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三言”道教书写中的疾病与治疗意识.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580994 上传时间:2024-06-01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言”道教书写中的疾病与治疗意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三言”道教书写中的疾病与治疗意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三言”道教书写中的疾病与治疗意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语言文学“三言”道教书写中的疾病与治疗意识周倩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66摘要:在明代拟话本小说中,“三言”无疑具有独特性。以往的研究大多从思想主题、作者、本事考证、传播影响等进行分析。但从疾病与治疗角度分析“三言”中的涉道作品是一个新的突破口。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有其特殊的文化土壤生发条件,这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强烈的生命意识、长寿的思想,使作品构建了一个对精神和肉体疾病均有治疗作用的世界。小说劝诫世人抛却物欲、隔断迷情,达到清洗心灵、修炼心性的作用;用道术来达到对社会的救济,完成对身体疾病的治疗;借助梦境实现对心灵痛点的治愈。同时作品通过叙事,使疾病与治疗对小说情节的生成与拓展

2、、人物塑造、创作主旨、环境的烘托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此意义上讲,“三言”是不可多得的范本。关键词:“三言”;疾病;治疗;道教中图分类号:I2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8505(2024)02005707doi:10.12189/j.issn.16728505.2024.02.008DiseaseandTreatmentConsciousnessinTaoistWritingofSanyanZHOUQian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066,

3、ChinaAbstract:ThereisnodoubtthatSanyanhasitsownuniquenessinthenovelsoftheMingDynasty.Previousresearchpredomin-antlyfocusedontheideologicaltheme,authorsability,textualresearchandcommunicationinfluence.However,fromtheperspectiveofdiseaseandtreatment,theworksrelatedtoTaoisminSanyanareanewbreakthroughTa

4、oism,asanativereligioninChina,hasitsspecialculturalsoilandgrowthconditions.ThisstronglifeconsciousnessandlongevitythoughtrootedinChineseculturemaketheworksbuildaworldwiththerapeuticeffectonbothmentalandphysicaldiseasesThenovelexhortstheworldtoabandonthepartitionofmaterialdesiresandachievetheroleofcl

5、eaningthemindandnature;UseTaoismtoachievesocialreliefandcompletethetreatmentofphysicaldiseases;Realizethecureofmentalpainpointswiththehelpofdreams.Atthesametime,throughnarration,diseaseandtreatmentplayanimportantroleingeneratingtheplotofthenovelandexpandingthethemeofcharacterization.Inthissense,Sany

6、anisararemodel.Keywords:Sanyan;disease;treatment;Taoism“三言”是冯梦龙创作于天启年间的一部拟话本小说,在通俗小说中占据重要地位。从小说发展史的角度,“三言”所体现出的世俗化倾向是整个文学创作生态的必然走向。但应当追根溯源,从中国本土的收稿日期:20240102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2BZW105)。作者简介:周倩,女,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明清文学研究。引用格式:周倩.“三言”道教书写中的疾病与治疗意识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3(2):5763.第 43卷第 2 期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2024年3月Vol.43,No.2JournalofXihua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Sciences)Mar.2024文化土壤出发,追寻小说或说民间文学得以发生和存在的主体心理根源。这意味着要透过作家创作的表象去追寻更具有自发性的民间文学之所以传承不衰的内在动力之源1307。“三言”所涉及的主题较多,本文只选择涉道作品进行分析,有其独特的意义。其一是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自诞生以来就流淌着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血液,即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强烈的生命意识、长寿的思想,这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及民族心理的塑造具有重大作用。从作者对民间文学的搜集关注出发,追问作者是如何

8、通过精神纾解与治疗幻想力图治愈“醉态”下的“醉人”,并完成对自身、社会、现实、生命的强烈关照。其二是儒佛两家皆非以长生不死的神仙作为最终目标,所采用的方法也大不相同。其三从冯梦龙在张道陵七试赵升中所言:“那三教中,儒教忒平常,佛教忒清苦,只有道教,学成长生不死,变化无端,最为洒落。”2199可见出作者对道教的推崇。由此,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以及传统文化生态系统出发,追寻文学得以发生和存在的主体心理根源,“三言”中的涉道作品或许是一个突破口。在此基础上,作者构建了一个对精神和肉体的疾病均有治疗作用的世界:在作品中,心灵上的疾病是一个扫除心魔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劝诫世人祛除七情六欲,这是作者有意识

9、地治疗隐藏在人们心灵和情感中的疾病;作品中用道术、丹药来救济身体上的疾病,融入了作者对下层民众、社会生存、自然生命的强烈关照和保护意识;作品中借助睡眠、守一、行气等修炼之法来达到对人精神和心灵积郁的治疗,体现的是作者对梦境这种独一无二的精神治疗法的思考与尝试。一、作者创作过程中的疾病与治疗意识作者创造了文本,在作者的创作意识层面去捕捉心头掠过的情绪,对作者潜意识在作品中的投射的考察,可为后文分析文本中的治疗功能做铺垫以及全面地探析疾病与治疗意识在小说中的体现。首先,“三言”的序中体现出作者的创作目的。醒世恒言序:“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恒则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31冯

10、梦龙有意识地对小说的题目进行思考命名,目的是既要化愚开聪、启发民智、移风易俗,又要使小说通俗易懂获得更广泛地阅读,并能持久传诵。又言:“夫先自醉也,而又以狂药饮人,吾不知视此三言者得失何如也。”31这里的“自醉”需结合晚明的社会背景和冯梦龙的生平经历分析。晚明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思想解放,这对传统文艺思潮与各项创作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而面对封建制度原有的痼疾,晚明社会出现的全面危机和新的社会问题亟待解决。冯梦龙先后在丹徒县、宜兴县、福建寿宁担任官职,任职期间做了许多开化民俗的事,如:捐俸施药;兴建学校,倡导读书;禁溺女婴等。后辞官隐退仍关心国事,面对南明军队节节失利,江浙相继不守的局面

11、,于清顺治三年丙戌即 1646 年以忧愤卒,年七十三。结合晚明的社会局面以及作者的为官经历,晚明社会的危机与变迁使文人士大夫不仅面临生存的困境,更有精神上的迷惘与恐慌。这时,文人需要借助文学创作,是因为现实落差带来的强烈焦虑感,从而补偿心理落差的独特意义,选择写作能够使其获得幻想的满足1192。此外,序中“狂药”所指酒,如若不加以详细推敲,其隐喻意义容易被忽视。它的隐喻意义有三。一是酒的神奇功效在于催化,所谓“醉境出华章”,醉境与创作之间需借助一个奇特的催化剂酒。二是酒可以使人陷入一种迷狂状态,在文人创作时它就是一种获得灵感的状态,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同时也可视为一种特殊的“病态”,此

12、时创作便成为了一种“疗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可简化为酒自醉创作的过程,继而生发的隐喻功能是迷狂催化治疗,这可看做是一种精神疗法。从文学治疗空间上来看,它是一种文学活动的自我治疗。三是酒本身即可入药,可强身健体、壮骨养生、医治痼疾等,这在中医典籍中有载,也可见出中华传统的中医文化务实的一面。回到上述所言的“自醉”,作者为何要“自醉”?从现实层面上讲,联系作者的为官经历可看出他是一个有着强烈救世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士人,面对“醉态”下的晚明社会,不愿于此沉沦,于是借助创作的小说来作为“救世行道之具”。作者的“自醉”其实是佯狂精神状态下的一种幻想,因为在这样一种幻想的世界里,可以找寻在现实中缺失的东西

13、。无论是现实中具有强烈的行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官员身份,还是“自醉”状态下借58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助于创作的文人身份,其目的都是为了对人们的精神和心灵积郁进行治疗。由此,社会的痼疾与自醉的“病态”促使作者借助于文字,而最终的治疗效果如何,作者并未给出明确答案。可明确的是,“三言”是一部“有益于天下的书籍”。其次,作者选择了小说这类文体本身就具有的治疗意识。最初,中国古老的神话及巫术表演仪式就旨在表现人类精神及物质的需求,目的在于缓冲希望与恐惧的情感冲击力。然而古老的神话所发挥的心理调节功能随时代演进而变换形式,但从未中断,这正是因为人类心灵需要的内在动力永不衰竭1308。

14、后来民间故事、小说戏曲等叙事类作品继承发扬了神话的幻想作用。这里的幻想作用不仅是作者在创作中所需要的艺术手段,而且作为有思想的高级动物人类,同样需要在理性与幻想、意识与无意识、经验与超验之间保持自身精神生态的平衡。此外,从小说这类文体来说,它不像正史一样必须依据客观事实纯粹地记录,作者所发挥的创作想象空间很大。在中国小说史上,“三言”被定位于拟话本,而鲁迅先生判断是否为拟话本的首要条件是“须讲近世事”,但事实上作者在改编或创作时并非意味着要全部讲世事,也需要人为的加工创造,成为文学艺术的产物,其目的是针砭现实。而针砭现实的本质其实是对现状不满的思考,而小说的创作或说文学活动恰好能影响读者的心理

15、状态,达到对自身心灵的修复与平衡甚至推而广之于社会的重建与思考。当然,这也仅仅是文学在治疗中所发挥的辅助作用。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疾病与治疗意识,不单是个人因为现实的落差欲借助创作所获得的心理补偿,更为重要的是针对晚明社会下的“醉态”,欲治疗和唤醒“醉态”百出的“醉人”。而启发民众思考隐蔽在晚明社会背后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无疑是具有深刻模范意义的。当然,这就需要透过作家创作的表象去追问更具自发性的民间文学之所以传承不衰的内在动力之源,从这一点来说探寻主体的心理根源是切入口,疾病与治疗视角便是一把利刃。二、文本中的治疗功能形成分析在文本里,能指不断激增,意义不断延搁,永远没有最终的界线,文本

16、必然是一种运动中的、能指不断增殖的文本,而不是也不可能是结构主义心目中那种固定、封闭的文本464。因此,对待多维、开放的文本,首先要做的就是细读文本,揭示文本的含义,也即释码的过程,这样才能把握文本意义的客观性存在。在“三言”作品中涉及了许多主题,本文只选取涉道作品进行分析。(一)情与道、欲与仙冲突中的治疗意识在晚明乃至整个明代,还没有一个人像冯梦龙这样既有叛道者的锐气、狂气,又有传统卫道士的腐气和酸气。他既提倡爱情至上,提出“情生万物”的哲学思想,又极力表旌忠孝节义,为封建礼教的普及摇旗呐喊。从某种意义上说,冯梦龙是一个内涵复杂而丰厚的文化符号,代表着晚明这个特殊士子群体的特有的文化人格和心

17、态565。在他的“三言”涉道作品中,这种“情本论”与道教心性净化、现实的欲望与修道成仙的矛盾冲突表现突出。细读文本后发现作者在处理这类冲突时,暗含了作者治愈自己心灵的方式,并推而广之于他人的精神治疗而称之为有益于“天下”的作品。这种治疗也可称之为“存有的治疗”,即:对于文化而言,它可以是文化的诠释与治疗;对于社会而言,它可以是社会的批判与重建;对于个人的心灵,它可以是个人心灵的治疗6140。张道陵七试赵升中,赵升经历了七次考验,从人的“七情”来看就是喜、怒、忧、惧、爱、恶、欲的试验,凡入道之人就得割断迷情、抛却物欲,这其实也是对心性的修炼。作者在作品中暗含治愈疾病尤其是心理的疾病是一个扫除心魔

18、的过程:一个修行者需要忍受诸般世间的折磨,它被称为“磨考”;同时祛除自身的七情六欲,舍弃酒色财气被称之为修道者,这是“试炼”。对于个人来说就是磨考试炼净化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治疗的过程即心疾治疗痊愈。与此类似的还有杜子春三入长安,同样是以考验为主题,正如该卷的入话所言:“总是七情难断灭,爱河波浪更堪悲。”3800作品中主人公杜子春经历了毒蛇、猛兽、爱情等的考验,在太上老君的帮助下修炼成仙。庄子休鼓盆成大道通过叙述庄子第2期周倩:“三言”道教书写中的疾病与治疗意识59敲碎瓦盆、倚棺而歌的故事劝诫世人隔断迷情、抛却物欲,达到对心性的修炼,其实也是一个心疾治愈的过程。另外一种是“谪仙”故事暗含对原有

19、罪孽的洗涤,即是心疾未除的修炼。张古老种瓜娶文女中仙界文女思凡被贬,得古老提点重登仙界。在这篇作品中其实也是由于主人公的情欲未除,通过贬为凡人完成尘世使命或对心性的考验,从而洗涤净化自身的罪孽,获得神的宽恕,最终得以重列仙班。一窟鬼癞道人除怪写吴教授原为上界仙人采药的弟子,凡心未净,其实也就是心疾未除,俗世繁杂的物欲、情欲并未彻底断绝,被贬为一介贫儒,历经人间疾苦,备尝情欲之艰,最终才得以度化成仙。福禄寿三星度世同样也是因刘本道原为一位仙官,因贪玩好耍,不务正事,被贬下凡历劫,后被南极寿星点化重返仙界。这类“谪仙”作品的意义不仅在于对道教宗教伦理与社会世俗伦理的融合与协调,更为重要的是要追索其

20、得以发生和存在的主体心理根源,即可看做是扫除心魔、祛除心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如若某一环节出错,都不能成仙或说成为一个合格的修道者。弃尘念、扫心魔成为宗教化隐喻中蕴藏的治疗需求。无论是“考验”类主题还是“谪仙”类作品,都触及到人最本真的天性七情六欲,按常理来说,这不能算作真正的疾病,因为这是人出自本心自然情感的流露,也是人性本身内在张力的体现。但细想下来,如若没有把握好度,会比身体的表皮伤痛后劲儿更大。如一文钱小隙造奇冤中杨氏因为一文钱斗气,丧失了性命。小说劝谏世人除去贪欲,便能无烦无恼。从“三言”作品中可见俗世有太多的苦,而人被世俗所累的原因在于各种心疾未除。从作者来说,正是因为现实的落差带

21、来的强烈焦虑感,转而提笔创作,这不仅是想要达到“劝诫世人”、批判并重建社会的期盼,更是拯救自己心灵的方式。上清元始谱录太真玉诀中提到,色欲、爱欲和贪欲乃“三尸之道”。色、爱、贪、竞、身,“此五苦五道之门,常居于人身,系人命根,遏人招真之路,断人修仙之门”7506。既是出自人本心生发的,最难根除,所以如何治疗,治疗的效果如何?这是作者需要思考和着力的关键点,另外也意味着研究者要透过这些表象去追问人类心灵和情感的内在动力。(二)济世救人的治疗意义道教认为,人的本性就是保存生命,长生不死,其本质是对生命的保护和求生的渴望。冯梦龙有意识地创作这类作品,并通过作品透露出他强烈的救世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历史

22、使命感以及对生命的关怀。这或许才是“醉态”的晚明时局下,济世救人体现在治疗“醉人”“醉态”方面的真正含义。在“三言”涉道作品中,修道者们用道术治病救人,体现出对生命的保护和对求生的渴望;用斋礁符篆抚慰人心,暂解心中愁苦;用济危救穷体现对社会的关注与关怀;服食外丹在治疗疾病方面的神奇功效,以及修炼内丹之术以求性命双修、长生不老的作用。旌阳宫铁树镇妖篇中作者有意识地用“以术以济人”来结构全篇。许逊又名真君,在蜀郡当旌阳县令时做了许多济世救民的善事:在生活中能做到孝养二亲,和睦乡里,轻财利物;当遇上饥荒时,让百姓免于流移之苦;民众患瘟疫,死伤无数,他利用符咒道术,使病者痊愈。后真君传吴猛道术,得到上

23、帝之命,斩杀孽龙精、长蛇精、蛟精,使民众免于祸患;最终许逊得天书,飞升上仙。反观许逊济世救人的功德,其意义绝非简单的归于仅为求取自己修道成仙,更多的是对社会灾难的强烈关注并实施相应的拯救行为,始终以世俗百姓生命为重。修道作为作者理想中的一种求生方式,和生命的联系密切相关,体现在作品中就是积极地利用道术来对抗疾病与死亡,表达着对生命和生存强烈的关照与关怀,作者对社会救济与重建的“治疗”意义贯穿于创作与文本中。李道人独步云门篇中叙述主人公李清自幼行善,利人济物,布善好施,又慕仙好道。在他七十岁时历经尘世之苦终于得见仙长,却违背仙长命令,擅自开北窗,被遣返回现世。李清回现世后按照仙长给的偈语行医救人

24、,医好了无数小儿的疾病。等到李清一百四十岁尘世限满,功行圆满后得以如愿成仙。这60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篇作品不仅是将神仙与民众、世俗、社会联系起来,更为重要的是对社会的关注和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关怀,反映了作者对百姓的疾病与治疗、生命与健康的关照,这一点需读者仔细体会方才得知。上述是用穷济急展现出对社会、生命、疾病的关注,在道教“以术以济人”中还有一种法术即斋醮,作为道教一种祭祷神仙的仪式,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仪式,包括清心洁身、设坛摆供、焚香化符、念咒诵经等。在“三言”作品中斋醮法术成为作者笔下摆脱病痛、追荐死者、抚慰人心的良药。杨思温燕山逢故人篇主人公杨思温请金

25、陵土星观观主刘金坛作九幽醮追荐亡妻。小夫人金钱赠年少张胜得知小夫人真是个鬼,大张员外请天庆观道士做醮,追荐小夫人。拗相公饮恨半山堂中有更为直观的描述:一日,爱子王雱病疽而死,荆公痛思之甚。招天下高僧,设七七四十九日斋醮,荐度亡灵。荆公亲自行香拜表。其日,第四十九日斋醮已完,漏下四鼓,荆公焚香送佛,忽然昏倒于拜毡之上,左右呼唤不醒。儿不幸阳禄先尽,受罪极重,非斋醮可解。840在这里斋醮成为追荐亡灵、通神致意、求福免灾的一种仪式。无论是道教早期自己在静室守过忏悔、通神致意的斋仪,还是发展到后期有一套完整仪式的斋醮,其本质都充当了一种治疗的手段。正如叶舒宪说:“仪式行为也好,文学创作也好,作为人类符

26、号活动的两大领域,在制造虚拟情境宣泄释放内在心理能量,以便保持精神健康方面,确实具有类似的功效。”1300故此,道教中的仪式活动不容轻视,是社会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解决危机、治疗精神疾病的重要方式。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是道教中的金丹服食之术与道教内丹之术在治疗疾病方面发挥着直接且特殊的功效,同时是作为生命道教的一种独特功能,进而实现长生不死的宗教目标,体现出对生命的保护和求生的渴望。道教最初是以服食金丹即外丹使人长生不老、修道成仙为目的;发展到后期外丹服食之术逐渐转向内丹修炼之术,专注于人体内部精、气、神的修炼。有时候两者皆用,李道人独步云门篇中提到:“若遇个云游道士,方外全真,叩留至

27、家中供养,学些丹术,讲些内养。”3809其目的不外乎使人福寿绵长,保全生命。在“三言”作品中,描写了金丹服食之术在治疗疾病方面的神奇功效,如旌阳宫铁树镇妖中叙述了丹药在起死回生、尘世救济方面的作用:时许都有一人,姓许名琰,字汝玉,乃颍阳许由之后。为人慈仁,深明医道,擢太医院医官。感饥荒之岁,乃罄其家资,置丸药数百斛,名曰“救饥丹”,散与四方食之。每食一丸,可饱四十余日。饥民赖以不死者甚众。8598文中表现了在面对饥荒时,丹药在“救饥”即挽救饥民性命方面所发挥的功效。金明池吴清逢爱爱中描写丹药治疗百病,立竿见影的效果:小员外将两手脉俱已看过,见神见鬼的道:“此病乃邪魅所侵,非学生不能治也。”遂取

28、所存玉雪丹一粒,以新汲井花水,令其送下。那女子顿觉神清气爽,病体脱然,褚公感谢不尽。8469奴又与上元夫人求得玉雪丹二粒,员外试服一粒,管取百病消除,元神复旧。又一粒员外谨藏之,他日成就员外一段佳姻,以报一百二十日夫妻之恩。说罢,出药二粒,如鸡荳般,其色正红,分明是两粒火珠。8467这里直接描写了丹药起死回生的功效,且具体描写了丹药的颜色、形状,使人更加形象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巨大效力”。此外,服食丹药使人长生不死、保存生命方面的意义同样不容忽视,这也从侧面体现丹药的治疗意义。当然在具体炼丹的过程中,“三言”作品中还涉及到炼丹的制作、功效、程序等知识。旌阳宫铁树镇妖篇详细记载了炼丹知识的丹诗二十

29、二首,其中一些内容有以“外丹”来喻“内丹”的倾向,这与后期第2期周倩:“三言”道教书写中的疾病与治疗意识61道教转向探讨人体内部的精、气、神的修炼有关,当然此时处于外丹转向内丹的过渡状态。内丹的修炼就摒弃了服用外物以求长生的方式,转向人体固有的精、气、神的修炼与调节,从而凝结成“丹”,进而实现对“心性”的修炼。前提是“去欲”“清静”,从这方面来说内丹是治疗自身的良药。陈希夷四辞朝命篇点明内丹修炼的方法:梦见毛女授以炼形归气、炼气归神、炼神归虚之法,遂奉而行之,足迹不入城市。2217可见,归气、炼气、归神、炼神成为修炼内丹的法要。总之,“三言”涉道作品中,作者有意识地加入了道教以生命为本的宗旨,

30、文章成为“救世行道之具”。这说明作者需要借助文本逃离病痛,因而如何摆脱死亡,治愈精神上的困疾,获得永生的生命与幸福,这不仅是冯梦龙的匠心所运,也是读者欣赏作品时想要得到的回馈之一。(三)梦文化隐喻中的治疗需求梦是借助想象进入到一个无害的幻想图像的记忆中,是人类现实与心灵沟通的途径。在中国的梦文化中,普遍通过占梦、卜梦、释梦的方式去平衡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同时也是感知、清洗、净化心灵的方式。冯梦龙的“三言”涉道作品,若从梦文化的角度去探析,大多将其视为“人生如梦”的领悟。但细究而看,在其作品中,梦蕴藏着对精神治疗的效用。作者有意识地利用梦这种虚幻的方式来反映现实,进而求得对人们精神和心灵积郁的治疗

31、,最终实现卸却负担、治愈心灵的治疗效果。道教摒弃了最初以服食外物以求长生的思路,转而通过冥想、行气、守一、吐纳、静坐等方式进行修炼和顿悟。如陈希夷四辞朝命中陈抟先生一觉可睡八百年,也并非真正的八百年,只是说睡时多,醒时少,可谓“睡中得趣”。这里是借助睡眠来达到道教中守一、行气的修炼之法。此外,在“三言”中,通过“黄粱梦”“南柯梦”而来的梦境完成了对人们内心普遍恐惧、压抑的宣泄。正如叶舒宪指出:“幻境具有缓解被压抑的焦虑和进入冥想境界的过程,冥想从而产生扫清意识、无意识浮现的转换过程,对于精神医疗有着极大的启示。此种回应都带有开悟与启示的意涵。”1198如赵春儿重旺曹家庄中写到:忽一日,春儿睡至

32、半夜醒来,见可成披衣坐于床上,哭声不止。问其缘故,可成道:“适才梦见得了官职,在广东潮州府。我身坐府堂之上,众书吏参谒。我方吃茶,有一吏,瘦而长,黄须数茎,捧文书至公座。偶不小心触吾茶瓯,翻污衣袖,不觉惊醒。醒来乃是一梦。自思一贫如洗,此生无复冠带之望,上辱宗祖,下玷子孙,是以悲泣耳!”8478-479这段文字再结合后续文本的内容有两条关键信息。一是梦是一种愿望的满足。在后面的小说情节中有所呼应:“可成正欲发怒,猛然想起数年之前,曾有一梦,今日光景,宛然梦中所见。始知前程出处,皆由天定,非偶然也是日退堂,与奶奶述其应梦之事。”8482二是梦具有治愈和卸去负担的能力。它通常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或说

33、一种与清醒状态相反的情况,正如此篇的主人公可成最初一贫如洗,在梦里实现了做官的愿望。通过梦境的方式拉近幻想与现实的距离,防止心灵的超载。这也正是梦境精神治疗作用的独特意义所在。还有一种是以梦悟道,摈弃爱欲,实现超脱的精神境界,在薛录事鱼服证仙中主人公薛伟是蜀中青城县主簿,夫妻恩爱,可谓美满幸福,不料在七夕这一天感染风寒,身体发烫发热准备去沱江清凉散心,看到潭里的鱼感叹人不如鱼健,幻想化身为鱼。薛伟正感叹时,被旁边小鱼听见,小鱼把这件事告知河伯,果然河伯让薛伟愿望成真。幻化成鱼的薛伟由于贪恋鱼饵被渔户钓上岸,几经波折,命悬一线,最终被剁掉鱼头。此时鱼死薛伟生,后经老君的点化意识到人和鱼皆为幻形,

34、终归有生亦有死,“欲离生死脱红尘”,一旦梦醒,抛去红尘,同升仙界,才是正道。像作品中薛伟一样功成圆满,美满幸福的人都难免会有疾病的缠累,也会幻想拥有鱼一样健康自由自在的状态,更何况被世俗缠累的人呢?此时的幻想便是借助梦的形式来完成,正如珀金杰所说:“生成的梦特别会执行这些功能。首先,它创造出与清醒状态相62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反的情况。它用高兴治疗悲哀,用希望和欢愉的解愁表象治疗忧虑,用爱和友谊治疗憎恨,用勇气和信心治疗恐惧;它用确信和坚定的信念平息怀疑,用现实平息空洞的期待。睡眠治愈了心灵中在白天一直张开的许多痛点,它掩盖和保卫着它们以抵御新的刺激。在某种程度上这取决于时

35、间的安慰作用。”976人生不如意之事是常有的,痛苦也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此时就需要通过某种途径的宣泄以求得心灵上的慰藉,冥想或梦境在冯梦龙的作品中成为治疗被压抑的焦虑一种方式,需仔细体会。总之,在“三言”作品中,隐含在文本中的治疗意识闪耀出无限意义。道教的长寿思想,作品中的救世精神体现出作者对社会的关怀及对生命的悲悯。通过构建幻境和梦境来扫清压抑在内心的焦虑、恐惧等疾病,对于精神医疗有着极大的启示。结语“三言”这样一部“有益于天下的书籍”,不仅是对“醉人”心灵积郁的治疗,也是“醉态”下现实苦闷的排遣。张金婷指出:“疾病被作为隐喻使用,不仅丰富了小说叙事的主题,更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疾病文学所负载的

36、文学治疗作用,不仅是社会个体,也是对一个朝代人们观念的医治。”10小说站在社会治疗的文学高度,使疾病具有了双重意义。一是从作者创作过程来看,作者借助文学创作来补偿现实落差带来的焦虑。同时,将小说视为“救世行道”之具,希冀完成对社会痼疾的治疗。二是从文本出发,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强烈的生命意识、长寿的思想,使作品中构建了一个对精神和肉体均有治疗作用的世界。作者劝诫自身抛却物欲、隔断迷情,达到清洗心灵、修炼心性的作用;用道术来达到对社会的救济,完成对肉体疾病的治疗;借助梦境实现对心灵痛点的治愈。总之,无论是吃药以求“成仙”或是梦境以追求“虚无”,都毫无例外对人类心疾进行着“化疗”。在此基础上,冯梦龙

37、反复构建疾病、治疗与小说的联系,组织情节、营造氛围、刻画人物,进而形成一种由身体病态到心理病态再到社会病态的隐喻逻辑,并揭示了在中国本土文化生态系统中追寻通俗小说得以发生和存在的主体心理根源。参考文献:叶舒宪.文学与治疗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明)冯梦龙.喻世明言M.许政杨,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2(明)冯梦龙.醒世恒言M.顾学颉,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3冯寿农.文本语言主题寻找批评的途径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聂付生.冯梦龙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5林安悟.中国宗教与意义治疗M.台北:明文书局,1996.6(宋)张君房.云笈七签M.蒋力生,等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7(明)冯梦龙.警世通言M.严敦易,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8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梦的释义M.张燕云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9张金婷.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疾病隐喻D.温州:温州大学,2012.10责任编辑李秀燕第2期周倩:“三言”道教书写中的疾病与治疗意识6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