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十几减9》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十几减9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教学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在设计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激发兴趣,复习铺垫;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讨论交流探究算法;巩固算法,强化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究十几减9的计算过程,体验集合的思想方法及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
2、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熟练、准确地进行计算。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知道爱护花草,学会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熟练、准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星期天同学们去公园游玩,公园里热闹极了,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1、学生观察,自主发言。
师生总结:(各种花争相开放,这些美丽的花将我们的大自然装点得多美啊!我们要爱护花草,不能随意攀折,也不能随地扔垃圾,要保护环境卫生。)
2、你还看到了什么?
(有的同学在踢球,有的在套圈,还有个小丑在卖气球……)
二、探究新知
1、展示课件,观察图,找数学信息。
已知条件:卖气球的小丑原来有15个气球,卖了9个,
问题:还有几个?
2、理解题意并列式。
学生自主回答
师生订正:列式为 15﹣9(板书)
3、探究15﹣9的计算方法
1、小组讨论,并说说你们是怎样算的。
2、信息反馈,师生共同交流整理:(板书)
方法一:破十法(重点运用)
15﹣9 =?
学生动手摆圆片:把15个圆片分成10个和5个,先算10﹣9 =1,再算1 + 5 = 6
方法二:平十法
15﹣9 =?
学生动手摆圆片:把9个圆片分成5个和4个,先算15 – 5 =10,再算10 – 4 =6
方法三:想加算减法
摆9个圆片,再加上几个得15个?9 +(6)= 15,所以可以得出:15 – 9 = 6
三、巩固练习
课本做一做,用小圆片摆一摆,算出结果。
4、学生黑板展示计算过程,师生订正,观察整理,总结方法。
今天我们学的算式,你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他们都是十几减9)
有哪些计算方法?
破十法、平十法、想加算减法
(强调):运用破十法时,要记住:分10减9剩下1,结果就是1加几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计算十几减9时,你是怎样来计算的?
教学反思:
这节课属于计算教学,首先创设情境,在具体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再引入新知解决问题。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半,教学中,通过利用学生喜欢的公园场景图,学生角色扮演的方法,引起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不过在正式进去新授的环节时,出现了第一个问题:未能完全将学生从开始的较高情绪点带入一个安静思考的氛围,从而导致部分学生的思维出现脱节。在数学课堂当中应当是需要一个沉静的环境来进行思考学习的。(解决措施,在今后教学当中从引入到新授过渡时应更多关注学生的状态,切莫为教学内容,课时所累,多让学生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进入学习)
第二个问题出在学生思考回答说明算法时,未能很好的做到随机应变,而是顾忌教案预设,怕影响学生认知的先后顺序。殊不知,学生所答才是真正的认知顺序,如若忽视此处而想先带出彼处,再回头讲解此处,那不但是顾此失彼还会导致教学顺序的紊乱,学生思维的紊乱。数学教学的逻辑性就在于教师有效的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对学生所说进行清晰的概况总结。(解决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主动思考,学会思考,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