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3主要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法工艺及技术措施1230.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2664946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234 大小:7.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3主要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法工艺及技术措施123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4页
3主要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法工艺及技术措施123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4页
3主要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法工艺及技术措施1230.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4页
3主要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法工艺及技术措施1230.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4页
3主要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法工艺及技术措施1230.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3. 主要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法3.1 施工准备3.1.1 施工调查在编制本投标文件前,我公司组织了专业人员对本标段施工环境、地形地貌、水电供应、征地拆迁、当地地材、民俗风情进行了实地调查,掌握了较为详尽的工程、环境、施工技术、材料资源、交通等资料。进场后,项目经理部将根据施工设计资料,并结合本次调查结果进行进一步详细施工调查,以彻底摸清本标段的地质、地形、水文、水电供应、地材供应情况,为工程的顺利开工和各项施工管理工作做好准备。3.1.2 施工前期准备项目经理部选派得力人员尽快与业主、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和相关的协作单位进行沟通,建立密切联系,消除施工障碍,疏通施工渠道,为施工创造一个和

2、谐、融洽的内、外部环境。(1)与业主和业主代表的协调项目经理部将向业主代表汇报工作情况,与业主和业主代表协商工作事项、商定议事规则及程序、确立例会制度。同时协助业主办理开工前的各项审批手续及落实现场施工条件。(2)与地方有关部门的协调项目经理部还将积极主动的与当地公安、国土、交通、林业、环保、通信、水利、电力等部门取得联系,向他们通报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了解政府及主管部门的最新管理信息,按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制度相应的规章制度,取得当地政府及主管部门的支持、信任与配合。(3)施工环境的协调做好施工现场周围环境的调查研究工作,掌握真实情况,增强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尽可能减少自然或人为不

3、利因素的影响,为施工顺利进行创造条件。3.1.3 施工技术准备3.1.3.1 施工测量中标后,项目经理部立即组织精测队和工程师按业主提供的施工设计资料,对平面控制网进行复测,并将复测成果按规定时间报送监理工程师。复测结果报经监理和业主批复后,组织定位放线,对路基工程、桥梁工程等布设精密导线网、水准网,埋设永久桩和护桩,确保本标段测量桩橛位置准确无误,满足标准规范的精度要求,并测量建设征地界。制定整个标段的测量计划和测量管理制度。3.1.3.2 组建中心试验室成立检测试验中心,检测中心包括中心试验室、监测中心和精测队。监测中心下设变形观测队,专门负责沉降变形观测。高标准建立中心试验室,配置满足施

4、工需要的试验仪器也设备,安装调试,通过鉴定。进行原材料取样分析、试验,提出试验报告,做好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配与优化。在施工过程中,对混凝土进行跟踪质量检测,及时反馈信息,指导施工。3.1.3.3 施工工艺试验针对分项工程开工顺序,组织技术、试验及其它人员按合同或监理工程师指示进行施工工艺试验。对于大型的现场工艺试验,编制工艺试验措施计划,报送监理工程师审批后进行试验,以确保顺利开工。3.1.3.4 编制施工操作细则根据本标段设计文件中的工程数量、工程特点、施工工期、环保要求以及施工调查收集的有关资料,组织技术人员编写出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质量计划,对重点工程和关键工序编制作业指导书、重点工程

5、施工方案、工程质量保证措施,并报监理工程师审批。对重点控制工程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编制专门的施工操作细则。以确保工程质量,不断提高施工工艺水平。3.1.3.5 核对设计文件接到设计文件后,结合设计技术交底,项目总工程师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全面熟悉核对设计文件,充分了解设计意图,核对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编写会审记录。如现场与设计不发,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同时抄报监理与业主。3.1.3.6 制定科研项目针对京沪高速铁路在本标段的试验项目,积极与设计院取得沟通,制定确实可行的配合方案。推广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3.1.3.7 技术交底及人员培训由项目总工程师组织技术骨干对投标书施

6、工方案进行优化、完善、修正、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创优规划和年度施工计划、关键工序作业指导书等下发各部门执行。工程管理部对施工中每道工序下达详细的技术交底书,技术交底书内容包括相应的安全技术交底。针对本工程标准高、技术新的特点,组织技术人员和相关专家对质检员、安全员等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客运专线路基、桥涵、隧道、轨道主要技术标准和施工关键技术,客运专线施工与运营中的环境保护技术措施、客运专线架梁技术、客运专线施工组织设计和实施、新颁铁路工程质量验收标准,以及国家、行业、地方现行的有关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3.1.4 征地拆迁进场后项目经理部将积极协助业

7、主进行永久性用地的征地、拆迁及施工临时占地的征地、拆迁工作,为工程的顺利开工做好准备。3.1.5 资源准备3.1.5.1 劳动力组织准备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加强内部劳动力结构的调整,选派专业化施工队伍进场施工;对进场工人进行技能培训考核,施工工艺和操作规程交底,确保施工队伍的有效投入,建立健全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形成:“交底-施工-验收”的组织监控体系;加强各专业工种的穿插流水,使施工队伍处于最佳工作状态,提高工作效率。3.1.5.2 机械设备准备遵循先进性和技术性能相匹配及确保选用设备可靠性的原则进行机械设备配备。针对本标段工程特点,按施工区段的划分情况组织多作业面平行施工,配备的机具及运输车

8、辆保证按节点工期按时进场,尽量到位,对机械及早调试、彻底检修,保证上场机具性能完好。对于重型和大型机械选择合理的便道运输到现场。同时,落实好设备专项资金并抓好材料的组织与管理,确保机具设备的高效率运转。3.1.5.3 施工材料准备(1)尽早与厂家签订自购料采购合同或意向,确定材料的运输和交付方式,确保施工准备及正式工程的材料供应。(2)对于甲供材料,及时提供供料计划,保证按时供应。3.1.6 开工报告各项施工准备结束并满足开工要求后,及时向监理工程师按程序提交开工报告,一经批准立即开工。开工报告的内容包括对设计文件、施工图纸的审查核对情况,对本标段导线、中线、高程进行复测情况,对原材料鉴定、混

9、凝土和砂浆配合比选定情况,机具、人员进场情况,现场四通一平、完成征地拆迁情况,以及技术交底情况。3.2 施工测量3.2.1 施工测量方案3.2.1.1 测量组织管理形式及规模针对本项目的特点及高速铁路的高标准要求,测量组织机构本着人尽其责、物尽其力的原则,从上到下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组织纪律严明的管理队伍来进行全项目的测量管理工作。项目经理部的测量工作由项目部总工程师总负责,由工程部下设的测量工程师具体负责,项目部测量工程师和工程部长统一组织和协调标段内的测量工作。下属作业工区设立精测队,隶属于作业工区工程部并负责各自管段范围内的控制测量和大型贯通测量,精测队应进行测量方案设计、测量成果的整理以

10、及测量放样资料的计算等工作并将成果报请工程部长和精测队长复核,复核合格后报总工程师审核,最后项目部报请监理单位审批,各种测量资料须经监理单位审批后方可使用。日常施工放样工作则由各区点技术负责人和工区专业测量工程师负责。3.2.1.2 测量人员及仪器的配置和原则3.2.1.2.1 测量人员的配置和原则鉴于京沪高速铁路对测量工作的高标准要求,为了高质量地完成施工过程中的测量工作,我们准备投入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人员组建精干高效的测量管理队伍。本标段项目部拟投入高级工程师3人,测量工程师14人,组成7个测量组负责全标段的测量工作,并在工程部设测量负责人全面负责对外的联系沟通和内部的测量组织协调工作。

11、3.2.1.2.2 测量仪器的配置和原则针对高速铁路的高标准、严要求,决定在施工中投入精度高,性能可靠的测量仪器,以保证测量的精度和要求。本次拟投入GPS全球定位系统(徕卡GPS3200接收机)20台,徕卡TCA2003全站仪10台,徕卡TC1800全站仪50台,徕卡TC1200全站仪40台,拓普康AT-G1(0.7mm/km)自动水准仪100台,拓普康AT-G3(1.5mm/km)自动水准仪100台,DSZ2水准仪120台。3.2.1.3 平面控制测量3.2.1.3.1 平面控制网的复测及加密本标段平面控制网的复测和加密分为三部分:基础平面控制网(CP)的复测、线路平面控制网(CP)的复测和

12、基桩控制网(CP)的布设及加密。在交接桩完成后,项目部立即组织测量人员展开平面控制网的复测工作。平面控制网的复测由项目部总工程师总负责,由测量工程师牵头并负责组织作业工区精测队实施。 京沪高速铁路的平面控制网分为基础平面控制网(CP)和线路平面控制网(CP),由设计单位提供,测量精度要求高。基础平面控制网(CP)和线路平面控制网(CP)通常采用GPS B级和GPS C级(或四等导线网)进行控制测量。在控制点移交以后,根据设计院的交桩资料,制定测量计划书,采用双频静态接收机对所有CP1、CP2控制点进行同精度复测,各种限差和精度要求以此为准。CP1、CP2控制点复测结束后,上报或保存外业观测记录

13、、原始观测数据、所采用的设计院所交原始资料以及复测精度分析和技术报告。CP1控制网采用基线双差固定解,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CP2控制网与CP1联测构成附和网,通过联测的CP1控制网进行约束平差和坐标转化。在线下工程经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合格以后无砟轨道施工以前立即建立基桩控制网(CP)及CP控制点高程测量网。基桩控制网(CP)要求采用导线测量进行加密。对大桥、特大桥进行加密控制点选点和埋设,桩的材料与设计院的桩一致,点位应远离大功率的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小于400米,远离高压输电线路,其距离应不少于200米,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卫星信号接收的物体,避开大面积水域和树林,选

14、定点位后,应绘制点的示意图和作好点之记,且在1:2000图上标出其位置。观测数据依外业实测为准,不加入人工干预,对未达到的计算精度要求的点,一律返工重测;各项精度检查应符合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的要求,不符合则重测。CP控制网应符合到CP或CP上,并采用固定数据平差。复测工作结束且数据合格后,应当出具正式的书面复测报告报请监理单位批复并报送建设单位存档。复测工作结束后立即对设计院所交的控制点踏勘一遍,对不稳定的桩或可能被破坏的桩进行加固。3.2.1.3.2 平面控制网的复测成果的确认当复测结果与设计单位勘测成果的不符值满足以下要求时,应采用设计单位勘测成果:CP控制点的复测应满足

15、X、Y坐标差值不大于2cm的要求。CP控制点的复测应满足表3.2.1-1要求表3.2.1-1 线路控制网(CP)复测限差要求水平角导线方位角闭合差距离(mm)导线长度闭合差D0000注:mD为仪器标称精度。若在复测过程中发现复测结果与设计单位提供的勘测成果不符时,应当重新测量。当确认设计单位勘测资料有误或者精度不符合规定要求时,应当书面报告设计及监理单位,以寻求妥善的解决方法。3.2.1.4 高程控制测量3.2.1.4.1 水准点的复测根据设计院提交的水准测量资料,必须按二等水准点测量的要求复测,采用数字水准仪按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进行全标段的水准复测,水准测量复测线路应与原先的设计水准路线一致

16、。长度在300米以上桥梁和大型车站范围内,应加设水准点;加密的水准点单独设置,应按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施测。当水准点复测限差满足表3.2.1-2要求时,应采用设计单位勘测成果并形成正式的复测报告报请监理单位批复和建设单位存档。当复测数据与设计单位的勘测成果的不符值超出限差要求时,应重新测量。当确认设计单位资料有误或精度不符合限差要求时应当以书面形式上报设计及监理单位,以寻求适当的解决方法。表3.2.1-2 水准点复测限差要求二等精密水准三等四等1220303.2.1.4.2 水准网的加密当水准点的密度不能满足施工需要时就需要加密水准点,加设的水准点一般距线路中线约100米150米为宜,以避免施工

17、干扰破坏,加密水准点应选在土质坚实、安全僻静、观测方便和利于长期保存的地方,标石埋设可采用混凝土先行预制、现场埋设或按标石埋设规格及用料数量进行现场浇灌埋设(参见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二等水准测量观测应在标尺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若成像欠佳则应缩短视线长度。3.2.2 线下工程施工测量3.2.2.1 一般构造物及路基的控制测量复测成果批复以后,根据设计单位所交的GPS点、导线点对控制网进行加密,以满足路基板桩以及中线、边线和一般构筑物的施工放样的需要。加密控制点按四等导线测量精度进行控制,采用DJ2级全站仪施测,加密点起闭于设计单位所交的GPS点、导线点,角度采用方向观测法观测4测回,距离

18、对向观测2测回并进行、加乘常数改正、气象改正和投影改正。当施测条件困难时可采用跨河水准测量或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施测。水准点加密与导线点加密同步进行,采用四等水准测量或三角高程测量施测。当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时竖直角中丝法观测3测回,距离对向观测2测回并进行加乘常数改正、气象改正。加密水准点起闭于设计水准基点。导线点加密与水准点加密测量采用严密平差法进行平差3.2.2.2 特大桥、高架桥及特殊结构的控制测量特大桥、高架桥及特殊结构须建立独立的的平面、高程控制网,平面控制网采用GPS C级控制网进行施测,控制点与线路的垂直距离一般应大于150m,控制点位置选在不受施工干扰并且在施工沉降范围以外的地方

19、,视野开阔,远离高压线、无线电发射塔,便于GPS接收机接收信号,控制点埋设为混凝土铁芯桩,控制点间的距离约500600m,并沿桥轴线两侧布设。施工控制网按三角锁或大地四边形形式布设,力求图形结构坚强,采用4台GPS接收机同时作业,每时段观测时间均60分钟。观测严格执行测量计划,按规定时间进行同步观测作业。天线的对中精度为1mm,每时段观测前后分别量取天线高,误差不大于2mm,取两次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表3.2.2-3 C级GPS控制网观测基本技术指标卫星高度角()15有效观测卫星总数4观测时间(min)60施测时段数12数据采集间隔(s)1560点位几何图形强度因子(GDOP)8平面控制网的控

20、制点选在便于施工放样,稳固可靠并且在施工影响范围以外的地方,图形可形成三角形、闭合或附合导线网。一般大桥按四等导线网施测,测角中误差为2.5,导线水平角度采用DJ1级全站仪施测,角度采用方向观测法观测4测回;一般特大桥(桥长500m1000m)按三等导线网施测,测角中误差为1.8,导线水平角度采用DJ1级全站仪施测,角度采用方向观测法观测6测回。导线边长对向观测2测回并进行、加乘常数改正、气象改正和投影改正。所有独立的平面、高程控制网必须定期与CP、CP控制点联测,保证独立控制网的准确性。3.2.2.3 数据处理及平差计算GPS控制网基线处理、网平差、无约束平差、约束平差、坐标转换等均采用天宝

21、GPS随机处理软件TGOffice进行计算。导线网、水准网平差计算采用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开发的“科傻”地面工程测量内外业一体化软件包平差模块进行严密平差计算,成果的计算由两组独立计算互相检核。数据处理时,由于控制测量与线路控制测量精度差异之间的连接误差在构筑物两端的路基段按中线法进行调整。3.2.2.4 线下工程的施工测量路基、桥梁施工时均采用全站仪按极坐标法进行施工放样,并用重复测量或闭合测量的方法进行,做到处处有检核。桥梁桩位放样后可采用置镜不同的控制点放样同一个桩位做检查。由于插点或插网控制点距施工场地较近,容易发生位移,每次桥梁施工放样前必须对所用控制点进行检核测量,并对施工控制点进行定

22、期或不定期的复核测量。桥梁施工放样使用的临时水准点应附合至高程控制点上,每次使用都做检核测量。3.2.2.5 线下工程贯通测量线下工程完工以后,项目部测量工程师应立即组织作业工区精测队进行标段全线的线路中线和高程测量,贯通全线的里程和高程,并检查线下工程的准确性。完成后将贯通测量资料报送监理单位审核后移交轨道施工作业队,其中墩台和梁部测量结果应分别移交架梁作业队和轨道施工作业队。3.2.3 线下构筑物变形测量3.2.3.1 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及变形观测点布置3.2.3.1.1 变形监测网的建立为确定无砟轨道的铺设时机,以及为运营养护、维修提供依据,建立线下构筑物纵横向立体变形监测网。监测网包括水

23、平位移监测网、垂直位移监测网。 水平位移监测网采用独立坐标系统按三等平面监测网建立,并一次布网完成。不能利用CP和CP控制点的监测网时,至少与一个CP或CP控制点联测,以便引入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平面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的相互转换。 水平位移监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见表3.2.3-1。等级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mm)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作业要求一等1.53000.71/250000宜按国家一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1501.01/120000宜按国家二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二等3.03001.01/120000宜按国家二等平面控制测量

24、要求观测1501.81/70000宜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三等6.03501.81/70000宜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2002.51/40000宜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四等12.03002.51/40000宜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垂直位移监测网可根据需要独立建网,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施测,高程采用施工高程控制网系统。不能利用水准基点的监测网,在施工阶段至少与一个施工高程控制点联测,使垂直位移监测网与施工高程控制网高程基准一致;全线二等水准贯通后,将垂直位移监测网与二等水准基点联测,将垂直位移监测网高程基准归化到二等水准基点上。观测时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25、。垂直位移监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见表3.2.3-2。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每站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和或环线闭合差(mm)监测已测高差较差(mm)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一等0.30.07DS05型仪器,视线长度15m,前后视距差0.3m,视距累积差1.5m,宜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二等0.50.13DS05型仪器,宜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三等1.00.3DS05型或DS1型仪器,宜按暂规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四等2.00.7DS1型或DS3型仪器,宜按暂规三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3.2.3.1.2 变形测量点的设置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

26、观测点三种。每个独立的监测网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基准点选用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使用时做稳定性检查与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测定变形的参考点,基准点的间距不大于1km。 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为满足变形观测精度要求,在两水准基点之间沿线路方向按间距不大于200m、距路基中心距离小于100m的原则布设工作基点。工作基点引出采用附合式或闭合式施测,布设在不受施工干扰的稳定土层内,以便长期保存和使用的地点。工作基点采用20mm长60cm顶端圆滑的钢筋打入土中,桩周上部30cm用混凝土浇注固定并编号。对观测条件较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工程,可不设工作基点,在

27、基准点上直接测量变形观测点。沉降观测过程中,工作基点应定期与水准基点进行校核。当对沉降观测成果发生怀疑时,应随时进行复测校核。3.2.3.2 变形观测方案观测精度与仪器,水平变形观测仪器测量精度必须不低于1秒、2mm+2ppm。沉降水准测量精度为1毫米。观测时间及观测频次:一般为1次/天。沉降量突变时2-3次/天。无砟轨道铺设后第一个月1次/2周,第2、3个月1次/月,第3、12个月1次/3月。水平位移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采用前方交会法时,交会角应在60120之间,并宜采用三点交会;采用经纬仪投点法和小角法时,对经纬仪的垂直轴倾斜误差,应进行检验,当垂直角超出3范围时,应进行垂直轴倾斜改正;采

28、用极坐标法时,其边长应采用全站仪测定,当采用钢尺丈量时,不宜超过一尺段,并应进行尺长、拉力、温度和高差等项改正;采用视准线法时,其测点埋设偏离基准线的距离,不应大于2cm;对活动觇标的零位差,应进行测定;垂直位移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垂直位移观测点的精度和观测方法应符合下表的规定。表3.2.3-3 垂直位移观测点的精度要求和观测方法等级高程中误差(mm)相邻点高中误差(mm)观测方法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一等0.30.15除宜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外,尚需设双转点,视线15m,前后视视距差0.3m,视距累积差1.5m;0.15二等0.50.3宜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0.30三等1

29、.00.5宜按本暂行规定二等水准测量;0.60四等2.01.00宜按本暂行规定三等水准测量;1.40 垂直位移观测的各项记录,必须注明观测时的气象和荷载变化情况。3.2.3.3 变形监测观测成果的整理观测资料应齐全、详细、规范符合设计及本细则要求。各种观测数据必须在观测当天及时进行整理,观测过程中如发现变形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工程部进行分析处理。观测资料经整理汇总后按有关规定汇编成册报请监理单位审核并存档。3.2.3.3.1 变形观测资料最后形成的变形监测资料应当包括: 施测方案与技术设计书; 控制点与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标石、标志规格及埋设图; 仪器检验与校正资料; 观测记录手簿; 平差计算、成

30、果质量评定资料及测量成果表; 变形过程和变形分布图表; 变形分析成果资料; 变形测量技术报告。3.2.4 沉降观测客运专线沉降观测分为路基沉降观测、桥涵沉降观测和过渡段沉降观测三个部分。3.2.4.1 路基沉降观测路基沉降观测包括路堤基底沉降观测、路基面沉降观测和软土地基地段的沉降观测。路基基底沉降:观测每100150m设一个观测断面,每个观测断面预埋一个沉降板。在路堤填筑以前在线路路堤基底地面预埋沉降板进行观测,在桥涵过渡段根据设计图纸和测量规范要求加密设置。路基面沉降观测:路堤地段一般每550m设一个观测断面,共三个观测点,分别位于路基中心、两侧路肩各一个,在路基成形以后设置。在桥涵过渡段

31、根据设计图纸加密设置。软土地基地段要根据设计要求设置观测断面及观测点。路基沉降观测精度按二级水准测量精度进行控制,在路堤填筑期间每天观测一次,停工期间前2天每天观测一次,以后每3天观测一次,施工完成以后,前15天内每3天观测一次,第1530天每星期观测一次,第3090天每15天观测一次,以后每个月观测一次。若设计图纸有特殊要求时则按照设计要求频次进行观测3.2.4.2 桥涵沉降观测桥梁沉降观测以墩台基础的沉降和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变形为主,涵洞在进行自身的沉降观测的同时进行洞顶填土的沉降观测。桥涵主体工程完工以后在相应部位设置观测点进行观测,沉降观测期一般不少于6个月;地基地质条件较好的桥梁、

32、涵洞沉降观测期不少于2个月,当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要求,则相应延长观测时间桥梁的墩台观测点设置在墩顶、墩身或承台上,每个墩台上的测点总数不能少于4个。涵洞的观测点布置在涵洞边墙两侧,观测点总数不得少于4个。桥涵沉降观测的频次参照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和设计要求执行。3.2.4.3 过渡段沉降观测过渡段沉降观测以路基面沉降观测和不均匀沉降观测为主,在设计要求位置沉降观测断面,剖面沉降沿线路斜向连续布置。在施工前在线路中心设置沉降观测板,在过渡段范围沿线路斜向对角线布置剖面沉降管并在管口设置沉降观测桩。沉降观测装置要埋设稳固并在观测期间对观测装置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33、过渡段的沉降观测精度和观测频次要满足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和设计要求。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数据异常时,应加大观测频次。3.2.4.4 沉降观测资料最后形成的沉降观测资料应该包括: 工点沉降观测断面、点位布置表; 沉降板观测资料汇总表; 路基面沉降观测资料汇总表; 路堤施工过程和完成后填土高时间沉降量曲线; 绘制路基面沉降时间沉降曲线; 桥梁墩台沉降观测资料汇总表; 预应力混凝土梁徐变上拱观测资料汇总表; 涵洞沉降观测资料汇总表;过渡段沉降观测汇总表。注:对于预压地段,在路基沉降观测资料表的表头中可增加有关预压土的情况(预压高度、预压时间等内容)。3.2.4.5 各种构造物沉降

34、限差路基沉降的评估要结合路基各观测面以及相邻桥(涵)隧的沉降预测情况进行,预测的路基工后沉降值须小于15mm;桥梁基础和梁体徐变变形要满足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和设计要求,预测的涵洞基础工后沉降值须小于15mm;过渡段不同结构物间的预测差异沉降须小于5mm,预测沉降引起沿线路方向的折角不大于1/1000。3.2.5 无砟轨道施工测量3.2.5.1 无砟轨道施工条件由于京沪高速铁路的高标准要求,在无砟轨道施工以前必须对桥梁及路基基础面状态进行检查、评估,结果合格时方可开始无砟轨道施工。3.2.5.1.1 桥梁工程基础桥梁工程基础面应符合下列要求: 桥梁徐变上拱:自无砟轨道铺设后

35、,梁体产生的残余徐变上拱值不大于7mm。 梁体横向水平挠曲:水平挠曲变形不大于梁体计算跨度的1/4000,且相邻梁跨水平挠曲引起的钢轨相邻支点的横向位移不大于1mm。 墩台应控制沉降,自无砟轨道铺设后,墩台的沉降不大于20mm,相邻墩台的沉降差不大于5mm。3.2.5.1.2 路基基础路基的工后沉降和不均匀沉降均应符合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和设计图纸的有关要求。且由建设、设计、施工及监理单位共同核对路基施工基础记录和影像资料,对路基工后沉降做出评估,满足设计沉降标准后方可进行无砟轨道施工。3.2.5.2 基桩控制网(CP)的布设混凝土底座施工以前,应采用起闭于平面控制点或线路控制

36、点的四等导线测量精度对线路中线进行贯通测量,并在无砟轨道施工范围内埋设基桩,基桩分为控制基桩和加密基桩两种。控制基桩原则上直线段100m设一个,曲线段50m设一个。对线路特殊地段、曲线控制点、线路变坡点、竖曲线起止点均应增设控制基桩。基桩一般设置于线路外侧稳固、可靠、不易破坏和便于测量的地方,并应采取防冻、防沉降和抗移动措施。控制点标识应清晰、齐全、便于准确识别和使用。在有条件时控制基桩宜埋设混凝土强制对中标。基桩控制网(CP)的测量采用五等导线测量精度进行控制,高程测量与平面控制点共桩,运用精密水准测量施测。精密水准测量起闭于二等水准点,水准路线长度不宜超过2公里。在施测时其精度应满足下表3

37、.2.5-1要求。当采用导线测量时,基桩控制网(CP)应附和到CP或CP上,当方位角闭合差及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都满足要求时,则采用固定数据进行严密平差计算,当采用后方交会法测量时,基桩控制网(CP)应采用独立平差,并在CP或CP中置平,分段附和或置平时相邻段应重叠,重叠长度不应小于1km。表3.2.5-1 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控制网级别附合长度(km)边长(m)测距中误差(mm)测角中误差()相邻点位坐标中误差(mm)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限差方位角闭合差限差()对应导线等级CP11502003451/200008五等基桩控制网(CP)控制点满足各项限差要求后应永久固定。控制点标识应清晰、齐全,便

38、于使用,并绘制布设平面示意图和控制点表,做好点之记,描述其位置、里程、外移距等要素。在基桩控制网埋设完成以后,应当对其进行检测,检测的内容、方法与各项限差应满足下列要求: 检测控制点间夹角时,方向观测不应少于两测回,距离往返观测各两测回; 控制点间的距离允许偏差为1/20000;直线段控制点间夹角与180较差应小于8,曲线段控制点间夹角与设计值较差计算出的线路横向偏差应小于1.5mm;弦长测量值与设计值较差应小于2mm。3.2.5.3 无砟轨道的施工测量无砟轨道的安装测量,包括加密基桩测量、无砟轨道板安装测量、轨道衔接测量、线路整理测量。最后是轨道铺设竣工测量包括维护基桩测量和轨道几何形态测量

39、。加密基桩直线段6m、曲线段5m设置一个,一般设置于线路中心,也可设置于线路两侧。在加密基桩布设测量完成以后,开始进行混凝土底座和凸形挡台混凝土施工测量,即在底座施工以前应先沿线路中心线做路基面、桥面高程检测,且高程按精密水准要求往返测量,闭合于水准基点,根据实测高程和相应轨面设计高程推算混凝土底座实际厚度。无砟轨道底座及凸形挡台的尺寸允许偏差应满足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和设计要求。无砟轨道铺设测量的测量仪器:全站仪测角标称精度不应大于1秒,测距标称精度根据无砟轨道的类型但不应低于2mm+2ppm.水准仪应采用电子水准仪和铟瓦水准尺。施工中可以采用专用测量装置如轨道检测系统(轨检

40、小车、调整装置、三角道尺)。3.2.5.4 线路整理测量线路整理测量前应对CP控制点进行复测。需要设置临时铺轨基桩时,应以CP控制点为基准测设于线路中线上,其精度应满足测规第7.3.1条的要求。钢轨调整使用的仪器宜采用轨检小车测量,也可采用全站仪+水准仪测量。采用轨检小车测量时,测量步长宜为1个轨枕间距。采用全站仪水准仪测量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依据CP控制点测设轨道平面位置和高程,测点间距不应大于2m。 用10m弦确定钢轨的轨向和高低,10m弦步长不应大于2m。全站仪测角标称精度1,测距标称精度1mm1ppm;高程测量按精密水准测量要求施测。线路中线整理测量完成后,应编制线路、道岔调整后的坐

41、标、高程成果表。3.2.6 竣工测量竣工测量分为线下工程阶段性竣工测量和无砟轨道阶段性竣工测量两部分。3.2.6.1 线下工程阶段性竣工测量在线下工程完工以后,由项目部测量工程师组织牵头,相应管段的精测队立即展开竣工测量,竣工测量工作应满足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的要求。各项数据合格时形成正式的竣工测量文件报请监理单位审核并归档保存。3.2.6.1.1 线路中线测量根据线路贯通测量的结果布设线路中桩,直线上每50m一个,曲线上每20m一个,并钉设公里桩、百米桩,在曲线起终点、变坡点、竖曲线起终点、立交道中心、桥涵中心、大中桥台前及台尾、每跨梁的端部、车站中心、道岔中心、支挡工程的起

42、终点和中间变化等处设置加桩。线路中线加桩利用CP控制点测设,中线桩位限差应满足纵向S/20000+0.005(S为转点至桩位的距离,以m计)、横向10mm的要求。线路中线加桩高程利用二等水准基点测量,中桩高程限差为10mm。在加设中线加桩的同时同时测量路基、桥梁是否满足限界要求。3.2.6.1.2 路基横断面测量在路基沉降稳定以后要进行路基横断面测量,直线地段横断面间距为50m,曲线地段为20m,其测点包括线路中心线、股道中心、路基面高程变化点、线间沟、路肩等内容。路基面范围各测点高程测量中误差为5mm。3.2.6.1.3 桥涵测量桥梁墩台施工完成后在梁部架设以前要对全线桥梁墩台的纵、横向中心

43、线、支承垫石顶高程、跨度进行贯通测量,并标出各墩台纵、横向中心线、支座中心线、梁端线及锚栓孔十字线,完成后将测量结果交付架梁作业队。桥梁墩台允许偏差见表表3.2.6-1 桥梁墩台允许偏差项目偏差(mm)墩台纵、横向中心线距设计中心的距离20梁一端两支承垫石顶面高程差4支承垫石顶面高程0-4梁部架设完成后对全桥中线贯通测量并在梁面上标出桥梁工作线位置。检查桥面平整度、相邻梁端的高差、桥梁长度和梁缝宽度,完成后将测量结果交付架梁作业队。涵洞主体工程施工完成后,涵顶、涵侧填土前要对涵长、孔径、板顶高程进行测量。3.2.6.2 无砟轨道阶段性竣工测量无砟轨道阶段性竣工测量分为维护基桩测量和轨道测量两部

44、分。3.2.6.2.1 维护基桩测量维护基桩测量应符合以下要求: 维护基桩应根据维护检测方式布设,并充分利用已设置的基桩; 利用已有的基桩作为维护基桩时,应对其进行复测; 需要增设中心维护基桩时,应检测CP控制点,并根据CP控制点进行线路中线和维护基桩测量 维护基桩的复测和增设的测量精度不应低于相应轨道结构加密基桩的精度要求,且满足线路维护要求; 维护基桩应定期检测,不符合要求时,应按原测量精度进行恢复。3.2.6.2.2 轨道测量轨道测量应符合以下规定: 轨道测量应采用轨检小车进行测量,轨检小车步长宜为1个轨枕间距; 轨道测量主要检测线路中线位置、轨面高程、测点里程、坐标、轨距、水平、高低、

45、扭曲。3.2.6.2.3 无砟轨道阶段性竣工测量资料无砟轨道阶段性竣工测量完成后,应提交下列成果资料: CP、CP、CP控制点,水准基点和维护基桩的坐标、高程成果及点之记。 内业计算资料及成果表。 技术总结,包括执行标准、施测单位、施测日期、施测方法、使用仪器、精度评定和特殊情况处理等内容; 无砟轨道阶段性竣工测量的原始观测值和记录项目必须在现场记录,不得涂改或凭记忆补记,基桩的名称必须记录正确。计算成果必须做到真实准确,格式统一,并应装订成册和长期保管。3.3 试验及检测试验、检测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标段在施工全过程严格执行现行的施工规范、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检测与试验规程和有关程序文

46、件。拟建试验室须持有主管试验室的授权书,并经业主、监理以及授权单位共同验收。3.3.1 组织机构设置根据本标段的工程数量,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成立以项目总工程师为领导的技术检测与试验工作管理小组,组建中心试验室,组成该项目工程试验和检验机构。组 长:项目总工程师副组长:试验室主任组 员:项目部各专业主管工程师、各作业工区专职质检员、试验员。3.3.2 机构职责在主管试验室的领导下,负责所辖范围内的试验检测工作,并督促检查对试验标准、规程、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解决试验中发生的有关技术问题;试验室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根据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要求编写质量手册,内容包括仪器设备管理制度、样品管理制度、工作制度、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承担本标段委托的各种配合比选定试验以及砂、石、水泥、外加剂、矿物掺合物、钢材力学性能和工艺性能、防水层材料的试验及复验,路基填料的物理性能检测。检查指导工地试验人员在高性能混凝土施工及路基施工等方面的试验工作,并对重点工程的高性能混凝土质量随时监督和检查。参加工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施工方案/组织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