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诗经》英译史考辨_覃芳芳.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59066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1.8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经》英译史考辨_覃芳芳.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诗经》英译史考辨_覃芳芳.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诗经》英译史考辨_覃芳芳.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71诗经 英译史考辨覃芳芳(三峡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宜昌443002)内容摘要:诗经 在英语世界的翻译及传播,已经走过了两个多世纪的历程,其英译一直是中外译者孜孜不倦的追求,各种译本层出不穷,为 诗经 的英译传播和研究提供了可行的途径。现有的 诗经 英译史研究还不够系统和全面,而且还存在不少讹误。该文运用历史分析方法钩沉和考辨 诗经 的英译历史,尝试描绘出 诗经 英译的历史演进轨迹,分转译期、全译期和新时期,总体上总结了 诗经 各个阶段的英译特征,通过详实的考察,更正了以往有关 诗经 英译历史研究方面存在的讹误,增加了以往 诗经 翻译史研究中鲜有提及的英译本资料,为今后 诗经 的研究提供

2、一些新的参考。关键词:诗经;英译史;考辨。作者简介:覃芳芳,翻译学博士,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典籍翻译、儿童文学翻译、翻译史研究。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8-2026-(2023)03-171-14诗经 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诗经 历来被奉为中华文化的元典、中国诗歌的圭臬,备受近代西方汉学家的青睐,已然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受到国内外诸多译家的关注,从而产生了许多的译本。诗经英译史较早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但现有的 诗经 英译史研究还不够系统和全面,而且还存在不少讹误,有必要对 诗经 英译史进行重新考辨和梳理。一、诗经 英译

3、史研究现状有关 诗经 的传播史研究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周发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对 诗经 在西方的传播与研究进行了总体评述,纵向上勾勒了 诗经 西播的历史,横向上考察了西方对 诗经 的学术研究成果,奠定了 诗经 翻译研究的基础。但遗憾的是有关 诗经 的英译方面,仅简略提及了阿瑟 韦利、理雅各、詹宁斯、高本汉几个译本1。马祖毅在 汉籍外译史第二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翻译在国外(上)”的第一节“四书 五经 诸子及其他哲学著作的翻译”中介绍了 诗经翻译的历史及译本状况,涉及了多种语言的译本,如拉丁文、法语、德语、俄语、英语的节译本和全译本,也提及了理雅各、詹宁斯、阿连壁、韦利、庞德、高本

4、汉的译本,但该书仅总体介绍 五经的翻译史,社会科学论坛2023/3 海外中国学研究DOI:10.14185/ki.issn1008-2026.2023.03.011172社会科学论坛2023/3 海外中国学研究并未单独介绍 诗经 的英译史,整体论述较为粗略2。诗经 译者许渊冲和汪榕培曾分别论述了 诗经 的英译史,相关介绍针对性更强。其中许渊冲论及了威廉 琼斯、理雅各、艾伦、詹宁斯、克拉默宾和庞德的英译,不足之处在于没有明确区分全译本与摘译本,对理雅各英译本版本的介绍也存在错误3。汪榕培共列举了九种英译全译本,但事实上,其中的克莱默-宾(Launcelot Cranmer-Byng)只是选译了3

5、8篇,威廉 麦克诺顿(William McNaughton)的The Book of Songs一书并非 诗经 英译本,而是关于 诗经研究的学术专著,该书选取了庞德等译者翻译的部分 诗经诗篇,以及麦克诺顿自己翻译的约10个诗篇4。山青介绍了 诗经 在欧洲的西传,其中提及了 诗经 的部分英译本,但其中关于理雅各散体译本和韵体译本的出版时间有误5;夏传才从海外 诗经 学研究的角度对 诗经多种语言的译本进行了介绍,提及了理雅各的散体译本、阿瑟 韦利译本、高本汉译本等,并对各译本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括,但其中关于海陶玮(J.R.Hightower)和威廉 麦克诺顿译本是英译全译本的说法,存在谬误6。海陶

6、玮翻译的HAN SHIH WAI CHUAN:Han Ying s Illustrations of the Didactic Application of the Classic of Songs(韩诗外传韩婴对 诗经 的教化应用的诠释)是 韩诗外传 的译著,这部著作是一部记述中国古代史实、传闻的著作,每条引用 诗经中的一句诗作为结论以支持政事或论辩中的观点,海陶玮的这本译著并非 诗经 全译本。包延新和孟伟对 诗经 的英译史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7。他们涉及的 诗经 英译本时间跨度大,从18世纪到20世纪下半叶。其中既有外国译者的译本,如理雅各、艾伦、詹宁斯、翟理斯、韦利、庞德等,又有中国本土

7、译者的译本,如杨宪益、许渊冲、汪榕培等。从 诗经 英译史的角度看,他们的研究和之前的 诗经 英译史研究相比,规模有所扩大。王宏在 诗经及其英译 一文中对 诗经 的英译概况进行了论述,总体而言对 诗经的选译和全译历史介绍较为全面,但也存在一些讹误8。如将布鲁克斯(Richard Brookes)的名字误作为R.Brooks;克莱默-宾的选译本首次出版时间是1905年,而非1908年;中国第一部 诗经 英译全译本应是许渊冲1992年译本,而非1993年译本;中国的第二部英译全译本应是汪榕培1995年译本,而非2008年译本。张万民以1718世纪欧洲人如何认识中国儒家典籍为背景,考察了 诗经在当时欧

8、洲的传播,特别是18世纪 诗经 在英国的流传,对1718世纪 诗经 的英译历史介绍颇为详尽9。李玉良在 诗经 英译研究 一书中列举了八个英译全译本以及部分选译本,梳理了 诗经 英译历史发展的脉络,对版次也进行了介绍10。因未找到高本汉英译版本,该书没有关于该译本的分析。而赵彦春译本出版于2017年,当然也不可能囊括进其研究之中。概而论之,现有的 诗经英译史研究还不够系统和全面,而且还存在不少讹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173诗经 英译史考辨选译本中所选 诗经 篇目数量考察不准确。(2)对诗经 译本的出版时间考察不准确。(3)把全译本和摘译本混为一谈,有的把选译本当作了全译本,有的把非

9、 诗经 译本当作 诗经 译本。(4)少量译者名、出版社以及译本名称不准确。另外,还有部分 诗经 英译本未被纳入 诗经 英译历史研究之中,有必要重新进行系统梳理。二、诗经 英译分期诗经 历经两百余年的英译活动,笔者尝试将其分成转译期、全译期和新时期三个历史阶段。1.转译期(17351829)据对现有资料的考察,诗经的英译最早始于对法语版中华帝国全志(Description Gographique,Historique,Chronologique,Politique et Physique deL Empire de la Chine et de la Tartarie Chinoise)的转译。

10、中华帝国全志 由法国耶稣会士杜赫德(Jean-Baptiste Du Halde,16741743)主编,1735年首刊于巴黎,共有四卷本,分述中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科技、风俗、文学等,节译了四书、五经、奏章、诏令、小说、戏曲及医卜星相之书。第二卷中杜赫德将 易经 书经 诗经 春秋 礼记 列为中国“一等经书”,对 诗经 进行了介绍并考辨其文学性。该卷收录了法国耶稣会士马若瑟(Joseph-Henry de Pr mare,16661736)摘 译 的诗经 八首11,分别是 颂 敬之颂 天作 大雅 皇矣 大雅 抑 大雅 瞻卬小雅 正月 大雅 板 大雅 荡。这些篇章,均述及“天

11、”“上帝”“皇天”“昊天”这些字眼,译者在译文中增加了个人理解,尝试将中国经典解读得与天主教教义相契合。此书在法国出版后,立即引起英国出版商的重视。1736年英国人布鲁克斯(Richard Brookes,17211763)出版了英译的 中华帝国全志(The General History of China:Containing a Geographical,Historical,Chronological,Political and Physical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Chinese-Tartary,Corea and Thibet;Inc

12、luding Exact and Particular Account of Their Customs,Manners,Ceremonies,Religion,Art and Sciences)。1738年,伦敦出版商凯夫(Edward Cave)有组织地翻译并印行了 中华帝国全志的英语全译本(A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and Chinese-Tartary,Together with the Kingdoms of Korea,and Tibet:Containing the Geography and History(Natural as

13、Well as Civil)of Those Countries,2vols.)。这是迄今为止所知的最早译成英文的 诗经 节选,在没有新的文献资料发现之前,暂以此作为 诗经 英译的起点。1761年,托马斯 珀西(Thomas Percy,17291811)编译的中国长篇小说 好逑 传(Hau Kiou Choaan or The Pleasing History)的英译本在伦敦出版。该书正文之后有三个附录,最后一个附录是中国诗歌片段,包括了20首中国古诗及一个中国寓言,其中有好几首是摘译的 诗经 作品。范存忠认为其中有三个 诗经诗篇174社会科学论坛2023/3 海外中国学研究的片段,即 卫风

14、 淇奥 周南 桃夭和小雅 节南山的片段。但是,根据杨治宜的考察,共有七个 诗经 片段,都是 大学 论语中的引诗,分别转译自柏应理(Philippe Couplet,16231693)等人的拉丁文译作 中国哲学家孔子(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1687)中的 大雅 文王 第三章、卫风 淇奥 首章、小雅 节南山首章,周南 桃夭第三章,逸诗唐棣,转引自德国人巴耶尔的拉丁文著作 中国博览(Musaem Sinicum)的 小雅 绵蛮第二章开头两句,转引自杜赫德的 中华帝国全志 的 大雅 抑 的第四章12。珀西不懂汉语,所有译诗都是在参考他人译本的基础上转译而来的。比如

15、其中柏应理的 中国哲学家孔子参照了朱熹的 四书集注,并引用很多朱熹的注解,所以珀西的译文和注解中就体现了朱熹的见解。最早参照汉语原诗英译诗经的是 威 廉 姆 琼 斯(William Jones,17461794),他被称为是第一个进行汉学研究的英国学者13。琼斯在牛津大学求学期间,接触了欧洲人介绍中国的书籍,其中最主要的是柏应理、殷铎泽(Prosper Intercetta,16251696)等用拉丁语编译的 中国哲学家孔子,书中的 大学 引用了好几首 诗经的诗,引起了琼斯的兴趣,他起初用拉丁语翻译了诗经中的 卫风 淇奥这首诗,将译诗收进了 亚洲诗歌集注(拉丁语名为Poeseos Asiati

16、c Commentatorium,英 语 名 为Commentaries on the Poetry of the Asiaticks)中14。琼斯对中国语言和文化萌生了浓厚的兴趣,便开始学习汉语,并尝试英译部分中国典籍。他研究汉学最突出的贡献在于撰写 了“On the Second Classical Book of the Chinese”(论中国的第二经典)一文,他在1785年的孟加拉亚洲学会的会议上宣读了该文15。所谓“中国的第二经典”指的是 诗经。文章用主要篇幅探讨了 诗经,还分直译和意译两种方式摘译了 卫风 淇奥 周南 桃夭 小雅 节南山三首诗的各一小节。他英译时参考了 诗经 原文

17、、柏应理等人的 大学 拉丁文译本和自己的拉丁语译文,不同于之前依靠其他欧洲语言的译本进行转译的译者,琼斯是英国参考汉语原文翻译 诗经的第一人。他的直译散文体译本在句数和意义上总体上比较忠实;意译韵文体译本则体现了很多的个人发挥,被认为是拟作(imitation)16,是受原文启发的再创作,不仅增加了诗句,而且泛化了文化色彩很强的中国意象,采用了英国民歌体的韵脚方式。琼斯在论文中称,翻译成直译和意译韵文两种版本是“对待亚洲诗歌的唯一正确的办法”17。琼斯虽然最终没有实现全译 诗经 的梦想,但他对 诗经 部分诗篇的翻译,促进了中英文化学术交流,他的翻译方法对后来的译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理雅各

18、在英译 诗经 时就沿用了他的方法,也是先直译成散体诗,再意译成韵体诗。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编撰的六卷本 华英字典 在澳门出版。华英字典 是世界上175第一部英汉双语词典,在当时的欧洲和来华的外国人中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中西文化交流上具有重要意义18。华英字典 中多处引用并摘译了 诗经 中的诗篇,据郑中求统计,“华英字典 中涉及到 诗经 翻译的地方有250余条,其中,翻译 国风 94条,小雅 83条,大雅 54条,颂21条,另外还有几条单句,在 诗经 中出现多次,不能确定译文的具体出处”19。马礼逊翻译 诗经 片段时,多用直译的翻译

19、方法;文体上采用了诗体翻译,重视分行但不重视节奏和韵律;名物翻译多用音译,个别地方采用意译或加注的方法。诗经 的英译文在 华英字典 中发挥了两种作用:一方面是用于解释词句的含义,另一方面是介绍一些语言或文化现象的背景。这就导致了 华英字典 中翻译的有关诗经 的内容涉及的篇目虽多,但大都只是翻译了其中篇目的个别章节,有的只是其中一两句,没有系统性,没有一篇 诗经完整篇目的译文。虽说如此,马礼逊翻译诗经 的数量均超过了威廉 琼斯和德庇时,在时间上远远早于理雅各的 诗经 翻译。马礼逊的 诗经 翻译,以 华英字典为载体,上承威廉 琼斯对 诗经 的转译和介绍,下启理雅各对 诗经 的专业译介和研究,在 诗

20、经 早期英译史上散发着独特的光芒20。1829年,英国著名汉学家德庇时爵士(Sir John F.Davis,17951890)编撰出版了 好逑传(The Fortunate Union)的第二个英语全译本,他几乎翻译了 好逑传中所有的诗词歌赋,当然就包括了摘译自 诗经 的部分诗篇,并将所有的诗歌翻译用附录的方式置于第二卷的末尾部分(246-262页)。德庇时在序言中谈及了诗歌翻译的原则:“诗歌的散文化翻译是遭到一致反对的,但是诗歌的韵律有时会限制意义的精确传达,所以翻译诗歌时,采取了一种折中的方法: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译成无韵诗,比起停留于字面上的直译,没有那么晦涩难读,毫无美感。”21德庇

21、时亦在序言中坦言:“好逑传中散见的诗词歌赋虽然总共不超过四百行,但是为了用有韵律的语言比较准确地传达这些诗歌的意蕴,则花费了相当于翻译整个著作的其余部分的精力。”22他还将这部分 诗经 的选译收入了1829年发表的汉文诗解(On the Poetry of the Chinese)一文中。该文以 诗经 和先秦至六朝的民歌为例阐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特征。汉文诗解 是第一部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古典诗歌的著述。他的引诗包括三部分:(1)援引中文原诗;(2)用拉丁文注音;(3)附英译文。在中文原诗的编排体例上,他按照“自右向左,竖行排列”的方式进行编排23。他翻译 好逑传 中的诗歌时参照的汉语原文,

22、在 汉文诗解 中还采用了汉英对照的方式进行介绍,由此,他开创了 诗经 原文英译的先河。2.全译期(18711976)19世纪70年代,诗经的英译进入了繁荣阶段,该阶段的显著特征是出现了大量全译本。1871年,英国著名传教士、汉学家理雅各翻译的 中国经典(The Chinese Classics)第四卷 诗经(The She 诗经 英译史考辨176社会科学论坛2023/3 海外中国学研究King or The Book of Poetry)在香港出版,这是第一个 诗经的英文全译本,成为诗经 在西方传播的一个里程碑。该译本采用的是无韵体形式,追求对原诗字面意义的再现,“具有较为显著的学术性研究特点

23、”24。因为该译本包含全方位论析 诗经 的绪论,有对照的汉语原诗,还有译文后介绍诗篇题旨以及文字训诂的注释,附录及索引总体,所占比例极大。1876年理雅各重译出版了韵体版 诗经(The She King or The Book of Ancient Poetry),这是诗经 的第二个英语全译本,与1871年译本相比,该版本讲究韵律,而且删除了汉语原诗,减少了注释,且注释中没有了汉字,只留下题旨。1879年,理雅各应 东方圣书(The Sacred Books of the East)主编马科斯 穆勒(Max Muller,1823-1900)的要求,在1871年译本的基础上修订整理出诗经选译本

24、,编入第三卷。该译本选译共114篇,基本包括了原诗最后一部分的商颂,但将其置于篇首,然后是 周颂,节选的部分 鲁颂,节选的 小雅 和 大雅,最后是节选的部分 国风,所选的诗篇都是具有宗教意味的诗。该选译本的主要特点是突出宗教内涵,序言中删去了宗教部分之外的内容,并独立成篇作为 颂序25。该译本中的每篇译诗都有注释,对其中的宗教意义进行阐发26。19 世 纪 80、90 年 代,不 少 英 国 驻华外交官加入到了英译 诗经的行列之中,如理斯特、庄延龄、阿连壁、翟理斯等。曾任香港库政司司长的理斯特(Alfred Lister,18431890)在 中国评论(The China Review)上以“

25、Classical Rhyme”为题,在1875年第四卷的第1期和第2期发表译诗4首,分别是 周南 葛藟 周南 兔罝 卫风 氓 大雅 云汉。他的译诗讲究韵律,译诗前有简略题解,还有少量脚注补充解释词句意义。庄延龄(Edward Harper Parker,18491926)是英国驻华外交官及汉学家,他以笔名V.W.X.27于 1878 和 1879 年 以THE BALLADS 0F THE SHI-KING 为题在 中国评论(The China Review)杂志上连载了 诗经 中的部分译文,据笔者统计,庄延龄在该刊物上分7期共刊登了其英译的 国风 部分的前73首诗歌。译者翻译时主要采用了直

26、译的翻译方法,译诗讲究韵律。译者还通过注释解释了部分译诗的题旨、相关的文化背景以及译者翻译时所采取的主要方法,对原诗的态度等。继理雅各之后,1891年英国伦敦出版了英国汉学家詹宁斯(William Jennings)之前连载于香港期刊 中国评论(China Review)的 诗经(The Shi King)韵体全译本,这是 诗经 英译史上的第三个英语全译本。詹宁斯的译本主要参考了理雅各1871年译本的注释,译本中也有较长篇幅的序言,对 诗经 进行了总体介绍,译诗后有题旨注释和部分字词解释。他提倡“以诗译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尽量贴近原文。在翻译 诗经 时,他努力保持汉语原诗外在形式,采用民谣体

27、形式,隔行押韵28。1891年英国还出版了另一个 诗经的英语全译本(The Book of Chinese Poetry:The Shih Ching or Classic of Poetry),译者是177英国驻华外交官阿连壁(Clement Francis Romilly Allen,18441920)。阿连壁翻译时主要参考孙璋、理雅各及两种德译本,他的译本中也有注释。他的译作着眼于英国人的鉴赏。该译本最大的特点就是按照西方诗学观念和英国读者接受习惯对诗歌进行了较大程度的改写,他采用韵体译诗并用极端归化的翻译手法,试图从内容到形式上实现从中国诗到英国诗的转化29。1898年,由英国外交官翟

28、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18451935)编译的 古今诗选(Chinese Poetry in English Verse)在伦敦和上海同时出版。此书按中国历史朝代顺序,从 诗经开始,收录中国古典诗歌近两百首。其中包含摘译的数首或某章诗经 的诗篇,如 鄘风 桑中 郑风 将仲子 郑风 褰裳 卫风 氓 等。他主张“以诗译诗”30,采用英诗的格律,将这些诗篇译成韵文诗。古今诗选 中没有原诗,没有标明原诗出处,仅在每首译诗的末尾注明作者及其生卒年份。他的译诗受到了英国评论家的高度评价,认为“他译的中国诗新奇、美丽、迷人”“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31。进入20世纪,诗经

29、的英译更加繁荣,各种全译本和选译本层出不穷。1905年,英 国 汉 学 家 克 莱 默-宾(Launcelot Cranmer-Byng,18721945)出版了 诗经选译本(The Classics of Confucius:Book of Odes)。这是一个专门的 诗经选译本,共选译 诗经中的38个诗篇,其中4篇(The Prayer of Ching,Through Eastern Gates,The pear-tree,Blue Collar)由Allen Upward 翻译32。克莱默-宾追随翟理斯的格律体译法,译文采用了韵体形式,注重诗性的感染力。该书10年之内重印10次,可谓畅

30、销。1913年,爱尔兰诗人、翻译家海伦 华德尔(Helen Waddell,18891965)在波士顿出版了一个 诗经 韵体选译本(Lyrics from the Chinese),选译 诗经 中的十余篇诗 歌。林 语 堂 在The Wisdom of China and India一书中对该译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认为在所有中国诗歌的译本中,海伦 华德尔(Helen Waddell)的译本是最为出色的。她基于理雅各的译本和注释进行翻译,她的译文绝非字面的翻译,而是抓住诗歌的本质或者精神,而后在诗篇中选取所需材料进行融汇,成为精巧的创造,甚为成功。读者每每为其译诗中所表现的转瞬即逝的思想以及

31、三千年前农妇瞬间的伤心哀痛留下深深的印象。”33华德尔并不通汉语,她的译文删节较多,有很多个人的创造。该选译本多次重印,比较畅销。苏曼殊被誉为“天才情僧翻译家”34,和严复、林纾并称为清末民初三大翻译家。他既是英诗中译的先驱,又是英译中国诗歌的杰出翻译家,对促进东西方文学关系作出了贡献。1914年,他的英译汉诗集 汉英三昧集 在日本东京出版,1922年泰东书局翻印时改名为 英汉三昧集。其中摘译了 诗经 中的10余首诗篇。该译诗集采用汉英对照的方式进行排列。译诗重视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境。郁达夫曾经如是评价苏曼殊在文艺方面的成就:“笼统讲起来,他的译诗,比他自作的诗好,他的诗比他的画好,他的画比

32、他的小说好。”35肯定了苏曼殊在翻译方面取得的成就。诗经 英译史考辨178社会科学论坛2023/3 海外中国学研究1915年,美国新诗运动领袖、意象派发起人、杰出的翻译家埃兹拉 庞德(Ezra Pound,18851972)出版了 华夏集(Cathay),这是根据美国19世纪末的东方学家厄内斯特 费诺罗萨(Ernest Fenollosa,18531908)的日文注释翻译成的中国诗集。华夏集中一共选译19首中国古典诗歌,其中包括摘译的一首 诗经中表达厌战主题的诗篇 小雅 采薇。庞德将该诗的标题进行了创造性的翻译,译为“Song of the Bowmen of Shu”,诗文采用自由诗形式进行

33、了翻译,语言简洁。华夏集的翻译并不忠实于原文,译者的再创造程度很大。华夏集在西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欧美大受欢迎,除了选取的诗歌主题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以外,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其简练清新、自然上口、短小精悍的诗风是“投向维多利亚文风的一把尖利的匕首”,是用来“攻击死水一潭的维多利亚文风”的武器36。庞德的 华夏集 是诗歌改写翻译的一次有益尝试,也为他后来的 诗经 全译工作拉开了序幕。1916年,英国著名汉学家阿瑟 韦利(Arthur Waley,18891966)自费出版诗集中国诗选(Chinese Poems),由伦敦Lowe Bros 印制,该诗集仅选译了40首中国古诗,其中3首选自 诗经,分

34、别是 国风 齐风 卢令 国风 魏风 陟岵 和 国风 陈风 东门之杨。译诗采用自由体,附有简要题解。1937年,韦利英译的 诗经(The Book of Songs)全译本在英国伦敦出版。韦利在翻译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为了避免因韵害意,译文不使用韵脚,而是采用自由体,对每行的字数没有严格的限制。他擅长通过恰当的选词、腹韵、头韵、重复、重读音节等实现格律,再现原诗的声律和艺术性。他还打破了原作中的排序,按照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进行重新编排,分为婚姻、战争、农作等17类,删除了他认为“腐朽”的15首。韦利的译本中有不少注释,译本末还有附录。1996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周文龙(Joseph R

35、.Allen)对韦利的1937年译本进行了补译和补注,并按照 诗经 本来的顺序进行了重新排序,由美国树林出版公司(Grove Press)出版。1947年,曾任教西南联大的英国汉学家白英(Robert Payne,19111983)编译的白驹集:从古到今中国诗选(The White Pony:An Anthology of Chinese Poetry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Present Day)由纽约的The John Day Company 出版,后又分别 由Theodore Brun Limited(1949)、Allen and Unwin(1

36、949)、New American Library/Mentor Book(1960)等刊行。白驹集 选译的诗歌分别来自 诗经、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贺、卢纶、李商隐、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纳兰性德、毛泽东等。该书是白英与中国学者和译者合译的成果,除白英以外,有20多位中国译者也参与了翻译,甚至在诗人的选取上还得到过闻一多等人的建议和帮助37。1950年瑞典汉学家、语言学家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18891978)在斯德哥尔摩出版了 诗经 的英文全译本(The Book of Odes)。高本汉穷毕生之精力研究中国语言文化,在汉语音韵训诂方面的研究有极深

37、的造诣。他对 诗经 的语音、训诂、用韵等方面作了系统研究,1942到1791948年在瑞典远东博物馆馆刊上发表了对 诗经的疑难字词所作的专门研究的注释,共1300多条。他的 诗经 译本有四大特点:(1)引用诗篇原文;(2)标注原文读音;(3)译文不分行,行与行之间不押尾韵,行内也没有整齐的音步和明显的节奏;(4)字里行间多有注释38。同年,香港建设出版社出版了由黄雯翻译的 诗词译选(Poems from China)。该书为英汉对照版的中国诗歌选译本,包括 诗经、古诗谣、屈原诗歌、汉诗、唐诗、毛泽东诗词的部分诗篇。其中摘译了 诗经 六篇,分别是 周颂 噫嘻 周颂 臣工 周颂 臣工丰年 周颂 载

38、芟 周南 关雎 王风 采葛。该译本目前存书极少,而且评价不高。如许渊冲39认为在翻译毛泽东的诗句“人间正道是沧桑”时,黄雯译成“But in man s world seas change into mulberry fields”,只是和原文意似,却没有传递原诗的意美。英国汉学家格雷厄姆在他的译作“Poems of the Late Tang”(晚唐诗选)的序言中,以黄雯的两首译诗为例,指出其译文“不自然”,认为其译文“更像中文诗歌,而不像英语”40。1954年,美国著名诗人、意象派的代表人物埃兹拉 庞德翻译的 诗经 英文全译本(Shih-Ching:The Classic Antholog

39、y Defined by Confucius)在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与1915年 华夏集 中的译文相比,该译本的译诗更为精练,更为讲究韵律,诗意更浓,但仍保留其译诗的一贯风格,即“另辟蹊径,推陈出新”41。庞译本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译本中注释极少,没有中文原诗,只有译诗正文;(2)很多译诗用韵,有的韵律较整齐,有的则不够整齐,且韵律常随内容变换,多种多样;(3)译诗从主题到字义都有较大改动,如果不对照原诗很难辨认出译诗的出处;(4)在结构形式上,译诗的诗行删节较多,也有少数增译的篇例;(5)所有诗篇的翻译几乎都使用了概括的手法,译者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改写成新诗。庞德的 诗经 英译在学界

40、褒贬参半,既因为对原文改动较大遭到非议,又被誉为创造性翻译的典范之作42。1971 年,威 廉 麦 克 诺 顿(William McNaughton)的诗经学论著 诗经(The Book of Songs)在纽约出版。该书是麦克诺顿对 诗经 的研究心得,全书分“主题”和“风格”两编,十六个专题。上编交代 诗经 的基本概况,如内容简介、成书过程、主要功能等,所反映的社会秩序,如天命、德、仁、义、礼、智等,以及不同的主题,如战争、离别、爱情、行乐等;下编讨论诗体形式、意象组成、修辞手法等。书中列举不少 诗经 中的诗篇,用于支撑其研究相关内容,大部分译诗出自庞德之手43,少部分为麦克诺顿本人的翻译。

41、据笔者统计,麦克诺顿氏摘译了约10篇,分别是:唐风 鸨羽 小雅 鸿雁 郑风 狡童郑风 将仲子 周南 关雎 周南 桃夭鄘风 干旄 召南 小星 齐风 东方未明陈风 东门之杨。麦克诺顿将大部分诗歌译成韵体诗,诗行与原诗对应,注重叠声、尾韵。译文没有原文对照,也无注释。英国汉学家唐安石(John Turner 19091971)在翻译中国诗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翻译的中国古诗集 中诗金库(A Golden Treasury of Chinese Poetry)于1976年在香港大学出版。其中摘译了 诗经 的诗经 英译史考辨180社会科学论坛2023/3 海外中国学研究数篇诗,如 关雎 等。他在序言中

42、写道:“中国文学是现在的文明中历史最为悠久、文学艺术最为丰富的艺术高峰。中国诗的音韵格律比其他国家更加考究。为了保存中国诗的音乐性,他采用英诗传统形式,翻译的诗一律用韵。”44该书采用了汉英对照的方式进行排版。1992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再版了该诗集。著名的美籍华裔诗人、翻译家叶维廉(Wai-lim Yip)英译的中国古诗集 中国诗歌:主要模式和类型的选集(Chinese Poetry:An Anthology of Major Modes and Genres)1976年由加州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先秦至元代的四言诗、楚辞体诗歌、五言古诗、五言七言近体诗词、曲等诗歌形式。此书很受读者欢迎,1

43、997年杜克大学出版社又出了一个新版。这本诗集中摘译了 诗经 中的6个诗篇,分别是:周南 关雎 召南 野有死麕 邶风 匏有苦叶 王风 黍离 小雅 采薇 和 小雅 何草不黄。书中采用了英汉对照的排版方式,首先逐行逐字地翻译,一个中文字对应一个英文单词,词性也相对应,然后附上逐行对应的完整译文,叶维廉将诗歌翻译作为比较诗学研究的实践基础,总结中英诗歌语言上的不同。3.新时期(1983)在前两个阶段的 诗经 英译中,西方人是主角,中国本土的译本并不很多见。20世纪80年代以后,不少中国本土译者也加入了翻译 诗经 的行列,为 诗经 的译介作出了巨大的努力。1983年,中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和其英国夫人戴

44、乃迭(Gladys Yang)等合译的选译本诗经选(Selections from the“Book of Songs”)由外文出版社出版,属于熊猫丛书系列。该书选译 诗经 45篇诗歌:国风部分有42篇,小雅部分有2篇,大雅 部分仅有1篇。这些译诗最初于1962到1983年之间发表于英文版的 中国文学(Chinese Literature)杂志上。该选译本中的译诗为无韵体诗,译者采用异化策略,以传播中国古典文化、忠实地传达诗篇的历史内容和文化为目标。但由于过分追求“忠实于原文”而无法把诗歌本身蕴含的意蕴、审美等很好地传递给目标语读者,导致译诗的可读性大大减弱,这也是该译本在国内很受欢迎而在国外

45、影响不大的原因之一45。美国著名的汉学家、翻译家伯顿 沃森(Burton Watson)也曾翻译部分 诗经作品。他编译的 哥伦比亚中国诗歌选(The Columbia Book of Chinese Poetry)1984年由哥伦比亚出版社出版,其中收入了35首由他摘译的 诗经 作品。他翻译时采用了直译的方式,将诗歌译成散体诗。沃森与庞德对待 诗经 的态度迥异,“他不把 诗经 当成儒学经典,而是作为民歌进行解读,对其展开一种非儒化的现代性和通俗性阐释”46。他对其中的10首加注了题解,“目的是让西方普通读者理解标题、背景和原诗的主题意义”47。1986年,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译者丁祖馨和美

46、国译者拉菲尔(Burton Raffel)合作翻译的 中国诗歌精华:从 诗经 到当代(Gems of Chinese Poetry),其中摘译了诗经 中的数篇,如 周南 关雎 周南 汉广 等。该译诗集采取汉英对照的方式。181许渊冲是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的著名翻译家,用毕身之功从事中西文化互译工作。1992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他翻译的 人间春色第一枝诗经 国 风 欣 赏(The First Branch Blooming on Earth-The Book of Lyrics)、人间春色第一枝 诗经 雅颂欣赏(The First Branch Blooming on Earth-Th

47、e Book of Odes and Hymns),这是中国译者完成的第一部 诗经 英文全译本。他的译诗以“形美、音美、意美”为原则,讲究韵律。译本中有中英文序言,译本中附有原诗,逐行注有汉语拼音,部分难以理解的诗篇后附有解释诗歌内涵的注释,书后附有汉语拼音声、韵母与英语国际音标对照表。1993年,湖南出版社为了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启动了 十三经西译工程,出版了许渊冲英译的 诗经(The Book of Poetry)。该译本前有长篇中英文序言,介绍 诗经 背景及其翻译的概况,译本中有原诗和原诗今译,译文后有题旨简介和部分词义解释。1994年,中国文学出版社(Chinese Literature

48、 Press)出版了熊猫丛书系列的许渊冲诗经译本An Unexpurgated Translation of Book of Songs,该译本为全英文,与1992年、1993年译本相比,该版的译者序言、译诗、注释等均有变化。1995年,汪榕培和任秀桦合译的 诗经(The Book of Poetry)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译者完成的第二部 诗经英文全译本。该译本采用汉英对照的方式,汉诗原文标有现代汉语拼音。译文讲究压尾韵,每篇诗后附有简短的题旨说明。2008年,汪榕培英译 诗经(The Book of Poetry)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被收入了“大中华文库”。该译本在1995版的基

49、础上,进行了译诗的局部改动,删除了现代汉语拼音和题旨说明,增加了原诗今译。2000年,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了安增才英译的 诗经(The Book of Songs)全译本,属于儒学经典译丛。该译本为汉英对照本,不仅有原诗,还有原诗今译。每个现代汉语译文有简短的题旨说明,部分英译文有译者题旨说明、文化术语解释、历史背景介绍等。译本前有中英文前言,对 诗经的地位、流传、成诗时间及地域、组成部分、用途、语言形式、表现手法等进行了介绍。译本中出现的汉语均用繁体字。译诗与原诗行行对应,不追求押韵,采取了散文诗形式。译本后有译者写的英文后记,讨论了 诗经 英译中的理解问题,加注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译诗形式方面

50、的思考。王方路分两次出版完成了 诗经的另一个全译本,分别是2009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诗经 国风 白话英语双译探索 和2013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诗经 雅颂 白话英语双译探索。该译本按照原诗、汉语白话译诗、英语译诗、注、解五个部分,以先后顺序进行编排。其中的注是对疑难字词的注音及解释,解是对原诗结构、主题及艺术手法方面的解读。注、解部分均为中文。该译者亲自用白话翻译了 诗经 原诗,翻译时按照“加三字重组词句”的手段把原诗中句子融进白话诗句。译本中的英译诗为散体形式,通俗易懂。在译者自序中,王方路48提及了其三个翻译目的:一是要帮助学习外语的中国学生储备自己祖国的文化传统知识从而加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