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论项羽的悲剧》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2591271 上传时间:2024-06-0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项羽的悲剧》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论项羽的悲剧》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论项羽的悲剧》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论项羽的悲剧》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论项羽的悲剧》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江西师范大学本 科 毕 业 论 文论 文 题 目 :论项羽的悲剧 指 导 老 师 : 学 生 姓 名 : 学 号 : 院 系 :继续教育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论 文 提 纲一、 拟定论文题名为论项羽的悲剧二、 总论点:项羽的最终悲剧有其自身原因,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三、分论点1、项羽的残暴是他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2、项羽的政治幼稚和军事被动是项羽失败的两大主要因素四、下位论点1、政治幼稚(1)个人英雄主义倾向(2)政治上的无知2、军事被动(1)勇武有余,谋事不足 (2)不知用人之道目 录摘要 引言(导言绪论)。一、残暴成性2 二、政治幼稚6 (一)个人英雄主义倾向 6 (二)政治上的幼稚与

2、无知6三、军事被动 7 四、项羽的悲剧之美10参考文献 10论项羽的悲剧【摘要】:楚汉之争以项羽败亡自刎乌江而告终。留下一段令后世评说千古的史话。一代枭雄何以沦落至此?造成这场悲剧的原因又是什么?众说纷纭的观点可归结为两大类:一是项羽性格使然,完全不具备作为一个政治家应有的性格,所谓“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喜欢杀戮以至丧失天下民心,吝于赏赐而不获将士拥戴。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历史必然”,认为秦王朝已经实现大一统,走向封建社会是历史潮流所在,项羽却逆潮而行,分封天下,必然为潮流所抛弃,失败是必然的。然而无论如何,这位在中国历史上一度诧叱风云的西楚霸王终究是走向了末路。而那一个勇厉暴虐的影像,却在

3、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下来了。【关键词】:项羽,悲剧原因,个人因素,历史潮流【正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猎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袍兮击鸣鼓。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携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魂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国殇 古今多少兴亡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波澜起伏的长河中历史曾经遗留下无数文明沉淀的华珠,散落在埋没河底的白骨之间,洪波涌起,熠耀生辉。沿着河堤摇曳的青草在泥泞中前行,我看见先人刀耕火种残留的灰烬当风扬起,火光戈影下的

4、华夏民族,在风雨飘摇的乱世经受战争的洗礼,血与火的挽歌中煅造出后来星汉灿烂的汉室史诗。 -而在那一场蔓延秦末终至席卷整个汉民族的战火之中,成就了一个拥兵乱世,仗剑而起与高祖刘邦分庭天下的西楚霸王,项羽。同样是在那一场波云诡异的战争中,这位在历史上曾经叱诧风云,差点改变历史走向的一代枭雄,一步步走上了四面楚歌,终至“兵少食尽”、八千子弟“今无一人还”的绝境。 英雄末路,长歌当哭。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就曾写下有名的诗章“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唐代诗人杜牧也留下了“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憾言,对霸王乌江自刎良多感慨。 这位悲剧英雄,那铁骨铮铮,刚烈暴虐的霸王

5、形象烙在多少人的心中。成,足使天下辟易;败,亦令古今动容。 始皇南巡,“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而同一时期的高祖刘邦,因公事出行咸阳,见到始皇车列,感叹道:“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自此,历史的帷幕拉开,此后不久,中国就从秦始皇刚刚建立的同一重新回归到战乱四起,中原裂土的时代。 而我们的两位主人公,也开始渐渐浮出水面,在秦末乱世中揭竿而起,展开一场令后世评说千古的楚汉之争。 斩宋义,伐秦兵,巨鹿一役,八方名动,九州折戟。霸王一度成为战必胜,攻必克的神话。天下诸雄,莫敢当其锋芒。然而,历史总是无情而现实的,惜乎英雄,自鸿门宴始,相遇便一步步踏上了不可避免的悲剧道路

6、。十面埋伏,垓下之围,英雄回天乏术,终自刎乌江以谢天下,历史至此,终成绝响。楚汉之争告以结束。天下,此后三百年里,便一直姓了刘。 一代枭雄何以沦落至此田地? 表面看来,项羽能征善战,且战功赫赫,并一开始就处于绝对优势。楚汉争雄,刘邦当远非他的对手。可是胜败自有因果规律,历史选择刘邦而非项羽自有它的道理。 那么促成项羽悲剧的基本点在哪里呢?网友沁园吹雪认为“项羽的悲剧就在于他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与社会历史潮流的冲突;在于它所代表的是种倒退的社会力量和政治思想。”也就是说,项羽的最终悲剧有其自身原因,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下面,就从几个方面分析项羽悲剧的原因。一、残暴成性 贤的形象之上,也就是所谓的仁

7、者,因此有仁德的君王往往比雄才大略,向外征伐的君主更受人景仰,也许是因为中国人酷爱和平的天性使然,因此,历史上像纣王及夏桀这样的暴君是人民唯恐避之不及的,就连战功彪炳的汉武帝也因为好战而不得仁君之称。所以项羽第一个致命的弱点在於他残暴的个性。在儒家的观点中理想帝王是建立在圣著时空的转变,历史也不断地改变,但民心之所归始终在於仁,而项羽的个性中存在著好杀的因子,可预见的是他走向的路是千古不变的法则灭亡。而在另一方面,阶级观念与贵族思想的时时刻刻影响着项羽的行事原则,在鸿门宴上的妇人之仁,在面对贵族观念里视如草芥的天下百姓时却荡然无存,剩余的,只有其天性的残忍嗜杀。且看下史记中几个片断: 新安。章

8、邯率部归降。项羽不是对降兵善加督导,化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入关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令“秦人大失望”。 汉二年冬,因封侯不当,田荣起兵反叛。项羽平叛后,“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 这如何是一个君王的作为?在其如此残酷暴虐的行径之下,人心尽失,终于走上了灭亡的绝路。而且在一开始的时候,项羽曾主动请求和刘邦一道西进攻秦,可是楚怀王却安排他协助宋义救援赵国,并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在此我们无法断定楚怀王是否有私心存在,毕竟将项羽及宋义先调去援赵,而让刘邦先行西进这样的安排原

9、本就对项羽有失公允了,而楚怀王作这样的安排乃有其考量。当时楚怀王考虑先遣谁入关中时,一些老将对项羽提出批评: 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剽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阬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勿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剽悍,今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者,可遣。 由此可见,项羽残暴的个性大家心知肚明,如果他先行入关,不免又是一场生灵涂炭。他不思收揽民心,只想以暴力征服天下,尤其在入咸阳後之所作所为果然与诸老将担心的一样,他大肆搜括,杀戮,令人不寒而栗。史记描述了他进入咸阳的情形: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

10、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 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如果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对中华文化而言是一大灾难,那么项羽的火烧阿房宫跟他比起来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一把火烧掉的不只是一栋建筑物,而是一个对後世而言非常重要的文化资产。他只想藉著这把火将自己心中对秦朝的仇恨给烧尽,他耳里听见的不是人民的哀嚎声而是自己得意的咆哮声;遍地瓦砾,断垣残壁,大火整整烧了三个月,咸阳城从昔日的繁华景象到如今的断垣残壁,咸阳人民看在眼里,怎不痛心,感慨呢 但对於已被复仇之心蒙蔽的项羽而言,眼前的一切正是自己打败秦朝的表徵,是献给项梁及楚国最好的祭品。诗人杜牧曾在阿房宫赋中感叹当时项羽的行为: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

11、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在当时,曾有游说者向项羽谏言,对於他火烧咸阳城一事做了一番批评。然而正为自己的作为得意不已的项羽如同被浇了一盆冷水,盛怒之虞,又因游说者所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一言而暴跳如雷。就这样,游说者落了个烹死的下场。 当初范增提议立义帝是为了能使反秦组织有个聚集的中心,且义帝尚能安抚民心,为精神的依归。然而,当初立义帝的想法并不是出自项梁及项羽的本意,因此义帝的存在对项羽而言犹如芒刺在背,而这根刺好像无时无刻都在提醒他为人臣之身分。这种如履薄冰的君臣关系在项羽分封诸侯,得到大半江山後更为紧绷。果然,在急欲称霸之驱使下,他首先必须消灭眼前最大的阻碍义帝。而项羽原本就对

12、义帝先遣刘邦入关之事耿耿於怀,於是心怀怨恨的项羽起了杀机,用计除掉义帝,犯下了为人臣最不可饶恕的弑君之罪。也为刘邦提供了号昭天下,讨伐项羽的藉口,留下无穷後患。 项羽的残暴好杀显示出他的不仁不智,更使他不得民心,凡是只要对己不 利,即予以铲除,而一出手便是赶尽杀绝,他的大片江山建立在自己血腥的双手上,也在这双手中结束,正如孟子所言: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政治家是一个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并从事政治活动的人。”而项羽既不具备政治见识也没有政治才能,他的身上有太多任意妄为的孩子气,过于的单纯和不懂事。 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政论家马基维利所说:“一个胜任的君主必须拥有狮子般

13、的凶猛和狐狸般的狡诈,但若两者不能兼得,宁可拥有狐狸般的特色。”马基维利的这段话极好的诠释了项羽刘邦楚汉之争胜败的原因。逐鹿天下,最后刘邦取胜,正如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所说:“项羽之暴,沛公之明也。”、刘邦不是什么雄才伟略的君子,但其高明之处在于他的工于心计,善于吸引他人为己所用,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善于根据情势揣摩人的心理,有较强的凝聚力。其本人无甚特殊才能,但其麾下人才济济,萧何,韩信,陈平皆忠诚效命,连自视甚高的张良也说:“沛工殆天授也。” 从历史必然性的层面上分析项羽失败的原因,就要从他说代表的阶级利益和政治思想说起。项羽出生于没落的贵族之家,从他领导的楚军可以看出,起兵时他们大部分是“豪

14、吏”“吴中豪杰”,他们不可能站在普通农民的阶级立场上,代表着广大人民的利益。项羽他所代表的还是旧贵族和领主残余分子的利益,而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把天下带回到周王朝那种诸侯割据一方而又相安的格局。这无疑是一种倒退思想,终将被历史的潮流淘汰。历史不会向后发展,无论项羽的力量多么强大,也不能挽留历史的进程,这就注定了他悲剧的不可避免性。 于是,在鸿门宴之后,刘邦回到荥阳後便与项羽展开一场你攻我打的拉锯战,互不相让,于是从西楚霸王三年四月到四年月,项羽率领大军在荥阳一带与刘邦对峙将近一年半的时间,就在双方疲劳厌战时,项羽和刘邦决定和解,於是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就在项羽以为无後顾之忧而想安稳地当

15、他的西楚霸王时,刘邦并不甘於只作汉王,於是在张良及陈平的建议下公然叛约追击项羽。项羽在毫无准备下受到刘邦的偷袭,势单力薄,寡不敌众,被逼退至垓下,至此,项羽已经陷入绝境,在四面楚歌中,他後悔鸿门一宴错放刘邦,留下後患,於是怀抱著最後一丝希望,带领八百骑兵由垓下突围,一路杀到乌江,然回头一看,只剩下二十八位骑兵,欲率领这些仅存的骑兵渡乌江时,项羽突然改变主意,仰天长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 话一说完,於是将心爱的乌骓马赏赐给亭长,并在力战一阵,杀汉军数百人後,自刎而死。千古英雄,一世豪杰项羽难

16、逃局势的逼迫,天命的安排,于乌江自刎而结束他短暂却绚烂的一生,徒留一首凄凉的千古绝唱供后世凭吊: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狂飙英雄项羽临死时是那样地不畏惧,他不需要别人的怜悯,说他负气也好,真性情也对,他不让别人操纵他的命运,於是以那样悲壮的方式为生命画下句点,留下无限的感慨。後世的杜牧有诗云: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朱光潜说:悲剧人物一般都有非凡的力量,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他们常常代表某种力量或理想,并以超人的坚决和毅力把它们坚持到底。柯庆明也曾提到悲剧英雄所表现的情性是:一种对强烈的自我意识

17、,以及绝对强烈的自我塑造,自我完成的渴求与意志。项羽性格中有著悲剧人物所无法抗拒的命运,因此,他刚愎自用,冥顽不灵,他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执著於自己的人生,依自己的方式活著,这种固执往往容易在他遭遇苦难时,使他的身心受到极大的折磨,甚至失败的命运。然而,若不能依自己希望的方式活下去,他是宁愿牺牲生命也不愿苟活,所以他选择以自刎结束自己的生命,或许这就是项羽身为悲剧英雄的无奈。 一个人的性格就像一双无形的手,牵引自己踏上命定的轨道上,而项羽一生被自己的性格给羁绊,正好验证了这句话。 泱泱中华,风华千年。历史的车轮辗过秦时明月汉时关,辗过风雨如晦的乱世操戈,曾经在某个时代叱诧风云的英雄,也在历史的

18、洪流之下渐渐消磨了踪影。那一段慷慨悲歌的往事,却被世代流传下去,项羽失去了天下,却得到了历史。他像流星般一闪而逝,留给後人无限的唏嘘与感叹,散落在波起云涌的长河中,凝成光练晦重的华珠,埋没于河底层层堆沓的白朱光潜说:悲剧人物一般都有非凡的力量,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们常常代表某种力量或理想,并以超人的坚决和毅力把它们坚持到底。柯庆明也曾提到悲剧英雄所表现的情性是:一种对强烈的自我意识,以及绝对强烈的自我塑造,自我完成的渴求与意志。项羽性格中有著悲剧人物所无法抗拒的命运,因此,他刚愎自用,冥顽不灵,他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执著於自己的人生,依自己的方式活著,这种固执往往容易在他遭遇苦难时,

19、使他的身心受到极大的折磨,甚至失败的命运。然而,若不能依自己希望的方式活下去,他是宁愿牺牲生命也不愿苟活,所以他选择以自刎结束自己的生命,或许这就是项羽身为悲剧英雄的无奈。 一个人的性格就像一双无形的手,牵引自己踏上命定的轨道上,而项羽一生被自己的性格给羁绊,正好验证了这句话。 泱泱中华,风华千年。历史的车轮辗过秦时明月汉时关,辗过风雨如晦的乱世操戈,曾经在某个时代叱诧风云的英雄,也在历史的洪流之下渐渐消磨了踪影。那一段慷慨悲歌的往事,却被世代流传下去,项羽失去了天下,却得到了历史。他像流星般一闪而逝,留给後人无限的唏嘘与感叹,散落在波起云涌的长河中,凝成光练晦重的华珠,埋没于河底层层堆沓的白

20、骨之上,狂飙英雄的形象仍生动鲜明的留在後人心中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结 论 项羽具有博大高远的志向,自信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但是过度的自信就是刚愎自用,而项羽就是这样的人。这样的性格使他在抗秦斗争中无所畏惧,但是也使他在楚汉相争中失误连连。这种刚愎自用表现在用人方面就是任人唯亲。他用的人不是项氏家族,就是妻子的兄弟。虽然手下曾经有杰出的将领人才,但是他却不能用,以至后来军中将领大都离他而去。韩信在项羽军中多次献策,但是项羽都不能采用,最终韩信亦叛楚归汉,投奔刘邦。 鸿门宴上,范增命项庄“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而“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一身翼蔽之,庄不得击”致使刘邦逃走

21、,为以后的楚汉相争留下后患。项伯还接受张良的贿赂为刘邦求情分封汉中。荥阳之战时,项羽要烹杀刘邦的父亲,又是项伯出面阻止。如果说项羽夜见张良是为了报答张良的救命之恩,那么以后的行为则只能说他是一个内奸,刘邦的帮凶。 在刘邦周围,可谓人才济济:萧何、曹参、韩信、陈平、彭越、陆贾、周勃 项羽身边除了虞姬还有谁?战争不是凭力气单打独斗,它是需要最高的集体智慧和调集兵将的组织能力的。刘邦用张良出谋划策决胜于千里之外;用萧何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筹集粮草;用韩信带兵打仗。刘邦手下的人都能各尽其用 入关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令秦人大失望。而刘邦,虽然这

22、个流氓无产者也照样讨厌儒生,对宫殿和美女照样馋涎欲滴,但还是采纳了张良与萧何的意见,秋毫无犯,大得民心。 这些不仅仅是项羽的残酷暴虐,也是他目光短浅的表现。关中土地肥沃,地势险要,是定都的绝佳之地,但是项羽因为想要荣归故里,而放弃了定都咸阳,这也为他日后的失败埋下了祸患。项羽的悲剧不仅仅在于没有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更在于没有克服自身性格上的缺陷;即使如果没有刘邦,项羽依然会失败。他只适合做一个叱咤风云的将军,而不适合做统领天下的王者。 二、政治幼稚(一)个人英雄主义倾向始皇南巡时项羽的一句“彼可取而代也”气魄恢宏,豪气干云。可一想象当时他那种蔑视的神情,与十足的霸气,这也是他自信与自大的综合表

23、现。他完全可以自信,“籍长八尺有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但他不该自大。自信使人成功,而自大使人失败。自大的人往往很难看清自己,也更难看清敌人,不知己亦不知彼。这是失败的潜在隐患。而楚汉争霸的另一方刘邦却对自己认识得非常清楚和客观,对于项羽来说,这就非常危险了。而在以后的历史这种自大愈来愈多地体现为狂妄、骄傲、轻敌,且缺乏从善如流的王者气度。项羽的个人英雄主义倾向已暴露无遗,不难想见我们的霸王在战场上叱诧风云的时候是多么英气勃发、所向披靡。但是历史需要的,这场中原逐鹿战中所需要的不是一个所向披靡的英雄,而是一个可以重新统一天下、安邦治国的君主。从这一点看来,似乎就注定了项羽终其一生不能称帝的原

24、因。(二)政治上的幼稚与无知 项羽政治上的幼稚与无知,可以说是项羽政治、军事上失败的根源,也是他悲剧的根源。据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项羽不能信人,非其所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这是在说项羽在用人方面,只能信任两类人,一是项氏的宗族,而是妻子的兄弟。项羽对其叔父项伯可谓是深信不疑,然项伯虽为项羽叔父,但其利用项羽叔父之名总共做过四件对不起项羽的事情,鸿门宴前后,如果不是项伯,刘邦之命休矣。夜见张良、泄露军情;剑护刘邦,使项庄不得杀之;为刘邦求封汉中,关中左有殽、函的险要,右有陇、蜀的大山区,土地肥美的平原,广阔千里,加上南面有巴蜀的富饶农产,北边有牛马牧畜的大草原。这些都为刘邦

25、集团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第四件就是救刘邦的父亲与妻儿。较之对项伯的深信不疑,项羽对其他谋士和将领则实施猜测,疑心重重。项羽对部下的猜忌和疑虑,导致他一意孤行、刚愎自用。由此可知刚愎自用,失察失人,是项羽政治上幼稚的第一个表现。 鸿门宴上项羽的表现也十足的显示出他政治上的无知与幼稚。在鸿门宴上,项羽杀掉刘邦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但是最后刘邦却能全身而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出自项羽本身,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在鸿门宴上,刘邦说了一段很经典的说辞,“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刘邦之所以要说这段话,就是洞察了项羽的

26、软肋之所在,刘邦首先就是叙旧,述说当年二人合力灭秦的往事,而念旧又是项羽性格中的一大弱点,这就使项羽不忍心杀掉自己曾经亲密的战友,而此时的项羽也完全看不出秦灭亡后即将出现的楚汉之争的新局面,更不知秦朝灭亡后谁将是他真正的对手,就更加不会相信这个与自己表面和解的刘邦是自己未来最大的敌人。刘邦其次做的就是逢迎项羽,“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就意指天下只有或只能是项羽先入关破秦。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项羽的自尊心,项羽本身就是一个自信之人,确切的说是一个自傲之人,刘邦的这一逢迎,就使项羽彻底的打消了要杀刘邦的念头。但这些都只能说明刘邦老谋深算,项羽有情有义罢了,而项羽的无知,则主要体现在史记项羽本纪记载

27、的他的答话中,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头一句话就把情报人员给供出来了,可谓真是完完全全的被刘邦的这一些花言巧语给蒙骗了,而且说这话时还满怀愧疚之意,充满忏悔之情。这足见其政治上幼稚与无知。鸿门宴是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而个中的玄机就只有项羽没看明白。这此宴会中,共有六个人物,项羽、刘邦、范曾、项伯、张良和项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除项羽外,其余五人都是心知肚明的。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举所配珏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其中的“珏”暗喻“决”,是要让项羽赶快下决定杀刘邦,但项羽的回应却是“默然不应”,所以说,鸿门宴上的斩首行动,在项羽那是根本不存在的。

28、当刘邦逃回军中后,项羽那一句“沛公安在”真是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糊涂已经到了如此程度,这也就是说项羽到鸿门宴结束,都还没弄清楚鸿门宴中所暗藏的杀机,但他却是这次鸿门宴中的主角。就这样项羽失去一个铲除刘邦集团的最好时机。这也让项羽后来备尝了其政治无知所踉成的苦酒。这是项羽的第一个悲剧之所在。 三、军事被动 项羽非常喜欢逞匹夫之勇,图一时之快。韩信在去楚归汉追随刘邦的时候,曾对项羽有这样一番评价:“项王喑恶叱诧,人人皆发;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尔。” 根据历史记载,项羽每一场战役上都是身先士卒打头阵,这在客观上当然可以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但对个人英雄主义倾向非常严重的项羽来说则更相似单纯的为了

29、一时的痛快。司马迁曾批评他是“奋其私智”“欲以力争”,项羽也知道谋大事不能光凭一人之勇,还要斗智斗法,少时他不是要学“万人敌”的兵法么,但是学的却并不怎么样,只能“略知其意”,可是这略知的一点他似乎也并未用上,依旧我行我素,耽其勇武而误于谋略。这种爱逞匹夫之勇的性格在他“悲歌慷慨”吟唱的诗句“力拔山兮气盖世”中同样可以感受到。而我们再看刘邦的诗“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返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谋国求贤,盼望天下英雄尽为我用安邦定国的情怀跃然纸上,并且入关之后为图霸业而克制“贪于财货,好美姬”之欲,鸿门宴上屈居下座而安之若素。相对于刘邦的工于心计,项羽在谋国之策上几乎单纯如孩童了。难怪范

30、增会脱口而叹:“竖子不足与谋!”。 在秦帝国败亡後,人民刚从水深火热的生活中挣脱,所希冀的乃是能出现一位仁君并得其安抚与领导,但项羽似乎未能体察百姓的心思及期盼,他虽然顺势消灭了暴秦,但无法应对紧接而来的新局势,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或妨碍其成就霸业的,均诉诸於武力并设法铲除。史记中记载了一段他初起时攻襄城的情形:项梁前使项羽别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阬之。还报项梁。短短的几句话,一个阬字,让人心惊胆跳,而在他降服了章邯,准备进入关中,路过新安时,鉴於无法揣测降军的心理,因此也全部予以歼灭。 史记记载: 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

31、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於是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馀万人新安城南。 他的心态是赶尽杀绝的,完全没有尝试作任何努力去安抚这些士卒。此外,也可以看出他目光短浅,短视近利的心理,在当下他只想到这些士兵若不心悦诚服,对他将来是一大阻碍,但他没有想过倘若妥切地安抚这些降卒,对於军队的兵力将增强许多,或许急於消除反侧的心使他无法作利害关系的权衡,而基於斩草除根的直接想法使他往往在打败敌人之後,进行大规模屠杀,他不了解人民的力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正是他失败的最佳写照。 他是个个性再直率不过的人。他一生中几乎不用心机,总是直来直往,快言快语,速战速决,但这样的项羽一碰上擅於掩饰自己情绪的刘邦,注定是要吃亏

32、了。刘邦太会演戏,必要时,他可以不顾一切放下身段,像鸿门宴时的卑屈;他可以虚情假意,与韩王送往迎来;到了汉中,他可以隐藏自己的本意,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和项羽光明磊落的行为比起来,刘邦的小人行径是相当令人不齿的,他耍心机,玩手段,完全不符合一个大丈夫所应有的作为。但如果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刘邦是一个能屈能伸的汉子,他的曲是压抑,隐忍,掩饰,甚至是完全的表里不一。你永远无法猜到刘邦脑子里打的是怎样的算盘,但项羽在想些什麼,他的部下,敌人可是一清二楚。陈平在项羽的阵营时,曾形容刘邦像只老狐狸,善於隐藏利爪利齿。因此刘邦总是不与项羽正面冲突,当项羽想找刘邦单挑时,为了明哲保身,他说:吾宁斗智,不能

33、斗力。於是,刘邦宁可被齿笑为孬种,也不让自己暴露在危险之中。就这样,纵使再狂妄的狮子最终还是得败在狡诈的狐狸之下。 所谓大丈夫喜怒不形於色。但项羽直率的个性不断地支配著他的行为,所以项羽给人的感觉是一眼就能看透,很容易陷自己於危险的境地中。因此,楚汉相争的结局,我们不感到意外。一个将自己弱点完全暴露在敌人眼前的人是注定失败的。苏轼在留侯论中对楚汉相争的胜败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以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他点出了项羽失败的原因,正好为项羽的个性下了最好的注解。 项羽的匹夫之勇是

34、很好理解的,但令人无法理解的是他又很有些妇人之仁,亚父所说的“君王为人不忍”也是这种妇人之仁,韩信评价项羽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也是他的仁爱。虽然项羽没有好好读过几天圣贤书,但毕竟出身贵族,耳濡目染的会沾上些“仁义”的思想。而且他的仁义表现得很不合适,在几次重要的转折点都是因此失利的。表现最突出的就是项羽霸业由盛转衰的鸿门宴。鸿门宴中,项羽错失杀刘邦的机会,将范增缜密的计画完全给破坏,留下无限悔恨。或许我们可以说:项羽基於惜才爱才的心理,所以他赞赏樊哙这样大无畏的壮士。从另一方面来看,也可以说他在樊哙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充满了坦率,不畏惧。就这样他有意无意地纵容了樊哙的行为,无视於范增的提醒,一再

35、地任由机会从身边溜过,他原本的率真变成了感情用事,终於酿成了大错,难怪范增感慨地说:唉!竖子不足与谋。虽然项羽没有深远的预见力,但就当下来看,刘邦将会成为日后劲敌这点他还是应该知道的。但是基于心里的仁义与当断不断的性格使然,他并没有果决地下达击杀沛公的命令,甚至默许项伯越僭舞剑,任其保护外敌。鸿门宴上樊哙的出现是一个转折点。如果之前项羽还有犹豫的话,那么听了樊哙的一席话,他就已经坚定了不杀的决心。这就不仅仅是一时的妇人之仁了,这种毫无原则的行为处事,如何能君临天下? 项羽行事充满了矛盾,很多时候还会有些妇人之仁,有时凶狠残暴,有时宽厚待人,可悲的是,在他一生中的关键步骤,多半逆道而行,该杀的他

36、心慈手软;不该杀的却大施淫威:如他不杀章邯,置叔父之仇於不顾,却在路过新安时坑杀降卒二十万。而在鸿门宴上错放刘邦,可说他一生中最大也最致命的错误,虽然在此宴中项羽确实表现了仁而爱人,光明磊落的性格,他不玩弄权谋,不耍手段,真性情以对,但和刘邦处处展露机心相比,又未免天真的离谱。此外,项羽进入关中後的种种作为再再地表露出他和土匪无异,让人十分失望,他为渊驱鱼使得民心全归向刘邦,可说是他另一项错误。分封诸侯则是另一项遭人非议之处,由於他的政治观念非常传统,只想雄霸一方,由西楚霸王这个名号就可得之,他完全没有一统天下的决心及计画,於是他分封诸侯,以为可以相安无事,却没想到因他的分封不公而引起部分诸侯

37、不满,使得战火叠起,让刘邦有机可趁。而项羽在一念之间於鸿门宴上放走刘邦,使刘邦回到关中後励精图治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在韩信及张良等人的策划下,利用项羽攻齐之际直捣西楚霸王的老巢彭城,本以为这次可趁其不备将之一举歼灭,於是刘邦在进城後反而松懈了下来,万万没想到的是项军各个英勇异常,无不以一挡十,区区三万的兵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回程途中将汉军打的七零八落,抱头鼠窜。彭城之战,项羽用三万骑兵击溃了刘邦五六十万大军,以寡击众,堪称军史上的一大创举。可惜的是,他仍未把握这次机会,让刘邦侥幸脱逃。 项羽在有些时候甚至表现的有些小家子气,“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刻弊,忍不能予。”而刘邦动辄封将封土,所谓“

38、与天下同利也”,拉拢谋才的手段,的确有几分王者风范。 项羽的妇人之见还表现在嫉贤妒能,不能惟才任用。猜忌心很重,尤其是对他的谋臣们。他自己相当清楚,谋略的应用是他较弱的一面,但自尊心极强的他不容许自己承认这个弱点的存在,於是他打从心理否认谋臣的重要,更甚者,他用自身的权力抑制谋臣的发展,因此,在项羽眼中有功勋的人就是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勇将们;至于在后方运筹帷幄的幕僚们,他则完全不屑一顾。陈平曾说过: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韩信及陈平就是看透了项羽的为人後,知道自己得不到项羽的重用,所以只得另外寻找可以赏识他们的伯乐。高祖一次宴请群臣上,酒酣耳热问大家:“吾所以

39、有天下者何?项羽之所以失天下者何?”大臣高起、王陵回答:“项羽嫉贤妒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利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刘邦点点头,又摇摇头,神色得意:“公知其一,未知其二此三者(萧何,韩信,子房),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军中大将锺离味被离间,项羽从此不用他。之後,就连身边最重要的军师范增,也因为受到项羽的怀疑而以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之理由求去。反观刘邦:具有察纳谏言的雅量,因此他能礼贤下士,更因为他自知自身能力不够,因此他懂得擅用谋士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史记记载刘邦和臣下讨论自己得天下和项羽失天下

40、的原因: 高起,王陵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就这样,项羽不但刚愎自用,又因耳根子软,容易误信谗言,能仁之士皆不为所用。从此,刘军阵营人才济济,而项军阵营人才缺乏,能带兵出战的人只剩项羽一人。一人军队,後继无力而节节败退是必然的。这样的结果是项羽始料未及的。历

41、史就是这样有情而又无情,项羽的这些妇人之见导致人才的大量流失,最终四面楚歌,孤立无援,终于走向历史的末路。 四、项羽的悲剧之美 项羽成为西楚霸王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籍长八尺有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在古代,一尺相当于23。1厘米,也就是说项羽身高一米八多,力大无穷,这些都有利于项羽驰骋于争霸的战场,前面也有说项羽生于楚国贵族家庭,项氏世代为楚国的将领,这就为他的崛起起了造势的作用,使他一旦揭竿而起,就会有许多义士响应。这些优势都使项羽争霸于天下有一个较高的起点。虽说项羽在楚汉之争中,最终以失败收场,但他最起码被普遍认为是一个英雄,仅使是一个悲剧英雄,失败的英雄。也许,

42、就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凡是在历史中出现的,都要在历史上消亡。历史就是历史,容不得我们假设与幻想,假如项羽在政治上不是那么的无知与幼稚,假如他是一个像刘邦一样老谋深算,工于心计的人;“乌江不是无船渡”假如项羽登上了乌江亭亭长的那艘小船,渡过了乌江,那么历史是不是又是另一番景象呢?如果这些假如都成立的话,那么那个我们所熟悉的历史上的“生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项羽也就不复存在了,中国历史上就会少一位充满缺点但却光彩照人的悲剧英雄,只是在那庞大的政客队伍里多了一个半路出家但并不显眼的政治家而已。 项羽就是项羽,他是在争霸战争中一个最真实的存在,没有心计,没有城府,自信甚至是自傲,只要一上战马奔向战场,

43、在他的世界里,他就是无敌。这份英雄气概,这份人格魅力,一直吸引着无数 的人去研究和分析,项羽是一个悲剧英雄,因为他定错了自己位置,他不是一个政客家,却盘旋于权利的战场,他不是一个用人之人,却占据了用人之位,项羽不争帝图王,他只求建他的霸业,这是他在属桀骜不驯,恣意妄为,在一个混乱的历史阶段勇于做他自己,仅使被当时的历史所摒弃,但是不管他成功与否,都是要在历史上消亡的,尽管他的悲剧,在后人看来会充满着遗憾,但是这些就是历史的选择,我们无法改变,但是历史也同样成就了项羽的不朽。“至今思项羽,不敢过江东。” 【参考文献 】 1 司马迁:史记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 2 司马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 3 王立群:读之项羽第一章霸王出世壮哉少年。重庆出版社。2010年7月; 4 朱亚非:从个性看项羽之成败。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11 -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