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西宁地区曲艺民间团队发展现状调查.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500643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3.6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宁地区曲艺民间团队发展现状调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西宁地区曲艺民间团队发展现状调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西宁地区曲艺民间团队发展现状调查.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圆园23 冬季号阴文/陈乔西宁是青海省的省会,位于青海省东部,古称西平郡、青唐城,取“西陲安宁”之意,是青海省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教、交通和通讯中心。西宁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是青藏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青海地方曲艺作为众多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内在的文化价值,青海平弦、青海越弦、西宁贤孝等曲种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地方曲艺是青海省民间艺术中的奇葩,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一、西宁地区曲艺民间团队概况青海地方曲艺曲种丰富,每一个曲种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特点,但各曲种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曲

2、艺艺人们掌握了一个曲种的演唱技巧与方法,其他曲种也相应更容易掌握。继而各民间团队在开展传承活动时,不仅仅局限于演唱某一个曲种,而是青海地方曲艺各曲种基本都会涉及,这就形成了曲艺民间团队在曲种传承过程中七 彩 沙 龙五、土族口头文化现状及传承保护土族口头文化作为非文字的、代代口耳相传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形成早于文字的出现。土族群众在劳动过程中开始形成语言后,语言自然成为人类思想的代表,人们自幼年起就用它来交流感情。因此,土族群众生存的方式、行为、思想、习俗、规章、信仰等等都凝聚在口头文化里。纵向来看,土族较为集聚,历史上未出现大的战乱,其民族结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包括土族口头文化)都未遭

3、受过毁灭性打击和破坏,均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横向来看,土族与周边汉族、藏族、回族、撒拉族等长期友好相处,未有民族矛盾,各民族文化得以长期交流交融,使得土族口头文化更加充盈、丰满。就当下来看,土族口头文化有着较为完整的保护和传承,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更多的土族群众走出大山,投身经济建设大潮,城市化加速使得农村“空心村”剧增,土族口头文化传承人员减少,生存环境变差,尤其是近年来自媒体蓬勃发展,传统的口头文化显得极其脆弱,面临着断层失传的危境,甚至有可能被大众媒介文化所取代,口头文化也因此可能失去应有的文化地位。总体来看,除了部分知识分子和文化爱好者,大部分土族群众逐步适应了化繁

4、为简,已经不由自主地忽略了口头传承的重要性。尤其是 拉仁布与吉门索 和 祁家延西 这类回目较长的叙事诗、传唱形式较为隐晦的 土族格赛尔 等,传唱艺人越来越少,听众也越来越少,已有部分内容失传,“口传人”逐步成为过去的历史。故此,在现代文明还未来得及完全覆盖口头文化的“自然”面目时,土族口头文化需得到及时的保护和抢救。(作者单位:西宁市文化馆)题图杨展望72 圆园23 冬季号的不固定性。据调查,西宁市五区二县青海地方曲艺民间团队数量将近 300支,由于受地理位置和西宁市区县分布的影响,大部分曲艺民间团队集中在湟中区。经实地对湟中区文化馆和湟中区戏剧曲艺家协会调研来看,截至 2023 年底,湟中区

5、文化馆馆办团队有 4 支,湟中区青海地方曲艺民间团队从原有的 273支缩减至 217 支。对其他几个区县文化馆陆续开展调研,据不完全统计,湟源县有 23 支,大通县有 12支,城西区有 5 支,城北区有 12支,城东区有 1 支,城中区有 5 支,还有一些长期没有任何活动,属于自娱自乐性质,且没有形成规模的小型团队未统计在内。从各区县文化馆和协会工作人员处了解到,每支曲艺民间团队人数在 10 到 20 人,发展较好的、有一定规模的曲艺民间团队人数可达 50 人,有规章制度,有专人负责,也有创作人员和节目编导,且根据当前形势的需要,每年都创作有一定数量的曲艺作品。每支团队都有固定的团队名称,其中

6、乐队人员基本都由男性成员担任,演唱和表演人员中,女性居多,平均年龄60 岁左右,可以说,青海地方曲艺基本上是老年人的专属。二、实地调研情况分析通过对五区二县文化馆及曲艺团队开展实地调研和座谈,可以明显感受到大部分民间曲艺团队都存在资金短缺、场地受限等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团队的发展,甚至决定了团队的存亡。1.曲艺团队的活动场地情况目前,大部分团队都有开展传承活动的场地,但不固定,有的在社区广场、有的在村委会活动室、有的在自家院内。每周都有固定的时间开展活动,一周最少两三次,农忙时,部分团队活动就暂停了,一般来说,冬季和夏季活动比较频繁。每个地区都有几支发展较好的、有固定活动场地的团队每天都开

7、展曲艺交流活动,并形成了良性循环。2.团队人员构成及年龄结构与男女占比情况曲艺团队成员基本上都以退休人员、农民、个体人员构成,年龄在 50 岁至 70 岁,平均年龄在 60岁,最早学唱曲艺的以男性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学唱曲艺的女性越来越多,甚至在演唱方面已经慢慢与男性人数相持平,男性占60%,女性占 40%,年轻人学习曲艺的还是偏少,不过比前几年有些起色,这是一个好的现象,但目前还是以老年人为主。3.团队平时排练与交流情况馆办团队和曲艺传承基地都有固定的活动场地,每周定期开展活动,有团队管理制度,有专人负责,分工明确、人员稳定,发展较好,并且每年都创作有一定的曲艺作品,进行排练和演出。相

8、对于其他曲艺团队,更多的是以自娱自乐的性质开展交流活动,这就决定了曲艺团队的命运。4.曲艺作品的创作情况由于曲艺团队主要集中在湟中、湟源、大通等地区,在实地调研中发现,每个地区每年都创作有不同题材的曲艺作品,这其中湟中地区的较为突出,近几年,连续发行了曲艺唱词作品集四五部,如 湟中越弦 西宁市湟中区党史学习教育曲艺作品汇编 湟中民间戏剧曲艺歌唱十九大等作品集,内容涵盖了青海平弦、青海越弦、西宁贤孝、青海道情、青海搅儿等常见的曲艺曲种,题材涉及歌颂党的好政策、大美青海、模范人物事迹和反映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等。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创作曲艺新作有三百余首,并且有些较好的作品已经进行展演和宣传推广,受到

9、了大众的喜爱。5.曲艺团队资金情况除了曲艺传承基地有项目保护单位定期扶持,有一定的资金保障来开展各种传承活动,大部分民间曲艺团队属于自筹资金,要么通过商业性质的演出获得一定的报酬,要么是大家集资开展活动,但是大部分演出都属于公益性质,并没有资金收入,发展较好的团队每年能有几场商业演出,绝大部分团队基本没有商业演出,这就造成团队发展停滞不前或者逐渐消亡。6.民间团队乐器及服装制备情况民间团队活动中使用的乐器基本都是成员自己的乐器,服装是大家统一筹集资金购买,每个团队每人至少有一套演出服装。馆办团队和传承基地的乐器和服装资源都比较充足,发展较好的团队平均每人有 3 套到 4 套演出服装。演出时,可

10、以根据不同的曲种节目需求七 彩 沙 龙本文作者参加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七夕”主题活动73 圆园23 冬季号更换服装,这就大大满足了演出的要求。7.团队规章制度建设情况从实地调研看,传承基地及馆办团队有规章制度,也有专人负责管理,但制度不是很健全,其余大部分团队,因为没有资金,相应的管理和制度就无从谈及了。8.团队活动开展情况青海地方曲艺的传承还是以口传心授为主要途径,并以民间团队为载体,不断开展培训、展演等活动进行传承和保护,由各区县文化馆组织各曲艺民间团队开展活动,笔者在调研时,主要还是以各区文化馆为主要调研对象,对近两三年开展的各项活动进行统计。由于近几年受疫情影响,举办单位各项活动开展受限

11、,各类演出活动比往年少一半,每周一次的日常排练活动也因此受到影响,不能正常开展。在举办曲艺活动时,曲艺民间团队是主力军,通过各类活动提高曲艺艺人的演唱和表演水平,同时起到了对曲艺类非遗项目宣传和保护的作用,但是由于民间团队数量比较多,团队水平参差不齐,有些活动不能全部覆盖所有团队,比如培训类活动,受经费和场地限制,每期培训平均受训人数在60 人左右,而所有团队人数加起来至少有四五千人,大部分曲艺艺人不能通过培训来提高理论和演唱技艺水平,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曲艺的发展和传承。演出活动包括进校园展演、进社区展演、下乡巡演、省外交流展演等多种形式,各文化馆每年平均举办 10 场到 20 场的展演和巡演活

12、动,这些演出活动是曲艺民间团队的主要实践活动,某种程度上对团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以西宁市文化馆每两年举办一届的青海地方曲艺大赛为例,从 2014 年至 2023 年,已经举办了五届曲艺大赛,西宁市五区二县每届有 100余支曲艺团队参加该项赛事,经过初赛、复赛和决赛的评比,每届最终评选出 12 支优秀曲艺团队颁发获奖证书,并进行一定的奖励。可以说,这一赛事活动很好地激发了曲艺团队的活力,同时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曲艺表演人才和创作人才,为青海地方曲艺增添了优秀的曲艺作品,继而对曲艺类非遗项目起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传承作用。三、曲艺民间团队存在的问题青海地方曲艺来自民间,也只有在民间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13、曲艺民间团队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自发地组织在一起开展交流活动,充分体现了曲艺艺人对地方传统文化的热爱,这有利于青海地方曲艺的发展和传承,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青海地方曲艺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民间团队的自发性,使得团队成员不固定,导致好的团队越来越好,不好的团队面临着最终解散的局面。正所谓,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笔者在走访一些团队时,发现曲艺艺人经常出现在好几个团队活动中,可以说,哪有活动他就往哪去。这种现象,对个人来说是好事,可以提高个人的演唱和表演水平;对团队来说,则会使得团队之间差距越拉越大,这也是团队数量缩减的原因之一。其次,曲艺民间团队的现状是“演员老龄化、曲

14、目老龄化、观众老龄化”。由于大部分曲艺团队在平时开展交流活动时,主要还是以自娱自乐为主要目的,所演唱的曲目基本以传统曲目为主,受众群体都是老年人。为了打破这一现状,必须培养年轻化的曲艺人才、排演创新剧目、吸引年轻化的观众。明确辨析作为大众消费文化层面的曲艺形式,对不同的群体采用不同的宣传方式,使曲艺被更多的观众所了解,使青海地方曲艺走出青海,走向全国,渗透到全国各地,从而合理推动曲艺在当下的传承和发展。七 彩 沙 龙筱 筠摄74 圆园23 冬季号七 彩 沙 龙第三,民间团队艺人的专业性不足。大多数的民间曲艺艺人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文化素质偏低,缺乏继续研修和学习的意识,加之培训机会较少,没

15、有机会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这就导致了民间曲艺的发展进步缓慢,曲艺演员一直靠“吃老本”进行演出,演出缺乏创新性和突破,周而复始地重复已有的曲目,不仅使观众产生视觉疲劳,同时也不利于曲艺民间团队的创新和发展,使得曲艺民间团队的发展空间不断变小,导致曲艺团队数量不断减少乃至消亡。第四,缺少相应的资金支持。大多数曲艺民间团队开展活动以自筹资金的方式为主,包括日常排练所用的乐器和演出服装都是个人购买,甚至活动场地也不固定,有的在自家院内,有的是村委会提供的活动室,有的在小广场。只有传承基地,能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并拥有活动场地开展各项传承活动。这也是导致曲艺民间团队递减的又一原因。据调查,西宁市文化馆从

16、 2013 年至 2018 年,先后建立了 8 个曲艺类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基地,这 8 个传承基地就是对全市曲艺民间团队进行调研后,对有一定基础的、发展前景较好的团队建立的传承基地,每年对这些团队进行督导和检查,要求他们每年上报活动材料,同时,也对他们进行一定的扶持,这一做法是不断打造曲艺的文化空间,也是对曲艺类非遗项目起到了传承和保护的作用。总体来说,曲艺民间团队发展的整体状况非常突出地显示出在继承传统上的不平衡,其现状既令人振奋,也令人担忧。首先,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文化的多元化,社会上丰富的休闲方式夺走了大部分曲艺受众的兴趣。“曲艺演唱的肤浅化,内容的陈旧化,演唱者的老龄化倾向,已经不

17、能激起人们对传统曲艺的审美热爱,削弱了原来对曲艺抱有好感的人们的兴趣。”其次,因艺人及演唱者文化水平较低,只是以自娱自乐为目的,没有提高、进取的自觉愿望,因而使得青海地方曲艺的整体水平停留在自娱自乐、自生自灭的层面,没有精进和提高艺术水准的条件和动力。四、基于曲艺民间团队发展的一些对策首先,为民间曲艺的发展创造环境。社会环境的好坏对于民间演艺组织的生存来说起决定性作用,在轻松、积极向上的环境中,民间曲艺才能得以发展。发展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指的是民间曲艺的基本技巧,社会环境指的是民间曲艺与消费市场的社会关系,而文化空间作为社会环境的一种形式,直接作用于非遗个体。所谓文化空间,首

18、先是一个文化性的物理空间或人化自然的空间,是一个特定的有形的文化场所;其次,这个特定的文化场所里面,有人类的活动或生活,有特定人群“在场”。可以说,有人“在场”的文化空间才是完整意义的文化空间。在这里,我们可以将曲艺民间团队看作文化空间的一种形态和保护方式。根据笔者调研数据来看,民间曲艺团队的主力军还是活跃在乡村,受各种因素影响,每年的团队数量呈下降趋势,人员结构老化,没有一定的资金扶持是导致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因此,不断拓展曲艺的文化空间是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的基础和前提,政府无疑是在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环境中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做好制度供给的保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

19、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二是做好资源配置的保障,通过政府扶持和财政支持,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播资源配给机制。其次,努力壮大社会力量,加大对曲艺民间团队的支持和管理。通过实地考察,对优秀的民间团队给予扶持,以该团队为主建立传承基地,吸引周边的优秀人员加入其中,不断壮大团队,从而对非遗起到较好保护作用。据统计,活跃在西宁市五区二县的曲艺民间团队有三百余支,其中在湟源、湟中、大通的团队数量较多。因此,加大对曲艺民间团队的支持和保护,是构建整个青海地方曲艺社会环境的基础。第三,融合时代气息。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的高效、便捷和广泛辐射功能,充分发挥新兴媒体如网络平台的及时性、互动性等优势作用,传播地方优秀文化,弘扬主旋律,大力宣传和推广曲艺精品及曲艺新人,扩大和提升曲艺艺术在当代青少年心目中的认知程度,还要为落后地区的曲艺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为其免费组织讲座和各类培训活动。综上,曲艺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曲艺传承与发展对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对民间曲艺团队的现状进行整改,将民间曲艺不断壮大下去,让它生在民间、活在民间、兴在民间,让民间曲艺在民间焕发新生。(作者单位:西宁市文化馆)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