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二章 导数与微分
【考试要求】
1.理解导数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了解可导性与连续性的关系,会用定义求函数在一点处的导数.
2.会求曲线上一点处的切线方程与法线方程.
3.熟练掌握导数的基本公式、四则运算法则以及复合函数的求导方法.
4.掌握隐函数的求导法、对数求导法以及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求导方法,会求分段函数的导数.
5.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会求简单函数的阶导数.
6.理解函数的微分概念,掌握微分法则,了解可微与可导的关系,会求函数的一阶微分.
【考试内容】
一、导数
(一)导数的相关概念
1.函数在一点处的导数的定义
设函数在点的某个邻域内有定义,当自变量在处取得增量(点仍在该邻域内)时,相应的函数取得增量;如果与之比当时的极限存在,则称函数在点处可导,并称这个极限为函数在点处的导数,记为,即
,
也可记作,或.
说明:导数的定义式可取不同的形式,常见的有和 ;式中的即自变量的增量.
2.导函数
上述定义是函数在一点处可导.如果函数在开区间内的每点处都可导,就称函数在区间内可导.这时,对于任一,都对应着的一个确定的导数值,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新的函数,这个函数就叫做原来函数的导函数,记作,,或.显然,函数在点处的导数就是导函数在点处的函数值,即.
3.单侧导数(即左右导数)
根据函数在点处的导数的定义,导数是一个极限,而极限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左右极限都存在并且相等,因此存在(即在点处可导)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左右极限 及 都存在且相等.这两个极限分别称为函数在点处的左导数和右导数,记作和,即,.现在可以说,函数在点处可导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左导数和右导数都存在并且相等.
说明:如果函数在开区间内可导,且及都存在,就说在闭区间上可导.
4.导数的几何意义
函数在点处的导数在几何上表示曲线在点处的切线的斜率,即,其中是切线的倾角.如果在点处的导数为无穷大,这时曲线的割线以垂直于轴的直线为极限位置,即曲线在点处具有垂直于轴的切线.
根据导数的几何意义及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可得曲线在点处的切线方程和法线方程分别为:
切线方程:;
法线方程:.
5.函数可导性与连续性的关系
如果函数在点处可导,则在点处必连续,但反之不一定成立,即函数在点处连续,它在该点不一定可导.
(二)基本求导法则与导数公式
1.常数和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2.函数的和、差、积、商的求导法则
设函数,都可导,则
(1) ;
(2)(是常数);
(3) ;
(4) ().
3.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设,而且及都可导,则复合函数的导数为 或 .
(三)高阶导数
1.定义
一般的,函数的导数仍然是的函数.我们把的导数叫做函数的二阶导数,记作或,即或 .相应地,把的导数叫做函数的一阶导数.类似地,二阶导数的导数叫做三阶导数,三阶导数的导数叫做四阶导数,,一般的,阶导数的导数叫做阶导数,分别记作
,,, 或 ,,, .
函数具有阶导数,也常说成函数为阶可导.如果函数在点处具有阶导数,那么在点的某一邻域内必定具有一切低于阶的导数.二阶及二阶以上的导数统称为高阶导数.
(四)隐函数的导数
函数的对应法则由方程所确定,即如果方程确定了一个函数关系,则称是由方程所确定的隐函数形式.隐函数的求导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方程两边对求导,求导时要把看作中间变量.
例如:求由方程所确定的隐函数的导数.
解:方程两边分别对求导, ,
得 , 从而 .
2.一元隐函数存在定理 .
例如:求由方程所确定的隐函数的导数.
解:设 ,
则 .
(五)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
一般地,若参数方程 确定是的函数,则称此函数关系所表达的函数为由该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其导数为 ,上式也可写成 .
其二阶导函数公式为 .
(六)幂指函数的导数
一般地,对于形如(,)的函数,通常称为幂指函数.对于幂指函数的导数,通常有以下两种方法:
1.复合函数求导法
将幂指函数利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化为的形式,然后利用复合函数求导法进行求导,最后再把结果中的恢复为的形式.
例如:求幂指函数的导数.
解:因 ,故.
2.对数求导法
对原函数两边取自然对数,然后看成隐函数来求对的导数.
例如:求幂指函数的导数.
解:对幂指函数两边取对数,得 ,该式两边对求导,其中是的函数,得 ,故 .
二、函数的微分
1.定义:可导函数在点处的微分为 ;可导函数在任意一点处的微分为.
2.可导与可微的关系
函数在点处可微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在点处可导,即可微必可导,可导必可微.
3.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4.函数和、差、积、商的微分法则
设函数,都可导,则
(1) ;
(2)(是常数);
(3) ;
(4) ().
5.复合函数的微分法则
设及都可导,则复合函数的微分为 .由于,所以复合函数的微分公式也可写成 或 .
由此可见,无论是自变量还是中间变量,微分形式保持不变.这一性质称为微分形式的不变性.该性质表明,当变换自变量时,微分形式并不改变.
【典型例题】
【例2-1】以下各题中均假定存在,指出表示什么.
1..
解:根据导数的定义式,因时,,故
,
即 .
2.设,其中,且存在.
解:因,且存在,故
,即.
3..
解:根据导数的定义式,因时,,故
,即 .
【例2-2】分段函数在分界点处的导数问题.
1.讨论函数 在处的可导性.
解:根据导数的定义式,
,
,
故在处的左导数,右导数不存在,所以在处不可导.
2.讨论函数 在处的可导性.
解:因 ,
故函数在处可导.
3.已知函数 在处连续且可导,求常数和的值.
解:由连续性,因,,
,从而①
再由可导性,,
,而由①可得,代入,得,再由可得,代入①式得.
【例2-3】已知 ,求.
解:当时,,当时,,当时的导数需要用导数的定义来求.
,
,
,故 ,从而 .
【例2-4】求下列函数的导数.
1..
解:
.
2..
解:
.
3..
解:
.
4..
解:
.
【例2-5】求下列幂指函数的导数.
1. ().
解:
.
说明:本题也可采用对数求导法,即:对幂指函数两边取对数,得 ,该式两边对求导,其中是的函数,得
,
故 .
2. ().
解:
.
说明:本题也可采用对数求导法,即:对幂指函数两边取对数,得 ,该式两边对求导,其中是的函数,得
,
故 .
【例2-6】用对数求导法求下列函数的导数.
1. ().
解:等式两边取对数,得,两边对求导,注意是的函数,得
,整理得 ,
则 .
2. .
解:等式两边取对数,得 ,
即 ,
也即 ,
两边对求导,注意是的函数,得 ,
故 .
【例2-7】求下列抽象函数的导数.
1.已知函数可导,求函数的导数.
解:
.
2.设函数和可导,且,试求函数的导数.
解:
.
【例2-8】求由下列方程所确定的隐函数的导数.
1..
解:方程两边分别对求导,得 ,
整理得 ,故 .
说明:此题也可用隐函数存在定理来求解,即:设,
则 .
2..
解:方程两边分别对求导,得 ,
整理的 ,故 .
说明:此题也可用隐函数存在定理来求解,即:设,
则 .
【例2-9】求由下列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
1. .
解: .
2. .
解: .
【例2-10】求下列函数的微分.
1..
解:因 ,
故 .
2..
解:因 ,
故 .
3..
解:因 ,
故 .
4..
解:因,
故 .
【例2-11】求曲线在点处的切线方程和法线方程.
解:,,故曲线在点处的切线方程为,即 ;法线方程为 即 .
【例2-12】求曲线在点处的切线方程和法线方程.
解:这是由隐函数所确定的曲线,按隐函数求导数,有 ,即 ;由导数的几何意义,曲线在点处的斜率为 ,故曲线在点处的切线方程为 ,即 ;法线方程为 ,即 .
【例2-13】求椭圆在点处的切线方程和法线方程.
解:将代入椭圆方程,得曲线上对应的点为,又,切线斜率为 ,故所求切线方程为 ,即 ;所求法线方程为 ,即 .
【历年真题】
一、选择题
1.(2010年,1分)已知,则等于( )
(A) (B) (C) (D)
解:根据导数的定义,
,选(D).
2.(2010年,1分)曲线在点处的法线方程为( )
(A) (B)
(C) (D)
解:根据导数的几何意义,切线的斜率,故法线方程为
,即 ,选(B).
3.(2010年,1分)设函数在点处不连续,则( )
(A)存在 (B)不存在
(C)必存在 (D)在点处可微
解:根据“可导必连续”,则“不连续一定不可导”,选项(B)正确.
4.(2009年,1分)若,则( )
(A) (B) (C) (D)
解:
,选项(B)正确.
5.(2008年,3分)函数,在点处( )
(A)可导 (B)间断 (C)连续不可导 (D)连续可导
解:由的图象可知,在点处连续但不可导,选项(C)正确.
说明:的连续性和可导性,也可根据连续和导数的定义推得.
6.(2008年,3分)设在处可导,且,则不等于( )
(A) (B)
(C) (D)
解:根据导数的定义,选项(C)符合题意.
7.(2007年,3分)下列选项中可作为函数在点处的导数定义的选项是( )
(A)
(B)
(C)
(D)
解:选项(A),选项(C),
选项(D),故选(B).
8.(2007年,3分)若可导,且,则( )
(A) (B)
(C) (D)
解:因,故选项(B)正确.
9.(2006年,2分)设,为可导函数,则( )
(A) (B)
(C) (D)
解:,选(B).
10.(2005年,3分)设,则( )
(A) (B) (C) (D)
解:当时,中除项外,其他全为零,故
,选项(A)正确.
11.(2005年,3分)设,则( )
(A) (B)
(C) (D)
解:由可得,,,,
,,对比可知,选项(C)正确.
12.(2005年,3分)( )
(A) (B) (C) (D)
解:,选项(D)正确.
二、填空题
1.(2010年,2分)若曲线在点处的切线平行于直线,则 .
解:切线与直线平行,则切线的斜率与直线的斜率相等,故.
2.(2010年,2分)设,则 .
解:.
3.(2008年,4分)曲线在点的切线的斜率等于 .
解:由导数的几何意义可知,切线斜率.
4.(2008年,4分)由参数方程 确定的 .
解:.
5.(2006年,2分)曲线在点处的切线方程是 .
解:切线的斜率,故切线方程为,即 .
6.(2006年,2分)函数不可导点的个数是 .
解: ,显然,当时,可导;
当时,,
,故 .
故函数的不可导点的个数为.
7.(2006年,2分)设,则 .
解:因
,故 .
三、计算题
1.(2010年,5分)设函数由方程所确定,求.
解:方程两边对求导,考虑到是的函数,得
,整理得 ,
故 .当时,代入原方程可得,所以
.
说明:当得到后,也可直接将,代入,得
,故 .
2.(2010年,5分)求函数()的导数.
解:
.
3.(2009年,5分)设,求.
解:因 ,故
.
4.(2006年,4分)设可导,且,求.
解:
.
5.(2005年,5分)已知 .
(1)在处连续,求;
(2)求.
解:(1)因 ,故由在处连续可得,,即 .
(2)当时,;
当时,
.
故 .
24 / 2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