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联网12.5发展计划物联网已成为目前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之一,发展物联网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含相关键现实意义。为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关键,加紧培育和壮大物联网,依据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和国务院相关加紧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决定,特制订本计划,计划期为-。一、现实状况及形势(一)发展现实状况现在,中国物联网发展和全球同处于起步阶段,初步含有了一定技术、产业和应用基础,展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产业发展初具基础。无线射频识别(RFID)产业市场规模超出100亿元,其中低频和高频RFID相对成熟。全国有1600多家企机关从事传感器研制、生产和应用,年产量达
2、24亿只,市场规模超出900亿元,其中, 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市场规模超出150亿元;通信设备制造业含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建成全球最大、技术优异公共通信网和互联网。机器到机器(M2M)终端数量靠近1000万,形成全球最大M2M市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靠近亿元。技术研发和标准研制取得突破。中国在芯片、通信协议、网络管理、协同处理、智能计算等领域开展了多年技术攻关,已取得很多结果。在传感器网络接口、标识、安全、传感器网络和通信网融合、物联网体系架构等方面相关技术标准研究取得进展,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WG7)主导国之一。,中国主导提出传感器网络协
3、同信息处理国际标准获正式立项,同年,中国企业研制出全球首颗二维码解码芯片,研发了含有国际优异水平光纤传感器,TD-LTE技术正在开展规模技术试验。应用推广初见成效。现在,中国物联网在安防、电力、交通、物流、医疗、环境保护等领域已经得到应用,且应用模式正日趋成熟。在安防领域,视频监控、周界防入侵等应用已取得良好效果;在电力行业,远程抄表、输变电监测等应用正在逐步拓展;在交通领域,路网监测、车辆管理和调度等应用正在发挥主动作用;在物流领域,物品仓储、运输、监测应用广泛推广;在医疗领域,个人健康监护、远程医疗等应用日趋成熟。除此之外,物联网在环境监测、市政设施监控、楼宇节能、食品药品溯源等方面也开展
4、了广泛应用。尽管中国物联网在产业发展、技术研发、标准研制和应用拓展等领域已经取得了部分进展,但应清醒认识到,中国物联网发展还存在一系列瓶颈和制约原因。关键表现在以下多个方面:关键技术和高端产品和国外差距较大,高端综合集成服务能力不强,缺乏骨干龙头企业,应用水平较低,且规模化应用少,信息安全方面存在隐患等。(二)面临形势“十二五”时期是中国物联网由起步发展进入规模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并存。国际竞争日趋猛烈。美国已将物联网上升为国家创新战略关键之一;欧盟制订了促进物联网发展十四点行动计划;日本U-Japan计划将物联网作为四项关键战略领域之一;韩国IT839战略将物联网作为三大基础建设关键之一。发
5、达国家首先加大力度发展传感器节点关键芯片、嵌入式操作系统、智能计算等关键技术,其次加紧标准制订和产业化进程,寻求在未来物联网大规模发展及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创新驱动日益显著。物联网是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方向,蕴含着巨大创新空间,在芯片、传感器、近距离传输、海量数据处理和综合集成、应用等领域,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创新要素不停积聚。物联网在各行各业应用不停深化,将催生大量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应用需求不停拓宽。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将以加紧转变经济发展方法为根本,愈加重视经济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亟需采取包含物联网在内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发展质量
6、和效益,提升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家居生活智能化水平。巨大市场需求将为物联网带来难得发展机遇和宽广发展空间。产业环境连续优化。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物联网发展,明确指出要加紧推进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大部分地域将物联网作为发展关键,出台了对应发展计划和行动计划,很多行业部门将物联网应用作为推进本行业发展关键工作加以支持。伴随国家和地方一系列产业支持政策出台,社会对物联网认知程度日益提升,物联网正在逐步成为社会资金投资热点,发展环境不停优化。二、指导思想、发展标准、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关键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历史机遇,抓住
7、中国加紧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契机,加强统筹计划,促进协同发展;加强自主创新,重视应用牵引;加强监督管理,保障信息安全;加强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关键突破关键技术,研制关键标准,拓展规模应用,构建产业体系,为中国物联网全方面发展并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奠定坚实基础。(二)发展标准1坚持市场导向和政府引导相结合。既要充足遵照市场经济规律,利用市场手段配置资源,面向市场需求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又要重视政府调控引导,加强计划指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促进产业快速健康发展。2坚持全国统筹和区域发展相结合。做好顶层设计,进行统筹计划、系统布局、促进协调发展。同时,各地域依据
8、本身基础和优势,明确发展方向和关键,大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关键突出、优势互补产业发展态势。3坚持技术创新和培育产业相结合。着力推进原始创新,大力增强集成创新,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足利用中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推进技术结果产业化进程,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技术创新体系,发展培育壮大物联网产业。4坚持示范带动和全方面推进相结合。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紧推进关键行业和关键领域先导应用,逐步推进全社会、全行业物联网规模化应用,形成关键覆盖、逐步渗透、全方面推进局面。从政策法规、标准规范、技术保障能力等多角度,全方面提升物联网安全保障水平。(三)发展目标到,中国要在关键技
9、术研发和产业化、关键标准研究和制订、产业链条建立和完善、重大应用示范和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协同发展、安全可控物联网发展格局。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攻克一批物联网关键关键技术,在感知、传输、处理、应用等技术领域取得500项以上关键研究结果;研究制订200项以上国家和行业标准;推进建设一指示范企业、关键试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载体,为形成连续创新能力奠定基础。初步完成产业体系构建。形成较为完善物联网产业链,培育和发展10个产业聚集区,100家以上骨干企业,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建设一批覆盖面广、支撑力强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物联网
10、产业体系。应用规模和水平显著提升。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广泛应用,在关键行业和关键领域应用水平显著提升,形成较为成熟、可连续发展运行模式,在10个关键领域完成一批应用示范工程,努力争取实现规模化应用。三、关键任务(一)大力攻克关键技术集中多方资源,协同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和应用集成创新,立即突破关键关键技术,形成完善物联网技术体系。1提升感知技术水平。关键支持超高频和微波RFID标签、智能传感器、嵌入式软件研发,支持位置感知技术、基于MEMS传感器等关键设备研制,推进二维码解码芯片研究。2推进传输技术突破。关键支持适适用于物联网新型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和传感器节点研发,支持自感知、自配置、自修复、自管
11、理传感网组网和管理技术研究,推进适适用于固定、移动、有线、无线多层次物联网组网技术开发。3加强处理技术研究。关键支持适适用于物联网海量信息存放和处理,和数据挖掘、图像视频智能分析等技术研究,支持数据库、系统软件、中间件等技术开发,推进软硬件操作界面基础软件研究。4巩固共性技术基础。关键支持物联网关键芯片及传感器微型化制造、物联网信息安全等技术研发,支持用于传感器节点高效能微电源和能量获取、标识和寻址等技术开发,推进频谱和干扰分析等技术研究。(二)加紧构建标准体系根据统筹计划、分工协作、保障关键、急用先行标准,建立高效标准协调机制,主动推进自主技术标准国际化,逐步完善物联网标准体系。1加速完成标
12、准体系框架建设。全方面梳理感知技术、网络通信、应用服务及安全保障等领域中国外相关标准,做好整体布局和顶层设计,加紧构建层次分明物联网标准体系框架,明确中国物联网发展急需标准和关键标准。2主动推进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研制。关键支持物联网系统架构等总体标准研究,加紧制订物联网标识和解析、应用接口、数据格式、信息安全、网络管理等基础共性标准,大力推进智能传感器、超高频和微波RFID、传感器网络、M2M、服务支撑等关键技术标准制订工作。3大力开展关键行业应用标准研制。面向关键行业需求,依靠关键领域应用示范工程,形成以应用示范带动标准研制和推广机制,做好物联网相关行业标准研制,形成一系列含有推广价值应用标
13、准。(三)协调推进产业发展以形成和完善物联网产业链为目标,引入多元化竞争机制,协调发展和物联网紧密相关制造业、通信业和应用服务业。关键突破感知制造业发展瓶颈,推进物联网通信业发展,加紧培育应用服务业,形成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协调可连续发展格局。1关键发展物联网感知制造业。关键发展和物联网感知功效亲密相关制造业。推进传感器/节点/网关、RFID、二维条码等关键制造业高端化发展,推进仪器仪表、嵌入式系统等配套产业能力提升,推进微纳器件、集成电路、微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和壮大。2主动支持物联网通信业。支持和物联网通信功效紧密相关制造、运行等产业。推进近距离无线通信芯片和终端制造产业发展,推进M2M终
14、端、通信模块、网关等产品制造能力提升,推进基于M2M等运行服务业发展,支持高带宽、大容量、超高速有线/无线通信网络设备制造业和物联网应用融合。3着力培育物联网服务业。激励运行模式创新,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服务新业态。着力培育海量数据存放、处理和决议等基础设施服务业,推进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系统集成等软件开发和集成服务业发展,推进物联网应用发明和衍生出独特市场快速发展。(四)着力培育骨干企业关键培育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大企业;营造企业发展环境,采取灵活多样模式,做好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孵化和扶持工作;加强产业联盟建设,逐步形成门类
15、齐全、协同发展、影响力强产业体系。引导企业间经过联合并购、品牌经营、虚拟经营等方法形成大型物联网企业或企业联合体,提升产业集中度。在传感器、关键芯片、传感节点、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中间件、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系统集成、传感器网关及信息通信网、信息服务、智能控制等各领域打造一批品牌企业。(五)主动开展应用示范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以关键行业和关键领域先导应用为引领,重视自主技术和产品应用,开展应用模式创新,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形成通用、标准、自主可控应用平台,加紧形成市场化运作机制,促进应用、技术、产业协调发展。1开展经济运行中关键行业应用示范。关键支持物联网在工业、农业、流通业等领域
16、应用示范。经过物联网技术进行传统行业升级改造,提升生产和经营运行效率,提升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促进精细化管理,推进落实节能减排,强化安全保障能力。2. 开展面向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领域应用示范。关键支持交通、电力、环境保护等领域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推进物联网在重大基础设施管理、运行维护方面应用模式创新,提升重大基础设施监测管理和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对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3. 开展面向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领域应用示范。关键支持公共安全、医疗卫生、智能家居等领域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发挥物联网技术优势,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共管理水平,推进面向民生服务领域应用创新。(六)合理计划区域布局充
17、足尊重市场规律,加强宏观指导,结合现有开发区、园区基础和优势,突出发展关键,根据有利于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有利于以点带面推进产业长久发展、有利于土地资源节省集约利用标准,初步完成中国物联网区域布局,预防同质化竞争,杜绝盲目投资和反复建设。加紧推进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积累经验,以点带面,辐射带动物联网产业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充足考虑技术、人才、产业、区位、经济发展、国际合作等基础原因,在东、中、西部地域,以关键城市或城市群为依靠,高起点培育一批物联网综合产业集聚区;以推进物联发展网应用技术进步及物联网服务业为导向,以特色农业、汽车生产、电力设施、石油化工、光学制造、家居照明、海洋港口
18、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为依靠,打造一批含有物联网特色产业聚集区,促进物联网产业和已经有特色产业深度融合。(七)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做好物联网信息安全顶层设计,加强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研究开发,有效保障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等各个步骤安全可靠。加强监督管理,做好物联网重大项目标安全评测和风险评定,构建有效预警和管理机制,大力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1加强物联网安全技术研发。研制物联网信息安全基础架构,突破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应用各步骤安全共性技术、基础技术、关键技术和关键标准。关键开展隐私保护、节点轻量级认证、访问控制、密钥管理、安全路由、入侵检测和容侵容错等安全技术研究,推进关键技术
19、国际标准化进程。2建立并完善物联网安全保障体系。建立以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为主导,第三方测试机构参与物联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有效预警和管理机制。对各类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全方面开展安全风险和系统可靠性评定工作。关键支持物联网安全风险和系统可靠性评定指标体系研制,测评系统开发和专业评定团体建设;支持应用示范工程安全风险和系统可靠性评定机制建立,在物联网示范工程计划、验证、监理、验收、运维全生命周期推行安全风险和系统可靠性评定,从源头保障物联网应用安全可靠。3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建设。充足整合现有资源,提前布署,加紧宽带网络建设和布局,提升网络速度,促进信息网络通畅、融合、稳定、泛在,为新技术
20、应用预留空间,实现新老技术兼容转换。加强对基础设施性能分析和行为估计,有针对性做好网络基础设施保护。(八)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主动利用现有存量资源,采取多个方法激励社会资源投入,支持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行,提升物联网技术、产业、应用公共服务能力,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物联网公共支撑服务体系。主动探索物联网公共服务和运行机制,确保形成良性、高效发展机制。1加强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停明确需求,细化专业分工,加强建设和完善共性技术、测试认证、知识产权、人才培训、推广应用、投融资等公共服务平台,全方面提升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专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2加紧公共支撑机构建设。依靠相关部门和行业资源,建
21、设物联网关键试验室、工程试验室、工程中心、推广应用中心等公共支撑机构,促进物联网技术创新、应用推广和产业化。3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加紧整合各区域、各行业现有平台建设资源,采取多个方法吸引对应社会资源投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业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物联网技术研发、产业化、推广应用等方面公共服务能力。四、关键工程(一)关键技术创新工程充足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主动利用高校和研究所试验室现有研究结果,在信息感知和信息处理技术领域追赶国际优异水平,在信息传输技术领域达成国际领先水平,增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努力争取立即突破关键关键技术,形成较为完备物联网技术体系并实现产业化。专栏1 :关键技术创新工程1、信
22、息感知技术超高频和微波RFID:主动利用RFID行业组织,开展芯片、天线、读写器、中间件和系统集成等技术协同攻关,实现超高频和微波RFID技术整体提升。微型和智能传感器:面向物联网产业发展需求,开展传感器敏感元件、微纳制造和智能系统集成等技术联合研发,实现传感器新型化、小型化和智能化。位置感知:基于物联网关键应用领域,开展基带芯片、射频芯片、天线、导航电子地图软件等技术合作开发,实现导航模块多模兼容、高性能、小型化和低成本。2、信息传输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开展传感器节点及操作系统、近距离无线通信协议、传感器网络组网等技术研究,开发出低功耗、高性能、适用范围广无线传感网系统和产品。异构网络融合:
23、加强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通信网、互联网、专网等多种网络间相互融合技术研发,实现异构网络稳定、快捷、低成本融合。3、信息处理技术海量数据存放:围绕关键应用行业,开展海量数据新型存放介质、网络存放、虚拟存放等技术研发,实现海量数据存放安全、稳定和可靠。数据挖掘:瞄准物联网产业发展关键领域,集中开展多种数据挖掘理论、模型和方法研究,实现国产数据挖掘技术在物联网关键应用领域全方面推广。图像视频智能分析: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应用,有针对性开展图像视频智能分析理论和方法研究,实现图像视频智能分析软件在物联网市场广泛应用。4、信息安全技术构建“可管、可控、可信”物联网安全体系架构,研究物联网安全等级保护和
24、安全测评等关键技术,提升物联网信息安全保障水平。(二)标准化推进工程以构建物联网标准化体系为目标,依靠各领域标准化组织、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关键支持共性关键技术标准和行业应用标准研制,完善标准信息服务、认证、检测体系,推进一批含有自主知识产权标准成为国际标准。专栏2标准化推进工程标准体系架构:全方面梳理中国外相关标准,明确中国物联网发展急需标准和关键标准,开展顶层设计,构建并不停完善物联网标准体系。共性关键技术标准:关键支持标识和解析、服务质量管理等共性基础标准和传感器接口、超高频和微波RFID、智能网关、M2M、服务支撑等关键技术标准制订。关键行业应用标准:面向工业、环境保护、交通、医疗、农
25、业、电力、物流等关键行业需求,以重大应用示范工程为载体,总结成功模式和成熟技术,形成一系列含有推广价值行业应用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制订物联网安全标准体系框架,关键推进物联网感知节点、数据信息安全标准制订和实施,建立国家重大基础设施物联网安全监测体系,明确物联网安全标准监督和实施机制。标准化服务:整合现有标准化资源,建立中国外标准信息数据库和智能化检索分析系统,形成综合性标准咨询、检测和认证服务平台,建立物联网编码和标识解析服务系统。(三)“十区百企”产业发展工程关键建设10个产业聚集区和培育100个骨干企业,形成以产业聚集区为载体,以骨干企业为引领,专业特色鲜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现代
26、产业集群。专栏3“十区百企”产业发展工程产业聚集区:建设以研发中心、研发型企业、测试认证中心为主体综合物联网产业聚集区;紧密结合相关行业应用特点,在感知制造、通信运行、应用服务等领域,打造含有鲜明特色物联网产业聚集区,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聚集和产业资源整合。骨干企业培育:在全国范围内培育100家掌握关键关键技术、经营情况良好、主业突出、产品市场前景好、对产业发展带动作用大、发展初具规模物联网产业骨干企业。(四)关键领域应用示范工程在关键领域开展应用示范工程,探索应用模式,积累应用布署和推广经验和方法,形成一系列成熟可复制推广应用模板,为物联网应用在全社会、全行业规模化推广做准备。经济领域应用示
27、范以行业主管部门或经典大企业为主导,民生领域应用示范以地方政府为主导,联合物联网关键技术、关键产业和关键标准机构共同参与,形成优异处理方案并进行布署、改善、完善,最终形成示范应用牵引产业发展良好态势。专栏4 关键领域应用示范工程智能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生产环境监测、制造供给链跟踪、产品全生命周期监测,促进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智能农业: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生产精细化管理、生产养殖环境监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产品溯源。智能物流:建设库存监控、配送管理、安全追溯等现代流通应用系统,建设跨区域、行业、部门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一体化管理。智能交通:交通状态感知和交换、交通诱导和智能化
28、管控、车辆定位和调度、车辆远程监测和服务、车路协同控制,建设开放综合智能交通平台。智能电网:电力设施监测、智能变电站、配网自动化、智能用电、智能调度、远程抄表,建设安全、稳定、可靠智能电力网络。智能环境保护:污染源监控、水质监测、空气监测、生态监测,建立智能环境保护信息采集网络和信息平台。智能安防:社会治安监控、危化品运输监控、食品安全监控,关键桥梁、建筑、轨道交通、水利设施、市政管网等基础设施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联动。智能医疗:药品流通和医院管理,以人体生理和医学参数采集及分析为切入点面向家庭和小区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智能家居:家庭网络、家庭安防、家电智能控制、能源智能计量、节省低碳、远程教育
29、等。(五)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在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下,充足发挥园区、企业、科研院所等责任主体作用,实现平台多方共建,充足整合现有资源,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公共服务平台。专栏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公共技术平台:针对技术研究开发、产品验证测试和质量检测等需求,整合全行业技术资源,提供面向软件、硬件、系统集成方面共性技术服务。应用推广平台:针对前沿技术、处理方案、科研结果、专利等内容,为使用者提供最直观使用体验和前瞻示范,促进科技结果转化。知识产权平台:建立覆盖支撑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立关键技术和产品及关键应用领域专利数据库,建立动态物联网知识产权数据监
30、测和分析服务机制。信息服务平台:为政产学研用各类主体提供立即、丰富物联网各类信息,为用户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五、保障方法(一)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建立和完善协同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合作,协调物联网在关键领域应用示范工作,处理物联网发展面临关键技术研发、标准制订、产业发展、安全保障等问题。建立健全行业统计和运行监测分析工作体系,加强对重大项目建设监督、检验和处理,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二)营造政策法规环境加强对中国外物联网发展形势研究,做好政策预研工作,针对发展中出现热点、难点问题,立即制订出台相关管理措施。总结推广各地域、各部门优异经验,加强政策协调,制订促进物联网健康有序发展政策法规。(三)加大财
31、税支持力度增加物联网发展专题资金规模,加大产业化专题等对物联网投入比重,激励民资、外资投入物联网领域。主动发挥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作用,支持中央企业在安全生产、交通运输、农林业等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落实国家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税收政策,支持物联网产业发展。(四)重视国际技术合作发挥多种合作机制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多方法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激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中国设置研发机构;激励中国企业和研发机构主动开展全球物联网产业研究,在境外开展联合研发和设置研发机构,大力支持中国物联网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连续拓展技术和市场所作领域。(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制订和落实相关人才引进和配套服务政策。以良好服务稳定人才,努力做好引进人才户口管理和儿女入学、基础养老、基础医保等配套公共服务,有计划地改善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发明适合人才事业发展和健康生活生存环境。加大力度培养各类物联网人才,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造就一批领军人才和技术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