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数学说课稿范文集锦9篇.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260728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PDF 页数:48 大小:1.5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说课稿范文集锦9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数学说课稿范文集锦9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数学说课稿范文集锦9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数学说课稿范文集锦9篇.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数学说课稿范文集锦9篇.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数学说课稿范文集锦9篇数学说课稿篇1一、教学内容分析有趣的平衡属于六年级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中的综 合应用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知识的的基础上 设计的,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并初步感受杠杆原理,同时通过验证这一规律,发现当杠杆“左边的钩码数X刻度数”的积不变时,“右边的钩码数”和“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加 深学生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二、学生情况分析六年级属小学高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 兴趣,平衡现象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学生很少对 其进行过理性分析,他们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经验,而未曾上升 到科学层面。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

2、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总爱把 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所以本课以实验探究的形式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符合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 点。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理解杠杆平衡的原理,并通过 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 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2、过程与方法:在分组实验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 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 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杠杆平衡的条件,学生

3、认 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 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 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四、理论依据(教学理念)1、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数学新教学价值观中要求:方法比 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教师改变了传统的“传递一一接受”式模 式,尝试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贯穿“实验-发现-验证”思路,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 获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 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

4、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 一新的教学价值观,这也就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充分体现。“实 验一发现一验证”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非常 重要。2、学会与人分工合作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运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共同探 究杠杆平衡的规律,开放了获取新知的整个教学过程。小组合作 学习是指根据学生能力、性格等因素将学生异质分组,以学生学 习小组为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发挥 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由于小组成员各有其职,且职责分明,因此学生都主动投入;学 生的全面互动,也可以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 学的不足。小组合作学习又是以个

5、体学习为基础的,让不同个性、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真正提高 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 的发展”。3、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杠杆平衡的规律后,设计了应用性练习,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 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 感性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 探究,获得了杠杆平衡的规律,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 意识

6、得到了培养。五、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杠杆平衡的规律的学习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杠杆原理打基础。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 解、掌握杠杆平衡的规律。难点是: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 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同学们想一想,怎样能使跷跷板平衡呢?【设计意图:“学 起于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以问题开始,从学生熟知的玩跷跷板活动中感到困惑,提出疑问:“怎样跷跷 板就平衡了,增强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二、师生互动,建立猜想。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自己的想法,并 大胆猜测一下,可以写一写,画一画。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有什么好方法,跟大家交

7、流一下?学生可能会有如下想法:生1:两端一样长时。生2:两端放的东西一样重时。生3:重的一端短一点,轻的一端长一点时。生4:支撑点放在中间时。.【设计意图: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假设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学生头脑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经常玩跷跷板具有一定的生活经 验和知识基础,在进行学习时,可以根据这些积累对于“怎样能 使跷跷板平衡”这个问题,进行大胆地猜想和预测,激发了学生 探究、实践、验证的欲望。三、制定计划,实验探究(一)认识杠杆教师介绍杠杆尺、钩码及正确的操作方法等。(二)实验活动一1、学生思考:如果钩码挂在标尺左右两边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样挂钩码 才能保证平衡呢?如果标尺左右两边的钩码数相同,

8、它们移动到什么位置才 能保持平衡呢?2、请学生分组操作。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正确的操作方法及 注意事项。3、师生共同小结。(三)实验活动二1、通过简单实验,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等臂等重,可以平衡,那么当两边 的钩码离支点的距离不一样时,能平衡吗?如果在左边的刻度3上挂4个,右边的刻度4上挂几个钩 码才能保持平衡?如果在左边的刻度3上挂4个,右边的刻度4上挂几个钩 码才能保持平衡?学生分组实验。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不断试挂直至平衡。2、汇报实验数据。3、分析数据,师生小结。【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探究的能力,已能独立自 主地进行实验,给学生以空间和信任,他

9、们自主完成探究,明确 实验的方法,在讨论交流中,逐步完善实验方案,在此过程中培 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体验与人合作的快乐,又发展学生的个性,活跃思维。】(四)验证规律,体会反比例关系1、出示课本上的表格,学生分组实验。2、学生分组汇报实验记录。3、从表中你发现刻度数和所挂钩码数成什么比例?【设计意图: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放手,给学生 充分的时间空间进行活动,让学生自主活动亲历探究的全过程,提高学生参与交流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归纳综合 能力。】四、联系生活,知识应用怎样使跷跷板平衡?教师给出必要的数据,学生利用学到的 平衡规律制造平衡。【设计意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启发

10、学生的创造 性发展,从中感受到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乐趣。】数学说课稿篇2各位老师好:我是户县二中的李敏,今天讲的课题是平面向量的坐标的 表示,本节课是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必修4第二章第4节的内容,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来加以说明。一、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展开学习的,也是对 以前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发展,但对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来看,学 生对相关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是很好,所以在复习时要及时对学生 相关知识进行提问,然后开展对本节课的巩固性复习。而本节课 学生会遇到的困难有:数轴、坐标的表示;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二、高考的考点分析:在历年高考试题中,平

11、面向量占有重要地位,近几年更是有 所加强。这些试题不仅平面向量的相关概念等基本知识,而且常 考平面向量的运算;平面向量共线的条件;用坐标表示两个向量 的夹角等知识的解题技能。考查学生在数学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知 识的迁移、融会,进而考查学生的学习潜能和数学素养,为考生 展现其创新意识和发挥创造能力提高广阔的空间,相关题型经常 在高考试卷里出现,而且经常以选择、填空、解答题的形式出现。三、复习目标1.会用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加法、减法与数乘运算.2.理解用坐标表示的平面向量共线的条件.3.掌握数量积的坐标表达式,会进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 算.4.能用坐标表示两个向量的夹角,理解用坐标表示的平面向 量垂

12、直的条件.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与突破:根据20_高考大纲和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我确定 本节的教学重点为: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及运算。难点为:平面 向量坐标运算与表示的理解。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复习指导,归纳 概念与运算规律,模仿例题解决习题等过程来达到突破重难点。四、说教法根据本节课是复习课,我采用了“自学、指导、练习”的教 学方法,即通过对知识点、考点的复习,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提出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做题来复习和 巩固旧知识点。五、说学法根据平时作业中的问题来看,学生会本节课遇到的困难有:数轴、坐标的表示;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等方面。根据学情,所以我将指

13、导通过“自学,探究,模仿”等 过程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六、说过程(一)知识梳理:1.向量坐标的求法(1)若向量的起点是坐标原点,则终点坐标即为向量的坐标.设A(xl,yl),B(x2,y2),则(二)平面向量坐标运算1.向量加法、减法、数乘向量设=(xl,yl),=(x2,y2),则+=X=.2.向量平行的坐标表示设=(xl,yl),=(x2,y2),则/.(三)核心考点习题演练考点1.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例1.已知人(-2,4)a(3,-1)工(-3,-4).设 求3+-3;(2)求满足=m+n的实数m,n;练:(20江苏,6)已知向量二(2,1),=(1,-2),若 m+n=(9,-8)(m,

14、n R),则m-n的值为.考点2平面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例2:平面内给定三个向量二(3,2),=(-1,2),=(4,1)若(+k)(2-),求实数k的值;练:(20_,四川,4)已知向量二(1,2),=(1,0),=(3,4).若入为实数,(+入),则入二()思考:向量共线有哪几种表示形式?两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有哪些作用?考点3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运算例3“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点E是AB边上的动点,则的值为;的最大值为.【提示】解决涉及几何图形的向量数量积运算问题时,可建 立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来运算,这样可以使 数量积的运算变得简捷.练:(20_,安徽,13)设=

15、(1,2),=(1,1),=+k 若,则实数k的值等于()【思考】两非零向量的充要条件:二0.考点4:平面向量模的坐标表示例4:(20_湖南,理8)已知点A,B,C在圆x2+y2=l上运动,且ABLBC,若点P的坐标为(2,0),则的最大值为()A.6 B.7 C.8 D.9练:(20_,上海,1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1,0),B(0,T),P是 曲线上一个动点,则的取值范围是?数学说课稿篇3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 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同时发展 他们的空

16、间观念。教学重点:表面积的意义。教学难点: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展开的教具、投影仪,学 生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各一个。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1、说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2、看图回答。(1)指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2)哪些面的面积相等?(3)填空:上、下两个面的长是,宽是 o这个长方体左、右两个面的长是,宽是。前、后两个面的长是,宽是 O3、想一想: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几个面?4.老师现在做了一个“长6 cm,宽5 cm,高4 cm”的长方 体架,要在它的六个面上贴上薄塑料片,你说应该准备多少平方 厘米的塑料片呢?二、实践探索1.个别学习-表面积的

17、概念(1)老师和同学们都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在上 面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标 在6个面上。(2)沿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剪开并展平。(3)你知道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什 么吗?学生试着说一说。2.小组合作学习-计算塑料片的面积(1)想: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要我们求什么?使学生明确: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2)学生分组研究计算的方法。(3)找几名代表说一说所在小组的意见。解法(一):(是分别算出上、下,前、后,左、右面的面 积之和,然后算总和。)6X5X2+6X4X2+5X4X2=60+48+40=148(平方厘米)解法(二):(是先算出

18、上、前、左这三个面的面积之和,再乘以2)(6X5+6X4+5X4)X2=74X2=148(平方厘米)(4)比较上面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三、课堂实践做第26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列式算出后集体订正。四、课堂小结你发现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了吗?结论:二长X宽义2+长X高X2+宽义高义2长方体的表面积=(长X宽+长X高+宽X高)X2五、课堂练习做练习六的第1、2题,学生口答,学生讲评。七、课后实践做练习六的第3、4题在作业本上。数学说课稿篇4一、全面分析单元知识结构,准确把握学习标准本单元教材分为“数数和数的组成”、“读数和写数”、“数 的顺序和比较大小”、“整十数加一位数和

19、相应的减法”等四个 部分,这四个部分按照知识间的逻辑顺序和儿童学习的认识顺 序,经过适当的扩充和有序的编排,构成了如下相对完整的单元 知识结构:(附图图)从上述结构图不难发现,前面三部分可概括为100以内数的 认识,它是全单元教学内容的主体和核心,也是教学的重点。第 四部分虽是100以内简单的加减法计算,但实际上可看成100以 内数的概念的进一步巩固,因为整十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 相应的减法,就其本质而言刚好反映了 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 的特征。上述结构图还从另一个侧面向我们全面展示了学生在本单 元学习中,只有达到以下学习标准,才算是对100以内数的概念 的真正掌握。熟练地数数。既要能

20、熟练地结合买物数数,又要会准确地 抽象数数,特别是接近整十数时能连续正确地数数。在数数时,不仅要能一个一个地数,还要能十个十个地数。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既要知道一个两位数是由几个十 和几个一组成的,又要明确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组成几十几。正确理解数位概念。数位概念在本单元学习中特别重要,它包括知道100以内数的数位名称及排列顺序,了解100以内数 的计数单位,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等内容。正确理解“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的基本规则,并能 根据这一规则熟练地读写100以内各数。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大小比较。上述学习标准告诉我们:本单元教学不只是单纯地引导学生

21、掌握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问题,而是要帮助学生全面建立 100以内数的概念,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 发挥这些学习标准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系统掌握100以内数的 概念所包括的内容,确保他们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掌握真正落 到实处。二、抓好数位概念的建立,通过数位概念促进学生掌握100 以内数的读写方法数位是指数中各个数字所占的特定位置,一个数的数值意义 就在于这种数字和数位的有机结合。任何数学,都只有赋于具体 的位置值后才有大小的意义,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从 数值意义上对其进行读数和写数。显然,正确理解数位意义,切 实建立数位概念,是正确读、写数的必要前提。因此,在本单

22、元 教学中应把数位概念和读数写数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引导学生 通过建立数位概念去促进读数、写数基本规则的理解和掌握。1.突出“数位”教学、帮助学生切实建立个位、十位等数位 概念。在“数位”教学中,首先应利用学生熟悉的100以内数的组 成的有关概念,引导他们按照数的组成方式去观察、认识排列的 小棒或小棒图,为数位概念的建立提供感性材料。其次要充分利 用计数器,特别是计数器珠子下面数位表的中介作用,让学生主 动从小棒和珠子中抽象出数,并突出各个数学所占的具体位置,从而帮助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个位、十位、百位等数位概念的表 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读出抽象出来的各个具体的数,让他们在读数中初步体会

23、数学与数位的有机结合,并从中了解每 位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如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十”)为了帮助 学生更好地感知自然数是数字和数位的高度统一,还应引导学生 对照数位表对“11”等特殊数作深入观察和思考,使他们进一步 认识同一个数字由于所在数位不同所表示的大小也就不同的道 理,由此让学生对数位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最后对照数位表帮 助学生了解每个数位的具体名称,并熟练地掌握其排列规律。这 样,学生从具体到抽象获得对100以内数的数位的完整认识,他 们头脑里关于个位、十位、百位等数位的概念也就比较清晰了。2.正确理解读数和写数的基本规则,较熟练地掌握100以内 数读写的一般方法。教材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

24、数位概念以后,明确给出了“读数 和写数,都从高位起”的结论,这一结论概括了整数(甚至小数)读数和写数的基本规则。由于这一规则是直接建立在数位概念基 础上的,所以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引导他们用 已获得的数位概念去正确理解这一规则的含义,然后用规则去指 导读数和写数。正确理解“高位”的含义。“高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三位数来说百位是高位,对两位数来说,则十位就是高位。在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读数和写数理解这种相对意义,要 防止他们用静止的观点去片面理解它的含义。引导学生在读数和写数的活动中主动概括其规则,并在理 解的基础上记住这一规则。引导学生及时将概括出来的基本规则广泛运用

25、于读数和 写数的活动中去,促进其读数、写数水平的不断提高。三、以数的组成为中介、实现认数和计算的有机统一在本单元教学中,数的组成和数位概念是处于同等地位的核 心内容,它不仅是理解100以内数的大小和数位意义的重要基 础,同时又是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减法最直接的理 论根据。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它在知识结构中的这种中介作用,进一步密切100以内数的概念和计算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对 100以内数的概念及其计算的整体把握。1.在数的组成教学中适当渗透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 的计算思路。学生在数数基础上对两位数有了初步认识以后,教师应适当 注意引导他们按照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思路去观

26、 察和分析数的组成与分解。如教学数“35”的组成时,除要求学 生“35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思路去思考和表述外,还可 引导他们按照“3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组成35”的思路进行叙述。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数的组成有较全面的理解,而且可以 从计算方法上为后面的计算作必要的孕状。2.在计算中突出数的组成算理的指导作用。在教学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复习题之前,要高度重 视教材所安排的题的准备作用,通过复习题引导学生从数的组成 的角度去认识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计算,使他们对其计 算过程与方法有实质性的理解。如在“405”的教学中,可引导 学生按照45的组成的思路计算出结果。这样,使学生在计算

27、中 既明确意识到数的组成算理的指导作用,又把数的概念和计算两 者高度结合起来,实现数的概念和计算知识内容的整体掌握。数学说课稿篇5一、说教材:本课题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三 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在掌握了它的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 进一步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知识之一。因此,体 验和感知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 式,是学生后继学习的重要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教材的编排是 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动手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 形来计算面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二、说教学目标

28、: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按照新课程理念,我制定了以下的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理解三 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说明:这里强调“过程”,即:让学生 亲身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探索与获得的过程,而不是要教师直接 把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讲明给学生,让学生处于接受的状态。这样设计,符合了新课程学生的现代学习观。)(2)通过多种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推理能 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学习活动,通过 图形的拼摆,渗透图形转化的数学思想,在探索学习和解决实

29、际 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 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三、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会根据公式进行计 算。难点是理解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与拼合而成的平行四边形 的底、高和面积之间的关系。四、说教法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 方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采用:1、实验法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比听教师讲解新知识记 忆更加深刻,兴趣更加浓厚。因此,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推导过程时,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 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2、课

30、件演示,配合启发。学生动手实验,交流汇报之后,再看课件演示,教师给予点 拨,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五、说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1、请学生回忆并指名学生说明上节课同学们推导平行四边 形面积计算的过程。(设计意图:要求学生完整地说明平行四边 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继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即: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计算面积,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铺垫。对于表达不清楚、不完整的同学,教师显示课件,启发其完整的表达,并给予鼓励。)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面积(二)探索新知出示问题:怎样把三角形的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1、小组合作,动

31、手拼摆,填写实验报告单。(说明:学生 准备直角、钝角和锐角三角形各两个,且两个直角、两个钝角和 两个锐角三角形的形状分别完全一样。设计意图:教师为学生提 供一个开放的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创设了一 个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中感悟出“形状完 全一样的三角形”是拼摆的前提,通过学生亲手拼摆,最大限度 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有助于“用两个形状完全一样的三 角形拼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等概念的建立。)2、小组代表汇报实验成果,并演示拼摆的操作过程,说明 拼摆的方法。“我的发现”这一栏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大胆地 发言,说出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教师给予鼓励。(设计意图:让学

32、生汇报实验成果,教师给予表扬肯定,使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设置“我的发现”这一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3、课件演示三角形拼摆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动手拼摆,再播放课件演示这一顺序必须把握好。先让 学生自由做实验,有利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自由发挥,而不束缚 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学生汇报实验成果之后,再观看课件 演示,这就更形象、更直观,更生动的展现了图形拼摆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4、小组合做,讨论问题(课件出示问题)。问题: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

33、?学生借助手中的图形讨论问题。小组代表汇报讨论学习成果。教师结合课件补充,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设计意图:让学 生亲自讨论、交流中发现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与所拼成的平行 四边形的底、高和面积的关系,帮助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 导。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三)巩固拓展1、课件出示两道基本题的练习。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指名学生上黑板板演。课件演示规范的板演过程。(设计意图:基本题的设计,巩 固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2、课件出示两道拓展题的练习。(判断题,可以组织学生 小组讨论完成。“解决问题”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可以自由选 择三角板,实际动手量出三角板的底和高,再计算面积,有利于 培养学生的

34、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提到。)(四)全课总结同学们,这节课经过大家亲自实验,归纳推导出了三角形面 积计算的公式,真了不起!但请大家仔细想想,这节课,你们还 有什么问题吗?(设计意图:一堂课的学习,不能让学生产生错 觉,认为把本节课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 问题意识,学生产生了疑问,才会积极地去探究。)六、说板书设计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字母表示:s=ah+2数学说课稿篇6一、说教材教学内容:买电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数学二 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加与减”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在认识万以 内数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教学目标:1、

35、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 地进行计算。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体 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初步培养学生探索、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的口算方法。教学难点:对“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减”这一算理的理解。二、说教法本节课的设计大致可以分为“提出问题一一探索问题一一解 决问题”三个阶段。问题解决的过程,正是学生们态度、情感、价值观及学习能力全面发展的过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三、说学法为了达到“教是为了最终不教”的目的。因此,本课时主要 进行指导学生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习新知。例

36、如学习200+500,首 先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过渡到在小组内讨论:500+800 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进行操作说出计算方法:可以先想5加8等于13,500加800等于1300。可以这样想把500分成300和200,200加800等于1000,1000加300就等于1300o把800分成500和300,500加500等于1000,1000加 300等于1300等多种方法。当学生说出这些方法时,我及时地 给予评价,之后引导学生概括出500+800的口算方法。接下来便 引导学生自主解决“买一台洗衣机比一台电视机少花多少元钱?一台电风扇比一台电冰箱便宜多少元钱?”这两个问题,这样使 学生

37、更好地掌握整百数的加减的计算方法,并在以后的练习中加 以应用,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我一共设计了:(1)创设情景,活跃气氛。(2)引导参与,探究算法。(3)分层练习,在玩中学。(4)课堂总结四个教学环节。(一)创设情景,活跃气氛一开始,我启发学生说出自己家中的电器,接着我便使用教 材中的主题图“买电器”引入。(电脑课件出示主题图)当学生 从图中搜集到信息后,再鼓励学生根据信息提问一些数学问题。这样的情境引入,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调动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二)引导参与,探究算法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我选择一个比较容易的问题加以解决,即:500+200的口算,让学生交流

38、自己的想法,然后过渡到在小 组内讨论:500+800 口算方法,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进行操作说出 计算方法。同时还应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有些学生可以不利用 学具,直接想出结果,也应该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了课程标准 中所提倡的“算法多样化”的新理念。鼓励算法多样化,对培 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是十分必要的。提倡算法多样化,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就给学生留下了更多展示自己思 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机会。(三)分层练习,在玩中学低年级的学生只有在新奇生动的刺激下,才能引起他们的注 意,而长时间的集中学习会让他们感到疲劳。在这一环节当中,

39、采用多种形式变化练习,调动学生枯燥的练习兴趣。所以我设计 了先设计了“玩碰碰车”的游戏,后又设计了“小虎捉迷藏”和“钓鱼”的数学游戏。通过这些游戏活动,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 知识,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快乐学习。最后进行了课堂总 结。(四)课堂总结反思整堂课的教学,也还存在许多不足:1、小组合作学习作用发挥不够,流于形式。2、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够。3、计数器的做用发挥不好。4、课后总结不够精炼,没有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数学说课稿篇7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1)函数是初等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贯穿于整个初等 数学体系之中,也是实际生活中数学建模的重要工具之一.二次 函数在初中函数的

40、教学中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初中代数内容的 引申,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更为高中学习一元 二次不等式和圆锥曲线奠定基础。在历届淮安市中考试题中,二 次函数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2)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对 学生基本数学思想和素养的形成起推动作用。(3)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等知识的联系,使学 生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2.课标要求:通过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体 会二次函数的意义。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从图象上认识二次函 数的性质。会根据公式确定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公式不 要求记忆和推导),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

41、问题。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3.学情分析(1)初三学生在新课的学习中已掌握二次函数的定义、图像 及性质等基本知识。(2)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较学习新课时有明显提高。(3)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很高,思维敏捷,具有一定的自主 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4)学生能力差异较大,两极分化明显。4.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掌握二次函数y=ax2+bx+c图像与系数符号之间的关系。通过复习,掌握各类形式的二次函数解析式求解方法和思路,能够一题多解,发散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和分析能力.情感目标制作动画增加直观效果,激发学生兴趣,感受数学之美.在教 学中渗透美

42、的教育,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 学会与人相处,感受探索与创造,体验成功的喜悦。5.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二次函数尸ax2+bx+c图像与系数符号之间的 关系。(2)各类形式的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求解方法和思路.难点:(1)已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说出函数性质(2)运用数形结合思想,选用恰当的数学关系式解决几何问 题.二、教学方法:1.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以课标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初三学生的求知心理 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开展教学.形成学生自动、生生助动、师生互 动,教师着眼于引导,学生着眼于探索,侧重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思维的训练。同时考虑

43、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进行分层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知识,能力得到提高。2.将知识点分类,让学生通过这个框架结构很容易看出不同 解析式表示的二次函数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系统、完整的知识络。三、学法指导:1.学法引导“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 生基本知识,还要培育学生主动思考,亲自动手,自我发现等能 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2.学法分析: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因此教师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并参入到学习活 动中,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培 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与能

44、力,使学生真 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四、教学过程:1、教学环节设计: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 类比、联想、转化的思想,突破难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复习旧知识的目的是对学生新课应具 备的“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进行检测判断”。学生 自主完成,不仅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能为课堂教学扫清障碍。为了更好地理解、掌握二次函数图像 与系数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按照分层递进的 教学原则,设计安排了 6个由浅入深的例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 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准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本环节通过开放性题的设置,发散学 生

45、思维,学生对二次函数的性质作出全面分析。让学生在教师的 引导下,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 能力。通过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经历发现过程,加深对重点 知识的理解。运用知识,体验成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配有两个 由低到高、层次不同的巩固性习题,体现渐进性原则,希望学生 能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一)课前预习(二)典型例题分析通过反馈使学生掌握重点内容。(三)综合应用能力提高既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 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络化,对在 获取新知识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思想、

46、方法、策略进行反思,从而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数学说课稿篇8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分数的乘法是六年级第一学期分数的运算一节的内 容之一,是在学习分数的加减法之后,分数的除法之前的一节内 容。它既与整数的乘法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是后期进一步学习分 式的乘法的基础。但在学习这节内容前,教材中没有对“求一个 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一内容作过详细介绍,所以我在教学设 计中,增加了“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 是多少”的内容,以便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再通过学生自 我探索、观察、归纳得出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情

47、感与态度是新课标提出的 三位一体的目标,结合这样的要求,我对本节课确定的教学目标 是: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从而掌握计算方法。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3.养成计算仔细、书写规范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 算方法。教学难点:推导算理,总结法则。【在设计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创设现实情 景,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学习计算,体会计算是 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2.改变学生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分数乘法。】1、针对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我创设了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 现实情景。并

48、通过电脑媒体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来增强学生的 感知力,由扶到放,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2、针对教学难点,本课遵循三条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 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设计了一系列学 生动手操作的活动及练习整个教学过程着重突出探、疑、动、悟。3、学法指导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思维能力,本课在学法上主要讲究既 要重操作,又要重学习。【虽然教无定法,但我认为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关 键是要得法,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的原则,层层设疑、讲练结合的教法和让学生自主操作和探究的 学法进行本节的教学。】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口算题。课件出示:2/7 X 3

49、=3/5 X 15=20 X 1/4=3/8X 6=1学生独立在作业纸上写得数,完成后集体对正。1交流:怎样计算分数乘整数?设计说明:回顾学过的分数乘整数的计算,同时为总结分 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做好铺垫。2.准备题(例3改编)课件动画展现情景:工人叔叔介绍,“我每小时粉刷这面墙 的1/5”,小精灵提出问题,“工人叔叔2小时粉刷这面墙的 几分之几?”1学生独立解答,完成后指名汇报、对正。1提出问题:怎样画图表示工人叔叔2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 分之几呢?组织交流,课件演示。设计说明:为正式教学例3做准备,经历了这道题的解答 过程,学生在解决例3时,就能类推出怎样列式;而课件演示画 图表示工人叔叔2小

50、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则为学习例3时 研究怎样计算分数乘分数做好铺垫。二、探索新知(一)研究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例3)1.乘几分之一课件动画展现情景:小精灵提出问题,“工人叔叔1/4小 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1学生思考怎样列式,指名回答并说出列式的根据。1引出课题,板书:分数乘分数。1提出问题:1/5义1/4怎样计算呢?师生交流,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研究。学生用尺子在学具长方形中画图表示,教师巡视,个别指导。1展示学生所画示意图,同时课件演示,明确1/5又1/4的 算理。1完成1/5又1/4的计算。2.乘几分之几课件动画展现情景:小精灵提出问题,“工人叔叔3/4小时 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自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