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语言学视角下的文化隐喻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694312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言学视角下的文化隐喻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语言学视角下的文化隐喻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语言学视角下的文化隐喻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7COMEDYWORLD文 学 荟 萃摘要: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言语交流方式,其被广泛地应用于不同的交际场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与国之间在经济、社会和文化上的交往也越来越密切。当然,文化交流已成为国家与国家之间开展合作、共同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各国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体系的不同,使得英语学习者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往往会出现一些障碍。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系统地考察汉语和英语学习者对隐喻的理解,探讨汉语和英语学习者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隐喻,从而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一定的参考。关键词:文化隐喻;跨文化交际;认知语言学一、隐喻与文化的渊源隐喻是在某一

2、个事物的暗示之下,想象、体验、感知、理解和谈论这一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就其实质而言,它首先表现为语言现象,却暗示着更为深层的心理现象,而这种心理现象是文化现象的深层次表现。隐喻可以是一种语言行为,也可以是一种精神行为,还可以是处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下的形态。隐喻是一个古老而又具有研究价值的概念。亚里士多德曾对隐喻做出定义:隐喻是通过把属于一种事物的名称赋予另一种事物,完成从“类”到“种”,从“种”到“类”,从“种”到“种”或者类比转换。20世纪80年代,Lakoff 和 Johnson 提出“概念隐喻”理论,他们认为隐喻从本质上讲是概念性的,植根于人类的思维之中,指导

3、人们的行为。“概念隐喻”颠覆了两千年以来人们对隐喻的看法。此外,隐喻与文化的关系是隐喻研究中具有争议的部分。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决定思维,且文化中的核心概念植根于隐喻之中。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思维的决定性因素,文化的核心概念是以隐喻为基础的,在一种特殊的文化背景下,人类通过具体的感悟来体验这个世界,并且这些体验都具有一定的文化特性,这些价值会和我们所依赖的概念隐喻体系构成一个统一的系统。然而,文化研究者们却十分重视隐喻在特定社会语境中的作用。他们指出,隐喻在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比较小的,它是一种对已有文化形态的顺应,同时也是一种价值与观念的载体,但无论重要与否,其都离不开文化

4、。二、文化隐喻内涵及研究现状(一)隐喻的内涵从隐喻的定义来看,其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亚里士多德把一切修辞现象都称为隐喻性语言(metaphorical language)。他认为隐喻是一种不同事物间的对比,是一种修辞性的语言使用现象。而George Lakoff 等人认为隐喻的概念是比较宽泛的,他们把提喻、换喻和反语等都当作了隐喻。同时,他们认为隐喻绝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性思维是人类认识事物、建立概念系统的一条必由之路。束定芳教授认为:隐喻主要是因为所用语言字面意义与语境发生冲突时所选择的与语境相符的另一种理解。另外,根据现代汉语词典(1996版)的定义,我们可以区分隐喻和

5、明喻的不同,前者的比喻相对隐蔽,而后者则相对明显。隐喻是不会使用“像”“如”“似”等比喻词,而是进行隐藏的“是”“就是”等进行相似关系比语言学视角下的文化隐喻研究文/张佳丽(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 300204)38COMEDYWORLD文 学 荟 萃较的一种修辞手段。从20世纪70、80年代开始,隐喻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其不仅体现在语言学和语言哲学领域,在其他领域也有研究。到 20世纪后期,学者们开始把语用学作为语言哲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并且在这一趋势下,出现了大量的隐喻研究。例如,以 John为代表的学者对隐喻研究领域的贡献是提出语用学的解释理论,主张区分话语意义和说话者的意义。以 Donald

6、 Davidson 为代表的分析哲学家在隐喻研究方面另辟蹊径,他们反对多数语言学家认为的“一个隐喻的句子有隐喻的意义或表达一个可以交流的隐喻的真理”的观点。同时,他还强调隐喻不可意译,这不是因为隐喻说了一些太新颖的话而不能用字面意义表达,而是因为在隐喻中没有任何东西要意译隐喻所完成的是和字面意义所不同的意义,而不仅仅是另一种意义。语言学家 George Lakoff 和Mark Johnson 对隐喻的看法比其他学者显得更加深入。他们认为隐喻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体现在我们的语言和思想行动中。他们还强调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在一定的文化中成为一个系统的隐喻概念体系,它是人们语言、思维、经历、认知

7、以及行为的基础。隐喻主要是我们对客观世界的感知,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不同就会造成隐喻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反过来又会作用于文化。(二)语言学中文化隐喻的研究现状1.国内研究现状国内语言学界对隐喻的认知长期以来依然局限于修辞格,对隐喻认知功能的认识起始于对Lakoff&Johnson(1980)观点的吸收。这类文章常从隐喻的认知功能入手,对比不同文化中隐喻表达式的异同,强调隐喻思维对文化理解的重要性。例如,魏本力(2002)把汉英第一人称指示语的文化隐喻解释为人称指示语“隐含着诸多的文化特性”,语言学关注隐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隐喻的理解。隐喻难以理解,对比分析不同文化中隐喻隐含的意义是解决

8、隐喻理解十分有效的方法。从文化角度入手寻找隐喻内涵意义,分析地理环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文化因素对隐喻意义的影响和作用,对隐喻理解帮助巨大。这些研究以文化为轴心,对隐喻进行划分,或根据普遍性和特殊性原则,把隐喻分为共同隐喻和文化隐喻,或根据内外有别原则,把隐喻分为文化外隐喻(extra-cultural metaphors)和 文 化 隐 喻(cultural metaphors)。还 有 人 把 文化隐喻分为泛文化隐喻和唯文化隐喻(culturally exclusivemetaphor),指出前者指根植于人类的普遍体验。而事实上就是概念隐喻;后者指隐喻的文化异质,即根植于某个文化群体的生

9、存经验、信仰以及和价值观紧密联系的隐喻。例如 圣经 中说“我们是羊,耶稣是好牧人”,如果不了解圣经和基督教文化,可能不会完全理解这个隐喻的意思。可见“唯文化隐喻”也就是特定文化中独有的隐喻。这些划分不同名称不同的隐喻,实质上都是从语言学角度借助文化的媒介对比不同语言中隐喻的异同来增进隐喻隐含意义的理解。常用的概念还有“跨文化隐喻”,也就是“不同文化中的隐喻”。语言学范畴中的文化隐喻实质上是从隐喻与文化的关系角度探索文化中的隐喻,或能够反映一定文化特征的隐喻。其实质都没有能够超出文化和隐喻的范畴。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不仅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自然环境、历史渊源,也承载着民族的

10、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信息。因此,语言学中的文化隐喻多指隐喻的文化意义或不同语言文化中隐喻的意义。2.国外研究现状“文化隐喻”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里兰大学的马丁 加农教授在1988年首次提出,并被运用到跨文化传播与管理中,从而为我们深入了解异质文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加农和他的博士研究生在美国马里兰大学进行了文化比喻的研究。1994年,他们发表了一本名为理解全球文化的著作,其中引用了17个国家的文化比喻。它是我国许多大学在民族文化和跨文化经营方面的教材。从那时起,该书已多次再版。另外,尼尔森、马里奥托、苏亚雷斯、马查多等人也参与了这方面的研究。从文化视角来看,文化隐喻是对“反映一

11、种基本文化价值”的一种补充。“文化隐喻”是一种基于“根”“经验”和“逻辑”的隐喻,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通过田野调查和细致分析而呈现出来的。文化隐喻在反映思维方式的同时,也是一种具有完整体系的研究方法。三、文化隐喻在语言中的形式表现(一)词汇隐喻词汇隐喻是文化隐喻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通过对词语的选择和搭配,传递着深层的文化观念。在不同文化中,同一词汇可能承载着截然不同的文化内涵。举例而言,英语中的“family”(家庭)与中文的“家庭”在字面意义上相似,但在文化上却有着微妙的差异。在西方文化中,“family”强调核心家庭成员的紧密关系,而在一些亚洲文化中,它可能包含更为广泛的亲属关系。(二)

12、句法隐喻句法隐喻关注的是语法结构在文化中的隐含意义,它探讨了语言中句子的构造如何反映文化观念和价值。在不同语境中,使用主动语态或被动语态都可能传递不同的文化信息。例如,英语中的主动语态强调个体行为和责任,而在一些亚洲语言中,39COMEDYWORLD文 学 荟 萃被动语态可能被用来弱化个体责任,强调集体或环境的影响。(三)语篇隐喻语篇隐喻涉及语言的整体结构和组织方式,其主要通过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传达文化观念。不同文化中对于信息的组织和表达方式可能截然不同。例如,一篇西方风格的新闻报道可能注重直截了当地陈述和事实呈现,而东方文化可能更注重修辞和文学性,通过寓言或象征手法来传达信息。语篇隐喻还体现

13、在对于时间和空间的理解上。一些文化可能更强调时间的线性和紧迫性,因此语篇结构更趋向于逻辑推演。四、文化隐喻的差异性文化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学习而来,不同的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交融,因此产生了不同的文化集团。我们不仅要看到这些共性、相似之处,更要看到文化与人类的历史同在,以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隐喻的产生与人类的认知思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在不同的文化中,隐喻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文化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不同文化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文化是共享的,并且在实际上确定了不同文化群体间的边界。除了我们看到跨文化隐喻中存在着相似性和普遍性,我们也应该看到文化和人类历史发

14、展的同步以及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发展轨迹,同时也对其文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隐喻作为人类语言发展和认知思维的产物,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可避免地具有明显的文化差异性。例如,龙是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于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意象和情感。龙在中国古代也用作权力和身份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龙是邪恶的象征。圣乔治屠龙传说中就有每个月都向附近城邦要一个美丽少女的恶龙:金羊毛传说中有要吃掉任何一位想染指金羊毛的勇士的火龙。“龙”是每个中国人的象征,是一种思想,一种感情。因此,我们应该从人们的认知机理、思维机理等角度来研究语言中的隐喻。由于文化的不同,人们在行为、思维和

15、价值观念上也有很大的差别。又如,在中西方文化中关于爱情的隐喻因思维方式的差异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Kovecses 把英语中各种各样概念化的爱情视为两个互相补充的部分组成的整体,在英文中常有 We are made for each other.We are one:She is my better half.We function as a unit.They are inseparable 的表述。汉语中也是如此,如:他们是一对形影不离的鸳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种把爱情比作鸳鸯、比翼鸟、连理枝在一起的东西,彼此不分离,正是由于不同文化差异中产生的影响。结语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

16、海外的文化隐喻研究对文化的认识,站在一个更为开放的文化视角下,其研究的视角也更为实际。它已与国际贸易、跨文化的运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更注重文化的多元化。特别是在不断变化的文化环境中,如何处理不同的文化冲突、思想的冲突,以及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中所产生的新的问题;特别是新旧理念的碰撞与冲突,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外部世界的理解的混乱。在我国,关于文化隐喻的研究越来越多,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但是它仅仅是一个概念或者术语,在不同的学科中没有统一的含义,因此在应用上容易产生混淆。本文对概念隐喻进行了分析。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各种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这也为各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创造了机遇,语言学视角下的文化隐喻研

17、究也是一项很有意义的课题。参考文献1 贾真真.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文化隐喻的翻译探析 J.英语广场,2016(09):69-70.2 李天紫.文化隐喻多维度研究 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118-122.3 李娜.认知隐喻的跨文化翻译策略研究 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4(02):176-179+208.4 朱敏冠.认知视角下学习者隐喻语用能力的培养 J.皖西学院学报,2014(01):82-84.5 张绪军.语言哲学视角下的跨文化隐喻 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02):76-78.6 乔小芮.隐喻的语义差异与跨文化比较 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

18、06):104-107.7 廖彦婷.认知文化视角下的隐喻识解 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150-151.8 王华.跨文化视域下隐喻的“多元文化”因素与翻译 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1(05):64-66.9 孙继红,张恒.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1(02):99-101.10 邓宇.概念隐喻翻译的文化适应性探要 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76-81.11 陈曦娟,张蕾.认知视角下的跨文化英汉隐喻翻译探究 J.新余学院学报,2011(02):78-80.12 李丽君.从应用语言学角度看概念隐喻中的跨文化变体 J.中国电力教育,2011(04):200-201.13 邢丽娟.跨文化视角下的隐喻研究 D.山东师范大学,2009.14 胡艳.跨文化隐喻与认知 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146-14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