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复习重点.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2572544 上传时间:2024-06-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11.51KB 下载积分:8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复习重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复习重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业资料参考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复习重点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1、 测量一个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有国民收入以及增长、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 2、 国内生产总值: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3、 核算GDP的三种方法: ①生产法 ②支出法:GDP=C+I+G+(X-M) ③收入法: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4、 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5、 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 v 两部门经济是由家户部门和企业部门构成的经济。 v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即Y=C+I;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即Y=C+S; v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C+I=C+S,即I=S 6、 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 v 政府的经济活动表现在,一方面有政府收入(主要是像企业和居民征税),另一方面有政府支出(包括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以及政府给居民的转移支付)。 v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即Y=C+I+G;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净收入,即Y=C+S+T; v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C+I+G=C+S+T,即I+G=S+T 7、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I+G+X-M=S+T+K 8、 名义GDP和实际GDP 名义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名义GDP/GDP核算指数 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 凯恩斯定律: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变动,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2. 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v 均衡收入的决定条件:投资 = 储蓄 v i = s 的含义 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必须等于计划储蓄。 回顾:在国民收入核算中,储蓄投资恒等式 I = S,指的是实际发生的投资(包括计划和非计划存货投资在内)始终等于实际储蓄。 而i = s 指的是均衡的条件:即计划投资不一定等于计划储蓄,只有二者相同时,收入才处于均衡状态。 3.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一、消费函数 ⑴消费函数: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称为消费函数,可记为c=c(y),这里c表示消费函数,y代表收入,即个人可支配收入。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则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随收入减少而减少。 ⑵消费又称为消费倾向,凯恩斯把消费倾向分为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 ⑶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之比,以MPC表示。ΔC表示消费增量,Δy表示收入增量,则MPC=△c/△y   凯恩斯认为MPC随着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递减,表示收入越增加,收入增量中用于消费增量的部分越来越小。MPC递减是凯恩斯提出的解释有效需求不足的三大心理规律之一。 ⑷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以APC表示。c表示消费支出,u表示收入水平,则APC=c/u ⑸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收入为零时,消费也要进行,或者动用储蓄或者依靠社会救济来保持一个起码的消费水准。因此,该部分是个常数,它是不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的消费,被称为自主消费。这样消费和收入的函数可表示为:   C=α+βy   其中,α为自主消费,β为MPC,Y为可支配收入,C为消费支出,βy是随收入引致的消费。 二、储蓄函数 ⑴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消费,另一部分是储蓄,即:Y=C+S,S=Y- C由于消费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因此,储蓄也是可支配收入的一个函数,确立了消费函数,储蓄函数也就确立了。 ⑵储蓄函数:储蓄与收入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储蓄函数,或称为储蓄倾向。可表示为s=s(y),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随收入减少而减少。   ⑶储蓄倾向也分为边际储蓄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   ⑷平均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公式为:APS=s/y   ⑸边际储蓄倾向:是储蓄增量与可支配收入增量之比。以MPS表示。ΔS表示储蓄增量,ΔY表示收入增量,则MPS=△s/△y   ⑹从消费函数C=α+βy中能够得出储蓄函数,即s=y-c=-α+(1-β)y    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互为补数,如下式:APC+APS=1    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互为补数,如下式:MPC+MPS=1 4. 两部门经济收入的决定 投资乘数: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即k=Δy/Δi=1/(1-MPC)=1/MPS 5. 三部门经济收入的决定 c+i+g=c+s+t 其中,C=α+βyd,yd=y-t;s=yd-c 三部门经济中的各种乘数 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1. IS曲线 ⑴IS曲线表示的是在产品市场上,当投资等于储蓄时,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的关系。 ⑵IS曲线的推导 ⑶IS曲线的斜率 ⑷IS曲线的移动 2.利率的决定 ⑴利率决定于货币的供给量和对货币的需求量。 ⑵货币需求动机(流动性偏好) 第一,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日常交易或者支付。 第二,谨慎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一般认为: L1 = 交易需求量+预防需求量 = L1(y)= k y 第三,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在手边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L2=L2(r)=-hr ⑶货币需求函数L = L1 + L2 = L1(y) + L2(r) = ky - hr ⑷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量——指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所保持的不属于政府和银行所有的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总和,或企业、个人及外国所持有的现金及其他随时可自由支用的存款货币的总和。 货币供给量主要指狭义的货币M1,即现金+活期存款。 简单的货币理论认为,货币供给量由国家用货币政策调节,是一个外生变量,与利率无关,因此货币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 ⑸名义货币供给量与实际货币供给量 名义货币供给量:指不问货币的购买力而仅以面值计算的货币供给量。用 M 表示。 实际货币供给量:指按照货币实际购买力计算的货币供给量。用 m 表示。 M=M/P ⑹利率的决定 当对货币的实际需求量等于实际货币量L = m时,货币市场达到了均衡。 3. LM曲线 ⑴LM曲线反映货币市场上,L=m时,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关系。 ⑵LM曲线的推导 ⑶LM曲线的斜率 ⑷LM曲线的三个区域 ⑸LM曲线的移动 4. IS-LM模型分析 ⑴货币市场与产品市场的相互影响。 ⑵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 ⑶均衡收入与利率的变动。 ⑷两个市场的失衡及其调整。 第十五\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 1. 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 ⑴充分就业;⑵价格稳定;⑶经济持续均衡增长;⑷国际收支平衡。 2. 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3. 财政政策 ⑴财政政策:为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 ⑵财政政策工具 ⑶财政政策的分类:自动稳定与斟酌使用。 ⑷功能财政: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而不应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妨碍政府财政政策的正确制定和实行。 4. 财政政策效果 ⑴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通过利率中介变动导致的私人部门支出降低的效果。 ⑵财政政策效果:指政府在实施财政政策时,政府收支的变化对均衡收入变动产生的影响。 均衡收入变动越大,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 ⑶财政政策效果分析 5. 货币政策 ⑴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变动货币供给量以及通过货币供给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 ⑵货币政策的一般目标: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 特殊目标:防止大规模的银行倒闭和金融恐慌;稳定利率以防止利率大幅度的波动。 ⑶货币政策工具(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变动法定准备率) ⑷货币政策的分类 ⑸货币政策的运用 6.货币政策效果 7.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⑴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双松政策”) 效应:产出增加,利率变动不确定。 适用环境:经济萧条比较严重,即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 生产能力严重闲置时。 ⑵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双紧政策”) 效应:产出减少,利率变动不确定。 适用环境:经济过热且产生严重的通货膨胀。 ⑶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紧财政松货币”) 效应:利率下降,产出变动不确定。 适用时期:经济出现通货膨胀但不太严重。 或总供求大体平衡,但消费偏旺、投资不足。 ⑷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松财政紧货币”) 效应:利率上升,产出变动不确定。 适用时期:经济萧条但不太严重,且需要控制通胀。 第十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 总需求曲线 ⑴总需求:在价格水平、收入和其他经济变量既定的条件下,经济社会中所有行为主体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通常以总支出水平来表示。 ⑵总需求函数: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经济社会的总支出与价格水平间的关系。 总需求函数表达式:y = AD = f (P) ⑶价格水平变化对总需求AD(或y)的影响:P上升会使AD减少,从而y减少;反之,P下降会使AD增加,从而y增加。即价格水平与均衡收入呈反向变动关系。 ⑷总需求曲线 ⑸AD曲线的移动 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使AD曲线右移。反之,紧缩性财政政策使AD曲线左移。 货币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使AD曲线右移。反之,紧缩性货币政策使AD曲线左移。 2. 总供给曲线 ⑴总供给函数:总产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⑵短期总供给曲线与长期总供给曲线 短期AS曲线具有斜率,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长期AS曲线的斜率为无穷大,它是一条与纵轴平行的直线。 ⑶不同性质的总供给曲线 古典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常规总供给曲线 3. AD – AS 模型 ⑴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后果(P498) ⑵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后果(P499) 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1. 失业理论 ⑴失业的分类 摩擦失业: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等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自愿失业: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 非自愿失业: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然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结构变化、产业兴衰等原因,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 周期性失业:出现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造成的失业。 ⑵失业的影响 ⑶奥肯定律:用来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这一定律认为,GD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一个百分点。 2、 通货膨胀理论 ⑴通货膨胀是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地上涨。 ⑵价格水平的表示:消费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GDP折算指数 ⑶通货膨胀率 ⑷通货膨胀的分类(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 温和的通货膨胀;奔腾的通货膨胀;超级通货膨胀 ⑸通货膨胀的原因 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和供求混合推进。 ⑹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非预期的通胀) 3.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第二十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1.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2. 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不但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的总体进步。 3. 经济增长的源泉: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和技术水平。 4. 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1)经济增长是手段和基础,经济发展是目的和结果。 (2)增长是发展的基础。 (3)增长不是发展的充分条件。 5、 经济周期:指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周期性波动。或总体经济活动的扩张和收缩反复交替出现的过程。 6、 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衰退(recession)、萧条(depression)、复苏(recovery)、繁荣(boom)。 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赤叶青枫儿 (另附《<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重难点》) word格式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