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兴发乡民族村扶贫工作调研汇报(兴发乡扶贫工作站 曾仁勇)在新形势下,怎样做好经济微弱村和贫困农户帮扶工作,找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困难和问题,并主动采取新应对举措,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紧迫任务。下面,我将在兴发乡镇民族村调研情况汇报以下:一、基础情况及原因分析(一)基础情况 民族村在兴发乡东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平均海拔1900米以上,居住着苗、汉、彝三种民族,其中少数民族1596人,以苗族为主,占80%以上,是兴发乡苗族最多一个村。辖马路、包包、落水、青杠、大麦、半坡等6个村民组,共422户1935人,其中:落水组99户(茅草 、无房69户)、马路114(茅草房无房90)户
2、、青杠48户(茅草房无房27户)、大麦42户(茅草房无房22户)、包包83户(茅草房无房60户)半坡36(茅草房无房9户),贫困人口465人,低收入人口990人,分别占总人口24%和51%;贫困面极大,属于一类关键贫困村。耕地面积1711亩,牧草面积1900亩,林地面积8030亩,人均粮207千克,人均收入约596.46元,村内土地贫瘠,粮食作物以玉米、洋芋、荞子为主,亩产量低;整体交通便利,局部交通团塞,农户住房条件差,总体上以茅草房为主,截止12月20日,全村有277户茅草房或无房户,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狭小。大家经济收入少,生活水平低,大多数人口处于生存线和温饱线之间。村民勤劳,民风纯朴,群
3、众脱贫致富愿望迫切,但因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制约,全村社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二)贫困原因分析1.苗族聚居地,文化水平落后,小农经济意识根深蒂固,多年来养成了自给自足粗放型农业生产方法,加之观念传统保守,经济文化发展迟缓。图一:苗寨中随地可见茅草房2.交通条件差,出入民族村道路,全部是土路和沙石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满路泥泞。且年久失修,通行较困难,严重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及项目投资。3.传统农业发展举步维艰。该村地势海拔高,土地贫瘠,农业生产还停留在刀耕火种原始农业水平。而且,农业结构不合理。政府即使主动帮助和引导农民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但因为不少农户缺乏技术、资金、经验等,极难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
4、无法形成规模效应。部分农民观念陈旧,见识窄,市场意识不强,对新技术、新生事物接收慢,固守低效益传统种植业,不愿向畜产品、水产品、蔬菜、花卉等含有价格竞争优势高效农产品转型。4.贫困人口收入结构单一,稳定性差。贫困农民家庭关键收入起源仅是农业,很多农民连家人糊口问题全部无力处理,吃了上顿饿下顿,青黄不接现象严重。5.教育卫生发展相对滞后。一是有线电视及电话发展缓慢,农民信息闭塞,不一样程度地影响了经济发展。二是农村办学条件差,校舍标准低,师资力量微弱,阻碍农民文化素质提升。三是卫生医疗条件差,村卫生室设备简陋、无专业医疗人员,无法解放农民就近看病难题。6.集体没有经济收入。集体办事要开支,“无钱
5、”严重制约着该村经济发展。二、因地制宜,探寻脱贫新思绪图二:充足发挥当地林木资源优势(1)消除“等靠要”思想,激发贫困农民主动性和发明性。加强精神扶贫,激活农民潜在发展动力,帮助农民转变落后观念,转换思维模式和行为方法,树立自强自立观念、自力更生观念、市场经济观念、勤劳致富观念、积累观念、科技观念等,尽早甩掉贫困落后帽子。(2)实施劳动力转移,主动组织劳务输出。充足挖掘劳动力潜力,主动组织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图三:民族村玉米收获季节(3)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打造地方特色产业。结合当地实际,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选择适合当地条件,有优势、有特色产业和产品作
6、为发展方向和关键,引导农民规模生产,形成有特色区域性主导产业,使潜在优势立即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发明最好经济效益。目前要着眼于改变传统粗放型耕作方法,提升农业科技含量,提升粮农产量,处理吃饭问题。推广新型玉米杂交良种栽培技术,扩大地膜覆盖、绿肥聚拢面积,改良土地。另外,在该村建设一个脱毒马铃薯种植基地,作好农产品对外推介,让农民能在吃饱前提下,将农产品卖出去,促进增收。(4)区分不一样情况,加强项目引导。选择适合当地传统和自然优势,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现在民族村正在实施整村推进项目,总投资211万元,项目包含通村公路修建及部分道路硬化、茅草房改造、院坝硬化沼气池建设等多
7、项内容,项目实施后,对大大改善当地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配套建设沼气池和畜圈、厕所相连,人畜粪便不仅全部得四处理,改善环境卫生,还可满足村民点灯、做饭、洗澡等。同时每户每十二个月可出栏2-3头猪,沼液可作优质肥料使用。据相关资料推算,每户每十二个月可增收节支1500元至元。(5)加强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加。贫困地域往往陷入“越生越穷,越穷越生”恶性循环中。所以,要将计划生育和扶贫开发亲密联络起来,控制贫困地域人口过快增加。同时,制订对应激励政策,对实施计划生育户给资金、物资、技术和教育等方面优先扶持和合适奖励。(6)大力发展教育,提升人口素质。扶贫要先扶智,要改变民族村贫困现实状况,首先要提升当地群众教育文化水平,才能提升脱贫致富意识。其次要加强对农民群众科技培训,切实为农民群众搞好服务。首先,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种、养等实用技术培训,同时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不停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和接收新事物能力。其次,提升升学率,降低失学率,加强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