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当代中国乡土文学英译路径探析:以莫言与贾平凹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582132 上传时间:2024-06-01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6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中国乡土文学英译路径探析:以莫言与贾平凹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当代中国乡土文学英译路径探析:以莫言与贾平凹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当代中国乡土文学英译路径探析:以莫言与贾平凹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50 2024年第1期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当代中国乡土文学英译路径探析:以莫言与贾平凹为例冯正斌汪学冰摘要:作为中国乡土文学的集大成者,莫言与贾平凹创作体量相当,所获荣誉相近,国内影响力难分伯仲,然就中长篇小说英译情况而言,二者在英译作品数量及译介效果方面相去甚远。莫言小说在译者、出版社及作家等的共同努力之下得以有效推介,而贾平凹小说却因创作手法、译者模式、传播途径以及读者定位的不足尚未取得良好传播实绩。系统梳理莫言与贾平凹中长篇小说英译活动的差异,并借鉴传播学相关概念,可以构建中国乡土文学的英译传播路径,助力中国乡土文学“走出去”。关键词:中国乡土文学;英译;莫言;贾平凹;传播学

2、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2447(2024)01-0050-0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贾平凹小说英译中的中国形象建构研究”(20XYY004);2023年度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建设项目“中国地域文化译介与国际传播创新团队”作者简介:冯正斌,男,陕西汉中人,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安科技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硕士生导师(兼职),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外译、外宣翻译;汪学冰,女,陕西安康人,西安科技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外译。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以来,我国文学作品域外传播深受国家重视,成为学界热门话题,诸多翻译

3、家、学者参与中国文学译介实践与研究,积极促进中外文学交流互鉴。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一脉,当代乡土文学关注人民生存境遇,勾绘芸芸众生百态,负载浓郁地域特色,彰显鲜明乡土情怀。代表作家莫言和贾平凹年龄相仿、履历相似,二人共瞩当代社会的变革、转型和发展,在创作中展现出独到的文学审美与深刻的现实思考,作品广受国内读者热捧,享誉中国当代文坛。莫言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文学界崭露头角,现已创作长篇小说11部、中篇小说25部、短篇小说75部(篇)、散文107篇、戏剧10余篇等,荣获冯牧文学奖、红楼梦奖、茅盾文学奖等重要奖项,领军当代乡土文学书写,其作品不仅蕴含浓厚乡土色彩,更流露出恣意飞扬的想象力,呈现出神

4、秘而传奇的文学景观。贾平凹略早于莫言进军文坛,自1972年便开始发表作品,共出版长篇小说18部、中篇小说20部、短篇小说138部(篇)、散文103篇,另有诗歌等作品10余部,斩获茅盾文学奖、施耐庵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等诸多奖项,非凡文学创造力令人称奇,其创作多从底层人物的命运透视社会矛盾与痛点,体现出别具一格的民间关怀。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两位作家的作品先后开启域外传播之路,逐步迈进世界文学之林。然而,尽管莫言与贾平凹国内文学成就难分伯仲、作品译介起点颇为相近,但莫言却先于贾平凹赢得海外读者青睐,于2012年一举摘得诺奖桂冠。从莫言获颁诺奖分野,二者的国内关注度与国际知名度逐渐拉开差距,背后缘

5、由值得深思。鉴于此,本文以莫言与贾平凹中长篇小说英译本为观测点,梳理二者作品英译概况与接受效果,缕析两位作家作品英译传播差异,探究背后深层制因,并依托传播学理论提出中国乡土文学英译传播模式,以期镜鉴中国乡土文学“走出去”的传播实践。51 冯正斌汪学冰:当代中国乡土文学英译路径探析:以莫言与贾平凹为例一、莫言与贾平凹中长篇小说英译概况莫言和贾平凹作品外译涉及英、法、德、俄、日、越南等多种语言,本文着重探讨英译概况。1978年,贾平凹的短篇小说果林里和帮活首次译为英语,刊于中国文学,此后该杂志及其衍生刊物“熊猫丛书”持续选译贾平凹作品,共登载20余部(篇)短篇小说英译文,成为贾平凹作品走向英语世界

6、的重要推动力。1988年,莫言短篇小说民间音乐英译本亦由中国文学发表,次年该杂志又选译了白狗秋千架和大风两部短篇小说,但此后莫言作品再未见诸中国文学,而是通过其他渠道走向英语世界,例如收录于中国当代军事文学作品选的红高粱英译本、香港中文大学译丛杂志推出的养猫专业户与爆炸及其他故事英译本。由于两位作家的短篇小说译介活动相对零散且形式不一,本文仅做简要梳理,下文以中长篇小说为例探讨莫言与贾平凹作品英译概况。(一)英译数量莫言与贾平凹中长篇小说英译活动均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1988年,贾平凹长篇小说浮躁获第八届美孚飞马文学奖,1989年美孚石油公司委托葛浩文完成该部小说的英译工作,译本于1991

7、年在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出版社的赞助之下顺利出版;同在1988年,葛浩文经友人推荐,首次接触到莫言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并被其深深吸引,而后便立即联系莫言商谈该作品的英译工作,译本最终于1993年经美国维京企鹅出版公司发行,两位作家中长篇小说的英译之路由此启程,译本出版概况如表1所示。表1莫言与贾平凹中长篇小说英译出版情况作者作品英译名出版机构译者年份莫言红高粱家族Red Sorghum维京出版社葛浩文1993天堂蒜薹之歌The Garlic Ballads1995酒国The Republic of Wine拱廊出版社2000师傅越来越幽默Shifu,Youll Do Anything for a

8、Laugh2001丰乳肥臀Big Breasts and Wide Hips2006生死疲劳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2008变Change海鸥丛书出版社2010四十一炮Pow!2012檀香刑Sandalwood Death俄克拉荷马大学出版社2013蛙Frog企鹅出版社2015透明的红萝卜Radish贾平凹浮躁Turbulence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出版社葛浩文1991古堡The Castle约克出版社罗少颦1997废都Ruined City俄克拉荷马大学出版社葛浩文2016高兴Happy Dreams亚马逊跨文化出版事业部韩斌2017带灯The Lan

9、tern Bearer中国时代出版公司罗鹏2017土门The Earthen Gate山谷出版社胡宗锋 罗宾吉尔班克2017极花Broken Wings东书坊韩斌2019老生The Mountain Whispper庞夔夫2021虽然莫言与贾平凹首部长篇小说由同一译者担纲译出,且出版时间十分相近,但之后三十余年间两位作家在英语世界却逐渐走向异轨殊途。迄今为止,莫言已有11部中长篇小说译介出版,译介数量乐观,19932015年间几乎每两年便有一部译作出版,时间跨度大且译介连续性较好。红高粱家52冯正斌汪学冰:当代中国乡土文学英译路径探析:以莫言与贾平凹为例族天堂蒜薹之歌酒国蛙英译本分别再版,获得

10、英语世界读者持续关注。与之相反,贾平凹目前仅有8部小说英译本问世,译介数量与其创作体量并不相符,英译活动高开低走、跌宕起伏,曾一度陷入长达十余年的停滞期,直至2016年与葛浩文再度合作才打破这一局面,且目前尚无译本再版现象,旁证其小说译传效果并不理想。总体而言,尽管贾平凹中长篇小说的创作体量大于莫言,但从英译本数量、出版时间跨度及再版次数来看,莫言小说英译活动的优势明显。(二)接受效果“亚马逊销量和受众评价信息的正负向反馈,能够更加直观地描述海外图书商品市场的认可度和接受度”1,而“图书馆馆藏对于一本图书文化价值的衡量是严格的,也是检验出版组织知识生产能力最好的标尺”2。为直观展示两位作家译本

11、的海外接受情况,本文统计亚马逊美国官网销量排名和世界计算机联网图书馆馆藏量数据,如表2所示。表2莫言与贾平凹中长篇小说英译本销量排名与馆藏量作者书名销量排名馆藏/家评分评论/条平装本精装本Kindle Store有声读物莫言红高粱家族34448717170437126931019049554106生死疲劳45783216916005576621019207624133蛙24386713686821213148791597154.132天堂蒜薹之歌98991833802885342752615437043.786酒国1230906358849210700692318295333.529师傅越来越

12、幽默4526777159654764.155四十一炮2964324290293922214994673.820檀香刑177543417775843884.416变1802982431980414451332824.311透明的红萝卜26389001655002274.13丰乳肥臀5031832313858457129149622173.770贾平凹浮躁38428633704.77废都27573164272731384.26高兴12860301350612234411223.7424带灯4735470417042739古堡34极花353103813396261147土门12650923老生506

13、0625258335283.52注:数据截至2022年8月。据表2数据,莫言小说英译本的海外销售和图书馆收藏量均高于贾平凹小说英译本,侧面印证莫言小说译介效果优于贾平凹。就平装图书而言,销量最好的莫言小说译本红高粱家族排行344487名,生死疲劳天堂蒜薹之歌师傅越来越幽默丰乳肥臀英译本销售量均在100万名以内,读者评分均在3.5分以上,红高粱家族以及生死疲劳英译本参评人数过百,其余译本均有数十人次参评,译介效果不俗。反观贾平凹小说英译本,其销售排行均处于100万名以外,除高兴英译本收获了424人次评论之外,其余译本参评人数寥寥无几,故其译本评级的代表性和客观性有待进一步考察。从馆藏数据来看,莫

14、言红高粱家族生死疲劳蛙天堂蒜薹之歌酒国英译本馆藏均超过500家,表明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已获得读者认可,取得良好译介效果;而贾平凹小说53 冯正斌汪学冰:当代中国乡土文学英译路径探析:以莫言与贾平凹为例英译本中,仅有浮躁废都高兴英译本馆藏量超过100家,表明其作品接受度不高、译介效果仍待提升。值得注意的是,莫言小说英译本有声读物的销售排行居于四种译本形式之首,贾平凹小说英译本的亚马逊电子书和有声读物版本也表现良好,这对于中国乡土文学海外传播的途径选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二、英译效果差异制因探析乡土文学作品英译不是单纯的语言翻译活动,更关涉民族文学与乡土文化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接受与融合,英译效果受制

15、于多重影响因素。从莫言与贾平凹中长篇小说英译出版的整体情况来看,莫言已然赶超贾平凹,在译介数量和读者接受两个维度处于领先地位,个中缘由或与创作手法、译者模式、传播途径以及读者定位相关。(一)创作手法尽管莫言与贾平凹均钟情于乡土文学创作,但莫言小说创作更符合世界文学特征,具有更强的传播性。莫言说“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莫言虚构地理,构建出虚幻、离奇的“山东高密乡”,地理景观呈现“带有深刻的个人地方经验或高密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3,与福克纳笔下的“约克纳帕塔法县”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莫言借鉴了魔幻现实主义表达手法,在小说叙事中将历史往事、地方传奇和乡土生活徐徐展

16、开,寄意其对人性和生命的反思与批判,体现了鲜明的世界性。在语言风格上,莫言将方言土语、民间戏曲、传统文学以及外国作品的言说方式融入自身创作,“据此置身于民间和精英话语的中间地带”4,形成了粗放狂野与细腻婉约兼备的语言特色,增进了其作品的开放性与包容性。贾平凹则“执着于中国传统美学和伦理的写意”5,在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叩问个体命运,笔锋直指乡土中国社会变革、发展中的冲突与矛盾,民族文学魅力十足,但世界文学性有所不足。从叙事方式来看,贾平凹的小说创作深受中国传统小说的影响,细节描写繁复琐碎,意境呈现“枝蔓过多”6,情节推进相对缓慢,难以契合译语读者的审美视域。从语言风格来看,贾平凹小说

17、大量运用方言土语,且善用前景化语言营造常规语言形式的“背离、扭曲和变异”7,使其小说英译活动更具复杂性和挑战性。(二)译者模式译者是译介活动中的关键行动者,莫言小说英译活动获得稳定译者鼎力支持,而贾平凹在该方面略显缺失。几乎所有莫言中长篇小说英译本均出自葛浩文之手,他躬身译事多年,将传递中国特色话语和传统叙事方式视为首任,而非简单归化以求商业价值,其深厚的中学底蕴、练达的翻译功底和强大的象征资本是莫言作品得以跨越层层隔阂并得到有效推介的重要助推力。葛浩文坦言,莫言对于文本完整性的要求仅限于原文,并不苛求译作,赋予译者极大的自由空间8。对于葛浩文删减、重组甚至改写小说中冗长、繁琐信息的做法,莫言

18、皆一一应允,虽使得译本与原著内容有所出入,但更加符合译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拉近了译本与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相比之下,贾平凹小说英译活动尚未形成统一的译者群体,译者的频繁变动势必导致译文风格及质量差异,不利于作家文学声誉的积累,且个别译者资本积累不足,对中国语言文化了解有限,遑论解读负载深刻文化内涵的乡土语言,导致译本传递效果不佳,如带灯译本中的误译现象对作品叙事和可读性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9。此外,贾平凹对其小说英译活动的态度更为保守,他曾强调自己对译者的要求是不能删字10。这一近乎苛刻的要求使得多数贾平凹小说译本高度还原原著的叙事方式和篇章布局,虽避免了文化折扣现象的发生,却为小说的译介传播平添

19、了许多障碍。(三)传播途径莫言与贾平凹小说英译本的传播途径相似,但莫言小说译本的译介力度强于贾平凹。莫言小说英译本由相对固定的出版社提供赞助,如美国维京企鹅和拱廊出版公司均为国外主流商业出版社,在其雄厚资金实力及完备营销网络的保障下,莫言有8部小说英译本覆盖平装本和精装本两种类型,11部英译本推出亚马逊电子书,便于读者进行电子化阅读,同时有6部小说推出有声读物版本,为读者提54冯正斌汪学冰:当代中国乡土文学英译路径探析:以莫言与贾平凹为例供多样选择,传播途径丰富多元。此外,在莫言小说英译本出版之后,纽约时报柯克斯评论华盛顿邮报等多家主流媒体纷纷聚集报道,红高粱家族11、天堂蒜薹之歌12、酒国1

20、3、四十一炮14、蛙15等多个译本均在推介之列,有效推动了莫言小说译本的传播与 流通。贾平凹小说英译本的出版社属性多元,涵盖国外商业出版社、学术出版社和独立出版社等多种形式,其赞助程度与方式并不稳定,致使多数译本仅有平装本,只有5部译本拥有亚马逊电子书,且仅高兴英译本拥有有声读物版本,译本出版形式较为单一,多数译本的网络推介力度不足,限制了译本传播速度及效果。就大众媒体推介情况而言,各家媒体对贾平凹小说英译本的推介多集中于高兴英译本16-18,少量涉及浮躁19和废 都20英译本,其他译本推广力度欠缺,所获关注较低。(四)读者定位莫言与贾平凹小说的译本受众虽同为英语世界读者,但在受众面向上略有不

21、同。如前文所言,莫言小说英译本多由国外主流商业出版社出版,其图书出版以大众读者的阅读需求及偏好为指向。因此,国外商业出版社在莫言小说英译出版的过程中,先以“编辑干预”的方式对译稿进行删改21,过滤与大众读者审美旨趣相悖的文学信息;再以蕴含浓郁中国元素的封面设计迎合大众读者的猎奇心理,例如生死疲劳译本的六道轮回图、酒国译本的财神图、檀香刑译本的脸谱等。诸如此类做法能够带给读者全新体验,更有利于持续激发大众读者的阅读兴趣与消费意愿,进而扩大莫言小说英译本的受众范围。贾平凹小说因出版社性质不一,所面向的受众更为复杂。浮躁和废都英译本由国外大学出版社出版,主要面向文学评论家、研究者等精英读者群体发行,

22、译文与封面设计均具有鲜明的学术性特征,以此映射作品文学内涵,达到文学交流之用;高兴极花老生英译本由国外商业出版社出版,主要面向大众读者发行,译本特征呈现明显商业化倾向,旨在刺激图书销售,借此获取丰厚经济利润;古堡带灯土门英译本由国外独立出版社出版,面向各阶层读者推出,各译本特征因此不尽相同。庞杂的读者面向使得贾平凹小说译本风格变化不定,容易造成读者流失,不利于积累长期、稳定的读者群,致使译本传播阻滞不前。三、启悟与反思:路径选择“世界文学是因翻译而获得的书写”22,中国乡土文学的译介活动不仅是中国本土作家走向世界舞台的必经之路,更是中国文学突破文化传播逆差,展露东方文学风采的重要载体。如何通过

23、翻译将中国文化引入世界文化之林,是摆在每位语言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务23。诚然,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浪潮中,莫言作品的译介历程“正是一国文学从文学世界的边缘走向中心的一个典范”24,但更多的以贾平凹为代表的乡土作家作品仍然身处窘境,亟须建立更加健全的译介出版机制,提升海外读者接受度。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信息交流活动,“其本质是传播”25,二者之间的天然联系为传播学视域下的翻译研究提供了良好支撑。因此,下文基于传播学视角,借鉴共同经验、自己人效应、舆论领袖等理论概念,结合莫言和贾平凹中长篇小说英译出版差异,尝试建构中国乡土文学英译传播模式,如图1所示。中国乡土文学英译远不只是语言转换层面

24、的翻译活动,更牵涉多重文化素质的交锋与融合,其传播问题才是“走出去”的焦点所在。中国乡土文学英译传播模式以跨文化传播规律为基底,以传播内容规划、传播主体选择、传播途径创新以及传播效果评估为主要发力点,旨在为中国乡土文学海外传播提供理想化路径选择。(一)传播内容规划施拉姆认为,“所有的交往者都带着一个满载信息的生活空间,带着丰富的经验储存进入传播关系中”26,只有当交往者的生活空间发生重叠,其储存的经验在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上产生交叉,即生成共同经验时,二者间的交流与传播才得以进行。就中国乡土文学译介传播而言,译本承载着作55 冯正斌汪学冰:当代中国乡土文学英译路径探析:以莫言与贾平凹为例中国乡土文

25、学英译传播模式源语 信息提升提升提升译语信息多模态译本反馈反馈反馈传播内容规划传播主体选择传播信息回流传播途径创新传播效果评估判断原作经验范围立足共同经验选择厘定读者经验范围自己人可信度网络 传播翻译 研究者大数据技术发现问题、反思不足电子书、有声读物、超文本招募“精英领袖”评估专业读者接受效果评估大众读者接受效果发掘“网络领袖”舆论 领袖良好形象约请译者培养译者图1中国乡土文学英译传播模式图示家的先定经验,读者对其加以判断,若二者之间存在共同经验或共同经验范围较大时,译本的顺利传播便具有了可能性;若二者之间不存在共同经验或共同经验范围较小时,译本的传播则面临重重困难。尽管莫言小说成功走向世界

26、的原因错综复杂,但其与读者间的共同经验范围较大无疑是一个关键因素。莫言的小说创作受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两位作家的影响,表露出强烈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这种写作风格恰恰契合了译语读者的定向经验,更易在译语读者群体间引发回响,形成双方经验的交融、联动之势,从而实现文学作品的流通与传播。而贾平凹的小说根植中国传统文学的土壤,“除了依靠叙述者与叙述视角的选择来呈现现实生活的非理性存在状态,在整体结构上也尽量回避理性逻辑组织的严整性”27,与译语读者的共同经验范围较小,消减了读者对其作品的接受度。正如葛浩文所言:“文本选择错误是最大的错误,甚至比翻译错误还要糟糕。”28中国乡土文学英译的文本选择不可一味以自我

27、为中心开展和进行,忽视译语读者的认知定势以及翻译作为跨文化传播行为的特殊性,而应树立明确的读者意识,秉持求同存异的文化心理,对传播内容有所甄别与萃取,选择符合传播活动双方共同经验范围的作品译出。一方面,相关决策者需通过先期调研了解译语读者的期待视野与阅读需求,厘定读者所处的生活空间及经验范围;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选择待译作品,对原作的创作手法、艺术特色、思想价值等方面加以审视,判断双方的共同经验范围,从而遴选出既能感召读者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亦能传递中国乡土文学异质魅力的作品,借此为中国乡土文学的英译传播创造良好 开端。(二)传播主体选择传播学“自己人”效应理论指出,双方的态度和价值观越是相似

28、,越是能够相互吸引29。换言之,译者作为中国乡土文学英译传播的核心主体,若与目标读者在族裔国别、文化背景、思想观念、精神信仰等方面具有相似性或共同性,其产出的译作更能在读者间享有更高的接受度。当然,“自己人”身份并非选择传播主体的唯一标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可信度,主要包括信誉和专业权威性两个方面,前者意指诚实、客观、公正等品格条件,后者即对特定问题是否具有发言权30。既满足“自己人”身份,又符合可信度条件,如此方可建构起传播主体的良好形象,助力中国乡土文学作品走近目标读者。从莫言小说的英译传播主体来看,葛浩文作为资深汉学家译者,不仅拥有“自己人”的身份优势,并且在英美翻译文学领域颇负盛名,打造

29、了良好的口碑与形象,由其译出的小说更能获得目标读者的认同与接受。与之相反,贾平凹小说的英译传播主体身份芜杂,多数译者或不具备“自己人”身份,或尚未积攒起卓著的文学声誉和专业权威,译者形象欠佳,降低了目标读者对其译作的信任度,很难取得亮眼的传播效果。故此,约请具有良好形象的译者担任传播主体,利用其“自己人”和“业内专家”的身份效应减少译本传播阻力,不啻为提振中国乡土文学海外译介效果的良好路径。葛浩文、韩斌、米欧敏等具有目的语文化背景且精通中国文学的汉学家具有“自己人”身份的天然优56冯正斌汪学冰:当代中国乡土文学英译路径探析:以莫言与贾平凹为例势,其个人声望能够消解目标语读者对他者文学的排斥心理

30、,为畅通译本传播之路赢得更多机遇。然而,此类精英译者尚属少数,难以满足中国乡土文学“走出去”的现实需求,当务之急在于挖掘极具发展潜力的译者,例如刘宇昆等海外华裔译者。该类译者群体长居海外,在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上与目标读者逐渐趋同,具有获得读者信赖,发挥“自己人”效应的潜质。因此,翻译项目的发起人、赞助人、出版方等可遴选适宜的海外华裔译者参与中国乡土文学译介,助力其在英美翻译文学领域积累象征资本、建构良好形象,使其成为推动中国乡土文学英译传播的重要力量。(三)传播途径创新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全民普及的时代背景下,网络传播应运而生,并“以一种全新的传播媒体姿态改写了传统传播学的面貌”31,极大

31、地丰富了信息传播途径。网络传播即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它突破了信息传播的形式限制,既可以实现面对面传播,也可以实现点对点传播32。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大众无纸化阅读的需求日益高涨,多模态媒介逐渐受到众多读者青睐,“其意义的建构与传播具有纸质媒介无法比拟的快捷性、直观性和愉悦性”33,成为实现网络传播的重要渠道。回顾莫言与贾平凹小说译本销量情况,亚马逊电子书和有声读物的销售数据普遍优于其他译本形式,出版社可汲取有益经验,在乡土文学作品英译本的出版实践中创新译本传播途径,以电子书、有声读物、超文本(即利用网页优势在译文中嵌入图片、视频或音频链接)等多模态、娱乐化的译本形式照应

32、不同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实现点对点的精准传播。此外,两级传播理论认为,“观念常常先从广播和报纸流向舆论领袖,然后从舆论领袖流向不太活跃的那部分人”34。通过书评发表及自主推介,舆论领袖向海量大众读者发出信号,引领目标读者做出审美转向和价值判断,促进读者对译作的认可与接受。从莫言小说的推介情况来看,国外主流媒体对其英译本的评介既有对小说内容的赞赏,亦不乏对葛浩文翻译造诣的肯定,深刻影响了读者群体的阅读期待,有力助推了其作品的广泛传播。因而,在中国乡土文学译后传播的过程中,出版社可凭借自身资本力量,邀请知名汉学家或专业评论家参与译本试读,为译本撰写书评文章或正向评论,并通过权威文学刊物、主流媒体或

33、图书网站发表,进而实现在大众读者间推广译本,引导读者购买或阅读译本的目标。除此之外,出版社也可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发掘和寻找社交平台中的“网络领袖”,例如发文动态活跃、粉丝基数较大、获赞量及跟帖量较多的博主,招募其加入译本宣传活动中,通过其“领袖”身份感染大众读者的阅读热情,形成由“点”及“面”的网络传播效应。(四)传播效果评估传播具有双向流动性,它不是“从一点开始到另一点终止的线性过程,而是互动循环的过程”35。受众并不是信息传播的终端,他们可能会对接收的信息做出反馈,直接或间接地表达自身的接受动机、需求和心态,以及被满足的程度,进而体现其对传播者及传播内容的接受效果,这对于调整当前或未来的

34、传播行为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可见,中国乡土文学英译传播行为并不止步于译本流向目标读者之时,考察目标读者对译本的评价与反馈,动态评估译本传播效果亦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在这一过程中,目标读者并非译作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与原作者、译者等传播主体处于平等地位并积极推动传播行为的参与者,其对乡土文学英译本的评价与反馈不仅是检验传播效果的关键标尺,也是相关决策者优化传播各环节实施方案的重要参考。然而,从莫言与贾平凹小说英译传播活动来看,二者均在传播效果评估环节存在缺口,尚未构建起“创译介评”的循环传播模式,不利于后期作品英译传播效果的改善与提升。鉴此,乡土文学翻译项目的策划者或发起者应充分认识到传播效果评估的

35、重要性与紧迫性,在深入体察目标读者接受情况的基础上,及时厘正传播活动中的不足之处,以进一步完善乡土文学英译模式。其一,相关策划者可借助乡土文学翻译研究者的力量,利用问卷调查、个人访谈、学术交流等方式获取专业读者意见,评估译本在精英读者间的传播效果,再以撰写期刊论文、研究报告、学术专著等形式将评估结果呈送至各传播主体或政府部门,以供后期决策参57 冯正斌汪学冰:当代中国乡土文学英译路径探析:以莫言与贾平凹为例考。其二,针对海量大众读者,出版社或相关部门可利用大数据技术,爬取其在亚马逊、好读网、推特、脸书等大众媒体上的网络书评痕迹,提取其中的高频关键词并梳理大众读者对译作的关注热点及不满之处,并反

36、馈至待译作品选择、译者模式建构及传播路径创新等环节,实现传播信息回流,进而建构起传播主体与传播受众互动循环的译介模式,促进中国乡土文学英译传播事业长期向好发展。中国当代乡土文学英译并非简单的翻译问题,而是涉及作家、译者和出版社等多方行动者的复杂行为,应从译介传播过程各环节综合考虑,融合各方力量合力开拓中国乡土文学在世界文学版图的疆域。综合分析莫言和贾平凹中长篇小说英译出版与传播情况发现,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之下,莫言小说英译活动收获英语世界大众读者好评,取得良好传播实绩,成为中国乡土文学“走出去”的成功典范;而贾平凹小说英译活动却因创作手法、译者模式、传播途径以及读者定位的不足,尚未真正走进英

37、语读者视野,表现出英译数量不足、译介效果不佳的问题。未来中国乡土文学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传播依然任重而道远,需以传播学理论为支撑,立足读者视角从传播内容规划、传播主体选择、传播途径创新以及传播效果评估等维度全方位构建行之有效的译介机制,增强主体间良性互动,灵活阐释民族文学深厚底蕴,促进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交融,构建和合与共、互学互鉴的世界文明大 格局。参考文献1 张岩,梁耀丹,何珊.中国文学图书的海外影响力研究以近五年(20122016年)获国际文学奖的作家作品为视角J.出版科学,2017(3):107-113.2 蓝有林,孙珏“海外馆藏:中国图书世界影响力评价”启示什么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

38、4-08-26(42).3 贺爱军,孙今怡.地理空间的翻译重构以葛浩文英译红高粱家族为例J.外语教学,2022(4):81-86.4 齐金花.莫言的幻觉现实主义形成及其本土化建构J.江苏社会科学,2017(5):202-207.5 杨一铎,禹秀玲,周毅.西方对莫言及贾平凹作品的接受比较J.当代文坛,2014(2):17-20.6 闫海田.中国民族经验的世界经典性认同贾平凹海外接受个案考察J.当代作家评论,2019(3):180-191.7 冯正斌,党争胜.前景化语言翻译策略研究:以废都葛浩文英译本为例J.外语教学,2019(1):84-89.8 Goldblatt H.Of Silk Purs

39、es and Sows Ears:Features and Prospect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Fiction in the WestJ.Translation Review,2000(59):21-289 冯正斌,党争胜,林嘉新.消极误译之殇:以带灯英译本为例J.语言与翻译,2018(4):60-69.10 陈晓勤.贾平凹要求废都英文版不删字,出版时间待定EB/OL.(2013-08-14).https:/ Hampton W.Anarchy and Plain Bad LuckEB/OL.(1993-04-18).https:/ Bernstein R.A

40、Rural Chinese“Catch-22”You Can Almost SmellEB/OL.(1995-06-12).https:/www.ny Kirkus Reviews.The Republic of WineEB/OL.(2000-04-01).https:/ Moore S.Mo Yans“Pow!”ReviewEB/OL.(2012-12-21).https:/ ment/books/mo-yans-pow-review/2012/12/21/c112f3b8-43b2-11e2-8061-253bccfc7532_story.html.15 Maslin J.Review

41、in Mo Yans Frog:A Chinese Abortionist Embodies State PowerEB/OL.(2015-02-26).https:/ Kirkus Reviews.Happy DreamsEB/OL.(2017-10-01).https:/ Haman B.Happy DreamsEB/OL.(2017-12-17).https:/ Garstang C.Happy Dreams:A NovelEB/OL.(2017-10-22).http:/www.washingtonindependent 58冯正斌汪学冰:当代中国乡土文学英译路径探析:以莫言与贾平凹为

42、例 Publishers Weekly.TurbulenceEB/OL.(1991-10-01).https:/ Row J.Banned in BeijingEB/OL.(2016-03-18).https:/ 李文静.中国文学英译的合作、协商与文化传播汉英翻译家葛浩文与林丽君访谈录J.中国翻译,2012(1):57-60.22 林嘉新,李东杰.系统中的竞争、冲突与创造:当下世界文学视域中的翻译研究模式J.外语教学,2018(6):90-95.23 王满良.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中逆向翻译潜在问题及解决方案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22(3):110-113.24 蒋剑峰.莫言作品在英语国家的翻

43、译和接受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8(5):70-83.25 吕俊.翻译学传播学的一个特殊领域J.外国语,1997(2):40-45.26 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2版.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5.27 包妍,万水.新世纪长篇小说的中国经验书写以莫言、贾平凹为例J.文艺争鸣,2020(8):171-175.28 孟祥春.葛浩文论译者基于葛浩文讲座与访谈的批评性阐释J.中国翻译,2014(3):72-77.29 水淼.超越你的不快乐M.北京:崇文书局,2009:86.30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83.31 邵谧

44、,谢柯.传播学视阈下中国当代文学译著海外推广研究J.外文研究,2021(3):98-105,110.32 匡文波.论网络传播学J.国际新闻界,2001(2):46-51.33 吴赟,牟宜武.中国故事的多模态国家翻译策略研究J.外语教学,2022(1):76-82.34 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2版.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22.35 周鸿铎.应用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142.Translation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Folk Literature:With Mo Yan and Jia Pingwa

45、as a Case in PointFENG Zhengbin WANG XuebingAbstract:Mo Yan and Jia Pingwa are both renowned Chinese writers in folk literature with comparable literary creations,titles,and domestic influence.However,the number and influence of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heir novels largely differ.Mos works have achi

46、eved desirable communication effect by the joint effort of the translators,publishing houses and the author himself,while that of Jias works is less desirable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writing style,translator pattern,dissemination approach,and reader positioning.Based on a systematic contrastive st

47、udy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ir novels,drawing on relevant concepts of communication theories,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esent an ideal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on model for Chinese folk literature to“go global”.Key words:Chinese folk literature;English translation;Mo Yan;Jia Pingwa;communication theory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