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美育与智育融合的实施策略——以《春江花月夜》一课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535744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美育与智育融合的实施策略——以《春江花月夜》一课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美育与智育融合的实施策略——以《春江花月夜》一课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65现代教学 2024/12案例分析学科教学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美育与智育融合的实施策略以 春江花月夜 一课为例文/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 刁诗琪【摘 要】本文以 春江花月夜 一课的教学实践为例,以美育为支架,以智育为内核,落实新课标中“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核心素养,具体呈现美育与智育在古诗词情境化教学中的融合。【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当前,“五育融合”成为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针和实践途径。而在高中古诗词的教学实践中,“五育融合”的视域亦能带来许多新启示。在部编版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古诗词诵读单元中,春江花月夜 一课与“五育融合”的教学理念尤为契合。本

2、诗浑然天成地将四幅画卷交融在一起,随着韵脚的转换,诗歌不着痕迹地从自然之美转入人文哲思,又转入普世的情感主题,全诗仿佛一幅山水长卷,一节婉转优美的乐章,一组饱含哲理的箴言。面对这样一首“孤篇压全唐”的古诗作品,教师在教学中既应注重学生对美的感受,又应当启发其对人生的哲思。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尝试以美育为支架、以智育为内核的方式进行设计,将美育与智育在情境化教学中融合,进而落实“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核心素养。一、因声激趣:以音乐美创设情境,唤起感知基于 春江花月夜 一课的教学重点是由诗中的优美意境启发人生哲思,而其中对美的欣赏感知更为直观,明显易于对抽象哲思的理解,围绕审美展开的任务

3、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台阶和支架。在新课导入环节,笔者播放古筝名曲 春江花月夜 开头片段,以直观的音乐美激发学生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意识。同时,笔者设定具体情境,让学生扮演“乐评人”角色发表评论,写下一个四字词语概括音乐片段之美,并进行简短分享与相互点评。设计此环节的意图是利用多元艺术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同时构建起感受美、鉴赏美的情境。古曲 春江花月夜 虽然与张若虚此诗没有直接的承继关系,但也是围绕着题目中五个核心意象展开的艺术创作,因此音乐与诗歌的意境之美实有共通之处。在这一环节,有学生品评出了音乐中的“柔和舒缓”“缠绵悱恻”;有学生听到了曲中的“盛唐气象”“大气开阔”;有学生将音乐与张若虚诗歌内容做

4、联系,将音乐的婉转描述为“明月流霜”“滟滟随波”“春江千里”。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审美能力,让审美感受和审美鉴赏在情境化的任务中得到落实,同时为接下来对诗歌意境美的鉴赏搭建台阶。音乐和诗歌都是传情达意的艺术形式,都能唤起学生的联想与想象,通过对音乐美的感知,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画面与意境,更深刻地体会和共鸣诗歌所蕴涵的审美元素和情感韵味。二、因美生情:以画面美为支架,品读鉴赏春江花月夜 全诗就像一幅流动的长卷,既有月光洒满江畔花树的优美自然图景,也有月光笼罩下更具故事性的小楼相思图和舟中思归图。因此在设计整体理解任务时,笔者采用了以图画为支架来整体感知、引领解读的形式。

5、为了落实这一环节,笔者首先在课前请学生完成了一项预习任务:发挥想象,简笔手绘诗歌中的任意一个场景,或者结合诗歌文本,对教材配图做分析。设计此任务的意图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审美能力,基于对诗歌内容的初步解读,将古典诗歌的语言形式转换为具象可感的审美对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多数学生都选择完成第一种任务,并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创造与想象,体现出了一定的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课堂具体实施中,先由学生完成研读任务,自主梳理诗中的四幅图景并进行分享交流。在生成性对话中,师生共同梳理出 春江花月夜 一诗的四幅图景:1662024/12 现代教学 春江美景图“春江潮水连海平”至“汀上

6、白沙看不见”。江畔哲思图“江天一色无纤尘”至“但见长江送流水”。楼上相思图“可怜楼上月裴回”至“鱼龙潜跃水成文”。扁舟思归图“昨夜闲潭梦落花”至“落月摇情满江树”。此时,学生已经建立了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够以四幅图景为纵轴,更顺畅地深入诗歌文本,展开鉴赏品读。在这一环节中,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学生预习作业中的优秀作品,请相关学生做思路与创意分享,并从中穿插赏析问题,挑选关键点进行点拨。可以说,有了亲身的审美创造经验之后,再反观张若虚诗中描摹月光的诗句,学生对其妙处有了更深的体悟,真正认可诗歌的语言美与境界美。三、因思促智:以哲思为内核,提升思维品质春江花月夜 中最广为传颂的无疑是“江畔哲思

7、图”部分,其中由自然景物引发的宇宙人生哲思一直为后代评论家赞叹不已。在完成对全诗语言美、意境美的鉴赏之后,再次精读这一部分对于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很有意义。在这一环节中,笔者采取多文本对比研读的模式,并以小组讨论分享的形式,激发学生的交流与思考,对诗中哲理作进一步思辨。第一篇对照文本是李白的名诗 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思考任务:李白与张若虚诗中的感慨有什么相通之处?第二篇对照文本是学生在高一学习过的苏轼 赤壁赋 片段:(客)“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子)“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

8、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研讨任务:张若虚江畔哲思图中对人生的思考,是更接近 赤壁赋 中的“客”,还是更接近“苏子”?李白的 把酒问月 与张若虚诗中元素基本相同,哲理表达比之张若虚虽略显单薄,但都是基于月之不变与人之变化,对自然长久、人生短暂所作的思索,因此在设计这一组对比阅读时主要着眼于两者间的相似性,以启发学生对 春江花月夜 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理解。第二组对比阅读则更加复杂。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中有比李白更深入的“哀而不伤”的宇宙意识。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赤壁赋 中苏子与客关于永恒的对立观点,恰好能

9、够成为学生理解张若虚诗歌的一个台阶。在面对亘古不变的明月和开阔的江水时,客有感于自身的短暂渺小,发出对个体有限性的悲叹,而苏子则看到了不变的“物与我皆无尽”,这与张若虚诗中“人生代代无穷已”之意恰恰是相通的。借由两篇文本的对读,学生得以由旧知启发新知,在语言交流与表达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四、因写续思:以创造为余音,培育核心素养课堂上的各个环节主要落实了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审美能力的锻炼,在课后作业中则可以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想象力,基于对诗中意境美、画面美的认知进行再创作实践。学生可从以下两个任务中自行选择其一:阅读闻一多 宫体诗的自赎 一文,选取一个特定角度切入,为 春

10、江花月夜 撰写一篇文学短评;根据诗歌中四幅图景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创作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两项作业的目的都是为了落实“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核心素养,侧重点略有区别:前一项作业偏重于落实“审美鉴赏”的素养,通过文学短评的书写,让学生运用正式的文学鉴赏语言,完成对诗歌的独立品评赏析,这是基于课堂内容的更高要求。后一项作业偏重于落实“审美创造”的素养,通过不同文体之间的改写,给予学生充分余地,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以美生情,以写促思,语文的特殊育人价值正在于此,除了传授“硬知识”,更要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维品质,达成美育与智育的双重目的。参考文献:1 邹俊.高中古诗词情境化教学策略探究 J.语文建设,2018(29).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3 李泽厚.美的历程 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本文编辑:张涵诚)案例分析学科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