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既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诗学探微.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253529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PDF 页数:40 大小:2.6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既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诗学探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既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诗学探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既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诗学探微摘要: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战乱不断、国家分裂的非常不幸的时期,但也是一个思想异常活跃、精神生活空间开阔、文化环境较为宽松的时期。在这一时 期,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文论都走向了自觉,其中山水文学的异军突起也带来了山水诗 学的大发展。山水诗学在汲取先秦两汉的比兴、比德思想及道家“味象。思想精华的 基础上,逐渐系统化、完整化,淡化了山水自然与政治的关系,摆脱了诗教传统,深 人探讨了自然与人、自然与文学艺术的关系,并及时总结和肯定了魏晋以来山水文学 的艺术实践的成果。魏晋南北朝山水诗学有如下几个特征,首先,一反前此将山水自 然用作伦理道德或者道本身的比附载体,而将山水自然的形式美加以强调,以审美的 态度看待山水自然之美;其次,发展了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物感”理论为“感物”理 论,强调了山水文学创作中情感的核心作用;第三,从理论上肯定了山水有助于文思,认为山水为“文之奥府二魏晋南北朝山水诗学的集大成者是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物 色篇中系统地总结了先秦至魏晋以来山水自然文学的创作经验,创造性地思考了自 然山水与创作的关系,使山水诗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物色篇除肯定山水自然/的形式的审美意义、肯定山水为“文之奥府”之外,最重要的是他全面发展了中国古 代文论中的“物感”理论为“感物”论I另外,物色篇对创作构思的诗人感物、心 物交融,以及物色的表现方法也进行了系统阐述。与西方山水文论思想相比,魏晋南 北朝的山水诗学体现了中国古代文论家的人文精神,为中国古代文论打上了人文关怀 的烙印。关键词:山水诗学,物色;“感物”说;心物交融1Communion Between Poets and SceneryNature Poetics in The Period of Wei-jin and The Nan-bei Dynasties Abstract:The period of Wei-jin and The Nan-bei Dynasties is a miserable period during which there were continuous wars and the nation is disunion,while it is a fortunate period during which people can enjoy their freedom,of thinking and get rid of die control of conventional idea.The literature and its theory come into independence in the period.The poetics of nature environment literature in the period of Wei-jin and the Nan-bei Dynasties is develop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creating of natural environment.Based on the Confucianism and laoist theory before Wei-jin period,it assimilates their soul and comes to systemadsm and integrality.It impairs the affection which politics makes to the nature,escapes away from the tradition of educating people through literature,deepe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e and literature,concludes the experience of poem creating,and affirms the achievements of nature literature creating since Wei-jin dynasty.There are several peculiarities about the poetics of nature.They are as the follows:First,it pays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beauty of nature against the tradition that regarding nature as the symbol of morality,ethic or gospel.It looks on the beauty of nature with the aesthetic attitude.Secondly,it develops the theory of touching off by scenery,and emphasizes the sensibilities as the core of literature creating.Lastly,it believes that nature is the source of artists*afflatus,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function of nature in literary creating.The theory of Liu Xie is representative,whose theory lies in the chapter of Scenery in his great works named Literary Creating like carving dragon.In the chapter of Scenery,he concluded systemically the creating experience of nature literature which lasted from the Xian-qin period to Wei-jin period,and considered creative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cenery and literature.So his theory made the nature poetics reach the climax.The greatest achievement of Scenery is its development to the theory of touching off by scenery.And whats more,it clarified systemically the creating process of nature literature,from the beginning of touching off by scenery to the end of expressing the beauty of nature.Communion between poet and scenery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in this process.Compared with the western theory of nature literature,the nature poetics of Wei-jin and The Nan-bei Dynasties manifests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ancient Chinese theoretician of literature.The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theory is marked with the humanisuLkey words:nature poetics;scenery;theory of touching off by scenery;communion between poets and scenery2引言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战乱不断、国家分裂的非常不幸的时期,但也是 一个思想异常活跃、精神生活空间开阔、文化环境较为宽松的时期。自从东汉末年儒 学一尊的地位动摇,经学本身也经历了从繁琐注诚到义理化的改造之后,各种思想便 纷纷出现。玄学虽然消磨了一代士人的意志,但也使他们从前辈的军旅情怀中摆脱出 来,进入座谈,使得这一时期理论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同时它也创造了中国文艺 思想史上令人神往的辉煌。佛学也在这时迅速发展,它自然而从容地融入中国的思想 发展中,参与了文艺思想的创造。思想的自由与开放造就了艺术的高度繁荣。在文学 方面,最令人瞩目的文学皿就是山水文学的异军突起。偏安江南的社会心态和闲适、富裕的庄园生活,培养了士人崇尚明秀之美和高雅的生活情趣;玄、佛合流直接促成 了玄言诗的发生。人们对待山水自然的态度随之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他们既通过欣赏 山水之美满足自己的审美精要,又借山水悟道,寻求超脱尘垢、摆脱尘网的人生境界。至元嘉、永明时期,山水娱悦之风空前发展,在诗文中广泛地表现山水之美成为一种 时尚。人们以欣赏的眼光流连自然美景,倘佯于山水之间,以墨彩描画其妩媚多姿的 形态和颜色,以诗文抒发独立不羁的个性和洒脱的情怀。山水文学终于摆脱了玄学的 影响而独立,山水诗学也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走向了自觉。从建安到永明,山水文 学思想就是这样顺着重抒情、重技巧、重文学特质的方向逐渐发展,走过了一段很长 的路程。一、山水文学:山水自然的感性抒发一由自发到自觉文学是人为了提升自身而以审美方式呈现出的一种创造新的话语系统的活动,以 审美方式提升人自身是文学活动的核心内容。通过文学活动的过程,不断进行内在心 理重构、重建,挖掘和实现自身潜在的本质力量,使人的能力逐步全面地得到提高,这正是魏晋南北朝山水诗学所体现的一种精神价值。但是,这种将审美人格文化建构 与对山水自然的审美观照联系起来,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的。我们知道,“自 然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对立的,人们同它 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P35)。这说明人最初是处于一种异化的状态中,但人凭借自己有目的的、自觉的劳动,不但改变了自身的生存状态,而且肯定和发展 了人不同于动物的本质。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女娟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展现的是我们祖先和大自然作斗争的悲壮场面,而“神农尝百草”、“后 稷艺五谷”则表现了他们谋求生存的顽强意志。通过改造自然,开发和利用自然,人 类使自身的本质力量得到了充分体现。不过这种为了实现生存目的所进行的征服自然 的斗争,只具有功利性质,不带有审美性质。然而,人类通过劳动不断认识自然、改 造自然,不断使自然“人化”,也同时也逐步认识自己,改造并提升自己。自然逐渐成 为人自身本质力量的体现,自然界中的山水、自然物和自然现象也就逐渐进入人的审 美视野,并最终成为审美对象。1、文学中的山水自然古代的中国,就其文化性质而言,是属于农业文化类型。自然经济之下的农业生产,使得人们面对着秀丽的山川河流,首先想到的不是论语所描述的那样“溶乎沂,风乎舞萼”的陶醉和享受,而是它对于农事的损益。中国最早出现于原始祭词里的有 关山水的内容,不是“嫌与淆,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茴兮”(P150)的悠然愉悦,而 是“土反其宅,水归其壑”的殷殷祈祷。由此可见,上古的人们不但没有闲情逸致去 欣赏拥抱着他们的山水,甚至相反,他们因为自身力量的弱小而对山水采取着一种敌 视态度。这种敌视又因为原始先民的泛神论的影响而转为对自然的崇拜或恐惧,使得 人们无法用审美的目光去打量它们,我们在诗经的某些作品中,仍然可以看到那 时人们对于山水厌恶和恐惧的“余悻”。例如,“河之广矣,不可泳思,汉之永矣,不可 方思”(P13)e春秋战国时代,生产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提高使得人们一定程度上 从繁重的劳动得到解脱,同时物质财富的相对丰富也助长了人们对于精神的需求,尤 其是当时社会较细致的分工出现,一部分人从直接的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在此社会 背景上,自然的山水便在人们眼里渐渐脱去了神秘的外衣,或多或少地进入了人的审 美视野。诗三百篇,题中见山的B首,见水的(包括水名,如江汉)有11首,诗 句中涉及山水的则远不止此数山与水,有的作为方位,有的仅标识诗中人物所在的 环境,军数作为“起兴”之用,还不具备欣赏山水美的明确意识,如“关关雎鸠,在河 之洲.(P1)写男女之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P9)状新婚之美;与亲人 6话别,则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P275);叙嘉宾相聚,则有“呦呦鹿鸣,食 野之苹。”(P259);“桑之未落,其叶沃若”(P95)写女子之美等等对此,钱钟 书先生说:“三百篇有物色而无景色,涉笔所及,止乎一草、一木、一水、一石,”,3J(P181)o只有小雅斯干第一节前四句,虽然作“起兴”之用,也可当作天然图 画欣赏:“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P322),译成现代语便是:流水清清小溪涧,林木幽幽终南山。绿竹苍翠好形胜,青松茂密满山峦。可看作一首 独立的山水诗。其特点是古简明快,尤其擅长用双声、叠字渲染最醒目的山川景物之 色彩,突出自然景物最感人的姿态,可说是景物描写的滥觞。这时文学中对山水自然 的描写是片断的,作为烘托物而非独立的纯粹审美对象出现的,是自发的。自屈原橘 颂之后,出现了将“物”作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作品,如荀卿的云赋、蚕赋,宋 玉的风赋等。屈原描绘景物常借助于驰骋想象和瑰丽的辞藻,善作渲染烘托,并 溶情于景。如“深林杳以冥冥兮,猿数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第一册P257)、“冯昆仑以瞰雾兮,隐岐山以清江,惮涌湍之磕磕兮,听波声之汹汹”1211(P238)、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第一册P251),等等。在景物声色状 貌的描绘中,表现了诗人寂寞孤高和悲慨忧愤的情思。宋玉于九辩之中继承了屈 原的写景风格,在第一、三、六等章里反复叙写秋景。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 草木摇落而变衰,燎愫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沆寥兮天高而气潜,寂寥兮 收潦而水清。”(第一册P264),细致入微地描写了深秋的凄清肃杀与离别的惆 怅。由此可见,先秦物赋的主观色彩和比兴意味很浓,寄寓了创作主体的志趣情操,申述了创作主体的道德观念和政治理想。其物象的描写往往服从于说明事理的需要。这时文堂史对山水自然的描写是片断的,作为烘托物而非独立的纯粹审美对象出现的,是自发的。在西汉之前,中国人对于山水自然的审美是间接的,对其审美意蕴的开发是 功利性的。它没有脱离农业文化造就的胎衣,而只是从特定层面上发挥出了它的文学 作用。这就是为后代诗学家所津津乐道的比兴寄托。这种情形至汉代有了明显的变化。首先是“品物图貌”之风渐盛,物赋从数量上 也有较大的增长。如汉书艺文志收西汉“杂禽畜六兽昆虫赋”18篇、“杂鼓琴剑 戏赋”23篇、“杂器械草木赋”33篇等。西汉辞赋家在夸张声貌方面达到了极点,最有 代表性的是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极尽搜奇炫博、罗列铺排,肆意夸诞,以术松视惊 听,恰如刘勰所言“诡势瑰声,模山范水,字必鱼贯”、“辞人而淫而繁句,东汉抒情 小赋出现之后,风气有了变化。如张衡归田赋:“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隔 7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仓庚哀鸣,交颈颉顽,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第一册P354),写景古朴清新,抒情气氛浓郁。强烈抒清的诗如古诗十九首、抒情小 赋的出现,意味着文学的抒情特征、其功利的性质正在被逐渐发现,同时也意味着 山水文学由自发向着自觉的方向、非文学的思想向着文学思想开始转变。2、山水文学正式把山水作为文学上的独立的纯粹审美对象,并借之以表现人的情怀,始于汉 末魏初。随着经学束缚的解除、正统观念的淡化,思想解放的潮流荡涤着传统思想的 同时也激发了士人人格自主独立的意识,僵化的内心世界让位于一个感情细腻丰富的 世界。重个性、重欲望、重感情,强烈的生命意识成了建安士人内心生活的中心。于 是,在人的自觉的同时有文学自觉的出现。人和自然的山水有了直接的审美方面的接 触。魏晋至齐梁,状物之诗、文、赋比之汉代,其势更张。类书中初学记多卷从 笔墨纸砚到刀枪剑器,从青苔浮萍到桃李松竹,从羹饼珠玉到狗兔鱼龙猴子蝉萤等等,近六十种品目中收汉至齐梁咏物诗赋一百余篇,尤以魏晋宋齐为多。只鹦鹉类,就有 弥衡、曹植、颜延之、谢庄为之作赋。曹植、鲍照还各作芙蓉赋一篇。魏至宋齐,咏物的文学作品在形式和技巧方面日益绵密精巧。五言诗在建安时代兴起,至梁钟嵯 终以“五言为众作之有滋味者“对这一时期文体兴衰作了定论,而其中山水诗的兴起 则是“物色”描写走向成熟的标志。在此,首先做出贡献的是曹操.是他首先将山水 自然不是作为一种道德的象征而是作为一种情感和胸怀的载体加以对待。他的步出 夏门行观沧海是第一首全篇写景的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河澹澹,山岛耸 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河灿烂,若出其里。”(第二册P238)诗中的山水草木日月等已经不是“仁、智、勇、正、义”的简单比附,而是一种心胸和人格的外化.而当一种外在的美作为人格内在的象征出 现时,山水自然文学也就产生了质的飞跃。之后,庾信的观石鼓诗,湛方生帆入 南湖诗以及陶渊明的游斜川、桃花源记并诗等都作了很好的后继.魏晋山水 自然文学尽管在方法上仍然遵循着前人的比喻兴奇,但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魏晋文人 不苒把山川景物仅仅作为单一意义的物象和观念的类比,而是大多把它们化为自身的 性格内容,从而在审美中去反省和观照。在技巧方面,此时的山水诗文也摆脱了此前 对象征意义的直接表露,而将审美情趣渗透于自然景物的描写之中。诗经、楚辞中的 8山水是一种比兴性的间接审美和直观照相式的描写,也就是所谓的“论山水则循声而 得其貌。而魏晋时代文人则于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注入自己的人格品性。正始玄学把 哲理引入文学,在文学中开始表现老、庄的人生境界。事实上正是它把一种独特的审 美趣味带到了文学中来。刘勰文心雕龙有:“宋初之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 水方滋。”其实是不准确的。山水意识、山川自然成为独立的纯粹审美对象正是建立在 老、庄的人生情趣之上的。它将文学引导向了于山水自然中寻找人的对象化形象,中 国山水自然文学才能最终独立。诗品称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在其诗歌作品中状写的山林、田舍、豆菽、花草,多为诗人乡居和躬耕时的即兴即景之作,有别于观览名山大川的山水诗,归入田园一派。将田园生活的题材带入诗中,是陶渊明的一大贡献。前此,只有民歌 中有少量作品表现农耕生活,如诗经中的七月。陶渊明作为土人,却不是优游 山林的富足名土,自然之于他,并不仅仅是山川林木,更多在与田陇村巷、牛羊鸡犬。他把田园生活之美之趣,大量带入诗中:开荒南野际,收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城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庭户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归 园田居之一)(第二册P327)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展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之三)(第二册P328)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第五)41(第二册 P335)一由此可见,陶诗写景不取山川瀑泉的雄奇壮丽,也不取怪石奇峰的玲珑剔透,而 是重在表现山林田园的宁静、清新与创作主体心灵恬淡率真的和谐统一。山间霜露、村落炊烟、扶苑的林木以至微风好雨、狗吠鸡鸣,无不充满了宁馨的美感,无不与诗 人心灵相通、与诗人生命一体!同时,在晋末已见端倪的山水诗,至刘宋时期空前繁荣,其中成就最高的当推谢 灵运和鲍照。谢灵运创作了大量山水诗,虽也有玄理现出其中,但谢诗突出了景物的色调之美,生动刻画了错落有致的动态与静态、纵向与横向的景物画面。中国山水诗第一批传世 名句,都出自谢灵运笔下,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乱流趋 9孤屿,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等等。如此清新亮 丽的诗句,与他同时代的诗人鲍照对之赞赏有加:“谢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隔了 两个朝代的梁简文帝萧纲亦说:“谢客吐言天拔,出于自然。”钟峰在诗品中列谢 诗于上品,说;“尚巧似,逸荡过之。”、“若人兴多才高,寓目辄书,内无乏思,无外 遗物。然名章迥句,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会。臂犹青松之拔灌木,白玉 之映尘沙,未足贬其高洁也。”山水终于通过谢灵运之笔,更添迷人魅力。谢灵运是把 山水作为审美对象来表现,他的山水诗中,山水是文学描写的主体。正是这些描写的 情思韵味,其形、声、色刻画的生动性及其所表现出的和谐之美,为后世山水诗提供 了摹写的范本。谢诗的结尾往往是议论,且往往涉及玄理,这表明山水诗此时尚不成 熟,是从玄言山水向审美山水过渡的必然阶段,但谢灵运的山水情怀使中国的士人对 山水之美产生如痴如醉的向往,不再是以玄对山水,而是以情对山水了。抒情的倾向 很快扩及整个文坛,至鲍照而完全消弭了玄学的影响。鲍照是一位出身寒族但具有强烈情感的诗人。他的社会地位和身世经历是其诗较 少宫廷色彩而更多慷慨悲凉的格调。诗品称鲍照“善制形状写物之词 他在写景 上与谢灵运风格迥异,自成一家,尤善作全篇抒写,山川状貌错落有致,形象丰富完 整。如望孤石:“江南多晚谷,杂树茂寒峰。朱华抱白雪,阳条熙朔风。蚌节流绮 藻,辉石乱烟虹。泄云去无极,驰波往不穷诗中寒峰雪景与暖谷春意错迭交映,奇 妙而绚丽;再如望水,“流驶巨石转,湍回急漠上”写水流之急湍,造愈生动,另U 出心裁;又如秋日示休丈人,“回风灭且起,卷蓬息复征”写风骤止骤起,静而复 动,都是其这一特色的绝佳的明证。而代出自蓟北门行,“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 扬。马毛缩如峭,角弓不可张”(P356),前两句总写边地荒漠的劲风,是宏观远景,后二句写战士身边的弓马,是近景,远近结合,生动而有层次,其风度格调直逼唐代 边塞诗。鲍照山水诗主观色彩浓厚,感情饱满激切,其抒情特色外露、强烈,流畅而 节奏急速。在看下面两首:严风乱山起,白日欲还次.魄雾蔽穷天,夕因峰寒地.烟盛有成氢,精光无明异。风急用对空,机禽稍相弃.(冬日)181(P96)-含啸对雾岑,延梦倚峰壁.青男摇烟树,穹跨负天石.霜崖灭土膏,金涧测泉豚.旋渊抱星汉,乳实通海碧.(从登香炉峰)闻(P97)前一首诗借萧索凋零的景物抒发出身寒末、饱受摧抑、生活道路险恶的横懑,后 一首诗驰骋奇伟想象,辞采瑰丽浓艳,气调驱迈挺拔。)0山水自然之诗在表现自然美方面趋于成熟,而陶、谢、鲍三分天下,其后各流派,或宗一脉,或兼取所长。宋齐两代诗人,如颜延之、谢惠连、谢庄、王融、谢跳、任 昉、沈约等,都有山水名作,其中数谢跳成就最高。他既宗师谢灵运,又兼取各家所 长。女口:“余震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复春洲,杂英满芳甸J(F390晚登三山 还望京邑)、“天明开秀挈,澜光媚碧堤。风荡飘莺乱,云行芳树低。”(P98)(登 山曲),风格清新流丽,画面声色相间、动相济,有谢灵运遗风;而游东田中“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馀花落”(P98)则有类陶潜。他的 宜城郡内登望等诗苍凉凄切,抒情气氛浓郁。谢跳既博采众长又有自己的风格。他的诗审美意象清新明丽,情思格调明净潇散,流露着秀气。除上文所引诗句有此特 色外,再如观朝雨:朔风吹飞雨,萧条江上来.既酒百常观,复集九成台.空漆如薄雾,散漫似轻埃.平明振衣坐,重门尤未开.耳目暂无抚,怀古胜悠哉,武翼希舞而,乘流畏1曝斑。动 息无兼遂,歧路多徘徊.方同战胜者,去翦北山菜.这首诗写晨起观雨引发的归隐情怀,在空深潇洒的朝雨中,一切都像在雨雾中净 化了,尘世的纷扰被轻轻抛开,诗人敞开怀抱与大自然融合,心境是何等宁静和谐!描写山水的文体除诗赋之外,骈文、散文中记游也为数不少。如谢灵运游名山 记、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等就是这方面的名篇。地理志中对山川名胜与地方风物 记载与描写往往有很高的文学性,郦道元的水经注堪称这类作品的代表。面对竣峨峭拔的崇山峻岭,面对着或奔流或轻潺的大河小溪,土人们自然地借助 诗、文、信札予以尽情的描写、寄托和抒情。偏安的生活环境、明丽的江南山水,玄、佛信仰的人生境界等因素,形成了一种崇尚潇散明秀、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同时,也存在过于追求形式美的倾向,常常由于片面追求艺术形式和技巧而流于“讹诡”、柔 靡与繁冗。对于从建安到齐梁在文学上的这一发展趋势,隋人李谓曾给隋文帝上书,说:魏之三祖,更尚文辞,忽人君之大道,好雌虫之小艺.下之从上,有同影响,竞 聘文华,遂成风俗.江左齐梁,其弊弥其,责戚辟愚,唯务吟咏.遂笈遗理存异,寻 虚逐微,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落之形;积案乱箱,唯是风云 之状。以傲诞为清虚,以竦情为鼬绩,指儒素为古拙,用辞赋为君子.我文笔日 繁,其政日乱。(F3)李谭的说法虽含谏上之意,颇多否定贬抑之词,但是却概括出了从建.安到齐梁以 11来文学的发展趋势和特色:君上提倡,下臣影从,吟咏山水自然,蔚然成风。追求傲 诞,提倡缘情,尚用儒素,好用辞赋,“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是其特点。甚至于 对其“文贵形似”的致命弱点的看法也是一针见血“文笔日繁”。李谓谆谆劝谏,指出这种做法是“忽人君之大道”的,是背离了诗教传统的,但也从反面肯定了建安 至齐梁的文学的非功利的审美趣味。山水自然文学形成的寓情于物、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与中国古代文学抒情多于 叙事的特点相联系,为山水诗学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二、魏晋南北朝山水自然与文学创作关系的理论思考中国上古时代虽然有了自然美的意识,但是,与上文山水自然文学的发展历程一 样,人们对山水自然的审美从“善的概念所含有的那种规定根据”的“合目性到“不 依赖概念而具有普遍传达性的愉快南T59广 的自由审美,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 种对于山水自然的理性思考是几乎伴随着对于山水自然的感性表达一同成长的。1X魏晋之前的山水自然观1)“君子比德”储家山水自然观先秦时期是我国自然美学思想发屣的起始阶段。儒家重名教、重伦理道德,在和 自然的接触中,时时以道德、名教审视着周围的L切,可以从自然界中发现某种与道 德相联系的性格,形成比德的自然审美观。儒家以山水作为道德精神的比拟、象征加 以欣赏春儒家诗论所言“比兴”密切相关这一时期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及代表人物 孟子、荀子等人的自然审美观基本代表了先秦时期儒家的自然美学思想,并对后世的 自然审美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孔子在论语中没有明确地谈到自然美的问题,但我们从他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说法以及其它有关材料中可以窥见孔子关于山水自然的态度。论语雍 也2中有这么一段话:子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n“(p683)将山、水并提,可见当时孔子对山水之美已有所感,并将山、水当作了思想感情 的对应物。孔子的话本来是从“君子”的人格修养上来说明“知者”与“仁者”不同 12的品格特征,但在他的说法中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是人们的精神品质不同,对自然 山水的喜爱也就不同,另一层是特定的自燃对象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其 具有某种和人的精神品质相似的特点的缘故。清人刘宝楠论语正义释之为:“知 者乐水者,乐谓爱好,言知者性好运其才知以治世,如水流不知已止也。仁者乐山者,言仁者之性好乐如山之安固,自然不动而万物生焉。知者动者,言知者常务进,故动。仁者静者,言仁者本无贪欲,故静。知者乐者,言知者役用才知,成功得志,故乐也。仁者寿者,言仁者少思寡欲,性常安静,故多寿老也。”这种山水审美不是停留在自然 山水的外部形象层面,而是着眼于从山水的样态中发觉出合乎社会道德的内在精神美。然而孔子在美学史上第一次揭示了人与自然有着内在的同形同构,从而可以互相感应 交流,这正是审美的一种心理特点。孔子在论语中还说过:“岁蓑前后知松柏之 后凋也”皿(P687);“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1103 CP677)等,这些 同样是从人的伦理道德观去比附自然现象,以道德的眼光看待自然,把自然现象看作 是人的某种精神品质的表现和象征。不论山、水、北斗、松柏抑或是其他自然现象,只要它同人的某种精神品质、情操有同形同构之处,都可能为“君子”所“乐”。这种“乐”显然不是某种功利上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感应、共鸣,也就是人对自然的审 美的感受和愉悦。作为后继者,孟子在继承孔子“比德”的山水自然审美观的同时,又作了进一步 的发挥。孟子离娄章句下载:除子日:“仲尼亟称于水,日水哉,水载!何取于水也?”孟子曰:“原泉混湍,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 雨集,沟泠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落子耻之1103(P743)孔子在观察水时,意在比附人的精神品质,把水的自然态势看作是人的精神品质 的表现和象征,而盂子的解释则是从自然规律中联想到社会现象,从而悟出哲理。孟 子分析了客观存在的河水和雨水。由于河水有本有源,可以滔滔不绝地奔流,注满沿 途的沟坎洼地后,不分昼夜直归大海;而雨水则不同,雨季之时,雨水也能使泡塘充 盈,可是因为无源无本雨季之后用不了多久即会干涸。因此,无源之水只有暂时的 声势,不是真实的有本之水。这就是有“本”之水“源远流长”的道理。孟子之意是 君子贵有本,学问有源,无本无源之学却先声夺人,“君子耻之”。孟子认为孔子屡次 赞颂水的原因就在于一个“本”字,这比上述诸书的阐释更进了一层,旦更为生动、深刻。13荀子似乎没有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水”的感想,而是引述孔子的联想:荀子宥 坐篇记载孔子论“君子”何以观水时说:夫水,大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潞也坤下,裾拘必楣其理,似义;其恍恍 乎不流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的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 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J 1111(P582)这实际上正是对孔子以山水比德思想的阐发。在荀子法行篇中还记载了孔 子在回答子贡为什么“贵玉”而“轻琮”时的一段话,子贡问于乳子曰:“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琅者,何也?为夫壬之少而艰之多邪?”孔子目:“恶!蜴,是何言也?夫君子岂多而强之,少而贵之哉!夫壬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来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岁,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琅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板然,辞也.故虽宥琪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诗日:有念君子,温其如王此之谓也J 1111(p583)荀子如此表述,是运用他的“君子比德”说(法行篇以“玉”言“君子比德”),以人的品德与山水的品德相互比较,相互生发。在荀子的思想中,极为强调人的后天 教育和个性修养。荀子不同意孟子人性本善之说,认为人性本恶,必须通过后天的教 育才能完善人格之美,而后天的修养主要是靠学习儒家的经典如诗乂书、礼乂 乐、春秋等。这些经典中的某些精神,可以从大自然中某些景物的性质中得到 类比和启发,人们可从这些自然景物中获得感应,观照自我,从而净化情操,受到教 育。这样,荀子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山水比德自然观,另一方面却也忽视了自 然美本身对人类的精神价值。到了汉代,“比第”说发展到了高峰。先是大儒董仲舒将荀子的表述加以补充发挥,冠以山川颂之题,见于其煌煌大著春秋繁露(卷十六”接着,西汉传诗 四家之一的韩婴亦有大至相同的文字见于韩诗外传(卷三西汉末年刘向的说 苑杂言又出现了大同小异之说:“天智者何以乐水也?,日:“泉源溃溃,不释条夜,其相力者;演理而行,不遗 小间,其似持平者;动而下之,其似有礼者;赴千初之娶而不疑,其似勇者;障防而清,其似知命者;不清以入,衅洁而出,其似善化者;众人取乎品类,以正万物,得之则生,失之则死,其似有德者;淞或渊渊,裸不可测,其似圣者;通润天地之间,国家以成:是 知之所以乐水也。诗云:,思乐伴水,薄采其茹,鲁侯决止,在伴饮酒乐水之谓也J m(P939)“夫仁者何以乐山也?日:“天山茏孙哪 万民之所观仰.草木生焉,众物立焉,飞禽萃焉,走兽体焉,宝藏殖焉,奇夫息焉,育群物而不倦焉,四方并取而不限焉,出云风通气于天地之间,国家以成:是仁者所以乐山也.诗日;太山岩岩,鲁侯是 瞻,乐山之W胃也,U1(P938)刘向不照录荀子,而是在荀子“比德”的基础上,再度作了几近极至的发挥,“水”便成了仁、义、礼、智等等皆备的圣者完美的象征;“万民之所观仰”的山的种种表象 都成了君王所具备的一切“政德”的象征。更高级的发挥是“国家以成”,成为朝廷的 象征!观水愈细致,发现水之“德”愈多,水的自然美感也就愈淡化。山水自然沦为伦 理道德观念的侍女,“乐水”、“乐山”演变为“国家以成”,儒家学说发展了,儒家学 者的审美感觉反而退化了 2)“澄怀味象”道家山水自然观自燃美的观念发源于道家。道家完全采取了自然主义的态度对待自然,把人与自 然看作一个整体,主张人要回到自然中去。道家直言山水之美的是庄子。与儒家不同,道家是从人与自然的同一、人在自然中所获得的精神慰藉与解脱,看待自然美的。庄 子托孔子之口说:“山林与,泉塘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I”(U,(P51庄子知北游)庄子中直接描述的自然景物是大海,这就是秋水篇描述黄河之神“河伯”顺 流东行“至于北海”,目睹“不见水端”的浩荡大海,感叹自己过去所见甚狭,所知甚 少,因此向北海若求救。庄子借北海若之口,发表了对大海、对天地的气势滔滔的赞 辞: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残之,不知何时已而不 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黄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 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小,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垒空之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 来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容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马年平?tul(P40)对大海景观没有多少具体的描写,但可让我们感受到大海的壮美。庄子从宏观上 把握了大海景观与个人思想观念的对应关系,作为个体的人的主观意志在宏观的宇宙间已经消失了,他的思想观念既不凌驾于大自然,也不肢解大自然,而是弥漫于大自 然,与景观相互交融,难分彼此。“北海若”之观,实则庄子在“以物观物”,道家 关于人之渺小、宇宙恢宏的观念意识,都让庄子的化身“北海若”淋漓尽致地描述出 来了。在这宏观描述中,人的主观意志找不到具体的对应物,功利之求更无插足之地。庄子为表达他“以物观物”的自然观而运用了一次以物代言的形式,准确地表现了道 家对待自然景观的态度,即不以物累,不受形役,同于大道,获得精神的绝对自由,忘掉自身的存在而与万物为一体。虽然庄子所向往的与“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 可攀援而窥”口(P28)、“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天,人 虽有知,无所用之”(P39)的“至德至世”是无法实现的幻想,但他回归自然、与鸟兽同游的思想却深刻影响了后世。道家学派站在全面否定现实的立场上,对世俗的声、色、味、田猎之美作了绝对 的否定,他们追求的是天地运行规律所表现出来的无意志、无目的、自然而然所形成 的秩序美,并认为这种美是大美、至美,它无限、无形、无声,它不经任何雕琢而自 然形成、自然存在。在美感经验上,道家强调摒弃一切世俗利害是非,纯洁心灵,物 我两忘,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领受天地之美的无乐之乐,从重天然、重自然本性到游 心天地之间,最终追求不受任何约束的、绝对的人格自由。这些同儒家的理性主义自 然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区别,为后人对儒道两家自然观进行比较提供了一个视角。南朝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一文中第一段前后各两句,可启示我们尝试为之比 较:“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