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出版融合发展平台的作用与意义.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687970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6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出版融合发展平台的作用与意义.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出版融合发展平台的作用与意义.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出版融合发展平台的作用与意义.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 国 期 刊 年 鉴CHINA PERIODICAL YEARBOOK362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科技工作者、规模庞大的研发投入,初步具备了在一些领域同国际先进水平同台竞技的条件,关键是要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给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第三条第 7点“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明确提出,要“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2019 年 8 月,中

2、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指出,“建设数字化知识服务出版平台。强化政府、产业有效互动,依托出版集团和学会、高校等期刊集群,建设数字化知识服务平台,集论文采集、编辑加工、出版传播于一体,探索论文网络首发、增强数字出版、数据出版、全媒体一体化出版等新型出版模式,提供高效精准知识服务,推动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升级”。2021年 6 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指出:“推进融合发展平台建设。支持大型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开发全流程数字出版平台、综合性学科资讯平台、知识服务平台,运营服务学者的虚拟学术社区。支持办刊

3、规模较大、技术基础较好的出版企业、期刊集群等聚合出版资源,打造专业化数字出版平台。”可见,建设功能强大的国家科技出版融合发展平台,支持科技学术期刊繁荣发展,是当前我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大战略任务和保障措施之一。一、国家科技出版融合发展平台的建设背景当前,科学技术在战略、基础、关键、前沿等重大领域的竞争全球化趋势加剧,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举世瞩目。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出版融合发展平台,发挥平台在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支撑作用,广泛开展前沿学术交流、抢占学术首发话语权、引领全球基础创新和技术创新发展方向、引领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方向,引发世界范围内对中国理论和中国实践

4、的关注和广泛认同,使之成为有强大的决策参考作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对话舞台,成为及时解读和传播创新理论、创新进展、提升全民科技素养、赋能创新创业、培养创新人才的信息枢纽工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在开放科学、开放获取的趋势中,建设好国家层面的科技出版融合发展平台,有利于补齐我国原始创新成果的出版短板,有利于推动建设一流学术期刊步伐,有利于集成科研论文和科研信息的创新服务平台,更有利于推动我国科技创新成果的人类共享,体现大国担当。2020 年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后,位列全球综合医学排名前两名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最新影响因子91.245)和柳叶刀杂志(最新影响因子 79.3

5、21)在 1月 24 日同步抢发了分别由中国疾控预防中心、武汉金银潭医院、香港大学领衔的 3 篇论文。既标志着全球科研抗疫的开始,也从临床诊疗、传播机制、科学防控等多个方面确立了中国在全球抗疫科研中的引领地位。这表明以一流学术期刊为代表的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在抢发前沿成果、引领科技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20 年 1 月 31 日,中国知网(CNKI)联合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等共同发出倡议,动员全国优秀医药卫生学术期刊,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科技攻关高水平研究成果在 CNKI 平台上向全球开放获取(OA)、网络首发出版,以最

6、快的速度将科研成果用于战胜疫情,获得世界广泛关注。至 2021 年 8 月 3 日,平台上已在线发布 7524 篇学术论文,其中单篇被引最高已达 691 次,单篇下载最高达 29840 次,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抗疫成果的国内外交流。这代表了以集成学术论文为特点的创新出版平台对高端学术交流的重大贡献。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出版融合发展平台的作用与意义肖 宏 李 军 张铁明363期刊融合创新发展自新冠疫情暴发至 2021 年 8 月 3 日,由美国冷泉港实验室运营的生物研究预印本平台 bioRxiv 和医学研究预印本平台 medRxiv 等国际预印本平台总计上线了约 17942篇论文,其中medRxiv上线

7、13826篇,bioRxiv上线4116篇。这些文章并未经过同行评议,也不算有出版结论的成果。但是,仍然有多份重量级成果首发于这些平台,例如武汉出行禁令对于减少病毒传播的重大影响、首次分离高效抗新冠病毒抗体、瑞德西韦抑制新冠病毒的结构基础、全球首个新冠疫苗动物实验研究结果等。尽管后续这些论文大多正式发表于自然和科学等杂志,但论文所反映的科研成果的首发荣誉却归属于“上传即传遍世界”的预印本平台。通过对推特(Twitter)和替代计量学 Altmetrics 数据的系统性研究也表明,通过预印本形式上线的论文也抢占了新闻报道和社交媒体的头条位置。这凸显了新兴预印交流平台对科技成果高端交流及时、有效的

8、贡献。二、我国科技期刊与科技出版发展融合平台建设现状(一)我国优势学科发展迅猛,科技期刊对学科创新需求的支撑不足从期刊来看,随着科技前沿不断深入人类未知领域,新型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全球科技期刊仍然在快速发展。笔者根据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 sPeriodicalsDirectory)2021 年 4 月数据统计,世界科技期刊现今总量达 99317 种,近 10 年总量增幅约 20.85%;美国科技期刊占世界总数约 20.71%(达 20573 种),近 10 年总量增幅约 25.6%。当前,中国科技期刊总数 5062 种,占当前世界科技期刊总数 5.1%,近 10 年总量增幅只有7

9、.05%,近年来增长更低。以美国为代表,其科技期刊的数量和增幅均远超我国,对世界科技创新成果报道的话语权掌控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在很多学科领域诸如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迅猛,但我们的期刊在这些领域还是空白,阵地的缺失导致这些学科只得依靠西方学科细分领域专业期刊作为发表的首选阵地。例如,科学引文索引(SCI)将其收录的约 9500 种科技期刊划归为 172 个学科领域,其中 76 个学科领域在我国期刊界是空白,而在这 76 个学科领域中,中国学者在国际 SCI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已居世界前三位的学科有52个。因此,我们在面对科技期刊的数量增长上,还应加强学科布局调控,加大对新兴学科、前沿竞争学科的

10、新创期刊支持力度,才能服务好创新。由于自身载体不足的原因,也会造成大量优秀成果不得不继续投稿到国际期刊上去的尴尬局面。在优势学科领域我国重大创新不断突显,但顶级期刊品牌的缺乏,导致需要依靠西方经典大刊抢夺重大创新的首发权。2021 年 6 月底公布的全球 SCI 期刊影响因子大于或等于 20 的期刊有 124 种,我国本土只有 4 种;影响因子大于或等于 30 的有 58 种,没有我国本土期刊,绝大多数被英美占据。因此,加大对领军期刊、重点期刊持续有效的支持,是树立高端科技交流平台和学术话语权的有效保障。目前,由中国科协牵头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已经支持了一批领军、重点和梯度期刊(28

11、5 种),以及集群期刊(约 500 余种),给予了较大的经费投入。2021 年,在 SCI 影响因子大于 10 的 18种中国期刊中,已经有 13 种卓越计划期刊。希望不久的将来会产生更多世界一流的中国品牌大刊。(二)科技出版融合平台规模初具,集约发展效益有待提升从集成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的大型交流平台来看,由于发展理念不同、发展路径不同、运行机制不同,其发展也是各有千秋。自 21 世纪以来,世界进入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和互联网快速发展时代。为加快提升发展中国家知识创新的国际竞争能力以应对知识经济挑战,世界银行1998 年度世界发展报告建议另辟蹊径,利用数字网络化技术和设施,建设“国家知识基础设施

12、”(NationalKnowledgeInfrastructure,NKI),支撑一个国家各行各业机构与个人充分利用大数据与互联网,进行高效率、高水平知识创新(生产)、传播、扩散与利用活动。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简称 CNKI,中国知网)是1999 年清华大学依托自主研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建设而成。中国知网以学术期刊、传播平台、数字图书馆分别作为知识资源生产、传播、应用服务的上中下游,以“深度开发利用知识资源、全面提升我国创新能力”为核心价值,共同构建市场化与公益性相结合的数字版权共享机制,通过高质量、高水平的知识信息服务,支持数据研究、协同研究等创新与学习范式,共同推进出版与图书情报业的数

13、字化转型发展。截止到 2021 年 7 月底,CNKI 已收录了包括国内 8400 余种学术期刊近 4900万篇科研论文、近 350 万篇博硕士学位论文、近 300 万篇学术会议论文在内的各类科研论文和专业信息,建立了基于国际版权合作的“世界知识大数据(WKBD)”,包含中外各类全文文献 3 亿篇,数据条目超过 5.8 亿条。目前,CNKI 产品已出口到北美、欧洲、亚太的 60 多个国家与地区,国际大型机构用户达到 1600 多家;国内含港澳台各类机构用户 3.2 万多家,覆盖上亿高端人群,日中 国 期 刊 年 鉴CHINA PERIODICAL YEARBOOK364均访问量 1600 万人

14、次,日均全文下载量达 3 万篇次左右。目前中国知网正基于 WKBD 大规模实施全文文献的知识数字化、体系化深度开发,全面建设以科、政、社知识元为基础的知识网络化数据体系与大数据融合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体系,深化推进创新生态知识服务体系,全方位立体化打造社会治理、产业转型、学科建设创新生态知识基础设施(IEKI),朝着高质量学术出版融合发展平台目标积极迈进。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是 2000 年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以万方数据(集团)公司为基础,联合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中国科技出版传媒有限公司等单位发起组建的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目前共收录中外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标准、专利

15、等 10 余种中外学术资源,涵盖自然科学各个学科数据总量 3 亿余条。其期刊资源包括国内外期刊,其中国内期刊共 8000 余种,涵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药卫生、农业科学、哲学政法、社会科学、科教文艺等多个学科;国外期刊共包含 40000 余种世界各国出版的重要学术期刊,主要来源于 NSTL 外文文献数据库以及数十家著名学术出版机构,及 DOAJ、PubMed 等知名开放获取平台。平台服务于全国万余家机构用户,及个人用户千万余名。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2000 年建立营运网站“维普资讯网”,前身为中国科技情报所重庆分所数据库研究中心。其主导产品“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现收录期刊品种总量 1400

16、0 余种,其中现刊 9515 种,核心期刊 1983 种,文献总量已达到 5700 余万篇。其打造的“智立方知识资源服务平台”是一个多文献类型的资源发现平台,包含十大文献的元数据 2 亿余条,提供在线阅读、下载全文、文献传递、网络链接等多种全文获取途径。经过多年的运营,维普资讯有限公司已经从信息内容服务提供商,发展成为以提供信息资源产品为主,同时以提供信息内容管理及服务一体解决方案的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陆续建立了与谷歌学术搜索频道、百度文库、百度百科的战略合作关系。“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3 年经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历经近 20 年发展,以主站为依托,构建了“主站+数据库+

17、出版物”及相应移动端的多维度论文交互生态体系,在广大青年科学工作者中具有一定影响。目前在库论文总数 153 万篇,其中,首发论文 10.3 万余篇,学者成果 13 万余篇,期刊论文 129.9万余篇。有投稿等行为的有效注册用户 20 余万人。该平台打破传统出版物的概念,免去传统的评审、修改、编辑、印刷等程序,给科研人员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提供及时发表成果和新观点的有效渠道。可为在该网站发表论文的作者提供该论文发表时间的证明,并允许作者同时向其他专业学术刊物投稿,以使科研人员新颖的学术观点、创新思想和技术成果能够尽快对外发布,并保护原创作者的知识产权。2016 年,中国科学院启动“中国

18、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ChinaXiv)”项目,由中国科学院传播局组织实施,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提出具体指导,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承担建设,号称是国内第一个按国际通行模式规范运行的预发布平台。截至 2021 年 8 月 3 日,该平台共在 30 个学科发布了 15091 篇预发表文章。该行动标志着预印本在开放学术交流环境中所扮演的加速器、重要信息来源、开放出版和同行评议的推动器、保障科技信息安全的工具等四个角色,也开始逐步得到我国科研工作者的认可。2018 年 12 月,科技部设立了科技创新战略委托项目科技精品期刊发展战略研究,建设“国家科技期刊开放平台”,并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负责

19、实施。截至 2021 年 8 月 3 日,该平台以开放整合国内科技期刊为途径,汇聚国内1319种学术期刊(其中核心期刊972种),学科分布遍及理、工、农、医四大科技领域,收录期刊论文约 862 万篇。“国家科技期刊开放平台”以“公益普惠、开放共享、权威精品”为定位,以开放整合国内科技期刊为途径,汇聚国内学术期刊,充分依托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资源,实现了论文引文全融合,统计分析多角度展示,面向科技人员提供即时的一站式获取服务,全面促进我国科技论文的传播利用,为我国科技期刊集中开放获取最大的平台。上述这些平台,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等已经全面进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在市场上形成了

20、较好的自我发展能力。而其余的平台均为政府部门资助性项目,带有公益服务性质,可持续性发展有赖于政府支持。而围绕国内有限的期刊资源和论文资源的竞争,商业平台面临更大的知识产权规范化、高端独享资源稀缺、开放性公益性服务分流了读者等多重挑战,也都在探索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的新路径。近年来,国内一些高端刊社,例如中国科学杂志社、中华医学杂志社等,也纷纷立足自己的发展需要,构建提升办刊能力、提高国际影响力、融合多种出版资源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和融媒体发展平台,积聚起数以百计的学术期刊,取得了快速的集约化发展效益,正在成长为365期刊融合创新发展专业化发展的新兴平台力量。三、我国科技期刊与科技出版融合平台存在问

21、题与发展建议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和科技出版集成平台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战略定位不高。期刊和集成平台均立足本土资源为主,没有瞄准世界范围内的原始创新,缺乏世界一流创新知识内容,缺乏世界一流学术期刊品牌,因此,集成平台的品牌国际认知度和影响力也不足,跨文化学术交流与服务能力不足。规模化程度不够。我国的大型出版集成数据服务平台与爱思唯尔、施普林格等国际大型科技论文出版平台,或者 WOS、CrossRef、Ingenta、J-stage、SciElo、Proquest等数据集成平台相比,国际论文资源和科技信息量不足,内容资源质量水平不够高端;预印本平台也是规模不足,与国际上的电子预印本文献库 arX

22、iv.org(至今已有1913756 篇论文)、bioRxiv 和 medRxiv 等大型预印本平台相比,预发论文的数量、质量均有较大差距。知识服务与创新服务的深度服务能力不足。同质化内容建设较为普遍,出版功能也不完善,决策参考依据不足,不适应开放科学背景下的开放数据、开放研究、开放同行评议等需求,对一流创新需求的多元化高端支撑能力还不够。在科技出版产业链的两头:面向作者和面向读者的服务方面,与科技创新、科技交流的最新环境融合不足,知识服务与管理水平跟不上。平台战略性投入不足。市场化、产业化经营与发展能力不足,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不良竞争现象依旧存在,影响平台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国内规模最大的学术

23、出版平台中国知网年收入约十几亿元人民币,与国际一流的学术出版平台年收入几十亿美元相比,差距甚大。结合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要求,建议从以下四方面入手,加快推动我国科技出版融合发展平台建设。(一)加强战略规划,优化战略布局无论是针对高端学术期刊平台建设,还是针对集成的学术出版融合发展平台建设,都必须首先从战略上全面提高对平台的重视程度、提升战略定位,要支持各类平台瞄准国内外原始创新高端学术交流需要,优化学科资源布局,集中优势资源,整合优势条件,在国家科技发展重点战略方向上加强战略性投入,比如加大新刊创建强度、加强品牌期刊自主经营,全面、持续提升高端学术交流平台的综合能力,抢占国际学术交流

24、制高点。要以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繁荣学术期刊发展为目标,以现有的规模化数据出版和知识服务平台为依托,加快资源整合和融媒体技术集成,带动行业、地区的优秀资源,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努力打造国家科技出版与传播高端平台。(二)改善发展环境,优化发展生态要坚决破除平台建设“各自为政”的桎梏,打破体制性壁垒和机制障碍,加速“统分结合,变分为统”的顶层设计和机制创新,在科研、出版、交流与传播各个方面,完善规章制度,建立良好的依法、合规发展环境,加大各级政府实质性支持力度,反对低水平重复建设,反对不正当竞争,鼓励跨地区、跨系统整合各类高端学术资源、交流渠道,形成集约化、集团化发展新业态,不断开拓国际合作渠道

25、,夯实平台数据质量基础,提升规模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三)推动转型升级,提升创新服务各类集成平台应加快科研、政府管理、社会发展等类型的大数据的下一代基础和核心技术研发,将文献数字化升级为知识数字化,使“世界知识大数据”支持知识的智能化融合应用;应科学构建各行各业知识体系,使各类机构能为创新提供全方位、全流程、精准化的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充分支持状态感知、问题发现、问题分析与定义和问题求解;应更加自觉地深化知识产业融合发展生态建设,在全产业链中研发高质量知识生产、传播、扩散和利用的公共关键核心技术,促进学术出版、传播平台、知识管理等创新服务业建链、强链、补链、延链;应支持更加强大的预印服务、双语

26、出版等创新学术交流方式,提升国际传播与交流能力,努力推动我国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崛起,推动国家科技出版融合发展平台赋能国家创新和世界创新。(四)整合产业资源,实现规模效应我国学术期刊布局分散,没有形成现代产业体系,现有各类平台总体上产业实力也比较弱小,难以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生态系统,其重要原因是缺乏具有全球市场竞争优势的龙头平台企业和产业集群。将国内国际科学大数据与政府和社会大数据智能化融合应用于创新决策及其创造性执行,把支持协同创新的知识基础设施服务于产业、学科、国家治理等各种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支持已有的一流的龙头平台企业整合科技、文化、出版、金融各产业领域优势资源,推动国家

27、科技学术出版融合发展平台成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做大做强,形成国际化、产业化规模效应,形成良性可持续发展新状态。中 国 期 刊 年 鉴CHINA PERIODICAL YEARBOOK366科普期刊的新媒体运营现状与优化路径探讨以 2020 年度 50 种中国优秀科普期刊为例席志武 徐有军“科普期刊”,通常被认为是“以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为办刊宗旨的期刊”。科普期刊是科学传播的核心力量,也是科普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科普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也不同于职业教育,其主要面向社会大众,体现为科学性、知识性

28、、实用性和通俗性等特点。科普期刊对于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养,推进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功能与意义。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位置。”科学普及不仅要解决好“谁来科普”“科普什么”“科普给谁”的问题,同时更应关注“如何科普”的问题。事实上,在当前融媒体时代,“如何科普”已成为科学传播及传统科普期刊的生存与发展的一项重要议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纸质媒体向全媒体实现转型升级,成为业界和学界的关注焦点。有学者指出:“媒介转型是一场革命。”人民日报也曾发表评论认为:“媒体融合是一场不容回避

29、的自我革命。”在科学传播领域,传统科普期刊如何在新的媒介生态下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一项极为重要的现实问题。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学界对于这一问题已有具体讨论。早在 2002 年,有论者就颇具前瞻性地指出:新媒体的出现正在打破传统媒体的传播格局,科普期刊应积极“应对新媒体的挑战”。随着新媒体、新平台对传播领域的广泛渗透,学界和业界围绕着科普期刊“如何应对新媒体的冲击”“如何探索创新发展的策略”,以及立足于个案分析的视角来讨论科普期刊的新媒体运营实践及经四、结语陈威如在平台战略一书中强调:一个成功的平台企业并非仅提供简单的渠道或中介服务。纵观全球许多重新定义产业架构的企业,我们往往就会发现他们成

30、功的关键建立起良好的“平台生态圈”,连接两个以上群体,弯曲、打碎了既有的产业链。平台商业模式的精髓,在于打造一个完善的、成长潜能强大的“生态圈”。它拥有独树一帜的精密规范和机制系统,能有效激励多方群体之间互动,达成平台企业的愿景。传统出版业从“作者编辑者出版者生产印制者发行经销商零售传播者读者”的传统线性产业价值链,已经被互联网经济和产业数字化。例如,线上出版、网络首发、按需出版等新模式而演变成围绕网络出版平台,作者和读者市场直接互动的“弯曲型”价值链。前述所谓预印本平台,更是绕过了很多编辑出版环节,使得最新内容可以第一时间与读者见面,可以先阅读、后发表。在数字化科研环境下,作者更是希望自己的

31、科技创新成果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最广泛的创新价值比较分析以及同行的评估与认可;而读者也更希望自己能第一时间掌握科技前沿领域最新话题、最新进展,深度、系统地了解知识聚变的关键环节。因此,要建好国家科技出版融合发展平台,就要充分借力科技创新的需求,融合创新、出版与市场各方的力量,构建良好的平台发展“生态圈”。要立意高远,站在科学共同体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着眼未来的世界创新格局变化,融入各种技术手段,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跨文化、跨国界的传播。要树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竞争力,就必须全面落实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 的精神,提升现有的平台发展战略格局,加大战略投入力度,打破体制、机制的不利束缚,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推动科技出版数字化转型,推进融合发展平台建设,提升开放办刊水平,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作者单位:肖宏来自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来自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李军来自中国期刊协会,张铁明来自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本文摘自中国出版2021 年第 19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