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论_贺才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71622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3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论_贺才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论_贺才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论_贺才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4月第23卷第2期Apr.2023Vol.23,No.2湖南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论贺才乐,黄洁萍(中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410083)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习近平关于协同育人的相关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教育方法论等为理论依据,以构建“大思政”格局、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加快“双一流”建设等为现实依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的协同育人理念普及不够、课程思政体系尚待建立、教育资源尚未有效整合等问题从大理念、

2、大内容、大路径等方面进行了整体构建。通过树立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的协同育人理念,厘清协同育人内容,加强育人队伍、课程思政体系和校内外协同联动等方面的建设,以期不断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体系。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大思政课”;课程思政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31X(2023)02-0062-0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多方力量通力配合,才能产生协同效应,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以“大思政课”为视域尤其如此。如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

3、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2。这就表明,以“大思政课”为视域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问题实乃大势所趋。目前,“大思政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虽然均属热门话题,但放在一起讨论的不多,相关理论探索更少。截至2023年2月13日,在中国知网上以“大思政课”为篇名检索到相关文献262篇,主要集中在 2021 年、2022 年(共占比 94.66%);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为篇名检索到相关

4、文 献 158 篇,主 要 集 中 在 2020 年 前 后(占 比68.9%),2017年以前相关论文极少。学者们集中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类型特征、机制模式、存在问题、实现路径等为主要研究内容,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石书臣、韩笑针对“大思政课”协同机制建设,在重要意义、现实问题、推进策略等方面作了深入思考371-76;张二军、姜大为揭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内涵与特点,并从政府、高校、家庭等方面进行路径构建460-62;骆郁廷、周耀杭则从以“工作体系”为核心、以“队伍建设”为支撑、以“制度保障”为依托等方面,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的实现路径5125-127。这些

5、研究,既有对现实问题的考察,也有对理论问题的探讨,对我们开展后续研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以下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收稿日期:2022-04-25基金项目:中南大学研究生案例库建设项目“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专题教学案例库”(2020ALK33);中南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重点课题“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2021JGA005);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级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供给侧改革研究与实践”(XYS16J26)作者简介:贺才乐(1968),男,湖北天门人,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黄洁萍(1996),女,安徽太湖人,中南大学马克

6、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研究。62第2期2023年育人的理论依据、现实依据、存在问题、应对策略等方面做些探讨。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理论依据要准确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就要加强对其基础理论展开研究。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原理、习近平关于协同育人的相关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教育方法论等,分别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哲学基础、现实指导和专业依托,并在不同维度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供学理支撑。(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普遍联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哲学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世上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普遍联系会引起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联系

7、是事物内部各元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普遍联系则是指世界上没有事物是可以单独呈现的,世界上的全部事物相互统一、相互联结为一个整体,所有事物都与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之中,一切事物内部的各元素或子结构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因为“所有的两极对立,都以对立的两极的相互作用为条件;这两极的分离和对立,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联结之中,反过来说,它们的联结,只存在于它们的分离之中,它们的相互依存,只存在于它们的对立之中”6954。普遍联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恩格斯的历史合力理论,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万事万物是

8、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720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和发展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正是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广泛联系,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各学科、各部门之间同样联系密切,进而生成教育合力的过程。也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其复杂性和多样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而这个有机整体的良好运行方式就是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在重视高校内部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同时,也要加强高校之间、家校之

9、间、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协同育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联系原理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二)习近平关于协同育人的相关论述习近平关于协同育人的相关论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指导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各种会议上多次提出了协同育人的相关要求。第一,关于协同育人的内涵。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立德树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等方面,对协同育人内涵进行了阐释。如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明确指出,要“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8。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要求“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

10、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9。在论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时,习近平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106-7,以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同向同行、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第二,关于协同育人的管理。习近平强调将宣传思想工作同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等各领域紧密结合,筑起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如在 2016 年 5 月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明确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

11、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11213,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统筹各方面力量协调推进。第三,关于协同育人的运用。习近平将协同育人理论运用到了社会治理方面,积极发动党委、政府、企业、社会、人民群众参与到社会治理中,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如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2022 年 4 月,习近平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提出“大思政课 我们要善用之”,鼓励各地高贺才乐,黄洁萍:“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论63第2期2023年湖南学院学报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

12、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习近平关于协同育人的相关论述涉及教育、宣传、社会治理等多个领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指明了正确方向,从教育主体协同、学科教育领域融合、教学方法创新结合等方面开展工作,彻底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壁垒。(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教育方法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专业理论。所谓综合教育方法论,是指“教育主体在把握各种教育方法各自特点和共同取向的基础上,通过协调整合,形成共同目 标 服 务,同 时 或 先 后 运 用 多 种 方 法 进 行 教育”12287的方法理论。综合教育方法具有全面性、协调性等特点,具体可划分主从式综合与并列式综合

13、方式、协调式综合与交替式综合方式、渗透式综合和融合式综合方式。主从式综合主要包括教育与自我教育、现实方法与虚拟方法的综合;并列式综合包括教育与管理的综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综合;协调式综合是指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交替式综合是指多角度、多侧面教育的综合;渗透式综合指思想政治教育同业务工作的有机结合;融合式综合指单项的教育方法相互影响融合成一种新的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需要多方合力共同完成,其中思政课教师应借鉴主从式综合教育方法进行自我教育,其他教育主体需要强调并列式、协调式综合教育方法,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时应该以交替式、渗透式综合教育方法为主导,开展同质

14、活动或校际交流互动需要运用融合式综合教育方法等。此外,美国生物学家贝塔朗菲 1948年提出的系统论、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 哈肯1973年创立的协同论等,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理论借鉴。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现实依据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是基于现实考量提出的,在构建“大思政”格局、推进“三全育人”工作、紧抓“双一流”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经之路。(一)构建“大思政”格局的必然要求习近平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多次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性和全局性意义,提出“大思政”育人理念。所谓“大思政”,是

15、指“通过主体统筹、资源整合、要素协同”13115,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到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的全局和高度来开展工作。也就是说,要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强调不同主体间的相互协作,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体制机制,推动各环节、各领域、各要素协同育人,形成与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同向同行的一体化态势和教育合力,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特别强调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协同,构建优势互补、协作配合的整体系统。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传统模式,具备大格局和全球视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能将主阵地和主渠道队伍有机结合,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扩充与流动;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平台打造网上网下同心圆,突破高校思想

16、政治教育对传统时空的依赖;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交流与整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各种教育资源的协同融合,建立起支撑“大思政”育人格局的队伍和平台,构建起全方位、一体化的“大思政”格局。这是关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大是大非问题。(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的内在需求“三全育人”,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简称。“三全育人”理念由来已久,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教育工会一次全代会就提出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主张。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高校开展育人工作

17、进行了全面部署,“三全育人”理念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体系构建提供了基本遵循。“全员育人”是指各领域如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等相互协调配合,共同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形成教育合力;“全过程育人”意味着学生入校门开始就接64第2期2023年受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到学生成长成才的每一个环节,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课后的日常生活,都需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使思想政治教育不留盲区;“全方位育人”指学校充分运用各种载体,整合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丰富资源,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系统性、全面性和时代性,针对学生需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课堂教学、校风学风建设、网上平台建设和社会实践

18、等诸多方面,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构建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长效机制。“三全育人”理念具有系统性和协同性,为贯彻落实“三全育人”要求,各高校必须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时间、空间局限,统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整合育人力量,实现全员育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融通育人环节,实现全过程育人;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校内校外协同,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三全育人”回答的是“怎样培养人”这一重要问题。(三)加快“双一流”建设的现实需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是新时代高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现实需要和具体举措。以文科教育为

19、例,新文科建设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民族自信心的主战场和主阵地,对培养新时代人才、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如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11233。“新文科”建设的核心要义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节点,促进文科发展的融合性、创新性、时代性。加快“新文科”建设,首先要关注交叉融合新方向,如文科内部融合和文理融合新方向,以新的思路或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其次要探索新模式,整合服务于人才培养的资源,如校政校企合作、跨校跨院联合培养等;最后要建设新课程,开发

20、适应新方向的专业课程。“新文科”建设要求避免重文轻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文科教育的一部分具有高度综合性,要不分文科、理科,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针对不同学科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将进一步打破思政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分享,为学生提供更契合“新文科”建设需求的跨学科、综合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能力的优化升级和“新文科”更好更快发展。“新文科”建设是这样,“新工科”建设等也是如此,“双一流”建设的实践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不断创新发展。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现存问题随着 2020年教育部关于 高

21、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通知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工作逐渐受到重视,全国各高校纷纷设置课程思政研究课题,积极探讨并落实课程思政的相关要求,但是,仍然存在协同育人理念普及不够、课程思政体系尚待建立、教育资源尚未有效整合等问题。(一)协同育人理念普及不够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存在着协同育人理念普及不够的问题:一是部分教师仅将思想政治教育简单等同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这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学生实际、脱节社会实践,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只教不育”的异象,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使命背道而驰。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被狭隘理解为只是思政课教师的任务,其他本应参与的各科教师、辅导员、学校党委、

22、学生管理部门等,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明确协同意识。如专业课教师大多只局限于完成专业教学任务,对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非自身学科具有排他性的现象;辅导员多侧重于关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没有或极少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他相关部门的协同参与也非常有限,甚至于因应付检查而存在。这些现象,虽然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逐渐得到改善,但协同育人理念还需进一步普及。(二)课程思政体系尚待建立课程思政即通过专业课教学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专业课程教学中,不再局限于几门思政课程如思想道德贺才乐,黄洁萍:“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论6

23、5第2期2023年湖南学院学报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而是实现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这一理念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和领域,为各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价值引领,也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推动“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课程思政体系尚未建立。主观上,部分高校教师认识不到位,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思政课教师的工作职责,专业课教师的责任则是搞好本专业的教学;客观上,不同课程之间确实存在学科壁垒,不同学科、不同课程有自身的学科属性和专业特点,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24、。也就是说,专业课教师在进行知识讲解、原理解析、课堂讨论、布置作业时都有明确边界和特定法则,而这些边界和法则又使学科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能相互贯通,甚至割裂了不同课程之间的联系,造成育人效果的“孤岛效应”。(三)教育资源尚未有效整合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未形成全员参与、无缝衔接的工作格局。校内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科研管理衔接度不高,校际相关交流互动较少,这些都严重地浪费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第一,广泛存在尚未发掘的教育资源。因为协同育人理念尚未有效融入教学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所以专业教学、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领域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发掘。第二

25、,教育方法缺少创新,高校育人机制缺乏活力。个别高校存在经验主义思想,较少开展集体教学研究活动,没能根据时代发展及时创新教学方法。由于行业、历史等原因,导致校际缺乏有效沟通互动,极大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体系的有效构建。第三,教育平台孤立,相关科学技术难以支撑教育信息共享。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是需要多方力量通力配合的,但当下虽然有各种教育平台出现,但是这些平台一般自成体系,难以形成合力联动,相关的信息沟通、经验分享、资源配置等也难有效实现,导致教育资源孤立分散,不能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此外,还存在着诸如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互脱节或低水平重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固化单一等问题。四

26、、“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应对策略要走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困境,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在大理念、大内容、大路径等方面进行整体构建。(一)树立大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协同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必须统一思想认识,树立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等理念。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做人的工作,特别是做人的思想工作,而思想政治教育要卓有成效,就必须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也是如此,如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等。其次,要树立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立德树人深刻回答了高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

27、么人、如何培养人等根本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厘清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深刻体会到立德树人是所有学科都应承担的大责任,将价值引领融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破解立德树人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难题,推动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使新时代大学生能担大任。党的二十大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号召广大青年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更是对青年学生给予了殷切希望。最后,要树立“三全育人”理念,充分调动所有育人力量和育人资源。“全员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过程中的主体要素,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建设过程

28、中重要的时间和空间要素,是应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新特点和思想政治工作新要求的必然选择。“三全育人”理念的重点在于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性和多元性,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集中分散的育人资源,以齐心合力的育人力量实现立德树人的最终育人目标。66第2期2023年(二)整合大队伍、大师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协同“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共青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14226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大系统中,各子系统都承担着自己的职责,只有各个教育主体同向同行,才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大系统发挥最大功能。习近平强调指出,“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

29、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师等队伍建设,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协同,主要指领导主体、教育主体、管理主体、服务主体和接受主体的五位一体协同。其中,党委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组织功能,思政课教师“种好责任田”,专业课教师以课程思政的形式实现联动育人,管理服务人员增强责任担当,挖掘岗位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大学生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五位一体的教育主体协同有助于打破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思政课教师责任的传统观念,在领导、教育、接受、管理和服务环环相扣的过程中,各个主体相互依存,共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只有这样,

30、才能达到中央要求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人民团体分工负责、全党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15。培养全员联动的协同育人大队伍:一是建立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协同育人体系。思政课教师自身专业知识要扎实,时刻以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标准要求自己。特别是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视野、大格局的高度,具有“国之大者”的大情怀,成为教书育人、以身示范的大先生,真正担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与引路人的大责任。同时,思政课教师要担任把控方向和提供建议的角色,专业课教师可以与思政课教师形成一对一交流

31、模式,努力打造既适用于专业教学、又蕴含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二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与学校管理队伍协同育人体系。管理者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和管理水平,在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方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潜移默化中以管理者的优良品质和暖心行动感化学生。如高校辅导员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要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学习,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融入日常工作,做大学生政治思想的引领者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助力者。三是育人和服务相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优良品质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无形积淀而成的,要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生活,就要发挥服务育人润物细无声的优势,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

32、到教育和启发。如宿舍管理人员应在日常生活中关爱学生,能让学生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三)聚焦大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协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方向和归宿,应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党的教育方针来设置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16154。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一个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就是“立德树人”,就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是总体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并通过各类专业课教育教学表现出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与各专业课目标或各阶段性目标密切联系,相互依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协同是指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之间在方向上保持一致,既包括公共课教师、专

33、业课教师和管理服务人员的相互配合,也包括大中小学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协调一致。譬如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需要通过专业课教师讲述本专业的社会需求、职业发展,以及本专业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和爱国故事,这样化抽象为具体,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而这正是高校教师和管理服务人员的共同责任。又如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小学是大学的基础,大学是中小学的发展和延伸,各阶段目标必须相互衔接、循序渐进,只有使三者同向同行,才能共同完成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加强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

34、十大育人”体系建设,都是围绕育人展开的。如何达贺才乐,黄洁萍:“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论67第2期2023年湖南学院学报成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目标,始终是各高校的一项中心工作。(四)构筑大平台、大课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协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协同就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环节注意统筹规划、各有侧重,做到理论教育方法与实践教育方法、显性教育方法与隐性教育方法、现实线下方法与虚拟线上方法相统一,最终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最佳效果。在灵活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和具体方法时,也要学习、借鉴其他学科的教育方法,运用现代科

35、学技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与综合。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体系不完整的原因很多,其中课程思政体系尚未建立是一个重要原因。目前,特别要注意打造形式多样的课程思政体系,要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立体化课程体系的渗透和融合,促进“大思政”格局的形成。各高校应大力支持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程改革,建立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联动育人平台;实现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的融入、嵌入和渗入,将传统课堂讲授与“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有机结合,以达到“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的效果;努力打造课程思政精品课程,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育人元素,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中开展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

36、义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形成思政课程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各类专业课程合力育人的立体化育人格局,使学生听起来能“解渴”、学起来引“共鸣”、品起来增“回味”。譬如,文史哲类重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经管法类重在培养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等职业精神;教育类重在师德师风教育;理工类重在科学思维教育和科技伦理教育,以培养大国工匠精神;农学类重在培养“三农”情怀;医学类重在医德医风教育;艺术类重在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以弘扬中华美育精神17。(五)利用大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协同资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物质基础,促进高校思

37、想政治教育资源协同既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需要,也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等特点,空间层面基本上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其中,内部资源主要指立足高校历史传统和办学特色挖掘出的优势资源,以及高校内部组织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和物质资源等;外部资源主要指家庭、社会、高校之间的育人资源。针对当前资源丰富但比较分散的现状,要进一步理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关系,对内部和外部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有机整合,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协同,最大限度地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构建校外校际协同联动体系。高校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充分利用

38、各种内外部资源,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推进校外校际协同联动。第一,要推动学校-家庭-社会联动育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对孩子起到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为孩子建立营造一个和谐优质的育人环境,促进孩子优良品质和作风的养成;政府要起主导作用,要担责净化社会环境,弘扬社会正能量;高校教师要主动、及时地将社会上的先锋人物和先进事迹融入教学案例,携手社会公益组织举办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范围,构建党政机关、高校、企事业单位、社区、家庭共同育人格局。第二,要推动区域性高校联动育人。一方面,要共建联合培养平台。如高校各专业课教师之间要保持交流沟通,共同

39、设置科学的、可行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由于时空的阻隔,各高校可以联合创建自媒体互动平台,以分享优质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优质课程资源,可促进高校之间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另一方面,可制定、启动定期人员互访机制。各高校之间可提高互访的频次,通过举办学术年会、学术沙龙、教学研讨等实现优秀师资共享,不断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总之,通过树立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的协同育人理念,厘清协同育人内容,加强育人队伍、课程思政体系和校内外协同联动等方面建设,必将有助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68第2期2023年育人体系。随着课程思政、网络思政和思政课程的深入发展,以及 关于新时代加强和

40、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 等的全面落实,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必将得到更好的解决。参考文献: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光明日报,2016-12-09(001).2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的通知EB/OL.(2020-07-25)2022-10-23.http:/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8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

41、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005).9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01).10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1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1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13张晓明.贯通思考“大思政”善用之理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2021(5).14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

42、5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 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N.人民日报,2021-07-13(001).16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编写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7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的 意 见 EB/OL.(2020-04-22)2022-10-23.http:/ Cooperative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Great Ideologic

43、aland Political Courses”HE Caile,HUANG Jieping(School of Marxism,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3)Abstract: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esthe principle of Marxism on the universal connection of things,Xi Jinping s rele

44、vant discourse on cooperative edu-cation,and th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methodolo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It is also based on the reality of“Great Ideology and Politics”,“Thre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and“DoubleFirst-class”construction.According to the pro

45、blems such as the less popularity of the concept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the to-be-establishe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and the in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system is constructed from the aspects of concept,content,and path,etc.By

46、 establishing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concept of people-oriented,moral cultivation and“Thre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clarifying the content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teams,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s,and collaborative linkage bet

47、ween schools,the collaborativeeducation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expected to be improved con-stantly.Key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ooperative education;“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Cours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y course;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贺才乐,黄洁萍:“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论69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