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金融标准体系结构.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2712588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4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标准体系结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金融标准体系结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金融标准体系结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金融标准体系结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金融标准体系结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十一章 金融体系构造第一节 金融体系与金融功能 第二节 金融体系两种构造 第三节 对存款货币银行再论证 第四节 金融体系构造演进趋势第一节 金融体系与金融功能 再释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五要素: -由货币制度所规范货币流通,是覆盖整个金融体系构成要素。 -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是融资运作两大领域。 -金融工具备是服务于金融市场,有是服务于金融中介机构,越来越多则是服务于两者。 -制度和调控机制是金融体系中一种密不可分构成某些。金融功能 老式理论对金融体系研究分为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分析金融市场上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关系;二是分析金融中介(如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活动。金融功能观(perspective

2、of financial function)近十年来用于分析金融问题一种新概念框架,又称功能主义金融观。 金融功能观以为:为了分析不同国度、不同步期金融机构为什么大不相似,应采用概念框架,其主线是功能而不是机构。金融功能观可用来分析金融机构问题并且可以用来剖析金融系统格局。金融系统基本、核心功能 1.在时间和空间上转移资源 2.提供分散、转移和管理风险途径3.提供清算和结算途径,以完结商品、服务和各种资产交易4.提供了集中资本和股份分割机制5.提供价格信息6.提供解决“勉励”(incentive)问题办法既有金融功能框架是微观分析框架 在当代经济生活中,没有金融体系,就没有货币可用来收付;而没

3、有货币进行支付,上述金融功能也无从展开。中介与市场对比不同构造 金融功能是由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运作来实现。在现实世界中,一种国家金融体系必然同步涉及这两个某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体系,从静态观点看,银行占绝对优势,接近德、日模式;就动态观点看,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我市场发展迅速,似乎正在朝美国模式发展。如图101所示,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资产占金融资产比例高达70%,明显高于其她国家。第二节 金融体系两种构造 对金融体系存在不同构造论证 最具影响力是通过金融资产构造来考察银行与资我市场在资金融通中相对重要性,并据以分析金融体系构造。表101显示了几种重要工业化国家银行与资我市场在资金融通中所

4、占比重。数字所显示区别是显然:德国和美国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类型。在美国,银行资产占GDP之比为53%,只有德国三分之一;相反,美国股票市值占GDP之比为82%,大概比德国高三倍。正是依照这样数字,美、英金融体系经常被称为“市场主导型”(market-oriented type),而德、法、日则被称为“银行主导型”(banking-oriented type)。但是,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有学者从各国公司是如何融资角度进行分析,并得出了一种不同于上述结论:在重要发达国家公司资金来源构造中,公司内部资金是最重要;在外部资金来源中,银行贷款是最重要,而股权融资比重普通较小。这一结论使得金融体系划分

5、变得比较困难至少从公司融资角度来看,各国金融体制差别并不大。表102列有19701994年平均数。这些数字可以论证:从公司实际融资角度可以否定金融体系存在实质性区别。两种金融体系详细比较不同金融体系构造是怎么形成 一种国家金融体系格局形成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非常重要一项就是受到人为政策管制影响。管制政策大多取决于对某次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反映,而体制一旦形成,就会浮现途径依赖体制变革成本普通不不大于维持原有体制成本 当代金融体系最早形成于欧洲。 金融体系构造演进趋向 近些年,金融市场发展趋势极为强劲;而金融中介,重要是银行,却好像步履蹒跚 信息技术革命极大地提高了金融体系效率,减少了融资交易成

6、本和信息成本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发展,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急剧扩大了资我市场规模。银行体系创造和使用新金融产品,积极参加市场交易。信息技术与金融体系构造变化 1.由于信息技术影响,资我市场功能得到极大强化2.减少了以银行为代表老式金融中介机构市场准入门槛3.信息技术革命也导致金融服务业规模经济效应增大。 从美国状况来看,信息技术对资我市场影响重要体当前三个方面:(1)债务市场比重增长,并且随着可交易债务工具增长,金融机构在债务市场主导地位有所下降。(2)衍生金融工具市场迅速发展,在美国最为突出。(3)支付体系日益电子化,因而家庭以银行存款形式持有财富需要减少。优劣比较规定理论论证 当代金融理论经常假

7、设金融市场是最佳金融运作形式,金融市场发达体系,要比重要依托银行体系,处在更高发展阶段。推导:当市场处在“完善”状态,即对资源配备充分有效时,金融中介就没有任何存在价值。但是,要使这样判断成立,必要假定市场上所有交易者均有能力自己构造投资组合。显然,在实际生活中是不也许浮现这样假设条件。同步,随着着金融市场交易扩大,实际生活显现趋向并非个人直接参加市场交易行为日益增多,而是个人直接参加市场交易行为日益向借助于金融中介参加市场交易行为转变。 不同角度理论分析对于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机构发展前景,即金融体系构造发展前景,从不同角度理论分析颇多。 从风险分担与管理方面优劣比较。从信息解决方面优劣比较。

8、从监管方面优劣比较。 从公司治理方面优劣比较。 理论分析应持出发点 就金融体系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地位,或者说就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来看,金融体系基本功能始终是实现储蓄向投资转化。处在金融体系中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这两大某些运作,也就是为了实现这样基本任务。第三节 对存款货币银行再论证把金融中介机构作为总体研究考察银行与市场关系,实际涉及两个层次: (1)金融中介机构与市场关系; (2)存款货币银行与其她金融中介关系。由于银行必将式微、衰落,甚至泯灭议论盛行,也激起了对金融中介机构总体研究。广义运用依照在于广义所涵盖种种金融中介机构有其共同性质。所有金融中介都为金融产品交易服务,可以是金融产品买卖

9、双方单纯“中介”,也可以是金融产品销售者、购买者。所有金融中介都是信息生产者,提供关于金融交易所必要信息服务。这涉及承担信息评价和监控职能,用以补充或代替其她来源信息。所有金融中介都本着同一保险原则,集合、分散、转移金融风险。“老式银行衰落”近些年来盛行银行必将式微、衰落,甚至消灭议论,重要是在美国以及以美国理论为圭臬地方,背景则是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这既涉及银行与市场关系,也涉及银行与其她金融机构关系。就银行与其她金融机构关系来看,以长期实行分业经营美国为例,银行比例下降是明显。导致存款金融机构资产份额下降因素,从表106可以看出:银行存在理由再论证:用规范分析办法论证银行存在依照。 银行存

10、在依照是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对于这两者,普通归纳表述为市场不完全性或市场摩擦存在。如果结合实际生活解释其思路,那但是是: 银行具备规模经济优势,从而可以节约交易成本。具备规模经济优势银行,可以加工出来高质量信息产品根据信息加工出可供选取决策判断。银行存在理由再论证从风险交易和风险管理角度从“参加成本”角度剖析从货币角度 ,存贷业务,也即典型间接融资 。 Diamond-Dybvig模型 第四节 金融体系构造演进趋势趋同还是收敛 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发展趋势极为强劲;而金融中介,重要是银行,却好像步履蹒跚。在老式银行主导型国家中,如德、法、日,资我市场都显示了较为迅速发展。因而,近年

11、来成为政策部门和学术研究关注话题是:各国金融体系与否会“趋同”,或者与否应当向美国模式“收敛”?中介与市场渗入发展 事实上,中介与市场互相渗入发展趋势非常强劲:就西欧大陆全能型银行来说,本来始终从事关于资我市场经营活动,在典型分业经营美国,银行经营实际也占资我市场业务总量相称份额。例如在美国利率和外汇衍生工具市场上,银行(特别是大银行)已成为重要交易商,它们所持有此类合约占总额极大比重。当银行向金融市场渗入,金融市场中介机构也不断侵入银行老式势力范畴影子银行 以来,人们将老式银行体系之外涉及期限和流动性转换信用中介,或者行使商业银行功能却不受类似商业银行那样严格监管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工具称作“影子银行”(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减少影子银行体系给金融稳定带来潜在危险已势在必行。一方面,需要改进机构层面信息披露和全系统记录框架,保证对风险积累进行恰当监测。此外,还需要同步对那些反映潜在系统性风险实质和位置指标进行定期监管。另一方面,需要辨认和解决监管缺口,随时应对金融体系中危险杠杆率积累以及期限和流动性错配。把金融中介机构作为总体研究 金融体系构造演进趋势规定咱们将“金融中介”作为一种整体来考察。考察银行与市场关系,实际涉及两个层次:(1)金融中介机构与市场关系;(2)存款货币银行与其她金融中介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财经 > 金融保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