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劝学教案范文合集七篇I劝学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劝学(教 师中心稿)教案。(二)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二、难点、重点分析(二)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 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分析: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 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第1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 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 意思。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 原来
2、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 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第2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 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而望”“不如登高 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 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 个比喻,
3、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 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 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 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 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 心论点。第3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 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陛步”、“不积 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 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 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
4、:先用“骐骥”、“弩马”对 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 学好的关键;又用“楔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劝 学(教师中心稿)教案。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 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 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 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二)设喻有什么特点?分析: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 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的设喻特点
5、:(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 不可以己”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 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 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2)设喻方式多样: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 于水、“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 的重要性。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弩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 说得更具体明白。反复设喻,如“而望”、“登高而 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连用几个不同 的比喻,使读者加深
6、对道理的理解。(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有的是将道理 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 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第一层,作 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陛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 步论证。三、教学过程设计(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二)预习检查。(三)导入新课。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荀子(
7、约公元前313 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 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 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 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 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 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劝学教案篇2教学目的一、使学生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
8、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 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 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二、掌握积累12个文言常用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3个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6个古字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通(燥)、知(智)、乎(于)。三、学习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灵活的写作特点。教学设想一、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 以论述的比喻,明确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 作特点。同时,落实重、难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 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二、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
9、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三、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教时安排:用两课时教完。课前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第一课时,重点弄通文字,初步理解内容。第二课时,理清层次,加深对内 容的理解,并研究写作特点。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作者,解题;2、正音正字;3、理解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4、翻译课文。教学步骤1、导人新课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人,指出它与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2、简介作者:(见教参)3、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劝
10、勉”的意思。繁体字“勤”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 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 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 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4、范读课文,学生正音正字。5、指导学生处理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给6个通假字、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点加注,理解它 们的意义和用法,并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学生不 懂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6.教读: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
11、,停止,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 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第2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 的重要意义。(1)青,取之于(从)蓝,而(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凝成)之,而(却)寒(冷)于(比)水。(也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自己、改变自己。)(2)木直中(合乎)绳(墨线),W(烤弯)以(把)为(作成)轮,其曲(曲度)中(合乎)规。虽有(又)槁暴(晒干),不复(再能)挺(直)者(的原因),敕(火烤)使之(它)然(这样)也。(说明学习 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3)故(所以)木受绳(经墨线量过)则直,金就砺(放磨石,上
12、 磨过)则利,君子博学而日(每日)参省(检查省察)乎(于)己,则 知(智)明而行(行为)无过矣。(说明学习可以使人增长智慧,提 高品德修养。)正因为学习有这样的重要意义,所以“学不可以已”。第3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段运用比喻,从三个侧 面证明只要善于学习,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然后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1)吾尝(曾经)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吾 尝肢(踮起脚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看得广)也。(学、思 对比,强调了学习的作用;跛望与登高对比,登高的收获大。两 例证明利用学习、利用外物的作用。)(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长也,而见者
13、(看的人)远(远也 看得见);顺风而呼(呼喊),声非加疾(快)也,而闻者(听的人)彰(听得更清楚)。(两例证明利用自然条件的作用。)假(借助)舆马者(的人),非利足(快脚)也,而致(达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游)也,而绝(横渡)江河。(两例证 明利用工具的作用。)(4)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利用)于(对)物(外物)也。连用比喻,得出结论: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来本性与普通 人没有什么两样(生非异也),只是由于他善于利用学得的知识和 本领,善于利用处界条件弥补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所以 才成为君子的。正因为学习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不可以已”,不可 放松。第4段,阐明学习应持的方
14、法和态度。这一段也分三层,论 述学习必须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此);积水成渊(深潭),蛟龙生 焉;积善成德(形成良好的品德),而神明自得(自然获得),圣心(圣人思想)备(也就具备)焉。(积土积水两喻,从正面强调学习 要靠积累,并引出结论:圣人是靠“积善成德 培养了“圣心”。)故(所以)不积度(半步)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至千 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度步、小流两喻,又从反面强调 了积累。正反对比,阐明学习必须不断积累。)(2)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弩马(劣马)十驾(拉车走十 天),功在不舍。锲(刻)而舍(放弃)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5、雕刻)。(骐骥与弩马对比,朽木与金石对比,从反正 两面论证学习取决于后天努力,要靠坚持不懈。)(3)蚓(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泥)土,下饮 黄泉(地下泉水),用心一(专一)也。蟹六跪(腿)而二螯(蟹钳),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居住存身)者,用心躁(浮躁不专)也。(蚓 蟹对比,从正反两面论证学习要专心致志。)全段由强调“积、到论证“不舍”,最后归结到“用心一”。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一步证明“学不可 以己”,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废。7.巩固:学生自读课文,自行口译,要能字句落实。学生 提问不明白的问题,教师解答。8.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完成书后练习。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16、1、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2、写作特点。教学步骤1、检查:学生口头回答词义,教师讲释小结。青,取之于篮,而青于蓝。(于,介词。前者引进动作的处 所,作“从”讲;后者引进比较对象,作 所匕”讲。)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于,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作“对”、“向”讲。)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敕使之然也。(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知明而行无过矣。(而,连词,表并列,可不译。)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假舆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而,连词,表转折,相 当于“却”、“可是”。)积
17、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而,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于是”。)虽有(又)槁暴(曝),不复挺者(通假字)君子生(性)非异也(通假字)贝族口(智)明而行无过矣(通假字)背诵课文:教师指名让学生分别背诵24段,讲评记分。2、总结: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1)_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 论点的?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 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 面来论述的。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 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
18、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 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 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 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 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 才能成功,从而证 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2)_的写作特点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后小结: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第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 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 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
19、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 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 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 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弩马一卜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论证方法灵活,是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 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 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 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 使气势充沛,说理流畅。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既整齐对仗、
20、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苟 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3.布置作业:(1)作文(任选一题)谈学习试论“锲而不舍”预习秋水。|劝学教案篇3【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 与态度。2、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 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 的能力。3、注重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 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 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
21、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 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 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 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 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二、介绍荀子明确荀子的生卒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重 点介绍荀子散文的特点和文学地位,说明出处。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强调行对于知的 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 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劝学 一文的这些特点较为明显。而劝学一文最为突出的特点,还 是比喻
22、的运用,它多达20个,且形式灵活。巧妙有力地阐述了 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的含义及内在联 系是学习的重点、难点。因此只有准确理解比喻的含义,课文 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三、解题从劝字入手,在比较古今词义不同的同时,明确劝在此处应 是劝勉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劝阻语义不同。劝是手段,学是目的,明确主旨是劝勉人们学习。四、学习课文1、讲解第一自然段: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明确:是全文的文眼。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词语:已。2、讲解第二自然段:请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明确:蓝一青,水一冰,木一轮,(金)钝一利。以上
23、四组都说明一个道理:蓝、水、木在外力作用下都有不 同程度的加强。对人而言,这个外作用力就是学习。君子因其博 学而且经常反省,才能达到智慧清明、行无过错的境界。分解比喻句的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教师举例示范,用图示法引导学生分析,目的在于教会方法。然后两三个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此方法以训练 思维推理能力为主,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以第二段为例作分析。本段用了五个比喻论述学习的意义在 于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为此作者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五种事 物进行设喻、论证。青出于蓝,是讲靛青从蓝草中取出,但比蓝 草的颜色更青。冰寒于水,是说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比水更冷。这两个比喻
24、句可以归纳扩展,得出:客观事物(如蓝、水)经过一 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如青),有所提高(如冰)。又结合 所论中心事情是学习,联想一下,可得出同样道理:人只要不 断学习,就会改变,就能提高。这一分析推理的过程用图示可表 示为:(略)糅木为轮的比喻,说的是直木经过加热可以做成车轮;木受绳则直,木头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金就砺则利,金属拿 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这三个比喻说明客观事物(如直木、木头、金)经过人工改造(如车柔、绳、砺),可以改变原来的状 况(如为轮、直、利)。根据同样道理推论:人只有博学,才能增 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可见学习 的意义十分重大。这一分
25、析过程,同样可以用图示表示:(略)以上的推理过程其实是由具体一抽象一具体的过程,分析的目的 是寻找规律,教给学生具体方法,启迪思维。(4)总结本段中心思想:论述学习的重要性。词语:糅、槁暴、受、就、中。3、讲解第三自然段:请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请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 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 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4)词语:致、绝、假。四、课后作业背诵前面学过的几段。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情况二、讲解第四
26、自然段1、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2、本段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明确:可分为三个层次: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知识在于积累。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贵在坚持。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用心、专 心的重要性。3、词语:度、镂、一、焉。三、总结全文提问: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明确: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 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行论述。四、齐读全文,体会善用比喻、说理透彻的特点五、完成习题1、课后思考练习题。2、基训上的习题。六、引导学生根据注释读懂原文,积累相关文言常用实词的 意义和用法。在此基础上,将背诵全文|劝学教案篇4教学目
27、标:1、通过劝学这首古诗的学习,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 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初步理解诗意。3、学生查阅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以及颜真卿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同学们,大家进入学校,每天都在读 书、学习,大家知道关于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吗?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教师也找到了一些这们的名人名言。出示:学而不厌;天才出于勤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 作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 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古人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后人,要从少立志读书自强、勤奋刻 苦、珍惜时间,不能虚度过光阴
28、,否则到老的时候会后悔的。今 天我们要学习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的一首诗劝学。二、检查预习。1、教师提问:颜真卿这个人物很有名,哪位同学能根据自 己查到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2、简介:学过书法的同学都知道,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大 书法家,他创造的书法具有雄伟刚劲、大气磅礴的独特风格,被 称为颜体。但是大家也许不知道,他所有的这些成绩都来自于他 从少的勤奋好学,后来他把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会写了出来,为 后人留下劝学这首诗。三、朗读诗词。1、教师示范读诗,诗的节奏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2、教师领读。3、学生自由读诗。4、个别学生读诗,教师纠
29、正字音。5、学生齐读古诗。6、学生自由读诗,同时找出要求会写的字。四、合作探究。1、体会词意:五更鸡:天快亮时,鸡啼叫黑发:年少时期,指少年白首:人老了,指老人2、体会诗意:每天三更半夜到拂晓鸡啼,是男儿读书最好 的时间,年少时不知道要早早地勤奋学习,到年老时会后悔读书 太晚了整体感知,读出感受。3、背诵古诗。五、拓展延伸。这首诗告诉我们只有珍惜少年时代的每一寸美好时光,好好 学习文化知识,不断积累,勤学苦练,掌握多种本领,长大之后 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不至于再后悔小时没有好好学习。现在,人们常用这两句诗提醒小朋友要趁年少时多学习,多用功。|劝学教案篇5一、基础字词1.识记字音喉咙(houlo
30、ng)战栗(11)清澈(ch0憎恨(zeng)翡翠(feicui)栖息(qi)蔚蓝(wei)崛起(jue)2.识别字形3.分辨词义闪烁闪耀闪烁:着重指光亮忽明忽暗,明暗不定。可以说“闪烁不定”。闪耀:着重指光彩耀眼。可以用于忽明忽暗地四射,或非忽明忽 暗地四射。优美幽美都有美的意思。“优美”是好而美,可以指环境,也可以指 动作。如“这个跳水运动员的动作很优美”。“幽美”主要指环 境幽静而美好,如“这里环境幽美”。二、文学常识江河,原名于友泽。北京人。1971年高中毕业。任北京胶 刃厂工人。职业作家。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 作家协会。三、经典句段我和春天一起写这首诗/和你,和
31、更多的人一同唱这支歌/海水和冰块猛烈相撞,船冲向浪头/我们这样站着/温柔地呼唤 风,像呼唤姑娘们/使大地上所有的小树木都涨满绿色的帆点拨:这些诗句有力地体现了作者对美好春天的向往与执著 追求。问题导引1.诗中的“你”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为什么?提示:诗中的“你”和“我们”都是青春的象征,指年轻有 为、有着激情和斗志的青年一代。如诗中所说的“你热情、开朗、像四月的阳光/想象的云朵 在疾风中飘扬/寻找着美好的声音/爱情的震颤,庄稼的波涛,金 属的鸣响/走向辽远的地方,放出喉咙里的力量”等都是青春的 标志,是青年人的特点。2.为什么“我们”要“一起奔腾”?请列举诗句举例回答。提示:诗人在第4节诗中用了
32、一系列的问句,如“我们又将 给大地留下什么呢”“我们的手臂又将收获什么”“我们死去和 诞生的地方还有什么意义”“我们的劳动、创造还有什么意义”等充分表现了青年一代一一在拥有“青葱的愿。|劝学教案篇6教学目的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劝学 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2、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 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敕(燥)、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教学重点:1、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
33、设喻方法。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教学难点: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第一教时教学要点1、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 教学目的;2、介绍作者、解题;3、正字正音;4、理解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5、试译难句。教学过程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二、预习检查。三、导入新课。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荀子(约公元前3 1 3前2 3 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 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 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 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五、解题。劝学的“
34、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在这篇以劝 学为题目的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 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iWj尚的品德。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糅r6u通煤 有y6u通又 知zhi是“智”的古字 暴pfi已是“曝”的古字生xing通性2.给本课1 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 意义和用法。3.结合“思考和练习”二,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劝 学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 的地方。七、布置作业。1.
35、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2.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二、三、四。3.熟读课文,初步自析课文,思考题:(1)课文的三段各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2)课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它们之间在意义上有 什么内在联系?第二教时教学要点1、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2、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3、设喻的特点。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二、研读课文。围绕三个问题讨论: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第二:题: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 义上育什么内在联系?第三题:设喻有什么特点?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1.结合课文段落层次分析,讨论第一
36、、二题: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 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 状态。“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肯下功夫。必见 成效。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 过”的境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 点的。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践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 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
37、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 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 的成效。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 述中心论点。|劝学教案篇7教学目标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2.掌握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教学重点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教学难点掌握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新课1、导语设计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古乐府诗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
38、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 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 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 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 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 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 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2、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 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 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 问:“劝”是
39、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眦 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 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 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 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 心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 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二、作者介绍: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 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 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 于兰陵。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
40、践,具有一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 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 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 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 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 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 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三、研习课文1、首先,听教师范读一遍,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意字音、句读及语调。2、齐
41、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抑扬顿挫。3、学生个别朗读课文,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正音及强调某 些句子的句读。4、这篇文言文较浅显,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结 合注释看能否读懂内容,遇到不能理解的字、词、句先圈出来,过会儿提出来集体解答。辨析字音(学生根据导学案中的字音,上讲台写出答案)木直中(zhbng)绳W(r6u)以为轮 虽有木bu)槁50)暴8 u)金就砺(H)则利 参省(cdn)(xing)知(zhi)明而行无过须臾(xii)(yu)践(qi)彰(zhdng)舆(yU)马生(xi ng)非异度(kui)步骐骥(qi)(ji)等马(nu)锲(qi。)而不舍朽木不折(zhe)镂(16
42、u)螯(do)蛇鳍(shdrn)找出通假字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资质,禀赋4.木直中绳,敕以为轮。“铲通煤使弯曲5、研习第一、二段:展开 学一议一评一练步骤:齐读一二段后,由学生自主合作,结合注释疏通两段 文意,并由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如解 决不了,老师适当引导。如果学生没提出疑问,那么就提问学 生,相关文言知识点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教师作补充归纳,扩展 延伸,同时利用练习巩固提升。第二段文言知识点归纳1,重要字词取之于蓝:提取/蓝草木直中绳:合乎其
43、曲中规:合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省察,反省 对于,知明而行无过:明达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但是/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对于,2,通假字糅以为轮“糅”通“燥”,使弯曲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晒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zhi),智慧。3,词类活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表时间的名词,放在动词“参省”前,作状语,当“每 日”讲。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木直中绳,敕以为轮敕:动词的使动使弯曲4,古今异义(古/今)1、劝学:勉励/规劝、劝戒2、敕以为轮:把做成/认为3、金就砺则利:金属做成的刀剑/金子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检查/参加、加入5,特殊句式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敕
44、使之然也判断句式青,取之于蓝介词结构后置课堂练习:指名学生上台翻译句子 然后由学生评议 教师再 点拨翻译要领.1,木直中绳,敕以为轮,其曲中规。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他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 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智慧明达、行 动不会犯错误了。(一)提问: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已:停止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二)第2段互动探讨课文分析: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加工冷冻明确:蓝-青水-冰胜于寒于糅绳砺直木-轮木-直金-利第一层“青出于蓝”、“
45、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 的变化,可以提高。第二层“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 变原来的状态。第三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 过”的境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 论点的。设问引出本段结构:这一段作者是从学习的哪一方面来进行 劝学的?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具体分析这一段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了五个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
46、不是平行并列的,而 是延伸。四、布置作业整理知识点疏通全文背诵前两节第二课时一,研习第三段:学一议一评一练步骤:齐读一二三段后,由学生自主合作,结合注释疏通本 段文意,并由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如 解决不了,老师适当引导。如果学生没提出疑问,那么就提问 学生,相关文言知识点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教师作补充归纳,扩 展延伸,同时利用练习巩固提升。第三段文言知识点归纳:(1)重要字词须臾之所学:片刻博见:广闻者彰:清楚假舆马者:借助,凭借致千里:到达绝江河:横渡(2)词类活用1、非利足也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足利,使走得快2、非能水也:名词做动词,游泳3、登高而招:形作名高处(3)通假
47、字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4)练:指名学生上台翻译句子3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 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二,课文互动探讨分析:提问: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 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 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48、第三段作者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设喻说理请指出来,并说说这些比喻句是为了论证学习的哪一方面进 行劝学的?第三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践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 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 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 的成效。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 述中心论点。三、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3段。2、完成课后练习第三课时一、检查背诵情况抽查(个别)背诵,集
49、体背诵。二、研习第四段:学一议一评一练步骤:齐读第四段后,由学生自主合作,结合注释疏通本段 文意,并由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如解 决不了,老师适当引导。如果学生没提出疑问,那么就提问学 生,相关文言知识点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教师作补充归纳,扩展 延伸。同时利用练习巩固提升。第四段文言知识点归纳:(1)实词神明自得:人的智慧圣心备焉:圣人之心,通明的思想不积蹉步:古代称跨出一小步为“蹉”用心躁也 浮躁,不 专心(2)虚词风雨兴焉:兼词,于此圣心备焉:语气助词(3)词类活用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分别用在动词“食”、“饮”前,作状语,当“向上”(指在地面上),“向
50、下”(指在地下)讲。2、用心一也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3、积善成德善:形作名善行(4)古今异义(古/今)1、用心一也:因为思想意识活动/读书用功2、蟹六跪而二螯:脚/跪下3、爪牙之利:爪子和牙齿/坏人的党羽或帮凶(5)特殊句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式练:翻译句子,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 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 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 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课文互动探讨分析:提问:第四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