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2570102 上传时间:2024-06-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完整word)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爱莲说本文通过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愿象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象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一、基础知识.1、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甚蕃( ) 淤泥( ) 濯( ) 清涟( ) 枝蔓( )亵玩( ) 隐逸( ) 颐( ) 噫( )2、翻译。甚蕃( ) 陶渊明独爱菊( ) 世人盛爱牡丹( ) 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 ) 濯清涟而不妖( )( )( ) 不蔓不枝( )( ) 香远益清( )( ) 亭亭净植( )(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 ) 余谓菊( )(

2、 ) 花之君子者也( ) 陶后鲜有闻( ) 宜乎众矣( )( ) 中通外直( )( )3、 成语与名句.出淤泥而不染:不蔓不枝:4、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 ,号 。北宋朝 .谥号“元公”,有太极图说、通书、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托物言志的一篇名文。他被公认为理学的重要创始人,他提出的“太极”和“无极”等哲学范畴和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 。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 。上述句式和排比句以外,统称 。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

3、;骈散相间.(5)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 、 .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思想感情。二、用原文回答问题。(1)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2)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3)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5)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

4、一句话是: (6)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7)全文的中心句是: (8)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 (9)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10)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11)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12)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 (13)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14)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 (15)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16)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5、 (17) 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18)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19)人们甚爱牡丹的原因是: (20)同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微斯人,吾谁与归意境相同一句是: (21)鲁迅青年时期在莲蓬人中写道: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它的立意和语言受益于爱莲说中的名句是: (22)隐寓趋炎附势之风极盛的语句是: 三、问答题。1、“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这句话揭示了什么问题?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3、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两个“独”字,有什么作用

6、?5、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6、本文所用的修辞有: 表达方式有: 表现手法有: 7、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8、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9、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10、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11、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12、请为第2段文字作个评注。1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从这句话能看出什么问题?附: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

7、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 丹之爱,宜乎众矣!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1、甚蕃(fn) 淤泥(y) 濯(zhu) 清涟(lin) 枝蔓(mn)亵玩(xi) 隐逸(y) 颐(y) 噫(y)2、甚蕃(很多) 陶渊明独爱菊(惟独) 世人盛爱牡丹(非常) 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惟独)(表示转折)(沾染污秽) 濯清涟而不妖(洗涤)(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美丽而不庄重) 不蔓不枝(蔓延)(分枝) 香远益清(更加)(清香) 亭亭净植(耸立的

8、样子)(树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观赏) (亲近而不庄重) 余谓菊(我)(认为) 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 陶后鲜有闻(少) 宜乎众矣(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多) 中通外直(畅通)(挺直)3、从污泥中生出来,却不沾染污泥。比喻在污泥的环境里能保持纯洁,不受影响。比喻言谈或文章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4、(1)茂叔 濂溪 哲学家 (2)文体 (3)骈句 散句 (5)隐逸者 富贵者 君子二、理解性默写。(1)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3)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5)莲,花之君子

9、者也。(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7)莲,花之君子者也.(8)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9)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0)莲之爱,同予者何人?(1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1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13)香远益清.(14)莲,花之君子者也。(15)中通外直,不蔓不枝。(1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17)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18)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19)牡丹,花之富贵者也.(20)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

10、涟而不妖。(2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三、回答题.1、“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这句话揭示了什么问题?答:揭示了自唐朝以来,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答: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3、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

11、文章的主旨。4、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两个“独”字,有什么作用?答: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己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5、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答:隐士。不愿意,因为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却不赞赏,“惋惜”。6、本文所用的修辞有: 表达方式有: 表现手法有: 答:排比、设问、比喻 记叙、描写 象征、衬托 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文章的最后一段

12、运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7、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答: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意思对即可)8、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的品德.9、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答: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

13、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11、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答: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12、请为第2段文字作个评注.答:作者将菊花、牡丹和莲花一一人格化,赋予他们不同的道德情操,借花喻人,通过人们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讥讽了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展现了作者品性的高洁。1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从这句话能看出什么问题?答:揭示了陶渊明以后的社会风气,对社会不满的隐士少了,与世同流合污的人多了。第 6 页 共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