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智媒时代乡村网络文化建设路径探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561644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69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媒时代乡村网络文化建设路径探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智媒时代乡村网络文化建设路径探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智媒时代乡村网络文化建设路径探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4 年 6 期乡村振兴智慧农业导刊Journal of Smart Agriculture智媒时代乡村网络文化建设路径探析张彩虹(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0)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2019 年 5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 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 中提出“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2。2022 年中央网信办等十部门印发的 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 年)进一步部署了乡村网络文化振兴行动3。乡村网络文化振兴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是

2、树立乡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引擎。智媒之下,如何更好施展文化传播创新功能,深度融入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和发展,激发乡村网络文化活力,是当前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当中的重点问题。1新时代乡村网络文化建设的必要性1.1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4。然而,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乡村的传统文化资源陷入困境。首先,随着承载着丰富文化价值体系村落不断消亡,原有的乡村文化价值体系也逐渐消失,村民背井离乡涌向城市,致使本村的文化资源建设、创造都失去了动力。其次,乡村的大多历史文化遗产例如名人故居、寺庙等

3、都遭到了人为和自然的双重破坏。再次,以乡村为母体孕育出来的民俗文艺资源流失严重,传统的工艺品多半停滞,民俗民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机。在对乡村传统文化资源认知价值不够和保护传承意识缺失的情况下,我国乡土文化凝聚力和文化认同力度逐步下降。乡村网络文化的建设就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对农村文物资源进行保护、传承和展示,实现乡村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延续乡村文化。1.2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的基本要求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对网络空间内容的生产、发布、运用等各方面的规范治理,加快培育文明向上的网络空间。当前,网络文化内容的主要受众是城镇用户,农村用户接收到的优质网络文化内容不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低俗信息

4、遍布、虚假信息泛滥,例如各类“标题党”、低级趣味的网络消息、不实消息散布在农村居民的网络空间,各类谣言通过微信朋友圈、抖音、快手等作者简介:张彩虹(1996-),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摘要:新时代下,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取得一定成就,也呈现出信息分辨能力弱、建设主体缺乏、技术人才匮乏和基础设施缺乏等问题。作为革命技术的智能媒体对乡村网络文化的建设不仅在文化传播新平台、网络文化新形态、网络安全有效治理等方面展现出新的契机,也给乡村网络文化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在新要求与新契机下,通过提升网民媒介素养、培育人才队伍、重塑主体性、加大信息基础设施等实现路径助力乡村网络文化的建设。关键词:

5、智媒时代;乡村网络文化;文化振兴;数字技术;文化建设中图分类号院S1文献标志码院A文章编号院2096-9902渊2024冤06-0176-05Abstract:In the new era,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network culture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but also presents someproblems,such as weak ability of information discrimination,lack of construction subjects,lack of technical person

6、nel,lack ofinfrastructure and so on.As a revolutionary technology,intelligent media not only shows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rural network culture in the new platform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new forms of network culture,network security and effectivegovernance,but also puts forward

7、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network culture.Under the new requirements andopportunities,we can help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network culture by improving netizens media literacy,cultivating talents,reshaping subjectivity,and increasing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Keywords:Era of I

8、ntelligent Media;rural network culture;cultural revitalization;digital technology;cultural constructionDOI:10.20028/j.zhnydk.2024.06.041176-2024 年 6 期智慧农业导刊Journal of Smart Agriculture乡村振兴进行传播。这些都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的弘扬。乡村网络文化的建设会加大对农村地区的网络文化内容的监管,提升网络文化优质内容的供给,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1.3加强文化服务保障的基本支撑随着我国不断加大对乡村基础

9、文化设施的投入,文化基础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实施效果有待加强,乡村的公共文化服务站综合效能依然很低。例如多地建设的农家文化书屋形同虚设。此外,广大农村地区并没有统一标准的乡村公共文化网络基础设施,如乡村数字文物博物馆、乡村文化网上展厅等。乡村网络文化的建设,对于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首先,网络技术与乡村文化相互结合,满足了乡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改变原有单一的公共文化活动,重拾原有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让其不仅服务于农民的生产生活,而且成为乡村文化形象展示的窗口”5。其次,带动乡村公共文化数字设施的建设,推进乡村地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的改造,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2新时代

10、乡村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2.1取得的进展2.1.1乡村网络文化阵地不断筑牢当前,乡村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首先,主流声音传播渠道扩大。我国当前已经实现超过 98%的县级融媒体中心覆盖率,媒体作为党和人民连接的纽带,有效传播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指向,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其次,乡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2 年)显示,2021和 2022 年中央财政每年补助地方 3 亿元支持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1.4 亿元支持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项目。在党和政府的不断支持下,农民的文化生活不再是单一的传统线下活动,而是通过网络文化服务设施获取多样的“线上+线下”文化活动

11、,丰富了乡村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再次,网络文化空间方面,随着“扫黑扫黄”“清朗”专项活动的不断深入,处理了违法违规网站 8 万多个,有效遏制了违法违规信息在乡村地区的传播,为形成积极向上的乡村网络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2.1.2乡村网络文化生活绚丽多彩伴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优秀文化的内容、传播形式、传播途径都得到了创新型的转换和创新性的发展,不仅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网络文化需求,而且造就了精彩纷呈的网络文化生活。首先,以“三农”为题材的网络文化优质内容创作欣欣向荣,从 幸福到万家 等乡村振兴影视剧、大山的儿子 等乡村电影再到 手艺匠心 等短视频活跃于乡村

12、屏幕。其次,随着“互联网+”不断融入群众生活,造就了多样化的网络文化活动。“村晚”成为乡村新年的新习俗,以乡村特色文艺表演为主题,掀起收视浪潮。贵州“村超”通过直播形式,全网浏览次数超过 300 亿次,火爆出圈。此外,各地相继推出“乡村网红培育计划”,培育出乡村新型文化人才,通过网络推介乡村特色产品,打造自己特色的文化品牌。2.1.3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文化活力数字化技术在保护我国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对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非遗记录工程方面,将多媒体数字技术运用到非遗记录工程,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记录和保存包括农村地区在内的 489 名国家级

13、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独特技艺和文化记忆。在非遗资源数据化方面,持续推进中国传统村落非遗资源数据化,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2 年)显示,2021年至 2022 年,重点支持了 364 个中国传统村落的非遗资源保护数字化工作。在传统数据库建设方面,截至2022 年 6 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已经收集整理6 819 个传统村落基本信息,建设完成 658 个村落单管6,形成含盖影像、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数据类型的传统村落数据库。时至今日,乡村数字博物馆的建设项目还在持续推进,收集传统村落信息还在继续,打造传统农耕文明的基因库,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2.2存在的问题2.2.1网民素养较低,信息

14、分辨能力弱网络文化空间的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乡村网民的自身信息分辨能力依旧有待提高。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信息领域受到个人喜好的引导,大多乡村用户无法分辨网络信息的真假。首先,乡村地区网民的低龄化、低学历、低收入决定了其对网络事物认识的表面性和浅层性,多数受众停留于感官上的快乐,放弃对事物的理性思考。其次,短视频言论的混杂性,误导人们的价值观念,相对于发达的城市来说,更容易降低乡村地区网民的认知能力。再次,信息质量较低,平台的匿名化致使虚假性信息传播,尤其最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2.2.2技术人才匮乏,数字管理水平低时代之变,乡村网络文化建设需要数字化的先进技术和数字化的管理水平,但是当前

15、乡村数字化人才和数字化管理水平与所在地区的发展目标不匹配。第177-2024 年 6 期乡村振兴智慧农业导刊Journal of Smart Agriculture一,技术人才匮乏,先进技术更需要先进人才支撑,首先,由于乡村资源、待遇、位置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吸引数字人才积极投身乡村网络文化的建设。其次,乡村网络智能化设备管理人员缺少专业的知识,对云平台的建设更是一无所知。第二,管理封闭,大部分乡村地区将公共文化网络基础设施看成是“形象工程”,存在“只建不管”的问题。例如电子文化室、乡村文化展厅等乡村网络文化基础设施时常出现大门紧闭或无人看管的状态。部分文化公共网络设施没有安装数字管理系统,乡村

16、网民无法很好获得文化信息服务。部分安装了数字管理系统,但无法实现联网功能,不能很好地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共享,这阻碍了乡村网络文化建设的纵向推进。2.2.3建设主体缺失,意识参与度薄弱乡村的网络群体是乡村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和直接受益者,网络文化的建设需要乡村网络主体发挥巨大的创造力,但是现有的网络文化建设主体面临着以下困境。首先,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城乡二元结构改变了乡村人员的分布和流动,大量的乡村青年流向城市,使得乡村网络文化建设的中间力量被削弱。乡村的人口年龄结构出现断层,现有乡村弱势群体难以支持乡村网络文化的建设。其次,老年人对网络的认知度较低,无法适应网络事物;青少年容易沉迷于网络,自控

17、能力低。再次,乡村主体的文化程度比较低,对更深层次的乡村网络文化价值需求没有清醒的自我认知,受到“网络快餐”文化的影响,不注重对网络文化价值内涵的追寻,更是缺乏对网络文化建设的深入了解,对网络文化建设的理解浮于表面,乡村网络文化建设意识不强。2.2.4基础设施缺乏,服务平台有差异新一代信息技术所引起的数字化变革为农村的网络文化建设提供了重大的机遇,但是数字鸿沟在乡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渐宽。第一,城乡信息基础设施资源分配不均匀,城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偏远地区的社会群体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信息基础建设十分薄弱,乡村网络文化的建设需要新技术的推动,信息资源的缺失,无法为网络文化建设提供新动能。第二

18、,数字赋能公共网络文化服务平台发展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乡村数字信息占有量的受众群体较少,数字化水平偏低,无法建立统一的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经过调查,城市地区数字受众群体有更为完善的网络服务数字化平台,而乡村公共服务数字化平台建设滞后、服务门类少,侧面反映出数字鸿沟对乡村网络文化建设的影响。3智媒时代给与乡村网络文化的新契机与新要求3.1新契机3.1.1媒介形式迭代,促进文化新形态智媒时代出现了直播和短视频等新型媒介,促进了乡村网络文化新形态。首先,打破传统媒介下网络文化的发展瓶颈,扩大乡村网络文化的发展空间。直播和短视频能够跨区域、跨时间限制,促进了乡村网络文化的传播范围。其次,打破乡村文化内容

19、类型和圈层门槛的限制,促进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在直播和短视频中,多种形式传统乡村文化的表演在屏幕里上演,例如书法、戏曲、民族舞蹈等,丰富乡村网络文化的内容。再次,智媒体的交互性和直观性,推动乡村网络文化创作。短视频会精选视频内容推送给受众,让受众在短时间内获得印象,激发受众创作欲。直播间受众和表演者共享同一个空间,除了观看表演的内容,受众还会和表演者交流、点评等。不仅受众增长了知识面,创作者也会受到很大的启发。直播和短视频中,乡村网络文化的创作过程得到全面呈现,对于单纯欣赏性的乡村文化具有很大的效力。3.1.2多屏融合互动,增强文化传播度随着 5G 与智能终端、云计算的深度融合发展,更智能互联

20、的世界正在形成。乡村网络文化的传播要优化和聚焦互联网思维,建立多屏融合思维,构筑全媒体矩阵传播通道,通过接触频次和点击率,提升乡村网络文化的影响力。例如,贵州“村超”的出圈,融合“大屏+小屏”的传播理念,先由大屏进行高密度的完整直播,将直播中精彩的片段以短视频和新闻 App 的形式,精准传达到用户,实现大屏向小屏分流。央级媒体的关注报道后,触发网民讨论,实现大屏反哺小屏。村超有效协同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传播链,村超网络文化的传播,给予乡村文化无限活力。由此看来,建立多元立体的乡村网络文化传播主体体系对于乡村网络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不仅实现乡村网络文化的共享和增值,增加乡村主体对乡村网络文化的

21、认同感和自豪感。而且带动了基层人民创作乡村网络文化的激情,展现了真实立体全面的新村貌,使乡村网络文化成为乡村文化发展的助推剂。3.1.3人机协同治理,网络安全有优势人机协同指的是人与机器在治理的过程中,共同参与相互协作的一种治理模式,在这个模式当中,人和机器各自发挥优势,形成互补关系,共同完成治理任务7。当前乡村网络文化安全面临着诸多困境,例如没有系统的网络法规、网络监督意识引导弱、教育程度低等。人机178-2024 年 6 期智慧农业导刊Journal of Smart Agriculture乡村振兴协同能够将计算机强大处理数据的能力和人思维创新能力结合,提升网络文化治理的效率。机器学习可以

22、预测乡村网络文化安全的风险、自然语言处理能力可以屏蔽网络上的违法违规信息、区块链技术可以保障乡村网络文化交易的安全。人机协同模式是对网络文化安全的治理创新,为乡村网络文化的建设提供机遇。3.2新要求3.2.1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智媒时代促使了文化信息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但是也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带来更多的挑战。从网络文化信息产生的角度看,人人都手握麦克风,人人都能成为网络文化信息的传播者,在多元的思想潮流中,会影响和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从网络文化信息的传播方式看,智媒时代会通过计算用户的兴趣爱好,打造用户标签,受众局限于同质化信息当中,形成“信息茧房”,伴随着该

23、效应的加剧,网民会困于茧房里的舒适地带,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带来困难。乡村网民由于却乏信息分辨能力和实践经验,没有分辨信息的能力,过度沉溺于文化虚拟世界,会渐渐失去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失去对网络文化的创造力,无法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共鸣。3.2.2坚持乡村网络文化宣传人才新方向首先,在 5G 的背景下,智媒人才必须掌握现代文化传播的科技,这可以让乡村网络文化宣传工作者改变以前繁琐的工作方式,致力于乡村网络文化的建设。其次,提高网络文化宣传人员的媒介治理能力,形成5G 时代新媒体观和治理观念,不断强化网络信息认知能力,传播文化创新的意识。再次,加强智媒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5G 的时代在

24、变,但是智媒人才的初心不可以改变,要始终围绕着中心和服务大局的意识,牢记社会责任,做好乡村网络文化建设的记录者和传播者,成为新时代人类社会主导价值的构建者和引领者。4智媒时代乡村网络文化建设的路径4.1提升乡村网民媒介素养袁增加乡村主体信息甄别力智媒时代,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来自大量媒介信息的引导,建设乡村网络文化,需要提升其文化认知能力,这就对网络媒介素养的培育提出了高要求。首先,政府要发挥其主导作用,联合家庭、学校、企业等对乡村中老年、青少年、儿童等展开网络素质分层教育,向其宣传新事物、新思想、新理念。其次,增强对乡村网络文化主流思想舆论的认同,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智媒平台的引领作用,利用

25、智媒平台对乡村网络文化建设进行宣传,弘扬优秀乡村网络文化,使民众能够正确、理性看待乡村网络文化。再次,加强文化网络空间治理,建立智能媒体监管处置机制和智能舆情把控机制,合理地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积极探索推动人机协同治理的应用。最后,积极发挥乡村网民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政府一方面应该重视乡村本土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并注意加强对意见领袖的培养,另一方面加强对乡村意见领袖的监管。4.2加大技术人才队伍培养袁补齐文化建设人才的短板智媒时代,我国的乡村网络文化建设离不开技术人才。首先,加强人才的引进工作。本土的人才引进,除了为其提供有利的工作环境和自身发展的条件,还要建立乡村人才合理的激励机制;对于外部人

26、员的引进,加强与知名高校合作,提供优厚的待遇与发展机会,为其提供乡村文化适应等支持。其次,本土人才的培养,充分挖掘本土化人才,特别是传统的手工艺人,通过开展数字教育培训,让其带动乡村网络文化的建设。再次,建立健全乡村网络文化人才队伍。乡村人才队伍的培养实现差异化,乡村网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乡村智能化数字化平台的管理与服务、乡村网络文化宣传等各个方面都需专门人才。各个领域的人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各不相同,各司其职,共同协作,共建乡村网络文化。4.3政府建立数字管理体制袁提高乡村的数字服务水平科学的管理体制是乡村网络文化建设运转的关键。首先,健全相关政策和管理规定,引导社会多元主体协同建乡村网络文化

27、,明确出台文件,规范对乡村文化公共服务基础硬件设施的服务、资金以及管理,确立时时更新机制。其次,制定完善乡村基层人员数字培训的政策和相关法规,鼓励相关培训组织加强校企合作,推广线上数字化业务教育,使管理员能够熟练使用“多屏化”数字管理服务系统,提升数字化查询、多方协作的能力,提升管理水平。4.4重塑农民主体完整特性袁满足乡村主体的文化需求农民构成乡村网络群体的主体,乡村网络文化建设要依靠农民,乡村网络建设的成果由农民共享。首先,重塑乡村网络文化的内容生态,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应该以农民为生产主体,深度挖掘本村特色文化具有感染力的元素,借助智媒技术将乡村本土文化、自然资源等资源可识别化,熔炼乡村网络

28、文化的精髓,生产出时代化、大众化、创新化的乡村网络文化内容8。其次,唤起农民的乡村网络文化自觉意识。通过微信、抖音、公众号等载体,构建乡村网络文化共享平台,通过线上179-2024 年 6 期乡村振兴智慧农业导刊Journal of Smart Agriculture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最后,开展社区服务与宣传活动。鼓励学员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社区服务和宣传活动,借助红色影视的力量进行宣传和教育。可以组织学员策划和实施红色影视主题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同时通过宣传活动向更多人传播红色影视的教育价值。4结束语红色影视作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媒体艺术,内涵丰富、意蕴深远,能够将党和人民艰苦奋斗、共同

29、抗敌的英勇事迹以影音方式刻画下来,是融入农村青年党员思想教育的良好素材。在乡村振兴持续推进的工作中,要运用好红色影视,将党在革命建设年代浇铸的坚守理想、不怕牺牲、不负人民等伟大建党精神,作为青年党员在新时代带领人民建设美好生活的思想指引。参考文献院1 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贯彻落实好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不断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J.党建,2020(7):4-5.2 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5-12-11)2023-12-5.http:/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1)

30、.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7.5 习近平在江西考察时强调: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扬长补短固本兴新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EB/OL.(2023-10-13)2023-12-5.https:/ 朱战辉.村庄分化视角下乡村振兴实施路径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9(2):112-119.线下的方式结合交流,促进农民文化自觉的提升。再次,提升农民的角色意识,农民应明确自己在乡村网络文化产品生产的角色,积极主动表达自己对乡村网络文化产品的诉求,置身于乡村网络文化的建设。4.5夯实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袁促进服务平台的升级提档首先,加大数字

31、基础设施的投入,硬件设施能够与乡村网络文化建设进程相匹配,提高网络文化互联网普及率。其次,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数字平台建设的统一标准,鼓励各个地区按照统一标准,因地制宜地建设乡村特色的公共网络文化服务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再次,各个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通过“科技+文化”的网络文化传播方式,打破网络文化空间传播壁垒,扩大公共网络文化服务的范围。文化资源的云上共享,实现网络文化公共服务资源与乡村对接,提升村民可利用的网络文化资源的丰富程度,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5结束语乡村网络文化振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要任务9,是乡村文化振兴固本培元的工作。新时代下,我国的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也

32、面临诸多问题。智媒时代下,新型媒介、多屏互动、人机协同治理等优势为乡村网络文化建设注入新动能。但是也在乡村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动能和新要求的协同共促下,智媒时代通过培养网民媒介素养、培养人才队伍、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等方式冲破乡村网络文化建设的阻碍,打造充满乡村网络文化自信力、文化智慧力的乡村文明,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参考文献院1 周跃辉.党的二十大精神读本七一客户端暨 党课参考全媒体系列党课二十讲第六讲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J.党课参考,2022(Z1):82-94.2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15):2

33、5-303 十部门印发 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 年)J.乡村振兴,2022(2):20-21.4 习近平.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J.孔子研究,2014(5):4-8.5 山蕊蕊,马婷婷.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路径探析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23(1):53-57.6 富新梅.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研究J.西南金融,2023(7):81-93.7 詹海宝,孙江,郭梦圆.基于人机协同的网络文化安全治理新模式J.传媒,2023(15):75-77.8 张守信,高坤.县级融媒体中心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J.中国编辑,2023(6):85-90.9 马旸.乡村精准扶贫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12):210-212.渊上接 175 页冤18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