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
国标第号修改单
引用原则
增长:
- 电梯曳引机
轿厢意外移动
在开锁区域内且开门状态下,轿厢无指令离开层站移动,不包括装卸载引起移动。
层门在锁住位置时,所有层门及其门锁应有这样机械强度:
)用静力垂直作用于门扇或门框任何一种面上任何位置,且均匀地分布在圆形或方形面积上时,应:
)永久变形不不不大于 ;
)弹性变形不不不大于 ;
实验后,门安全功能不受影响。
)用 静力从层站方向垂直作用于门扇或门框上任何位置,且均匀地分布在 圆形或方形面积上时,应没有影响功能和安全明显永久变形[见(最大 间隙)和]。
注:对于)和),为避免损坏层门表面,用于提供测试力测试装置表面可使用软质材料。
层门门框上玻璃应使用夹层玻璃。
固定在门扇上导向装置失效时,水平滑动层门应有将门扇保持在工作位置上装置。具备这些装置完整层门组件应能承受符合 )规定摆锤冲击实验,撞击点按表和图在正常导向装置最也许失效条件下拟定。
注:保持装置可理解为制止门扇脱离其导向机械装置,可以是一种附加部件也可以是门扇或悬挂装置一某些。
对于带玻璃面板层门和宽度不不大于 层门侧门框,还应满足下列规定(见图):
注:门框侧边用来封闭井道附加面板视为侧门框。
)从层站侧,用软摆锤冲击装置按附录,从面板或门框宽度方向中部以符合表所规定撞击点,撞击面板或门框时:
)可以有永久变形;
)层门装置不应丧失完整性,并保持在原有位置,且凸进井道后间隙不应不不大于;
)在摆锤实验后,不规定层门可以运营;
)对于玻璃某些,应无裂纹;
)从层站侧,用硬摆锤冲击装置按附录,从面板或玻璃面板宽度方向中部以符合表所规定撞击点,撞击不不大于 )所述玻璃面板时:
)无裂纹;
)除直径不不不大于 剥落外,面板表面无其她损坏。
注:在各种玻璃面板状况下,考虑最薄弱面板。
表 撞击点
摆锤冲击实验
软摆锤
硬摆锤
跌落高度
撞击点高度
(± )
玻璃中点
(± )
玻璃中点
无玻璃面板层门
[图)]
×
具备较小玻璃面板层门
[图)]
×
×
×
具备各种玻璃面板层门[图](在最不利玻璃面板上测试)
×
×
×
具备较大玻璃面板或全玻璃层门 [图)]
×
(撞击在玻璃上)
×
(撞击在玻璃上)
具备位于 高度处开始或结束玻璃面板层门[图)]
×
×
×
具备位于 高度处开始或结束玻璃面板层门[图)]
×
(撞击在玻璃上)
×
(撞击在玻璃上)
不不大于 侧门框
[图)]
×
具备视窗门
(. )
×
×
注:×表达考虑该项实验
) 具备各种玻璃面板层门
) 具备较小玻璃面板层门
a) 无玻璃面板层门
) 在以上高度处具备玻璃面板层门
) 在以上高度处具备玻璃面板层门
) 具备较大玻璃面板或全玻璃层门
) 具备门扇和侧门框完整层门
[图)和图)示例]
注:图)和图)两者选一;
注:选取最薄弱玻璃面板进行实验。如果无法拟定最薄弱面板,均进行实验;
注:对于定义为撞击点,误差为± 。
图中:
● 软摆锤冲击实验撞击点
○硬摆锤冲击实验撞击点
图 门扇摆锤冲击实验 — 撞击点
轿门启动
如果由于任何因素电梯停在开锁区域(见),应能在下列位置用不超过 力,手动打开轿门和层门:
)轿厢所在层站,用三角钥匙开锁或通过轿门使层门开锁后;
)轿厢内。
为了限制轿厢内人员启动轿门,应提供办法使:
)轿厢运营时,启动轿门力应不不大于 ;和
)轿厢在中定义区域之外时,在开门限制装置处施加 力,轿门启动不能超过 。
至少当轿厢停在规定距离内时,打开相应层门后,可以不用工具从层站打开轿门,除非用三角形钥匙或永久性设立在现场工具。
本规定也合用于具备符合轿门锁轿门。
对于符合 )电梯,应仅当轿厢位于开锁区域内时才干从轿厢内打开轿门。
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
在层门未被锁住且轿门未关闭状况下,由于轿厢安全运营所依赖驱动主机或驱动控制系统任何单一元件失效引起轿厢离开层站意外移动,电梯应具备防止该移动或使移动停止装置。悬挂绳、链条和曳引轮、滚筒、链轮失效除外,曳引轮失效包括曳引能力突然丧失。
不具备符合开门状况下平层、再平层和预备操作电梯,并且其制停部件是符合和驱动主机制动器,不需要检测轿厢意外移动。
轿厢意外移动制停时由于曳引条件导致任何滑动,均应在计算和或验证制停距离时予以考虑。
该装置应可以检测到轿厢意外移动,并应制停轿厢且使其保持停止状态。
在没有电梯正常运营时控制速度或减速、制停轿厢或保持停止状态部件参加状况下,该装置应能达到规定规定,除非这些部件存在内部冗余且自监测正常工作。
注:符合规定制动器以为是存在内部冗余。
在使用驱动主机制动器状况下,自监测涉及对机械装置对的提起(或释放)验证和(或)对制动力验证。对于采用对机械装置对的提起(或释放)验证和对制动力验证,制动力自监测周期不应不不大于天;对于仅采用对机械装置对的提起(或释放)验证,则在定期维护保养时应检测制动力;对于仅采用对制动力验证,则制动力自监测周期不应不不大于小时。
如果检测到失效,应关闭轿门和层门,并防止电梯正常启动。
对于自监测,应进行型式实验。
该装置制停部件应作用在:
)轿厢;或
)对重;或
)钢丝绳系统(悬挂绳或补偿绳);或
)曳引轮;或
)只有两个支撑曳引轮轴上。
该装置制停部件,或保持轿厢停止装置可与用于下列功能装置共用:
下行超速保护;
上行超速保护()。
该装置用于上行和下行方向制停部件可以不同。
该装置应在下列距离内制停轿厢(见图):
)与检测到轿厢意外移动层站距离不不不大于;
)层门地坎与轿厢护脚板最低某些之间垂直距离不不不大于;
)按设立井道围壁时,轿厢地坎与面对轿厢入口井道壁最低部件之间距离不不不大于 ;
)轿厢地坎与层门门楣之间或层门地坎与轿厢门楣之间垂直距离不不大于 。
轿厢载有不超过额定载重量任何载荷,在平层位置从静止开始移动状况下,均应满足上述值。
) 向下移动 ) 向上移动
图中:
①——轿厢
②——井道
③——层站
④——轿厢护脚板
⑤——轿厢入口
图 轿厢意外移动 — 向下和向上移动
在制停过程中,该装置制停部件不应使轿厢减速度超过:
空轿厢向上意外移动时为 ,
向下意外移动时为自由坠落保护装置动作时容许减速度。
最迟在轿厢离开开锁区域()时,应由符合电气安全装置检测到轿厢意外移动。
该装置动作时,应使符合14.1.2规定电气安全装置动作。
注:可与中开关装置共用。
当该装置被触发或当自监测显示该装置制停部件失效时,应由称职人员使其释放或使电梯复位。
释放该装置应不需要接近轿厢、对重或平衡重。
释放后,该装置应处在工作状态。
如果该装置需要外部能量来驱动,当能量局限性时应使电梯停止并保持在停止状态。此规定不合用于带导向压缩弹簧。
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是安所有件,应按规定进行型式实验。
轿厢平层精确度应为±。平层保持精度应为±,如果装卸载时超过±,应校正到±以内。
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完整系统或子系统(见)上,应设立铭牌,标明:
)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制造商名称;
)型式实验标志及实验单位;
)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型号。
在中增长:
) 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
在附录表最后增长如下两行:
章条
所检查装置
检查开门状态下轿厢意外移动
检查开门状态下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动作
在最后增长:
) 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见)
交付使用前实验目是检查检测装置和制停部件。
实验时应仅使用定义装置制停部件制停电梯。
实验应:
——涉及验证该装置制停部件按型式实验所述方式触发。
——轿厢以预定速度(例如:型式实验所拟定速度,如检修速度等),在井道上部空载上行(例如:从一种层站到上端站),以及在井道下部满载下行(例如:从一种层站到下端站);
按型式实验所述实验,应验证轿厢意外移动距离满足规定。
如果该装置需要自监测(见9.11.3),应检查其功能。
注:如果该装置制停部件涉及层站部件,有必要在每个涉及层站重复该实验。
在)最后增长一项:
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
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
通则
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应作为一种完整系统进行型式实验,或者对其检测、操纵装置和制停子系统提交单独型式实验。构成完整系统每一种子系统型式实验,应定义接口条件和有关参数。
申请人应阐明应用于该系统或子系统重要参数:
—最小和最大质量;
—最小和最大力或力矩(如果合用);
—检测装置、控制电路和制停部件各自响应时间;
— 所预期减速之前最高速度(参见注);
—与检测装置所安装层站之间距离;
—实验速度(参见注);
— 设计温度和湿度限值,以及申请人和实验单位所达到任何其她有关信息。
注:举例阐明:曳引式电梯,如果自然加速度为²,并且没有来自于电动机任何力矩,则可达到最大速度为。这是基于刚开始减速时达到速度,即:通过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控制电路和制停部件响应时间,由自然加速度产生成果,假设意外移动检测装置在轿厢到达门区极限位置时动作。
对于曳引式电梯,因内部控制装置引起电气故障状况下,假定可达到加速度不不不大于。
注:实验速度由制造商提供,实验单位使用该速度拟定电梯移动距离(验证距离),以便在交付使用前检查中验证意外移动保护系统对的动作。该速度可为检修速度,或者由制造商拟定并经实验单位承认其他速度。
申请时,应附下列文献:
)构造、动作、部件尺寸和公差详图和装配图;
)如果必要,与弹性元件有关载荷图;
)所用材料详细信息,该装置所作用部件类型及其表面条件(拉制、铣削、磨削等)。
阐明和样品
申请人应阐明该装置功能。
申请人应按照与实验单位之间商定提供测试样品,依照需要涉及:完整轿厢意外移动检测装置、控制电路(执行机构)、制停部件以及任何监测装置(如果有)。
应提供所有实验必要数套夹紧元件。
按实验单位规定尺寸提供该装置所作用部件。
实验
实验办法
根据该装置及其所实现实际功能,申请人和实验单位共同拟定实验办法。
测量应涉及:
— 制停距离;
— 平均减速度;
— 检测、触发电路、制停部件和控制电路响应时间(参见图);
— 移动总距离(加速距离和制停距离之和)。
实验还应涉及:
— 轿厢意外移动检测装置动作;和
— 任何自动监测系统(如果合用)。
图中:
①——在制停部件作用下开始减速点
②——轿厢意外移动检测和任何控制电路响应时间
③——触发电路和制停部件响应时间
图 响应时间
实验程序
应对制停部件进行 次实验,并且:
— 每个成果均不超过所规定范畴;
— 每个成果均应在平均值± 范畴内;
证书应给出平均值。
使用驱动主机制动器作为制停部件时,还应按 规定进行制动器动作实验。
认证用于单一质量或力矩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
实验单位应以空载轿厢系统质量或力矩进行 次上行实验;以载有额定载重量轿厢系统质量或力矩进行 次下行实验。
在各次实验之间,应容许摩擦件恢复到正常温度。
在实验期间,可使用数套相似摩擦件。但每套摩擦件应至少能承受 次实验。
认证用于不同质量或力矩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
实验单位应对所申请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进行一系列实验。
申请人应提供公式或图表,以阐明制动力或力矩与给定调节量之间函数关系,成果用移动距离表达。
实验单位应验证公式或图表有效性。
轿厢意外移动检测装置实验程序
应进行 次实验以验证该装置动作。所有实验应可靠地验证该装置均对的动作。
自监测装置实验程序
应进行 次实验以验证该装置动作。所有实验应可靠地验证该装置均对的动作。
此外,应验证在危险状况发生前自监测装置检测制停部件冗余失效能力。
实验后检查
实验后:
)应将制停部件机械特性与申请人提供原始值进行比较。在特殊状况下可进行其她分析;
)应检查确认没有任何断裂、变形或其她变化状况(例如:夹紧元件裂纹、变形或磨损、摩擦表面外观);
)如果有必要,应拍摄夹紧元件和所作用部件照片,以便作为变形或裂纹证据。
调节值修正
实验期间,如果得到数值和申请人盼望值相差 以上,则在必要时,征得申请人批准,可在修改调节值后此外进行一系列实验。
实验报告
为了实验再现性,型式实验时应记录所有细节,例如:
— 申请人和实验单位拟定实验办法;
— 实验方案描述;
— 实验方案中该装置安装位置;
— 实验次数;
— 测试数据记录;
— 实验期间观测报告;
— 实验成果和规定一致性判断。
型式实验证书
证书应涉及如下内容:
)述及内容;
)轿厢意外移动保护系统子系统类型和应用;
)重要参数限值(由制造商和实验单位商定);
)用于最后检查实验速度及有关参数;
)制停部件所作用部件类型;
)对于完整系统,检测装置和制停部件组合;
) 对于子系统,接口条件。
提拉和触发装置
悬挂摆锤冲击装置通过提拉和触发装置牵引从被试面板上摆,上摆高度按和规定。在释放瞬间触发装置不应对摆锤冲击装置产生附加冲击。
悬挂钢丝绳应勾挂住摆锤冲击装置而没有任何扭转,以防止在触发后摆锤冲击装置旋转。
在触发之前,悬挂钢丝绳与摆锤冲击装置中心线在一条直线上,应通过一种三角勾挂装置,在触发位置使摆锤冲击装置重心与提拉钢丝绳在一条直线上。
软摆锤冲击实验用所述装置在跌落高度为如下条件下进行:
) 对于层门面板或门框,跌落高度为 (见图);
) 对于玻璃轿门、玻璃轿壁,跌落高度为 (见图);
摆锤应撞击在宽度方向为面板中点,高度方向为面板设计地平面上方(±)处。对于层门,该高度值见。
跌落高度是参照点之间垂直距离(见图)。
和所规定每个装置对每个撞击点仅进行一次实验。
如果硬摆锤和软摆锤冲击实验都需要做,两种实验应在同一面板上进行,且先做硬摆锤冲击实验。
实验成果解释
轿门和轿壁实验成果能满足原则规定条件为:
) 面板未整体损坏;
) 面板上没有裂纹;
) 面板上无孔;
) 面板未脱离导向部件;
) 导向部件无永久变形;
) 面板表面无其她损坏,对面板表面有直径不不不大于 ,但无裂纹痕迹状况还应再做一次成功软摆锤冲击实验。
层门、层门侧门框实验完毕后,应按原则规定检查如下内容:
) 失去完整性;
) 永久变形;
) 裂纹或破碎。
例外状况
如果使用了表轿壁使用平板玻璃面板和表水平滑动轿门使用平板玻璃面板,由于她们能满足实验规定,因此无需进行摆锤冲击实验。
表 轿壁使用平板玻璃面板
玻璃类型
内切圆直径
最大
最大
最小厚度
最小厚度
夹层钢化
()
()
夹层
()
()
表 水平滑动轿门使用平板玻璃面板
玻璃类型
最小厚度
宽度
自由门高度
玻璃面板固定
夹层钢化
()
最大
上部及下部固定
夹层
()
最大
上部、下部及
一边固定
()
()
最大
所有边固定
注:对于玻璃三边或四边固定侧面与其她部件刚性连接状况,表中所列数值也合用。
图中:
—— 跌落高度;
①—— 框架;
②—— 被测试玻璃面板;
③—— 冲击装置;
④—— 被测试玻璃面板参照地平面;
⑤—— 撞击点高度为,对于层门,该高度值见;
⑥—— 所述三角钩构造。
图 测试装置跌落高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