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东师2019秋离线作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参考答案.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2647253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师2019秋离线作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参考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东师2019秋离线作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参考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东师2019秋离线作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参考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东师2019秋离线作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参考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东师2019秋离线作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参考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完整版)东师2019秋离线作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参考答案离线作业考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质答:质是使事物成为它自身并使它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种内在规定性。认识事物的质有重要意义:认识质是认识的起点和基础。只有认识质,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区别开来。2、真理答: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3、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答:毛泽东在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领导力量和同盟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概括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4、社会主

2、义初级阶段答:具体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形态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们必须从这一阶段出发,不能超越这一阶段。前一个层次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次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的社会发展程度。只有把社会主义社会性质同它的发展程度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个科学的概念,才能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5、生态文明答:生态文明是在解构工业文明的范式中产生的一种新文明,她要求我们转变工业文明的自然观和价值观,在自然生态进化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建设一个人与自认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时代.二、简答题(每题10分

3、,共50分)1、简要回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原理的内容。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不同阶段,是相互区别的。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性认识的形式有感觉、知觉和表象。感觉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直接反映。知觉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外部特征的整体反映。表象是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感性认识是“生动的直观”阶段,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形象性、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特点,它所反映的内容是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感性认识材料的抽象和概括。理性认识的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

4、的概括和反映。判断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和断定.推理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理性认识阶段就是“抽象的思维阶段,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抽象性、间接性是理性认识的特点,它所反映的内容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2、简要回答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答: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具体要通过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作用表现出来。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处于矛盾统一体中,提供事物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

5、。矛盾斗争性对推动事物的发展有重大作用,表现在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中:第一,在事物量变过程中,矛盾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通过双方力量的消长,为矛盾的转化即质变作准备。第二,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性的作用更加明显,斗争冲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和新的矛盾统一体的产生。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在二者的结合中实现的。因此,只有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才构成一切事物发展的内在源泉和动力.3、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三大法宝)。答:“三大法宝”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过程中,在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后,揭示出得反映中国革命发展客观规律的基

6、本经验,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个方面。4、如何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的阶段性特征.答:首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其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最后,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5、概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那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认识国情,最重要的就是要搞清楚现实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和变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

7、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历史上是第一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党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进行了新的探索,逐步做出了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从而准确把握了我国的基本国情。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久,邓小平就提出,底子薄、人口多、生产力落后,这是中国的现实国情,强调,现代化建设必然是长期的。1979年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也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会处在幼年时期,还不成熟,不完善,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必然

8、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1982年十二大和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分别对这一阶段的内容做了一定的分析。1987年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做了系统的阐述,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明确了这一问题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是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1997年党的十五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进一步统一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当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后,2002年党的十六

9、大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长期的艰苦奋斗。十七大、十八大都既肯定了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同时也强调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正是由于我国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有了一个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我们才得以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使社会主义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

10、和活力,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要“强调总依据,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的实际。不仅在经济建设中要始终立足初级阶段,而且要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也要始终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经济总量低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经济总量高后仍然要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谋划发展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要牢记初级阶段。”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请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论述你对坚持群众路线重要性的认识。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11、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创立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始终坚持和不断完善的根本工作路线,是贯穿我们党90多年奋斗历程的生命线。而认真学习和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则是保证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基本要求。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将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要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人民群众永远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群众路线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线。只有始终心系

12、群众,党才能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人民始终是我们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执政之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只有充分发动群众,把全体人民最广泛地团结起来,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才能带领人民群众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人民群众永远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群众路线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线。只有始终心系群众,党才能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人民始终是我们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执政之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只有充分发动群众,把

13、全体人民最广泛地团结起来,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才能带领人民群众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请阐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情况和农村的阶级状况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适合中国特色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伴随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我国逐步掀起了大规模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积累了丰富而又宝贵的建设经验。从1953年开始,我国在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同时,就全面开展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面

14、对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经验,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合作化的途径,逐步地把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者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3年以前,以发展互助组为主,试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建国后,党十分重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走合作化道路的要求,大量发展简单的共同劳动的临时互助组和在共同劳动基础上实行某些分工分业并有少量公共财产的常年互助组。由于互助组比单干优越,因此农民也乐

15、于接受和广泛参与。从1953年开始,部分地方开始尝试开展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拥有较多公共财产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二阶段,1954年至1955年上半年,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和发展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阶段,1955年下半年到1956年底,全国形成了农业合作化高潮,从大办初级社迅速转向大办高级社。1955年7月,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作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总结了农业合作社的历史经验,系统阐述了农业合作化的理论、方针和原则。同年10月召开的中共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

16、题的决议,加速了全国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到1956年底,全国建立了75。6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农户已经达到1。17亿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6.3,基本完成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使5亿多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一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在土地改革后“趁热打铁”,采取先合作化,后机械化,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二是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创造了从互助组到初级社、高级社这样从低级到高级的过渡形式;三是依靠贫农、下中农

17、,巩固地团结中农,对富农采取从限制到逐步消灭的政策.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经历了大体的三个阶段,1953年以前为手工业合作社试办阶段,1954年至1955年底为手工业合作社发展阶段,到1955年底,合作组织发展到6。8万余个,社员达到220万人.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从手工业供销小组到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的逐步过渡形式。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样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毛泽东多次讲到:“搞手工业合作化比农业合作化还要难”,“对个体手工业和个体农业不能采用剥夺的办法,因为他们是脚踏实地的劳动者,既不是资本家,下面又没有工人,对于他们,只有经过劝说,启发自愿.国家应该给予必要的帮助,提升手工业合作社的技术和生产能力。到1956年底,基本上实现了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此同时,渔业、盐业、民间运输业、小商小贩等个体劳动者也基本实现了合作化。手工业合作化的基本实现,大大促进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并为手工业逐步进行技术改造创造了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