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共同富裕目标下的高质量县域城镇化评价体系建构.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562035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共同富裕目标下的高质量县域城镇化评价体系建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共同富裕目标下的高质量县域城镇化评价体系建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共同富裕目标下的高质量县域城镇化评价体系建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4年3月 第4 4卷 第2期D O I:1 0.1 5 8 9 6/j.x j t u s k x b.2 0 2 4 0 2 0 1 3【收稿日期】2 0 2 3-0 9-0 5。【修回日期】2 0 2 3-1 1-0 7。【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 1 Z D A 0 7 1)。【作者简介】张蔚文(1 9 7 0),女,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院长。感谢浙江省城市化发展中心提供的课题经费资助。共同富裕目标下的高质量县域城镇化评价体系建构张蔚文1,2,李志远1,21.浙江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浙江

2、 杭州3 1 0 0 0 02.浙江大学 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浙江 杭州3 1 0 0 0 0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 S I D)【摘要】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城镇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县域城镇化建设中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公共服务配套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共同富裕的实现。如何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来评估县域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和城乡融合的实现程度,对于推动县域城镇化健康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在系统回顾已有共同富裕历史渊源与理论内涵的基础上,探究县域城镇化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基于系统性、科学性、客观性和前瞻性

3、原则,依据统计年鉴数据及由“浙江大学浙江移动数据智能与城市未来联合实验室”开发的“科研数智通”(D I P S)平台大数据,从收入公平、消费公平和城乡融合三大评价维度(一级指标)出发构建了包含9项二级指标和2 6项三级指标的县域城镇化评价体系。该体系有助于多维度、多视角、多主体评价县域城镇化发展情况,支持并引导县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关键词】共同富裕;城乡融合;新型城镇化;县域城镇化;评价体系;高质量发展【中图分类号】F 2 9 9.2 1;F 1 2 1 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8-2 4 5 X(2 0 2 4)0 2-0 1 4 7-0 9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

4、富裕的现代化。在科学研判国际形势和中国所处发展阶段后,党和国家对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重大部署,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远景奋斗目标。城镇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为了以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成为提升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化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难题的重要抓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 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 明确指出,要把位于“城尾乡头”的县城打造为在新型城镇化战略中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一环。如何通过高质量县域城镇化建设实质性推进共同富裕,制定一套科学的县域城镇化

5、评价体系是重要前提。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共同富裕的历史渊源与理论内涵,深入探究县域城镇化对于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进而紧抓县域城镇化建设在“收入公平”“消费公平”及“城乡融合”三个维度的重要作用,构建出高质量县域城镇化评价体系,通过该评价体系为引导和促进共同富裕最终目标的实现做出学术贡献。一、研究回顾(一)共同富裕的历史渊源与理论内涵研究古今中外在共同富裕的历史渊源与理论内涵方面已有热烈讨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曾在 礼记礼运 中提出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思想。“大同思想”可谓是中国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雏形。近代以来,从托马斯莫尔构建的“乌托邦”到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共同富

6、裕与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逐渐清晰明朗。从马克思经典著作中,人们能深刻感受到唯物史观下的共同富裕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是人的解放与自由,只有每个人得到了自由全面的发展,社会生741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4年3月 第4 4卷 第2期产力才能高度发达,集体财富的源泉才能得到充分涌流,共同富裕才能实现1。阿玛蒂亚森继承了马克思的思想,提出“功能性活动”“可行能力与实质自由”26 5等概念来评价人们的生活状况。他认为社会的发展应该不断扩充人类的“可行能力范围”以实现更大的实质自由,这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同富裕目标在实现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所要达到的更高目标。他强调人本身,肯定人

7、的主体性与自由选择权,这一思想超越了以财富、收入为追求目标的福利状态和判断标准,是对共同富裕以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念的进一步具象化分析,对于指导共同富裕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而众多中国学者也基于中国发展实践对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与实现路径展开广泛探讨,并提出实现共同富裕应解决好收入差距、城乡差距以及区域差距这三大差距3。(二)以高质量县域城镇化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探究城市是现代社会优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也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要空间,因此城镇化是缩小共同富裕三大差距的关键路径。根据现有研究,城镇化能够通过积累优质生产要素、实现更加专业的分工和促进产业转型与科技创新等途径推动经

8、济增长。在做大经济发展蛋糕的同时,城镇化也在逐渐实现分好蛋糕。不少学者发现城镇化在缩小共同富裕三大差距方面的现实证据:在收入差距上,城镇化能够通过集聚效应激发城市活力,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提升人在生产要素中的作用与地位,进而扩大人力资本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4;在城乡差距上,城镇化既扩大了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岗位需求,又缓解了农村自然资源禀赋压力,同时推进实现“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进而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显著缩小城乡差距5;在区域差距上,城市群与都市圈的发展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6,而不断溢出的生产和消费能进一步助力核心城市周边卫星县城分享发展红利。县域作为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

9、的前沿阵地,成为推动城乡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从已有研究结论看,县域在生产端能够促进城乡产业一体化7、农地经营权流转8以及实现农业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升9,从而通过城乡融合来提升农村的全要素生产率,最终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在消费端,城镇化建设能够促进县城服务能级和人口承载能力的共同提升,进而吸引越来越多的农业转移人口聚集定居并享受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同时使得县城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覆盖逐渐向乡村区域进行渗透,最终实现县城与乡村在私人消费与公共服务方面的融合发展。总之,学界对于城镇化推进共同富裕的积极作用1 0已有较为充分的探讨与实证探索,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县域城镇化通过助力城乡融合进而

10、促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内在机制,如图1所示。因此,有效识别县域城镇化建设与城乡融合水平,对于定位和指导县域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也成为县域城镇化研究的重点问题。图1 县域城镇化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机制(三)共同富裕目标下的城镇化评价体系研究当前学界对于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和城镇化评价体系都分别有一定的讨论,相关研究成果如表1所示,主要有以下思路:首先,共同富裕评价应至少包含富裕程度与共享程度两大维度。刘培林等1 1从总体富裕和发展成果共享两个视角,构建了包含收入差距、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三个子维度的评价体系;陈丽君等1 2系统梳理了共同富841h t t p:s k x b.x j t u.e

11、d u.c n张蔚文,李志远 共同富裕目标下的高质量县域城镇化评价体系建构裕的内涵与特征,从发展性、共享性与可持续性三大维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指数模型建构,而城乡融合作为缩小城乡差距与实现共同富裕的主战场,相关指标也被进一步吸纳进共享性维度之中。而后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共同富裕的概念内涵与评价维度,有学者就生产效率、总体富裕、协调发展、成果共享和生态福利五个维度对全国各省的共同富裕水平进行了系统评价1 3。其次,在城镇化领域的评价体系则更为丰富多样。从2 0世纪8 0年代开始,国内外众多机构组织和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发布了相关指标,旨在测度和引导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联合国人居署(U N-HA B

12、 I T A T)先后发布了全球城市指标(g l o b a l u r b a n i n d i c a t o r,G U I)和城市发展指数(c i t y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 d e x,C D I),以及2 0 2 2年最新实施的全球城市检测框架(u r b a nm o n i t o r i n g f r a m e w o r k,UM F),该指标是基于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与治理五大领域,加之安全、韧性、包容和可持续四个城市发展目标所建立起来的现代城市发展评价体系。除联合国之外,还有诸如世界银行的全球城市指标、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城市指标等多

13、视角多元化的全球性城市评价体系。还有学者分别从城市要素生产率1 4、公共服务水平1 5、城市可持续发展以及土地利用效率等更加专业化的议题出发对城市发展水平展开评价体系建构。以上具有全球化视野与前瞻性视角的指标体系对于中国城市发展具有指导作用。但同时现有研究也存在以下不足:第一,中国城市占比虽逐步提升,但代表性仍相对不足,例如第一期的城市发展指数共收纳了全球2 3 7座城市但未包含中国城市,第二期也仅选取了中国的香港、呼和浩特两个地区。第二,由于全球化指标需追求覆盖广度与可靠性,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数据精度,故采用少量简易指标对各分析维度进行测度,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相关领域的发展状况。第三,由于世

14、界各国政府职能范围的差异,许多评价体系在评测城市发展时仅关注城市发展的结果差异,使用如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寿命、识字水平等结果导向指标,较少涉及城市所提供的公共服务质量及其普惠程度,也无法充分体现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国外相关研究对中国虽有一定的借鉴参考意义,但难以完全适配中国城镇化发展在破解城乡二元制结构难题和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任务使命。在国际城市评价指标的本土化进程中,应强调数据的精准性与全面性,同时增加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城乡融合发展的相关指标,进而更好地体现面向共同富裕的高质量城镇化发展目标。国内关于城镇化评价体系的研究更是层出不穷,在评价视角、评价层次及维度划分上都有值

15、得借鉴之处。一是评价视角多元化,采用包括城镇化规模、投入产出效率、城乡融合以及可持续发展等。二是评价层次和颗粒度精细化,从起始在以全国为整体的研究逐步深入到省级层面再精确到各地级市乃至区县之间的横向对比。三是维度划分方式也各有千秋,例如王永军1 6就是从解构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出发,将其细分为以经济基础、人口发展、社会功能和环境质量4个子系统,以此选取了2 3项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指标,并针对全国3 0个省级行政区进行了长达1 5年的测度。袁晓玲等1 7则既看重政策产出价值,也看重民众政策感知,从客观发展与主观感受两大维度,按先天条件、后天条件和绿色发展效率等1 7个三级指标设计了更为细致的城市高

16、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四是在具体指标设计上有所不同,指标选取的主体往往来自于以统计年鉴为代表的官方公开数据,再辅之以诸如基尼系数、二元生产效率比等学界共识性指标,同时存在少量学者自设指标。表1共同富裕及城镇化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成果典型代表研究主题评价层次维度划分评价指标刘培林等1 1共同富裕全国层面 总体富裕程度、发展成果共享程度 总体富裕程度:收入水平、财富水平、物质财富保有量、劳动生产率 发展成果共享程度:人群差距、区域差距、城乡差距陈丽君等1 2共同富裕地级市层面 发展性、共享性、可持续性 发展性:富裕度、群体共同度、区域共同度 共享性:教育、医疗健康、社会保障、住房、公共基础设施、数字应用

17、、公共文化 可持续性:高质量发展、财政、治理、生态王永军1 6新型城镇化省级层面 经济基础、人口发展、社会功能和环境质量 经济基础:产出增长、结构优化 人口发展:素质提升、就业升级 社会功能:公共服务、城乡统筹 环境质量:污染排放、生态宜居袁晓玲等1 7城市高质量发展地级市层面客观发展、主观感受 客观发展:初始条件、发展效率、发展结果 主观感受:初始条件、发展结果941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4年3月 第4 4卷 第2期 现有关于共同富裕与城镇化发展的评价指标已有较多讨论,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现有研究探讨了共同富裕与城镇化发展的理论联系和现实证据,但

18、尚未有研究将共同富裕的内涵融入城镇化评价体系之中,以引导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二是现有评价体系的评价尺度多集中于省市两级,受限于研究颗粒度与数据可得性问题,以县域为评价单元的城镇化指标体系较少,也未能体现出县域城镇化在实现城乡融合方面的作用与价值;三是指标选取依赖传统数据,测量方式单一且易受人为因素干扰,最终造成测度失真,现有基于大数据的评价指标多集中于城市内部的小范围区域,较少构建科学性、广泛性、操作性兼具的评价体系。基于此,本文结合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以及城镇化测度的客观实践,以县域为研究尺度,考虑指标选取的可得性与实际价值,从收入公平、消费公平和城乡融合三个维度构建县域城镇化评价体系。二、共同

19、富裕背景下县域城镇化评价体系建构(一)评价体系建构原则共同富裕内涵丰富、理念新颖,城镇化指标建构又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兼备的交叉问题。因而,在设计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时,应注意满足系统全面、科学普适、客观真实与导向引领几大任务原则。第一,系统性原则。共同富裕为城镇化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提出了更高要求,它不仅是人口在空间上的流动,更包含了以人为核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观念的深刻变革。“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 不但继续强调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和形态、城乡融合等重点工作,还与时俱进地提出推进新型城市建设以及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新目标。因此,在评价体系设计中,除了应该关注城镇化的建

20、设速度,更应该重视城镇化质量,尤其是注重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构系统的城镇化质效评价体系。第二,科学性原则。评价体系构建应关注指标的宏观普适性,为地区间横向比较创造条件。同时,尊重地区间差异,鼓励多元化的城镇化建设路径和发展模式,各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施策1 8,对指标条目和数值权重进行调整,鼓励增添带有地方特色的个性化指标。评价体系的科学性还应体现在对大数据、新方法的灵活使用上,加强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手段的运用,充分挖掘社会数据资源潜力,实现大数据与传统数据的配合使用,提高城镇化质效测度的准确性。第三,客观性原则。在具体指标选择中,应选择定义明确、易于理解的指标

21、,尽可能降低指标受数据搜集者影响的可能性,力求客观真实地反映当地发展情况。此外,引入第三方评测机构的多源大数据也能够降低数据搜集难度、增强指标体系的准确性与真实性。例如,手机信令大数据,可根据用户昼夜活动地点分布密度划分城镇和农村,准确测算城市实际日常活跃人口城镇化率。客观的大数据能够更好地避免信息采集中的人为干扰,也能够从多维侧面反映出城市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第四,前瞻性原则。共同富裕的大背景要求在设计城镇化评价体系时具有前瞻性。在指标选取上,除了保留部分传统城镇化规划指标,还应充分参考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 0 2 12 0 3 5年)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 中共中央国

22、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 等相关政策文件,积极响应国家顶层设计与战略布局,更加充分地体现共同富裕发展的方向与目标,进而为县城城镇化发展提供指标参考与方向指引。(二)一级指标顶层设计维度是认识事物整体的坐标体系和分析事物的思维工具1 9。一个具备系统性、科学性、客观性与前瞻性的评价体系应将一级指标作为体现评价对象内在机理与维度层次的顶层设计框架。因此,基于共同富裕背景构建的县域城镇化评价体系,必须按照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与价值目标再加之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现状及政策要求,对一级指标进行系统梳理和统一建构。新时期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

23、,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由此可以看出,共同富裕的目标是要让全体人民在各种维度上享有公平追求美好生活的客观环境,而非局限在某一维度下的绝对平均。因而,依据阿玛蒂亚森所主张的社会发展应是不断扩充人类“可行能力范围”以实现更大实质自由的主张,共同富裕也应在收入、消费两大层面都实现平等发展。此外,由于高质量县域城镇化能够通过城乡融合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但现有城镇化评价体系又倾向于关注地级市维度的指标测度,缺乏县域城镇化建设指标,尤其是缺乏城乡融合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优化城乡消费结构上的合理体现,因此共同富裕背景下县域城镇化评价体系也应将“城乡融合”作为分析测度的关键维度纳入一

24、级指标之中。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将立足共同富裕的县域城镇化评价体系划分为收入公平、消费公平与城乡融合三项一级指标。一是收入公平指标。用以反映县域城镇化发展中的人民实际收入情况、社会总体发展潜力和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经济收入的稳步提升与合理分配是共同富裕实现的物质基础,因而在衡量共同富裕背景下的县域城镇化时,选取县域内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分配占比等指标作为测度重点;同时关注县域收入增长的潜力,将固051h t t p:s k x b.x j t u.e d u.c n张蔚文,李志远 共同富裕目标下的高质量县域城镇化评价体系建构定资产投资额等要素纳入指标。此外,城乡融合作为县域指标体系中的关键测度目标,

25、在收入公平领域还关注了生产效率差距及城乡收入公平问题。二是消费公平指标。用以反映城镇化的发展通过提升城市服务能级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措施所带来的居民消费行为的公平性。基于前文所述阿玛蒂亚森在继承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之后提出的可行能力集概念,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即意味着人民可行能力范围的不断扩大,具象来看即为城乡居民能够消费享用的商品及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展,且群体之间差距不断缩小。这就要求无论是包含私人消费的衣、食、住、行等方面,还是个人所享受的公共服务领域,以及城乡居民消费差距都应实现共同繁荣和合理配置。三是城乡融合指标。用以反映县域城镇化的发展规模与城乡融合程度,是测度县域城镇化的基础指标。在共同富裕

26、目标指引下的县域城镇化,不仅要求人口城镇化水平的增长,还要求城区人口集聚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才能深刻体现坚持以人为核心、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任务要求。此外,在城乡融合目标下,也需要进一步衡量人口在县城与乡村之间的流动强度与通达程度,只有人口在城乡之间高效、高频、高质量地自由流动,才真正意味着城乡融合战略的有效实施。相较于现有研究的评价维度,收入公平、消费公平与城乡融合三重维度的划分在结构上实现了共同富裕价值目标与县域城镇化政策目标的有机衔接,兼顾了共同富裕在收入端与消费端的具体要求,也凸显了县域城镇化在城乡融合上的精准施策,满足基于共同富裕目标的高质量县域城镇化评价体系的顶层设计要

27、求。(三)二、三级指标遴选基于上述对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的内涵及其与城镇化发展理论联系的探索,在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客观性和前瞻性四项原则的基础上,本文以收入公平、消费公平和城乡融合为3个一级指标,进一步确立二、三级评价体系。1.收入公平指标遴选收入公平包含富裕水平、发展潜力和城乡收入差距3个二级指标。富裕水平是共同富裕的本质特征,尤其是居民经济收入的合理分配是测度城乡居民富裕水平的直接标准。体现在三级指标上就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收入分配占比、区域内及区域间收入差距4项,用以反映地区居民的收入状况与分配公平。发展潜力是共同富裕的实现能力,其中收入增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途径,也是以城镇化推进

28、共同富裕的主要着力点。由于市场经济下城市的发展动力往往与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以及劳动力参与率息息相关,故在发展潜力指标下设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非农经济增长潜力和县域劳动力参与率3项三级指标。城乡收入差距是共同富裕的短板弱项,也是城镇化建设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评价体系既涉及城乡产业生产效率的差距,也包含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因而,这个二级指标下分别包含二元生产效率比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项三级指标。2.消费公平指标遴选消费公平包含私人消费、公共消费和城乡消费差距3个二级指标。私人消费主要体现为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城市能级提升,进而为居民在住房、生活、休闲以及出行上提供更大的消费空间和行动自由。具体可分

29、为住房支付负担、居民用电量、休闲便利性和出行便利性4项三级指标,各指标均能通过相关领域的大数据监测数据所获得。公共消费主要体现为公共服务供给规模的提升与均等化程度的改善。依据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等全生命周期民生需求,评价体系中共构建有民生支出比例、公共文化消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医疗保障支出、基本养老保障支出5项三级指标。具体包含生均义务教育经费、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就读率、每千人口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基本医疗及养老保险参保率等测算指标。城乡消费差距重点包括城镇化在缩小城乡居民私人消费和公共消费共同差距上的相关指标。因而,本部分以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城乡财政支出结构体现私人消费

30、与公共消费之间的城乡差距,进而选取人均文教娱乐消费支出以及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之间的差异作为具体衡量城乡消费差距的重要考量因素纳入本评价体系。3.城乡融合指标遴选城乡融合包含城镇化率、集聚程度和城乡人口流动3个二级指标。城镇化率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应当聚焦的最基本指标。传统的城镇化统计方法难以精准评估城镇人口数量,尤其是难以实现对城乡流动人口的实时追踪与动态监测,因而本研究选取基于大数据测算的城镇化率作为衡量城镇化率的三级指标。集聚程度同样是测度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体现在三级指标上则是依据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集测算人口分布基尼系数。城乡人口流动是体现城乡融合的关键指标要素。本评价体系依

31、托“科研数智通”平台数据,一方面利用城乡间人口往返频次与县域常住人口之比来测度城乡人口流动强度,另一方面利用城乡间人口往返平均时间测度城乡流动通达度,因而生成城乡人口流动强度与城乡人口流动通达度2项三级指标。(四)评价指标数据来源依据前文评价体系构建应遵循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原则,指标数据的选取在充分反映县域城镇化建设效果的同时,也应充分考虑数据获取的可行性问题。因而,本评价体系以官方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形成具有广泛151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4年3月 第4 4卷 第2期认可度的权威性基础指标,辅之以“科研数智通”(d a t ai n t e l l i g e n c e p

32、 o r t a l f o r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t u d i e s,D I P S)平台所承载的可获取、可识别、可深度分析、易于推广的大数据指标,对传统统计年鉴数据所无法具体覆盖和实时反馈的指标进行刻画。D I P S平台由“浙江大学浙江移动数据智能与城市未来联合实验室”开发,是整合了手机信令数据、兴趣点(P O I)数据、能源电力数据、住房价格数据等大数据的开放性科研平台。基于对多源大数据的深度加工,D I P S平台已形成城镇化水平测度、人口动态监测、城市工商活力、住房支付负担等数据集,能够为包括城镇化主题在内的学术研究提供有力支持。例如,在县

33、域城镇化评价体系中,城镇化率是一项核心指标,D I P S平台依据手机信令数据对城镇日常人口数进行重新测度,获取了相较于传统普查数据更加精确、实时、客观的城镇化率,使用这一指标能够体现该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共同富裕背景下县域城镇化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表2 共同富裕背景下的县域城镇化评价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计算公式数据来源属性收入公平富裕水平发展潜力城乡收入差距居民可支配收入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居民收入分配占比 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 D P之比,%区域内收入差距 县域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其所在地级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区域间收入差距 县域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省居民人均

34、可支配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万元非农经济增长潜力 二、三产业增加值/县域生产总值,%县域劳动力参与率 全县就业人员数/全县劳动年龄人口数,%二元生产效率比(第一产业产值/第一产业从业人数)/(第二、三产业产值/第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城乡居民收入比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统计年鉴正正趋近1趋近1正正正正趋近1消费公平私人消费公共消费城乡消费差距住房支付负担率居民用电量休闲便利度出行便利度民生支出占比公共文化消费频次义务教育均衡度基本医疗保障度基本养老保障度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比城乡财政支出结构比城乡文教娱乐消费支出比城乡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比 家庭实

35、际住房支出/家庭可支配收入,%户均居民用电量,千瓦时 县域文教娱乐商家数/县域常住人口数,%工作居民平均通勤时间,分钟 民生支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每万人接受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次数,万次 生均义务教育经费,元 义务教育阶段师生比,%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就读率,%人均医疗救助支出,元 每千人口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张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每千老年人拥有养老机构职工数,人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农村居民人均财政支出/全社会人均财政支出,%城镇居民人均文教娱乐支出/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科研数智通统

36、计年鉴负正正负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趋近1趋近1趋近1趋近1城乡融合城镇化率集聚程度城乡人口流动大数据测度城镇化率 城镇人口数/全县人口数,%人口分布基尼系数 人口累积百分比与土地面积累积百分比的基尼系数计算模型城乡人口流动强度 城乡人口往返频次/全县常住人口数,%城乡人口流动通达度 城乡间人口往返流动平均时间,分科研数智通正负正负 二元生产效率比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间劳动力生产效率的对比,用以体现工业与农业的发展差距。测算方式是用农业劳动生产率除以工业生产率。比值越接近0意味着城乡生产效率差异越大,经济二元性越显著,城乡融合成果较差。251h t t p:s k x b.x j t u.e

37、d u.c n张蔚文,李志远 共同富裕目标下的高质量县域城镇化评价体系建构三、结语共同富裕的宏伟愿景凝聚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尤其是以县域为载体的城镇化将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一环。因而,构建县域城镇化评价体系对于理解刻画城镇化对共同富裕的作用机理、测度评估县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建设成果及其在共同富裕目标上的实现程度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本研究基于对共同富裕国家战略目标与县域高质量城镇化之间理论内涵的理解,尝试构建收入公平、消费公平和城乡融合3个一级指标的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生成了富裕水平、发展潜力、城乡收入差距、私人消费、公共消费、城乡消费差距以及城镇化率、集聚程

38、度和城乡人口流动9个二级指标。通过创设县域城镇化评价体系,进一步明确了其核心任务与重点目标。一方面,为城镇化建设的决策与实践提供了学术参考,引导地方政府实现城乡间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与双向高效流动,加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积极推进城乡融合与共同富裕战略目标的互利共赢与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强化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对比和纵向追赶效应,深入挖掘县域城镇化建设的短板弱项及最佳实践案例,进而促进县域之间的学习交流与合作共赢。此外,本文所建构的评价体系能够架起共同富裕研究与城镇化研究领域的学术对话,依托学术理论的沟通互动促进高质量城镇化与共同富裕行动路径的

39、协调统一、共同进步。当评价体系运用于实践之中时,也应该在具体指标选择以及结果测度环节保持实事求是、理性务实的科研态度,尤其是县域研究经常存在评价维度理想化、指标测度难以实现、价值导向过度功利等问题,应在下一步学术研究中创新引入多源大数据进行综合评价,并在实践测度中不断弥补与修正,推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符合县域发展现状与共同富裕总体目标的高质量县域城镇化评价体系,最终引导县域以城镇化建设为有力抓手,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参考文献1 燕连福,王亚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核心内涵、基本遵循与发展路径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2,4 2(1):1-9.Y A NLF

40、,WA N GYL.T h e c o r e c o n n o t a t i o n,b a s i cp r i n-c i p l e s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p a t ho f c o m m o np r o s p e r i t y f o r a l lp e o p l eJ.J o u r n a lo fX ia nJ i a o t o n g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S c i e n c e s),2 0 2 2,4 2(1):1-9.2 森.再论不平等M.王利文,于占杰,译.北京:中国人民

41、大学出版社,2 0 1 6.3 李实.共同富裕的目标和实现路径选择J.经济研究,2 0 2 1,5 6(1 1):4-1 3.L I S.C h i n asg o a l a n dp a t h so f c o m m o np r o s p e r i t yJ.E c o n o m i cR e s e a r c hJ o u r n a l,2 0 2 1,5 6(1 1):4-1 3.4 孙业亮.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镇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 0 1 4.5 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 0 0 4,5 0(6):5

42、0-5 8.L U M,C H E N Z.U r b a n i z a t i o n,u r b a n-b i a s e de c o n o m i cp o l i c i e s a n du r b a n-r u r a l i n e q u a l i t yJ.E c o n o m i cR e s e a r c hJ o u r n a l,2 0 0 4,5 0(6):5 0-5 8.6T OM B ET,Z HUX.T r a d e,m i g r a t i o n,a n dp r o d u c t i v i t y:aq u a n t i t

43、a t i v ea n a l y s i so fC h i n aJ.A m e r i c a nE c o n o m i cR e v i e w,2 0 1 9,1 0 9(5):1 8 4 3-1 8 7 2.7 任迎伟,胡国平.城乡统筹中产业互动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 0 0 8,2 6(8):6 5-7 5.R E NY W,HU GP.I n d u s t r i e si n t e r a c t i o ni nc o m p r e-h e n s i v e c o o r d i n a t i o no fu r b a na n dr u r a la

44、 r e a sJ.C h i n aI n d u s t r i a lE c o n o m i c s,2 0 0 8,2 6(8):6 5-7 5.8 冒佩华,徐骥,贺小丹,等.农地经营权流转与农民劳动生产率提高:理论与实证J.经济研究,2 0 1 5,5 0(1 1):1 6 1-1 7 6.MA OPH,X UJ,H EXD,e t a l.T r a n s f e r o f l a n da n d i n-c r e a s eo f f a r m e r sl a b o rp r o d u c t i v i t yt h e o r e t i c a l a

45、n de m-p i r i c a l a n a l y s i sJ.E c o n o m i cR e s e a r c hJ o u r n a l,2 0 1 5,5 0(1 1):1 6 1-1 7 6.9 刘彦随.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地理学报,2 0 1 8,7 3(4):6 3 7-6 5 0.L I UYS.R e s e a r c ho n t h eu r b a n-r u r a l i n t e g r a t i o na n d r u-r a l r e v i t a l i z a t i o ni nt h en e we r ai

46、 nC h i n aJ.A c t a G e o-g r a p h i c aS i n i c a,2 0 1 8,7 3(4):6 3 7-6 5 0.1 0万广华,江葳蕤,赵梦雪.城镇化的共同富裕效应J.中国农村经济,2 0 2 2,3 8(4):2-2 2.WA NG H,J I A N G W R,Z HA O M X.T h ec o m m o np r o s p e r i t ye f f e c to fu r b a n i z a t i o nJ.C h i n e s eR u r a lE c o-n o m y,2 0 2 2,3 8(4):2-2 2.

47、1 1刘培林,钱滔,黄先海,等.共同富裕的内涵、实现路径与测度方法J.管理世界,2 0 2 1,3 7(8):1 1 7-1 2 9.L I UPL,Q I A N T,HU A N GX H,e ta l.T h ec o n n o t a-t i o n,r e a l i z a t i o np a t h a n dm e a s u r e m e n tm e t h o d o f c o m m o np r o s p e r i t yf o ra l lJ.J o u r n a lo f M a n a g e m e n t W o r l d,2 0 2 1,3

48、 7(8):1 1 7-1 2 9.1 2陈丽君,郁建兴,徐铱娜.共同富裕指数模型的构建J.治理研究,2 0 2 1,3 7(4):5-1 6.C H E NLJ,Y UJX,X UYN.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t h ec o m-m o np r o s p e r i t yi n d e x m o d eJ.G o v e r n a n c eS t u d i e s,2 0 2 1,3 7(4):5-1 6.1 3郭卫军,张衔春.中国共同富裕水平的测度与区域时空差351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4年3月 第4 4卷 第2期异研究J.

49、经济问题探索,2 0 2 3,4 4(4):1-2 4.G U OWJ,Z HA N GXC.R e s e a r c ho nt h em e a s u r e m e n to fC h i n asc o m m o np r o s p e r i t yl e v e l a n dr e g i o n a l s p a c e-t i m e d i f f e r e n c eJ.I n q u i r y i n t oE c o n o m i c I s s u e s,2 0 2 3,4 4(4):1-2 4.1 4R O S E N T HA LSS,S T

50、R A N G EWC.T h ea t t e n u a t i o no fh u m a nc a p i t a ls p i l l o v e r sJ.J o u r n a lo fU r b a nE c o n o-m i c s,2 0 0 8,6 4(2):3 7 3-3 8 9.1 5HAMN E T TC.S p a t i a ld i v i s i o n so fw e l f a r e:t h eg e o g r a-p h yo fw e l f a r eb e n e f i t e x p e n d i t u r e a n do f h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