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现实感和想象力:以赛亚.伯林论社会科学与哲学(初稿).docx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2646431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91.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实感和想象力:以赛亚.伯林论社会科学与哲学(初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现实感和想象力:以赛亚.伯林论社会科学与哲学(初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现实感和想象力:以赛亚.伯林论社会科学与哲学(初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现实感和想象力:以赛亚.伯林论社会科学与哲学(初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现实感和想象力:以赛亚.伯林论社会科学与哲学(初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现实感和想象力:以赛亚.伯林论社会科学与哲学(初稿) 作者: 日期:20 现实感和想象力:以赛亚.伯林论社会科学与哲学 上海大学法学院本科 钱一栋内容提要:以赛亚.伯林作为思想史大家,其浩繁的著述背后有一以贯之的哲学理念和现实关切。本文试从伯林的哲学理念入手,集中探讨基本概念和范畴的意义、社会科学和哲学与基本概念和范畴的关系,由此提炼出“现实感”和“想象力”两个概念来阐述伯林对社会科学和哲学的基本看法,简述社会科学和哲学的工作领域及互补性。关键词:日常语言学派;基本概念和范畴;经验;人性;相对主义;现实感;想象力1、伯林与日常语言学派以赛亚.伯林是思想史大家,但他在学术界的最初身份是一个哲学家

2、,是牛津日常语言学派的骨干成员。虽然伯林的主要成就是在思想史领域,但他浩繁的思想史著作中带着他一以贯之的哲学理念。因此,要理解伯林,必须了解他的哲学背景。在伯林负笈牛津的年代,以罗素、早期维特根斯坦和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统治着英国哲学。逻辑实证主义的观点,简而言之,即认为只存在两种真理:经验的和形式的。现实世界可以化约为不可再被分析的原子事实,一切语言都可以被转化为唯一正确的逻辑语言,而语言中的名词和事实一一对应。哲学的任务便是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至于“善”、“美”,“正义”等问题,在逻辑实证主义者看来,只是些不可证实的主观感受。作为对逻辑实证主义的修正,日常语言学派“注重研究语言的

3、实际用法,避免概括性的结论” 陈嘉映:语言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94页。日常语言哲学认为人的语言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如下达命令、描述对象、讲故事、翻译、做数学题等;相应的,我们有多种语言,如技术语言、自然语言,表述事实的语言、抒发感情的语言,等等。不同类型的语言有不同的使用场合,遵循不同的逻辑。语言的意义依赖于使用,而非某些概括性的语言规则;重要的是合适,而非精确。没必要也不可能存在普遍合理的逻辑语言。“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词是前人一代代传下来的,不知经过了多少锤炼修正,凝结着无数世代承传下来的经验和才智,体现着我们对世界的基本理解” 陈嘉映:语言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204页。“哲学家也能想出一些重要的区别和联系,但这些通常有赖于语词中已经体现出来的更基层的分合” 同上我们的语言已经足够好用,极少须要修改和补充,大部分问题源于对语言的错误使用。哲学家的工作便是分析概念、梳理概念之间的联系、沟通不同的概念体系,消解由语言混乱带来的问题,使得世界在语言中更为丰富和现实地呈现。2、哲学的性质和目的源于这样的哲学背景,以赛亚.伯林对哲学的性质有着特殊的看法。伯林认为,哲学以外的具体学科主要有两大类:经验的和形式的。 参以赛亚.伯林政治理论还存在吗?,所谓经验学科,即通过观察获得解答的学科,如物理、化学等;而形式学科不依赖经验,其问题的解答依靠正确运用本学科的公理、

5、规则系统,如数学、形式逻辑等。在这些学科里,即使我们不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也知道该用什么方法去求索。而哲学问题的最大特征便是,在我们碰到问题时,没有明确的方法去解决。外面有没有下雨我不知道,但我只需要开窗看看;333的平方我一时算不出来,但我知道可以按着计算规则得到答案;至于“什么是美”、“我应该如何生活?”等问题,我不仅不知道答案,而且不知如何着手来找寻答案。和这种“无方法”特征相伴而生的便是,哲学家总是借助其所在时代的最具成效的方法来解决哲学问题,如17世纪的霍布斯和斯宾诺莎以几何学为楷模,18世纪的休谟、爱尔维修以物理学作榜样,19世纪的黑格尔和浪漫主义者则常以有机、生长这些生物学概念来

6、表述自己的思想。以这种做法来解答哲学问题,往往既有一些深刻的见解,又有大量的歪曲和遗漏。 参以赛亚.伯林:启蒙的时代:十八世纪哲学家,凤凰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导论部分那哲学究竟解决什么问题?伯林认为,“哲学解决的是观念之间、词语之间或表达方法之间的冲突产生出来的各种疑难” 贾汉贝格鲁:伯林谈话录,凤凰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25页,“哲学是一种尝试其目的是找到思考和探讨的方法,这些方法通过揭示以前未被注意的相似点和未被发现的差异之处,引起人们观念上的变化,其程度足以彻底改变思考和说话的态度及方式,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以赛亚.伯林:现实感,凤凰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73页柏拉图

7、的理念、笛卡尔的我思、贝克莱的感知、康德的先验、黑格尔的历史、海德格尔的存在,每个伟大的哲学家都围绕着一个或几个概念,将对这些概念的阐释连接到日常概念系统中,重构概念系统,从而改变人们观察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哲学不是积累性的学科,无所谓进步。如前所述,哲学问题源于语言表达的混乱以及观念、表达方式之间的冲突,“这些问题取决于在特定国家具体时期的特定文化或语言中占主流地位的具体思考方式、具体的概念和范畴组合。” 以赛亚.伯林:现实感,凤凰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76-77页“一些(哲学问题)得到解答,或因过时而被摈弃,另一些问题依然悬而未决” 以赛亚.伯林政治理论还存在吗?,。“过去的一些思想家之

8、所以今天还会引起人们的兴趣,是因为他们曾论述过跟今天相似的状况。” 贾汉贝格鲁:伯林谈话录,凤凰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58页比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依然在被施特劳斯、麦金泰尔等当代思想家研读、发挥,不仅因为有些问题一直存在且未获解答,也因为这两个时代都面临着个人主义和共同体的维系、庸众和精英的矛盾等相似的问题。3、概念与范畴康德自诩在哲学领域进行了一场“哥白尼革命”。从前的哲学普遍认为真理是知识符合对象,而在康德的理论中,对象围绕着主体。康德意义上的客观不是对客体的符合,而是主体的知性结构的普遍必然性。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提出了时间、空间两种先验直观形式,质、量、关系、模态四组十二个

9、先验范畴。人的感性直观由两方面的因素构成,一是后天质料,即感觉材料,一是先天直观形式,即时间和空间,我们的精神装置把素材整列在时空之中。但时空中的材料只是一堆不知何以名之的感性杂多,还需要人用十二范畴对这些时空中的感觉材料下判断,这些判断赋予了感觉材料具体的形式,对象的面目由此才明晰起来。所谓经验,已经是一种用我们的思维形式组织规范了的感觉材料,是被建构出来的,经验中已经包含了概念和范畴。 伯林认同这种对经验本身和用来组织和理解经验的结构的区分。我们不仅用感官认识世界,还用概念和范畴来认识世界,世界在语言中清晰起来,语言是世界的一种呈现方式。和康德不同的是,在伯林看来,范畴并不是先验的,只是极

10、少变化而已,用李泽厚先生的话说,这些范畴是“经验变先验”:范畴源于经验,又因其在历史中的极度稳定性,被唯理主义哲学家看作是先验的了。并且,伯林对范畴的界定远为宽泛,不仅时空被归为范畴,而且善恶等基本概念也被归为范畴,基本概念和范畴在伯林这里并没有明确的界限。这和前一点相关:既然范畴并非是先验的,也自然难以在基本概念和范畴之间划出一条分明的界限了。如前所述,我们用概念和范畴来建构和解释经验。我们平常的认识和思考是朴素的,并不反思用以认识和思考的基本概念和范畴。伯林说,“最基本的观察和思考行为需要一些固定的习惯,一整套想当然的事物、人物、观念、信仰、态度以及未受批判的臆断、未经分析的看法组成的参照

11、系。” 以赛亚.伯林:现实感,凤凰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17页我们并不是从彻底的怀疑开始认识和行动的,我们拥有一套稳定的、不言自明的概念和范畴,这些概念和范畴构成了我们的观察、思想和行动模式现代西方人能大致理解希腊人的生活,因为他们和希腊人共享着许多概念和范畴,用相近的模式来认识和感受世界。 参以赛亚.伯林政治理论还存在吗?,借李泽厚先生的话来说,许多源于古希腊的概念和范畴“积淀”在他们的思维之中,构成了他们的“文化心理结构”。而现代中国人在阅读中国哲学时,往往需要借助西哲的概念来解释中国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如以“logic”等来解释“道”。由于现代汉语的西化,我们已经很难理解中国古人感受世

12、界、表达思想的方式了。人的认识模式很大程度上是被历史条件、文化背景决定的。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人除了像物质世界、像动物一样存在外,还在语言层面上存在,通过语言来认识、思考和行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对世界的基本理解都包含在我们的语言中。要认识人,不仅需要经验观察,更要进入对语言的分析,最根本的是对概念和范畴的分析。伯林说,“了解人,第一步就是要了解支配并贯穿于其思想和行动的模式,也即发现和理解他们借以思维的范畴;第二步则是分析模式本身,分析这些模式在何种程度、哪个方面扭曲了世界的面目、阻碍了人与人的相互理解;第三步自然是提出更为合适的模式。” 以赛亚.伯林政治理论还存在吗?,伯林所理解的人

13、性也是由基本概念和范畴构成的,基本概念和范畴决定了人是怎样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持怎样的价值观念,等等。不同时空下的人拥有大致相通的基本概念和范畴,这形成了对“人”的认同。4、温和的相对主义在伯林看来,希腊以来的西方思想中存在着一个不言自明的预设,即他所谓的“爱奥尼亚的谬误”:首先,像在科学中一样,所有真正的问题都应该有且只有一个真正的答案,而其他的答案都必然是错误的;其次,必定有一条可靠的途径导向这些真理的发现;第三,真正的答案,如果找到了话,必定彼此融洽、俱成一体,因为真理不可能是相互矛盾的这一点是我们先验知道的。 以赛亚伯林:扭曲的人性之才,凤凰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9-10页而伯林根

14、本否认这种真理观。一种模式不能描述所有现象,一个视角无法看尽世界的全貌,人的认识能力永远存在局限,价值是多元的。由此也可以理解伯林为何要为“消极自由”辩护:对绝对真理的怀疑、价值的多元主义必然要求捍卫“消极自由”,以防社会被一元理论、被强势集团的积极自由吞没。 参以赛亚.伯林:自由论,凤凰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两种自由概念”,167-221页伯林的大部分著作都在研究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思想家提出的一系列观念,如百科全书派的科学主义、卢梭和康德的积极自由、维科的文化多元主义等。伯林认为,法国大革命摧毁了之前时代的许多预设,从前理所当然的观念被怀疑和批判,被新的观念取而代之,这些新观念是“形成了

15、我们的生活所依赖的基本的智识资本,我们对之几乎没有补充。自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依赖所发生的社会的、道德的、政治的和经济的争论,都一直使用那个时期所形成的概念、语言风格、甚至是比喻和隐喻,使用那些现代观念真正奠基者之思想和情感。” 以赛亚.伯林:浪漫主义时代的政治观念,凤凰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导论部分第1页也就是说,我们一直生活在由法国大革命开创的时代之中,自由市场、民主政治、浪漫主义、科学信仰、民族主义等主要在法国大革命前后开始处于核心地位的概念,依旧是我们理解世界和自己的生活的基本概念。伯林主要研究的是一些“反潮流”的思想家,如维科、赫尔德等。伯林认为,“我们集体的发展每前进一步,我

16、们都必须停下来,带着同情心倾听那些被歪曲的异见者发出的呼声忽视它们将会给我们带来危险,因为它们可能告诉我们一些对我们至关重要的事情,这样做将导致一个更丰富(而且可能更真实)的有关人是什么以及他能够是什么的知识。” 以赛亚.伯林:反潮流,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序言部分第3页伯林的这种看法显然和他根本否认有可能获得绝对真理的态度分不开的: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价值是多元的,当某一种声音过分强大时,必然会抹杀其他许多重要的东西。伯林的思想史通过揭示观念、基本概念的改变来展现人性的变迁,“这个(变迁)过程的发生并不遵照一套先验的原则,或遵循着可以发现的经验规律:它们是一个分化出各种新方向的过程,从

17、本质上说它并无一定之规,兴衰无常,有时充满了暴力,无法提前预知,也没有任何事情能够保证它继续存在或按既定的方向发展。” 以赛亚.伯林:反潮流,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序言部分第43页伯林认为,哲学家“利用一套符号揭示支撑另一套符号的种种假定但我们不可能分析我们的整个符号系统,又为此完全不使用任何符号。我们自身以外并无阿基米德支点可供我们立足以获得批判的立场,让我们仅通过外部审视便可以观察和分析我们所思所信的一切。” 以赛亚.伯林:现实感,凤凰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17页哲学是一种反身性的活动。哲学家当然要尽力不被一时一地的观念、一种视角所束缚,要努力进行一种接近“无立场”的思考。但哲学家

18、无法彻底跳出自己的历史条件、文化背景,无法认识到超时空的绝对价值、永恒真理。在评价施特劳斯的学说时,伯林颇为嘲讽地说道:“我觉得,他和他的门生都相信,善与恶、对与错都直接得自某种先天的启示,某种形而上学之眼,也就是靠使用柏拉图式的那种我无缘分享的理性官能。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圣经、犹太教法典、迈蒙尼德,也许还有阿奎那和中世纪的其他经院哲学家,都通晓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美好的,他们的门生现在也执着于此,而我却没有这种荣幸。” 贾汉贝格鲁:伯林谈话录,凤凰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29页伯林一直拒斥相对主义者的头衔。严格来说,伯林既然不承认永恒真理、绝对价值,那当然是一个相对主义者。只是相对主义这个

19、概念在使用中被极端化了,似乎但凡相对主义者都是认为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人完全不同,完全无法相互沟通和理解,由此最基本的善恶观念也成了全然不可靠的一时一地的偏见。但伯林所持的是一种远为温和的相对主义。伯林认为,任何时空下的人类社会大多肯定勇敢、忠诚、谦卑、幸福等价值,只是对这些价值的理解略有偏差,价值排序稍有不同;虽然不相同,却相似相通,通过同情地了解,我们能够理解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参贾汉贝格鲁:伯林谈话录,凤凰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34页在被问道是否存在普遍的道德准则时,伯林说:“在一定意义上是有的。我所理解的道德准则就是大多数国家大多数人长期以来都共同遵守的道德实际上人们的观点有

20、着比赫尔德所相信的还要强的相似性,文化上的相互类似远远超出斯宾格勒或汤因比等人所认定的范围,但是相似和类似不等于相同施特劳斯的理性发现了绝对价值,我很羡慕他,不巧的是我没有这种理性。” 贾汉贝格鲁:伯林谈话录,凤凰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101-102页 “他们说的理性好像是某种魔眼,能看清经验不到的普遍真理。” 贾汉贝格鲁:伯林谈话录,凤凰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106页伯林也承认人权是普遍的,“但不能说那(人权)植根于理性的洞察我不否认人权,我否认的是那些先天开列出来的自然权利。” 贾汉贝格鲁:伯林谈话录,凤凰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106-107页5、社会科学的现实感社会科学以自然

21、科学为楷模,致力于对人类社会进行机制性的解释,由此,“现实感”便是社会科学的一个根本标准:不同于模糊、主观的人文学科,也不同于以一套不依赖现实世界的公理-规则系统为主体的形式学科,社会科学必须是对人类社会的客观中立、恰如其分的解释。以赛亚.伯林对种种打着实证旗号的学说的批评,主要可归结为这些学说误解了自己的解释范围,由此丧失了现实感。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经验科学。社会科学试图通过观察、以实证的方法来解释人,“如什么原因使得什么样的人在不同环境下有这样的感觉或举动” 参以赛亚.伯林政治理论还存在吗?,但如果认为这就能解释人类社会的完整面貌,则显然忽视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区别。人类社会远比自然

22、界复杂。伯林引用托尔斯泰的话来解释自然科学的方法在人类社会面前的巨大局限:“组成生活的粒子实在太微小、种类太不相同、彼此交替得过快、相互结合的情况太复杂” 以赛亚.伯林:现实感,凤凰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53-55页, “每个理论家为了他有限的目的以他自己的方式进行抽象,但抽象可能的方式确切说是无穷多的,联系社会经验要素的线索,各种层次、相互关系、相互作用是非常多的无论有多少理论之网都决不可能把它们打尽。” 以赛亚.伯林:现实感,凤凰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33页 理论必然是抽象的,问题的关键不是抽象本身,抽象往往是必要的。抽象的缺陷在于它忘记了自己的局限,忘记了自己只能把握人类事物中比

23、较常规、比较外在因而较容易抽象化、规律化的部分,忘记了僵死的概念下面是活生生的、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伯林之所以集中批判概念的抽象和片面,以及由此产生的观察视角的局限性,源于18世纪以来学术界泛滥着各种揭示历史规律的学说、各种全盘改造社会的计划。而这种理论如边沁的功利主义通过观察得出人类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制定社会变革的计划,正如米尔斯所概括的,(这些理论)“很容易偏向使人类历史的材料被强迫套入超越历史的紧身衣,而从这紧身衣中又跑出来对未来的先知性的观点。” 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三联书店,2005年第2版,21页这些宏大理论把社会现象安放进几条公式里,再按照这些公式粗暴地改造社会,全然不顾社

24、会的复杂,以及复杂背后的、尚未被理论捕捉到的合理性。在小穆勒之后、罗尔斯的正义论出版之前,伦理学、政治哲学领域几乎没有产生重要的著作,社会科学瓜分了哲学的地盘。伯林在50年代发表了政治理论还存在吗?,为哲学进行辩护 参刘小枫:政治哲人施特劳斯,华夏出版社,2011年第1版,18页,辩护的重点落在对“人”的分析上社会现象以人为中心,社会科学围绕着人。社会科学总是预先带着对人的某种理解来进行工作的,一切社会科学的研究都建立在对人性的某种预设之上,如“理性人”、“组织人”等等。而人性,如前所述,是由基本概念和范畴构成的,一个人以什么样的概念和范畴来认识、理解世界决定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社会科学中的

25、种种预设化将丰富多变的人性中的一部分抽取出来,从复杂可变的基本概念中选取一两个作为理论的核心概念。社会科学根据这些预设做出理论,这些预设是每个理论的核心概念,我们以这些概念来组织和解释经验材料。只有假定人是一个能被完全预测的行动者、社会是完全按规律运行的系统,也即,只有在对人性、对人的欲求、对社会的目的等问题作出彻底的澄清和解决后,社会科学的预设才能获得完全的现实感,才能变成绝对可靠的前提;由此社会科学才可以抛弃哲学,将一切社会问题都转化成实证问题、技术问题。 参以赛亚.伯林政治理论还存在吗?,但各种对人的预设虽或多或少都洞悉了人性的一部分真相,却永远不可能完全把握住人性。在伯林看来,人并不存

26、在一个绝对的本质、人性并非一个不变的概念,而是由丰富可变的基本概念和范畴构成的。甚至社会科学对人的解释本身就是一个变量,人在获取了某种对人的解释之后也许会改变自己的认识和行为模式。人的行为绝非可精确预测的,人类社会也绝不是按照严格的规律运行的,而是充满了偶然、断裂。将一种预设、一个理论看作普遍性的,必然会曲解了人类社会的面貌,扭曲了人的境况,扼杀了人性的潜在可能性。因此,社会科学只是对一时一地的社会现象进行较为局部、表面和抽象的解释;需要不断检讨理论的基本假定是否还能跟上社会的变化、还能把握住人性的变迁。 参以赛亚.伯林政治理论还存在吗?, 伯林常对比社会科学家和政治家对政治事务的不同判断方式

27、,通过展现圣西门、孔德、马克思等社会科学家的纸上谈兵,以及黎塞留、俾斯麦等政治家的实践智慧一种“能整合或综合拼构成生活各个层次的稍纵即逝、支离破碎的丝丝缕缕和散乱碎片而不去分析自己是怎么做到的,自己的活动是否有理论上的根据”的智慧 以赛亚.伯林:现实感,凤凰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53页,说明在人类社会中不可能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人类事务中的很大一部分甚至都难以被理论化,而只能靠不可言说的实践智慧来把握。解释人类社会的理论不可能获得自然科学那样的系统性、稳定性和精确性;人类事务太过复杂,无法靠一个体系化的宏大理论作出彻底的解释,无法完全用理论来把握;人性和社会不断变迁,相应的理论也要被

28、不断修正。概而言之,社会科学是基于观察的经验学科,观察理解方式与被观察理解的对象的关系决定了社会科学的现实感。而观察理解的方式是由基本概念和范畴决定的。6、哲学的想象力基本概念和范畴是人认识、理解、阐述世界的工具,经验学科只使用而不制造这种工具。经验学科难以承担研究基本概念和范畴的任务,因为经验本身便是由基本概念和范畴组织起来的。经验研究不考虑基本概念和范畴,而是根据这些概念和范畴对研究对象进行认识和把握。“它们(概念和范畴)预先包含在我们用以系统阐述经验的语言之中”。 以赛亚.伯林政治理论还存在吗?, 对基本概念和范畴的考察是哲学的工作。哲学从事的是一种二阶的工作,“并不直接关心具体的事实,

29、而只关心观察事实的方式”。那哲学如何从事这种工作?如前所言,经验学科和形式学科有明确的研究方式,其中的大部分工作并不需要天才的洞见和灵感的猜想,而只是扎实而普通的技术性工作。伯林认为,经验和形式学科的伟大先驱“能够向天赋较低的、进取心较弱的其他人传授正确的程序。一个并不富有想象力的史学家,编写了一部用力极勤的,比如说关于某一地区某种工业的发展史,或中世纪晚期地中海某一地区战争艺术的发展史,他或许并没有做什么独创性的或可观的事情,但他为知识的积累作出了贡献。” 以赛亚.伯林:现实感,凤凰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67页而哲学的工作就是揭示概念系统的种种预设和假说,暴露某个概念系统的缺陷,将人的心

30、智从这个概念系统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改变看问题的角度。哲学家的深刻“正在于洞悉某种普遍看法所包涵的这些最重要的假定最杰出的哲学家对问题的阐述和解决,是通过改变看待问题的角度,使他们看到以前看不到的差别,或者认识到他们曾十分强调的差别实际上并不存在或是出自混乱或缺乏洞见。” 以赛亚.伯林:现实感,凤凰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68页不存在二三流的哲学家,哲学家永远是第一流的。二三流的哲学工作者只是阐述过往哲学家的思想,将之变成新的教条。因此伯林说,“只有在哲学领域中,那些埋头苦干、称职、严格遵循大家公认的方法、有意无意地试图保持熟悉的路标、在一个沿袭的观念和范畴体系内工作的劳动者,才实实在在形成了

31、一种障碍和威胁。” 以赛亚.伯林:现实感,凤凰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80页哲学只有问题,没有确定的方法,它不在任何一套概念系统内部工作,而在语言的边界、在基本概念的生成之处思索,以新的眼光来考察、解释、重构陈旧的概念系统。哲学最需要的是想象另一种可能的能力。这种想象力当然不是随便想想,而需要广博的知识积累、对人性的深刻了解、对平常之事的惊异。这种想象力建立在太过庞杂、微妙的知识和体验之上,无法赋予其一定的形式,以规范化的知识形态出现,而是介于科学和艺术之间,表现为灵感和天才。7、社会科学的想象力前文所说的哲学和社会科学都是“理想型”,现实中不存在这样纯粹的社会科学。社会科学著作大多包含对理

32、论脉轮的梳理,对预设的批判性考察,在此基础上根据研究对象的特性建构自己的理论框架;伟大的社会科学家大多自觉地做了很多哲学性质的工作。如米尔斯所言,“一流的社会分析家会避免僵化的程序只有在有充分理由相信使用更精确的术语能拓宽理解的范围,提高引文的精确度,深化其推理时,他才应用这些术语。” 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三联书店,2005年第2版,129页 “有条不紊地在不同抽象层次之间穿梭的能力,是一位富有想象力和系统性的思想家的显著标志。” 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三联书店,2005年第2版,36页当然,社会科学家对概念的考察集中于本学科的理论术语。理论术语脱离日常生活,在概念体系中较为特殊,容易获得研究者的注意和反思。越是统摄性、根本性的概念和范畴越难引起研究者的注意,而这便是哲学的本职工作:对基本概念的考察。社会科学必然需要哲学的帮助和补充,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科学也需要一点想象力,以更好的角度观察事实,也约束理论的解释范围,使理论拥有丰满的现实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