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说说教字左半部分.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2639743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说教字左半部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说说教字左半部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说说教字左半部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说说教字左半部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说说教字左半部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章 说说“”字的左半部分教字的篆字写法是“”,左右结构,共11画。这11画中蕴含了古圣先贤无尽的智慧,以及对后人深深的教诲。本书将逐一为您解说。先看它的左半部分。下部是“”,表示孩子,可引申为接受教育的人。上半部分是两个“”,第一“”是实施教育的人画的,第二个“”是孩子、是接受教育的人画的 说文解字中对“教”字的解释为“上所施,下所效”,故上面的“”是实施教育的人画的,下面的“”是孩子、是接受教育的人画的。这中间表达了以下几层意思:一、孩子学习的方式主要是模仿。孩子的模仿能力特别强,经常超乎我们的想象,这一点在第二章“了解孩子的特性”中已经提及。二、童蒙无知,教育是当务之急。易经中有一个与

2、教育有关的卦叫“蒙”卦,是这样划的“”,上面是艮卦,代表山,下面是坎卦,代表泉。童蒙的“蒙”,像是山下出泉,泉水刚刚流出大山,必将渐汇成江河,泉水刚刚流出大山,正如蒙稚渐启,故蒙象征蒙稚,表示蒙昧无知,就是事物幼稚的意思。事物发展的初期阶段,必然蒙昧,此时,需要合理启发,才会亨通,所以教育是当务之急。三、合理引导,由浅入深每个人都是特殊的个体,肩负着不同的历史使命,教育不是要千篇一律地把孩子、学生培养成一样的人,而是要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因材施教。这就需要合理的引导。引导的过程很漫长,需要智慧和耐心。孩子的学习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教学也一样,要循序渐进,不可妄想一蹴而就。四、实施教育的人是关

3、键既然教字左半部分,上面的“”是实施教育的人画的,而下面的“”是孩子、是接受教育的人模仿实施教育的人画的,那么实施教育的人自然是关键。孩子模仿的对象很多,包括父母、老师、家庭其他成员、一起玩耍的小伙伴等。由此,我们引出:1、教育者先接受教育2、身教重于言教3、夫妻配合4、家庭成员相互配合5、亲师配合6、相观而善第一节 教育者先接受教育教育者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他是孩子学习的榜样。教育者的一言一行都将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一个不经意的行为,或许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笔者在读高中时,学校组织了一次文艺晚会。当时,我的英文文化成绩还可以,因此被选中,成为英文歌曲合唱团中的一员。

4、我在农村长大,在此之前,我从未接受过这方面的训练,连音乐课也几乎没有上过。刚开始排练时,我总是跟不上节奏,但碍于面子我没有打退堂鼓,暗地里拼命地努力、拼命地追赶。临近演出的前一天,英语老师过来检查排练的效果,结果发现有人跑调。说实在的,那时我已经觉得我表现得不错了,应该不是我。不幸的是,英语老师发现那个人就是我。于是,她吩咐我正式演出时只要张张嘴就行,不要发出声音。自那以后我就只会张张嘴了,唱歌从来不发出声音,即使发出声音,也是像蚊子叫的声音一样,唯恐被别人听见。值得庆幸的是,我没有学会挑别人毛病的习惯。其次,教育者要做到因材施教。孩子是千差万别的,一百个孩子有一百种个性。面对不同的孩子,如何

5、教学?要想把孩子教育好,教育者必须掌握孩子的心理、了解孩子的特点,采用正确的方法,因材施教。孔子当年在教育弟子时,非常注意这一点。论语为政篇:第五章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第六章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第七章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第八章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根据西汉孔安国的注解,孟懿子是鲁国的大夫,姓仲孙,名何忌,“懿”是他的谥

6、号,是他死了以后,后人授给他的。孟懿子是鲁国三大家族之一的孟孙氏的后代,鲁国从鲁桓公以来,有三大家族,所谓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这三家的族长,称做大夫,在论语里都有向孔子来讨教,或者是对话。这三家把持着鲁国的朝政,愈到后来权势愈重,鲁国的国君基本上变成了一个傀儡,所以孔子非常看不惯这个情形,可谓是违礼乱政,而且情况愈来愈严重。孟懿子是孟孙氏的后代,他的父亲是孟僖子,叫仲孙貜。在春秋昭公七年,孟僖子将死的时候,把他的家臣都召来,立了遗嘱,嘱咐仲孙何忌,要师从于孔子学礼,所以孟懿子在孔门里也有弟子的名分,可是在孔子弟子传里没有讲到孟懿子。孔安国的注解里,只说孟懿子是鲁国大夫,没有说他是孔子的弟子

7、,这也是事出有因。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说,孔子在鲁国当官的时候,为了帮助鲁国国君恢复职权,削弱三家的势力,于是用巧计来堕三家的都城,因为三家都自己建了都城,不合制度、不合礼。结果到最后,孟懿子却违抗这个命令,连他老师的话都不肯听,这是违背师教,违背圣人的命令,所以他也就做不上真正的弟子,因此孔子弟子传里他没有名分。此章是他向孔子问孝,孝道是什么含义?孔子回答他说,“无违”,“违”是违背的意思。朱熹夫子在论语集注里讲,“无违,谓不背于理”,“理”具体就表现为礼节、礼仪。所以无违,就是不要违背礼。孔子用“无违”两个字来答复孟懿子,是教导孟懿子不要违背礼。因为他的父亲给他的遗嘱,是让他向孔子学礼,如果违

8、背父教,不能学礼、不能遵礼,就是不孝,所以用“无违”来回答他,这个回答非常简单。后来樊迟,孔子的弟子,名须,为孔子驾车,孔子告诉樊迟,“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孔子又把这件事提起来,朱熹夫子解释说,“夫子以懿子未达而不能问,恐其失指,而以从亲之令为孝,故语樊迟以发之”。孔子回答完孟懿子之后,他知道孟懿子没听懂,“未达”就是没有真正通达明白孔子讲的“无违”是什么意思。如果他真明白了,之后也不至于做出违抗老师、违背礼仪、制度的动作,他抵抗堕都。孔子知道孟懿子一点都没明白,未达是他都不会问,连问都问不出来,“恐其失指”,唯恐孟懿子不了解“无违”的意思,“而以从亲之令为孝”,不了解“无违”正是服从

9、父亲的遗教,所以就告诉樊迟,希望樊迟将来方便的时候,再向孟懿子去解释。所以,孔子对向他求教的人非常负责任,虽然当时回答孟懿子的话,他不懂,但是孔子还叫自己的学生有机会再向他去解释,好让他真听明白了,就能够落实。樊迟问孝,夫子详陈。孟懿子是鲁国的贵族,假如他真能够遵礼、行礼,这也是鲁国的福分,鲁国也就能够昌盛起来。结果樊迟听了孔子说“无违”,他也没听懂,所以他也来问。“何谓也”?就是“无违”是什么意思?孔子就用三句话来解释,“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朱熹夫子解释孔子这三句话说,“生事葬祭,事亲之始终具矣”。“生,事之以礼”,事是事奉,父母在生时,我们要事奉父母,以什么来事奉?以

10、礼,对父母要礼敬,心要恭敬父母,言语、动作、行为统统要符合礼,为人子之礼,这是生事;葬祭是父母死后,要依葬礼、祭礼表达对父母的哀思怀念,提起报恩的思想,这是讲到事亲的始终。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这是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的含义。朱子解释说,“武伯,懿子之子,名彘”。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姓仲孙,名彘,也是孟孙家族,他来继承他父亲的地位。前面讲的是孟懿子问孝,现在是他的儿子孟武伯问孝。孔子的回答不一样。孔子讲,“父母惟其疾之忧”, “疾”是疾病,“其”是儿女,也有注解说是父母,也未尝不可。为什么回答的不一样?这都是针对提出问题的人,他的问题、他的根性,以及他的毛病习气,这么回答是为

11、了帮助这个人觉悟。孔子的意思,朱子解释说,“言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为忧也。人子体此,而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谨矣,岂不可以为孝乎?”说的是父母都爱儿女,爱子之心,无所不至,关怀无微不至,对于儿女的身体,更是关心,唯恐儿女有疾病,所以常常以为忧。真正的孝子不能让父母忧虑,除了自己有病这一桩事情以外,其他都不能,没有理由让父母为我们担忧。为什么对他讲这个话?因为孟武伯这个人多可忧之事,他是个纵绔子弟,骄奢淫逸,德行不怎么样,所以孔子跟他讲这个话。孟武伯是当时三大贵族首领之一,他的表现直接影响到鲁国,所以孔子委婉地提醒他,要好好修德,对得起父母。子游问孝。

12、子曰敬养这是孔子的弟子子游,向孔子问行孝之道。“子游”,朱子解释说,“孔子弟子,姓言,名偃”,言偃。子游向孔子问孝,孔子回答,“今之孝者,是谓能养”。“养”,朱子说,“谓饮食供奉也”。在古代,“养”的古音是读“样”,就是奉养的意思。孔子说今之行孝的人,“今”是现在,当今社会,他们以为行孝就是能养。“是谓能养”的“是”,邢昺的注疏里作“唯”字讲;“谓”是说,“是谓”就是“唯说”,今之孝者,唯说能养,只是说能养父母就行了。能养父母,这就是孝吗?孔子这个语气一转,后面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有养何止是为人子,“至于犬马”,狗和马这些家里养的畜生、牲畜,它们都是为主人服务的,狗能看家,马能当坐骑,这

13、些牲畜都能以它的体力来奉养主人,这也叫能养,“至于”,是把为人子能养父母跟犬马能养主人,这两件事连在一起讲,让我们通过这样的类比,了解孝到底是什么含义。“不敬,何以别乎”,犬马能养主人,但是它不知道敬主人,它只是完全地服从,是被驯服的。它不会主动想着,主人还有什么其他需要,就做它自己能做的事情。如果人不知道对父母礼敬,“生,事之以礼”,只是给父母一些基本衣食需要,或是更好的物质供养,而不能恭敬父母,这跟犬马又有什么区别?犬马是养主人,我们为人子是养父母,以此来类比,突出“不敬,何以别乎?”如果不恭敬父母,我们为人子的跟这些畜生有什么区别?也就是说,我们如果对父母不敬,跟这些养主人的畜生,跟犬马

14、没什么区别。这是孔子讲的不客气的话。所以,孝养父母,最重要的是有恭敬心。把犬马跟人子做比喻,突出孝道的真正含义,在一个敬字。敬是在心,不敬就跟畜生没啥区别了,所以孝养父母着重的是心地上的尊敬。前面孟懿子问孝,着重在事相上的礼,有其事必有其礼,有其心必有其事,心里有敬了,身体的动作必定符合礼,孔子的答复是相贯通的。这是一种说法。 在论语集解里还有一种说法,这个说法也很好,它不是把人子跟犬马来做比喻、类比,是把父母跟犬马在一起类比。论语集解里说,“人之所养,乃至于犬马,不敬,则无以别”。人养犬马这些畜生是养,养父母也是养,养父母跟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就在于敬与不敬。如果不尊敬父母,不能事之以礼,不能

15、以真诚恭敬的心来奉养,那真的跟养狗、养马没有区别。这是把犬马比喻成父母,讲得就更加深刻、更加厉害了。朱子说,“犬马待人而食,亦若养然。言人畜犬马,皆能有以养之,若能养其亲而敬不至,则与养犬马者何异。甚言不敬之罪,所以深警之也”。狗、马这类畜生,每天等着人养它们,给它们喂食,给它们衣食温饱这些物质的供养。现在人养宠物,更是关心备至,还有小狗、小猫穿的衣服,每天给它们洗澡,病了就上宠物医院,这都是养,跟养其亲有啥区别?如果养父母没有尊敬心,真的没区别,这是给我们深刻地说明不敬之罪。如果我们以养犬马之心养父母,那叫大不孝、大不敬,怎么能是孝?这是孔子深刻地警醒我们,不要会错了孝道的意思,以为养父母就

16、是孝,大错特错。当然不养父母更是不孝,养父母在于敬。曾经有一年的母亲节,五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天,节前广州日报派出记者去采访了一些企业家和大款,记者问他们,“母亲节快到了,你们打算怎么报答你们母亲的养育之恩?”这些做儿女的就说,“我要赚更多的钱,给母亲买一栋别墅,买一部洋车,来奉养我的母亲”。记者然后又去采访这些企业家和大款们的母亲,“您希望儿女怎么孝养您?”这些母亲都没有说要洋房、要洋车,他们回答的话都很相似。什么话?“希望我那孩子不要太忙了,母亲节的中午能陪我吃顿饭”。母亲对孩子的要求并不高,连这个话都说出来了,证明她的孩子很少跟母亲一起吃饭,恐怕一年都没能来探望母亲几次。母亲不是需要吃这顿饭

17、,物质的需求是其次的,她需要的是陪伴、恭敬、尊重,需要的是儿女来养她的心。有的人就认为,我每个月给母亲钱用,已经算不错了。这话也不能说错,因为什么?在现代真的算不错了,有些现代人连父母都不养,把父母看得比犬马都不如,古人至少能养父母之身,现在能拿钱供养父母,真算不错了。假如我们拿很好的物质来供养母亲,但是没有恭敬心,跟孝道的标准差得就很远,为什么?孝,着重在敬,能敬父母才叫孝。所以奉养父母的时候要深爱婉容、和颜悦色,让父母生欢喜心,这是养父母之心。更重要的是养父母之志,父母对我们的希望,大多数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成人,所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皆然,都希望自己的儿女争气,做个有德行、有学

18、问、有操守、被社会大众尊重的人。我们如果能够做到,这是养父母之志。子游请教孔子如何行孝,孔子告诉他敬,尊敬父母。子游也算一个孝子,他能养父母之身,他做得不错,在物质方面对父母供养得很好,可是在供养中,少了一点敬意。在现在社会有很多这样的人,特别是有经济能力、有地位的,他有能力供养父母,常常拿钱给父母,自自然然生了一种傲慢的心,觉得自己能养父母,了不起了,赛过很多人,父母现在靠我吃饭了,对父母的敬意少了。要知道,养父母是应该的,即使我们终生养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也不能报万分之一。给点钱,供养父母衣食,算得了什么?所以一定要事亲以敬。5、子夏问孝。子曰:“色难。”这一章是孔子的弟子子夏,向孔

19、子问孝道。孔子回答:“色难。”朱子解释说,“色难,谓事亲之际,惟色为难也”。孔子回答问题都是简明扼要,谈行孝之道,只讲了“色难”两个字,后面是衍伸来说明的。“色难”的色,是颜色,我们的面容;难是不容易,在侍奉双亲的时候,最不容易的是我们的颜色。因为用饮食、劳动来供养父母,不算是难事,但是能够和颜悦色来侍奉父母,这就难得了。我们想想自己,侍奉父母的时候有没有做到和颜悦色?子夏可能有这个毛病,他一定能在饮食服务上做得很好,大概有时候脸色难看一点。我们呢?比起子夏可能差得很远。当父母有需要的时候,很可能我们是绷着脸,装出一副很不以为然、很不情愿的样子,逼得父母都不好意思再开口让我们服务供养。侍奉父母

20、,一定要有和颜悦色,这是有一颗真正的孝心,能够由衷地爱自己的父母,自自然然,诚于中而形于外,内心能够和顺、孝顺,外表一定有和悦的颜色。所以色难,根源在于心难,真诚的孝心难得,只是用饮食、物质来供养父母不算什么,要真有能养父母之心的表现。下面孔子举了一个例子,突出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弟子”的说法有两种,一是做儿女,一是做学生,事亲和事师,道理是一样的,孔子举弟子,两个说法都合适。“有酒食”的食,古音念嗣,现在念食,它是一个名词,饭食的意思。“先生”是对弟子而言,如果把弟子当做儿女讲,先生就当父兄讲,朱子说,“先生,父兄也”。“馔”是饮食,做动词讲,吃这个食

21、物。“曾是,以为孝乎”,“曾”当尝字讲。假如父兄或者老师有事情,那么做儿女的、做学生的提供劳务来帮忙,这是服务父兄和老师。吃饭的时候,由父兄、老师、长辈们先用餐,做到这一点,就是孝了吗?孔子在这里是反问,言下之意,当然不足以称为孝,为什么?因为要取决于他是不是和颜悦色。朱子解释说,“盖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亲之际,惟色为难耳,服劳奉养未足为孝也”。孝子对于父母有深爱之心,就一定有和气,绝对不会忤逆父母。现在人讲逆反,逆反就是不孝,为什么?因为和气没有了。和气没有了,就是因为他深爱之心失掉了。要真正做到孝,在心地上要保持那种纯真的爱心,这种爱心是天

22、性,父母生我们的时候与生俱来的。看看那些才几个月大的婴儿,年轻的妈妈抱着这个婴儿的时候,看看婴儿的眼神,对妈妈那种依恋,真正可以说得上是深爱,这就是天性,没人教他就会了。子夏也能够养父母之身,服劳奉养。大概他的心比较耿直,待人处事接物直来直去,有时候缺乏和谐的气氛。也许是从小到大跟父母在一起,少了一些温润和悦的颜色,所以孔子点他“色难”,要他注重在深爱婉容、和颜悦色上面。每个发问的人,他的资质、德行有高下不同,毛病、缺点也不一样,孔子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回答的各不相同,但是道理都是一样的。每一句话都涵盖了其他三句话,这四章是一而四,四而一,只是侧重点不同,但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就像一座山峰,横

23、看成岭,侧看成峰,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这个山峰,样子不一样,说出来的就不同,但是讲的都是同一件事。同样是讲孝道,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讲,说法也不一样,孔子是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深刻地体会什么是孝,如何去行孝。正是教育者在施教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者本身必须先接受教育。教育者在施教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者本身必须先接受教育。令人遗憾的是,祖国很多优良的传统被丢弃了。早期,姑娘们出嫁之前,女方父母通宵不眠,为的是告诉女儿嫁到夫家之后如何为人妻、如何为人母、如何孝顺公婆、如何与叔叔姑姑们相处,男方父母也在做类似的教育培训工作。在婚宴上,父亲还要郑重地向儿子敬酒,以示儿子已经长大成人,已

24、经成家立业,繁荣家族的重担要传递给儿子了。正是这些为人处事教育的缺失,现在的年轻人组建家庭之后,不知道如何应对生活环境出现的变化而不知所措,家庭出现纠纷也不知如何理智地、合理地解决,导致矛盾越来越多,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许多家庭因此而破裂,离婚率在不断攀升,由离婚率上升导致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是百年大计,不容忽视!而抓好教育的第一步就是教育者先接受教育。第二节 身教重于言教孩子通常只看我们是怎么做的,很少关心我们是怎么说的。他们非常愿意模仿我们所做的,很少愿意听我们所说的,因为他们具有模仿能力强、强烈要求公平等特点。这些特点就决定了身教重于言教。很多家长忽略了这一

25、点。现列举几个生活细节,借以抛砖引玉。一、第一筷子菜夹给谁?读者朋友,今天你们夫妻跟孩子一起吃饭,爷爷奶奶也在,妈妈夹起第一口菜,给谁吃?小孩子。很多家庭在这样子做,这是个普遍现象。但是这一口菜夹下去会产生什么效果?“宝贝,这是妈妈特别煮给你吃的,多吃一点。”爷爷奶奶看了也不甘示弱,“孙子,这几盘菜也很好吃”,爷爷奶奶也在帮你们的孩子夹菜。谁的碗里的菜是满满的?你们的孩子。一个家庭里面谁最大?你们的孩子、爷爷奶奶的孙子最大。这样有没有颠倒?颠倒了!你们的孩子也搞不清长幼尊卑,也就颠倒了。这样合不合理?不合理!所有的人都必需服务于他,于是,小皇帝、小公主产生了。小皇帝、小公主产生了,小皇帝跟小公

26、主的特色是什么?自私,因为所有的人都要服务他,所以他只会想到自己。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所以现在的小孩脾气都很大。当您对他百依百顺,十件事顺了他九件,第十件不顺他,他会怎么样?会大哭大闹。您又没有原则,他一发脾气您又说什么?好了好了,给你买!那他就攻城略地,您就节节败退。所以诸位朋友,教孩子从哪里开始?从夹菜开始。小地方大学问,每个动作做出来都是给孩子学习的榜样。当今天您一夹起来,马上夹给您的父亲:“爸爸,多吃一点。”您的孩子看了,会不会说:“爸,您怎么都没想到我!”不会!他看到自己的父亲在行孝道,内心会很感动,因为每个人都有一颗本善的心。大学里面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做任何事,先后顺

27、序对了,您这个道就容易建立起来。所以,您菜夹对了,您就教给孩子正确的为人子之道。二、父母的话我们要不要听?读者朋友?父母的话我们要不要听?有的朋友可能说“要”,有的朋友可能说“不要”,还有的朋友可能会说“看情况”。都有道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父母说的未必都对,不听父母的自然有不听父母的道理;听父母的是表示对父母的尊重,也没有错;看情况的人是区别父母的言语对还是错再做决定,自然很高明。我说这样的话,是不是表示怎么选择对对呢?当然不是。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听和不听,而在于如何听。引用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授课时举的一个例子来说明:儿子在单位上班多年,一直没有升职,和他一道参加工作的伙伴都升科长了

28、,有的甚至职位更高了。母亲苦思冥想儿子未能升迁的理由,感觉儿子还算敬业、工作也很努力,应该是关系没有搞到位,所以没有得到领导提携。于是,将儿子叫到面前:“儿呀,现在都时兴送礼,搞好关系。我估摸着你是关系没搞到到位,所以迟迟没有得到提拔。这是娘结婚时你爸送我的戒指,我们家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了,你拿去把它当了吧。当点钱买些东西也给你们领导送去。”如果您是这位老母亲的儿子,请问您是接,还是不接?不接,您会辜负母亲的一片心意,让母亲觉得儿子很迂腐,觉得这个儿子没指望,让她伤心。接,这是母亲结婚时父亲送给她的礼物,这对她来说多么珍贵呀!怎么办?接。母亲的话要听,要接下来。接下来之后怎么办?这就

29、是如何听的问题。接下来之后您是按照母亲的吩咐把戒指当了,用当回来的钱买些东西送给你们的领导,还是把它藏起来?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应该把它藏起来。如果母亲不追问此事,您就别主动提了。如果有一天母亲问起此事来,您就拍着脑袋说,“哎呀!看我这记性,怎么把这事给忙忘了?”母亲一定会责怪您。然后您接着说:“不过,妈,我幸好把它给忘了。”“怎么啦?”母亲一定会问。“我们领导出事啦,他收受贿赂被人检举了,检察院这两天正在查他呢。那些给他送礼的人说不定也要受到牵连呢。”母亲一定说:“好,好!老天保佑。”这时,您再把戒指还给她,相信她内心一定会觉得很安慰。当我们和父母之间意见有分歧时,不要急于反驳,更不能顶撞。

30、要冷静下来,平心静想,寻找对策。实在想不出很好的办法,也要把父母请到房间,关起门来好好交流。弟子规 弟子规是中华传统文化五千年智慧的结晶,是道德品行教育最好的教材,原文及易解见附录一上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意思是说父母有过失,当子女的应小心劝导他们改过向善。劝导时态度要诚恳,声音要柔和,应做到和颜悦色地把道理说清楚,讲明白。如果父母不听规劝,要耐心等待,碰到适当的时机,例如父母情绪好转或是高兴的时候,再继续劝导。如果父母仍固执不听,甚至生气,此时我们即使难过得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因为,有孝心的人是不忍心陷父母于不义的。纵然遭到毒打,我们

31、也无怨无悔,不能使父母一错再错,铸成大错。如果能像上面的例子一样,善巧地加以处理,就更好了。此外,劝谏的时候要注意给对方保有颜面,做到“规过于私室”。这几句话值得我们好好地去体会。我们现在的年轻人通常没有这样的理智和智慧,而是由着性子来,“你们那一套是老古董了”、“你们根本不懂”、“我们的事不要你管”,类似这样的话张口就来。试想,我们觉得我们与父母之间有代沟,他们不懂我们年轻人的事情,那么孩子就不会觉得他与我们之间也有代沟,我们根本不懂小孩子之间的事情吗?毕竟我们跟父母之间是一代人,孩子跟我们之间也是一代人啊,有什么区别吗?我们经常会说现在的孩子很叛逆。试问原因在哪?读者朋友们,五十年前,你们

32、有没有听到过叛逆这个词?几千年的中国史书上找不到叛逆这个词。中国人四、五千年的历史都没有叛逆这个问题,我们居然在短短三、四十年之间就产生了叛逆,为什么?不是偶然!因为现在的孩子没有接受中国圣贤教诲,没有接受孝弟的教导,他们没有孝心,没有恭敬心。当他们面对父母的时候,言语、行为自然就会有冒犯。最重要的是我们自身没有做到言行一致,我们在说一套做一套。我们要求他们讲话要很有礼貌,自己对爷爷奶奶讲话却很随意,时常冒犯他们。这些不服气慢慢积累,当积累到他的身高跟我们一样,拳头跟我们差不多时,他就会不听我们的。所以叛逆是结果,根源在我们没有做好孩子的榜样,没有从小培养孩子对父母的孝心、恭敬心,这是根本原因

33、。这个原因又加上外面大环境污染,他去效法他的同学、仿效他的朋友,到最后叛逆的现象就愈来愈多,问题就越来越严重。要让叛逆的现象消失,最重要的是要延续圣贤教诲,家长朋友们要以身作则,当好孩子的榜样。三、孩子在学习的时候家长可不可以看电视?孩子年幼,涉世不深,他们好奇心重、模仿能力强、内心强烈要求公平。他们认为大人可以做的事情他应该也可以做。我们很多家长对此不能理解、不能包容,甚至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很讨厌,其实大可不必。如果孩子不具备这些特点,试问我们如何教他们呢?孩子强烈要求公平,不也在督促我们改正缺点、纠正错误、摒弃不良习性,促使我们进步吗?自从我们的女儿出生之后,在她的“监督”下,我们克服了很多

34、单身时期的缺点,摒弃了很多恶习,一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这不是很好吗?针对孩子的特性,善加引导,孩子会成长得非常快。家人也能很好地相处,何乐而不为?我们做家长的有必要省思一下,为什么孩子不听我们的教诲?因为他们对我们没有恭敬之心。我们时常说一套做一套,我们告诉孩子看电视不好,会伤害眼睛,会影响智力发育,自己却叮着电视不放。我们还跟孩子说:你给我去看书,我数到三。孩子依依不舍,慢慢离开电视屏幕,还抱在墙壁那里,久久不肯离去。妈妈很生气:最后通牒,不然我去拿棍子了!孩子这才心不甘情不愿地上楼。当他坐到书桌前,请问,他的身体在书桌前,他的心在哪里?在电视上。心在电视节目上,不知道男主角怎么样了,不

35、知道女主角有没有受到伤害?如此这般,孩子的学习怎么会好?孩子怎么会听我们的教导?有的父母爱好打麻将,还跟孩子说打麻将不好,你千万不要学。这些话说得跟没说一样,根本起不到任何效果。相反,还会让孩子觉得我们家长说一套做一套,根本不诚实,总是欺骗小孩子,自毁我们在孩子心目当中的形象。再者,如果他真的体会到您已经意识到打麻将不好,而您还是迟迟没能戒掉。孩子会觉得您有不良嗜好戒不掉,为什么我不可以?这对孩子意志力的培养也没有什么帮助。身教重于言教。为了孩子,克制一下自己,以身作则,努力成为孩子学习的好榜样吧!如果能克服掉自身的坏习惯、坏毛病,您换觉得自己像甩掉一个沉重的包袱一样,非常地轻松自在。细节决定

36、成败,在家庭教育中也是这样。身教重于言教。留意您生活中的微小细节吧,您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第三节 夫妻配合父亲是孩子模仿、学习的对象,母亲也是孩子模仿、学习的对象。在家庭教育问题上,夫妻之间需要相互配合,密切合作,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有的家庭,觉得夫妻之间应该有明确的分工。男主外,父亲负责解决经济问题、生计问题;女主内,母亲负责解决精神生活问题、负责把孩子教育好,这种观念没有错。问题是,不能只知道分,不知道合,中国人一向是分工不分家。先生在外面挣钱,妻子能帮上忙的就帮一把;妻子教育孩子,需要先生配合的,先生要积极配合一下,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和乐的家庭。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需要夫妻配合

37、。孩子生活懒散,晚睡晚起,妻子想改变孩子的坏习惯,于是跟孩子说;“从明天起,妈妈陪你一起早睡早起,起来之后我们一起叠被子、一起刷牙洗脸,然后出去跑步。”孩子听说有妈妈陪着,通常都会答应。可第二天早上起床时,发现爸爸还在睡懒觉,爸爸起床后被子也不叠,孩子会怎么想?不公平!爸爸可以睡懒觉、可以不叠被子,为什么我不可以?这个时候就需要爸爸配合一下,和孩子一起早睡早起、自己的被子自己叠放整齐。我们家就碰到过这样的问题,刚开始两三天是有些不习惯,甚至还觉得:这孩子!和爸爸比什么比?爸爸上班那么忙,那么累,一点同情心都没有!可一个礼拜坚持下来之后,我惊奇地发现早睡早起挺好的!夜晚休息得好,早上起来空气也好

38、,早晨跑步,多呼吸新鲜空气,全天精神都好。夫妻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夫妻之间要做到分工不分家。古圣先贤总结出来很多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如“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等。在他们那个年代,或许科学不够发达,没有办法证明这些习惯对人类的裨益,但他们遵循的是天道(自然之道),运用的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思想、五行相生相克的哲学理论,都是合乎自然、符合人性的,随着

39、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这些说法已经被逐步证实。人类是自然的一分子,效天法地是人类最好的思维模式和生存之道。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方不方便说,或说了效果不是很好,需要对方配合的问题,这时候另一方要积极配合,体现夫妻之间的默契。记得我高三毕业的那一年暑假,我的嫂子和我的母亲之间发生了一次口角,吵得很厉害。我很想立即制止他们,可当时涉世不深,不知道该如何做。说实在的,她们双方都有过错。说嫂子的不是(即过错)吧,嫂子毕竟不像哥哥一样,和自己一起生活多年,说得轻一点重一点都没关系,即使说得重了,当时惹他生气了,后期化解也很容易;说母亲吧,她毕竟是长辈,又对我们有多年的养育之恩。考虑了好长一段

40、时间,还是拿不定主意。于是我草率地选择了说我母亲的不是,心想她肯定会大人有大量,不会计较。刚开始我母亲和我争辩了几句,后来我提高了嗓门,母亲没再和我争辩,也不再和我嫂子争吵,忙自己的事情去了。我以为事情就这样过去了,可第二天我父亲跟我说:“你妈妈昨天晚上很伤心,哭了一夜,她说连儿子都嫌我做得不好,说我做得不对!”我听了很难过,眼里含着泪,低下了头。父亲接着说:“下次碰到这类事情要找人来调解,把她们拉到一边分别劝说。如果你的妈妈确实做得不对,也不要冲她发脾气,她带你们、把你们养大不容易”父亲的这几句话激起了我对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的回忆,一幕一幕。从那以后,我遇事变得冷静了,该请外援的时

41、候知道请外援了。更重要的是,我对母亲又增加了几分敬重。如果当时是母亲跟我说她是如何如何把我抚养成人,如何如何关心我、照顾我的,说我不能帮着嫂子说她不是、伤害她。相信我一句也听不进去,因为那时我会觉得她说这些目的就是让我感激她,让我包庇她的过错。到头来,不但她的话白说,我也得不到成长。夫妻之间需要配合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碰到事情,冷静思考一下,该谁出面就谁出面,打好配合战,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孩子教育好,这样就对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夫妻双方观念不一致的情况。当夫妻一方在教训孩子的时候,另外一方切记要保持冷静,不可一个打一个护。一个打一个护的结果注定是长大不成树。夫妻双方观念不一致时

42、,如事前能感知到,尽量事前沟通,沟通达不成一致意见的,可征询一下老师或父母的意见,没有必要争吵。事前未能察觉,属于突发性事件的,另外一方最好保持沉默,或干脆回避,既不要护孩子的短,也不要帮着对方一起教训孩子。护孩子的短,会让孩子失去是非判断,不知所措;帮助对方一起教训孩子,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无人疼、无人爱、没有依靠,因而与父母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天长日久,孩子与父母之间会形成障碍而无法沟通。无法沟通,教育就无从抓起,这很可怕!“1+12”是个数学问题,数学问题需要实践来证实。第四节 家庭成员相互配合孩子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家中,和家人在一起,家庭是孩子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家庭成员之间关系是否融洽

43、,在教育孩子方面能否密切配合,对孩子的成长影响会非常大。一个家庭当中,成员很多,有的还是从其他家庭中嫁娶过来的,要想大家的观念相近、理念相似,相处得很融洽,确非易事。这需要家庭成员各正本位,各尽本分。著名民间教育家王凤仪先生认为家庭中也有五行。他认为父母到老年(60岁以后)便为冬季,居土位,未到冬季,则父居火位,母居水位,而以在世之祖父母,或去世之先祖居土位,兄弟居木位,自身及嫂弟姐妹等居金位。土位人是要如如不动的,金位人是要圆情的。假如哥哥吩咐做一件事,立时答应了,同时父亲又让做别的事情去,也要立时答应,这时自己要酌量,哪种事应当先办,如果父亲说的事应当先办,便要到哥哥前说明理由,然后去做,

44、情自然就圆了。水位人应该兜不是(即错误),对于家中的柴米、工人的出入,都应应该着意留神,发生了不是,水位人便应该兜过来。木位人,是以能立为主,如果家人有不能做的活计,木位人便应该说:怨我呢。火位人,是要寻理的,平素到亲友家串门,不是为人情,而是为寻理的,与亲友研究办事之道,搞明白了,常和家人讲,讲给家人听,家人如果有了不是,火位人便要认罪,这便是人人应该遵守的家庭五行。父亲,寻理。母亲,兜不是。兄弟,能立为主。祖父母,要如如不动。自身及嫂弟姐妹,负责圆情。人到了老年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患得患失。孔夫子曾经提到人生有三戒: 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

45、气既衰,戒之在得。这个“得”用白话说就是贪,贪这个、贪那个,别人的孙子有这样,我们没有,别人的孙子又怎么样,我们又没有,常常就在这种情绪当中,很难快乐,很难知足。人老了要能做到性如灰。灰是什么?灰是烧过了的木头,木头烧成灰以后,它不冰人,也不烫人,因为灰中没有火。老年人要知道自己是老人,不该说的事不要说了,不该做的事不要做了,养护好自己,好让下一代发挥自己的能量和才干,让他们去实践,增长他们的知识、能力、才干,这样才可以算是一个明白的老人。老人如果真做到了这一点,那是自己的福气,也是家人的福气。有一首诗,很值得老年人仔细评味:老年温和性如灰,家务皆宜推;引导子女入正统,清闲乐庭帷;养心性,讲道

46、德,莫说是和非;无忧无虑笑嘻嘻,人称有福气。男人要会领妻,王凤仪老先生说:“男人要领妻不要管妻”。一定要把妻子领到道上,不可以管,管的结果是恨你,最后是分道扬镳。怎样领?要告诉她如何做人!从做人的角度去帮助她。怎么样帮助她?男人要立住“三纲”,哪“三纲”?男人的“三纲”是性刚无脾气,心刚无私欲,身刚无嗜好。让妻子懂得感恩,学会与家人相处,教会她“三从”,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汉。此处的“三从”不是“从小从父,结婚从夫,夫死从子”的旧“三从”,而是新“三从” 由著名民间教育家王凤仪先生提出。什么是新“三从”?新“三从”就是性从天理,心从道理,身从情理。天理是什么?天理是我们人从小长大的轮回,做媳妇的时

47、候天理就是应该如何做好媳妇、做好妻子、做好母亲,这叫天经地义;心从道理,有道还要有理,要服从这个道理;身要尽情理,身子一定要做我们该做的事情,上孝公婆,中和丈夫,助夫成德,慈爱儿女,教子成才,妯娌和睦相处,这是做媳妇应该做的。作为丈夫要能够让妻子明白,要能够把她领上正道,才算得上是大丈夫。媳妇要学会柔和谦逊,要明理,要用感恩的心对待自己的家公家婆。感谢公公婆婆为我养育了一个我喜欢的丈夫。用感恩的心去看你的公公婆婆,你就会产生爱,因为你爱你的丈夫嘛,理应爱他的父亲、母亲。姑娘嫁进一个新的家庭,要慢慢适应环境,不要企图去改变对方,要努力改变自己,去适应对方,互相适应,互相磨合,最后才能达成夫妻和谐

48、,家庭和睦,才能家和万事兴。家庭成员各正其位,各守其分才能营造一个和睦的家庭氛围。在一个和睦的家庭氛围当中,孩子的心才会安,他学习、做事才会踏实,效率才会高。更为重要的一点,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受熏陶,耳濡目染,他自然而然地就学会孝顺父母、尊重老人、友爱兄弟、爱护弱小,学会礼让,学会谦卑,学会如何与人相处,这是最真实、最生动的人生大课堂。而这些恰恰是孩子人生幸福的最重要的根基。如果孩子犯错,父母教训孩子,爷爷奶奶最好发挥“土”的特性、“灰”的特性,保持安静,不该说的事不要说,不该做的事不要做,避免出现“一个打一个护,长大不成树”的问题。万事万物的运行都有其客观规律,人类社会也一样。家庭成员要象太阳、地球、月亮、星星一样,各正其位,各尽其分,才能有一个祥和、美满、幸福的家。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才能健康、快乐、茁长地成长。在教育理念方面,如果家庭成员之间出现分歧,如,爷爷奶奶想把孩子往教育家方向培养,爸爸妈妈想把孩子往科学家方向培养,家庭成员之间最好私下里沟通。沟通达不成一致意见的情况下,如果孩子已经有自己的是非判断,可征询一下孩子的意见;如果孩子还比较小,可征询一下老师或权威人士的意见;或者暂且放一放,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会改变,人的想法也会改变,也许大家的想法就趋于一致了。没有必要争吵,更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第五节 亲师配合亲泛指亲人,这里主要指父母,师是指老师。父母给了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