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五育融合”视域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路径探究——以必修上第七单元“自然情怀”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536141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育融合”视域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路径探究——以必修上第七单元“自然情怀”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五育融合”视域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路径探究——以必修上第七单元“自然情怀”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67现代教学 2024/12“五育融合”视域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路径探究以必修上第七单元“自然情怀”为例文/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 周姿含【摘 要】本文将视点聚焦于高中语文学科内颇具典型性的以“自然情怀”为主题的必修上第七单元进行分析研究,试图探寻将“智育”与“德育”“美育”“体育”三者分别融合的实践性教学路径。【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路径 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四个方面统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自身便渗透着“五育融合”的思想,实现德、智、体、美、劳之间的融合,能更有效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采用“

2、人文主题”与“学习任务群”双线组织单元结构,课文之间相互联系。在此前提下,本文以“自然情怀”为主题的高一必修上第七单元为出发点,试图在“智育”和“德育”“美育”“体育”之间加强联系,实施融合教育路径。一、“五育融合”视域下的高中语文的教学路径设想本单元写作时间间隔明显,可清晰划分为现当代文学散文创作和古代散文创作两个部分。首先,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我与地坛 群文阅读可让学生们通过读、赏、写获得审美的体验,融合“美育”与“智育”,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的独特艺术创造;其次,赤壁赋 和 登泰山记 两篇古代散文可融合“德育”与“智育”群文阅读,探究如何在苦闷的生活中超然达观,探寻生命的意义;最

3、后,以 登泰山记 为抓手,于“寻找心动景色”活动中开展语言运用学习及户外运动课程,实现“智育”与“体育”的融合。1.天工之“美”“智”与“美”之融合路径设想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我与地坛 三篇文章具备一定的共同点:一是景物描写精彩,情味浓厚,情与景完美融合;二是文辞优美,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三是意蕴深厚,引发读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多方面思考。因此,这三课以“体味自然情怀,寻找心动风景”为学习任务,融合美育与智育教学。针对这三篇文章及现存的教学实例,尝试设计相应的授课方案。学生以“寻找心动风景”为主题,自主选择三篇文章中自己喜欢的风景,用文字、绘画、照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出来,在此过程中逐渐

4、提升基础的审美能力及艺术创造力。围绕着这一基本教学线索,可设置三个活动。活动一:比较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的景和情,完成如下表格。活动二:选择其中一个画面,品味赏析语言,感受散文的语言之美。活动三:结合作者现实状态,圈画出文中抒情议论表达感情的句子,探究作者情感不同的原因。通过以上三组活动,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我与地坛 三篇文章,把握三篇散文中的写景画面及特点,分析“景”“情”关系,在读、写以及自身的加工创造中感受自然之美,品味作品的文辞之美,提升艺术创作能力,实现学生智育和美育的联动学习。2.旷达之“德”“德”与“智”之融合路径设想“德”与“智”两者同样具备天然的统合

5、性,且“德”“智”一体的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拥有为其他各育锚定方向的先导作用。“德育”可从思想上切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还能以行为规范为抓手,为学生个体提供参照,使其成为确立高尚的道德规范。眼前的画面 选取的景物 景物的特点 作者的情感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案例分析学科教学1682024/12 现代教学 在本文选取的高中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当中,赤壁赋登泰山记 等文章所展示的“德”更偏近于一种自洽、超然之“德”,以此为例,更能拓宽“德”“智”相融的丰富性。首先,以单篇深读为切入,带动群文整合,梳理赤壁赋情感起伏变化的脉络,把握写景、抒情、说理融合的特点,学会分析景与情融合的方法,体会作者复杂

6、的内心世界和旷达自适的人生态度;同时,梳理所学的黄州时期苏轼名篇,探究群文间的共同精神特质,思考苏轼在被贬谪的苦闷中是如何实现精神突围,达到旷达超脱、乐观自适的状态。其次,比较两篇文章,探究苏轼和姚鼐在山水美景中寄托的情感,感悟文中蕴涵的哲理,比较分析两位作者不同的人生轨迹。学生能够了解到苏轼是儒士,姚鼐是文人,都从现实的困境中实现了精神的超越。苏轼借景浇心中之块垒,实现了精神上的旷达;姚鼐借着人生志趣,以登泰山之景辞旧迎新,放弃了官场,迎接新的生活,走向人生转折点。学生在比较两位作者共性特征中,探寻生命的意义,探究如何在苦闷的生活中超然达观,实现了“德育”与“智育”的融合。3.刚健之“体”“

7、智”与“体”之融合路径设想人的发展分为心理和身体两个方面。“体育”的任务不仅是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要在活动中培养体育精神。因此,教师可在具备关联性的智育课程中展开基本的体育活动,从而让课程更具融合性与趣味性,以此提升学生的热情与活力。在“自然情怀”单元中,登泰山记 是实现“智育”与“体育”融合的文本。教师可先带领学生分析文本中的字句,感悟作者登山之难。作者于十二月“乘风雪”,走“四五十里”,登“七千多石级”,可见泰山山势高峻、路程漫长,即使攀登中“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作者也没有放弃攀登,最终登上山顶,欣赏到了美丽的泰山夕照图。学生借此体会到作者勇敢顽强、执着坚毅的精神,于语言品味学习中培

8、养体育精神。在学习完第七单元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对人文、山水自然的感悟,从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真正登山临水,寻找自己最心动的景色,进而写一篇写景抒情散文,用文字表达自己个性化的感悟。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写景抒情散文评价量表。此项活动中,学生于智育中走向自然,增强体质;于“寻找心动景色”活动中构思文章,获得心灵慰藉的人生启示,能更好地表达自我,实现了“智育”与“体育”的融合。二、“五育融合”高中语文教学路径的评价及反思1.“五育融合”高中语文教学路径的方案评价及总结本文根据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经验设想出的方案策略可视为一次基础性的初步构思,其原点扎根于高中语文课程自身的综合性和融合性,在坚守本学

9、科专业性的前提下,展开向内的二次挖掘及向外的拓展。事实上,这也是目前学界针对“五育融合”这一命题普遍持有的立场和态度。可以预见,随着“五育融合”的阶段性发展,这一保守性立场或被挖掘出更为广泛的可能性,最为显见的表现也许是授课形式、教育工具、课程环节、作业布置等方面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学情境、课程活动、评价机制等核心环节的变动。这些改变无疑将会给教育者带来更多的授课方案及创新空间,大大激活教育的活力与热情。外部形式的改变同样存在催生出内容进一步改变的良性循环可能性。同样以高中语文课程为例,当“五育融合”机制发展到一定阶段,或可从现有的专业课程内部挖掘“五育融合”的内涵路径,转换为以“五育融合

10、”为大方向,打破单元课程的限制,将拥有统一融合性的课程有机串联在一起,设置成为专科项目,重新设计授课方案,将适应“体育”“劳育”的户外环节和综合多媒体等手段的“美育”“德育”内在的关联于一处,从而形成更具综合性的融合路径。2.“五育融合”的未来挑战题及应对策略“五育融合”的提出及带来的思考热潮无疑是令人振奋的,但该命题的推进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及挑战。教师是“五育融合”这一命题的探索者与实践者,要践行“五育融合”的策略,教师需要打破课程之间的壁垒,让自己从原有的专业限制中跳出来,去了解、去钻研更为综合的教学门类。这种要求对教师而言,无疑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次将能力与素质进行综合化、多元化提升的机会。参考文献:1 李 素 敏,张 思 远.我 国“五 育”思 想 的 历史脉络、基本特征与未来展望 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23(05).(本文编辑:张涵诚)案例分析学科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