:1.技能:(1)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2)增强对课程的整合能力。(3)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2.工作方式:(1)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2)要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3)教师之间
13、要更加紧密地合作。3怎样上好一堂数学课? 答案要点:1.做好课前研究。(1)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与过去教材相比,内容变化了吗,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变化;过去教材没有这个内容,属课程标准教材新增加的内容,要研究为什么增加。然后确定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2)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已有经验,预测学生学习中的困难。(3)丰富开发课程资源。(4)选择有效的教学技术和手段。(5)选择恰当有效的教学方式。(6)确定教学方案。包括设计完整的教学环节,明确各环节的意图,做好充分的预设等。 2.做实课堂教学。(1)教师的语言丰富,且有感染力,能激发学生兴趣,能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等。(2)教师给学生充分的从事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帮助学生解读教材中的情境和问题,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充分的交流活动。(3)恰当、适时的进行课堂调控,及时把握和处理课堂生成的问题。3.做真课后反思。教学后,教师要及时地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是否一致,教学方式是否具有实效性,查找课堂教学中出现以外的原因何在,该怎样解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