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完整word)线性代数教案(正式打印版)
第(1)次课 授课时间( )
教学章节
第一章第一、二、三节
学时
2学时
教材和
参考书
1.《线性代数》(第4版)同济大学编
1. 教学目的:熟练掌握2阶,3阶行列式的计算;
掌握逆序数的定义, 并会计算;
掌握阶行列式的定义;
2. 教学重点:逆序数的计算;
3.教学难点:逆序数的计算.
1.教学内容:二、三阶行列式的定义;全排列及其逆序数;阶行列式的定义
2.时间安排:2学时;
3。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4.教学手段:黑板讲解与多媒体演示。
基本内容
备注
第一节 二、三阶行列式的定义
一、二阶行列式的定义
从二元方程组的解的公式,引出二阶行列式的概念。
设二元线性方程组
用消元法,当 时,解得
令 ,称为二阶行列式 ,则
如果将D中第一列的元素, 换成常数项, ,则可得到另一个行列式,用字母表示,于是有
按二阶行列式的定义,它等于两项的代数和:,这就是公式(2)中的表达式的分子。同理将中第二列的元素a 12,a 22 换成常数项b1,b2 ,可得到另一个行列式,用字母表示,于是有
按二阶行列式的定义,它等于两项的代数和:,这就是公式(2)中的表达式的分子.
于是二元方程组的解的公式又可写为
其中
例1. 解线性方程组
同样,在解三元一次方程组时,要用到“三阶行列式”,这里可采用如下的定义。
二、三阶行列式的定义
设三元线性方程组
用消元法解得
定义 设有9个数排成3行3列的数表
记 ,称为三阶行列式,则
三阶行列式所表示的6项的代数和,也用对角线法则来记忆:从左上角到右下角三个元素相乘取正号,从右上角到左下角三个元素取负号,即
例2。 计算三阶行列式 。(—14)
例3。 求解方程()
例4。 解线性方程组
解 先计算系数行列式
再计算
,,
得 ,,
第二节 全排列及其逆序数
引例:用1、2、3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的三位数?
一、全排列
把n个不同的元素排成一列,叫做这个元素的全排列(简称排列).
可将个不同元素按进行编号,则个不同元素的全排列可看成这个自然数的全排列.
个不同元素的全排列共有种.
二、逆序及逆序数
逆序的定义:取一个排列为标准排列,其它排列中某两个元素的次序与标准排列中这两个元素的次序相反时,则称有一个逆序.
通常取从小到大的排列为标准排列,即的全排列中取为标准排列。
逆序数的定义:一个排列中所有逆序数的总数称为这个排列的逆序数。
逆序数为偶数的排列称为偶排列,逆序数为奇数的排列称为奇排列,标准排列规定为偶排列.
例1: 讨论的全排列。
全排列
123
231
312
132
213
321
逆序数
0
2
2
1
1
3
奇偶性
偶
奇
逆序数的计算:设为的一个全排列,则其逆序数为 。
其中为排在 前,且比大的数的个数.
例2:求排列的逆序数。
解:
(对于逆序数的计算介绍另一种算法)
第三节 阶行列式的定义
下面可用全排列的方式改写二阶,三阶行列式.
二阶行列式
.
其中: ① 是 的全排列,②是的逆序数,③是对所有的全排列求和。
三阶行列式
其中:①是的全排列,②是的逆序数,③是对所有的全排列求和.
其中:① 是的全排列,②是的逆序数, ③是对所有的全排列求和。
例1。计算对角行列式:
例2。证明对角行列式(其对角线上的元素是,未写出的元素都为0)
,
证明: 按定义式
例3.证明下三角行列式
.
证明:按定义式得
.
以上,阶行列式的定义式,是利用行列式的第一行元素来定义行列式的,这个式子通常称为行列式按第一行元素的展开式。
回顾和小结
小结:
1. 二三阶行列式的定义;
2。 全排列及其逆序数;
3。 阶行列式的定义。
复习思考题或作业题
思考题:
1.计算三阶行列式
2。求排列的逆序数.
作业题:
习题一:第1(1,3)、2(2,4,6)
实施情况及分析
1.通过学习学员理解了二、三阶行列式和全排列及的定义概念,会计算二、三阶行列式;
2。对其逆序数等方面的应用有待加强.
第( 2 )次课 授课时间( )
教学章节
第一章第四、五节
学时
2学时
教材和
参考书
《线性代数》(第4版)同济大学编
1. 教学目的:掌握对换的概念;掌握阶行列式的性质,会利用阶行列式 的性质计算阶行列式的值;
2. 教学重点:行列式的性质;
3. 教学难点:行列式的性质.
1. 教学内容:对换;行列式的性质;
2. 时间安排:2学时;
3.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4. 教学手段:黑板讲解与多媒体演示.
基本内容
备注
第四节 对换
对换的定义:在排列中,将任意两个元素对调,其余元素不动,这种作出新排列的手续叫做对换.
将相邻两个元素对调,叫做相邻对换.
例: ——。
定理1 一个排列中的任意两个元素对换,排列改变奇偶性.
推论
奇排列调成标准排列的对换次数为奇数,
偶排列调成标准排列的对换次数为偶数。
证明 : 由定理1知对换的次数就是排列奇偶性的
变化次数,而标准排列是偶排列(逆序数为0),因此知推论成立
定理2 :阶行列式为:
其中为的逆序数.
(以4阶行列式为例,对证明过程作以说明)
(补充)定理3 阶行列式也可定义为
其中和 是两个级排列,为行标排列逆序数与列标排列逆序数的和。
练习:试判断和是否都是六阶行列式中的项。
第五节 行列式的性质
转置行列式的定义
记 = ()
行列式称为行列式的转置行列式(依次将行换成列)
一、阶行列式的性质
性质 1: 行列式与它的转置行列式相等。
由此知,行与列具有同等地位。关于行的性质,对列也同样成立,反之亦然.
如:
以r表示第i行,表示第j列.交换两行记为,交换i,j两列记
作.
性质 2: 行列式互换两行(列),行列式变号。
推论: 行列式有两行(列)相同,则此行列式为零.
性质 3: 行列式的某一行(列)的所有元素乘以数 ,等于用数乘以该行列式。
推论: 行列式的某一行(列)所有元素的公因子可以提到行列式符号外.
性质 4: 行列式中有两行(列)的元素对应成比例,则此行列式为零。
性质 5: 若行列式中某一行(列)的元素都是两数之和,则此行列式等于两个行列式之和.
即若
则 +。
性质 6: 把行列式某一行(列)的元素乘以数再加到另一行(列)上,则该行列式不变.
二、阶行列式的计算:
例1。 计算。
解:
.
例2.
。
(推广至阶,总结一般方法)
例3。 证明:。
证明: 左端
。
例4。 计算阶行列式。
(利用递推法计算)
例5。 ,
证明: .
回顾和小结
小结:
对换和阶行列式的性质与计算
1。 对换的定义及两个定理;
2. 阶行列式的性质与计算;
复习思考题或作业题
思考题:
1.把排列54132作一次对换变为24135,问相当于作几次相邻对换?把排列12345作偶数次对换后得到的新排列是奇排列还是偶排列?
2。计算: 。
作业题:
习题一:第3,4(2,4),5(2,4,5)
实施情况及分析
1。通过学习学员掌握了阶行列式的定义和对换的概念;
2。对利用阶行列式的定义和对换等方面的应用有待加强.
第( 3 )次课 授课时间( )
教学章节
第一章第六节
学时
2学时
教材和
参考书
1。《线性代数》(第4版)同济大学编;
1. 教学目的:了解余子式和代数余子式的概念;掌握行列式按行(列)展开;
2. 教学重点:行列式按行(列)展开;
3. 教学难点:行列式按行(列)展开。
1. 教学内容:行列式按行(列)展开;
2. 时间安排:2学时;
3.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4. 教学手段:黑板讲解与多媒体演示。
基本内容
备注
第六节 行列式按行(列)展开
定义 在阶行列式中,把元素所处的第行、第列划去,剩下的元素按原排列构成的阶行列式,称为的余子式,记为;而称为的代数余子式.
引理 如果阶行列式中的第行除外其余元素均为零,即: .
则:.
证 先证简单情形:
再证一般情形:
定理 行列式等于它的任意一行(列)的各元素与对应的代数余子式乘积之和,即
按行:
按列:
证:
(此定理称为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定理)
例1 :。
解:
例2:
解:
。
从而解得 。
例3.证明范德蒙行列式
.
其中,记号“”表示全体同类因子的乘积。
证 用归纳法
因为
所以,当n=2时,(4)式成立.
现设(4)式对时成立,要证对时也成立.为此,设法把降阶;从第行开始,后行减去前行的倍,有
(按第一列展开,并提出因子)
阶范德蒙行列式
=
定理的推论 行列式一行(列)的各元素与另一行(列)对应各元素的代数余子式乘积之和为零,即
按列:
结合定理及推论,得
,其中
例4. 计算行列式的值。
回顾和小结
小结:
行列式按行(列)展开.
1. 余子式和代数余子式的概念;
2。 行列式按行(列)展开;
复习思考题或作业题
思考题:设:
求第一行各元素的代数余子式之和
作业题:
习题一:第7(2,3,5,6)
实施情况及分析
1.通过学习学员理解了余子式和代数余子式的概念,掌握行列式按行(列)展开;
2。对利用行列式按行(列)展开的方法计算行列式等方面的应用有待加强.
第( 4 )次课 授课时间( )
教学章节
第一章第七节
学时
2学时
教材和
参考书
《线性代数》(第4版)同济大学编
1. 教学目的:了解克拉默法则的内容,了解克拉默法则的证明,会利用克拉默法则求解含有个未知数个方程的线性方程组的解;
2. 教学重点:克拉默法则的应用;
3. 教学难点:克拉默法则的应用。
1. 教学内容:克拉默法则;
2. 时间安排:2学时;
3.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4.教学手段:黑板讲解与多媒体演示。
基本内容
备注
第七节 克拉默法则
含有个未知数的个方程的线性方程组
(1)
与二、三元线性方程组相类似 ,它的解可以用阶行列式表示。
定理1(Cramer法则)如果线性方程组(1)的系数行列式不等于零 ,即
,
则方程组(1)有且仅有一组解:
, ,… , (2)
其中是把系数行列式中的第列的元素用方程组右端的常数列代替 ,而其余列不变所得到的阶行列式
.
(证明在第二章)
当全为零时,即
称之为齐次线性方程组.显然 ,齐次线性方程组必定有解()。
根据克拉默法则,有
1.齐次线性方程组的系数行列式时 ,则它只有零解(没有非零解)
2.反之,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 ,则它的系数行列式.
例1.求解线性方程组
解:系数行列式
同样可以计算
, ,
,
所以 , , ,.
注意:
1。 克莱姆法则的条件:个未知数 ,个方程 ,且
2. 用克莱姆法则求解方程组运算量大一般不采用它求解方程组。
3。 克莱姆法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4。 克莱姆法则说明线性方程组的解与它的系数、常数项之间的依存关系。
例2。 用克拉默法则解方程组
例3. 已知齐次线性方程组
有非零解 ,问应取何值?
解 系数行列式
由: ,得
回顾和小结
小结:
克拉默法则。
1.内容;
2.应用.
复习思考题或作业题
思考题:当线性方程组的系数行列式为零时,能否用克拉默法则解方程组?为什么?此时方程组的解为何?
作业题:
习题一第8(2)、9(2 ,4)
实施情况及分析
1.通过学习学员理解了解克拉默法则的内容 ,了解克拉默法则的证明 ,会利用克拉默法则求解含有个未知数个方程的线性方程组的解;
2。对利用克拉默法则等方面的应用有待加强。
第(5)次课 授课时间( )
教学章节
第二章第一、二节
学时
2学时
教材
和参考书
1.《线性代数》(第四版)同济大学编;2。 同济大学 胡一鸣编《线性代数辅导及习题精解》;3。孙建东等编《线性代数知识点与典型例题解析》。
1。教学目的:了解矩阵的概念;掌握矩阵的运算;
2.教学重点:矩阵的概念和矩阵的运算;
3.教学难点:矩阵的概念和矩阵的运算.
1.教学内容:矩阵;矩阵的运算;
2。时间安排:2学时;
3.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4.教学手段:黑板讲解与多媒体演示.
基本内容
备注
第一节 矩阵
一、矩阵的定义
称行、列的数表
为矩阵,或简称为矩阵;表示为
或简记为,或或;其中表示中第行,第列的元素。
其中行列式为按行列式的运算规则所得到的一个数;而矩阵是 个数的整体,不对这些数作运算。
例如,公司的统计报表,学生成绩登记表等,都可写出相应的矩阵。
设,都是 矩阵,当
则称矩阵与相等,记成。
二、特殊形式
阶方阵: 矩阵
行矩阵 :矩阵(以后又可叫做行向量),记为
列矩阵 :矩阵(以后又可叫做列向量),记为
零矩阵 :所有元素为的矩阵,记为
对角阵 :对角线元素为,其余元素为的方阵,记为
单位阵 :对角线元素为1,其余元素为0的方阵,记为
三、线性变换的系数矩阵
线性变换的定义:设变量能用变量线性表示,即
这里为常数。这种从变量到变量的变换称为线性变换。
线性变换由个元函数组成,每个函数都是变量的一次幂,故而称之为线性变换。
上式的系数可构成一个矩阵
称之为线性变换的系数矩阵。
线性变换和系数矩阵是一一对应的。
如,直角坐标系的旋转变换(变量到变量的变换)
的系数矩阵为 。
恒等变换
的系数矩阵为
例。
同样,齐次线性方程组
与系数矩阵 ,也是一一对应的.
非齐次线性方程组
与增广矩阵 也是一一对应的.
第二节 矩阵的运算
一、加法
设,,都是矩阵,则加法定义为
显然,
①,②
二、数乘
设是数,是矩阵,则数乘定义为
显然
① , ②, ③
三、乘法
乘法运算比较复杂,首先看一个例子
设变量 到变量的线性变换为
变量 到变量的线性变换为
那么,变量 到变量的线性变换应为
即
定义矩阵
和
的乘积为
按以上方式定义的乘法具有实际意义。由此推广得到一般定义
设 ,,则乘法定义为
其中
注:两个矩阵相乘要求前一个矩阵的列数等于后一个矩阵的行数;乘积矩阵的行数为前一个矩阵的行数,列数为后一个矩阵的列数;乘积矩阵的第行,第列元素为前一个矩阵的第行元素与后一个矩阵的第行元素对应相乘再相加。
例:设 , ,则
例:设,,求及。
解: ,
由此发现:(1),(不满足交换律)
(2),,但却有。
一个必须注意的问题 :
1.若,, ,则 成立,当 时, 不成立;
2.即使,,则 是阶方阵,而是阶方阵;
3。 如果 , 都是阶方阵,例如,,则 ,而
综上所述,一般 (即矩阵乘法不满足交换率)。
下列性质显然成立:
① ,②,
② ,
几个运算结果:
1 。 ;
2. ;
3 .若为矩阵,是阶单位阵,则;若是阶单位阵,则;
4。线性变换的矩阵表示:
设 ,
,, ,
则
5.线性方程组的矩阵表示:
,
,,
则
矩阵的幂:.
例.证明
证明 用归纳法:时,显然成立,假定时成立,则时
从而结论成立。
由于 是直角坐标旋转角度变换的系数矩阵,故而是旋转了角度变换的系数矩阵.
四、转置
设 ,记
则称是的转置矩阵。
显然,
① ,② ,③ ,④ 。
对称矩阵的定义:若矩阵满足(即),则称是对称阵
例.设是矩阵,证明是阶对称阵,是阶对称阵。
例。设 ,且,为阶单位阵, ,
证明:① 是对称阵,②。
证明 ,
故是对称阵.
五、方阵的行列式
为阶方阵,其元素构成的阶行列式称为方阵的行列式,记为或。
显然,
① ,② ,③ 。
例。设
记
,
其中是的代数余子式,称为的伴随阵.
证明:。
证明 设
设
例。设 为阶实方阵,且,求 。
解:注意到
由 ,得,
由于 ,故.
六、共轭矩阵
为复矩阵, 为 的共轭复数,则称为 的共轭矩阵.
显然,
① ,② ,③
回顾和小结
小 结:
矩阵的概念和矩阵的运算:
1。 矩阵的概念;
2。 矩阵的运算;
复习思考题或作业题
思考题:
1。矩阵与行列式的有何区别?
2。 设与为阶方阵,问等式
成立的充要条件是什么?
作业题:
习题二第2、3、4(2,3,5)、7
实施情况及分析
1 。通过学习使学员理解矩阵的概念,掌握了矩阵的运算;
2。对利用矩阵的运算法则的应用有待加强。
第(6)次课 授课时间( )
教学章节
第二章第三节
学时
2学时
教材
和参考书
1。《线性代数》(第四版)同济大学编;2. 同济大学 胡一鸣编《线性代数辅导及习题精解》;3。孙建东等编《线性代数知识点与典型例题解析》。
1. 教学目的:理解逆矩阵的概念;掌握逆矩阵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重点:逆矩阵概念和计算;
3.教学难点:逆矩阵概念和计算.
1. 教学内容:逆矩阵;
2. 时间安排:2学时;
3.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4. 教学手段:黑板讲解与多媒体演示。
基本内容
备注
第三节 逆矩阵
一、逆阵的定义
引入:设给定一个线性变换
可表示为矩阵方程 (1)
其中 ,,,
由克莱姆法则知,若,则(1)有唯一解。
如果存在阶方阵,使得,则(1)的解可用矩阵乘积表出:
(2)
称为矩阵方程(2)的解.
定义 设为阶方阵,若存在一个阶方阵,使得
,
则称方阵可逆,并称方阵为的逆矩阵,记作,
若,则
性质1 若存在,则必唯一.
证明 设、都是的逆阵,则有
(唯一)。
性质2 若可逆,则也可逆,且
证明 可逆,,从而也可逆,且.
性质3 若可逆,则可逆,且
证明
从而 ,于是
性质4 若同阶方阵、都可逆,则也可逆,且
证明
所以可逆,且
二、逆阵存在的条件及逆阵的求法
定义3。 由的行列式
中元素的代数余子式构成的阶方阵,记作,即 称为的伴随矩阵。
例1。设 , 求
解: 因为 ,,,
,,,
,,
所以
定理 方阵可逆 且
证明
必要性: 可逆,即有存在,使得,
两边取行列式得
故
充分性:由行列式的性质7和Laplace定理知
于是
因为 ,故有
从而
推论 设为阶方阵,若存在阶方阵,使得,(或),则.
证明:,,故存在.
于是
注:求时,只需要验算,计算量减半。
例2。 判断下列方阵,是否可逆? 若可逆,求其逆阵。
解:,,所以不可逆,可逆,并且
三、用逆矩阵法解线性方程组
在第一节中,线性方程组可表示为矩阵方程,若,则,得到的解。
例3. 解线性方程组
解:其矩阵式为
因 ,
所以
所以其解为
例4. 求解矩阵方程,其中
,,。
解:易知,,则
回顾和小结
小结:
1. 1.逆矩阵的概念
2. 2.矩阵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
3.利用伴随矩阵求逆矩阵
复习思考题或作业题
思考题:试分析以下给出的解答的错误,并给出正确的解答.
已知,求
错误解法:由于,所以存在
故有
作业题:
习题11—1第3(1,3)、4(2,4)
实施情况及分析
1。通过学习学员理解逆矩阵的概念和矩阵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会利用伴随矩阵求逆矩阵;
2。对利用伴随矩阵求逆矩阵等方面的应用有待加强。
第(7)次课 授课时间( )
教学章节
第二章第四节
学时
2学时
教材
和参考书
1。《线性代数》(第四版)同济大学编;2。 同济大学 胡一鸣编《线性代数辅导及习题精解》;3.孙建东等编《线性代数知识点与典型例题解析》。
1。教学目的:掌握矩阵分块法的运算性质和方法;
2.教学重点:矩阵分块;
3.教学难点:矩阵分块的方法。
5. 教学内容:矩阵分块法;
6. 时间安排:2学时;
7.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3. 教学手段:黑板讲解与多媒体演示.
基本内容
备注
第四节 矩阵分块法
引例:设
可按以下方式分块,每块均为小矩阵:
, ,,,
则。
矩阵分块法是用若干条横线和若干条竖线将矩阵分割成几个小矩阵。矩阵分块法的运算性质:
1.加法:
设,
则。
2.数乘:
设 ,是数,则 .
3.乘法:
设 ,,则
其中,
4.转置:
设,则
5.对角分块的性质:
设 ,其中均为方阵,则 .
若可逆,则
例: ,求。
解 :设, ,则。
, ,则
例 设,为可逆方阵,求。
解 设,则由得
,其中,
按乘法规则,得
解得: , , ,
故 。
例 设,证明
几个矩阵分块的应用:
1.矩阵按行分块:
设,记 ,
则
矩阵按列分块:
记
则 。
2.线性方程组的表示:
设
若记 ,,
则线性方程组可表示为 。
若记,则线性方程组可表示为 或 .
若记 ,则线性方程组可表示为 或 。
3.矩阵相乘的表示:
设 ,,
则
设,,
则 ,其中 是 矩阵,是 , 是
4.对角阵与矩阵相乘:
,
。
回顾和小结
小结:
矩阵分块法
1.运算性质;
2.方法;
复习思考题或作业题
思考题:设其中都是可逆矩阵.证明可逆,并求.
作业题:
习题二第26、29、30。
实施情况及分析
1。通过学习学员掌握矩阵分块法的运算性质和方法;
2.对矩阵分块法的应用方面有待加强.
第(9)次课 授课时间( )
教学章节
第三章 第3节
学时
2学时
教材
和参考书
1。《线性代数》(第四版)同济大学编;2. 同济大学 胡一鸣编《线性代数辅导及习题精解》;3。孙建东等编《线性代数知识点与典型例题解析》。
1.教学目的:掌握矩阵秩的定义,会求矩阵的秩。
2。教学重点:求矩阵的秩;
3.教学难点:求矩阵的秩
1. 教学内容:矩阵的秩;
2. 时间安排:2学时;
3.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4. 教学手段:黑板讲解与多媒体演示.
基本内容
备注
第三节 矩阵的秩
定义1.在矩阵中任取行列,位于这些行列交叉处的个元素,不改变它们在中所处的位置次序而得到的阶行列式,称为矩阵的阶子式。
矩阵A的k阶子式共个。
定义2 如果在矩阵中有一个不等于零的阶子式 ,且所有的阶子式都等于, 则称 D为的一个最高阶非零子式。数 称为矩阵的秩,矩阵的秩记成。 零矩阵的秩规定为0 。
注解: 1.规定零矩阵的秩规定为0。
2。若称为满秩矩阵.
3.若称为降秩矩阵.
4.。
例4.求矩阵和的秩,其中
,
问题:经过初等变换矩阵的秩变吗?
定理 若则。
初等变换求矩阵秩的方法:
把矩阵用初等行变换变成为行阶梯形矩阵,行阶梯形矩阵中非零行的行数就是矩阵的秩.
例5。 设求矩阵的秩,并求的一个最高阶非零子式.
例6.设,求矩阵及矩阵的秩.
例7。 设已知
矩阵的秩的性质
(1).
(2)。;
(3)。若则
(4)。若可逆,则。
(5).
(6)..
(7).
(8)。若则
例8。设为阶矩阵,证明
证明 因由性质(6), 有
而
所以
求秩方法:用初等变换把矩阵化成行阶梯形矩阵,矩阵的秩 = 此行阶梯形矩阵的秩(据定理1 ).行阶梯形矩阵的秩 = 其非零行的行数(定义2)
满秩阵
课堂练习题
回顾和小结
1。 矩阵秩的定义;
2. 利用初等行变换求矩阵的秩
复习思考题或作业题
1. 复习思考题:
矩阵的阶子式共有多少个?
2。 作业题: P79 8,9,11
实施情况及分析
1. 通过2小时学习,大部分学员初步掌握了矩阵秩的定义,会利用初等变换求小型矩阵的秩.
2. 对求矩阵的秩的运算速度、准确性有待加强。
第(10)次课 授课时间( )
教学章节
第三章 第4节
学时
2学时
教材
和参考书
1.《线性代数》(第四版)同济大学编;2. 同济大学 胡一鸣编《线性代数辅导及习题精解》;3.孙建东等编《线性代数知识点与典型例题解析》。
1.教学目的:求解一般线性方程组的方法;
2。教学重点: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方法、步骤;
3。教学难点:线性方程组的求解。
1。教学内容:线性方程组的解
2。时间安排:2学时;
3.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4.教学手段:黑板讲解与多媒体演示。
基本内容
备注
第四节 线性方程组的解
线性方程组称为元齐次线性方程组。
记
称为方程组的系数矩阵.于是,这个齐次方程组可以记为
定理2 元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系数矩阵的秩 。
证明 必要性 设方程组 有非零解.用反证法来证明
. 假设 ,那么在中应有一个阶子式 。
根据Cramer法则,所对应的个方程构成的齐次线性方程组只有零解,从而原方程组 也只有零解,矛盾。 故 .
充分性 设,对施行初等行变换得到行阶梯形矩阵.那么只含 个非零行,
不妨设为
于是齐次线性方程组 与同解.
把它改写成
这个方程组有 个自由未知量, 因此有非零解。
故 有非零解.
关于齐次线性方程组的结论
• 方程组仅有零解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 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 当齐次线性方程组中未知量的个数大于方程个数时,必有这时齐次线性方程组一定有非零解.
例1.三元齐次线性方程组是否有非零解?
解:由
可知,所以此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
有非零解.
解:用初等行变换化系数矩阵
可知, . 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
例3.求解下列齐次线性方程组
(1) (2)
解:(1)
可得,而,故方程组只有零解:
(2)
可得,而,故方程组有非零解,通解中含有个任意常数 .
原方程组的同解方程组为
取为自由未知量(一般取行最简形矩阵非零行的第一个非零元对应的未知量为非自由的), 令,则方程组的全部解(通解)为
(为任意常数)
或写成(向量)形式 . (为任意常数)
齐次方程组求解方法:
用矩阵初等行变换将系数矩阵化成行阶梯形矩阵,根据系数矩阵的秩可判断原方程组是否有非零解。若有非零解,继续将行阶梯形化为行最简形矩阵,则可求出方程组的全部解(通解).
元非齐次线性方程组
记
称为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系数矩阵, 称为增广矩阵. 于是,这个非齐次方程组可以记为其中
定理3 元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其中 为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增广矩阵。
证明 必要性
设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解,要证。
用反证法, 假设, 则 可化成 行阶梯形矩阵
于是得到与原方程组同解的方程组:
因为它含有矛盾方程 ,所以这个方程组无解,这与原方程组有解矛盾。 故。
充分性 设.
用初等行变换化增广矩阵为行阶梯形矩阵,则中含个非零行 .
不妨设为
对应的方程组为
这个方程组有解. 它与原方程组同解,所以非齐次线性方程组 有解.
由上述证明还可得,元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唯一解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关于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结论
• 方程组无解充分必要条件是)
• 方程组有唯一解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 方程组有无穷多组解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且在任一解中含有个任意常数 .
3.判断下列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是否有解
解:用初等行变换化其增广矩阵
由此可知,, , 即 ,方程组无解.
例4 .取何值时,非齐次线性方程组
(1)有唯一解;(2)无解;(3)有无穷多个解?
解:用初等行变换把增广矩阵化为行阶梯形矩阵,
由此可知:
(1)当 时,,方程组有唯一解;
(2)当 ,时,,方程组无解;
(3)当, 时,,方程组有无穷多个解.
例5.求解下列非齐次线性方程组
(1) (2)
(3)
解:(1)
可得,而,故方程组有解,且解唯一:
, , 。
(2)
可得,,故方程组无解.
(3)
可得,而,故方程组有解,且有无穷多解,通解中含有个任意常数。
与原方程组同解的方程组为
取为自由未知量(一般取行最简形矩阵非零行的第一个非零元对应的未知量为非自由的),
令,则方程组的全部解(通解)为
(为任意常数)
或写成(向量)形式 . (为任意常数)
例6.取何值时,线性方程组
(1)有唯一解? (2)无解? (3)有无穷多解? 有解时求出全部解。
解:方程组的系数矩阵与增广矩阵分别为
, 。
(1)当,即当时,方程组有唯一解。
,
所以,当且时,方程组有唯一解.
由于,
根据克拉默法则,得到唯一解
.
(2)当时,
可得,,故方程组无解。
(3)当时,
可得,故方程组有无穷多解,通解中含有个任意常数。
令 ,则 方 程 组 通 解 为
或
。(为任意常数)
回顾和小结
一、线性方程组解的存在与判定定理:
1、齐次
2、非齐次
二、求线性方程组的解的步骤
复习思考题或作业题
2. 复习思考题:
P81 18,19,20
2. 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