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解直1. (2012江苏镇江6分)如图,AB是⊙O的直径,DF⊥AB于点D,交弦AC于点E,FC=FE。 (1)求证:FC是⊙O的切线;
(2)若⊙O的半径为5,,求弦AC的长。
2 (2012四川巴中10分)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以AB为直径的⊙O经过点D,E是⊙O上一点,且∠AED=45°。
(1)判断CD与⊙O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若⊙O的半径为6cm,AE=10cm,求∠ADE的正弦值。
3(2012福建福州12分)如图,AB为⊙O的直径,C为⊙O上一点,AD和过C点的切线互相垂直,垂足为D,AD交⊙O于点E.
(1) 求证:AC平分∠DAB;
(2) 若∠B=60º,CD=2,求AE的长.
相似与圆
1 (2012广西北海10分)如图,AB是O的直径,AE交O于点E,且与O的切线CD互相垂直,垂足为D。
(1)求证:∠EAC=∠CAB;
(2)若CD=4,AD=8:
①求O的半径;
②求tan∠BAE的值。
2(2012山东聊城10分)如图,⊙O是△ABC的外接圆,AB=AC=10,BC=12,P是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作BC的平行线交AB的延长线于点D.
(1)当点P在什么位置时,DP是⊙O的切线?请说明理由;
(2)当DP为⊙O的切线时,求线段DP的长.
3 . (2012湖北恩施12分)如图,AB是⊙O的弦,D为OA半径的中点,过D作CD⊥OA交弦AB于点E,交⊙O于点F,且CE=CB.
(1)求证:BC是⊙O的切线;
(2)连接AF,BF,求∠ABF的度数;
(3)如果CD=15,BE=10,sinA=,求⊙O的半径.
4 (2012江苏泰州12分)如图,已知直线l与⊙O相离,OA⊥l于点A,OA=5,OA与⊙O相交于点P,AB与⊙O相切于点B,BP的延长线交直线l于点C.
(1)试判断线段AB与AC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2)若PC=,求⊙O的半径和线段PB的长;
15. (2012湖北黄冈8分)如图,在△ABC 中,BA=BC,以AB 为直径作半圆⊙O,交AC 于点D.连结DB,过点D 作DE⊥BC,垂足为点E.
(1)求证:DE 为⊙O 的切线;
(2)求证:DB2=AB·BE.
【答案】解:(1)连接OC,
∵FC=FE,∴∠FCE=∠FEC(等边对等角)。
∵OA=OC,∴∠OAC=∠OCA(等边对等角)。
又∵∠FEC=∠AED(对项角相等),
∴∠FCE=∠AED(等量代换)。
又∵DF⊥AB,∴∠OAC+∠AED=900(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
∴∠OCA+∠FCE =900(等量代换),即∠OCF =900。
∴OC⊥CF(垂直定义)。
又∵OC是⊙O的半径,∴FC是⊙O的切线(切线的定义)。
(2)连接BC。
∵AB是⊙O的直径,∴∠ACB=900(直径所对圆周角是直角)。
∵OB=OC。∴∠OBC=∠OCB(等边对等角)。
∵∠OCB=∠ACB-∠ACO=900-∠ACO=∠OCF-∠ACO
=∠FCE,
∴∠OBC=∠FCE。
又∵,∴。
又∵⊙O的半径为5,∴AB=10。
在Rt△ABC中,
∴。
【考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对项角的性质,直角三角形两锐角的关系,切线的判定,圆周角定理,锐角三角函数定义,勾股定理。
【分析】(1)要证FC是⊙O的切线,只要FC垂直于过C点的半径,所以作辅助线OC。由已知条件,根据等腰三角形的等边对等角性质,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的关系,经过等量代换即可得到。
(2)构造直角三角形ABC,由等量代换得到∠OBC=∠FCE,从而得到,应用锐角三角函数知识和勾股定理即可求得弦AC的长。
【答案】解:(1)连接BD,OD,
∵AB是直径,∴∠ADB=90°。
∵∠ABD=∠E=45°,∴∠DAB=45°,则AD=BD。
∴△AB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OD⊥AB。
又∵DC∥AB,∴OD⊥DC, ∴CD与⊙O相切。
(2)过点O作OF⊥AE,连接OE,
则AF=AE=×10=5。
∵OA=OE,∴∠AOF=∠AOE。
∵∠ADE=∠AOE,∴∠ADE=∠AOF。
在Rt△AOF中,sin∠AOF=,
∴sin∠ADE= sin∠AOF =。
【答案】解:(1) 证明:如图,连接OC,
∵ CD为⊙O的切线,∴ OC⊥CD。∴ ∠OCD=90°。
∵ AD⊥CD,∴ ∠ADC=90°。∴ ∠OCD+∠ADC=180°。
∴ AD∥OC。∴ ∠CAD=∠ACO。
∵ OA=OC,∴ ∠ACO=∠CAO。
∴ ∠CAD=∠CAO,即AC平分∠DAB。
(2) ∵ AB为⊙O的直径,∴ ∠ACB=90°.
又∵ ∠B=60°,∴∠CAD=∠CAB=30°。
在Rt△ACD中,CD=2,∴ AC=2CD=4。
在Rt△ABC中,AC=4,∴ AB===8。
连接OE,
∵ ∠EAO=2∠CAB=60°,OA=OE,∴ △AOE是等边三角形。
∴ AE=OA=AB=4。
【考点】切线的性质,平行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圆周角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锐角三角函数定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分析】(1) 连接OC,由CD为⊙O的切线,根据切线的性质得到OC垂直于CD,由AD垂直于CD,可
得出OC平行于AD,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出∠CAD=∠ACO,再由OA=OC,利用等边对等
角得到∠ACO=∠CAO,等量代换可得出∠CAD=∠CAO,即AC为角平分线。
(2)由AB为圆O的直径,根据直径所对的圆周角为直角可得出∠ACB为直角,在Rt△ABC中,
由∠B的度数求出∠CAB的度数为30°,可得出∠CAD的度数为30°。在Rt△ACD中,根据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由CD的长求出AC的长,在Rt△ABC中,根据cos30°及AC的长,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定义求出AB的长,从而得出半径OE的长,由∠EAO为60°,及OE=OA,得到△AEO为等边三角形,可得出AE=OA=OE,即可确定出AE的长。
【答案】(1)证明:连接OC。
∵CD是⊙O的切线,∴CD⊥OC。
又∵CD⊥AE,∴OC∥AE。∴∠1=∠3。
∵OC=OA,∴∠2=∠3。
∴∠1=∠2,即∠EAC=∠CAB。
(2)解:①连接BC。
∵AB是⊙O的直径,CD⊥AE于点D,
∴∠ACB=∠ADC=90°。
∵∠1=∠2,∴△ACD∽△ABC。∴。
∵AC2=AD2+CD2=42+82=80,
∴AB==10。
∴⊙O的半径为10÷2=5。
②连接CF与BF。
∵四边形ABCF是⊙O的内接四边形,
∴∠ABC+∠AFC=180°。
∵∠DFC+∠AFC=180°,∴∠DFC=∠ABC。
∵∠2+∠ABC=90°, ∠DFC+∠DCF=90°,
∴∠2=∠DCF。
∵∠1=∠2,∴∠1=∠DCF。
∵∠CDF=∠CDF,∴△DCF∽△DAC。∴ 。∴DF==2。
∴AF=AD-DF=8-2=6。
∵AB是⊙O的直径,∴∠BFA=90°。
∴BF==8。∴tan∠BAD=。
【考点】切线的性质,平行的判定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圆周角定理,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分析】(1)连接OC,由CD是⊙O的切线,CD⊥OC,又由CD⊥AE,即可判定OC∥AE,根据平行线的性质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即可证得∠EAC=∠CAB。
(2)①连接BC,易证得△ACD∽△ABC,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即可求得AB的长,
从而可得⊙O的半径长。
②连接CF与BF.由四边形ABCF是⊙O的内接四边形,易证得△DCF∽△DAC,然后根据
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求得AF的长,又由AB是⊙O的直径,即可得∠BFA是直角,利用勾股定理求得BF的长,即可求得tan∠BAE的值。
【答案】解:(1)当点P是的中点时,DP是⊙O的切线。理由如下:
连接AP。
∵AB=AC,∴。
又∵,∴。∴PA是⊙O的直径。
∵,∴∠1=∠2。
又∵AB=AC,∴PA⊥BC。
又∵DP∥BC,∴DP⊥PA。∴DP是⊙O的切线。
(2)连接OB,设PA交BC于点E。.
由垂径定理,得BE=BC=6。
在Rt△ABE中,由勾股定理,得:AE=。
设⊙O的半径为r,则OE=8﹣r,
在Rt△OBE中,由勾股定理,得:r2=62+(8﹣r)2,解得r=。
∵DP∥BC,∴∠ABE=∠D。
又∵∠1=∠1,∴△ABE∽△ADP,
∴,即,解得:。
【考点】圆心角、弧、弦的关系,圆周角定理,切线的判定,勾股定理,垂径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分析】(1)根据当点P是的中点时,得出,得出PA是⊙O的直径,再利用DP∥BC,得出DP⊥PA,问题得证。
(2)利用切线的性质,由勾股定理得出半径长,进而得出△ABE∽△ADP,即可得出DP的长。
【答案】解:(1)证明:连接OB,
∵OB=OA,CE=CB,
∴∠A=∠OBA,∠CEB=∠ABC。
又∵CD⊥OA,
∴∠A+∠AED=∠A+∠CEB=90°。
∴∠OBA+∠ABC=90°。∴OB⊥BC。
∴BC是⊙O的切线。
(2)连接OF,AF,BF,
∵DA=DO,CD⊥OA,
∴△OAF是等边三角形。
∴∠AOF=60°。
∴∠ABF=∠AOF=30°。
(3)过点C作CG⊥BE于点G,由CE=CB,
∴EG=BE=5。
易证Rt△ADE∽Rt△CGE,
∴sin∠ECG=sin∠A=,
∴。
∴。
又∵CD=15,CE=13,∴DE=2,
由Rt△ADE∽Rt△CGE得,即,解得。
∴⊙O的半径为2AD=。
【考点】等腰(边)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两锐角的关系,切线的判定,圆周角定理,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分析】(1)连接OB,有圆的半径相等和已知条件证明∠OBC=90°即可证明BC是⊙O的切线。
(2)连接OF,AF,BF,首先证明△OAF是等边三角形,再利用圆周角定理:同弧所对的圆周角是所对圆心角的一半即可求出∠ABF的度数。
(3)过点C作CG⊥BE于点G,由CE=CB,可求出EG=BE=5,由Rt△ADE∽Rt△CGE和勾股定理求出DE=2,由Rt△ADE∽Rt△CGE求出AD的长,从而求出⊙O的半径。
【答案】解:(1)AB=AC。理由如下:
连接OB。
∵AB切⊙O于B,OA⊥AC,∴∠OBA=∠OAC=90°。
∴∠OBP+∠ABP=90°,∠ACP+∠CPB=90°。
∵OP=OB,∴∠OBP=∠OPB。
∵∠OPB=∠APC,∴∠ACP=∠ABC。
∴AB=AC。
(2)延长AP交⊙O于D,连接BD,
设圆半径为r,则由OA=5得,OP=OB=r,PA=5-r。
又∵PC=,
∴ 。
由(1)AB=AC得,解得:r=3。
∴AB=AC=4。
∵PD是直径,∴∠PBD=90°=∠PAC。
∵∠DPB=∠CPA,∴△DPB∽△CPA。∴,即,解得。
【考点】切线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分析】(1)连接OB,根据切线的性质和垂直得出∠OBA=∠OAC=90°,推出∠OBP+∠ABP=90°,
∠ACP+∠CPB=90°,求出∠ACP=∠ABC,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推出即可。
(2)延长AP交⊙O于D,连接BD,设圆半径为r,则OP=OB=r,PA=5-r,根据AB=AC推出
,求出r,证△DPB∽△CPA,得出 ,代入求出PB即可。
(3)根据已知得出Q在AC的垂直平分线上,作出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MN,作OE⊥MN,求出OE<r,求出r范围,再根据相离得出r<5,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证明:(1)连接OD、BD,则∠ADB=90°(圆周角定理),
∵BA=BC,∴CD=AD(三线合一)。
又∵AO=BO,∴OD是△ABC的中位线。
∴OD∥BC。
∵∠DEB=90°,∴∠ODE=90°,即OD⊥DE。
∴DE为⊙O的切线。
(2)∵∠BED=∠BDC =900,∠EBD=∠DBC,
∴△BED∽△BDC,∴。
又∵AB=BC,∴。∴BD2=AB•BE。
【考点】切线的判定和性质,圆周角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分析】(1)连接OD、BD,根据圆周角定理可得∠ADB=90°,从而得出点D是AC中点,判断出OD是△ABC的中位线,利用中位线的性质得出∠ODE=90°,这样可判断出结论。
(2)根据题意可判断△BED∽△BDC,从而可得BD2=BC•BE,将BC替换成AB即可得出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