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伤寒杂病论》中干姜的量效关系及配伍规律_刘星.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58342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杂病论》中干姜的量效关系及配伍规律_刘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伤寒杂病论》中干姜的量效关系及配伍规律_刘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伤寒杂病论》中干姜的量效关系及配伍规律_刘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第二轮建设项目国中医人教函()号;陕西省中医药传承创新暨“秦药”开发重点科学研究项目()作者简介:刘星(.),女,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及基础研究,:.通信作者:沈璐(.),女,硕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及基础研究,:.伤寒杂病论中干姜的量效关系及配伍规律刘 星 沈 璐(陕西中医药大学,咸阳,;陕西省中医医院,西安,)摘要 目的:探讨干姜在伤寒杂病论中的量效关系以及配伍用药规律。方法:整理出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含有干姜的条文,采用 .统计软件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二元相关性分析以及独立样本

2、 检验分析干姜剂量与其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且总结干姜量效特点及其主治证候。结果:经筛选共纳入含干姜方剂 首,占伤寒杂病论全部方剂比例的.,对其中可进行统计学分析的 方剂分析发现,干姜单次用量与药味数量、剂量、服用次数均有相关性。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表明,干姜的单次用量、药味数量、用水量、剩余水量、单次服用水量、服用次数和干姜在组方中是否作为主药并无相关性;与其作为非主药比较,干姜与附子、细辛、人参、配伍时作为主药的单次用量差异明显。结论:通过对其量效关系的研究可以发现,干姜在临床上的使用及其疗效主要通过与其他药物配伍实现,与附子配伍时用量为 ,与细辛配伍时用量为 ,与人参配伍时用量为 ,(表

3、得出为 )并得出干姜可作为固定剂量应用于临床,所得剂量为 。干姜的作用部位主要在中焦,以温中为主,通过温中,散寒邪在胸中,治寒邪在筋骨者,治寒邪在肠胃者。关键词 干姜;伤寒杂病论;量效关系;配伍规律;主治证候;二元相关性分析;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干姜,首次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云“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止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当代医家在临床使用干姜时,主要取其温中之性,在伤寒论中,干姜的使用主要出现在太阴病及厥阴病,太阴病篇取其温中散寒、回阳救逆之效,在厥阴病中,取其温中之效。本研究主要通

4、过对宋本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含干姜方剂的分析,探讨干世界中医药 年 月第 卷第 期姜的量效关系、配伍关联规律及其主治证候。资料与方法.数据来源所有数据来源于伤寒论含方 首,金匮要略 含方 首,两书合方为 首。对书中含有干姜的条文进行整理及组方归经分析,组方归经依据解读张仲景医学经方六经类方证。计算组方中各味药的用量,若干姜用量最大,则可将干姜判定为主药。.数据规范处理根据考证东汉时期的单位换算,两 铢.,斗 ,合 ,对其方剂进行剂量转换。组方中含有干姜的方剂共 首,其中丸散剂如四逆散、乌梅丸、理中丸、干姜人参半夏丸、半夏干姜散、乌头赤石脂丸、鳖甲煎丸等共 首方剂,因无法对剂量进行转换予以排除。.观

5、察指标 干姜组方的归经、剂量、药味数量、用水量、剩余水量、单次服用水量、服用次数、干姜单次用量,并观察干姜单次用量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观察干姜分别作为主药、非主药时与其他药物相伍应用时的用量。.统计学方法采用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表示,所有计量资料经单样本 检验进行正态分布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检验;若非正态分布采用()表示,各组间比较采用曼惠特尼 检验。采用二元相关性分析干姜单次用量分别与其他因素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干姜作为主药或者非主药(主药,非主药)时分别与干姜单次用量、药味数量、用水量、剩余水量、单次服用水量和服用次数之间有无关联

6、,以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组方归经含有干姜的组方共有 首,其中伤寒论 首,金匮要略 首,占全部 首方剂的.;由表,含有干姜的组方中,归于太阴经方证(.),厥阴经方证(.),太阴阳明经方证(.),归于其他经证为(.),由此可知干姜在伤寒杂病论中主要归于太阴经及厥阴经。见表。.干姜剂量纳入分析的方剂总共 首,占全部方剂的.。二元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干姜单次用量与药味数量、剂量、服用次数均有相关性(.、.、.),与其他因素无相关性(.)。见表。表 首组方中干姜六经分布比例六经频率(首)占比()太阴经方证.厥阴经方证.太阴阳明经方证.少阴经方证.少阴太阴经方证.太阳太阴经方证.厥阴太阴经方证.

7、少阳太阳阳明经方证.少阳太阴经方证.太阳太阴阳明经方证.太阳阳明经方证.太阳阳明太阴经方证.合计表 首含干姜方剂剂量比较项目平均最大值最小值甘草单次用量(?,).药味数(?,味).用水量(?,).剩余水量(),(,)单次服用水量(),(,)服用次数(),次(,)剂量(),.(.,.).干姜是否为主药的相关因素经过统计学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干姜是否为主药与干姜单次用量、药味数量、用水量、剩余水量、单次服用水量和服用次数均没有相关性(均 .)。见表。表 首方中干姜是否为主药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分析项目回归系数 标准误 值自由度 值干姜单次用量().药味数(味).用水量().剩余水量().单次服用

8、水量().服用次数(次).剂量().常数.干姜配伍的用量从上述单因素逻辑分析可知干姜是否为主药与其他因素均无明显相关性,故其发挥作用在于与其他药物的相伍。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主要与附子、细辛组成对药使用,代表方干姜附子汤、四逆汤、茯苓四逆汤、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汤等,并多与半夏、人参、黄连等配伍及作为加减用药使用。.干姜与附子配伍分析干姜和附子配伍方剂共 首,其中干姜作为主药 首,作为非主药 首。见表。干姜作为主药单次用量和不作为主药单次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姜 ,在组方中作为主药应用时的剂量明显高于非主药用量,而药味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若组方为 味

9、药,口服 次,干姜作为主药的服用剂量应为.(约),如果作为非主药应用则其服用剂量应为.(约 )。表 干姜剂量与药味数量的关系(?)项目例数(例)干姜单次用量()药味数(味)倍数主药.非主药.值.值.注:倍数 干姜单次用量 药味数.干姜与细辛配伍分析干姜和细辛配伍方剂共 首,其中干姜作为主药 首,作为非主药 首。见表。干姜作为主药单次用量与作为非主要单次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姜在组方中为主药时的剂量明显高于非主药时的剂量,而药味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若组方为 味药,口服 次,干姜作为主药的服药剂量应为.(约),如果作为非主药应用则其服药剂量应为.(约 )。表 干姜剂量与药

10、味数量的关系(?)项目例数(例)干姜单次用量()药味数(味)倍数主药.非主药.值.值.注:倍数 干姜单次用量 药味数.干姜与人参配伍分析 干姜和人参方剂共首,其中干姜作为主药配伍共有 首,作为非主药配伍共有 首。见表。干姜作为主药单次用量与干姜作为非主药单次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姜在组方中为主药时的剂量明显高于非主药时的剂量,而药味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若组方为 味药,口服 次,干姜作为主药的服药剂量应为.(约 ),如果作为非主药应用则其服药剂量应为.(约)。表 干姜剂量与药味数量的关系(?)项目例数(例)干姜单次用量()药味数(味)倍数主药.非主药.值.值.注:倍数

11、干姜单次用量 药味数.干姜与半夏配伍分析 干姜和半夏配伍方剂共 首,其中干姜作为主药配伍应用 首,作为非主药配伍应用 首。见表。干姜作为主药单次用量与干姜作为非主药单次用量比较,以及药味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若组方为 味药,口服 次,干姜作为主药其服药剂量应为.(约),若作为非主药应用其服药剂量为.(约)。表 干姜剂量与药味数量的关系(?)项目例数(例)干姜单次用量()药味数(味)倍数主药.非主药.值.值.注:倍数 干姜单次用量 药味数.干姜与桂枝配伍分析干姜和桂枝配伍方剂共 首,均作为非主药出现,干姜作为非主药出现时干姜单次用量为(.),药物数量(.)味,二者倍数为.,如果

12、组方为 味药,口服次,则干姜服药剂量应为.(约)。.干姜与黄连配伍分析干姜和黄连配伍方剂共 首,均作为主药出现,干姜作为主药时干姜单次用量为(.),药物数量(.)味,二者倍数为.,如果组方为 味药,口服 次,则干姜服药剂量应为.(约 )。.干姜作为加减用药干姜作为加减用药方剂共 首,其中半夏作为主药 首,非主药 首。干姜是否作为主药的单次用量、药味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若组方为 味药,口服 次,若干姜为主药的服药剂量应为.(约 ),若作为非主药应用其服药剂量为.(约)。表 干姜剂量与药味数量的关系(?)项目例数(例)干姜单次用量()药味数(味)倍数主药.非主药.值.值.注:倍数 干

13、姜单次用量 药味数.主治证候对含有干姜的方剂和条文出现的主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相关方剂的主治病症分为以下几类:症状见“呕逆、干呕、呕吐、肠鸣、多涎唾”的相关方剂有 首;症状见“小便数、下利、小便不利、下利”的相关方剂有 首;症状见“烦躁、心烦”的相关方剂有 首;症状见“厥逆”的相关方剂有 首;症状见“咳而上气、喘”的相关方剂有 首;症状见“心下痞硬”的相关方剂有 首;症状见“痛症”的相关方剂有 首;症状见“出汗”的方剂有 首;症状见“发热”的方剂有 首;症状见“四肢拘急”的方剂有 首;症状见“恶寒”的方剂有 首。症状虽多,但总与中阳虚寒,阳失温煦的病机有关。见表。世界中医药 年 月第 卷第 期

14、表 主症与方剂统计主症方剂合计(首)呕 逆、干 呕、呕吐、肠鸣、多涎唾甘草干姜汤、四逆汤、黄连汤、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小青龙汤、白通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汤、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乌梅丸、通脉四逆加猪胆汁、干姜人参半夏丸、半夏干姜散、大建中汤、生姜泻心汤小便数、下利、小便不利甘草干姜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汤、黄连汤、桂枝人参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小青龙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汤、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麻黄升麻汤、四逆汤烦躁、心烦干姜附子汤、甘草干姜汤、柴胡桂枝干姜汤、黄连汤、甘草泻心汤、白通加猪胆汁汤方、乌梅丸、小青龙加石膏汤厥逆甘

15、草干姜汤、四逆汤、四逆散、通脉四逆加猪胆汤、白通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汤、麻黄升麻汤、乌梅丸咳而上气、喘小青龙加石膏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汤、苓甘五味姜辛汤、小青龙汤心下痞硬桂枝人参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小青龙汤痛症大建中汤、乌头赤石脂丸、通脉四逆汤、黄连汤、四逆散出汗甘草干姜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发热四逆汤、桂枝人参汤、小青龙汤四肢拘急通脉四逆加猪胆汁、四逆汤、甘草干姜汤恶寒甘草干姜汤、四逆加人参汤 讨论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首次记载干姜,金元时期的李东垣对干姜论述如下:“干姜,生用逐寒邪而发表,炮则除胃冷而守中

16、是壮火食气故也,须以生甘草缓之。辛热以散里寒,同五味子用以温肺,同人参用以温胃。”因此,干姜可通过与其他药物配伍以达到不同的治疗效果,主要以温中为主,入太阴经,以温脾,使脾脏功能得以恢复。现代药理学研究干姜具有抗炎杀菌、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干姜用药因素 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含干姜的方剂进行统计,共总结出干姜方剂 首,占伤寒杂病论全部方剂的.,可进行统计学分析的方剂共 首。本研究从组方的归经分布来看,干姜用于阴证,阳证,阴阳合证,但主要集中在阴证(),阴阳证为,阳证为;最多的为太阴经(.),厥 阴 经(.),太 阴 阳 明 经(.),可得出干姜在伤寒杂病论中虽无明显的归经

17、,但可得出其主药是治疗阴经证,以温为主。此外,通过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可知,干姜是否作为主药与其他因素均无显著的相关性,主要还是通过配伍发挥其功效。.六经与用药从六经分布来看,干姜有 首方剂归太阴经,伤寒杂病论会通云:“属阴、属寒、属虚者,谓之三阴邪入胃而虚寒者,太阴也。”从病位及病性来看,太阴为里证加阴证,多为寒邪入里,中阳虚损证。干姜辛热燥烈,入太阴经,主以温经散寒、回阳通脉为其功效;有 首方剂归于厥阴病,胡希恕认为厥阴病为半表表里的阴证,半表半里邪气无从出入,往往日久郁而化热,因此伤寒杂病论中所论述的厥阴病是指既有热证又有寒证,常表现为寒热错杂的复杂症状,用于厥阴病中主要取其温中祛寒之功效

18、。.干姜与其他药物配伍.干姜与附子 干姜与附子配伍方剂共 首,其中干姜作为主药 首,作为非主药 首。干姜为主药,以通脉四逆汤为代表方剂,非主药以白通汤为代表方剂。计量分析表明,干姜为主药的单次用量显著高于干姜为非主药,说明干姜与附子配伍时量效关系明显。从归经来看,干姜与附子配伍的这 首方剂均与太阴经相关,而干姜主入太阴,以温中为主。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云“干姜气味俱厚,故散而能守”,本草求真记载附子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脉,二者配伍一散一守,以大补人体之阳气。二者相须为用用于心肾阳衰所致的寒厥、下利、腹部胀满、身体疼痛等症。若出现亡阳时,当用生附子,取其回阳救逆之效。干姜与附子配伍时的核心方剂为四

19、逆汤,其余还包括干姜附子汤、茯苓四逆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汤,通过对四逆汤进行加减达到回阳救逆的功效。伤寒杂病论中提及四逆汤的条文共 条,说明其应用广泛。第 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第 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由此可得四逆汤在伤寒杂病论中,治疗以温里及回阳救逆为主。凡汗出、吐利、四肢厥逆者,均可用干姜配伍生附子温肾回阳救逆。从病机来看,太阴病与“寒邪入里,中阳虚损”有关,太阴病的治疗原则当以温里为主,若出现阴寒腹痛、下利、呕吐等太阴虚寒症状,可给予干姜入太阴经以温 ,其中焦。临床

20、使用时,若组方为 味药,口服 次,干姜作为主药,其服药剂量应为.(约),如果作为非主药应用则其服药剂量应为.(约 )。干姜单次用量 药味 数倍数,口服 次。.干姜和细辛 干姜和细辛配伍方剂共 首,其中干姜作为主药 首,作为非主药 首,由此可知干姜与细辛配伍时,大多以非主药出现。干姜为主药时,以小青龙汤为主,干姜用量 两,细辛用量 两;干姜为非主药时,苓甘五味姜辛汤为主,干姜用量 两,细辛用量 两。计量分析表明,干姜为主药与非主药比较仅干姜单次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干姜与细辛配伍时存在量效关系。统计伤寒杂病论中有干姜与细辛配伍的方剂,得出干姜与细辛配伍比均为 ,常常等量出现。在伤寒杂病论中,

21、此组配伍常常出现在治疗寒痰咳喘的方剂中,如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等。伤寒本草经百种录记载细辛“味、辛温,主咳逆”,细辛气盛味烈,疏散风邪之力更强,寒饮多由外感寒湿之邪所致,取细辛疏散风邪之力强,加之细辛本有温肺化饮之功效,配伍干姜温里化饮疗效更加显著,还可兼散表邪。干姜与细辛均为辛温之品,可用于宣散体内水寒之气,且符合张仲景所提出的“痰饮当以温药和之”原则。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阴之盛独胜则湿气内郁饮发于中。”明确提出饮邪与太阴之盛有明确关系,总结分析此 首方剂归经均与太阴病有关,因此在临床应用中,等量配伍的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可有效恢复肺脏宣发肃降功能,止咳平喘,可治疗寒饮泛肺之证

22、。若组方为 味药,口服 次,干姜作为主药其服药剂量应为.(约 ),如果作为非主药应用则其服药剂量应为.(约 )。因此与细辛配伍时干姜用量为 ,符合中药药典的用量。.干姜与人参 干姜与人参配伍时,干姜和人参方剂共 首,其中干姜作为主药 首,其代表方剂为大建中汤,金匮要略云“心胸中大寒痛大建中汤主之。”方中干姜与人参用量比为 ,作为非主药 首,其代表方剂为生姜泻心汤,干姜与人参用量比为 ,二方病位均在中焦,取其温中之效,可通过调节用药比例更好地发挥药效作用。.干姜与桂枝 干姜与桂枝配伍时,均作为非主药出现,其代表方剂为柴胡桂枝干姜汤,第 条条文“伤寒五六日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

23、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此证为典型的上热下寒之厥阴证,咳而不呕,但头汗出,此点说明兼有水饮内结,方中干姜与桂枝配伍,取其温振中阳,温化水饮之效。说明与桂枝合用时更强调配伍而非剂量。.干姜与半夏 干姜与半夏配伍时,干姜作为主药 首,代表方剂为半夏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之痞证,干姜,温,可降逆且祛寒邪之在肠胃,二者配伍以和胃降逆,温中散寒消痞。作为非主药 首,代表方剂为生姜泻心汤,第 条条文“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其归经为厥阴病证,生姜泻心汤是由半夏泻心汤减干姜用量重用生姜所得,方中干姜作用主要是和胃阳。从统计学意义来看,干姜在组方中为主药时的剂量明显高

24、于非主药时的剂量,而药味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干姜与半夏配伍时量效关系明显。若组方为 味药,口服 次,干姜作为主药其服药剂量应为.(约 ),若作为非主药应用其服药剂量为.(约)。因此与半夏配伍时干姜用量为 ,符合中药药典的用量。.干姜与黄连干姜与黄连配伍时均作为主药出现,共为 首方剂,分别为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二方均为上热下寒证,并且均归于厥阴病,第 条条文“伤寒,胸中有热,胃下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方中黄连、干姜、用量比为 ,黄连上清胸中之热,干姜下散胃中之寒,二者配伍以平调寒热。神农本草经 谓干姜“主肠澼下痢”,治寒邪之在肠胃者。“伤寒,本自下寒,医复

25、吐下之,寒格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此证为上热与下寒格拒,而呕吐下利者,黄连苦寒,以清上热,热除则胃气得降,配伍干姜温中散寒,寒气驱散则阳气得以恢复,脾气以升则下利自止,说明与黄连合用时更强调配伍而非剂量。.干姜作为加减用药干姜作为加减用药使用时干姜的作用包括“复中焦脾胃阳气”“温中散寒以祛湿”以治厥逆、止呕、下利及肾著病等。干姜是否作为主药的单次用量、药味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说明干姜作为加减药在临床使用时并无量效关系,其主要通过配伍以达到临床效果,因此干姜可作为固定剂量应用于临床,所用剂量为 。.干姜药量与治疗通过分析干姜在伤寒杂病论中所使用剂量分别为.两(

26、.)、两(.)、两半(.)、两(.)、两世界中医药 年 月第 卷第 期(.)、两(.),若按照东汉时期伤寒杂病论 中的剂量进行换算,干姜的用量为.,远远大于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干姜正常剂量()。根据对干姜所含方剂病机及用量的分析,得出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干姜的用量分为 个层次,总结出在不同用量层次中所发挥的作用。干姜用量 两及 两以下的方剂有干姜附子汤、生姜泻心汤、白通汤、桃花汤、白通加猪胆汁汤、麻黄升麻汤,其中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均可以干姜附子汤为基础,干姜用量均为 两(.),附子无姜不热,二者均为大辛大热之品,二者配伍温里散寒,回阳救逆。生姜泻心汤主要以太阳余邪化热、水气内停为主

27、要病机,方中少佐干姜温脾阳,助脾运以化水湿,麻黄升麻汤中干姜用量最少为.两,此证病机为正虚邪恋、阳郁不伸、肺热脾寒,即上热下寒,此处的干姜主要体现的是温中以祛下寒的作用。用量 两半见于四逆汤、茯苓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三方均属于四逆辈,取其温里及回阳救逆之效。两干姜主要见于栀子干姜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甘草干姜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汤、厚朴麻黄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理中汤、黄连汤、桂枝人参汤、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小青龙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苓甘五味姜辛汤方、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小青龙加石膏汤、柏叶汤,其中栀子干姜汤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均为中焦寒热错

28、杂之证,栀子干姜汤中证属热郁胸膈兼中寒下利之证,取其干姜守而不走,温脾阳散中寒之效;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属少阳病兼中焦虚寒水饮内结,取其振奋中阳,温化水饮之效;甘草干姜汤证属脾肾阳气虚浮证,取其干姜温中复阳之效;苓甘五味姜辛夏汤与厚朴麻黄汤均用于治疗寒饮咳喘,方中干姜既温肺散寒以化饮,又温运脾阳以化湿。其中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干姜黄连汤均为上热下寒证,干姜辛热以温下寒;理中丸证属中阳虚衰证,专入太阴,守而不走,温中散寒,扶阳抑阴;桂枝人参汤为阳病误下致脾虚里寒下利兼表证发热,取干姜温热,以温阳散寒;甘草泻心汤与半夏泻心汤均属寒热错杂之痞证,取干姜温中阳而散阴寒;通脉四逆汤与通脉四逆加猪胆汤均属下焦

29、的寒热真假之证,取干姜破阴散寒,回阳救逆;苓甘五味姜辛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均为小青龙汤的衍生方,方中均取干姜温肺散寒化饮之效。用之最大量为 两,见于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大建中汤中,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主治寒湿下侵之腰痛,取干姜温中祛寒之效;大建中汤亦为中阳虚衰,阴寒内盛之腹痛,取干姜温中祛寒以止痛。因此,干姜虽在伤寒杂病论中用量分为 个层次,但其干姜的功效主要还是以温中散寒为主,其次通过与其他药物配伍达到不同的治疗功效。小结综上所述,伤寒杂病论中干姜的作用部位主要在中焦,以温中为主,通过温中,散寒邪在胸中,治寒邪在筋骨者,治寒邪在肠胃者,其气味俱

30、厚,散而能守,散守得当,主要作用于经络脏腑之间,散寒祛湿,和血通气。通过对干姜的量效关系分析,得出干姜与附子、细辛、人参配伍时呈剂量关系,与其他药物主要通过配伍达到效果。并且得出干姜在经方中,与附子配伍主治心肾阳虚证;与细辛配伍主治外寒内饮证;与人参配伍主治中阳虚衰证;与桂枝配伍主治中焦虚寒水饮内结证;与半夏配伍治疗寒热错杂之痞证;与黄连配伍时治疗上热下寒腹痛欲呕吐证等症。因此,临床上我们要遵守干姜的量效规律,结合症状合理配伍,以发挥其最大的临床疗效。利益冲突声明:无。参考文献徐大椿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北京:学苑出版社,:李梦璇,宋平 伤寒论六经辨证中温法角药的应用 亚太传统医药,():上海中

31、医学院伤寒论教研室 宋本伤寒论 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张仲景 金匮要略方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冯世纶,张长恩 解读张仲景医学经方六经类方证 版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孙静,万强,张伟 从量效关系探讨伤寒杂病论半夏用药规律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傅延龄,宋佳,张林 论张仲景对方药的计量只能用东汉官制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樊俐慧,张伟,孙静,等 伤寒杂病论中黄芩的量效关系及用药规律 中成药,():张伟 从量效关系探讨伤寒论桂枝用药规律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孙凤娇,李振麟,钱士辉,等 干姜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张学强,章从恩,于小红,等 干姜改

32、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及对肠道菌群的作用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戴浩然,董兆珵,刘宝利 从胡希恕认识厥阴病辨治慢性肾衰竭 环球中医药,():魏祎,张硕,刘超 浅谈伤寒论温法中角药的运用 中华中医药杂志,():(下接第 页),证或脾胃湿热证。临床研究显示,半夏泻心汤能明显抑制,减少胃部炎症反应和提升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胃黏膜病理形态。聚 类为木香、砂仁、茯苓、白术、陈皮,为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具有益气健脾、行气消滞的功效,适用于 脾胃气虚兼湿阻证。香砂六君子汤能够通过抑制核因子 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减少炎症介质的合成分泌,进而发挥保护胃黏膜的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对中医药治疗 相关文献进行收集与整理,比

33、较并分析前 年文献与近 年文献 的证候、证素分布情况,最后分析了组方用药规律,对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今后将继续对 的中医证候特征和用药开展大规模的数据挖掘研究,为 的规范化辨证论治提供更加有力的数据支持。利益冲突声明:无。参考文献李军祥,陈誩,吕宾,等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年)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王琨,段丽萍 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可能导致的副作用分析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魏玮,杨洋 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治现状及中医药治疗优势 中医杂志,():刘朝霞,孟琦,李贺薇 谢晶日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辽宁中医杂志,(

3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陈家旭,邹小娟 中医诊断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姚乃礼 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钟赣生 中药学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朱文锋 创立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新体系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朱文锋,黄碧群,陈新宇 病性证素辨别的意义与方法 中医药学刊,():王长洪 董建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李佃贵,王彦刚,娄莹莹 李佃贵治疗胃癌前病变经验 世界中医药,():张声生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的思

35、路 江苏中医药,():苏泽琦,于春月,张文君,等 国医大师路志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证经验 现代中医临床,():黄雅慧,郭菊清,刘越洋,等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癌前病变病理变化与中医证型及 的相关性研究 中华中医药学刊,():高尚社 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验案赏析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张静 健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朱振平,刘忠华,赵敏,等 山楂提取物对胃黏膜损伤具有辅助保护功能的研究 山东化工,():蔡甜甜,林琳,潘华峰,等 三七总皂苷激活 信号通路对胃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组织的保护作用 中华中医药杂志,():孔宪辉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

36、胃不和证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中医临床研究,():王雪梅,严光俊,刘冲 半夏泄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效果 世界中医药,():刘茂先 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 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光明中医,():成映霞,周语平,段永强,等 香砂六君子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核因子 活化水平及其介导炎性级联反应的影响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收稿 本文编辑:杨觉雄)(上接第 页)杨丽燕,李国政,周山,等 经典名方大建中汤的古今文献研究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谭映辉,刘文琛,任伟明,等 从少阳病兼阴虚证论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临床应用 中医临床研究,():余倩颖,宋玮 论伤寒论方后注加减用药思路 光明中医,():李迈,邱连利,杨丽霞,等 仝小林教授治疗糖尿病的中药用药特点分析 中医研究,():黄博瑜,胡小英“三泻心汤”临床应用探析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刘道新,臧云彩 伤寒论 上热下寒证探析 中医学报,():张钰莹,谷松 从伤寒论四逆、理中异同解读 条“四逆辈”环球中医药,():李默,蒋跃文,樊讯 伤寒论中生姜与干姜的探讨 中医学报,():(收稿 本文编辑:杨觉雄),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