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讲 发展心理学几种重要的理论精神分析理论 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 .弗洛 奥地利医生兼心理学家精神分析的创建者。(一) 精神层次理论 弗洛伊德将人类的精神活动划分为理论上的三个区域,意识(Conscious),前意识(Preconscious) 潜意识(unconscious)。这些区域好象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意识(Consciousness) 意识是相对于存在而言的人脑的功能, 是人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它既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 它既涉及觉知的各种直接经验,如知觉、思维、情感、欲望;也包括对这些内容和自身行为
2、的评价。;意识可以支配我们的行动,去达到一定的目标。这些可以看作是对意识的形象描述。 意识是我们可以觉察的思想,情感和对外在环境的感觉。指心理的表面部分,是同外界接触直接感知到的一纵即逝的心理现象。无意识 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它是指个体没有查觉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它既包括对刺激的无意识,也包括无意识的行为。l 意识是心理结构的表层,它面向外部世界,是由个人当前觉知到的心理内容所组成的。 潜意识)指被压抑的欲望,本能及原始冲动以及其替代物(如:梦、癔症)。潜意识是意识无法触及的思想、本能冲动、情感以及幻想等等,是高度集中注意力也无法觉察的内容 潜意识的主要特点是非理性、冲动性、无道德性、反社
3、会性、非逻辑性、非时间性、不可知性、非语言性 这些由于社会标准不容许,得不到满足,就被压抑到潜意识中,无意识领域中的内容不是被动、僵死的,而是极其活跃,并随时都企图进入意识领域。它们虽然不为本人意识到,但并没有消灭,而是在潜意识中积极活动,追求满足,所以潜意识是人们经验的极大贮存库,是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甚至包括个人和整个民族的命运、这是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基础。前意识(preconscious) 它是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中间环节,是我们在注意力高度集中时才能被我们觉察的精神活动。 潜意识很难或根本不能进入意识,前意识则能进入意识,所以前意识到意识尽管有界限,但没有不可逾
4、越的鸿沟。 它的基本功能是监督和防备那些会引起焦虑的潜意识内容欲望和本能侵入我们的意识当中, 它的工作方式有两种,要么完全阻挡(压抑的抑制)潜意识内容的通过,要么当意识丧失警惕时在将潜意识内容改头换面以后再予以放行,伪装而迂回的渗入意识。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开始时是以潜意识与意识之人间的矛盾为支柱的。弗洛伊德在精神层次理论的三分法之外,进一步提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类精神功能结构的三分法。 (二)人格结构理论(structural):本我(id) 自我(ego) 超我l 这是一种生物冲动,是人的原始力量的来源,延续个体和种族生命的本能是“生活本能”,或者称为力比多。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学会了通
5、过与外界的交往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和欲望。l 自我(Ego)是本我得以与外界接触的唯一心灵之路。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处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一面产生于本我,一面连接着现实l 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学会不凭冲动随心所欲,学会考虑后果,考虑现实作用,这就是自我的作用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即考虑现实作用,使个体能适应实际需要来控制着活动方式。l 自我之所以这么重要是由于它具有次级思维过程,自我的次级思维过程比本我的初级思维过程具有较多的组织性、完整性和逻辑性。它包括感知、逻辑思维、解决问题和记忆。例:计划未来的行动,回忆过去的经验等l 而初级思维过程中充斥的许多矛盾,例如儿童处于干渴、饥饿状态,机体就会产
6、生紧张,当他们在等待喝水、吃奶时,本我会产生一种幻觉出现了希望的目标从而通过幻想得到满足。l 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代表理智和深谋远虑 l 行为遵循现实为原则,协调,即:自我的工作是满足id冲动但以考虑情景现实的方式进行。自我是内在需要与外部现实之间的中介,自我功能很大部分是意识的。l 自我在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各部分自由活动。 超我(superego)l 超我来自于自我,又超脱自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其主要职能就在于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 超我由两部分构成,即自我理想(eoidea)和良心 (consciense)。自我理想是积极的,良心是消极的。
7、自我理想突出生活的道德标准,良心负责惩罚违返自我理想的行为。这些主要是儿童受父母的是非观和善恶标准“同化”的结果。l 自我理想是以奖励的方式形成的。当儿童心目中的道德观念与父母的道德观念相吻合,他的行为符合父母的美的标准时,父母就给予奖励,从而就会形成儿童某种自我理想,自我理想对儿童的奖励是自信、自豪感。l 良心则是通过惩罚的方式形成的,当儿童心目中的观念与父母所鄙弃的观念相一致时,即当这些观念或行为出现时,父母就要给予惩罚,从而使儿童在心灵上受到责备,行为受阻止。良心对儿童的惩罚是内疚感,偶然自残或自虐行为。超我(superego)单纯的自我是不足以控制本能的,必须在人格结构中增加一种力量,
8、这种力量来自于儿童在父母或其他成人交往时,接受的外来的行为准则,即自我理想和良心,自我和超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其中自我控制着本我的盲目激情,以保护机体免受伤害,而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这里体现着文化教育、宗教教义、道德标准以及社会情感对儿童发展的规范作用。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有机整体、本我派生出自我、自我又派生出超我。反过来超我管束自我,自我约束本我 这三种成分共同活动,在一个正常人身上,本我、自我和超我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因而
9、能较好的适应生活,应付体内外的各种刺激。l 精神动力理论认为,那些在特定情景下引起人们矛盾情感的事件会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去。l 这个发展过程主要有三个阶段。 首先是无法解决的冲突的出现,如AnnaO对女教师厌恶与需要尊重的矛盾,这被称为心理冲突的常形。接着这些冲突被强行压抑, 最后这些被压抑的冲突以变化了的方式,如AnnaO潜意识地用长达六个月不饮水的精神症状来表达她对女教师的厌恶和愤怒,这被称为心理冲突的变形。l 压抑了的心理冲突或表现为神经症症状(如焦虑、恐怖等)或表现为病理性的人格特征(如攻击性、敌意、冷漠或表演化)。(三)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是一个本能决定论者,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
10、能,尤其是性本能,弗洛伊德所说的“性”与一般人所理解的性是不同的,大多数人认为“性”与“生殖器”的含义相近,而弗洛伊德认为“性”除了与生殖活动有关之外,还包括吮吸,大小便、皮肤触模等凡是能直接或间接引起机体快感的一切活动。l 在他看来,个体的许多活动都是与性有关的,因此,人们把弗洛伊德看成是泛性论者。l 弗洛伊德将“性本能”称为力比多(Libido)认为它是一种能量,并藏在本我之中,力比多要达到成熟,真正行使生殖职能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l 由于力比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集中投放的部位不一样,这些不同的部位被称“性感带”l 所以弗洛伊德根据里比多发展经过“性感带”为标准,把里比多的发展分为五
11、个阶段l 有时婴儿虽然不饥饿也会把手指或其它能抓到的东西塞到嘴里去吮吸、咀嚼。l 这种寻求口唇快感的自然倾向就是性欲的雏形。弗洛伊德又将口唇期细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0-6个月,此时期儿童还没有现实的人和物的概念,世界仿佛是无对象的,只是渴望得到快乐和满足。 后期是6-12个月,这一时期儿童开始分化人和物、开始认识自己的母亲,母亲的到来会感到快乐,离去会感到焦虑。l 例:吮吸、哺乳、哭叫过多就可能发展成依赖人或纠缠别人的人格。若口欲满足太差,就可能形成一种紧张与不信任的人格。l 在弗洛伊德看来,成人乐观,开放、慷慨等积极的人格特点和悲观、被动,退缩、猜忌等消极的人格特点都可以从这个发展阶段偶然产
12、生的事件中找到原因。l 这个时期性感带转移到肛门,婴儿可以在大小便时体验到快乐。在父母对婴儿施行排便训练之初,婴儿总是反抗,然而婴儿最终会接受这一训练养成了用厕所的习惯,这时性感带也从肛门转移。l 在这一时期弗洛伊德特别要求父母注意对儿童大小便训练不宜过早,过严。因为在父母训练婴儿排便时,婴儿总是反抗,如果父母与婴儿间的冲突总是很强烈,可能导致所谓的肛门人格。 一种是肛门排泄的人格特征,如表现为邋遢、浪费、无条理和放肆,另一种肛门便秘的人格特征,如过分干净、过分注意条理和小节,固执小气。 前生殖器期(phallic stage) (36岁l 就是对异性父母的一方有了强烈的爱和占有的渴望,而对同
13、性父母的一方则想有排斥,将其赶走甚至让其死去的愿望。但是父母双方是一对夫妻,又都是他所需要的重要的人。l 这就构成了孩子与父亲和母亲之间的三角关系。而在此之前的婴儿阶段,孩子主要面临的是与母亲的两人关系。 前生殖器期(phallic stage) (36岁)l 俄狄浦斯情结可以来解释每个人都经验到的“渴望” 抑制及“爱恨交织” 的感觉,且都需要在其中找到平衡点。l 在三角关系中男孩对母亲是渴望的,但他又要节制自己的欲望,抵御母亲带来的诱惑。l 对于父亲是攻击和排斥的,但同时又害怕受到他的惩罚和报复(被阉割),并进一步产生内疚感 。 前生殖器期(phallic stage) (36岁)l 父亲应
14、该平静的享受孩子对母亲的迷恋,不必感觉被威胁,并随时准备好做儿子的榜样,同时接纳儿子对他的攻击渴求和贬抑。l 父亲作为儿子认同的对象,使得他逐渐接受父母本是夫妻,自己无法第三者插足。l 自己需要认同父亲作为男人的方式一样,走自己成长的路,成为一个男人,去寻找自己的另一半-自己所爱的女人。 l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得放弃了俄狄浦斯情结,男孩和女孩开始各自以同性父母为榜样来行事,弗洛伊德将这种现象称为“自居作用”。l 此时儿童进入潜伏期,其性的发展便呈现一种停滞的或退化的现象。这个时期,口唇期、肛门期的感觉,前生殖期的恋母情结的各种记忆都逐渐被遗忘,被压抑的性感觉差不多一扫而光,因此,潜伏
15、期是一个相当平静的时期。l 在这一时期,虽然性力冲动默默无闻,但是他并没有消失,而是转移到另外的目的,例如学习、游戏、体育运动及同辈团体活动等社会允许的活动中。l 这是一种升华作用,是性力比多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更有目的的作用。l 生殖阶段这个时期个体最重要的任务是摆脱父母的控制,建立自己的独立生活l 寻求同龄伙伴的友谊 试图建立长期稳定的性关系两种发展危机在力比多的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两种危机:固着(affixation)和倒退(regression)。 固着是指力比多由于在某一阶段得到过度满足或过度失望而停留在原先的阶段,不再继续发展到下一个阶段。 倒退是指发展到下一阶段的力比多又倒流回先前停顿
16、的地方。l 在弗洛伊德看来一个人的个性或人格在五岁左右就已经形成了,所以早期力比多的发展无论是固着还是倒退都是不正常的现象,其结果是导致人格发展受到影响。 l 弗洛伊德终生从事著作和临床治疗。他的思想极为深刻,研讨问题中,往往引叙历代文学、历史、医学、哲学、宗教等材料。他思考敏锐、分析精细、推断循回递进,构思步步趋入,揭示出人们心灵的底层。这就是精神分析的内容极其丰富的根源。l 传统的、学院式的心理学对心理的研究往往缺乏人味,而精神分析理论关心人的生活,关心人心灵深处的动机和能量,表达了科学对人性的呼唤。有人问弗洛伊徳,怎样才算是正常的人?他回答道:To love and to work.(爱
17、情和工作。)仔细想想吧,它有多么深刻! l 精神分析的意义: 早期的心理研究仅涉及可观察的外在的行为和理性的思维。最大的贡献是对无意识动机的以探究。l 创造性的把神经症与被压抑到无意识的矛盾情感相联系。l 把对心理学的研究扩展到对人的情感、欲望、动机等深层心灵的研究。l 强调了儿童早期经验和父母教育对儿童成年心理的影响。二 埃里克森(E.H.Erikson) 与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l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他提出新的人格发展理论中,更强调广阔的社会背景、自我和理智的力量对人格发展的作用,他强调人性的可塑性l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要经历八个有固定顺序的阶段,每一个阶段(特定阶段)都有一个发展任
18、务(转折点、危机时期),这些任务都是由个体的生物成熟与社会文化要求之间的冲突产生的。 如果儿童解决了冲突、完成了任务,就获得了积极的品质,转而进入下一个发展任务。上一个任务的顺利完成有利于下一个任务的顺利完成;如某一个阶段的任务完成不好,可在以后的发展阶段继续完成。l 每个发展任务都有积极和消极的两个端点(适应与适应困难),健康的人格倾向积极的那一端 1.基本的信任对不信任(02)l 婴儿的发展任务就是培养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l 婴儿出生后是否能得到成人的悉心照顾,他们的需要是否能得到及时的关注与满足,这是他们人格发展的第一个转折点。l 需要得到满足使婴儿体验到安全,感到世界的可靠安宁,尤其
19、是在良好的母子互动过程中,会产生基本信任感。 1.基本的信任对不信任 (0 2 ) l 基本信任感是“对自己和世界的一般态度,是对他人的基本信任感及对自己的基本可靠性”,它是健康人格发展的基础。l 对受到适当的爱和关注的婴儿来说,世界是美好的、充满爱意、是可以接近的。l 然而,有一些婴儿从来就没有得到他们所需要的关注和照顾,这就使他们产生了基本的不信任感。这些婴儿在今后的一生中都会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疏远和退缩),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别人。 母亲的焦虑和安宁可移情传递给孩子。2. 主动性的儿童,独立地、善于自我表现。这些活动扩展了儿童的生活范围,使他们感到自己的力量,发展了独立自主的能力(获
20、得个人控制感和对外界施加影响的认识)。l 但同时儿童还在许多方面依赖于成人,并由此而感到疑虑。2.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 (2 4 岁) l 要使儿童获得自主性,就要让他有一定的行为自由,允许他去干力所能及的事。如果成人对孩子限制过严、批评太多、惩罚过分,就容易使儿童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产生自认为无能的羞耻感。例如,对孩子遗尿或尿湿裤子过分批评,就会使他产生羞耻感。l 自我控制感是自由意志的开始。具有较强自主性的儿童,在他们以后的生活中,将很愿意掌握自己的命运,自信他们能向艰难困苦挑战,并战胜它们。l 相反,羞怯和怀疑的儿童将永远是追随者,他们依赖性强,缺乏果断性,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在激烈的
21、竞争中难以取胜。3.主动性对内疚 (4 7 岁) l 这一段时间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性,形成良心与性别角色l 主动性与儿童在前一阶段获得的自主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随着儿童主动性的发展,他们会体会到完成一项任务的喜悦。l 儿童在扩展自己的活动范围时往往闯入别人的范围,与别人的自主性发生冲突,这时就会产生内疚感。不能形成主动性的孩子,就会产生内疚感,他们缺乏主动性,总是依赖别人3.主动性对内疚 (4 7 岁) l 成功的解决主动性与内疚这一危机,会促使雄心壮志的产生和目标感的形成。l 良心也是在这一段时间发展起来的,他使自己在摆脱父母控制时由良心来指导,这样能加强儿童自主性的发展。l 此时儿童
22、已开始意识到男女有别,并学会担任适当的性别角色。埃里克森认为,儿童虽然对自己的异性父母有浪漫的爱慕之情,但从现实的生活中逐渐认识到这种情绪的不现实性,由此产生对同性父母的认同感,并按其模式去行动,由此建立适合于自己的性别角色。4.勤奋对自卑(712岁)l 在这一段时间为了完成学业任务,儿童必须勤奋努力,但同时又害怕失败,这种勤奋与自卑的矛盾过程这个阶段的危机l 如果学习中屡遭败绩、常受批评,就容易形成自卑感,对自己天分和能力的不欣赏。l 这个时期影响儿童的主要因素已不是父母,而是同伴、学校和其它社会机构5.自我认同感对角色混乱(1218岁) l 自我认同感就是一种对自己是谁、在社会上有何地位、
23、将来会怎么样等自我形象、自我历程的稳定的自我体验。青少年期是自我同一感发展的关键期。l 它可以理解为社会与个人的统一,个体的主我与客我的统一,个体的历史性任务的认识与其主观愿望的统一;5.自我认同感对角色混乱(1218岁) l 青少年时期可能是人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以前他们只是对游乐场感兴趣,遇到问题也简单。 青少年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观察与新的思考方法,他们经常考虑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们从别人对他的态度中,从自己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逐渐认清了自己。此时,l 他们逐渐疏远了自己的父母,从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中解脱出来,而与同伴们建立了亲密的友谊,从而进一步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产生
24、 种内在的连续之感,也认识自己与他人在外表上与性格上的相同与差别。认识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这就是同一性,即心理社会同一感。 5.自我认同感对角色混乱(1218岁) l 埃里克森认为,这种同一感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以及了解自己与各种人、事、物的关系,以便能顺利地进入成年期。否则就会产生同一性的混乱。l 如:怀疑自我认识与他人对自己认识之间的一致性;做事情马虎,看不到努力工作与获得成就之间的关系。 同一性混乱,还表现在对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看不清,要么持对立情绪,要么盲目顺从等。在两性问题上也会发生同一性的混乱,认识不到两性之间的同一与差异等。 6.亲密对孤独 (18
25、30 岁) l 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阶段,这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阶段。l 亲密感,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包括友谊与爱情。亲密的社会意义,是个人能与他人同甘共苦、相互关怀。亲密感在危急情况下往往会发展为一种互相承担义务的感情,它是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l 如果一个人不能与他人分享快乐与痛苦,不能与他人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不相互关心与帮助,就会陷入孤独寂寞的苦恼情境之中。 7.繁殖对停滞(中年)l 这是中年期与壮年期,是成家立业的阶段。在这里繁殖不仅是指生育和照顾孩子,而且指在工作中创造事物和思想的能力。这是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阶段。l 这一阶段有两种发展的可能性,一种
26、可能是向积极方面发展,个人除关怀家庭成员外,还会扩展到关心社会上其他人,关心下一代以至子孙后代的幸福。他们在工作上勇于创造,追求事业的成功,而不仅是满足个人需要;l 另一种可能性是向消极方面发展,即所谓“自我专注”,就是只顾自己以及自己家庭的幸福,而不顾他人的困难和痛苦,即使有创造,其目的也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8.自我完善对绝望(老年)l 这是老年期,亦即成熟期。这是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阶段。如果消极成分多于积极成分,就会产生失望感,感到自己的一生失去了许多机会,走错了方向,想要重新开始又感到为时已晚,痛不胜痛,于是产生了种绝望的感觉,精神萎靡不振,马马虎虎混日子。 l 埃里克森在分析每
27、个阶段肘,都提出一些积极的建议。例如,他认为,一个人不应该对任何人都信任,不信任感也有一点用处,有了不信任感后,对于外界的危险会有一种准备,对于外界不愉快的事情可有一种预期,否则一遇社会挫折就感到不可思议或束手无策,不利于自我的成长。但埃里克森认为,在人际关系中信任与不信任感要有一定的比例,信任感应该多于不信任感,以有利于心理发展。 l 儿童的勤奋感中也应该有一点失败的经验,以便今后能经受住失败的挫折,但又不能过分地经常地遭受失败,经常失败就会产生自卑感。 l 埃里克森特别注重第一阶段和第五阶段在人生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父母对儿童的高质量的关心,是培养信任感的关键。所谓的“高质量”的关心,指
28、的是敏感、及时、充分的身体抚摸和情感交流,重要的是亲子交往的质量而不仅仅是指交往的数量。l 第五阶段是同一性整合的阶段,其整合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人生的质量。埃里可森说:只有一种坚实的内在同一性才标志着青年过程的结束,而且也才是进一步成熟的一个真正条件;一个人获得了同一性,就意味着他取得了内外的平衡和适应能力,对自己和对他人、对社会环境能从容地适应。与同一性相对立的是同一性混乱,意味着这个人内外失调,难一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他可能会逃避生活,或经历失败、挫折。l 以上是埃里克森自我发展的八个阶段,从中可以看到自我的形成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也可以看到自我与社会生活在个体人格发展中的作用。他的八个阶
29、段是他临床经验的总结,尚缺乏严格的科学事实作依据,但比起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生物学观点来,侧重了社会文化因素在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他的理论有相对的合理性,在西方心理学界有相当太的影响。 评价l 埃里克森系统阐述了自我的形成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也阐明了自我与社会生活在个体人格发展中的作用。l 他的八个阶段是他临床经验的总结,尚缺乏严格的科学事实作依据,但比起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生物学观点来,侧重了社会文化因素在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他的理论有相对的合理性,在西方心理学界有相当太的影响。 l 有研究表明,埃里克森自我发展的八个阶段在具体的年龄段上的划分有些偏前,因此如果我们看到自己所属
30、的心理发展阶段小于自己的生理年龄时不必沮丧。 三.皮亚杰(Jean Piajet) 与认识发展理论瑞士学者皮亚杰基于对儿童的长期观察和研究,最先系统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理论。l 他把基本的认知单位称为图式(schema),即信息存储的形式或结构l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智力起源于他们的动作或行为,智力的发展就使儿童与经常变化着的、要求其不断作出新反应的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l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认知机制具有结构和机能两的方面。其结构就叫“认知结构”,而其机能包括“同化”和“顺化”。认知结构:是指个人(主体)在感知及理解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对外界事物作
31、出反应的组织方式。图式:图式是认知结构组织的最基本单元,是个体对一个事件基本要素和相互关系的抽象表征。动作图式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认知过程:非习得性的对经验加工和反应,使图式不断得以完善。同化与顺化是互补过程,两者的平衡,就叫“适应”。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就是生物适应的延伸,是人类作为主体对环境适应的新的能力。机能不变性的基本含义是适应的本质不变,变是为了更适应,而适应本身没有变。l 认知结构是一种机能结构,不是解剖结构。虽然我们不能对它作生理解剖,但它确实在发挥作用。究其成分,是逻辑-数学经验抽象而成的结构。l 认知结构从哪里来的呢?皮
32、亚杰认为,认知结构既不是先天地预成在人的头脑中,也不是由外部的客体简单地复印在人脑中的。认知结构产生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什么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呢? 人,作为认知的主体在同化的活动中经过多次的重复和概括,就会形成一种动作的格式。格式与格式之间趋向综合和协调,就产生认知结构。因此,在结构形成的过程中,同化是极重要的机能。同时,顺化也是不可缺少的。 同化保证认知结构的连续性,顺化产生认知结构的创造性; 同化保证认知结构的量变,而顺化产生认知结构的质变。l 认知结构形成后,具有两个方向不同的活动:外向建构是主体把认知结构运用于外物,使客体纳入主体结构之中,属同化。内向建构体系主体对客体
33、的顺化。双向建构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动态过程,而同化和顺化又是不可分割的机能。 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而不同的认知结构则构成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并不是所有儿童都在同一年龄完成相同的阶段。然而,他们通过各个阶段的顺序是一致的。前一个阶段总是达到后一个阶段的前提。阶段的发展不是间断的跳跃,而是逐渐、持续的变化。 认知发展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阶段的 主要特征和成就 感觉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67岁至11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上)l 感觉运动阶段(02岁):婴儿主要是依靠感知和动作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经过这一阶段的发展
34、,婴儿从一个反射的机体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符号思维的机体,也既从反射机体过渡到反映机体。l 他需要逐渐完成把自己从客体中区分出来,寻找刺激物和延长对有趣景象的注意时间,客体永久性获得,对因果关系、时间和空间的简单推理,不在眼前、复杂行为模仿的开始,出现想象游戏和符号简单的思维前运算阶段(27岁):符号功能的发展,语言的符号作用,直观解决,以不可逆性和自我为中心为特征的思维,开始获得数守恒概念并开始获得类别思维和找出关系的能力具体运算阶段(67岁至1112岁):质量、长度、重量和体积的守恒,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化和获取他人角色的能力,分类和序列(使物体成为有序的系列)进行具体运算的逻辑思维形式运算
35、阶段(1112岁以上):灵活性、抽象性、验证假设、对复杂推理和问题解决中可能性选择的考虑。感觉运动期(sensorimotor stage,02岁)小儿通过与周围事物的感觉运动性接触,即通过他加于客体的动作所产生的结果来认识世界。 (下接第九页)(上接第八页) 此期又按不同的特点分为6个亚阶段:反应练习(01月):初生婴儿以自身拥有的自发运动和一些基本的遗传性反射动作为基础,反复练习以适应环境。例如吸吮乳汁的动作由不协调到逐步熟悉。 初级循环反应(14月):当婴儿偶尔从某些反射活动中获得乐趣时,他会不断重复这一动作,并扩大范围.例如从吸吮奶头,到吮指及其它东西 二级循环反应(48月):婴儿为再
36、现某一有趣的结果而重复相同的动作,例如为使挂在床上的玩具摆动,婴儿会反复踢它 二级图式的协调(812月):婴儿协调已学会的动作,试图为达到某个目的而行动.例如儿童为抓到某个物体,能先推开别人挡在该物前面的手,再抓住它(已有客体永存概念)。能由意图或思想促发行为,标志着严格意义上的智力活动的开始。 三级循环反应(1218月):小儿通过主动试验,探索新方法以解决问题和了解事物的本质。例如儿童从不同的高度松开手中的物体以观察物体的下落 心智组合(1824月):以感觉运动性行为向智能活动过度的时期,小儿在解决问题时,能先在心中打好步骤,再开始行动,而不是盲目的重复试验。开始运用语言。l 运筹前期(pr
37、eoperational stage,27岁)小儿开始使用语言等符号记忆和储存信息,但还不具备逻辑思维能力 概念前期(24岁)小儿随语言的增加,开始该环境中的刺激物以新的意义,如把玩偶作为小朋友,把木棍当步枪。此期小儿思维的特点是自我为中心 直觉思维期(47岁)小儿已掌握了较丰富的概念,但对事物的感知仍限于具体,尚不能演绎推理。例如,当着小儿的面,把一个矮而粗玻璃杯中的珠子倒入另一个高而窄的玻璃杯,并告诉其杯中的珠子没有增加或减少,小儿仍会说第二个杯子里的珠子多;同时此期小儿对因果关系的推理往往是不现实或错误的,例如小儿把自己生病住院与不听家长的命令相联系具体运筹期(concrete oper
38、ational stage,711岁)儿童能用一个法则解决相同类型的问题。例如:掌握10以内加法和十进位法,即能运算多位数的加法 逻辑思维还仅限于具体的事物。例如以上面所举的例子为例,运筹前期小而认为两个杯子中的珠子不相等,而此期得小儿认为两个杯子中的珠子数相等。获得永恒概念(数字、重量、体积) 形式运筹期(formal operational stage,12岁 )皮亚杰认为青春期时达到最终思维形式或思维成熟的时期。儿童不仅能思考具体的(现实的),也能思考抽象的(可能发生的)的事物。这就使得青春期儿童能过在解决问题之前,预先制订计划,运用科学的论据来思考不同的解决方法,并推测预期结果。 l
39、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是一种稳定的、无意义的错觉,表现在一切领域中。当代儿童受现代科学知识的影响,具有很多的新名词,但并没有消除思维中的自我中心。l 单纯的知识传授也不能消除自我中心。只有在活动中儿童不断地协调自己与外界的关系,才能逐步解除自我中心。l 每个阶段都有自身的自我中心,在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一次解除就终生受用。而且,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保证消除自我中心的。这取决于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水平。l 对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深刻涵义及意义,可以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不断地开发。我们侧重于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评价他的理论。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揭示、对儿童思维特点的描述、对儿童创造力的讴歌、对儿童教育的重视、对儿童发展的尊重,对儿童研究方法的创新,无不给我们以理性的振撼。皮亚杰学说的地位 对其方法论的批评:“临床法”的局限性 年龄的低估 形式运算思维的普遍性 年龄 性别 能力与表现之争形式运算思维是否认知发展的最后阶段。8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