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质量通病防治手册.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2606692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DOC 页数:329 大小:1.5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质量通病防治手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9页
质量通病防治手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9页
质量通病防治手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9页
质量通病防治手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9页
质量通病防治手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完整word)质量通病防治手册第一篇土建工程第一章 建筑物电厂中建筑物主要包括汽机房、锅炉房、输煤栈桥、转运站、各种工业用房等.主要为工业建筑物,其中对结构控制要求强于建筑装饰等方面。本章针对上述特点针对施工过程中常见的质量通病进行分析。第一节 土方工程一、挖土时放坡未按措施或设计要求进行1.现象机械或人工开挖时挖土边坡放坡未达到设计要求.2.原因分析(1)施工时未对施工人员进行认真的交底,开挖时施工人员未认真查看设计或措施要求。(2)施工前施工人员未认真查看地质资料,对地质情况不熟悉.(3)现场开挖测每时未做明显的标记。(4)施工人员及各级管理人员未从思想上重视。3.防治措施(1)开挖前负

2、责施工的人员要对开挖措施进行仔细地查阅,弄清开挖措施中的要求,在施工前对具体的施工人员进行认真的交底。(2)测量人员在对现场进行开挖放线时应严格按图纸设计及措施要求进行,并在现场做出明显的标记。(3)开挖过程中各级管理人员也应熟悉措施,看到不符合措施或设计的开挖现象应及时制止,并能提出正确的要求,使现场按要求进行开挖.4治理措施若现场出现未按设计要求或措施进行开挖的现象,要求施工人员对未达到要求部分再行开挖,并使其达到要求,或采取一定的措施对边坡进行加固。二、场地积水1。现象在建筑场地完成场地平整后,场地范围内局部或大面积积水。2。原因分析(1)场地平整时,尤其当挖、填方面积较大或较深时,填土

3、碾压密实度差,或填土的土质不符合要求,如采用了不宜做填土的淤泥、冻土、膨胀土及有机物质含量大于8的土,以及硫酸盐含量大干5的土等,都会遇水产生不均匀沉陷,低洼处造成积水.(2)排水措施不当,场地周围未做排水沟,泄水坡度不合理,地势较低的建筑场地周围无截水沟.(3)在场地平整过程中测量人员思想不重视,测量时误差较大,或出现测量错误,使场地标高不一,致使场地积水。3。防治措施(1)进行回填施工前,认真选土,选用合格的土料进行回填.(2)场地内的填土认真分层回填碾压(夯)实,使密实度不低于设计要求,避免松填。(3)按要求做好场地排水坡和排水沟,地势较低的建筑物周围做截水沟。(4)做好测量复核,避免出

4、现标高误差。4。治理楷施若场地内出现了积水现象通过设置排水沟及正确的排水坡度,对场地内较低的部位采用回填压实到达标高的方法,或对标高较低的建筑周围设置挡水沟以防止场地内积水。三、挖坑(槽)时塌方1。现象在挖方过程中或挖方后,边坡土方局部或大面积塌陷或滑塌.2。原因分析(1)基坑(槽)开挖较深,经过不同的土壤时,没有根据土壤特性分别放成不同的坡度,致使个别土层边坡不稳定,造成塌方。(2)地下水位较高地区开挖基坑(槽)时,降、排水措施不得当,地表水较多时,边坡上土容重增大,凝聚力降低,滑动力增大,造成塌方。(3)坡顶荷载过大如建筑物距离较近,而且又无挡土墙;坡顶堆料过多;坡顶施工振动荷载过多、过大

5、,都可能造成边坡的失稳而塌方或滑坡。(4)土质松软,开挖次序、方法不当而造成塌方。3.防治措施(1)基坑开挖前应仔细研究地质资料,并根据不同的土壤特性设计不同的坡度。(2)在地下水位以下施工时,基坑(槽)四侧或两侧挖好临时排水沟和集水井,将水位降低至坑、槽底以下500mm,以利进行挖方。降水工作应持续到基础(包括地下水位下回填土)完成。(3)雨季施工时,基坑(槽)应分段开挖,挖好一段浇筑一段垫层,并在基坑两侧围以土堤或挖排水沟,以防地面雨水流入基坑槽,同时应经常检查边坡和支护情况,以防坑壁受水浸泡造成塌方。(4)弃土应及时运出。在基坑(槽)边缘上侧临时堆土或堆放材料以及移动施工机械时,应与基坑

6、边缘保持1m以上的距离,以保证坑边直立壁或边坡的移动。4.治理措施可将坡脚塌方清除.作临时性支护(如堆装土草袋、设支撑护墙等)措施。四、填土出现橡皮土1。现象填土夯打后,土体发生颤动,形成软塑状态而体积并没有压缩.2。原因分析在含水量很大的腐殖土、泥炭土、黏土或粉质黏土等原状土上进行回填,或采用这种土作土料回填,当对其进行夯实或碾压,表面易形成一层硬壳,使土内水分不易渗透和散发,因而使土形成软塑状态的橡皮土。3.防治措施夯实填土时,适当控制填土的含水量,避免在含水量过大的原状土上进行回填。填方区如有地表水时,应设排水沟排水,如有地下水应降低至基底。4。治理措施可用干土、石灰粉等吸水材料均匀掺入

7、土中降低含水量,或将橡皮土翻松、晾干、风干至最优含水量范围,再夯(压)实。五、回填土密实度达不到要求1。现象回填土经碾压或夯实后,达不到设计要求的密实度。2。原因分析(1)填方土料不符合要求。采用了碎块草皮、有机质含量大于8的土、淤泥质土或杂壤土作填料。(2)土的含水率过大或过小,因而达不到最优含水率的密实度要求。(3)填土厚度过大或压实遍数不够。(4)碾压或夯实机具能量不够,影响深度较小,使密实度达不到要求.3、防治措施选择符合要求的土料回填。按所选用的压实机性能,通过实验确定含水量控制范围内每层铺土厚度、压实遍数、机械行驶速度;严格进行水平分层回填、压(夯)实;加强现场检验,使其达到要求的

8、密实度.4。治理措施如土料不符合要求,可采取换土或掺入石灰、碎石等措施压实加固;土料含水量过大,可采取翻松、晾晒、风干或掺入干土重新压、夯实;含水量过小或碾压机具能量过小,可采取增加压实遍数或使用大功率压实机械碾压等措施。六、基坑(槽)泡水1.现象地基被水淹泡,造成地基承载力降低.2。原因分析(1)开挖基坑(槽)未设排水沟或挡水堤或排水沟及挡水堤的设置不能满足要求,地面水流入基坑(槽)。(2)基槽(坑)开挖完成后,未来得及浇灌垫层遇大雨使基坑(槽)泡水。(3)在地下水位以下挖土,未采取降水措施,将水位降至基底开挖面以下。(4)施工中未连续降水.3.防治措施开挖基坑(槽)一侧、两侧及周围应设排水

9、沟或挡水堤;排水沟要有足够的深度并畅通,挡水堤要有足够的高度;在地下水位以下挖土,应在四角或每隔2030m设一集水井,使地下水流流汇集于集水井内,用泵连续排走或自流入较低洼处排走,使水位降低至开挖面以下0.5-1。Om;在基坑(槽)开挖完毕未来得及浇灌垫层时,也可对基坑进行覆盖保护,若遇到雨水量较大的地区应在施工措施中考虑挡水的方案,例如在排水沟内侧基础的边上设置砂袋、砌砖等方式进行挡水,挡水的同时防止基坑侧壁的泥浆流入基坑内,以保持基坑的质量.4.治理措施已被水浸泡扰动的土,可根据情况采取排水、晒后夯实,或抛填碎石、小块石夯实,换土(三七灰土)夯实,或挖去淤泥加深基础等措施。七、房心回填土沉

10、陷1。现象室内回填土局部或大片下沉,造成地坪面层空鼓、开裂或塌陷。2。原因分析(1)回填土料含有大量有机杂质和大块.不能满足回填的要求(2)填土未按规定厚度分层回填夯实,或底部松填,仅表面夯实,密实度不够。(3)房心处局部有软弱土层或地坑、坟坑、积水坑等地下坑穴,施工时未处理或未发现,使用时超重造成局部塌陷。3.防治与治理措施适当选用回填土料,认真控制含水量在最优范围内;严格按规定分层回填夯实;对房心原自然软弱土层进行处理;有机杂质清理干净,地坑、坟坑、积水坑等进行认真处理.第二节 砖砌体一、砖砌体裂缝1现象砌筑好的砖砌休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斜裂缝、水平裂缝、竖向裂缝等各种形式的裂缝。2.原因分析

11、(1)地基的不均匀变形,使得墙身受到较大的剪力.(2)沉降缝处理不当,两端沉降缝中间沉降小或两端沉降小中间沉降大。(3)温度变化的影响使砖砌体出现斜缝。(4)施工中管理不好,砌筑质量出现问题,砂浆稠度过大,吸水后干缩或砂浆强度不饱满。3.防治与治理措施(1)施工前处理好地基,对子地基的处理方法必要时请有经验的人员或设计单位地质工代确定。(2)施工时对于高低差过大、建筑物过长、平面形状复杂、地基处理方法不同及分期建设的建筑物,都应根据不同的条件设有适当的沉降缝。(3)在墙体转角、内外墙连接等易裂处设置水平钢筋、顶层采用保温层,合理地设置温度缝。(4)施工时各级人员加强现场管理,严格按砌筑工程的操

12、作规范进行操作,砌筑工作开始前进行必要的交底,选择具备砌筑水平的人员进行砌筑活动.二、砖砌体承载能力不够1.现象当全部或部分荷载加至施工完的砖砌体后,将出现局部被压碎、压裂、剪断、拉裂等现象,有时造成建筑物局部或整体倒塌。2。原因分析(1)砖砌体施工质量差,砂浆的合易性不好,砂浆强度不够。(2)砖的质量不合格,施工时不注意润砖。(3)砌筑操作不当,砖砌体的灰缝不饱满。(4)组砌不合理。3。防治与治理措施(1)施工前应试验砖的标号,检查其外形尺寸,并进行挑砖,不合格的砖不得用于工程。(2)严格砂浆的配合比,拌合砂浆的原材料必须保证合格,砂浆拌合完毕按规定进行取样和试验。(3)对于组砌方法在砌筑前

13、应有规划,在砌筑施工前对有关人员进行交底,不具备施工水平的人员不得从事砌筑工作。(4)质量检查人员随时抽查砂浆的饱满度,达不到要求时返工重做。三、砖砌体组砌混乱1。现象混水墙面组砌方法混乱,出现直缝和“二层皮”,砖柱出现包心砌法,里外皮砖层互不相咬,形成周圈通天缝,降低砌体强度和整体性;清水墙出现竖缝宽窄不匀,影响美观。2。原因分析(1)进行砌筑施工的操作人员不具备进行砌砖的水平,不宜进行此项工作.(2)混水墙砌筑时对组砌形式无规划,或有规范但未对实际进行施工的操作人员进行必要的技术交底,操作人员砌混水墙忽视组砌形式,致使出现多层砖的直缝和“二层皮”现象。(3)砌砖柱需用大量七分砖,打碎较费工

14、时,操作人员为省事常不打七分头砖,用包心砌法。(4)在同一单位工程,采用几个砖厂的砖,致使砖的规格、尺寸不一,造成累积偏差,而常变动组砌形式。3、防治与治理楷施(1)砌砖墙应注意组砌形式,砌体中砖缝塔接不得少于1/4砖长,避免出现通缝现象。(2)内外皮砖层,每隔五层砖应有一层丁砖拉结(五顺一丁),使用半砖头应分散切干混水墙中,不能集中放置于一个位置。(3)砌砖往坚持打七分头砖,严禁采用包心砌法。(4)砌砖柱灰缝砂浆应饱满,每砌完一层应进行一次竖缝刮浆塞缝工作,以提高砌体强度.(5)同一单位工程中,尽量使用同一砖厂的砖.四、墙体留置阴槎.接槎不严1.现象砌筑时随意留槎。且多留置阴槎,接槎部位用砖

15、渣填砌,使墙休战面严重削弱,阴槎部位接槎砂浆不严,灰缝不顺直.2。原因分析(1)操作者对留槎重视不够,图方便随意留直槎,且多数留阴槎。(2)施工组织不当,导致留槎过多;由于重视不够,留直槎时。漏放拉结条或拉结条长度不够,间距过大,拉结条部位的砂浆不饱满。(3)后砌12cm厚隔墙留置的阳槎(马牙槎)不正不直,接槎时.由于咬槎深度较大,使接槎砖上部灰缝不宜塞严。(4)退槎留置方法不统一,留置大退槎工作量大,退搓灰缝平直度难以控制,使接槎部位不顺线。3。防治与治理措施砌墙时,对施工留槎应作统一规划;外墙大角尽量做到同步砌筑不留槎,或在一步架留槎处,二步架改为同步砌筑,以加强墙角的整体性;纵横墙交接处

16、有条件时.尽量安排同步砌筑;留退槎确有困难时,应留引出墙面12cm的直槎,并按规定设拉结条,使咬槎砖缝由纵横墙交接处,移之内墙部位,增强墙休的整体性;后砌12m隔墙,宜采取在墙面上留榫或槎的做法,接槎时,应在榫或槎洞口内先填塞砂浆,顶皮砖的上部灰缝用大铲或瓦刀将砂浆塞严,以稳固隔墙,减少留槎洞口对墙体截面的削弱。五、配筋砌体钢筋遗漏和锈蚀1。现象配筋砌体中钢筋操作时漏放,或没有按照设计规定放置配筋砖缝中砂浆不饱满,年久钢筋遭到严重锈蚀而失去作用。2。原因分析(1)施工时施工人员疏忽,管理人员未从思想上重视。(2)配筋砌体灰缝厚度不够,使配筋在灰缝中无保护层,或局部未被砂浆包裹,使钢筋锈蚀。(3

17、)平面不弹线,砌墙不吊线,标高控制不严。3.防治与治理措施(1)对于砌体中的配筋因属于隐蔽项目,所以要加强检查并对施工人员进行交底,讲清楚配筋的重要性。(2)在需配筋的砌体砌筑时,应适当增加灰缝厚度。(3)为了确保砖缝中钢筋保护层的质量,先将钢筋网片刷水泥净浆,确保底面砖层的纵横竖缝的砂浆饱满。六、干砖上墙,砌体黏结不良1。现象砖未浇水湿润.采取干时砌筑,砖与砂浆出现黏结不牢现象,降低砌体强度。2.原因分析(1)班组浇湿砖制度不健全。(2)水源不足。(3)脚手架上的余砖未淋水,接砖时未潮湿砖。(4)制度不严3。防治与治理措施建立专人在砖笼上浇水的制度;避开供水高峰,尽重利用早、中、晚时间在砖笼

18、上浇水湿砖,或建蓄水池,储水浇砖;脚手架上备水桶储水,坚持浇湿已风干的砖;接砖时,瓦工应带水壶。先浇水湿墙,后铺灰浆砌筑;建立“干砖上墙,推倒重砌”的制度。七、灰缝厚薄不匀1.现象砌筑灰缝厚薄不一。2.原因分析(1)灰缝无控制,拉线不直,皮数杆与实际砖行不一致。(2)未坚持皮皮挂线砌筑。3。防治与治理措施按进场砖的实际尺寸画皮数杆,房屋四角、楼梯间或纵横墙交接处立皮数杆;拉线要直,皮数杆与第一层砖不符时.应用豆石混凝土找平;按皮数杆砌好大角,坚持皮皮拉通线,线应绷紧、平直.做到上跟线,下限棱,左右相跟要对平.八、砂浆不饱满1。现象砖层水平灰缝饱满度低于80%;竖缝内无砂浆、有瞎缝。2.原因分析

19、(1)采用M2。5或M2.5以下水泥砂浆砌筑,搅和不匀,和易性差,挤浆费劲,用大铲或瓦刀铺刮砂浆易产生空穴,砂浆层不饱满。(2)采用大缩口铺灰方法,使砌体砖缝缩口深度达23cm,使砂浆饱满度降低.3.防治与治理措施砌硅尽可能采用和易性好,掺加塑化剂的混合(微沫)砂浆砌筑,以提高灰缝砂浆饱满度;改进砌筑方法,避免采用推尺铺灰法或摆砖砌筑,应推广括浆法、挤浆法、“三一砌砖法”(即使用大铲、一块转、一铲灰、一揉挤的砌筑方法),严禁用于砖砌墙.第三节 地下防水工程一、混凝土施工缝渗漏水施工缝处的混凝土松散,骨料集中。接槎明显,沿缝隙处渗清水.2.原因分析(1)施工绽留的位置不当。(2)在支模和绑钢筋的

20、过程中,锯末、铁钉等杂物掉入缝内没有及时清除,浇筑上层混凝土后,在新旧混凝土间形成夹层。(3)在浇筑上层混凝土时,没有先在施工缝处铺一层水泥浆或水泥砂浆,上下层混凝土不能牢固黏结.(4)混凝土浇灌施工中,施工方法不当,骨料集中干施工缝处。3.防治与治理措施(1)留设施工缝时,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施工缝不得留设在底板上,墙体上也不得留垂直施工缝。(2)施工缝留设时一定要注意打毛表面,当在留设的施工缝上继续施工时,一定要注意施工缝的清理,凿除表面松动的石子、浮粒及杂物,并用水冲洗干净,施工上层结构时在施工缝处先浇筑一层与混凝土灰砂比相同的水泥砂浆。若在留设施工缝时未打毛,在施工上部结构时一定要先打

21、毛,然后根据施工缝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3)施工缝留设时不宜留置平口缝,应尽量采用不同形式的企口缝。(4)混凝土浇筑时一定要按要求进行,超过2m加设串筒或溜槽,同时加强施工缝处的混凝土振捣,保证捣固密实.二、预埋件部位渗漏水1。现象沿预埋件周边渗漏水,或预埋件附近出现渗漏水。2。原因分析(1)预埋件周围,尤其是预埋件密集处混凝土浇筑困难,振捣不密实。(2)没有认真清除预埋铁件表面锈蚀层,致使预埋铁件不能与混凝土黏结严密。(3)暗线管接头不严或用有缝管,水渗入管内后,又由管内流出。(4)在施工或使用中,预埋件受振松动,与混凝土间产生缝隙.3。防治与治理措施(1)施工中,预埋件必须固定牢靠,并加强

22、对预埋件周围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加强对预埋件的保护,避免碰撞。(2)设计时合理布置预埋件,以方便施工,利于保证预埋件周围混凝土的浇筑质量。(3)加强预埋件表面的除锈处理。(4)在地下防水混凝土结构中,电源线路以明线为宜,尽量不用或少用暗线,以减少结构的渗漏水通道,如必须采用暗线时,必须保证接头严密。穿线管必须采用无缝管,确保管内不进水。三、水泥砂浆防水层空鼓、裂缝、渗漏水1.现象防水层与基层脱离,甚至鼓起,表面出现缝隙大小不等的交叉裂缝。处于地下水位以下的裂缝处,往往有不同流量的渗漏。2.原因分析(1)基层清理不干净或没有进行清理,表面光滑或有油污、浮灰等,对防水层与基层的黏结起了隔离作用。防水

23、层空鼓后,随着与基层的脱离产生收缩应力,导致了裂缝的产生与开展。(2)在干燥的基层上,防水层抹上后水分立即被基层吸干,造成早期严重脱水而产生收缩裂缝,同时与基层黏结不良而产生空鼓。(3)水泥选用不当,安定性不好,或不同品种水泥混合使用,收缩系数不同,往往造成大面积网状裂缝。(4)没有严格按配合比配制灰浆,随意增减水泥用量或改变水灰比,致使灰浆收缩不均,造成收缩裂缝。(5)对凹凸差异较大的基层没有进行找平处理,使灰浆层薄厚不均,产生不等量收缩,操作时,素浆层过厚,砂浆层过薄,也会产生收缩裂缝.(6)浇水养护不好或不及时,使防水层产生干缩裂缝。(7)由于结构刚度不足而产生裂缝。3.防治与治理措施(

24、1)充分认识空鼓裂缝是造成渗漏水的重要因素.(2)基层表面须去污、剁毛、刷洗清理,并保持潮湿、清洁、坚实、粗糙。凹凸不平处应先剔凿,浇水清洗干净,再用素浆和水泥砂浆分层找平。蜂窝、麻面、孔洞等应剔清理刷洗后,作找平处理。(3)尽量选用325号以上的普通硅酸盐水泥,不同标号的水泥不得混用,散装水泥必须经检验质量合格后方可使用。(4)严格按配合比要求配制各种灰浆,认真执行操作规程,素浆层必须反复用力刮抹,以提高黏结力。(5)加强对防水层的养护工作,出入口等有风干现象的部位,应加强浇水养护,保持经常湿润。(6)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查工作。四、门窗部位漏水1.现象地下工程木门窗的预埋木砖处漏水;铁门

25、或混凝土门的角铁门框和门轴等预埋铁件部位漏水.2。原因分析(1)门窗口部位的防水层连续,或未经任何处理。(2)门窗口安装时任意剔凿、磕碰防水层,开关铁门或混凝土门的振动造成门铀等预埋件松动。3.防治措施(1)木制门窗框应采取后塞口方法施工,即先微好防水层,后埋木砖和后塞门窗框,后塞门窗框应略小于已做好防水层的门窗口,防止剔凿等破坏.(2)角钢门框、门轴等应尽量采用后浇或后砌法固定。4。治理措施将已出现渗漏水的门框门轴等拆除,剔槽并经堵漏处理和补抹防水层后,重新安装。五、水泥砂浆防水层施工缝漏水1.现象接缝处阴湿,或出现点状或线状渗漏.2。原因分析防水层留槎混乱、层次不清、无法分层搭接,使得素浆

26、层不连续,有的没有按要求留槎。3。防治与治理措施(1)防水层的施工缝需留斜坡阶梯形槎,接槎要依照层次顺序分层进行,无论是墙面或地面的留槎,均需离阴角200mm以上(2)不符合要求的槎口,应用剁斧、钻子等剔成坡开,然后逐层搭接.六、卷材防水层空鼓1。现象铺贴后的卷材表面经敲击或手感检查,出现空鼓声.2。原因分析(1)基层潮湿,沥青胶结材料与基层黏结不良。(2)由于人员走动或其他工序的影响,找平层表面被泥水沾污,与基层黏结不良.(3)立墙卷材的铺贴、操作比较困难,容易造成铺贴不实不严。3。防治与治理措施(1)无论采用外贴法还是内贴法施工,都应把地下水位降至垫层以下不少于3O0mm,垫层上应抹1:2

27、。5水泥砂浆找平层,以创造好的基层表面,同时防止由于毛细水上升造成基层潮湿。(2)保持找平层表面干燥洁净.(3)铺贴卷材前一、二天,喷或刷1-2道冷底子油,以保证卷材与基层表面黏结。(4)无论采取内贴法还是外贴法施工,卷材均应实铺,保证铺实贴严。(5)铺贴卷材时气温不宜低于5.冬季施工应采取保温措施,以确保胶结材料的适宜温度.雨期施工应有防雨措施,或错开雨天施工.七、卷材转角部位后期渗漏1.现象地下工程主体结构施工后,转角部位出现渗漏。2。原因分析(1)在转角部位,卷材未能按转角轮廓铺贴严实,后浇或后砌主体结构时此处卷材遭破坏.(2)所选用的卷材韧性较差,转角处操作不便,沥青胶结材料温度过高或

28、过低,不能确保转角处卷材铺贴严密。(3)转角处未按照要求增设卷材附加层。3.防治措施(1)基层转角处应做成圆弧形或钝角.(2)转角部位应尽量选用强度高、延伸率大、韧性好的无胎油毡或沥青玻璃布油毡。(3)沥青胶结材料的温度应严格按有关的要求控制。涂刷厚度应力求均匀一致,各层卷材均要铺贴牢固,并增设卷材附加层。附加层按照转角处形状黏结紧密。4.治理措施当转角部位出现粘贴不牢、不实等现象时,应将该处卷材撕开,灌入玛脂用喷灯烘烤后。逐层补好。八、埋入式止水带变形缝渗漏水1。现象沿变形缝隙渗漏水,一般多发生在变形缝下部及止水带转角处。2.原因分析(1)止水带未采用固定措施或固定方法不当,埋设位置不准确或

29、被浇筑的混凝土挤偏。(2)止水带两翼的混凝土包裹不严,特别是底板部位的止水带下面,混凝土振捣不严或留有空隙。(3)施工人员对止水带的作用不甚了解,操作马虎,甚至任意将止水带破坏。(4)混凝土分层浇筑前,遗留在止水带周围的木屑、灰垢等杂物未清除干净。3。防治与治理特技(1)止水带埋设前须经充分检查,发现有破损等必须修补完好。(2)止水带应按有关规定方法固定,确保其埋设位置准确。严禁在止水带的中心圆环处穿孔。变形缝的木丝板必须对准中心圆环处。(3)在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时,一定要讲清止水带的重要作用并对其施工及保护讲清楚。(4)止水带处的混凝土浇灌时应特别注意振捣,防止止水带部位骨料集中。第四节

30、 模板工程一、条形基础模板缺陷1。现象条形基础沿通长方向,模板上口不直,宽度不准;下口陷入混凝土内,侧面混凝土麻面、露石子;拆模时上段混凝土缺损;底部上模不牢。2。原因分析(1)模板安装时,挂线垂直度有偏差,模板上口不在同一直线上。(2)钢模板上口未用圆钢穿入洞口扣住,仅用铁丝对拉,不能承受浇灌混凝土时的侧压力。(3)模板未支撑牢固,在自重作用下模板下垂.(4)模板平整度偏差过大,残渣未清除干净;拼缝缝隙过大。侧模支撑不牢。(5)木模板临时支撑直接撑在土坑边,以致接触处土体松动掉落。3.防治与治理措施(1)模板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支模时,垂直度要找准确。(2)模板上口的固定根据模板的种类不同

31、进行加固,并在条形基础的上口处通长拉线,保证上口平直。(3)上段模板应支承在预埋先横插圆钢或预制混凝土垫块上;木模板也可用临时木撑,以使侧模支撑牢靠,并保持高度一致。(4)发现混凝土由上段模板下翻上来,应在混凝土初凝时轻轻铲平至模板下口。(5)模板组装前,应将模板上的残渣剔除干净,模板拼缝应符合规范规定,侧模应支撑牢靠。(6)当支撑直接撑在土坑边时,下面应垫以木板,以扩大其接触面,木模板长向接头处应加拼条,使板面平整,连接牢靠。二、梁模板的缺陷1.现象梁身不平直、梁底不平,下挠;梁侧模炸模;拆模后发现梁身侧面有水平裂缝、掉角、表面毛糙;局部模板嵌入柱粱间,拆除困难.2。原因分析(1)模板支设未

32、校直撑牢。(2)模板没有支撑在坚硬的地面上。(3)梁底模未起拱。(4)侧模拆除过迟。(5)木模板板材质量不符合模板要求,或木模在混凝土浇灌前未浇水湿润,使得混凝土浇筑后变形大,发生裂缝、掉角和表面毛糙的现象。3.防治与治理措施(1)梁底支撑间距应能保证在混凝土重力和施工荷载作用下不产生变形。(2)支撑底部如为泥土地面。应先认真夯实,铺放通长垫木,以确保支撑不沉陷。(3)梁底模应起拱。(4)支梁木模时应遵守边模包底模的原则,木模板梁侧模下口必须有夹条木,钉紧在支柱上,以保证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侧模下口不致炸模。三、圈梁及构造柱模板的缺陷1。现象局部胀模,造成墙内侧或外侧水泥砂浆挂墙.梁内外侧不平,

33、砌上段墙时局部挑空。构造住模板的支设及固定不好,致使混凝土浇灌完毕构造柱跑模或水泥砂浆挂两侧墙。2.原因分析(1)卡具未夹紧模板,混凝土振捣时产生侧向压力造成局部模板向外推移.(2)模板组装时,未与墙面支撑平直。3。防治与治理措施(1)采用在墙上留孔挑扁担木方法施工时,扁担木长度应不小于墙厚加两组梁高,圈梁侧模下口应夹紧墙面,斜撑与上口横档钉牢,并拉通长直线,保持梁上口呈直线。(2)采用钢管卡具组装模板时,如发现钢管卡具滑扣应立即掉换.(3)圈梁上口必须有临时探听头,保持粱上口宽度。四、柱模板缺陷1.现象炸摸,造成断面尺寸鼓出、漏浆、混凝土不密实或蜂窝麻面:偏斜,一排柱子不在同一轴线上;柱身扭

34、曲。2.原因分析(1)柱箍间距大大或不牢,或木模钉子被混凝土侧压力拔.(2)板缝不严密。(3)成排柱子支模不跟线,不找正,钢筋偏移未扳正就套柱模。(4)柱模未保护好,支模前已歪扭,未整修就使用。(5)模板两侧松紧不一。(6)模板上有混凝土残渣未很好清理,或拆模时间过早。3。防治与治理措施(1)成排的柱子支模前,应先在底部弹出通线,将柱子位置兜方找正。(2)柱子支模板前必须先校正钢筋位置.(3)柱子底部应做小方盘模板,或以钢筋角钢焊成柱断面外包框,保证底部位置准确。(4)加设柱箍应根据柱子的高度加设牢固,防止炸模。(5)较高的柱子,应在模板中部一侧留临时浇灌孔,以便浇筑混凝土,插入振动棒,当混凝

35、土浇筑到临时洞口时,即应封闭牢固。五、楼梯模板缺陷1。现象楼梯侧帮露浆、麻面,底部不平。2。原因分析(1)楼梯底模采用钢模板,遇有不能满足模数配齐时,以木模板相拼,楼梯侧帮模也用木模板制作,易形成拼缝不严密,造成跑浆。(2)底板平盘度偏差过大,支撑不牢靠。3。防治与治理措施(1)侧帮在梯段可用2mm厚钢模板和8号槽钢点焊连接成型,每步两块侧帮必须对称使用,侧帮与楼梯立帮用U形卡连接。(2)底模应平整,拼缝要严密,符合施工规范。若支撑杆细长比过大,应加剪刀撑撑牢。第五节 钢筋工程一、表面锈蚀1.现象钢筋表面出现黄色浮锈,严重的转为红色。日久后变成暗褐色,甚至发生鱼鳞片剥落现象。2。原因分析保管不

36、良,现场存放时无铺垫,雨雪天气不采取措施,或存放时间过长,仓库环境潮湿。3.防治与治理措施钢筋原材料应存放在仓库或料棚内,保持地面干燥;钢筋不得直接堆实在地,必须用混凝土墩、砖或垫木垫起,钢筋库存期不宜过长,工地临时使用的料场应选择地势高、地面干燥的露天场地;根据天气情况,必要时加盖雨布;场地四周要有排水措施。二、箍筋不规范1。现象矩形箍筋成型后拐角不成90,或两对角线长度不相等。2。原因分析箍筋边长成型尺寸与图纸要求误差过大,没有严格控制弯曲度,一次弯曲多个箍筋时没有逐根对齐。3.防治措施注意操作,使成型尺寸准确,当一次弯曲多个箍筋时,应在弯折处逐根对齐。4。治理揩施对于超过质量标准的箍筋,

37、级钢筋可以重新将弯折处直开,再行弯曲调整,注意只可返工一次,对于其他钢筋,不得重新弯曲。三、钢筋现场施工中的工艺质量问题1现象钢筋在现场施工时工艺质量差,不能满足规范要求。2原因分析(1)混凝土保护层未按要求制作垫块,或垫块数量少,使得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达不到设计要求。(2)钢筋施工时同截面的接头过多,其截面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超出规范规定数值。(3)由于操作人员疏忽,施工前未规划,使得箍筋间距不一致,或箍筋成菱形,或使箍筋的接头同向.3防治与治理措施(1)在钢筋绑扎前应根据图纸设计要求提前制作保护层垫块,施工前认真按要求放置。(2)钢筋施工前应查阅图纸并根据钢筋进场情况,规范接头的

38、位置,使其满足规范要求,绑扎施工时施工人员应严格按要求进行。(3)操作人员进行箍筋施工时,应有良好的施工习惯,摆施工筋时严格按图纸设计间距进行施工,箍筋必须是垂直受力钢筋,箍筋接头需错开放置.四、钢筋闪光对焊的质量问题1现象在钢筋焊接过程中,不同的焊接方式由于操作等原因造成工艺等方面的质量问题,导致施工不能达到质量要求。2原因分析(1)焊接工艺方法应用不当,焊接参数选择不当,致使焊口局部区域未能相互结晶,焊合不良.(2)钢筋焊接操作时,由于钢筋端头歪斜、电极变形太大或安装不正确以及焊机夹具晃动太大等原因使得接头处产生弯折,折角超过规定,或接头处偏心,致使轴线偏移超标.3防治与治理措施(l)对断

39、面较大的钢筋理应采取预热闪光焊工艺,但却采用了连续闪光焊工艺;在焊接或热处理时,应夹紧钢筋;焊前应仔细清除锈斑、污物,电极表面应经常保持干净,确保导电良好。(2)在钢筋端头弯曲时,焊前应予以矫直或切除;经常保持电极的正常外形,变形较大时应及时修理或更新,安装时应力求位置准确。(3)夹具如因磨损晃动较大,应及时维修,接头焊接完毕,稍冷却后再小心地移动钢筋。五、钢筋电渣压力焊的质量问题1现象在钢筋电渣压力焊施工中,常出现接头的轴线偏移O.ld(d为钢筋直径)或超过2原因分析(1)钢筋端部歪扭不直,在夹具中夹持不正或倾斜;夹具长期使用磨损,造成上下不同心。(2)预压时用力过大,使上部钢筋晃动和移位,

40、焊后夹具过早放松,接头未及冷却使上钢筋倾斜.(3)焊接时电流太大,钢筋熔化过快。(4)上钢筋端头没有压入熔池中,或压入深度不够;停机太晚,通电时间过长。(5)钢筋端头倾斜过大而熔化量又不足,加压时熔化金属在接头四周分布不均.3防治与治理措施(1)钢筋端部歪扭和不宣部分在焊前应采用气割切除或矫正,端部歪扭的钢筋不得焊接。(2)两夹具夹持于夹具内,上下应同心,焊接过程中钢筋应保持垂直和稳定。(3)钢筋下送加压时,顶压力应适当,不得过大;焊接完成后,不能立即卸下夹具,应在停焊后约2min再卸夹具,以免钢筋倾斜.(4)适当选择焊接电流的大小及焊接通电时间的长短,可根据有关的焊接规范进行选择,然后按要求

41、严格执行。(5)焊接时,应适当加大熔化量,保证钢筋端部均匀熔化。六、预埋件钢筋埋弧压力焊1现象在预埋件钢筋埋弧压力焊施工中,常出现未焊合、咬边、夹渣、气孔等质量问题。2原因分析(1)焊接电流小,时间短,母材加热不足,熔池金属少,因而冷却速度快,顶压时不易完全焊合;引弧提升高度偏大,或下送不稳定使熔化过程发生中断现象都会引起未熔合的发生。(2)焊接电流过大,焊接时间过长,钢筋熔化量超过预定留量值;熔池温度高,熔池金属很多等现象都会引起咬边。(3)压入深度过小,顶压过程中断电,或焊接电流小,熔池金属温度低,未能将熔渣完全排除;或回收焊剂重复使用时,未能将杂物清理干净引起夹渣。(4)焊剂受潮,或钢筋

42、、钢板锈蚀严重,焊接时分解发出的氢气混入熔池金属中,未完全逸出,或焊剂粒径太大,覆盖厚度不足,对熔池金属保护太差造成气孔。3防治与治理措施(1)根据钢筋直径的大小,选择合适的焊接电流及相应的焊接时间。(2)选择合适的引弧提升高度,采取合适的下送速度,确保焊接过程顺利进行。(3)选择合适的压入留量,保证顶压过程中有足够的压入深度;焊剂重复利用时应认真清除夹杂物。(4)焊前应将焊剂按要求烘干,并保持清洁,钢筋和钢板的焊接处需清除锈污。(5)焊剂粒径要适中,特别是使用回收焊剂时,应认真清除熔渣;焊剂的覆盖厚度,至少应能保证焊接过程的顺利进行而不泄露火光。第六节 混凝土一、蜂窝1现象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

43、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类似蜂窝的空隙。2原因分析(1)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子、水泥材料加水量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2)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合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3)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未设串筒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浆离析。(4)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5)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6)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7)基础、柱、墙根部未稍加间歇就继续浇灌上层混凝土.3防治与治理措施认真设计、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经常检查,计量准确,混凝土拌合均匀,坍落度合适;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2m应设串筒或溜槽;浇灌应分层

44、下料,分层捣固,防止漏振;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浇灌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基础、柱、墙根部应在下部浇完间歇l5h,沉实后再浇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现“烂脖子”.小蜂窝: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较大蜂窝,凿去蜂窝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净后,支模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较深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二、麻面1现象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粗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2原因分析(1)模板表面粗糙或黏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干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2)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

45、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3)模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4)模板隔离剂涂刷不匀,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黏结造成麻面。(5)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排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3防治与治理措施模板表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水泥砂浆等杂物。浇灌混凝土前,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模板缝隙应用油毡纸、腻子等堵严;模板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至排除气泡为止。表面作粉刷的可不处理,表面无粉刷的,应在麻面部位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石子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三、孔洞1现象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钢

46、筋局部或全部裸露.2原因分析(1)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孔洞和预埋件处,混凝土下料被搁住,未振捣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2)混凝土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严重跑浆,又未进行振捣.(3)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下料过高,振捣器振动不到,形成松散孔洞.(4)混凝土内掉人工具、木块、泥块等杂物,混凝土被卡住。3防治与治理措施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采用细石子混凝土浇灌,在模板内充满,认真分层振捣密实或配人工捣固;预留孔洞,应两侧同时下料,侧面加开浇灌口,严防漏振,砂石中混有黏土块,工具等杂物掉人混凝土内,应及时清除干净。将孔洞周围的松散混凝土和软弱浆膜凿除,用压力水冲洗,支设带托盒的模板,洒水充分湿润后用高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仔细浇灌、捣实。四、露筋1现象混凝土内部主筋、副筋或箍筋局部裸露在结构构件表面。2原因分析(1)浇筑混凝土时,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或漏放,致使钢筋紧贴模板外露.(2)结构构件截面小,钢筋过密,石子卡在钢筋上,使水泥砂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造成露筋.(3)混凝土配合比不当,产生离析,靠模板部位缺浆或模板漏浆。(4)混凝土保护层太小或保护层处混凝土漏振或振捣不实;或振捣棒撞击钢筋或踩踏钢筋,使钢筋位移,造成露筋.(5)木模板未浇水湿润,吸永黏结或脱模过早,拆模时缺棱、掉角、导致露筋.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